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你可别小看这盐,皇帝能睡多大的宫殿,能娶多少个老婆,全靠这盐了。
也别觉得我吹牛,我们就拿春秋时期来说。齐国有盐,齐公住的是富丽堂皇,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娶的是绝色佳人。其他公都混得太差劲了,韩侯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燕公住的是苦寒之地,秦公还在西戎放马哪。唯一一个混得稍微好点的中原诸侯-魏侯,在有盐的时候挥霍无度,在没盐的时候穷困潦倒。
当然了,可能会有杠精来杠一下,说韩昭侯穿打补丁的衣服是崇尚节俭,是号召全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齐国不用节俭?就是因为太有钱了,管仲为了鼓励消费,自己带头花钱,养成了“为齐国崛起而花钱”的精神。齐国为啥有钱,还是因为盐。这个盐对人、国家、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本文的主题就是让人明白:盐的重要性、为什么控制盐。
盐的重要性:一“盐”可以兴邦,一“盐”可以丧邦运城有个盐池,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一个盐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逐鹿之战时期。逐鹿之战的目的就是争夺中原,而运城盐池就位居于中原。
抛去神话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初期,蚩尤是领先于炎黄二帝的。九黎族的体力要优于其他民族,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长期食盐。
《孔子三朝记》中说:皇(黄)帝杀之于冀中,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意思就是蚩尤的身体化成了运城盐池,但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运城盐池,具体见于《中华五千年史》(ps:作者张其昀,原话:炎、黄血战(黄帝克炎帝于阪泉),实为食盐而起。)。同样可以参考的资料是《中国文化史导论》,作者是钱穆先生,他在书中的观点就是解县(运城)盐池是中原各大民族的争夺对象,谁占领盐池谁就有较大的话语权,就是各大民族的共同领袖。
黄帝、炎帝、蚩尤围绕着运城盐池的归属权展开了大战,最后的结果就是黄帝取得胜利。不过上古史已经很难考证了,就算我找出一些史料,恐怕也难以说服人。我们举几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来佐证一下有没有可能因为盐池而爆发战争。
1:齐国的食盐霸权
在管仲、齐桓公这一对组合之前,齐国强大的并不明显,甚至还可以说齐国并不强大。但是自管仲、齐桓公俩人一番折腾后,齐国强大的太明显了,力压群雄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俩开启了“盐铁专营”的历史,率先垄断食盐贸易,之后利用食盐内销、出口谋取暴利,使齐国迅速富强。划重点,富强中的富在前,有了钱,齐公才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强军富民。为什么齐国能开启“盐铁专营”?就是因为人家有食盐产地。搁到现在,就相当于迪拜、科威特那种靠石油成为暴发户的国家。
2:魏国的跌宕起伏
魏国在刚开始的时候,那是强的一笔,谁不服就干谁。在传统历史中都一直注重描写君主、将军的指挥能力,当然了吴起的指挥确实很厉害,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吴起崛起和钱离不了关系。吴起率领“魏武卒”横扫天下,这个魏武卒可是重装步兵。在其他国家实施义务兵的时候,魏国率先开启了雇佣兵的制度,给武卒分房、分地、分钱;在其他国家还是用小刀的时候,魏国率先采用了重装备,给武卒配备了重甲、利剑、弓弩、长戟。
搁到现在,大概就相当于你没工资,而且还拿着小刀;我工资高,而且还全副武装,你拿什么跟我斗?你砍我几刀,不见得能砍破我的盔甲,我轻轻给你一刀,你就尸首分离了。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其他国家没钱给士兵配这些东西?为什么魏国可以?就是因为魏国掌控了运城盐池。而在运城盐池被夺后,魏国连组建魏武卒的钱都没了,国力急转而下。而魏国的命运之所以跌宕起伏和运城盐池脱不了关系。
3:巴蜀的百年厮杀
在南方很多地区尤其是云贵川地区,他们称呼盐为盐巴。为什么叫盐巴?因为这个盐是巴人卖的。在远古时期,渝东地区有三大盐池,分别为巫溪宝源山盐泉、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围绕这三口盐泉,巴蜀地区爆发了数百年厮杀。
最开始巫咸国占领盐泉,然后把盐卖给巴人,巴国的商人把盐带到西南的各个民族,久而久之就称呼为“盐巴”。巫咸国靠卖盐赚得盆满钵满,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不用干活、还有高质量的生活)。
