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1900年6月21日,大清领导人慈禧下令颁布《宣战诏书》,向十一国宣战,并下令各地军政首脑带兵进京勤王。

出乎慈禧意料,《宣战诏书》发布后,大清栋梁,两广总督李鸿章磨磨蹭蹭,不肯北上,还抗命不尊,声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报局扣押清廷的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过目,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应是“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跟南方各地军政首脑如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串通一气,统一了立场;那就是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

他们联合发电,通告列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攻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财产,凡是在辖区之内,均依据条约保护。”

6月26日,由盛宣怀牵头,上海道余联元跟各国驻沪领事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九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商定井水不犯河水,史称东南互保。

1901年9月,李鸿章代表政府跟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清跟列强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慈禧也在1901年11月回到北京。

慈禧回京之后,是如何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慈禧对这些地方大员态度跟庚子之变之前一样,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官员都平安无事。

而且许应骙被罢官是在慈禧回京一年后,跟东南互保无关。

王之春则是在慈禧回銮五年后被罢官,也是因为别的事,跟东南互保没有一点关系。

慈禧之所以对那些没有奉旨的官员进行惩处,主要原因如下:

慈禧手上没有军队

清朝中期,八旗子弟开始堕落,太平军起义爆发后,汉人武装开始崛起,湘军、淮军成为军队主力,满人在军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政府军主力武卫亲军,分别由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五个将领控制。

庚子之变时,荣禄的部队全军覆没;聂士成战死,所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滥杀无辜被剥夺兵权,甘军也树倒猢狲散不复存在。

而新建陆军的首脑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宋庆又是李鸿章的老部下,跟袁世凯交情深厚,不会对慈禧无保留忠诚。

如果命令他们镇压乱党绝对没有问题,如果让他们在李鸿章们和慈禧之间选边站,他们最起码要耍滑头,不会不可不扣执行慈禧命令。

所以说,慈禧回京后,能够动用的兵力不多,不足以向东南地方大员开刀。

九省举措对大清有益

没有进京勤王的地方大员,深知大清不是列强的对手,他们不是不愿意进京勤王,而是觉得双方实力悬殊,硬打是玉石俱焚,让大清帝国遭到灭顶之灾。

也就是说,他们对大清没有二心,并没有割据、搞分裂,依旧把大清当作自己的主子,他们不进京是为了主子考虑的,而不是出于私心。

正是由于东南互保,才让大多数地方免于战火,局势没有失控,维护了大清统治,对慈禧有百利无一害。

值得指出的是,南方的大臣们在进行东南互保的时候,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这充分说明他们不是在给大清添乱,不是在隔岸观火,更不是在对大清落井下石,而是为大清江山考虑。

地方大员团结一致,慈禧投鼠忌器

互保九省的官员签订的《东南互保章程九款》是一个合同,也是一个盟约。

既然签字大家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利益共同体,组成一个联盟,怕的就是慈禧秋后算账。

既然结盟,牵一发而动全身,慈禧处分任何一个人,其他人都不会袖手旁观,国家政局就会出现剧烈震荡,这是慈禧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大清江山太脆弱,经不起折腾了。

东南互保跟慈禧战略方针不矛盾

东南互保地方大员害怕洋人,慈禧也害怕洋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是一样的。

跟洋人谈判是慈禧的既定方针,地方大员跟慈禧唱双簧更有利于谈判顺利进行。

1900年8月19日,慈禧在逃出北京后的第五天,就已经后悔跟洋人开战,就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决定向洋人求和。

慈禧在逃跑途中,就发出了两道上谕,第一道发给了军机大臣荣禄和大学士徐桐与户部尚书崇绮;第二道上谕发给了身在上海的李鸿章。

因为荣禄当时已经跑到保定,慈禧把和谈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身在上海的李鸿章身上。命他火速北上,与庆亲王奕劻一起跟洋人坐下来好好谈。

