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其实,希特勒自杀后的第八天,德国才正式宣布投降,欧洲战场由此最终宣告结束。中间的这段时间,不乏各色负隅顽抗的德军。此外,还有几百万德军因为丧失了制空权和交通线,被困在了欧洲各地,正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之中。
要说清楚布拉格战役,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段历史的时间线。
4月26日,希特勒刚过完生日没几天,苏军就击垮了柏林外围最后的防线——法兰克福──吉本集团军,并于次日攻入柏林市区。到了1945年4月30日上午,苏军已经攻克了德国议会大厦,开始逼近总理府地堡。
当天下午3点30分,新婚的希特勒夫妇在地堡内自杀,冒着苏军的炮火中,他们的尸体被抬到了院子里,浇上汽油进行焚烧。
随即,戈培尔一家8口也选择了给“元首”殉葬。与此同时,地堡里的随从们,除了乔装逃生的,一些希特勒的铁粉们“毅然”选择了在最后时刻自杀。比如,陆军元帅莫德尔,陆军参谋总长与布格道夫(希特勒的第一副官)等人,都在地堡内穿戴整齐后饮弹自尽。
5月1日凌晨,苏军攻入地堡,并控制了大半个柏林。同日,海军元帅邓尼茨按照希特勒的遗嘱,正式继任第三帝国元首,尽最后的努力来落实“汉尼拔行动”,用军舰和船只将处于苏军攻势下的大量德国军民转移到西方,希望能保存实力。
此时的柏林还有不少纳粹死忠坚持跟苏军打零星的巷战,甚至以自杀式袭击的形式争当第三帝国最后的炮灰。直到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赫·魏德林下令全城军民一律停止抵抗,柏林战役才算结束。
但是,柏林被攻破,并不意味着战争就此终止。
同期,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还有西欧的荷兰、丹麦,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北欧的挪威,仍驻扎着大量的德国占领军。兵力加起来有数百万之众。
(1945年6月10日,被困在海峡一边的25万挪威德军才最终“有机会”投降,他们装备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下图是驻挪威德军交出的反坦克炮)
只是,这些所谓的“百万大军”,既不能机动反应、也无法形成合力。都被打散在各处,在丧失制空权和后续补给的情形下,很难成功突围并重新聚集。
对他们而言,长途奔袭去汇合进行进一步反抗,就是在自取灭亡,不如默默的在驻地观战,然后争取投降盟军。
这些海外军团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东欧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拥有近100万兵力,包括主要由苏军中的“叛国者”组成的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10万俄罗斯解放军(下图),还有大量名声很差的东欧籍武装党卫军等等。
显然,对于这些苏联阴影下的外籍军团官兵而言,如果直接投降了东线的苏军,这辈子基本就over了,而对于普通的德军而言,一旦落入苏军手中,也几乎跟下地狱差不太多。
因此,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极力争取时间,以拖延苏军进入捷克的脚步,尽量拖到西线的盟军赶来。
毕竟,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东欧大国,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非常发达,显然会被当成东西两线争夺的对象。况且,从地理上看,捷克也算是离西线盟军最近的东欧国家。
此时,驻德军总指挥费迪南德·舍尔纳(下图)跟军中高层们开会合计了多次,决定尽一切可能投降盟军。于是,他试图拿城中数十万捷克老百姓作为要挟,跟来“接收”的苏军讨价还价,以拖延时间,等待西线盟军的到来。
显然,正处在胜利巅峰的苏军才没那么好的耐心跟舍尔纳在谈判桌上折腾。1945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打响。
靠着90多万人的兵力和较为精良的装备,舍尔纳麾下的德军跟苏军和捷克游击队一直打到了5月11日,尽管5月9号当天,舍尔纳就已经收到了继任元首邓尼茨下达的“停止一切抵抗”的命令。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几乎全被合围,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5月11日,彻底失掉突围西逃希望后,驻捷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还是向苏军投降了。
