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1898年,谭嗣同被押往菜市口行刑。刽子手特地换上一把钝刀,砍了30多刀才结束。围观百姓惊恐不已,谭嗣同没有发出一声惨叫,反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与他一同英勇就义的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慈禧特命人换上钝刀,让他们死前备受折磨,可见是对他们恨入骨髓。
那么,谭嗣同因为什么事触怒了慈禧,遭受如此惨烈的刑罚呢?
一、百日维新的悲壮结局1874年,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中,慈禧指定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奕譞一声哀嚎,瘫倒在地,大哭不止。
慈禧却毫不动容,心意不改变。自己的儿子同治死了,论血缘关系,既是外甥、又是侄子的载湉是最亲近的人了。
而且载湉只有四岁,容易控制和操纵,没有比他更合适的继位人选了。
第二年,大清年号改为光绪。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帝18岁时,慈安太后已经去世多年,慈禧一宫独裁。
光绪帝已经成年,慈禧太后不得不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然被慈禧牢牢控制。
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寿命又长,光绪帝几乎一生都受到她的钳制,没有实权。
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娶妻纳妾,光绪帝都没有任何自主权。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需要仰仗他人鼻息才能好好地活下去,实在是个很憋屈的事。
光绪帝并不是个甘愿被人压制的性格,他多次试图反抗慈禧的意志。维新变法就是光绪帝和慈禧冲突最激烈的一次。
当时日本、英国、俄国等列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遭受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的厄运。
亡国灭族的危机,迫使一些有见识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的道路。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正式开始。
这次变法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军事等方方面面,对现有的制度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对于守旧派来说,变法中的“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余官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直接触动了他们的物质利益。
而变法对于守旧派的精神层面,更是直接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其中“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等新举措,让守旧派无法接受。
此时朝中明显分为两个派系,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大力推广新法,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矛盾日益加深,几乎势同水火。
维新派寄希望于当时的工部右侍郎袁世凯,在局势紧迫时,光绪帝发出“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
康有为派谭嗣同联系袁世凯,密谋让他率手下军士包围颐和园,控制住慈禧太后,杀掉慈禧的宠臣直隶总督荣禄。
没想到袁世凯权衡利弊后,倒向了慈禧太后一边,他将维新派的计划告发给了荣禄。
1898年9月21日,维新变法刚刚进行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对维新人士进行了致命打击。
光绪帝被囚禁了起来,变法的主力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谭嗣同听到消息后并不惊慌,很多人劝他赶紧逃亡,他却并不理会,而是尽全力筹谋营救光绪帝,无奈计划全部落空。
三天后,谭嗣同被捕。
被捕四天后,谭嗣同与其他五位变法人士在北京宣武门菜市口被斩首,几人慷慨赴死,以鲜血祭奠了自己的理想。
谭嗣同死时只有33岁,他是父亲谭继洵42岁才生下的长子,他的死带给父亲的悲痛不言而喻。
悲痛之下,谭继洵为儿子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可是,在谭嗣同被捕后,谭继洵却没有任何挽救儿子的行动。
难道谭继洵是个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吗?
其实不然,当时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
光绪时期,全国最多的时候有16个巡抚,谭继洵就是其中之一,执掌全省事务,可谓位高权重。
那么,他为什么对儿子见死不救呢?