这还不够,慈禧在一天之后,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全国下达《罪己诏》,把主战派当做背锅侠,说大清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等于变着法子向洋人认错。

由于慈禧向列强认错,所以东南互保是在执行慈禧政策,并不违法,为什么要惩处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地方大员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因为他们挽救了大清,挽救了爱新觉罗家族。

所以慈禧不但没有处罚那些地方大员,而且还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

这实际上,就是慈禧的明确表态,说明大家干得不错。

总而言之,慈禧这样做也是逼不得已,是大清已经风雨飘摇,政府没有能力掌控全局的一种表现。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八国联军撤军后,慈禧没有惩罚不进京勤王的东南督抚。

不惩罚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慈禧手上无兵可调,她想惩罚也没有惩罚的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的部队被宋庆收编,聂本人则战死在天津前线;甘军董福祥部因为杀洋人太狠,被联军列为黑名单,战后被强制解散。

而新建陆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宋庆又跟袁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俩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比如张勋)

因此,《辛丑条约》后,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她要想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就已经没有知罪的能力了。

第二、由于慈禧向洋人认错,因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是合法的行为。

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时,李鸿章抗旨的借口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借口朝廷的宣战诏书是奸臣胁持太后所下的伪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纷纷说慈禧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伪诏书。

后来八国联军杀入北京,要砍慈禧脑袋,李鸿章在谈判时力争,说太后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伪诏,她也不想开战。此时的慈禧只能附和李鸿章的说辞,否则她是自打脸,联军绝对不会放过她。

PS: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她给东南互保这一事件定了性。

第三、互保九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慈禧不仅不能动他们,而且还要利用他们。

互保九省督抚,基本上是穿一条裤子的。

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

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出身;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淮两军的关系都很好;

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旧部,盛宣怀本人与李鸿章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好;

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旧部;

闽浙总督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安徽巡抚王之春曾跟随曾国藩、李鸿章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

参与互保的督抚中,也就广东巡抚德寿和浙江巡抚刘树棠与湘淮两军没啥关系。但他们两人位卑言轻,实际上也没有话语权。

也就是说,东南互保的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了他们中间的一个,怕是其它督抚分分钟要造朝廷的反。

这种分分钟要散摊子的节奏,慈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督抚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骙和王之春被罢官,也是因为别的事,跟东南互保无关。

另外,《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渺,不得不进行改革(清末新政)。而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PS: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都是洋务派代表;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有改革经验。相比较之下,慈禧之前重用的人,比如载漪和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新政,慈禧留他们没用。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不能、不敢、也没有必要追究东南互保督抚的责任,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她也就忍了。

至于东南互保十位督抚的结局,这里简单做个叙述。

李鸿章:庚子国难期间,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事后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并且还因东南互保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骙: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对其严重不满,罢免了他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骙于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满族人,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北调直隶总督后,他代理李鸿章的两广总督,病逝于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至广西担任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为了平息舆论,慈禧将其革职查办。1906年,王之春病死在老家衡州。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由正二品升为正一品) 。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临终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总的来说,慈禧对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都没有惩罚。不过,慈禧不惩罚他们,不代表她对东南互保这件事情没有意见。

1904年,慈禧在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三人病死后,委派她的铁杆心腹铁良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瓦解了东南互保。

PS:“划一营制”的意思就是将全国武装力量的编制统一,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东南九省督抚的兵权。尤其是湘军和淮军最受打击。不过这个改革对袁世凯没有影响,因为他的北洋新军是清末新军的“模版”。所以铁良南下后,东南诸省实力都大损,只有袁世凯的实力不减反增。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1900年6月21日,当时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干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她在不了解清朝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公然下令颁布了《宣战诏书》向十一国宣战,诏书颁布之后,也许是慈禧也觉得心虚,随即就命令各地的军政首脑带兵进京勤王。

奈何慈禧这次的命令,得到的回应让慈禧大失所望,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东南地区各省军政首脑都纷纷表示不愿意进京勤王,不仅如此,他们还声称慈禧是被奸人所蛊惑,才会颁布《宣战诏书》。这次闹剧很快就结束了,在八国联军撤退之后,慈禧是怎么收拾东南各督抚的呢?

