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有多苦?大概率上活三十到四十岁,你的寿命就到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不都吃的是绿色无公害食物吗?又没有现如今的各种污染问题困扰,绿水青山间,袅袅一炊烟,才活这么短,不科学啊!

实际上,建国之初 我们国人平均寿命也就三十岁左右。有人会说,那是连年战乱导致的,和平年代寿命会长很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古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的年代,现在看来一些在医务室就能治疗的伤病,在当时就是要出人命的,比如外伤导致的破伤风败血症,古时就是纯粹撞大运的病,得了就得了 死了就死了。现代医学的发展,除了白血病癌症等绝症外,几乎很难有医学不能影响扭转的病了,而在当时拔颗牙都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而疫苗的作用更明显,在疫苗普及之前,新生儿的死亡率经常高达百分之十几,而现在由于医学的进步疫苗的普及,新生儿死亡率普遍下降到了百分之一二以下,这就是巨大的进步。此外,古代虽说有华佗一类神医,但是普通人能轮上神医的机会有几何呢?大多数情况下会成为庸医或巫医的陪练吧。

其次,生态环境。古人的环境是绿水青山不假,但味道就最好别问了。笔者九十年代到山东农村去蹲点采访,一个几百年的老村子,村路还是民国时某大户捐粮修的呢,满地泥泞不说,夏天蚊蝇滋生,村中所有厕所都是旱厕,大多在猪圈边上,气味之丰富可尽情联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要还能始终捏着鼻子悠然自得地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老哥我不扶别人就扶你![赞]

第三,社会环境问题。大约十年前我和媳妇自驾到河北一温泉去玩,下了高速走了好长时间的荒无人烟的村道,当时就感慨说,这也就是在今天,在解放前,在古时候,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是土匪乐园,不遇到土匪才怪。其实,古代就算为数不多的盛世,也到处盗匪横行,国家力量主要放在大城市和军事要地,广大的农村则只好实行乡村自治,而村与村之间则是伟大的三不管地带,前黑脸官吏宋江和他的一百多吃人肉兄弟的地盘。看看水浒里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就砍人头纳投名状的勾当,你就明白如今能单身出去旅游不怕掉脑袋不怕被扒裤子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了。

第四,文明程度。水电煤气暖气网线现代交通工具不说了,用水,照明 取暖,引火,通信这些,随便哪一样在古代都够折腾人大半天的,单说一个吃。不知多少人有冬储大白菜的记忆,现在人很难想象,那么长的时间里,一到冬天,白菜土豆萝卜 就成了锅里永恒的主题,什么澳洲牛肉,新西兰羊肉,挪威三文鱼,海南的香蕉,菲律宾的水果,在那物流不发达的年代什么都没有,但其实我们离那个时代也就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已。而在古代 白菜土豆能管够那就叫物富民丰,老百姓是要给老爷们送万民伞的,现在的吃货们生活在那时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了。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都别抢,我来答。

古人的生活有多苦?这很简单,参照我们现在的生活你就能想象得出了。

我们都说“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就从衣服先来说起吧。

今天我们过冬都有很暖和的填充了各种鹅绒、羊毛或棉絮的羽绒服,基本上只要不是穷的没有衣服穿,舒舒服服过一个冬天那都不是问题。

古代最开始制作衣服穿的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纤维,从而制成麻衣这种玩意,质地粗糙,保暖性不佳,遮羞可以,保暖勉强。

冬天穿了像没穿,夏天穿了又很热。

后来古人将蚕丝编织成为丝绸,穿衣逐渐有了改善,但丝绸在古代属于奢侈品,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或达官贵人才有钱买这种玩意来穿。

底层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钱来价格昂贵的丝绸来穿。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不就写了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能您觉得这位卖炭翁只是少数,但不幸的是,在封建社会那种时代。

这就是绝大多数底层人的真实写照,穷的穷死,富的富死,贫富差距很大,这是阶级决定的。

到了清朝时,想必大家都可以通过一些老照片看看那些底层人民的穿着,那是能裹几件就裹几件,裹的跟个粽子似的臃肿,没办法,单件保暖性差,只能以多取胜。

当然,到了清朝时衣服的制作已经大为改善,一般家境只要不是穷的揭不开锅,搞几件衣服穿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主要是财力决定的。

