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这个问题我自己总结后,又特地咨询了专业人士@瘦驼 先生,以防说错话,免得误导大家。
大家知道,我们在地面上呼吸的是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空气,越往上气压就越低,密度也越小,万米高空的空气十分稀薄,而且气温很低,人这个环境上是不能生存的,但在飞机里就不一样了。
飞机机舱是严格密封的,这时飞机会从发动机压缩段直接提取高温、高压的空气,经过自动加压后再进入飞机的空调系统,通过空气过滤、温度和湿度调节等之后,把适宜的新鲜空气释放进入机舱,同时会把机舱内不新鲜的空气排出去,保证机舱内的空气流通。
由于飞机机舱属于空间薄壁结构,像个高空气球一样,飞机内外压差还不能过大,这也为了飞机的结构寿命,所以加压空气的时候并不会把舱内气压完全加和地面一样的标准大气压,比如万米高空舱外0.2个大气压,机舱内是0.8大气压,这时乘客也是可以适应的。
瘦驼先生对这个回答亦有贡献。
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直接性回答:
第一,主要来自于飞机发动机的压气机。由于采用的都是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发动机前端部分就是由一系列叶片组成的压气机,当发动机工作室,压气机就可以通过高速旋转吸入外部稀薄的空气,并持续进行加压。其中一部分气流没有流入发动机燃烧室,而是经过专门的管路进入到飞机的空调通风系统中,在这一系统内部,会对这一高压气流进行减压到标准大气压值时,通过分布在机舱内大大小小的通风口进行释放,从而供给乘客正常使用。
由于这一过程中的增压和降压会让空气压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值上下进行波动,特别是遇到气流不稳定时更为明显,此时舱内的乘客就会感到耳鸣。此外,由于客机巡航高度在9000-12000米之间,舱外大气温度为零下50°左右,因此空调系统还要进行加热、除湿处理,防止水汽在机舱内部聚集,而导致航电系统短路,因此,时间久了,乘客就会觉得空气干燥,鼻腔都会觉得有一种干燥感觉。
第二,紧急情况之下,飞机会释放出呼吸面罩,就在乘客上方。这时供氧系统会联通飞机上存储的应急氧气,确保乘客能够正常呼吸,不过持续时间不能太长,因此飞机需要尽快降落。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低层大气的空气成分基本上是固定的,也就是说都是约21%的氧,78%的氮,外加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
在高山上、飞机上(比如早期那种敞篷飞机)上的缺氧是因为高空的空气整体变稀薄了,并不是因为氧气相对于氮气变少了,所以这时候如果能把稀薄的空气集中一下、压缩一下,把空气密度增加到地面上的水平,那么就没有缺氧的问题了,可以正常呼吸了。
现代飞机上正好有可以用来压缩空气的东西,那就是发动机。机舱外稀薄的空气通过发动机之后密度变大,再通过空调系统送到机舱内。如果空调系统被关闭了,那么机舱内的气压就会降低,乘客就可能会缺氧,这时候座位上方的氧气面罩就会掉下来,人工产生氧气来维持乘客的呼吸,这种人工产生的氧气只能用一段时间,一旦用光了就比较危险了。前段时间国航香港飞大连航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副驾驶误关了空调,导致机舱压力降低,乘客纷纷戴上氧气面罩,机组在发现问题后没有按规定及时降落,而是选择继续飞,将整个飞机上的人都至于危险之中,最后被严肃处理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说,机舱内应该和地面上的气压一样并且保持不变,但是实际上会有一定的波动。比如起飞和降落时,有些人会感到耳朵不舒服,这就是由于机舱内气压变化导致的。
此外,飞机在高空的时候,机舱内的气压可能会比一个大气压低一些,相当于几百甚至一两千米的山上的气压,一般人对这种气压降低不会有太大不适。如果你手边正好有密封的充气袋子(比如袋装薯片),那么可能会看到袋子在高空变胖,等飞机降落后袋子又瘦回来了,这一胖一瘦反映的就是机舱内气压的变化。
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自然是从空气中来的,我们常说高空中空气比较稀薄,但高空中的氧气含量,和地面的氧气含量是一样的,它们都为21%。
所以无论是海拔1米还是海拔1万米,氧气的比例并没有出现变化,既然说氧气的比例没有变化,为什么人在海拔高的地方还会呼吸困难呢?