东南督抚抗命不从

当慈禧的《宣战诏书》发布之后,两广总督、也是慈禧最为信任的大臣李鸿章首先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为理由拒绝北上,这是慈禧所没有想到的结果。有了李鸿章的带头之后,紧接着东南地区其余的督抚都纷纷效仿起来。

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的电报局将慈禧颁布的宣战诏书扣押,不允许大范围颁布,只能拿给各地的督抚过目足矣,很明显盛宣怀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人知道慈禧颁布的诏书,想要把诏书影响的范围缩小到可控范围之内。

湖广总督张之洞随之表示自己“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联系了南方各地的军政首脑,包括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人,他们串通一气,一致统一意见:共同抗旨。

1900年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头下,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列强国驻沪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九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两条协议,商定列强和东南各地井水不犯河水,这些条约史称东南互保,很明显这个时候东南地区的军政首脑为了保护东南地区,已经不愿意听从慈禧的命令了,慈禧对他们的做法,肯定是十分火大的。

1901年9月,随着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列强与大清朝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慈禧也从出逃的地方慢慢返回北京,于当年9月回到北京,接下来就该是慈禧和东南互保的那群督抚算账的时刻了,那么慈禧究竟会如何收拾他们呢?

慈禧如何收拾东南互保的那些督抚的?

事实上慈禧当时在回到北京之后,压根对东南互保这件事情以及参与其中的东南各地督抚是只字未提的,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在这次事件之后,一切还是照旧,这就让人很是疑惑了,以慈禧的胸怀和为人,她怎么可能不收拾这些督抚呢?

当然慈禧内心是想收拾的,可是现实早已经不允许慈禧收拾这些人了,首先从政治利益而言,慈禧就没有办法收拾这些督抚,因为当时这些督抚之间是联合起来的,只要慈禧对其中任何一个有什么过分的举动或者惩罚,都可能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东南地区的这些督抚起来造反,那慈禧好日子就算是彻底到头了,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慈禧不仅不能得罪这些人,还要刻意讨好他们,才是继续掌握大权的最佳选择。

很明显慈禧能够掌握大清命脉47年,政治手腕当然不会是浪得虚名,所以在这种危急关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慈禧还是分得清楚的。也许有人会比较好奇,既然在政治利益方面无法收拾这些督抚,那为何慈禧不能动用武力来收拾他们呢?

现实情况是,慈禧当时在军权上边,实力更加不足,清末的军权主要掌握在五个大将手中,他们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在五人中,庚子之变时,荣禄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聂士成战死,剩下的队伍也被宋庆收编了。

董福祥经常滥杀无辜,也被剥夺了军权,后来甘军树倒猢狲散就解散了,现在只剩下新建的陆军和毅军,其中陆军首领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可是东南互保的直接参与者,毅军首领是宋庆,他不仅是李鸿章的老部下,还是袁世凯的好朋友,很明显遇到问题他不会选择帮助慈禧。

在这样的军事背景下,慈禧就算是想要动用武力,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她只能乖乖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至少这样一来,还可以保证自己继续当大清朝的掌权人,一旦稍微走错一步得罪了东南互保的任意一个督抚,慈禧都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当然了,除了当时的现实情况不允许慈禧收拾这些督抚之外,实际上按照慈禧自己的利益而言,她也是没有必要收拾这些督抚的,因为就算是慈禧颁布宣战诏书之后,这些督抚违抗慈禧命令,但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考虑到大清朝的整体利益,在后来列强要收拾慈禧的时候,他们还坚持声称说慈禧是被奸人蛊惑,才颁布宣战诏书,此举可以说是为慈禧解了围,要不然慈禧必然是完蛋了。

有了这样的举动,对于慈禧而言,可谓是救命之恩了,她当然是没有理由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要不然自己的名声估计还会更臭,想要掌权恐怕更加不可能了。

东南互保主要参与的督抚后来结局如何?