但在数千年前,古代人还是过着一段相当痛苦的日子。

说到吃,今天各种美食极为丰富,小到苍蝇馆子,大到西餐火锅店,各种美食是应有尽有。

但在古代真没有那么丰富,譬如您早上起来想吃一碗面条,您得先活到宋朝,想吃西红柿,得活到清朝。

想吃包子馒头,得等到三国时代,向搞个肉夹馍吧,辣椒明朝时才有,西瓜苹果都是宋以后的事情,想吃个拍黄瓜,你也得等到汉朝,等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以后再说。

譬如你想吃个炒菜吧,铁锅宋代以后才能生产,什么花生,土豆,玉米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

总之基本上你现在能吃到的,古代都没有,什么水果拼盘,满汉全席那都是不可能的。

基本上在古代你能吃的就三样东西:五谷(稻、黍、稷、麦、豆)、肉、野菜;

关键因为气候的不容,北方人主要吃小米,南方吃稻米,肉这玩意嘛,有钱人天天都可以吃,没钱的一年吃几回,野菜根据种类不同自行搭配。

至于说到的住,今天咱们老百姓都还面临着买不起房子的窘迫处境,就别提古代人民了。

穷的住不起好房子的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可以说十分可怜了,关键那些人欺负他老弱无力,还把屋顶上被风吹落下来的芭茅给捡跑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想来虽是有几分搞笑。

但也实在可怜至极,所以杜甫才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代底层人民最穷的那一层,住的就是最简陋的用泥土加上石头简单修建的房子,方方正正的,能住人,遮风挡雨就行,屋顶铺上一层芭茅。

一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没有什么保暖性,就是挡挡风,遮一遮雨而已。

这种茅草屋在上个世纪都还广泛存在于农村,稍微有点钱的,就搞点木材修几间屋子,买点瓦片,怎么也比茅屋要强,至少不会漏雨。

最好的当时就是砖木结构的房子了,不仅结实、而且有钱,自然是按照最高规格来修,不仅美观,住着又舒适,前有院落后有花园,雕龙画凤的十分气派。

所以说才叫大户人家。

至于出行,在古代基本靠走,古代的交通工具无非就是马车,但马匹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的,买来你得养,关键买来也没有什么用。

又不能下地干活,遇到个战乱之年,还会被公家给征收了,好心的丢几两银子给你,不好的巧取豪夺,态度不好还治你个罪。

古代交通落后,除了主要的官道以外,连接乡镇的路就是靠人自己走出来的,就像鲁迅说的,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有了。

不出远门基本上都是靠走,倘若要出远门的话,一般的选择都是搭船,毕竟河流就是天然的动力。陆地上的主要就是靠马车,当然马车也不是一般人都坐得起的。

所以逃难的,外出谋生的,基本上都是靠两条腿走走停停,总之要多苦就有多苦。

不有个说法叫做“宁宿荒坟,不住古庙”,意思走到半道如果还没有遇到人家或者旅店,就只能就地休息了。一个人的话就不要去古庙,因为里面容易藏着强盗。

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另外古代经常爆发各种天灾,毕竟农耕时代,靠的就是一亩三分地生活,遇到个收成不好的年头,一年的忙活就白费了,而且还得上交给公家赋税。

再遇到什么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瘟疫之类的,那日子真苦的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公家又不管你这些,该交的赋税你还得交。

此外,古代战争频繁,唉,那日子真的不是人活的。

总之,基本上我们今天有多幸福,古代人就有多悲惨,所以知足常乐,没事看看古代人怎么过的,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不小的压力,但是在生死存亡面前都是小事。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古人的生活条件之艰苦,令人叹为观止。和古人比起来,我们现代吃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很多人觉得古代人生活不如现代人,只不过是物资匮乏,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古代都没有罢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对于古人来说,活着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举个例子,乾隆朝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可是古代少有的盛世。据说其繁荣程度超越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开元之治,乃历朝盛世之首。

但就是这样的盛世,老百姓的生活却过得很勉强,甚至可以说过得很艰苦。

公元1793年夏天,一支船队驶入清朝的港口。船上是来自英国的使团,他们是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至少明面上是这么说的。

正是通过使团成员的记录,我们才得以看到古代百姓的真实生活。

在到达大清之前,使团成员一直对这个东方国度充满了向往,无论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描述,还是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对这个国度的评价,那都是一个富足、幸福的地方。

然而当使团成员到达大清后,看到的一切让他们大失所望。

他们发现街道上人山人海,但是这里的百姓个个都面黄肌瘦。很显然,他们个个都吃不饱饭。而他们穿得也破破烂烂,很难想象这种衣服如何能御寒?