整个战役中,只有舍尔纳带领着“奥地利”集团军群的几个师成功逃到了美占区。
只是,没成想,基于《雅尔塔协定》的相关条文,包括捷克在内的东欧地区属于苏军的受降范围。因而,这些“幸运”的投降了盟军的德军官兵,还没缓过神来,又被美国打包“还给”了苏军,最终难逃扔到西伯利亚挖矿、种土豆的命运,甚至连他们的大boss舍尔纳也不例外。
在多方运作下,靠着找熟人和托关系,1955年,舍尔纳被遣送回了德国,在西德又继续蹲了4年监狱。因为舍尔纳有着“宝贵”的对苏作战经验,所以,后来的日子里,西德政府也没怎么再为难过他,得以平安终老。
而参加了此次战役的另一帮外籍人士,尤其是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俄罗斯解放军”,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中高级军官全部以“叛国罪”执行了死刑,基层官兵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受尽折磨,大多劳动至死。
毕竟,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被德军硬生生的拖入了一场恶战,好端端的城市炸的千疮百孔,而且,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更有超过了14万的苏军和捷克游击队员阵亡。
战后,为了表示对苏军阵亡将士的永久怀念,捷克斯洛伐克各地建立了大量纪念碑。
尴尬的是,进入21世纪后,已经和斯洛伐克“破裂”,并正式加入北约后的捷克,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有些“敌对”。近些年来,捷克官方开始陆续“修改”或是拆除这些纪念碑和遗址,硕果仅存的几个,也经常遭到激进民众的蓄意损毁和涂鸦。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首先,当时驻捷德军集团可不是什么残兵败将,而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余部,规模超过50万,其中还有不少武装党卫队、盖世太保机关、死亡集中营看守等等,甚至还包括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这些家伙作恶多端血债累累,如果落到苏军手里,可想而知下场如何。所以他们即使在柏林陷落大势已去之后,仍不肯放下武器,而是想拼死打到底。其实在柏林战役中,驻捷德军集团也冒死向北实施了数次反击,给苏军侧翼带来了很大压力。
其次,舍尔纳等人头脑也还没有疯狂到底,他们知道就算是死战到底也不过苟延残喘耳,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死守布拉格,让苏军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军队从西面过来,就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数十万捷克居民为筹码,和苏军与英美谈判,争取较好的停火条件。在舍尔纳等人看来,苏军攻克柏林后已成强弩之末,盟国之间矛盾日增,英美军队如果迅速进占巴伐利亚继续向东,达成这个局面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如果布拉格守不住,那就只好“抛弃一切、不管一切、不顾一切”,收拾细软赶快往西跑,无论如何不能落到苏军手里。
然而,舍尔纳没料到此时德军已是兵败如山倒,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加上柏林战役中为实施反击,德军主力被调到了布拉格以东、以北,现在要死守布拉格就得把主力调回来,结果这一调就不可收拾:德军从将军到士兵就像得了大赦的死囚一样往西南逃命,几乎完全失去统一指挥。舍尔纳见势不妙,慌忙解散了自己的司令部,让部下“各谋生路”,于是捷克人趁机起义。但是,捷克人毕竟打不过党卫军,布拉格起义有可能被迅速镇压。舍尔纳又犹豫了:与其就这样当俘虏或死于乱军之中,还不如重回布拉格快活几天再说。于是他没有继续向西狂奔,而是半路停下了。
可谁知弗拉索夫的伪军此时突然倒戈,冲进布拉格“支援斯拉夫兄弟”,把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布拉格很快被其占领。舍尔纳这才打消一切幻想,抛弃部队坐上飞机逃到奥地利的蒂罗尔。怎奈这时,苏军已经从南北两面包围上来,切断了德军西逃退路。于是舍尔纳、弗拉索夫等被一勺烩了。
当然,苏军在欧洲这最后一仗也确实打得不怎么样。一来自己确实是疲兵久战,二来这些德军+伪军个个王八吃秤砣。苏军伤亡超过1.3万,而且,许多重要战犯,如舍尔纳、弗拉索夫等,甚至漏网跑到了美军占领区,后来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弄回来。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希特勒死后打的仗可不少