既然慈禧没有是收拾这些督抚,那么他们后来有没有得以善终呢?下边我就分别来大概讲一讲:

李鸿章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在东南互保的时候,他已经年迈了,再加上代表大清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一直背负骂名,悲伤不已,不久后便因为胃血管破裂吐血而亡。

盛宣怀因为东南互保中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在慈禧临死之前,还任命了盛宣怀为邮传部右侍郎,也算是得到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刘坤一在事后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因为东南互保中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太保衔,最终于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许应骙事后最开始是继续担任闽浙总督,可是没有多久就被人弹劾,最终遭到慈禧罢免官职,让其回到老家广州番禺养老,最终许应骙就在老家病死,这个算是结局比较凄凉之人了。

王之春在东南互保之前担任的是安徽巡抚,事后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抚,从职位变动而言,算是不升不降,不过他在广西期间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不满,最终被慈禧罢免官职回家养老,最终于1906年病死在老家衡州。

张之洞在事后被委以重任,可是他权倾朝野,慈禧逐渐将其架空,慈禧临死前,张之洞在京城担任休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从职位上而言,这个职位很不错,可是从实权而言,显然是没有他之前的湖广总督大的。

袁世凯在事后也被委以重任,后来还是被慈禧调至京城,将其架空,给了一个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职位,至于袁世凯的结局,想必人尽皆知,就不需要我过多言论了。

结语

总而言之,参与东南互保的这些东南督抚,就算在慈禧颁布宣战诏书的时候抗旨不从,没有进京勤王,可是事后因为他们手上掌握的实权过多,慈禧太后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只能继续委以重任,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自身实力够硬才是王道!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事实上是满清政府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由于在这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很多人都没有去关注,是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转折点让慈禧那种弄指甲的阴谋嘴脸彻底暴露无遗,为了权力他可以做到任何的妥协,哪怕扇以前的自己一个巴掌。

为什么会这么说?主要是两件事情。第一,慈禧讨厌光绪,甚至立了一个大阿哥来随时取代光绪的位置,这个大阿哥和光绪的皇后一起欺负光绪,光绪一点儿脾气都没有,因为他知道他只要稍微有一点儿脾气,慈禧磨刀嚯嚯的就准备把光旭给赶下台!

但是就在慈禧松了一口气打算回北京城的时候,这个大阿哥和光绪的皇后再一次翘起来,打算欺负光绪的时候,慈禧上去就给这俩人一个巴掌,然后就说你别动,我替你教训他们两个,接着把这个大阿哥直接赶出了权力中心。

慈禧打的那两个巴掌不是山给这两个孩子看的,而是扇给自己以前看的,同时以外他还同意在这之前同情戊戌变法的官员官复原职,并且心里还一直盘算着如何跟光绪打好关系。跟光绪还在那里谈起正非的事情,殊不知就是她下的命令让珍妃投井自尽。

为什么会说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慈禧的软弱,你以为他是一个爱国者跟那么多国家宣战,你以为它是一个满清的拥护者,天天护着自己的权利,其实他就是为了自己那点野心和权力欲望,这件事情就已经极大地证明了这一点,人的这点儿面子撕下来以后,路上的那张真脸才是这个人真正的样貌。

至于说这个慈禧怎么对待东南的这些督抚?

这个时候的慈禧都宁愿和光绪去妥协了,他还哪来的时间去管这些在东南独立各自为政的督抚?

其实这个时候的慈禧的脸上简直就是扇的火辣辣的疼第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相信义和团,相信那些神鬼之说跟洋人开战,结果呢?自己如同丧家之犬被人赶出了北京城。第二,他相信的手底下那些大臣的谣言说不能够让李鸿章这些人权力太重,所以他削了李鸿章的全削了他的兵全,并且挖他的墙角。但这在这之后呢,从李鸿章那里挖过来的袁世凯说好对他忠心不二,并且举报了戊戌变法,可在这之后呢?