当地官府在弄明白了他们的来意后,立刻将他们奉为上宾,派了很多人来服侍他们。

这使得英国使者得以近距离观察清朝百姓,这些人非常消瘦,有的甚至瘦成皮包骨,感觉只要风一吹就会摔倒。至于像英国百姓一样的啤酒肚,那是绝对看不到的。

而且这些人都是一副麻木的表情,完全看不出喜怒哀乐。唯一能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大概就是得到使团不要的一些残羹剩饭了,据说每到这个时候,他们都要千恩万谢。

至于使团泡过的茶叶,这些百姓也会争抢一番,然后拿回去泡着喝。

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百姓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吃顿饱饭都十分困难。

要知道,英国使团看到的这些还是住在城市里的人,他们已经是当时生活条件较好的一小群人了。而住在广大乡村中的农民,日子比这要艰苦几十倍。

首先是食物种类的匮乏。虽然乾隆时期,国人的食材已经很丰富了,而且常见的各种烹饪方法都已经开发出来了,现在餐桌上的菜肴,大多都能在那时候吃到。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些都和百姓没什么关系。

别说鱼、肉这些奢侈品了,就连青菜很多人都不一定吃得起,别看现在青菜便宜,实际上直到几十年前,青菜都不是随便吃得到的。

原因很简单,从古代到近代,土地都被拿去种粮食了,能用来种蔬菜的地非常少。物依稀围观,这青菜自然就价值连城了。

根据英国使团的记录,他们途经之地,只要是能用来耕种的土地,绝大部分都用来种粮食了。

他们见不到牧场,也见不到用来喂食牲口的燕麦、豆类等作物。除了皇帝的御花园,以及个别达官贵人家的园林,他们连大片的树林都很难见到。

人们埋头在田间耕种,企图榨干土地的每一分肥力,根本看不到休耕。

甚至在舟山群岛上,他们看到了明显的填海痕迹。当地人纯靠人力,硬是填出了一小块平原,然后还修了一个小土堤,用来阻挡海水的侵袭。

而平原上种植的也全都是主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能吃饱肚子就很不容易了。至于青菜那是奢侈品,而大鱼大肉,除了一些渔民,普通百姓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即使是过年吃顿好的,也很难有肉吃。

也正是因此,当英国使团刚靠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初来乍到的他们很费解。

当时地方官员给他们送了一大批礼物,其中包括不少鸡鸭等家禽。不过由于东西太多,有些家禽因为挤压而死,于是使团便将这些死了的家禽丢入水里。

当时他们天真地以为,这些清朝人很富裕,东西根本用不完。结果他们发现,原本在岸边看热闹的百姓,全都跳入水中,去争抢那些死家禽。然后游上岸,将这些家禽进行腌制。

很显然,这是他们一辈子难得有几次的开荤机会。

那么,全力种粮食就能吃饱肚子了吗?答案是不能。

根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记载,每当到了春季,就会发生春荒,也就是人们会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

不得已之下,百姓必须去山中挖野菜、摘野果果腹。为了能填饱肚子,不少人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把山中看到的植物都尝了个遍,当然也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

据统计,当时一个中等水平的农户,一年各种收入加起来能有32两白银。但是他一年的开销却高达35两白银。很显然,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不仅没赚,反而还亏了。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古代苛捐杂税太多了。现代人基本上缴纳一个个人所得税,就差不多了,但是古代可不是这样。

其实古代的税赋,主体只有一个,就是田税。要么按人头收取,要么按田地多少来收。但是不管怎么收,其实税率并不高。

毕竟皇帝大多明白,想要江山稳固,必须给百姓一条活路。

而这苛捐杂税,都在田税之外。大多是地方官吏巧设名目自己加上去的。这些官吏可不管什么江山社稷、百姓疾苦,他们只想着怎么捞钱。

而乾隆朝的吏治有多糟糕,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这苛捐杂税自然少不了,百姓自然也就吃不饱饭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了当时英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清朝百姓有多苦。

