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说核弹发射后不能被拦截,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携带核弹的洲际弹道导弹不能被拦截,因为核弹本身是没有发射能力,需要载体才可以完成对目标的远距离袭击,此前完成核弹投放任务的载体主要是轰炸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超过了8000公里,具备洲际打击的能力,但是由于战略轰炸机本身具有尺寸大和飞行速度慢等缺点,非常容易被拦截,再加上现代防空导弹和战斗机的发展,使得战略轰炸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B-52战略轰炸机
所以在战略轰炸机诞生之后,一种新的核弹载体诞生了,那便是:洲际弹道导弹,首先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很远,目前最远射程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超过16000公里,具有全球打击能力;然后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非常快,相比较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的洲际弹道导弹速度是其几倍甚至几十倍,洲际弹道导弹最快的速度可以超过25倍马赫。
洲际弹道导弹
由于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相当快,所以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被拦截的可能性就非常低,这还应了一句古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洲际弹道导弹由于速度快,使得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拦截,尤其是在洲际弹道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处于末端突防的时刻,飞行速度超过25倍音速,让现在的所有反导系统都形同虚设,对其无能为力。
分导式多弹头
那么携带核弹的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后,就真的不能被拦截吗?非也!洲际弹道导弹依然存在被拦截的可能性,首先洲际弹道导弹整个飞行过程可以划分为起飞升空阶段、中段稳定飞行阶段和末端突防阶段,其中拦截难度最低的是起飞升空阶段,因为此时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比较慢,而速度越慢,就越容易被拦截,但是此时洲际弹道导弹升空阶段位于发射国境内,无法对其实施拦截。
处于上升阶段的洲际弹道导弹
而前面提到了,末端飞行阶段速度最快,拦截的难度最大,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拦截,所以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洲际弹道导弹的中段稳定飞行阶段,此时的洲际弹道导弹位于太空当中,总体处于稳定飞行的状态,包括速度比较稳定和轨迹比较稳定,非常适合反导拦截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出弹道,然后发射反导拦截弹,在两者弹道轨迹的交汇点对洲际弹道导弹或是使用动能撞击,或是使用破片对其进行有效拦截。
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示意图
当今世界的反导拦截试验,进行的都是中段拦截,具体也分为陆基中段反导和海基中段反导,在未来可能还有空基中段反导或者太空中段反导,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初段反导或者末端反导也有可能实现。目前除了陆基中段反导,美国已经率先实现了海基中段反导,并且是海上移动平台的中段反导,由于军舰具有灵活部署的特点,可以在全球进行部署,所以提高了中段反导的覆盖率和成功率。
海基中段反导示意图
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携带核弹的洲际弹道导弹被拦截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并不是不能被拦截,不过自古矛盾相互发展,洲际弹道导弹本身的技术也在进步,逐步提高突防能力,增加拦截难度,所以洲际弹道导弹和反导拦截弹这一对矛与盾会相互进步,不过总体上洲际弹道导弹占据一些优势。
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而对于洲际弹道核导弹来说,速度快是这种导弹的“天生优势”,再入大气层时突防速度可以轻松达到20马赫以上,所以想要拦截一枚洲际核导弹,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办到!
想要拦截一枚已经发射的核导弹,大致可以从上升段、中段以及末端三个阶段进行拦截!导弹的发射初期的上升阶段,速度是最慢的,理论上来说是最容易拦截的,但是洲际核导弹一般都是在内陆或者茫茫大洋中发射,要么无法及时探测到、要么够不到!所以上升段拦截几乎可以放弃了!
而对于应对普通的巡航导弹、射程20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以及反舰导弹等,大多是采用末端拦截的方式进行拦截,成功率的也比较高!但对于洲际核导弹来说,末端拦截已经很难起到作用了,因为洲际核导弹的末端速度可以轻松达到20马赫以上!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和平卫士”导弹末端速度就已经可以达到26马赫,这样的速度从100公里高空到击中目标只需要12秒左右的时间,防空导弹根本无法反应!而且洲际核导弹末端还会释放多枚分导核弹头,这也进一步增加拦截的能力,只有俄罗斯的S-500号称可以末端拦截射程5000公里的导弹!