巴国眼红,然后就开始打仗,累死累活灭了巫咸国,自己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蜀国眼红,然后就开始打仗,累死累活抢了一口盐泉,自己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秦国人眼红,然后准备打仗,但是好巧不巧李冰发现了盐井,四川人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楚国人眼红,然后开始打仗,轻松抢到了盐泉,自己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秦国人又开始眼红了,我累死累活打巴国,你趁机偷盐泉,不地道啊。不过楚国人的行为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活得光鲜亮丽,不过是有人替你累死累活。
之后秦国、楚国围绕这三大盐泉,爆发了长达九十年的战争,直到杀神白起的降世,这才暴打楚国,抢到了盐泉。
看到了吗?盐这个东西,往小了说可以影响到朝廷的税收,影响皇帝能娶几个老婆、住多大的宫殿。但是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历史的走向。一言可不可以兴邦我不知道,但是一“盐”一定可以兴邦。最后打个比方,古代的盐就相当于现在的石油,谁拥有了谁就能过上“迪拜生活”。你说盐重要不重要?肯定重要,而至于为什么国家控制盐,就是因为它重要。它不是民生物资,而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
控制盐的原因:4900万
1:赚钱
没有什么比钱更有说服力了,为什么控制食盐?它赚钱啊。试问一下,每年4900万白银的收入,谁不眼红?
《资治通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清史稿.食盐盐法》:宣统三年,度支部豫算,盐课收入约四千九百万有奇。
这两条记载已经很有说服力了,每年4900万两白银的收入,皇帝他能不眼红吗?而且朝廷的财政总收入的大头就在食盐上,皇帝吃的、喝的、穿的、睡的、百官的衣食俸禄全指着盐了。
这是古代的收入,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做一个假设。古代人吃不起盐,盐的价格也比较高,现在的食盐价格比较低,要提高到20块钱才符合历史。目前盐是2块钱一袋,也就是说要翻十倍才符合历史。中盐集团年销售160万吨食盐,覆盖全国4.2亿人口,营业收入273.55亿元。全国14亿人口,所以中盐的销量、营业收入都要翻3倍,外加上价格翻十倍,大约就是8190亿元。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例,只是为了给大家展现出盐的巨利。中盐并不是以赚钱为目标的,中盐的目的是让全中国人都吃上低价盐,这是为什么?这就又涉及到民生了。
2:民生
如果说石油是机器的血液,那么盐就是人体的血液。作为人的必须品,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规定成人每日必须摄入6克食盐才能满足人体机能所需,因为如果摄入量不够,那么就会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在《狄仁杰》中,有一些人恶意垄断食盐,导致老百姓吃不起食盐,走路的时候腿都站不直。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体会过,一两天不摄入盐就有很大的不良反应。
如果说中盐要逐利,那么中国会有很多人吃不起盐。但中盐毕竟是国企,以保障民生为主,所以一直低价售盐。专营制度的弊病很多,但是保证低价售盐,还是一个巨大的惠民工程。如果把食盐交给资本家,那么很快我们就能发现很多天价盐,或者资本家打着各种口号来涨价。
古代朝廷垄断盐虽然获得了巨利,但是如果要是商人垄断,那么囤货居奇的现象可能会更严重。盐商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一定会在全国各地展现出来。不要把资本家、商人看得太好,他们累死累活不就是为了赚你的钱吗?难道他们累死累活还要让你赚钱?那他们闲得蛋疼吗?真有那个好事,自家人都排不上号,更别说你了。
最后再说一下盐的重要性。从历史上来看,往小了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财富;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家族的命运;再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命运;再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我们平时买盐的时候,都不觉得有多贵,一袋普通的盐也就一两块钱,不过盐其实是一种利润极高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的时候,盐是由朝廷完全掌控的。
在以前,朝廷专卖的盐称作是官盐,而那种私人买卖的私盐,都是非法的。
从先秦时代的齐国开始,盐就成为了一种国家完全掌控的东西,从其制作、加工,以及买卖等所有领域,全都不准私人插手,而这种做法,持续了数千年。
对于盐的控制,其实也非常好理解,首先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再者,也因为盐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掌控了盐,就等于拥有了一个极大的利润来源。
最早的时候,人们知道盐是很重要的,但是也没什么人想着要将盐给完全把控起来。