这里以18世纪一个英国农场的普通工人为例。

这个工人的一日三餐,即使放到现在,也一点都不差。

他的早餐有牛奶和面包,此外还有前一天吃剩下的咸猪肉。

而午餐更丰盛,有面包、土豆、胡萝卜、白菜、咸猪肉,甚至还有奶酪和少量啤酒。

他的晚餐相对简单许多,只有面白和奶酪,这应该是因为体力劳作都集中在白天。晚上没有消耗,吃得自然就少了。

这还没完,每当周末的时候,还有加餐,工人可以吃上新鲜猪肉。

到了1808年,英国农户的生活水平更是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每周又增加了2.3加仑牛奶、一磅奶酪、一些啤酒,还有少许黄油、糖和茶叶(这几个在当时算高档消费品了)。

而这个时候,清朝的百姓在吃什么?主粮,主粮,还是主粮,而且还吃不饱。

更令人嫉妒的是,一个英国农户消费一年后,还能存下大概相当于33两白银的钱。至于春荒,他们更是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还是处于乾隆盛世,这样的盛世在几千年历史里屈指可数。古代百姓大部分时候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只会被这更糟糕。

比如朱元璋,他所在的元朝末期,由于天灾人祸,百姓连呼吸都是奢望(有呼吸说明还活着)。朱元璋一家十几口,最后就剩下他和二哥两个人了。

相对于朱元璋所处的那个时代,乾隆朝确实可以算是盛世了。百姓虽然吃不饱,但是好歹也饿不死不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盛世的评判标准挺低的。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在讲古人吃不饱饭的情况有多么严重。其实,古人的苦还远不止如此。

对于古人来说,除了填饱肚子和税赋,还有一件事最让他们发愁,那就是徭役。

这徭役古来有之,是除了税赋之外,百姓对于国家的另一项重要义务。所谓徭役,就是成年男子每年需要无偿为国家做些事情。

最常见的就是运粮和搞基建了。

运粮,每逢朝廷要出兵打仗,就会征发民夫运粮,这些民夫就是服徭役的百姓了。

当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讨伐匈奴,就出动了几十万民夫来运送粮草。这些人要远离故土和家人,将粮草运送到前线去,还要小心敌人劫粮道,而且这一切都是没工资的。一些年纪大的人,甚至可能就这么交代在路上了。

可谓是妥妥的高风险负收益。

而搞基建相对来说轻松不少。一般都是在附近州县找人服徭役,虽然苦点累点,但是还是很安全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秦始皇修长城,征发的百姓那可是要跋山涉水远离家乡,很可能就回不去了。著名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既然吃不饱肚子,又要花大把时间服徭役,古人自然也就无暇顾及衣着了。穿不暖也就成了常态,毕竟衣服是消耗品,穿着穿着就破了。破了就漏风,自然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面临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生活压力远比现代人高多了。毕竟他们为了活着,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

当现代人在抱怨吃不起餐馆、买不起房、换不起新车,觉得自己的衣服还是太少的时候,看看古人吧。或者直接问问老一辈是怎么过生活的,他们的日子也就比清朝百姓强一点罢了。

我们觉得生活艰难,只不过是欲望太多,人心不知道满足罢了。这时候,就应该忆苦思甜,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现代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其实,即便是古代皇帝,再除去令万人敬仰的权力和丰富的性资源外,其他方面的生活,还真不如我们现如今处于小康水平的普通人。

正所谓吃穿住用行,我们就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古代人的生活:首先在秦朝之前,由于粮食的制作提取工艺非常粗糙,也没有所谓的烹饪手法,所以那个时候不存在所谓的美食,只要把食物做熟,有条件的加点盐,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等到秦汉时期,它的主食是豆子,当然也会吃点粟米粥什么的,但是依然下不去嘴。虽然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发明了锅(镬),但依然还不能炒菜,只能一锅煮,而且调料依然很乏味,只是多了葱姜而已。但如果不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炒,葱姜有什么用啊。

好在后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了不少瓜果蔬菜。但由于引进时间太短,所以即使是皇帝,也难以天天吃上。这时候好的一点,是能吃点鱼,但红烧鱼什么就别想了,能清炖着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等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小麦研磨技术的发展,面条和烧饼等物品开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这个时候的皇帝或者贵族阶层,大概就能接近于我们现在的粗茶淡饭的水准!