答案是氧气的比例虽然没变,但氧气的含量却变少了,一般来说大气压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海拔的高度越高,气压也就越低。
气压低就导致了空气稀薄,空气稀薄也就意味着氧气稀薄,例如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需要吸5升的空气,但一旦到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就需要吸收7.5升的空气。
那么由于需要多吸2.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人就必然加快呼吸的频率,所以人到了高原地区,就会出现呼吸急促的感觉。
然后人在飞机上的时候,飞机的发动机会将稀薄的空气压缩,然后其中一部分的空气,会被加热释放到机舱当中去,然后供给人们呼吸。
但考虑到经过发动机压缩的空气,一般温度都比较的高,如果直接释放到机舱当中,恐怕飞机上的人都要烤熟。
所以飞机上都有一套空气调节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将加热的空气冷却,然后再释放到机舱当中,这就是为什么飞机上不缺氧气的原因了.......
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中短距的客机飞行高度约为6000M-9600M左右,中长距客机高度为7000M-12600M,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大家应该有很直观的认识,下图为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从上文可以看出,只要到达6000M以上,氧气即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水平,到9000M左右即只有海平面1/3,气压也只有原来1/3....从中您看出什么门道来了吗?在客机巡航的高度并非没有氧气,只是气压下降导致氧气含量一并下降,因此只要将气体加压即可,这就有为后来的加压技术做铺垫了!
这是客机所用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个客机涵道比相对比较大,2/3以上的推力都有这个大风扇产生,客机机舱所需的加压空气就有这个发动机内部引出....当然您不要认为发动机内部都是高温高压的,其实在前几级风扇处温度和压力还是不高的,引入的空气进入飞机的空调系统,通过空气过滤、温度和湿度调节之后,新鲜空气进入机舱,同时会把机舱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去,保证机舱内的空气交换与流通!
因此别说9小时,只要飞机燃油足够即可继续维持....但大气压并非与海平面的一致,而是大概约为2000-3000M处的0.8个大气压左右,因此起飞与下降过程中,机舱气压逐渐改变会导致耳膜不舒服,此时只要嚼一片口香糖,让内耳与口腔处的气压通过平衡通道过渡下马上就恢复了!
因此您乘坐飞机时完全不需要担心呼吸的问题,唯一要担心的时气流颠簸.....
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表示不太理解或者没有深入地研究过。为啥长时间的坐飞机,飞机是密闭空间又在万里高空之上,飞机内部还有氧气的存在呢?大家不要忘了,往往在飞机狭小的空间里面可是坐了上百人的,飞机内部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点物理常识的人大概都知道:人在地面上感受的是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空气。一般越往高处走的话,空气越稀薄、而且温度也越低。
很多人到高原上面或者海拔较高的地方旅游、生活的话,往往会感受到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的问题。
其实这就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造成的。说白了就是:你在地面上呼吸一次可以得到的氧气,在海拔高的地方恐怕要呼吸几十次才能得到相同的氧气了——气压过低、氧气密度低造成的。
那么按照正常的物理知识和科学常识来分析的话,民航飞机一般都在万米高空,外部空气温度极低、氧气含量也极少,那么机舱内部的乘客需要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来源只有一个地方,是从飞机的发动机那里来的。
如今几乎所有的民航客机都采用了一个极其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客机内部供氧的问题——发动机引气模式。
大型民航客机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除了提供飞行的动力以外,还能够“引入”热压缩空气,热压缩空气是由发动机内部的风扇叶片压缩而成,大部分作为动力,一部分则被“引入”到了飞机内部。
这些温度极高的压缩空气被“引入”到飞机内部之外,还要经过专门设备的降温以及增压,一般会达到0.7个大气压。
大家都知道地面上的大气压一般是1个大气压,可是高空中机舱外部的气压一般只有0.3左右。
这样一来的话,飞机内部的大气压就不能太高,要不然飞机外壳扛不住,所以飞机在高空内部的大气压往往只维持在0.7左右。这也是大家经常在飞机起飞或者降落时感到耳膜不适的原因——气压发生了变化而已。
很多人有可能会认为:飞机的座舱是完全密闭的状态,其实事实也并不是这样的。
一般在飞机的尾部有一个独立的排气阀,这玩意可以起到交换飞机内部和外部空气的作用。这样才能保持机舱内部乘客呼吸到的基本上都是新鲜的空气、新鲜的氧气了。
以上这是机舱乘客主要的氧气来源,也是在正常情况下的氧气来源。一旦飞机出现故障或者供氧系统存在问题的话,座位下面还配有紧急情况下供乘客使用的氧气面罩。
另外驾驶舱的飞行员们会配备有专门的、独立的供氧系统,一般都配有氧气瓶。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高空中也是有空气和氧气的而且含量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密度和压力较低而已。客机在高空中提供给乘客的氧气主要是由:发动机“吸气”、压缩、增压之后而来的并且能够通过排气阀进行循环。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