直到春秋时期,管仲主持齐国的改革,那时的齐国为了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极其高明的管仲除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齐国渔业跟农业、商业之外,就是把持盐的买卖。
管仲主持改革的时候,将齐国所有的制盐与卖盐全都收入朝廷手中。
而这样的盐政,的确为当时的齐国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利润回报,毕竟诸国当中,齐国的盐产量最大质量最好,而诸侯对其需求量也很高,把控之后,齐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秦朝开始,对于盐的专卖被短暂废除,而西汉前期也一样,盐又成为了一种民间可以随意制作与买卖流通的物品,直到汉武帝时期。
因为对匈奴用兵连年征战,武帝为了获得足够的军饷,再次施行盐铁专卖,并且在全国二十八个产盐的郡与三十六个县,都设置了盐官,由从前的大盐商担任。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古代王朝对于盐的专卖,基本彻底形成了。
古代的盐专卖,是由朝廷的相关机构招募民众制盐,然后由朝廷定价收购,再集中运输到各个地方再施行分散专卖,整个产业链都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
唐朝的时候,对于盐的专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唐肃宗下令将生产与零售的环节,交给民间的商人,而国家只掌握收购分发还有运输的环节。
宋朝的商业高度繁荣,达到了古代的一个巅峰状态,盐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宋朝时期,形成了“盐引”制度,也就是说,商人定期可以从朝廷手里购买到盐引,然后才能从事盐的相关商业活动,之后的元朝明朝,也基本沿用。
清朝开始实行票盐制,只要想贩盐就可以到盐局纳课,买盐领票朝廷掌握盐引的发行,也就是这个时候,朝廷打破了盐商的垄断,盐的价格出现了极其明显的降低。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盐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了,几乎所有菜肴里都需要放盐,作为百味之首的盐,也是人不能够缺少的东西。
不仅在于味道,如果长期不摄取盐分,身体就会没力气,会出现各种疾病。
除此之外,古代的时候没有冰箱,人们要长期保存食物的话,需要用盐进行腌渍,这是个非常普遍也很有效的办法,因此,盐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需品。
古代的盐,其实也分成很多种,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用的盐都不一样。
上古时代,最好的盐是井盐,这种盐没有苦味,还有甜味,其次是海盐,而质量最不怎么样的是出自山西盐池的解盐,这种盐通常是给百姓吃的,另外还有岩盐等等。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摄取足够的盐分是必要的,是生存下去的关键之一,如果不吃盐,时间一长就会浑身不对劲,甚至于威胁人的性命。
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盐,因此盐又成为了一种战略资源。
任何人或者机构掌握了盐,那么就可以获取惊人数量的财富,因为再便宜的盐,其成本终究也没那么高,因此利润上的空间,也就非常可观了。
倘若是被心怀不轨的人把握,那么定然威胁到大量百姓,甚至于王朝的安全。
朝廷将盐的产业牢牢捏在手里,除了获取大量的收入,用于王朝的建设还有稳定,更加可以用于很多其他方面,比如交战的时候,完全可以把控食盐来对付对方。
今天我们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在古代很多王朝时期,盐的重要性是难以想象的。
中唐时期,当时唐王朝有将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于盐,宋朝时期,盐是当时仅次于海外贸易的朝廷第二大收入来源,元明清时期,盐的收入也同样惊人。
由于后来王朝对盐业的开放,也使得民间出现了很多盐商,尤其是明清时期。
徽商闻名天下的时候,有不少的徽商就是盐商,而在扬州、南京等地,大盐商的身家动辄上千万两白银丝毫不奇怪,这也成为清朝施行票盐制,有意打压的原因之一。
整体来说,盐作为古代的一种战略资源,被私人掌握是不安全的,还是朝廷自己掌握在手中更加放心,同时对于盐的专卖,也是巨额收入的来源。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盐,看起来平淡无奇,对不懂的人来说无非就是菜肴的佐料,使其美味。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盐都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可以说,在古代盐的价值不低于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那么,古代为何要控盐,盐到底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和富强?