二、谭嗣同的父亲为什么不救他?谭继洵老来得子,父子连心,他不可能对谭嗣同的死无动于衷。
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的门生杨锐也是六君子之一,张之洞马不停蹄地向慈禧太后求情。
而谭继洵的儿子即将遭受厄运,他却没有任何举动,这不禁让人感觉非常不合情理。
可是细细想来,谭继洵的所作所为却也并非完全没有理由。
1】父子政见不同,本就是两个阵营
谭继洵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在长兄的照看下,得以延续了学业,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可以说,谭继洵是科举八股文考试的受益者,步步升迁也依赖现有的制度,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思想保守,谨小慎微之人,因此在本能上就反对维新变法。
他的上司,湖广总督张之洞却是个具有新潮思想的人,每当他邀请谭继洵一起上书陈奏新政时,谭继洵都拒绝了。
“是时张之洞负盛名,司道咸屏息以伺。宝箴初绾鄂藩,遇事不合,独与争无私挠,之洞虽不,无如何也。久之,两人深相结,凡条上新政皆联衔,而鄂抚谭继洵反不与。”---《清史稿》
谭继洵对谭嗣同的锐意维新更是意见很大,谭嗣同在浏阳设立新馆,推广新思想,曾经邀请谭继洵为其宣传,谭继洵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谭嗣同曾经游历天下,见多识广,对父亲迂腐的想法看不惯,很想发挥自己的能力,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
而谭继洵也认为谭嗣同的所作所为有违人臣之道,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没必要去趟浑水。
谭继洵曾经为谭嗣同谋了份官职,希望他能够不折腾,好好安定下来。谭嗣同不为所动,干脆远离家庭,继续为理想而奋斗。
两个人思想上的矛盾无法调和。
对于谭嗣同的被捕被杀,谭继洵作为父亲,不可能不心痛。
不过在他看来,谭嗣同的行为本就不合规不合法,受到惩罚也是理所当然。
因此,在谭继洵心里,首先就丧失了拯救谭嗣同的底气。
2】谭继洵没有靠山,能力有限
谭继洵虽然官至巡抚,为一省的地方大员。但是谭嗣同所牵涉的变法维新之事却是最高权力级别的斗争,得罪的是慈禧太后,相比起来,巡抚的权力可以忽略不计了。
当时,他的上司张之洞为自己的学生杨锐求情,军机大臣荣禄为自己的心腹林旭奔走,都以失败告终,更不要说身份地位低于他们的谭继洵了。
谭继洵曾经是在左宗棠的提拔下才升迁至湖北巡抚,可是左宗棠已经去世,谭继洵即使有心营救谭嗣同,也找不到能够上达天庭之人,见死不救也是无奈之举了。
更何况从谭嗣同被捕到死亡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营救。
3】舍弃儿子,保全家族
对于谭继洵来说,儿子固然是心头肉。可是他也不得不考虑家族中的其他人。
在君权至上的社会中,慈禧太后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让谭继洵的整个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谭继洵不敢冒险努力救谭嗣同的性命,生怕惹恼了最高当权者,也有保全家族的考虑。
谭继洵非常低调,表现出了足够的驯服,不过慈禧太后却没有放过他。
谭嗣同死后,谭继洵仍旧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他的官职被一撸到底,贬为庶民,勒令返回了老家。
慈禧太后这样做,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警告其他人。
谭家全族虽然此后家道中落,阖族老小却保全了性命,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4】谭嗣同决意寻死,意志坚定
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其实是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逃亡的。
康有为、梁启超就在这个短暂的间隙中逃到了日本,得以保全性命。
可是谭嗣同却从未考虑过逃亡,而是一边想办法营救光绪帝,一边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以死来殉葬变法事业,用鲜血来开启民智,牺牲自己来做最后一次反抗,这是谭嗣同的信念,无法动摇。
因此,即使谭继洵有营救谭嗣同的办法,也无法说服谭嗣同回心转意,保全自己。
作为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谭继洵,他十分明白自己对谭嗣同的死是无能为力的,他只有选择躺平,或许能够保全全家性命,他的不作为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了。
三、结束语谭继洵眼睁睁地看着谭嗣同血溅菜市口,可谓是人间惨剧。
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或许谭继洵的不作为才是当时最明智的做法。
只是一个父亲的心该受到多么大的煎熬,谭嗣同死后两年,谭继洵忧虑而死。