所以,对于核导弹的拦截有能力的大国都在朝“中段反导拦截”的方向发展,因为核弹发射后中段飞行时长最长,且相对稳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拦截准备!但是中段反导拦截的“门槛”也相当高,洲际核导弹的中段飞行高度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即便是俄罗斯最新的S-500防空系统拦截高度也只有100公里!
美国是最早搞反导拦截的国家,不管是末端还是中段拦截,对于射程3000公里中近程导弹美国至少已经进行过38次拦截试验,其中成功32次,成功率还是很高的!而射程4000公里以上导弹,进行了19册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成功了10次!而对于8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似乎还没进行过相关试验!
当然了,在中段反导拦截系统上,中国怎能甘心落后,截至目前至少进行了3次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均取得成功,但似乎只是射程50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同时也进行过打卫星测试!
综合来说,中俄只能拦截射程50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美国进行过射程8000公里弹道导弹的中段拦截试验,但成功与否未知!但就目前而言,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想要拦截一枚发射时间地点未知射程8000公里以上,且携带分导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成功的概率可能不足5%!
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核弹本身是不能被发射出去的,需要通过运载平台进行远程投射才有可靠的打击能力,而这些投射平台是完全能够被拦截的!最早的核弹是被制造成航弹,由轰炸机贴脸投掷,比如日本本土的胖子和小男孩原子弹就是由美军B29轰炸机直接飞过去投掷,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时也是由强5攻击机直接进行航弹搭载飞到目标点上空投掷。但是轰炸机直接飞临投掷风险太高,如果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地面防空火力和雷达警戒网,轰炸机可能还没飞到目标上空就直接被打下来了,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于是又诞生了两弹结合,将核弹装入导弹的弹头,形成带有核弹头的更具有威慑力的核导弹。核导弹最初只是弹道导弹的专利,随着弹道导弹的射程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了以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为主的核武器搭载投射平台。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虽然优秀,但是也有一个缺点,体积和重量太大,只能通过陆基发射平台和海基核潜艇发射,轰炸机在一旁表示:将我置于何地?(体型庞大的陆地洲际核导弹)
为了考虑轰炸机的切身感受,人们又进一步缩小核弹头的体积和重量,将其集成至体积较小的巡航导弹之中,譬如五十年代B52搭载的AGM-28大猎犬巡航导弹以及目前B2隐形轰炸机携带的AGM—129远程隐身巡航导弹,这类导弹的射程大多在1000千米以上,能够在敌人防空区域以外发射导弹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避免了轰炸机临空的危险性,也让跨区域核打击又增添了一种有效手段。(由B2战略轰炸机挂载的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可携带核弹头)
除了核导弹这类战略性武器之外,还存在一些小不点核武器,这就是所谓的战术核武器。60年代,北约出于对苏联坦克装甲集群平推欧洲的恐惧,认为使用常规武器已经不足以短时间阻挡庞大钢铁洪流的进攻,只能用核武器进行规模性打击,于是就诞生了一系列诸如M388型核炮弹之类的小型核武器,这类核武器不仅可以由155毫米火炮发射,甚至能够由单兵操作无后坐力炮发射,核炮弹杀伤范围虽然只有300米左右,但是确实是阻止苏联坦克横扫欧洲大陆的有效手段,也算是单兵打坦克的最高境界了。(155毫米无后坐力炮搭载M388型核炮弹)
反观苏联虽然在地面军事力量上占据较大优势,但是全球海洋依然为美军航母所掌控,为了在海洋竞争中获得不对称优势,苏联发展了规模庞大的核潜艇部队,而这些潜艇为了对美国军舰达到一击致命的效果,进化出恐怖的独门绝技——核鱼雷!苏联在1958年服役的T5型533毫米重型鱼雷,搭载一枚3.5万吨的TDS9核弹头,在水下爆炸的直接杀伤范围高达5千米,不管是万吨驱逐舰亦或是航母,被击中一发都是两个字凉凉!(苏联T5核鱼雷)