盐相当于古代的冰箱现代人对冰箱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平常吃不完的食物怕发霉,就会放在冰箱保存,而古时候没有冰箱怎么办?
伟大的劳动人民就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把菜、肉、鱼、奶等涂抹上一层盐,进行防腐保存,因为这些食物很容易腐烂变质,不像平常的稻谷可以放在仓库长期保存。而如果用盐腌制成咸菜、火腿、咸鱼等,又是一道可口的美味,只要哪天想吃了可以随时拿出来。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自己日常食用外,还可以进行远距离的食品贸易,这样就相当于古代的冷链物流,让食品可以运送到更远的地方。
人对盐的需求自从人类从狩猎转换为农耕后,因谷物中缺少盐,所以人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通过动物身上的盐来补充盐分,只能去寻找含盐的矿物质。而通过在食物中加盐,是人体摄入盐分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大部分食品消费中又都伴随着盐的消费。
在古代农耕社会,食物的需求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但唯独盐只能靠外来的商人供应。商人也因此通过盐的贸易把大量孤立的社会系统建立起了相互的连接,作为连接者也自然获得了信息方面的优势,站在了信息制高点。
在此之后,商人发现这样的贸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进一步的逐利行为又扩大了交换的种类和地理范围。就这样,看似小小的盐,因为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商业交流和文明的发展。
促进贸易系统的建立古代因为交通不发达,所以内陆人想要吃海边的食物极为困难,但用盐腌制过的海鱼可以运送到北方,草原的奶用盐加工成奶酪可以贩卖到南方。商人的远距离贸易运输无意间构造了复杂的物流网络,而商人、货物就是南北地域的信息传送者。
千万不要小看因为盐产生的贸易,贸易交换网络可以极大的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而工商业对社会进步的推动相对于单纯的农业经济更为强力。贸易不但可以创造大量财富,还能全方面的激发社会活力,已经促进文化的交流、物种交换、商业创新等等。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香料贸易、大航海时代等贸易,无不是激发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文化的沟通,让国力显著的提升。
朝廷用盐来控制社会古代社会粮食是贸易系统中最大宗的商品,而盐流跟粮食流成双成对,所以盐也就成了第二大宗商品,朝廷只要控制了盐流,也就可以控制农业贸易了,这点至关重要。
盐的生产集中便于垄断管理,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老百姓征收视频消费税,而这个税是国家重要收入的来源之,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非常的依赖盐税。
此外,作为第二大宗商品的盐,因为其独特性,所以只要是盛产鱼盐的地方就十分适合商业发展,可以说这些地区在经济上会比单纯的农业地区更为发达,百姓也更为富裕。
代价最低的征税手段朝廷可以让1000个百姓没人征收1元税,也可以从盐贩那里收1000元税,虽然总额没区别,但征税的形势和成本完全不一样。前者需要大规模的公务员来办事,而后者只需要几个人就解决了。
并且每个家庭消耗盐的数量不一样,即便涨价百姓对价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盐税可以隐藏在各种商品背后,大部分人不会意识到自己买了一条腌黄瓜,就已经被征税了。征盐税不需要养大量的征税公务员,也不会因此发生朝廷和百姓的矛盾,所以征盐税是代价最低的征税手段。
“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管子.国蓄》
公元前685年,管仲将盐铁从私有变为国有,施行国家盐铁专卖,使国家有了另一个重大的财政收入来源;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在借助齐国商人在个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络,实现了天下人都向齐国交税。
强国之本春秋时代,齐国是第一个实现经济转型的国家,拥有了充足财政收入了齐桓公不但修建齐长城,更大投入大量资金扩军备战,对外用兵。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庞大的后勤系统支撑,打仗只是一句空话,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必然导士兵哗变、民怨载道。齐国在那时经济没有崩溃,就是因为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的财政支持。
有了齐国的成功转型案例,其他国家纷纷消费。靠海的吴国学会了,“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西汉吴王在淮南煮盐,赚的盆满钵满,富可敌国,只是后来造反被汉景帝给杀。
中国古代正是因为朝廷懂得控盐,才有富足的财政收入,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财政开支,因为有了丰厚的盐税,所以即便没有海外贸易收入,国家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位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如果没有盐税,明、清两代的经济早就崩溃。
因此,综上所述,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盐的管控极为重要。从古人层次来说,盐是生理用品,从生活角度来说,盐是古代的冰箱,从企业角度讲,盐促进了古代贸易发展,从国家角度讲,盐是古代朝廷低成本的税收,从国际角度讲,盐是强国称霸的基础保障。也正因此,为什么古代朝廷,对贩卖私盐者都是除恶务尽的态度。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众所周知,盐是人们生活十分常见的调味品,也是封建时期国家垄断控制的重要专卖商品,甚至为了控制盐的销售、购买,历朝历代都对此制定了非常细致、严格的盐法制度,那么在古代为什么政府要对食盐这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用物品进行管控呢?