在他为儿子谭嗣同写的挽联中,“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想必他虽然不认可新思想,却对儿子的气节和慷慨赴死也是敬佩有加的。
他坚信儿子是冤屈的,历史会给他公正的评价。
果然,谭嗣同千古留名。
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谭嗣同被杀时,他的父亲,时任湖广总督的谭继洵却选择见死不救。其实并不是谭继洵想要明哲保身,而是面对这一切,根本无能为力。因为这次慈禧太后处决戊戌六君子的态度十分坚决且手段残忍,让侩子手使用的刀都是没有刀刃的,可见她内心是有多么痛恨变法。
此外湖广总督这个职位,在满清的官僚体系中算得上是顶级的封疆大吏,即便是朝廷也应该礼让三分,给他几分薄面。但谭继洵面对儿子入狱,始终并未向朝廷求情,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求情了,可能整个家族都得跟着陪葬。
迫使谭继洵最终如此做的原因有两个:
一、父子二人,道不同谭继洵,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学习的是八股文,走的是传统的科举入仕道路。他幼时家道中落,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他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儿子的激进行为,让这个官场沉浮几十年、走的中庸之道的老臣胆战心惊。
父亲墨守成规的从政,儿子大刀阔斧的维新变法,父子的立场截然不同,导致父子关系闹得很僵。在谭继洵的眼中,只要顺从当权者的思维,那能够安安稳稳地熬下去,等到自己告老还乡的时候也就安全了。做官求稳,从不冒险,在个人思想上也毫不保留地体现出其保守化倾向。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他当官的第一要领。
或许谭继洵以其多年混迹官场的经验,早已敏锐感知到,面对变法慈禧太后不会坐视不管,因为这个变法已经动了保守派的蛋糕。或许他也曾经竭力阻止儿子,无奈谭嗣同接受西方文化程度较深,一腔热血为国为民,一双脚其实已经迈进了深渊,谭继洵也无力回天。
当谭继洵作为局外人,凝望着变法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回眸凝望着他,仿佛是一种嘲笑。最终,谭继洵的担忧成真了,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意图明显,光绪帝铤而走险,密旨袁世凯,想要囚禁慈禧,结果反被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星夜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逮捕维新派人士。
这个时候谭继洵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不能自私地只考虑儿子的个人安危,他还要考虑到身后的整个家族。此外所有人都知道谭嗣同所做的事,并非一般的犯罪,这相当于欺君犯上,秘谋逆反的大罪,岂能是简简单单凭借着看似同父亲的关系就摆平的呢?为了自己的安稳,为了一家老小,慈禧杀谭嗣同的时候他也不敢发声,只求掌权者不要殃及池鱼。
二、谭继洵官职听上去很高,但实则并没有权力从湖广总督的任命上来看,谭继洵只做了两年的湖广总督,而前后时间都是由晚清四大臣之一的张之洞把持,因此谭继洵虽然看起来名头很响,但这个职位对他而言,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名头而已,他并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大刀阔斧改革,发展洋务运动的人里面,朝廷的核心人物也并没有他,所以湖广总督的实际掌权人其实是张之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谭继洵是张之洞的下属也不为过。
慈禧太后连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即便在张之洞为学生求情的情况下都毫不留情给斩了,更何况谭继洵还是张之洞的下属呢?所以他也清楚就算自己进行营救,也并没有什么用,自己在慈禧太后眼里,或许上不了台面。
不过,谭继洵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尽管谭继洵在儿子被抓后,保持非常低调及克制,。但最终他还是因谭嗣同事件的牵连,被贬为庶民,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即便如此,谭继洵给谭嗣同写的挽联上,还是表达了儿子的思念及无奈:“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或许最痛苦的还是他,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赴死,作为朝廷命官的他却只能默默承受,这种令他心如刀绞的无用感。
