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乡绅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一个词——七品芝麻官。那是说一个人官职很小的意思。“七品芝麻官”有多大呢?知县,县太爷,也就是现在的县长。说到县委书记县长,大家都知道,那可不是一个小官,在一个县里有巨大的权力。而古代却认为这是“芝麻官”,所以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

(七品芝麻官)

根本原因,是对古代的基层政治不太了解。古代的官员,最基层的,最小的,还就是县长。县府里面,当然还有其他公务人员,但他们只能叫吏,不能叫官。官和吏的区别在于,官是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分封的。吏没有经过科举考试,只是到官府里面去寻饭吃的。而且在整个县府里,人数不会很多,也不像现在那样,有庞大的部门机构。县以下,就再也没有正式的机构了。

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县就是最小的政府机构,县长就是最小的官呢?

首先,古代用不了那么多公务人员。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上,可以说,政府公务人员基本上帮不了什么忙。唯一能帮忙的,可能就是组织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但这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搞的。政府对老百姓,更多的是劳役,是收税。而这个,其实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少作为,反而对农民有好处。文景之治,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盛世?就是政府什么也不做,少折腾,所以老百姓反而富足安定了。

(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

其次,古代养不起那么多公务人员。古代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出产不丰富,公务人员多了,就没钱拿来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古代农民的负担其实很重的。因为除了需要养官员外,还要养贵族。天下的土地,很多都是被赐封给了贵族的。还有,古代的打仗任务重。在冷兵器时代,拼的就是人数。而中国古代边境形势又非常复杂,打仗非常多。所以农民还需要承担粮草的重任。除此外,农民还经常被派去给皇帝,给王公大臣修房子,修娱乐设施,供他们吃喝玩乐。

农民既然有这么重的负担,官员如果再多,农民就简直没办法再活下去了。

既然古代的官员只到县一级,而乡下却总会有很多扯皮纠纷,这些扯皮纠纷,怎么解决呢?

其实靠的不是别的,而是乡村士绅。

乡村士绅就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有一定知识文化的知识分子,或者是退休在家的官员。是他们承担着地方调解,和地方治理的作用。

(乡村士绅们)

那么,乡村士绅是依靠什么来调解呢?

一是威望。威望来源于他们是长辈,还来源于他们办事公道,更来源于,他们掌握知识文化。古代的人,受教育很少,有知识文化的人,他们说的话总是被大家膜拜,所以由他们来调解,大家都会执行。

二是礼制。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礼教。汉代礼教在独尊儒术的情况下,更是完全成型。这是深入到老百姓心中的。所以这个礼制,也就相当于乡村的法律。大家都会按照这个行事。

古代的这种乡村礼制,包括人治方式,有禁锢人权的地方,但其实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重要的就应该把这样的东西挖掘出来,形成一套更好的社会规范,实现社会和谐。

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老片《大地恩情》,看过之后也许你就明白为什么“政权不下乡”。

在《大地恩情》描述的广兴围里,大地主容老爷依靠着举人功名和广阔的田地,在广兴围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更重要的是,他治下的佃农也甘愿受其统治剥削。

容老爷在广丰围不光能收缴田租,更能私设邢堂开庭审理案件,动不动就驱逐佃户,收缴他们田屋,甚至对其刑讯逼供。。。俨然是一个小衙门。

但另一方面,容老爷也算是广兴围的保护神,广兴围每一次出事,村民们都要找容老爷解决。

例如说村子天旱缺水,是容老爷出面和水源上流的势力周旋。

例如说村子被山贼围攻,是容老爷想方设法弄来枪支弹药武装村民自保。

例如说村子里来了外来势力要建教堂,要搜查乱党,也是容老爷出面与之洽谈。

容老爷一方面百般压榨村民,一方面却在危机来临前充当村民的保护伞。

这当中的关系,恐怕就如皇帝与老百姓的关系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一个大圈圈里面包裹着无数的圆圈,一架大船底下有无数的小船。

小圆圈不翻船,大圆圈就能安生;

小圆圈无以为继,大圆圈就不得安宁;

小圆圈与大圆圈之间,是一个矛盾的缓和区。

只要容老爷还能效忠大清朝,广兴围的老百姓还能有口饭吃,他们就不会选择造反。。。大船翻了,小船也不能幸免;相反,底下的小船都翻了,恐怕大船也得覆灭。

广兴围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属于地主与佃户的矛盾,这个矛盾倘若在内部无法得到消化,就会迅速演变成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如果政府对容老爷征收重税,容老爷就会加佃户的田租,佃户无以为生,首先要杀的,就是容老爷,接着才是官府。。。这种时候,容老爷当然选择保住自己,和村民们连成一线。

剧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一队清军以抓捕乱党为名,跑到广兴围抢掠财物,祸害百姓,这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容老爷从中周旋,容老爷举人的身份令到官兵有所顾忌,恐怕早已经是官逼民反。

官府不便处理乡务,就是如此道理。。。论及基层管理,官绅远远比政府靠谱。

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学界确实有“皇权不下县”一说。我们看传统社会,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村镇政府的治理中心。地方的治理权力分散在多个中心,比如承担村社救济功能的有社仓,沟通国家权力的有保甲、里甲等权力经纪,维持乡土秩序的是士绅、宗族、乡约及礼俗,提供纠纷仲裁的有文会、族长、耆老等,村庄大事还有公议大会。