袁世凯就在山东面对慈禧被八国联军往死里打的窘境,袁世凯表示自己山东还有事情,你先在那里撑着老佛爷,你福大命大你慢慢打!

慈禧的脸上又被伤了一大巴掌!在这种情况之下,慈禧就算再有心气儿,他也得知道保住自己的命,保住自己的全力。此时此刻还有一个比他更好的选择就在他身边,谁光绪只要光绪走出去走出慈禧的阴影,东南的那些都付杨忍都会直接拥戴光绪,那慈禧就一文不值啦,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得紧紧的把光绪揽在自己的怀里面,然后挡住所有人的视线让别人不知道光绪究竟在想什么,这样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慈禧临死的时候都必须得把光绪给搞死,因为光绪不死慈禧就难以保证自己死相究竟该有多惨!

这个时候对于慈禧来讲,东南的那些都府本来就不是任他蹂躏的面团,现在自己的老家被八国联军给端了,自己的未来前途未知,此时此刻也不该发脾气,得把这些东南的督抚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面才是正途!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法等西方列强唯恐义和团会向南方长江流域发展,损害他们的利益,说服盛宣怀出面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大员与其合作,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史称东南互保。

这些地方大员拒不执行清朝要求他们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公开指责朝廷政策的错误,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

  (东南互保的地方大员们)

  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发布宣战诏书,要求地方进京勤王。

大清电报局督办盛宣怀立即给广东总督的李鸿章发电:

“以一敌众,理屈势穷。俄已据榆关,日本万余人已出广岛,英法德亦必发兵。瓦解即在目前,已无挽救之法。。。。。朝政皆为拳匪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出者。。。。。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    李鸿章接到电报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

李鸿章不愧为政治高手,他知道公开反对清政府的诏令是不行的,所以将朝廷的旨意解读为受到胁迫的“伪诏”,这就为各地方大员抗命提供了合理性。

李鸿章的威望在大清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大员有了李氏作为主心骨,便很快团结起来,保证了南方的半壁江山的稳定,在那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殊属不易。

参加“东南互保”的地方大员有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等人,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是暗中支持者。

“东南互保”的中心思想是:南方保证不支持义和团,不与各国开战,保护洋人在华的安全和利益。同时西方列强不得在南方各省进行军事活动。

  (八国联军)

由于地方实力派大都不支持,所以慈禧与八国联军开战的结果不问可知。

据说东南各省督抚有个君子约定,如果北京失守,慈禧和光绪有什么不测,将推选李鸿章做总统,来处理善后事宜。

慈禧西逃时肯定对此有所耳闻,虽然老太太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呼啸而过,但面对东南半壁变相独立的事实。

面对大清皇帝岌岌可危的地位,面对气势汹汹的西方列强,再看看那些靠不住的号称“刀枪不入”的拳民,做为一个政治家,慈禧没有底气对这些地方上的实权人物搞秋后算账这一套。

她非常明智的找了端郡王载漪和他的儿子溥儁两个背锅侠,同时处理了一批鼓励义和团的官员,算是给了列强和天下百姓一个交待。

既然太后老佛爷是受了蒙蔽,决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那么她就失去了处分这些地方大员的理论基础,证明这些人不与洋人开战是正确的,老佛爷又怎么能搞秋后算账呢?