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同时下诏逮捕变法派人士,标志着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事发之前,变法派代表康有为逃往法国,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5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4岁。
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人,合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派人士被捕之后,一部分与他们有特殊关系的朝廷重臣,对他们进行了营救。其中有的救下来了,但大部分都没有结果。
在被捕的人士之中,有一个叫徐致靖的人,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第一个人就是他。但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当年科考时李鸿章恰好生病,浑身哆嗦写不了字,徐伟侯代李鸿章抄写文章,结果后来李鸿章一举中了进士,日后位极人臣,始终念着当年这份恩情。
但是变法人士的罪名太大,李鸿章深知自己出面救不了徐致靖,于是委托深受慈禧信任的荣禄说情,最终慈禧松口,“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狱底吧。”于是,斩立决变成了斩监候,侥幸逃过了一劫。就这样,李鸿章给徐父面子,荣禄给李鸿章面子,慈禧给荣禄面子,层层面子转下来,才救下了一个“三个月内未见过光绪”的徐致靖,可见当时营救的难度之大。
“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兼幕僚,戊戌变法开始时得到了张之洞支持的,杨锐便是他派去支持变法的人,代替他“坐京”。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对杨锐进行了多方营救,当仍毫无结果,还差点连他自己也搭进去。
谭嗣同的父亲叫谭继洵,当时担任湖北巡抚,也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但是谭嗣同被捕后,谭继洵并没有对他进行营救,这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时间上来不及。
谭嗣同等人被捕之后,由于案情过于重大,刑部官员不敢审理,于是上书奏请慈禧太后派大臣进行会审。不料突然传来慈禧旨意,下令直接处斩,这越过了当时所有的法律程序,就连刑部官员都很惊讶。从谭嗣同25日被捕,到28日被杀,其间仅仅相隔三天,谭继洵就算想救,时间上也来不及。
第二,谭父的地位不够高。
谭继洵虽说是湖北巡抚,从二品大员,管辖一省地方之封疆大吏,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实权。因为当时的湖广总督即为张之洞,督、抚同驻武昌,张之洞“事多专决”,“继洵不敢与抗,谨饬自保而已”,“每之洞约联衔条陈新政,皆谢不敏”。
虽然不能说谭继洵是张之洞的下属,但在张之洞的压制之下,湖北的事务大多由张之洞决断,谭继洵既然不敢与之相争,手中自然无权。更何况,以张之洞的地位,尚且营救杨锐无果,谭继洵要救谭嗣同,就更没有可能了。
第三,担心祸及全家。
谭继洵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与积极变法图强的谭嗣同相比,谭继洵属于保守派。当谭嗣同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时,谭继洵对此嗤之以鼻,“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甚至山东道监察监使杨深秀曾弹劾谭继洵,说他:“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
所以,在营救谭嗣同这个问题上,谭继洵显得非常谨慎,因为谭嗣同的罪名为“大逆不道”。大家都知道有个成语叫“十恶不赦”,“十恶”之中,最大的罪名是谋反,其次便是谋大逆。这种罪名是很难逃脱的,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宗想要饶这个儿子一命,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如果谭继洵贸然出手营救谭嗣同,那么极有可能将自己搭进去,甚至将全家老小都搭进去。谭继洵此时内心是十分纠结的,一边是他的亲生儿子,另一边是所有的亲人,孰轻孰重,如何分辨?或许,谭继洵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慈禧不要因此迁怒于他的家人。
然而,即便是谭继洵始终没有为儿子说话,慈禧也没有放过他,将其罢官,削职为民。
当谭嗣同就义之后,谭继洵强忍内心悲痛,为儿子写下了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读来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痛惜之情。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既决心就义,其父谭继洵眼看着儿子落入深渊,却不能救,不敢救,其内心的痛苦更非常人所能体会万一。我们该做的是缅怀那些为中国富强而流血牺牲的人们,奋发图强建设我们的祖国,而不是在这里指责谭父为什么见死不救!