但是,无论是面条还是烧饼,口感都非常粗糙,更不要提什么佐料和馅,通常比我们现在的烙饼还难吃。

等到宋代时期,人们才终于开始越来越会吃了,因为铁锅出现了,于是人们开始学会吃炒菜,由此各种各样的菜品应运而生;同时在烹调技术上也有了改进,羹汤,油炸,糕点等也都陆陆续续的出现,还有很多可口的零食,比如北方人常吃的糖葫芦,饮料酸梅汤等。

但是,宋代的调料依然非常欠缺,所以这个时候的饮食只能说能够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但从“好吃”二字来说,还和现代有很大一段距离,即便是皇帝的生活也如此。

等到了明朝,终于有四样非常好吃得菜品出来,那就是辣椒、西红柿、土豆和玉米出现了;当然,除非你是贵族,普通人还是很难吃到这四样东西的。

等到清朝,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吃的东西才变得非常奢侈起来,这个时候皇帝所吃的主食,才超过我们现如今的绝大多数普通人。但要说起零食,依然无法与我们相比。至于清朝的广大老百姓,也就是吃红薯保命而已。

接着说下住和穿,虽然条件好的,可以主高屋建瓴、亭台楼阁的房子,穿绫罗绸缎的衣服,但对于广大底层百姓而言,住的不过是泥土房子,穿得也就是麻布而已;至于电灯、空调、席梦思床、沙发、电视剧等,皇帝都只是个梦。

最后说一下用和行,这个就更不用比了。单说一点,我们现在上厕所都用卫生纸,但在东汉之前,人们都只能用小木片或树叶子来刮屁股,想想都让人难过。即便后来发明了纸,但普通人依然用不起的。

更可怕的是,古代医疗条件太差,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40岁,这还是成功长大之后的人均寿命。还有更多人,在婴儿时就已经夭折,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疫苗,婴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经历丧子之痛,想想都让人痛苦!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上世纪有人去农村游玩,看到土炕上挖了几个坑,你知道是干什么的嘛?

这是栋子读过的一篇文章提到的,上世纪某人去贫困农村考察,发现农民在垒的火炕上挖了几个洞,大为不解,睡觉的地方为什么要挖成坑坑洼洼的呢?问过百姓才知道,他们穷得买不起碗,做熟了饭,就盛到坑里,一家人围成一圈儿吃。

看到这个段落,栋子很不理解,以前的人过得真有这么穷吗,连一副碗筷都买不起,偏偏要把饭盛到坑里吃?

直到栋子看到《山海情》里的西海固,这个“苦瘠甲天下”的地方,一家人穷到只有一身衣服,谁出门谁就穿着,剩下的人就待在炕上。

他们在炕上放了根木头,挖了几个坑,做熟了土豆之类的食物,就盛到坑里,一家人在炕上吃。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如今联合国有一个全球幸福指数,评价标准比较复杂,以九大领域来打分,包括教育、健康、环境、管理、时间、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社区活力、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

这些标准比较复杂,每个大领域又分为许多小领域,虽然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但在这里可以列举一下古人的“幸福感”。

先说生活水平中的吃,这是老百姓天大的事情。

华北地区农民有一句谚语:“糠菜半年粮”,还有一句“三天不吃糠,肚皮就难当”,贴切且辛酸地道出了古人的食物来源。

哪怕在解放前,华北地区贫困的农民一人一年只有十斗小米吃,富裕点的仅有十四斗,肉可能一年只有一斤。

在西海固地区,老百姓的主食就是土豆,腌菜时舍不得用水洗,用刷子刷下土来直接腌制——这样的情况过去了不到几十年。

穿更不必说了,有人统计,民国时的产棉区,农民一人一年仅仅有二斤四两棉布和棉花,非产棉区仅仅有九两棉布和四两棉花。

这样少的布棉,能做出怎样的衣服来,更别提还得做家里的棉被了。所以,那时候的普通人穿得几乎都是破衣烂衫,这不是他们不爱干净,实在是没有衣服穿。

一条裤子一家人轮着穿,老少都在床上光着屁股蛋儿,这种情况不是小说中的杜撰,确确实实是发生过的。

还有住,栋子的爷爷奶奶大半辈子住在黄土垒成的小屋里,低矮潮湿,整日里昏昏暗暗,下雨久了还得担心墙倒屋塌。

黄土夯成的房屋还算不错的了,一些贫苦老百姓只能用茅草做房子,海边的百姓用蚬壳、团沙来建造房屋,一听就让人心酸。

出行工具自不用讲,哪怕是上世纪的老百姓,出过远门的能有几人,从村子里进趟县城都是体面人了,大部分人被限制在几十里地的范围里,度过一生。

古人的居住环境确实零污染,天蓝云轻,但是一没有安全保障,二没有宜居环境。

许多读者朋友可能有印象,以前的路以土路居多,天热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下雪时更是变成“一锅粥”。