再回到正题,既然核弹的发射手段如此众多,那么能不能拦截当然要基于实际情况来考虑,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战略核武器中最难以拦截的当然是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这类导弹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气层以外飞行,而且全程速度不低于5马赫,弹头末端再入速度甚至超过20马赫,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来看,拦截几率低的吓人。即使是美军最先进的PAC-3、TBMD、THAAD系统也只能在初始段或者中段进行成功率不超过50%的拦截,而对于那些末端再入的超高速分导式核弹头,只能大叹一声:臣妾做不到啊!而这可能就是所谓核弹发射后就无法拦截的说法来源了!(弹道导弹拦截重点都在初始段和中段,末端速度太快,根本拦截不了)
核导弹的另一个分类是巡航导弹,巡航导弹目前来说拦截成功率还是不低的。为了避免被拦截,目前的巡航导弹都采用了低空高速机动的突防方式,在巡航段以几百或者几千米的高度飞行,而到了攻击段则迅速下降至贴近地面(海面)几十米甚至几米的高度超音速进行攻击,以求最大程度规避防空系统拦截。巡航导弹这一顿操作虽然看似牛逼,但是致命弱点就是速度最高也不超过5马赫,因此拦截起来难度偏低。陆地上诸如俄罗斯的S400、S500,美国的爱国者3、中国的红旗9等等防空系统都具备不错的巡航导弹拦截能力,而海上军舰的各类神盾防空系统对于巡航导弹来说也同样是噩梦,因此巡航导弹搭载核弹头是肯定会被拦截的,只不过一旦遭遇巡航导弹饱和式打核击,只要漏网一枚,那同样也是灭顶之灾!(巡航导弹掠海突防)
对于战术性核武器,诸如核炮弹、核鱼雷等等,拦截起来则比弹道导弹的难度还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距离实在太近!核炮弹撑死了十几千米的射程,核鱼雷则最多几十千米的射程,反应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拦截。对于身管火炮炮弹,目前还没有有效拦截手段,而对付核鱼雷,军舰除了机动规避,也就只能投射诱饵进行迷惑,最后能做的就是祈祷了。(本就是玉石俱焚,你还想要拦截我?)
总结所有的核弹头搭载平台以及拦截成功率,我们可以看到,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除了战术型核弹头之外,其他诸如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平台都可以进行拦截,只是拦截成功率不同而已,因此所谓的核弹头发射发射后就不能拦截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核弹按照发射方式可以简单划分为携带核弹头的导弹、鱼雷甚至炮弹等,目前各主要核武国家的核武器大基本上都是以导弹为载体,极少一部分核弹头装备在鱼雷、航空炸弹等载体上。能够发射核武器的平台包括战略核潜艇、洲际弹道导弹以及战略轰炸机等,也就是常说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平台,问题中所说的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其实应该就是指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发射后的拦截难度极高,客观的说不论是洲际导弹还是战略轰炸机发射的核巡航导弹、核航弹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拦截,但是成功率非常低,包括美、俄等国历经几十年的努力也只是建立了有限的反导能力,在面临大规模核战争时,目前所掌握的反导能力基本上有什么实际效果。犹如闪电划破长空的分导式多弹头再入大气层后的景象,拦截难度之高可以想象!美国反导系统拦截范围及组成,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或者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一般都在1000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一般只需要在本国国土或者周边海域发射即可打击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目标,而想在洲际导弹上升段拦截只能在对方国土或者领海周边部署,而这样的部署基本上是不会实现的( 某国同意其他域外大国在本国部署“萨德”,主要是针对其“手足”,对本区域大国来说只能说是战时的“靶标”而已),因为在采取这种部署之前肯定已经发生了大国之间的外交或者军事对抗,除非双方想要进行大规模核战争,否则怎么可能允许对方的反导或者核打击武器部署到自己的家门口!俄罗斯正在研发的RS-28“萨尔马特”洲际弹道达到,射程达16000公里美国“三叉戟II”潜射弹道导弹出水