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儿子遇险,父亲狠心见死不救,其中必有隐情,今天就来聊聊谭嗣同父亲为何对儿子置之不理。
清朝末期,统治华夏大地百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即将覆灭,摇摇欲坠之际总有进步人士想要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而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进步青年推崇以变法的形式让清朝能够重新焕发活力,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变法就意味着固化利益的宠信分配,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戊戌变法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守旧派,变法者们通过分析发现,虽然朝中不少大臣也抵制变法,但是有光绪皇帝的支持,大臣的意见就不足为惧。
变法真正最大的抵制者是慈禧太后,她是掌管清朝实权的最高统治者,如果放任慈禧在其中捣乱,那变法成功就无从谈起。同时,按照传统思想,是不允许女人掌管朝政的,慈禧的行为就是违背祖制,意图控制皇帝权力,这是另一个攻击慈禧的理由。
满腔热血的变法青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软禁慈禧,这一年是公元1898年。
在康有为的安排下,谭嗣同趁着夜色来到袁世凯的府邸,当谭嗣同提出请袁世凯协助软禁慈禧的计划时,袁世凯满口答应。谭嗣同将计划和盘托出,主要目的是让袁世凯能够抓住机会,从外地调兵进驻京城控制慈禧太后。
事实证明,袁世凯保持了他一贯的老奸巨猾,当谭嗣同满怀希望地离开后,袁世凯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慈禧太后。
慈禧得知消息震怒,立即派人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随后开始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员。在慈禧搜捕人员到来之前,康有为等人侥幸提前逃脱,而谭嗣同虽然已经提前得知抓捕的消息,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头颅鲜血唤醒民众支持变法。
谭嗣同在入狱时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名句,每每读来都感人肺腑、荡气回肠,是革命者为民族不怕牺牲的气魄。
按照封建社会思想来看,谭嗣同等人的行为无疑是谋反罪,这在古代是罪不可赦的大罪,经常会涉及到家族。
谭嗣同的父亲名叫谭继洵,他是典型的因为儿子被后人熟知的人物。
谭继洵是在咸丰十年考中进士的,从此之后在官场上稳定上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京城做官。
公元1877年,经过谭钟麟向左宗棠推荐,谭继洵开始走出京城到地方担任职务,先是在甘肃担任按察使、布政使。公元1889年,谭继洵被提拔为湖北巡抚。
清朝时期,巡抚虽然在地位上比总督要低一个级别,但是并不是真正的上下级关系,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巡抚有点像是制衡总督的角色,因为如果总督有越轨之举,巡抚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举报的。
从全国所有的巡抚权力上来对比,湖北巡抚是比较特殊的,掌管着湖北一个省份的全部民政大权,这是巡抚的标配,而湖北巡抚还有一定的军事权力,并且有能够调动支配的专属军队。
谭继洵的这个职位已经可以说是封疆大吏,地位声名都是极为显赫的,权力也很大,那他为什么眼看儿子被处死却没有出手相救呢?
原因一:时间仓促,可能来不及营救。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在闻知消息后,立即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随后就是变法派遭到大肆搜捕,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落下帷幕,变法者仓皇躲藏。
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抓获,与此同时,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也被抓进监牢。
9月28日,按照慈禧太后的命令,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英勇就义。谭嗣同牺牲的时候,他只有33岁,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之火而牺牲。
从慈禧太后对维新派人士动手,到戊戌六君子被害死,期间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湖北担任巡抚,距离风暴爆发的京城路途遥远,就算是立即有信使快马来报,一来一回之间也会花费不少的时间。
从时间上来判断,慈禧没有给谭继洵留下太多的思考反应时间,这也许是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营救行动无一成功。
在戊戌六君子被抓后,这件事惊动了大清朝的官场,营救行动就已经展开了。
戊戌六君子中有背景的并不是只有谭嗣同一人,比如林旭受到荣禄的赏识,而荣禄当时是慈禧身边的首席军机大臣,袁世凯当时就是通过他将消息传递给慈禧的。
在林旭被抓后,荣禄从始至终都没有为林旭求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慈禧对这些变法者的痛恨程度,立有大功的荣禄都不敢吭声。
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当时张之洞知道后还进行一番营救行动,但是周旋一圈之后发现没有任何结果,最终只能作罢。
从张之洞和荣禄的行动结果来看,已经明确地向谭继洵透露出“营救无果”的信号。
原因三:谭嗣同罪名极大,而谭继洵性格较软弱。