想把这事儿扯淡清楚必须得理清几个问题,首先希特勒自杀并不等于德国投降,事实上元首是在1945年4月30日下午自毙的,而柏林守军一直顶到5月2日才投降,在法理上说这并不代表纳粹德国投降了。
直到5月7日凌晨2时41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约德尔向盟军指挥部无条件投降,以及5月8日威廉·凯特尔及其他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向朱可夫元帅投降后,才能被视为纳粹德国在法律上彻底投降。
所以希特勒死后也不止布拉格那一场战役,波兰的布雷斯劳抵抗到5月6日才投降,德国潜艇部队抵抗到5月4日才停止攻击返回港口,甚至南斯拉夫的波利亚纳战役5月14日才开始进行,一直到次日结束。
布拉格战役比四国军棋还乱捋清楚上面的情况咱们就可以扯淡这场布拉格战役了,官方说法这场战役开始于5月6日,事实上斯大林是在5月1日决定进攻布拉格的,也就是说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苏军还不能确定希特勒确实死了。
更坑爹的是当柏林战役结束,苏军开始向布拉格前进时当地人一高兴在5月5日起义了,这帮起义军在城市里和德军打得鸡飞狗跳,还拉过来一个莫名其妙的盟友——苏联叛将弗拉索夫带领的俄罗斯解放军。
这支部队名字叫解放军,其实就相当于咱们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这是个苏联绝不可能接受的盟友。弗拉索夫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是希望借这个机会打跑德军,然后向美国人投降,这样起码能保住小命,古拉格大酒店的VIP服务绝不是一般战士能扛住的。
故事到这里已经够乱套了吧?别忙!还有更乱的!驻地德军指挥官斐迪南·舍尔纳也有自己的算计,这老兄同样久闻古拉格大酒店的美名,希望向西方移动,赶在苏军到来前投降美国人。
就这样,两个想向美国人投降的哥们加一个准备自己赶跑纳粹的仁兄打了个狗血淋头,一直折腾到5月8号西边传来消息,德国无条件投降了。于是没拿到元帅杖的舍尔纳元帅当天就放弃了指挥权,自己一个弯道跑去了奥地利。
一脸蒙圈的90万德军和玩命向美国靠拢的弗拉索夫终于等来了苏联红军,和苏联红军遥遥相望的就是血胆老将乔治·巴顿,5月9日苏军开始进攻,202万大军铺天盖地的沿着布拉格展开,很快就和美军会师,包围网完成。
毫无史诗感的结局没有完全接到投降命令的德军抵抗到5月12日(苏联资料显示为11日)被彻底收拾掉,光苏军俘虏的就有84万多,然后那帮灰色牲口就开始玩命的追叛徒,可怜的弗拉索夫被德国抽完又被苏联抽,终于逃脱了古拉格大酒店终身VIP的待遇,因为苏联人觉得还是绞死他比较划算。
舍尔纳元帅同样倒霉透顶,他拼掉老命跑到奥地利,终于完成了向美军投降的梦想。然而毫无武德的美军转手就把他交给了苏联人,幸亏这哥们生命力顽强,被判25年徒刑还能活着出狱。然而坑爹的是他辗转回到西德后又被判了4年监禁,还剥夺了退休金,靠着亲友接济才混到1973年去世。
同样倒霉的还有布拉格起义领导者约瑟夫·斯姆尔科夫斯基,这老兄费尽心力指挥起义,试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捷克斯洛伐克,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他拿苏联当兄弟,苏联拿他当表弟。最终在支持“布拉格之春”后,他品尝到了苏维埃的铁拳。
总结起来吧,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区远远不止布拉格那一场战役,而且这场战役除了打得乱七八糟外完全乏善可陈,扯淡完毕。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在捷克的德军,可不是什么鱼腩部队,这是正儿八百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残部,兵力规模超过50万,这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党卫军,还有符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
作为战斗民族的领袖斯大林对于叛徒的态度,大家都是清楚的,那是硬核的不得了。就连斯大林的儿子被俘,这位苏联的最高领袖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将自己的儿媳妇,按照叛国者清楚的待遇,进行流放。
所以这些所谓的俄罗斯解放军,他们深知自己一旦投降之后,落入苏军手中,自己的后果将会是如何?