(慈禧)

咱们再开一下脑洞假设一下,如果清政府有强汉盛唐的那种实力,能将这些“番邦小国”打得屁滚尿流,那么老佛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是肯定要对这些不听号令的督抚们大开杀戒的,政治说白了就是一种博弈,完全靠实力说话。

所以“两宫回鸾”后,对“东南互保”之事绝口不提,反而还要拉拢这些督抚们。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老佛爷知道今非昔比,大清不是过去的大清了,苟延残喘一天算一天吧。毕竟历史的洪流,不是她一个女人能抵挡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慈禧如此没有任何办法,甚至事后还要“嘉奖”盛宣怀,以盛宣怀“保护东南有功”,加太子少保衔。

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西狩”跑到了西安,在逃亡途中的慈禧,其实就跟当年安史之乱出逃的“唐玄宗”一样,没有实力、任人拿捏。

所以慈禧根本不能怪罪任何人,只能当作一切没发生,事后还要“嘉奖”一番,把这件事情迅速翻篇,让众人安心。

不得不说,1900年的这场入侵危机,提前让大清名存实亡。

八国联军这股外力,直接打破了大清“君臣和谐”的虚伪面貌,当列强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竟有十个省份的兵力对北京坐视不管,最可怕的是,这些省份不是“单独”行事,他们内部形成了一种协议,形成了新的政治联合体,史称“东南互保省份”

所谓“东南互保省份”,关联的正是八国联军侵华前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人牵头发起的《东南保护约款》,后来有其他数省的总督加入签约或是表现支持态度,正因为有多省总督认可该条款,东南各省形成互相“保护”的关系,史称东南互保。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数个省份“绕过”大清中央自行签下“互保条约”,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割据行为,跟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东南互保意味着慈禧太后对这些省份已经失去了实质上的掌控。

如果说严重点,东南互保本身就是造反,而且面对外国列强侵华,拥有着兵权的东南各总督视若无睹,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犯众怒的,于情于理,慈禧都要理由对他们进行清算,不至于被迫淡化处理。

这些道理慈禧更是明白,也正因为明白却还是不能动手,所以才显得“东南互保”十分之精妙。

而东南互保格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早还可以从“戊戌变法”说起。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实施,但这场变法不是单纯的“富国强军”,背后还有各势力的政治交锋,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立宪派”和“洋务派”的斗争,立宪派直接的意见就是逼迫慈禧太后还政光绪,而后实行君主立宪。

立宪派的观点说白了就是让慈禧卸权,除此之外,光绪也没有多少权力剩下手中,等于把“爱新觉罗家族”排除到了权力边缘,所以慈禧发觉这个问题后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于是便发动“戊戌政变”,废掉了这场已经持续一百天的政变,紧接着就要废黜光绪帝。

废黜光绪,再立载漪之子溥儁(jun,四声),这是慈禧的计划,本来在大清说一不二的慈禧做这件事根本没难度,可事实却让慈禧打脸,不说国内有多少人反对,外国的列强纷纷表示不支持,并且拒绝承认溥儁的身份,此事让慈禧发现自己权力的失控。

也是“废黜光绪”失败后,慈禧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力真真切切被洋人冒犯,以前列强在中国寻求特权,慈禧可以不管,只要她还是那个大清太后就可以了,但现在威胁到了慈禧的权力,慈禧必须要管。

刚刚好,此时已经转变口号为“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闹得很大,本来应各国列强的要求,清政府在这场爱国运动中还扮演了“镇压义和团”的角色,谁知道慈禧在经过废黜光绪失败后,默认义和团做大,说白点,慈禧在通过义和团“报复”各国列强。

义和团打击的是谁?打击的正是在中国拥有特权的各国列强官员、传教士、商人。

从1900年1月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就开始向清政府“抗议”义和团对其“在华国民”的伤害,清政府此时的态度随着慈禧对列强的愤怒模糊不已,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各国列强多次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都得不到有效的回复。

最夸张的是,在同年五月,北京、天津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义和团成员,他们对这两个地区的西方教堂和洋人进行大规模的“清除”,此事一出,震惊了中外,因为北京和天津乃是大清中央所在,义和团在这里出现,就代表着这是慈禧“默许”的,而儿子本应该成为新皇帝的载漪,是义和团明确的支持者。

义和团运动得到慈禧等人的默认甚至是支持顿时引起了诸多矛盾,其中最鲜明的,就是列强和清政府的矛盾。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显得非常微妙了。