前文已经说到变法派的行为无异于谋反罪,而谭嗣同则是要罪加一等,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发动政变囚禁慈禧太后的计划中,是谭嗣同夜探袁世凯府邸,亲自说服他让其出兵帮助,因此谭嗣同的罪过要在谋反罪的基础上再加一等。
再来说说谭继洵的性格和为官之道,清朝时期的巡抚和总督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在权力上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因此如果遇到强势的人来做巡抚,必定会和总督有所争执和冲突,然而这事完全没有发生在谭继洵身上的可能性。
当时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而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是两江总督,谭继洵从来没有和张之洞闹矛盾,他崇尚的为官之道是不得罪人,因此一直都忌惮张之洞总督的权势。
谭继洵是传统的进士入仕,他的思想属于是保守类型的,是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张之洞的思想就相对更为开放,他提倡在两湖地区开展洋务运动、开办工厂、解放思想。
可以想象,在同一片管理区域里,张之洞的开放思想必定会对谭继洵的思想产生矛盾,但谭继洵从来没有因此发作过,他既没有表态支持张之洞,也没有公开反对。
谭继洵对谭嗣同的做法一直都很不赞同,因此很多人会说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是因为谭继洵对儿子有意见,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谭继洵不可能会因为政见不同而放弃儿子,无论如何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实际上,更可能的是谭继洵经过痛苦的心理煎熬,因为谭嗣同的罪很严重,如果贸然向慈禧太后求情,很有可能会激怒慈禧,罪及家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舍小保大。
谭继洵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时以谋反罪殒命刑场的谭嗣同,在不久后就成为民族英雄,得到后世的永远敬仰。
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不是不救,是救不了。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虽贵为湖北巡抚,但对他儿子的被杀,完全无能为力。这与朝廷安在他儿子身上的“罪名”有关。在封建时代,谁犯了“大逆不道”罪,即使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也罪不容诛。
当时被杀的六君子中,有背景的不止谭嗣同一位。林旭、杨锐身后也有强有力的关系。林旭就深得当时慈禧的第一心腹军机大臣荣禄的赏识,但在林旭被杀的事情上,荣禄始终没有伸出援手。杨锐是时任两江总督,当时的第一封疆大臣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可谓是张之洞的心腹。在得知杨锐下狱的消息后,张之洞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多方求救,但依然无果。
试想,连荣禄、张之洞这样的人物,遇到这事都束手无措,何况官职和威望都要逊他们一筹的谭继洵?
还有人认为,谭继洵没有出面营救儿子,是因为父子二人,政见一向不和,谭继洵偏于保守,反对变法。这种推测显然有悖人伦,父子之情,血浓于水,岂有父亲为了一些政见上的不同,而对亲生儿子见死不救?
谭继洵在儿子死后,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由此可见,对谭嗣同的死,他是不认同的。在他心目中,儿子的冤屈早晚是要被昭雪的。只是这位老父亲太悲观了一点,用不着千秋百世,短短十几年之后,谭嗣同就由清朝政府的一个罪犯,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慷慨就义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并不是湖广总督,实际的职务应该是湖北巡抚,当时的湖广总督是大名鼎鼎的张之洞。不过谭继洵确实没有能够营救自己的儿子谭嗣同。谭嗣同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由于戊戌变法极其严重地挑战了慈禧的权力格局。最终在慈禧的强力打压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了。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当时在慈禧的授意下:让刽子手使用的刀都是没有刀刃的钝刀,可见她内心是有多么痛恨变法。
谭嗣同死后,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为国流血第一士。其实原本谭嗣同本可以不用赴死的,在谭嗣同被抓前,他是绝对有机会像其他人一样逃跑的。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的很多日本友人都劝他东渡日本,以躲避晚清当局的搜捕,可是谭嗣同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留下。这一点与康有为的行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谭嗣同后来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各国的变法都是因为流血以后才成功的,那么晚清的变法流血,请从我谭嗣同开始。”随后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刑场,也同时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这里多说一句,当谭嗣同走向刑场的时候,围观群众们依然发挥稳定,不断地向他丢菜叶、扔石头。不过这也无所谓了,千百年来基本都是这样,反正吃瓜群众们多少年来也没怎么变过。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谭嗣同的父亲贵为封疆大吏的巡抚,却并没有保下谭嗣同的性命呢?