在社会基层治理中,乡绅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凡地方上的公共工程、公共福利、教育、治安、纠纷仲裁,通常都由士绅集团主持,一般情况下,作为皇权终端机构的州县衙门并不插手。

士绅在地方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名望、威信与影响力,“官与民疏,士与民近,民之信官,不若信士”。这种权威并非来自民选,也不是官授,但得到地方社会的承认。一名士绅,并不是有钱有势就可以获得权威,他通常还需要造福于乡人,维护地方的利益,才能够在当地民众中建立声望、积累权威。

士绅以国家权力经纪与地方社会代表的双重身份,扮演着联结官府与民间的中介角色。因为有这么一个中介,国家才可能在“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框架下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控制,而社会一般成员才可能避开跟国家权力发生直接的接触。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不管政治是清明还是昏暗,总有若干士君子并不是汲汲于利禄,也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而是富有公共关怀的精神。即使无法施展“治国”之抱负,也怀有“仁里”之理想,致力于社会构建,造福地方,如北宋吕大钧、南宋朱熹、明代王守仁、清末张謇。

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不大清楚,但是我以为与行政制度,官僚体系有关系。在清代有八品,从八品,九品,从九品的官职。但是这些官职好像都狱吏,仓官这类小官。能够管理,一个地域的就到七品,管理一个县。县以下不设置行政长官,由宗法制,家族制,推举长老,里正管理本村,乡的事务。甚至对族人有一定的处罚权利。从文化上,由长辈,族长等备份高的管理也符合儒家的价值。封建统治者与读书人共天下,与地主士绅共天下。工田商业振兴主要依靠富豪士绅。读书人没考上进士没有做官,但是举人是有钱粮的。一般这些人就容易成为村乡里的族长或者士绅,长辈。这些人就成为了正式的行政机构与家族宗法制的纽带。朝廷的政令施行依靠这些人在乡村鼓动认同。族内需要和官府打交道,也会由这些读书人出面。于是皇权与读书人共治天下就形成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地方政权只截止到县这一级就,包括民国时期。县衙里面的头头叫县长,县衙的办事员就是科员,科员升一级就是副县长也就是副处级了,没有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一说,更没有股级干部之说,一不小心就能升到处级干部(呵呵)。

那么有人要问县以下的乡镇和村(大队),甚至村以下生产队国家怎么管理呢?两个字:自治。村子中由辈分高的有能力的族长被众人推选当村长,村长说是管理者,其实不拿工资,自己还是以种地为生,村里有了事情才去处理。村的上一级就到了县了,那会儿商品经济不发达,只是一些大的村子商铺较多的就慢慢形成了集镇,这些集镇在建国后演变成了乡镇。民国后期才出现一些镇长和乡长。

那时的县长很有本事,特别是民国的,那会儿军阀混战,有人是只身一人兜里揣着个委任状就来到一个县里当县长。县长要负责召集各村的族长(村长)开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建县保安团,不需要请示上级直接委任保安团长,有的县长自己担任保安团长,负责治安、剿匪。然后任命一些专员,比如教育专员,交通专员,农业水利专员等去负责各项“事业”。这些专员都是一个人,建国后随着工作的开展才演变成各个科级局。这些县长中不少人是孤身一人一边剿匪一边发展民生经济。

说到这里大家又会问,为什么民国以及之前我国封建统治者不去加强对社会基层管理呢?还是两个字:省钱。只有县衙的工作人员才拿国家的薪水,乡镇以及村里管理人员都没有“编制”。国家养不起很多的公务员。

到了民国晚期,为了对付“村村都有党支部”的共产党,国民政府才开始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才开始慢慢地插手村、镇一级的行政管理工作,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就是以十户人家为一甲设甲长,相当于现在的生产队队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大队)。保长就有义务负责辖区内的军事,教育,农业等事项管理,如果辖区内有人通共则实行残酷的连坐制度。但是这些保长以及乡镇长们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一切公务费用以及人员工资全部“自收自支”。保甲制度在分裂的中华民国推行得不是很好,一切以为时已晚。缺少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是国名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下不了。

没有那个人力、财力、交通条件。

皇权不下县,乡镇基层都是地方士绅与宗族掌握的。

通常,全国在册自由民人口不过亿,多也就是七千万,少也许只二三千万,大体就是1000多个县,普通一县不到20万的自由民人口。

各县的中央派遣官,也就是知县和县丞两个人。省/州府派遣官是主薄,学官,押司,巡检,税吏这些,正式有品官员数量十个之内。本县还有衙役税卒书办官媒婆仆役这些,也就几百人。有的县虽然很大可能近千差役,但多数没有。

就这么点吃皇粮的,想控制比今天普遍大一两倍面积的县,显然不可能。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只能放权给地方,让乡镇和基层自我管理,大家族族长,士绅就乘机控制地方,用家法、族法统治,掌握基层担任里正保长,城市里则是坊官,协助县府收税粮,维持秩序查对路条,出现刑事案件则向上申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