慈禧显然是反对君主立宪,坚持封建帝制的,但问题是,其他的人不这样想,比如东南各省的总督不这样想,因为这种高度的君主专制,显然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加上慈禧的执政也根本没有将国家往更好的方向带领,她的一意孤行,根本得不到支持。

因此这便产生了第一个矛盾:慈禧和地方执政者们的矛盾

对于外国列强而言,慈禧此举也是在向他们挑衅,如果他们不做出表态,那么慈禧说不定会强势荡除他们在华的势力,其中以英国为典型。

这便是第二个矛盾:慈禧和外国列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矛盾

有矛盾便有阵营,有阵营便有利益关系,在两个矛盾的对立下,外国列强和东南各省总督竟然在私下有了新的协议,严格来说,这是英国率先找上门来的,因为英国害怕慈禧在国内发动全面清除洋人势力的动作,于是他们率先找到了盛宣怀,让盛宣怀出面和刘坤一等人“协商”。

如果在清朝中前期,这种私下的协商肯定是被总督、巡抚等执政者打断的,他们万万不敢瞒着朝廷做这种事情,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朝廷给的,他们没兵权,没钱,甚至对官员的任免,都没有那么绝对。

但现在不同了,各省总督,其实都成为了“土皇帝”,用好听的话来说,就叫做“诸侯”,不再是“封疆大吏”。

为什么是土皇帝呢?

一切都源于清朝廷给各省开放的两个特权:

一是“督抚练兵”,也称“募‬兵制”。

二是“督抚就地筹款”,可以理解为财政独立。

所谓“募兵制”,乃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湘军崛起所采用的一种办法,当年太平天国的势头无人可挡,八旗和绿营亦是败多胜少,大清江山眼看就要沦陷,于是大清朝廷就将希望寄托在“湘军”身上,而湘军,正是曾国藩当年被清朝廷所允许,伙同湖南巡抚张亮基自主招募的军队。

也是因为这种募兵制,一改过去“世兵制”下陈旧战力的八旗和绿营的颓势,湘军战力非凡,给予了太平天国沉重打击,对于清朝来说,这是好事,但也是烦心事。

好的方面自然不用说,太平天国被镇压,而坏的方面,则是地方军队只遵从“督抚”之命,而不是朝廷之命,这种形式像极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改革“募兵制”的样子。

有了湘军一例,募兵制自然是在大清各地方陆续上演,这就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迅速崛起,而大清中央也根本没有能力掌控这种变化,这是后来东南各省总督“互保”的底气。

那么既然募兵制都出现了,为了战争效率,军饷粮草自然也是督抚“自主筹措”,这就给了各地督抚财政权,但实际上,跟随着募兵制的财政权还不是放到最大的,而是在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各地方督抚的财政权被无限加大。

因为洋务运动兴起后,户部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整合天下财富,各省的事务不同,用钱的地方很多,经过多地督抚的连番上书,大清无奈之下将“财政权”给予各地封疆大吏自持,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自己收税然后用税,不必经过朝廷。

大清为什么会走这一步棋,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慈禧更是不可能不知道放开财政权意味着什么,但她仍然是这样做了,那么这就说明大清朝廷已经漏洞百出了。

财政权加上兵权双双结合,各地方已经形成了客观上的“独立”,再说白点,就是存在了“割据”的条件,可以想象的是,钱不需要朝廷来拨给,兵不需要朝廷来增派,那么朝廷和地方的关系是不是就只是“文书”上的关系那么简单。

这两点改变,也让大清名存实亡。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变数在洋务运动中上演,那便是外国的商人早已经和一些清朝地方大员建立了“联系”,列强通过买办来和这些省份督抚进行联络,比如东南互保,正是盛宣怀作为“中间人”来负责英国人和各督抚的联络。