首先来看看:谭嗣同的遇害过程是什么样的呢?谭嗣同于公元1865年,也就是同治四年的时候出生于北京。当时的晚清是个啥样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内有慈禧的擅权、外有列强的不断侵略和虎视眈眈。
不过此时也正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期,很多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到了晚清。谭嗣同就是在这样一种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时期成长起来的。
谭嗣同后来跟着很多老师学习,既学习了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也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思想。可是有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谭嗣同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中。这也是让其当官的父亲颇为失望的一点了。
1884年(光绪十年),19岁的谭嗣同离家出走,一鼓作气地游历了很多省份、观察风土人情、社会面貌,结交名士等等。
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谭嗣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整个晚清还是处于封闭、落后、愚昧的状态。此情此景让谭嗣同感慨万千,也为其后来积极主导变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后来整个晚清发生了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1895年甲午战争中,晚清惨败给了以前的“小弟”日本,而且是彻底的失败。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当时在晚清内部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迫切需要变革的狂潮。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日本为什么能打败晚清呢?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因为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而已。
慈禧在内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宣布:让光绪帝来主导一场变革——戊戌变法开始了。
1896年,谭嗣同按照其父的安排,用银子买了一个江苏的候补知府。不过谭嗣同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的思想和志向已经不是当晚清的官了。
1898年,谭嗣同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晚清模式,从此成为了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随着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就发生了谭嗣同慷慨赴义的一幕了。
总体上来说,谭嗣同生于官僚和旧思想之家,但是受到了新思想以及现实的强烈影响,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晚清的对立面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谭嗣同的父亲身为湖北巡抚这样的高官,为什么在变法失败以后不积极营救谭嗣同呢?谭嗣同出事的时候,父亲谭继洵当时正是湖北的巡抚。那么为什么他的父亲见死不救呢?
首先我想说,没有父亲是不爱自己的儿子的、没有任何一个父亲愿意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谭继洵之所以没有能够营救谭嗣同,其实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谭继洵,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学习的是八股文,走的是传统的科举入仕道路。谭继洵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儒家的“三纲五常”。
儿子谭嗣同的激进行为,让这个官场沉浮几十年的父亲无法理解、同样也是胆战心惊。
谭继洵不止一次地劝过谭嗣同“回归正道”上来,还花钱给谭嗣同捐了一个官当当。父子两人的观点、思想、思考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父亲是一个大清朝的官员,思想是保守的、现实的、墨守成规的;而作为儿子的谭嗣同已经站到了大清朝的对立面上面去了。由此,父子两人的关系很僵、甚至都无话可说了。
当然了即使父子的观点不同、思想不同、道路不同,但是毕竟是父子、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谭嗣同在被抓以前,销毁了所有与父亲来往的信件和消息。其实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全父亲的性命。
作为父亲的谭继洵虽然有恨、有怨气,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回天无力的感慨。
试想一下,谭嗣同是慈禧亲自下令搜捕的朝廷要犯、那是犯了谋反大罪之人。谭继洵为了整个家族的命运着想、为了谭家所有人的性命着想,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赴死了。
原因二:谭继洵人微言轻,即使想救也救不了
谭继洵当时只是一个从二品的巡抚而已,上面还有正二品、一品等官员。谭继洵的顶头上司就是张之洞了。
张之洞剧照
当时戊戌六君子里面有一个叫做杨锐的人,这个人可是张之洞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张之洞也积极活动过,希望能够刀下留人,可是最后的结果一样被杀了。张之洞尚且无法营救自己的人,谭继洵那就根本不可能救下谭嗣同了。
当时慈禧那是极其痛恨维新派的,主要是因为康有为搞了一出“围园杀后”的事件。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大罪之下、慈禧的震怒之下,即使谭继洵去求情、去活动了,最后的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谭嗣同只要跑不掉、或者不愿意跑的话,被抓住只能是死路一条了。大家别忘了,古代什么罪最严重,当然是谋反之罪了。谭继洵当时的做法基本还算是明智的,要不然他们整个家族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往后的事态发展其实也证明了谭继洵的看法。虽然谭继洵尽量在儿子被杀这件事情上保持了低调和极大的克制,可是最后还是被贬为庶民,最终郁郁而终了。
最后我想说,谭继洵对于儿子被杀一事,也只能选择默默流泪以及万分懊悔了。当时他是不可能成功营救自己的儿子的,核心原因还是: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无法营救自己的儿子。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正是有了无数个像谭嗣同这样的人,我们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谭嗣同没有白死,他不屈的灵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