其次,在洲际导弹飞行中段或者末端拦截的技术难度非常大(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以上),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代价不是一般国家能够经受的起的。目前,包括俄罗斯的A135/235反导导弹、美国“萨德”、NMD以及以色列的“箭2”等反导系统的作用范围均是在末端实施拦截,美国的“标准III”具有中段拦截的能力,但是所针对的目标也只是射程在5000公里左右的中远程导弹,而对于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目前上没有进行过技术验证。即便是末端拦截,虽然美、俄等国都进行了相关的试验验证,整体的成功率在60%以上,但必须说明的是所拦截的目标并不是真正的洲际导弹,拦截系统不仅会提前知晓会有试验弹发射,而且试验弹也不会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或者假目标等,大大降低了拦截难度,即便如此拦截系统也无法达到“百发百中”,一旦发生大规模核战争,这些拦截系统最多也只是发挥一些“心理安慰”作用。俄罗斯A135反导导弹装填美国NMD反导系统拦截试验洲际导弹上的分导式多弹头,“天女散花”般投放,拦截起来难上加难
而对于战略轰炸机发射核巡航导弹或者核航弹,从技术角度来说更加容易一些,一方面战略轰炸机目标较大,对于军事大国来说一般都拥有完善的远程预警探测能力,除非对方拥有类似B2这样的超级隐身战略轰炸机,其他一般战略轰炸机很容易就会被发现,不论是拦截目标大、机动性差的战略轰炸机,还是拦截战略轰炸机发射的核巡航导弹,出动战斗机或者发射远程防空导弹(战舰防空系统也可)都可实现,拦截难度上要小很多。只不过对于国土战略纵深不够大的一般国家来说,想要提前预警并出动战机、战舰的难度比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小不了多少。拦截战略轰炸机的难度相对小一些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和防空预警系统,也难以拿战略轰炸机如之奈何
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各类核武器数量超过14500枚,而美、俄两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超过总数的93%,同时,二者也是最早试图建立完善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也只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建立了不能算可靠的局部反导能力。“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各拥核国家也充分认识这一点,发展攻击力、突防能力更强的洲际导弹等核武器远比费力、费钱的发展拦截系统更加有实际效果。国产反导系统发射试验“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强大自身的攻击能力才是最好的防御手段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阅读更多原创军事内容(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潜艇解码 从核弹设计的角度,从侧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里有几个思维误区需要纠正,希望本篇回答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他答主的精髓。根据问题,假定讨论范围限定在现代战略核武器。
先说结论:核弹发射以后能不能拦截?能。
核弹发射以后好不好拦截?相当困难。
核弹发射以后被攻击国家会不会进行拦截?会。
对付核导弹的最好方法是,抢先干掉对方的发射平台。
战略弹道核导弹,一般不会使用,更是少见相关的拦截报道,更没有哪个国家声称可以拦截这种导弹,所以让大家产生了核弹发射以后就不能拦截的思维误区。
战略武器的定位,就是不到迫不得已绝不使用,一经使用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武器。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求这种武器需要对地方产生难以承受的后果。
战略武器的威胁,永远是没有发射之前的威胁更大。就好比当你用枪指着敌人,永远是开枪之前,威胁最大,敌人不敢乱动;如果开枪之后没有将对方打死,那一定会召来疯狂反扑。
对于防御一方来说,战略核导弹在发射以后基本就是很难成功拦截的,能否成功一切就只能交给上帝。因此仅靠反导系统进行防御是怎么也防不住的,而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抢先炸掉导弹基地,就可以解除威胁并把灾难留给对方。
这里又有一个策略问题,假如我具有了防御这种导弹的能力,在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傻子才会去宣扬。即便是可以万无一失,偷偷地在关键时刻给敌人一个惊喜不好么!