还有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白花花蠕动的旱厕、沟里壕里的垃圾……让习惯了现代环境的我们,一想起就不自在。古代人比这更简陋了,连堂堂京城,一下雨都是屎尿横流的。

更严重的是安全保障,山东的响马、东北的胡子、南方的土匪,哪一个不是恶贯满盈,哪一个不为祸乡里。

还有拐卖妇女儿童的,采生折割的,小偷小摸的,入户为盗的,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官府管不到的角落。

还有健康,那些名人官吏得个风寒、长个背疮都能一命呜呼,这是在有能力寻医买药的情况下,那些穷得叮当响的老百姓呢?

这些边边角角都不主观,单说饥荒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

有人做过统计,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人数的重大自然灾害有190起,死亡最多的有2290万人。

这些自然灾害无一例外造成饥荒,而离我们最近的两次大饥荒,一是民国的河南大饥荒,一是清朝的丁戊奇荒。

河南大饥荒发生于1942年,由蒋下令炸黄河花园口导致决堤而来,3000万人受灾,300多万人因饥饿死去,实在是惨绝人寰。

丁戊奇荒发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到四年(1878年),天灾为旱灾,人祸为贪官奸商等,总共饿死了1000多万人,还有2000多万人外出逃荒。

由饥荒会导致“人相食”——这在中国历史史籍中屡见不鲜,如清朝出现了八百多次,明朝出现了一千多次,宋朝也是八九百次。

朋友们,你们说,有着这样的大灾小难,古人的生活条件能好到哪里去?平常时富人压榨穷人,有灾难时富人穷人都是“两脚羊”呀。

我们很难想象古代穷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连十几二十年前的生活都很难想象了,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与国家。

说到这,我们不能不感谢我们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35岁的平均寿命,到2019年的77.3岁,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晚上当尿盆,早上当菜盆,下午拌猪食。古人生活条件有多苦?结婚时没有酒席,只有新郎新娘才能吃到一碗白面面条,娘家人也不会来,因为来了没饭吃,连玉米面都没有。去接亲时只有新郎与父亲两人去那种感觉你能体会到吗?恐怕今天幸福的我们永远体会不到,这些事就发生在60年前位于西北的秦岭山脉群里。

孩子都是喝着面糊糊长大的,想喝奶?母亲都饿的面黄肌瘦,一年一胎,活下来就活着,没生好父母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其实这不是父母狠心,因为在以前生不好真的在正常不过,孩子们压根没有多少奶吃。生下来的孩子老二带老三,大的带小的,一个将一个带大。至于父母,他们还需要下地干活呢!(下图的样子与我小时候的奶奶家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觉得我们这代人不容易,如果往上翻30年,我们的父母其实更不容易,如果在翻60年,我们的爷爷奶奶更加艰难十倍。今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已经不会为缺衣少穿而发愁,更不会为肚子没有粮食而饿到咕噜作响,可他们不同,他们的那个年代,我甚至都不忍心去讲。

家里扯不起布料给孩子们缝衣服,在最艰难的时候,家里仅有的衣服都是谁出门了谁穿,后来条件好些了,谁出门谁穿没打补丁的。所以那时候去了人家家里,通常看到炕上躺着盖着被褥脸带羞涩的孩子并不会大惊小怪,那多数是他真的光着屁股。

是呀,我老家坐落在秦岭的山脚深处,可以说完全与世隔绝,一场滴答小雨后,路上淤泥厚到回家都爬不上山。下过雨后,早上去学校,我经常会摔的全身是泥,即使我真的已经很小心了,摔跤沾一身泥算轻的,只要不滑到沟里就谢天谢地。

我小时候吃饭经常用来盛汤的菜盆,原来是晚上的尿盆,那是我懵懂以后才发现盆子颜色与尿盆一样的,我问奶奶一嘴后她才告诉了我,原来盛汤的盆,中午吃过饭还要将面汤倒到里拌点麸子给猪吃。一盆3用,那时候我只有四五岁。