所以即使他们知道德国完蛋了,他们也绝不会放下武器,放弃对抗,其实就在柏林战役实施的过程中,德国重兵集团也多次向北实施突击,给苏联军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当然,德国的头头脑脑们,并没有狂热到愿意为纳粹,粉身碎骨的杀身成仁的想法,他们认为,就算死守布拉格打到最后一人,也无法改变德国纳粹败亡的命运,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考虑到东线德军与苏联不共戴天的仇恨,投靠苏联人绝不是个好的主意。
最理想化的状态就是固守布拉格,只要挡住苏联军队的猛攻,拖上那么几天,等美英军队从西侧攻过来,这支德军就打算把布拉格交给英美,从而换取美英等国的庇护。
在德军高层看来,苏军经历了柏林之战,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还能有多少战斗力,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只要德军能够挡住强弩之末的苏军,把苏军前进的脚步拖住,等美英军队从西侧包抄过来,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设想完全有可能实现,盟国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最后双方其实已经演变成了抢地盘大战,由于德国人特别仇视苏联,苏军所到之处,德军节节顽抗,而美英军队所到之处,德国人的抵抗,就显得很不走心,所以,美英军队只要迅速进占巴伐利亚,持续向东进发,那么中央集团军群的这个设想还是能够实现的。
可是德国的统帅舍尔纳,没有想到此时的德军早已不是1939年的德军,没有了当年德军的那股狠劲,这50万德军不再是50条嗷嗷叫的野狼,而是50万只绵羊,人无战心,将无斗志。
而且此前为了配合柏林战役,捷克地区的德军,进行过大调动,现如今,为了死守布拉格,德军又得进行调防,在军心已经崩溃的情况之下,此时进行换防,给了驻捷克德军一个开溜的理由。
从将军到士兵,德国军人一个个脚底抹油疯狂逃命,这样大崩溃的情况之下,再怎么高明的部署都无济于事,哪怕轩辕复生,孙武在世,都没有办法,挽回局面了。
德军的大崩溃,使得苏军推进速度大增,无奈之下,舍尔纳智能宣布解散自己的指挥部,要求旗下各支部队好自为之,尽量突围,至于能不能出的出去,那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德国人这里乱,捷克人的机会来了,布拉格人民起义,一般情况下,这股没有主心骨,不知为何而战的德军,是打不过起义军的,可是偏偏布拉格之战,就不按剧本来演。
德国的党卫队打苏联人不行,打捷克人偏偏就是一口酥,面对这样的局势,德国的最高的指挥官又开始陷入了犹豫,布拉格的起义军看来成不了什么事,与其这样亡命飞奔,还不如回布拉格继续享受生活。
可是历史又一次脱离了剧本的范畴,最不可能倒戈的军队倒戈了,弗拉索夫的伪军突然来了一个临阵倒戈,狠狠的给了德军一下子,舍尔纳终于下定决心,没命的逃跑,只可惜他始终撵不上苏军前进的脚步,这位捷克地区的土皇帝终于再也没有办法蹦哒了。
作为整个欧洲战场的收官之战,苏联军队打得确实不怎么高明,其实苏联军队在整个二战中的表现一直都是这样,德军的单兵素质一直在苏军之上,到了最后的时刻,连柏林都已经打下来了,苏军等那股子劲,已经泄了一大半了。
没有那股子强大的精神力做支撑,苏军的战斗力打了不小的折扣,而此时的德军和伪军们都是拼死抵抗,所以这场战后之战让苏军又折损了13000余人,不过好在结局还算不错,控制了捷克,把整个捷克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捷克那强大的工业,完全能够统合进入苏联的体系,为苏联所用,这一仗也算打着值了。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1945年的武装党卫军斗志从未降低过,也从没想过投降。虽然德军的总体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武装党卫军以及盖世太保等组织,仍然能够健全运作。
武装党卫军到希特勒死后还一直保存着极高的战斗力,而他们也是该区的德军王牌,在柏林已经沦陷的情况下,武装党卫军将捷克斯洛伐克视为第三帝国最后的堡垒。
而布拉格战役也是苏军二战期间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目标是解放纳粹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与其首都布拉格。
战役自1945年5月6日至5月11日,参与攻势的苏军有先前参与柏林战役的而被要求转向的第一乌克兰方面军,有科涅夫元帅指挥,以及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除此之外还有苏联的盟友波兰人民第二军团、罗马尼亚第第一、第四军团,总共200万人。
德国有中央集团军约100万人和由俄国战俘组成的俄罗斯解放军第一步兵师、第二步兵师,由舍纳尔元帅指挥。其中第一师被称为国防军第600步兵师,驻防布拉格北方,第二师驻守南部。
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德组织捷克游击队,在英美苏的鼓动下发动了布拉格起义,意图从纳粹手中解放首都。捷克游击队控制布拉格广播电台后,呼吁捷克人民加入起义。此时,知道德国战败、靠山不在的俄罗斯解放军也开始叛变,将枪口转向原来的主人。俄罗斯解放军协助捷克游击队与布拉格的德军战斗,条件是他们可以往西面撤退,向美军投降。
1945年5月6日,第一乌克兰方面军配合捷克游击队,向布拉格发起进攻,击退了德国第四装甲军。5月8日,第一乌克兰方面均占领了著名的瓷器大城迈森,向南推进45公里,攻抵厄尔士山脉北坡。第二乌克兰方面军也击败了德国第八军团,将德军逼退25公里。