战略核导弹的设计理念,能不能拦截射程要远。要能打到敌人本土,敌人后方。这就是为什么一般战略核导弹要在大气层外飞行,又为什么要借助弹道进行攻击的原因。(具体可以参见相关资料)
但是弹道通过观测、计算是可以进行预测的。既然可以预测那就是可以进行拦截的。但是如果想进行拦截,又是十分困难的。核导弹在末端的速度非常快,而要想用反导导弹将其拦截,追踪目标技术上困难重重;发射初期在他国境内很难进行拦截。
速度要快。唯快不破。只要速度够快,雷达跟不上,计算机运算速度跟上,拦截弹追踪不上,甚至是反应时间都不够。所以呢,各国的弹道导弹都在提升导弹再入大气层以后的速度,再向着高超音速发展。
突防能力要强。如果说仅仅是速度快,或者是速度还不够快还达不到目的。那么加上分导式多弹头、加上机动变轨、再加上多枚齐发,基本上就只有外星人能防御住了。
总结:如果是核弹发射以后就不能拦截了,各国还费劲研究突防能力干啥。
导弹防御体系,要不要拦截导弹防御系统,现在或者未来都只能防流氓、防恐怖分子而防不了大国。对于要不要进行拦截的问题,在解释完拦截的几种结果,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进行拦截的三种后果:
最理想:拦截成功,核弹未爆炸,人员无伤亡、地面设施无损失、仅受到核污染。(核污染是由于核弹头中高浓缩放射性物质造成的。)
较理想:拦截成功,核弹非预定引爆、伤亡较小、损失较小,同时受到核污染。
最坏结果:拦截失败,核弹按预定引爆,巨大伤亡,巨大损失。
所以进行拦截也不会产生更坏结果,所以为什么不拦呢。
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首先明确地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不管用战略轰炸机还是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核弹的话,理论上都是可以拦截的。试问大家一下,如果核弹被各种载具发射以后根本就无法拦截的话,很多国家积极打造的反导拦截系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其实核弹只是一个弹头而已,本身是不具备打击力的。我记得前几年有个国家阅兵的时候让士兵背着核背包,那么这也就是把人当成了核弹发射载具了。目前世界核大国主流的核弹载具有两个:战略轰炸机和洲际弹道导弹。
如今世界上的强国、大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实验:反导拦截系统,例如:美国人打造的神盾战斗系统和标准三型导弹是海基防御主力、大家比较熟悉的“萨德系统”是陆基反导系统等等。
一旦有一个国家的反导拦截系统能够彻底地拦截别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话,那么整个世界的战略平衡将再次被打破了。
如今世界上主要大国之间之所以没有发生正面冲突,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核威慑、核平衡、核相互摧毁的能力了。
可是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拦住别国发射的核弹的话,这也就宣告:核平衡被彻底地打破了——估计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平衡才能带来和平了。
人类最早用来进行核打击的载具就是:战略轰炸机了。这个事情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二战末期的时候,美国人就是用B29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往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人的战略轰炸机那还是妥妥的世界超一流了,其中B2隐形轰炸机就是现役战略轰炸机的天花板了。
理论上来说,如果别国的雷达监测系统无法发现隐形的B2轰炸机的话,那么B2就是一款比较靠谱的核载具了——用B2来投射核弹。
可是随着各主要大国的雷达系统、防空系统、各种监视系统的日趋完善,用战略轰炸机来投射核弹显然不太靠谱了。一旦被对手的雷达发现、导弹锁定的话,那么战略轰炸机也就会被无情地击落了。
于是乎,各国的军事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主流的核弹发射平台或者叫做载体——洲际战略弹道导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如今世界主要核大国基本上的核威慑、核打击力都靠洲际弹道导弹了。
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分析一下:如今世界各国真的能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吗?很多人都说过:要想在这个世界上讲话够响亮、有分量的话,那么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头的组合那就是一个必备产品了。
世界上目前最厉害的洲际弹道导弹有:俄罗斯的“撒旦”系列、“萨尔马特”系列;美国人的“民兵”系列;我们当然是东风家族了。
那么为什么核大国、核强国都把洲际弹道导弹作为核弹发射以及核威慑的主要平台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既然叫做洲际弹道导弹,那么也就是说:这款导弹可以从一个洲打到另外一个洲。说白了就是: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足够远,目前的“萨尔马特”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号称突破了16000公里了,也就是具备了直接从俄本土发射打遍全世界。
二是,洲际弹道导弹一次性可以携带超大当量的核弹头、往往能够给对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三是,洲际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很强,生存能力也很强。往往可以携带多种弹头、可以携带分导式弹头以及诱饵弹,让对手防不胜防。
说白了就是:洲际弹道导弹之所以被核大国所看重主要是因为:携带的核弹当量够大、射程够远、突防能力够强、生存力也够强、毁灭性那就是超强了。
那么如今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人能够拦截住洲际弹道导弹吗?