今天四五岁的孩子真的还是个孩子,压根不知道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根本体会不到曾经的生活又有多艰辛……

那时候一年能吃到肉的时候只有年底,平常能吃到肉多数是家里的鸡拉痢疾生病抢救不活了,才能啃上两块它的肉。哦,对了,还有就是去地里抓田鼠回来烤。那时候吃肉是一种奢望,我第一次吃鱼肉是大概七八岁时,一户有钱人结婚前去坐席才吃到的,那时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肉叫做鱼肉。至于牛羊已经没记性,因为记忆里小时候从来没吃过。那时候连吃个炒鸡蛋都是奢望,家里虽然养了10多只鸡,它们每天都要下好几颗蛋,可这些蛋是拿来买钱的,或者父母干农活身体累垮了补身体吃的。虽然说给父母补身体,可父母舍不得吃,多数都被我吃了。

小时候,我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因为我的衣服都是些女孩子的衣服,所以小时候村里人都说我和个女娃一样。就算是女孩子的衣服,上面其实还打满了补丁。那么我多大了呢?我出生在1988年,距离今天也就33年。今天当你拿着智能手机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28年前的今天,我们才刚刚告别了煤油灯盏,窑洞有了第一个高科技:一颗15瓦的灯泡。那是我在晚上第一次看清了整个窑洞的轮廓。

古人即使有再多的苦,可能苦到这种情况也就封顶了吧。那时候买不起化肥,那就要趁早背着背篓去路上拣牛粪羊粪,起的晚了粪都拣不到,那是一个连大粪都是宝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最为纯朴的年代。

今天连我都有些不可思议,当初所有人都穷的叮当响,他们到底是如何每天保持将笑容挂在脸上的呢?

的确他们看起来每天都很开心,都很幸福,都很随和,他们从来不会因为谁穷而看不起谁,也不会因为谁穷去指指点点谁,那时候大家都一样,谁也不会笑话谁。

到了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了猪,妈妈做了一大锅猪肉,那一刻妈妈会让我随意的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只要能吃的下去,那时候只有几岁的我,一次可以啃掉6根整板的排骨,现在想想这么多排骨还是小时候才啃过。啃完以后,我就会听从妈妈的嘱咐,拿着碗挨家挨户的去送猪肉,一户一碗,必须要给村邻每家端一碗尝尝。别人家杀了猪,也会给我家端一碗。小时候太期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肉吃!

相对平日没肉吃,其实更难过的是平日没水喝,那时候家里吃水实在太困难,好几个村子只有两口泉眼,经常需要排队等水,干旱的季节有时候能等两天两夜。家里喝的水是泥浆沉淀的,即使沉淀下去的泥浆也舍不得倒,还要拿去喂鸡。脸盆里只有一丁点的水,早上全家洗完脸中午洗,中午洗了晚上洗,洗完了还要去洗脚……

没错,就这一个盆,到处都在用,就这一口水,大家都要洗。直到后来条件稍微好些了才多买了一个盆,将锅上的和洗脸的分开。

那种日子是真苦,可实际上所有人的想法与梦想都很简单,那就是只要有一口粮食,其他都好说。比如结婚,长辈之间但凡关系稍微不错,儿女大事那就是一句话的事。那时候的爱情很简单,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一起下地,一起赶集,一生都不离不弃。那时候的爱情太纯粹,太简单,简单到太过平凡,平凡到太过伟大,伟大到今天的许多人遥不可及、望尘莫及。

爱情很简单,生活很简单,要求很简单,梦想同样很简单。正如同一个笑话中讲,养孩子为了种地,有了粮食了结婚,结婚了生孩子,生孩子为了种更多的地。

晚上吃过饭,全家10多口人围在漆黑的院子里看星星,长辈坐在凳子上,父母坐在袋子上,我们就靠在他们的两旁,谁困了谁就去自己睡觉。

一个几平米的大土炕,有时候家里来亲戚了能挤10多人,家里挤不下了,还可以安排到邻居家里挤着睡。那时候的炕很挤,夜很长,生活太苦,心里却又很甜。

追究其因,或许是他们从来不去幻想或者触碰那些他们认为遥不可及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无欲无求,平平淡淡,知足常乐,安于现状或许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