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地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职场老鱼头”的答案是可能既有能力问题也有性格问题。

能力问题:管理能力欠缺,对分责分权管理不熟悉

作为一把手做三件事即可:决策、用人和掌控资源。其他的交给下属去做。

决策就是你想让下属做什么。下属按照你的指令做你想做的事。

用人就是你想让谁去做你想做的事。你把你认为最合适的人安排去做最合适的事。

掌控资源就是你拿什么让合适的人去把合适的事做成。你提供人、财、物等条件给你认为合适的人去完成你想做的事。

除此而外,作为一把手就等着看结果吧。

有人说要是情况发生变化呢?发生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行使决策、用人和掌控资源的权力应对即可。

一把手事无巨细地过问,是管理上的分工不清,责职不明,是长臂管理,越位过界。试问,你都事无巨细地过问了,那要下属干嘛呢?你过问了,如果出了问题,责任算谁的呢?

把责任分给下属,同时把履行责任所需的权力分给下属,加上完成任务后的利益激励,实施责权利相结合的宏观管理,这是一把手要做的事。如此,在下属的协助下,一把手的管理轻松且有效。

性格问题:谨小慎微,对别人不放心

有些一把手,因为性格原因,做事谨小慎微,对下属不放心,生怕哪里出问题。于是,下属做事,一把手近乎全程参与,甚至越俎代庖。

工作严谨细致没有错,但是这种干预方式错了。可以建立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在一把手的控制下运行,达到检查及时、监督到位、信息反馈迅速的目的,确保一切都在一把手的掌控之中。而不是一把手自己去看看这里,望望那里,细枝末节也过问。

一把手,疑人要用,用人要疑,这是指对下属的使用不可大撒手,失去监督。但是疑不是时时处处对下属能力不放心,否则,行使用人权将称职的人换上即可,而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过问。

管理有程序,职责有分工,各守其位,管理有序。一把手,应该运筹帷幄,而不是冲锋陷阵;可以坐镇指挥,但不可跨马持枪。靠制度去管,而不是你这个一把手事无巨细地过问。百密一疏,你是问不过来的,也是不科学的。

一把手,要做好自我管理,抓大放小,不要乱插手下属的事。这是管理的基本要求。不懂这一点,最累的是你,担责任的是你,下属的“救火队长”是你。

如果单位很小,分工无须那么细致,一把手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如小饭馆老板兼厨师,那就另当别论。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

我是新任某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两个单位合并而来,原单位都很小也很不规范,不上班不干活的较多。下属中八成以上写条信息都写不通顺,工作群中通知个事都不晓得回复。初到时,安排下面做事做一个砸一个。只好亲自上阵示范,凡没做过的我先做,以便他们照葫芦画瓢,搞的比谁都累!以为我不知道抓大放小,抓关键环节,以制度规范,引领方向吗?这要看团队素质,看履职人能力。好在,目前有所好转,但仍任重道远!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

能力问题也有,性格问题也有。在我们身边也存在有这样的领导。

我部门有一个领导,她是40来岁的女人,这是严谨细腻,唯一的缺点就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有一次,她说一会要送礼,让同事去买水果。同事就到超市里搭配了一款水果篮,里面有红酒,茶叶,水果等,看起来十分高大上。

回来之后领导看了一下水果篮,她问同事这个水果篮多少钱,同事将小票给她看了,但遭到她一顿挨骂。

领导认为这个果篮的价格贵了,红酒是普通的款式不应该收188,茶叶也不是陈年的,也不应该收300多。

所以她让同事退回去,但同事很为难,不是一会就要去见客了吗?现在退还来得及吗?领导非要他把水果篮退回去,因为太贵了。

很多很多这种小事,这个领导喜欢纠结于此。导致同事做事没有主见,做什么事之前都怕做错。所以都是问领导具体的做法,然后才去实施。

员工做事工作方式让领导很头疼,她感觉自己全部事情都做了,员工一点用都没有,但事实上是她自己管得太宽了,没有放手让员工去做决定,所以才导致她工作量很多,干得很累。对于领导自己和员工来说都是非常折磨的事。

我们作为员工对这种领导的做事方式也是感到很无奈,感觉自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是羊仔的职场之路,职场无小事,处处大道理,每天分享一点点,每次进步一点点。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

我们可以把在管理上事无巨细地过问的一把手分为至少四种类型:(1)权力型;(2)怀疑型;(3)无知型;(4)权宜型。

--我们先来谈权力型。

权力型的一把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权力表现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他不是不懂放权、授权,他懂,而且很明白,但他就是想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明白,他才是管理上的主宰。在这样的一把手眼里,没有组织,意识里也没有组织观念和工作汇报路径。他要的是“唯我独尊”、“一手遮天”。对于管理中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过问,并不是他真的想知道事情进展的如何,也不是在督促任务或工作,而是想传递一种信息:公司的什么事情都归我管,显示自己的权威。这种一把手喜欢把人叫到办公室询问工作细节,喜欢背着手去“下面视察”,喜欢他人看到他时露出的敬畏表情。

--怀疑型的一把手。

怀疑型的一把手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放心,唯独对自己最放心。这样的一把手潜意识里跟自己说的最多的话是“靠他们做不好,必须我插手才能做好”。他不放心任务的进度,不放心工作完成的质量,不放心工作的完整性。所以,大事小事统统都要过问,问完后才能让自己心安那么一刻。稍过一会,怀疑和不安又开始占据他的头脑,然后又开始事无巨细地过问。这个过程在他的管理工作中不停地重复着。好在他是真心为了把结果管理好。曾经接待一个政府团队的时候,我的顶头上司也“事无巨细”地过问:接待那天保安是哪几个上班?谁负责给政府的同志们“掀门帘”?红地毯有没有安排好?预防下雨的雨伞准备了吗?每个拐角安排了哪些人迎宾?车间参观线路上的指示牌有没有画上准确的箭头?