因为各省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工业、贸易,他们本身和这些外国人就是有来往的,所以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为了“保全”自己辖境内的安定,联合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这个“保护”,指的就是列强的联军在入侵的时候,并不能一并入侵甚至是擅自进入“被保护”的地区。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东南保护约款》,并非是东南各省督抚之间做保那么简单,本身还有“外国势力”的介入,东南互保是东南督抚出面和外国人签订的协议,直接绕过了清政府,东南互保本身也是在打击清政府自以为是的主权,宣告清政府衰落的事实。

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这些“诸侯们”纷纷确立了东南互保的约定,因此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这些地方是不出兵拱卫北京,也同样不被战争波及的。

甚至,东南互保省份还发出谴责针对义和团,指责义和团的残暴行为。

而在东南互保之外,东南各省督抚还商量出了如果北京陷落,那么就让李鸿章前往北京担任“总统”稳定局面,事实上,各督抚此时“改朝换代”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既然立宪走不通,那么干脆就让列强来摧毁慈禧的自信,只不过后来的谈判却和他们的设想完全不同。

从东南各省督抚的行为来说,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就是“独立”、“分裂”,但是面对顽固的慈禧,他们的举措却又有几分无奈,借力打力无可厚非,只是坐视外国人入侵自己的国家,即便计划成功了,那么背负的骂名也是不一般的。

但也是因为计划有变,事情又发生了转机,当八国联军入侵到了紫禁城中后,他们发现慈禧太后已经带着光绪离开了北京,于是他们提出要将慈禧作为“战犯”交由他们处置,面对列强的这种要求,东南的督抚还是出面拒绝并且说情,这个举动还是缓和了他们和慈禧的关系。

再一个就是在大清战败后,是由李鸿章出面和八国联军谈判的,慈禧太后本人还躲在西安,此时的慈禧早已经因为“逃跑”而被百姓唾弃至极了,威信降到最低了,她根本就不敢针对李鸿章等人。

因此,在一年多后,慈禧回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让“荣禄”向各国列强表示感谢。

感谢什么呢?

慈禧的意思是,感谢各国列强在入侵北京的时候并没有破坏故宫,慈禧这一招让此前和列强们签订东南互保的督抚们目瞪口呆,本来他们都做好因为东南互保被人戳脊梁骨的准备了,谁知道慈禧讨好起洋人更是彻底,跟之前默认义和团大肆运动的态度完全相反。

同样的,慈禧对于这些列强的态度都能“演”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那么面对东南各督抚们更是一样,所以才有了慈禧给邮政大臣盛宣怀加太子少保衔,赞赏盛宣怀保护有功。

作为大清的统治者,慈禧太知道这个时候的朝廷有几斤几两了,她已经无法挽回大清形成“割据”的局面了,东南各省有兵有钱,她根本对抗不过,如果慈禧还要摆架子,那么发生的后果很难说,因此慈禧便是淡化处理了。

不过慈禧也是一个老牌的政治人物了,不发作不代表不记仇,到了光绪三十年的时候(1904年),因为李鸿章和刘坤一的先后去世,东南互保的核心圈子不牢固了,慈禧趁机派出铁良南下“削弱”东南各省。

慈禧的命令是以“江南制造局”移厂为借口:

“顺道将各省进出款项,及各司库局所利弊,逐一查明,并行具奏。”

事实上,慈禧让铁良去将这些地方的“钱”都查清楚并且收回来,而铁良的办事能力确实过硬,总共八个省份的钱被他收了回来,更精彩的事,张之洞和两江总督魏光焘的“勇营武装”都被拆散和改编了,这等于是瓦解了部分省份对清朝廷的威胁。

铁良做完这些事情后回到北京,被慈禧嘉奖一番,但慈禧能做到的也是仅此而已了,东南互保的核心人物,慈禧是一个都不敢怪罪,其实双方都保持了默契,只要慈禧不过分,他们也愿意给点面子给慈禧,所以在1900年东南互保发生之后,大清仍旧能存活到1912年。

这多出来的十一年多的时间,不是慈禧挣来的,而是大家默契妥协,维稳出来的假象。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