首先我还是要明确地告诉大家,理论上拦截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难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最大的难度就是:这玩意的末端打击速度太快了。对于洲际弹道核导弹来说,速度快是这种导弹的“天生优势”——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洲际弹道导弹往往在末端,再入大气层时突防速度可以轻松达到25马赫以上,所以想要拦截这样一枚洲际核导弹,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反导系统能够办到。何况人家还有各种分导式的弹头、各种诱饵弹,这拦截难度又极大地增加了。
可是、但是洲际弹道导弹依然有被拦截的可能,而且从理论上来说:拦截的可能性还非常之大。
其实洲际弹道导弹整个飞行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起飞升空阶段、中段稳定飞行阶段和末端突防攻击阶段。
这三个阶段中拦截难度最低的是起飞升空阶段,因为此时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比较慢,而速度越慢,就越容易被拦截。可是洲际弹道导弹升空阶段基本上位于发射国境内,也就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拦截。
当然了,你要是直接用导弹或者战斗机攻击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基地的话,那也就不用拦截了,基本上属于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前面分析过了,如果洲际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以后基本属于末端飞行攻击阶段,此时的速度达到了25马赫以上了。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反导拦截系统都是无能为力的,这速度已经超出了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了——恐怕也只能看着被核弹头击中自己的目标了。
这样一来答案就基本上出来了,如今世界各国的反导系统基本上都采用了——中段拦截法。
洲际弹道导弹在中段稳定飞行阶段,此时的洲际弹道导弹位于太空当中,总体处于稳定飞行的状态。这样一来,速度就比较稳定、轨迹也比较稳定,那是非常适合反导拦截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出弹道,然后发射反导拦截弹的。
一般在两者弹道轨迹的交汇点对洲际弹道导弹或是使用动能撞击,或是使用破片对其进行有效拦截。这里要明确一点的是:拦截弹一般不会只发射一枚而是会发射很多枚一起去拦截。
另外很多拦截弹可以在接近目标时先自爆,然后用破片去撞击需要拦截的洲际弹道导弹。
中段拦截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此时的洲际弹道导弹一般处于太空之中,所以即使内部的核弹被引爆的话,对自己一方产生的伤害也不是很大。
当今世界的反导拦截试验,进行的都是中段拦截,具体也分为陆基中段反导和海基中段反导。在未来可能还有空基中段反导或者太空中段反导。当然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初段反导或者末端反导也有可能实现。
目前除了世界各强国都在研制的陆基中段反导以外,美国人已经率先实现了海基中段反导,并且是海上移动平台的中段反导。
美国人的反导系统相对于别国来说,有着两个巨大的优势:
一是,美国人的军舰完全可以在全球进行灵活部署,这样就可以在全球进行反导了,所以提高了中段反导的覆盖率和成功率。
二是,美国人在全球拥有4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基本是在所有可能打击自己的核大国周边都有军事基地。
这样一来的话,美国人的预警就更方便、拦截的概率就越大,完全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批次的反导拦截——美国本土被打击的概率就低了很多了。
如今世界各国正在进行一场矛与盾的竞赛了。美国人在积极打造反导系统、其他核大国也在积极提升自己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力、突防能力以及生存率。
洲际弹道导弹和反导拦截弹这一对矛与盾会不断地相互进步,不过目前总体上洲际弹道导弹占据一些优势。
最后我想说,这一次美国人面对俄的核打击威慑表现得有点不正常、有点过于淡定了。不知道美国人是不是已经有充足的信心拦截住俄方面的洲际弹道导弹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