不知道这算不算事无巨细。

--无知型。

这里说的无知型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说一把手真的无知,而是有些一把手的确不知道“事无巨细过问”是一把手管理工作的“歪路”。他不知道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应该“抓大放小”,而是认为,要想当好一把手,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管理,而且要洞察一切微观事物,了解一切微观活动。他认为“大小事通吃”才是一把手要做的事情。当然,这类一把手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习惯了“大小事通吃”毛病,一类是刚刚当了一把手的“新手”。

--权宜型。

权宜型的一把手,明白一把手的做法应该是“抓大放小”,但他更明白一个道理:在不得不“事无巨细地过问”时,他就会抛弃“抓大放小”的管理观念,对于工作的细节过问、盘问。事实上,这是从实际工作、实际环境出发的一把手。如果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还不足以支撑“抓大放小”的管理理念时,“事无巨细地过问”是必须使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毕竟,现实的工作还要继续下去,管理的成果还要不断地产生。面对素质缺失的团队,一把手只能权益性地使用“事无巨细地过问”的管理方法。

一把手“事无巨细地过问”一定是一件坏事吗?

多数情况下或许是这样的,可少数情况下“事无巨细地过问”未必是一件坏事。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当下情况的管理方式才是正确的。

另外,事无巨细,也要看在什么时机下、什么工作下过问。对于日常的工作,当然“抓大放小”是对的,但对于事关重大、生死攸关的工作,事无巨细地过问,是值得提倡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把手事无巨细地过问,有些属于能力问题,有些属于性格问题,有些属于心理问题,有些则属于人格问题。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

是由企业的规模与性质决定的。

一个企业如果是50人以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一把手有精力事必躬亲。

一个单位几百人,单位一把手事无巨细,那么,就显示出领导的工作作风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管理都有组织机构框架。

有垂直型,有分级型。

组织机构框架是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组织框架最顶端为企业一把手。下面体现了一把手主管部门,比如办公室、财务部门。

二层为副手,分支为主管部门

三层或者四层……。

构成了一个封闭组织机构框架。

根据组织机构框架相配套的员工岗位责任制、企业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

一把手事无巨细,说明无视公司管理流程,管理方法一竿子插到底——生产队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体制是随生产经营变化而变化的,由集约式与分散式不断转换过程。

集约式——权利高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重大决策的成败均有一人负责。

分散式——权利分散到不同级别的管理者身上。一把手只需要授权,集思广益,做出重大事情的决策。责任共担。

一把手的工作能力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

“性格”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植根于骨子里的本性,通常情况下,在人生中很难发生本质的变化。

“能力”包括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学习力、适应力、号召力等。

领导者所具备的是决策力、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号召力等。

所以,能力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按命题所述情形:

一、一把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只能是小型企业、小型部门、小型团体。

二、私企老板。

案例:

某中型私企,员工总数100人左右。

老板(一把手),精力充沛、善于学习、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公司资产上亿,企业动一分钱,都是老板一支笔签字生效。

公司买办公室用品月度计划,老板都亲自审核,老板收集了很多办公用品供应商资料,后来干脆让办公室负责办公用品职员到拼拼多多上购买。

公司由小做大,三十多年了,公司还在正常运营。

企业或者部门一把手管理方法,并不能决定企业兴衰或者部门管理好坏。

诚然,一把手应该学会授权,不提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领导作风。这样做会扰乱公司或者部门的管理程序与流程。

单位一把手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的过问,是能力问题还是性格问题?

创业型公司在起步阶段,老板为节省成本、试验商业模式而亲历亲为的,确实不在少数。但是,公司步入正轨,特别是有一定规模后,老板再事无巨细的顾问,既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性格问题,而是格局问题。

阿兰原来是位大学教师,后来辞职成立公司专业推广自己恩师的科研成果。从建立渠道布货,从写文案印DM,再到后来写脚本请人拍广告片,都是亲历亲为。

苦心人天不负,阿兰的踏实耕耘,终于结下了累累硕果。市场一路飚升,成了千万富翁。有了规模后,也组建了18人的团队,分管不同区域的市场。

按道理说,阿兰应该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但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同时,全力打造核心团队,为未来的发展赋予强劲动能。而阿兰却事无巨细的顾问运营,专职文案的文稿,她要逐字逐句推敲修改;DM投放是否到位,她亲自去抽查;市场启动慢的区域,她能蹲点一个月…

阿兰整天疲于奔波,却很少静下心来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竞品的模式和优势,也就是说没有从战略上压制对手,结果市场上很快被极具竞争力的竞品替代。

老板的核心是把控战略高度,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事无巨细的顾问,就会直接导致各部门领导的厌倦情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了部门领导,就应该放开手脚,让他们大刀阔斧的去干。格局决定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