在布拉格,德军无法夺回被游击队占据的旧城区,进攻都被游击队和叛变的俄罗斯解放军击退,败局已定。德国最高统帅部约德尔上将无奈代表德国在法国兰斯签署投降书,投降时间于5月9日午夜零时生效。
收到投降消息美军倒是立刻停止了进攻,但苏军却在斯大林的要求下继续向布拉格挺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击败德国横跨了厄尔士山脉,抵达布拉格,解除德国中央集团军全部武装。自此,100万德军有86万人被俘虏,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逃亡或失踪。
5月9日,科涅夫元帅带领第一乌克兰方面军进入布拉格后受到捷克人民的热烈欢迎。德军零星战斗力也在早上10点完全放弃抵抗,向苏军投降。
而此次的布拉格战役看似战斗紧张,其实战斗过程中造成的伤亡并不大,德军在面临美英苏、捷克游击队和俄罗斯解放军多个军队的火力后,曾经的王牌也支撑不住。因此,布拉格战役也被称为二战期间“最容易的一场战争”。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1945年4月,德国柏林陷入苏军的层层包围,希特勒已经成为瓮中之鳖。 4月30日,穷途末路的希特勒,拒绝了部下突围的要求,跟自己的情人爱娃在地下室自杀。
希特勒自杀时,德军还有250万军队;但是希特勒一死,树倒猢狲散,德军都非常识相地放弃了抵抗,向盟军投降。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希特勒死后,有一支军队没有投降。
由于苏军不愿意受国际公约约束,有虐俘、杀俘的爱好;而且苏军眦睚必报,更由于德国纳粹入侵苏联给其带来了重大损失,所以在德军都不愿意向苏军投降去自投罗网。
为了避免落入苏军的虎口,希特勒死后第二天,德军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就开始跟西方盟国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谈判。这时候的德军,大多集结在德国东南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主要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奥斯特马克集团军残余。
这里的德军虽然不多,但都是德军精锐,其中包括党卫队第6装甲军、第1和第4装甲军、第7、第8和第17联合军。
这些部队为了避免被苏军俘虏,决定只向英美军队投降,为此不顾弹尽粮绝和人困马乏的现状,不惜跟苏军兵戎相见。
所以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周边地区积极备战,决定跟包围自己的苏军决一死战。
可是对于这些德军来说,抵抗谈何容易。除了要面对士气高昂、物资充裕的苏联军队,还要面神出鬼没的捷克游击队。
更可怕的是,驻扎在布拉格的城南和城北,由苏联的“汪精卫”、红军中将、方面军副司令、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荣获者弗拉索夫带领的为希特勒效劳的“俄罗斯解放军”,看到大势已去,也决定伺机而动背叛德军。
但是无论如何,德军别无选择,与其投降没有底线的苏军,还不如放手一搏。
5月5日,德军舍尔纳元帅制定了一个叫布鲁门行动的西线撤退计划,目的是将部队带到西线向美英军队投降,并打算让第四装甲军负责掩护,阻击包围自己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尽管在此之前苏联和西线盟国已经就划分好势力范围有了默契,但是面对曾经跟德国人签订密约出卖波兰的斯大林,美英统帅有一种莫名的惧怕,不敢相信苏联人。
而苏军也害怕美英不守信用,向捷克进军。
所以在5月5日,苏军伊万·科涅夫元帅专门会见了美军的奥马尔·布拉德利元帅,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
为了防止生变,斯大林计划从5月7日开始。苏军三个联合兵种部队、两个坦克部队和五个炮兵师倾巢出动,第28军和第52军从布拉格的轴心线向前推进,波兰第二军则负责防止德军从东南方向逃窜,跟美英军队汇合。
虽然受到了苏军将领的警告,但美军似乎不以为然,继续向捷克推进。
在5月5日,美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捷克的普尔岑,得到消息的布拉格民众如同看到了救星,受到了极大鼓舞,纷纷起义向德军发动进攻。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得到消息的斯大林为了怕夜长梦多,决定提前行动,把苏军进攻的日期改到了5月6日。
此时苏联的叛徒布亚琴科率领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背叛德军,进驻布拉格城内,打算向美军投降。
5月8日,布亚琴科带领自己的“俄罗斯解放军”第1步兵师向美军投降,但美军却毫不客气地将布亚琴科、弗拉索夫及其他苏奸将领交给了苏军。
5月8日至9日夜间,苏军的装甲部队继续加紧向南推进,在拂晓时进入布拉格。
几个小时后,乌克兰第四和第二方面军也兵临布拉格,亲苏的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兵团装甲旅也随即到达,随后苏军实现了对布拉格的控制,并乘胜追击,向波希米亚推进,苏军实现了自己的全部战略目标。
至此,布拉格战役结束,86万德军在劫难逃,被苏军俘虏,最终还是落入虎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