食盐本身的重要性 “禁戒旬日,则缚鸡胜正,倦怠恹然。”——《天工开物》食盐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自古皆知,除了做菜调味不可或缺之外,对人体也有着重大的生理调节作用。大家知道,食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NACL,这种离子化合物不仅对维持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保持人的体液酸碱度平衡以及重要消化液胃酸的合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旦菜肴中少了这道关键的调料,不仅口味会大打折扣,食客食之无味,更重要的是假如长时间不摄入食盐的话,人体变回感觉自己全身软弱无力,连走路都得扶墙根,自然无法耕地劳作,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当时尚处在男耕女织农业时期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转,亦非皇帝所乐见,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那时候国家对食盐进行严格管制也有他的无奈之处,终归这么重要的商品控制权国家还是不敢下放的。
如果全部交给市场、商人来操纵的话,万一出现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恶意哄抬价格,导致普通百姓购买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成了问题的话,轻则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重则甚至还可能会导致一些“重灾区”的农民揭竿而起,毕竟要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谁知道身处绝境下的人民会不会拼尽全力,舍命一搏呢?也正是因为盐的重要,历史上因为争夺盐池还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据说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双方就在阪泉打了三次大仗。
食盐税收是国家的重大收入来源 “逮乎未造,加价之法兴,于是盐税所入与田赋国税相埒”。——《清史稿》根据史书记载,仅在1831年-1837年间,两淮盐场就给国家上缴了两千六百万两的盐税,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四千万两白银,盐税之重要由此也可见一斑。
古代食盐的销售模式大多是国家官方制定一个盐税——盐课,把它加入到食盐的价格当中,然后通过特许经营的商人再把食盐转卖给一般老百姓从而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而假若政府对民间私自贩卖食盐充耳不闻的话,这样下去势必会大大影响官盐的销售,降低国家的财政税收,因为他们的盐价相较于官盐少了个盐税,自然会有价格优势,基于此,政府也不会准许民盐的存在的。
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盐业因为完全不愁销路,拥有这巨大的商机,这让它成为了一个暴利行业。但是相应的它的入行门槛也很高,就拿清朝早期来说,政府规定盐商需要出资数千两白银才能永久获得一块盐地的开采权,这个数字对那些富得流油的人来说都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对大多数中产阶级和贫农来说就更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数额了。这样一来就将绝大多数人都隔离在了盐业之外,让他们无法染指这一天大利润,这一举措无疑变相的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定。
综上,古代对盐业的紧抓不放也是处于他们自己的考虑,并非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吃饱了没事干,大权小全都要一把抓,细想下来还是有那么一番道理的。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盐在农业社会的重要性堪比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今天的人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对于盐的依赖程度,对中国古代老百姓而言,年代越久远调味品越匮乏,而且相应的粮食作物及烹饪手法也更少,再加上古代的天灾人祸横征暴敛,古代老百姓想饕餮一顿美味是非常困难的。
而盐的出现给了食物更多的鲜美味道,和其它的调味品相比,盐获得渠道更加简单成本更便宜而且非常便于保存,适合在民间大量流通,况且从食物制作角度而言,盐还是保存菜、肉类、鱼等材料的重要防腐原料,对于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物,中国古人将其制作为腌制品,可以将其保质期延长至数月甚至一年,这对中国古代面临青黄不接时节的老百姓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在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时代,驯化麦子和水稻成为中华文明面临的当务之急,古人从动物中摄取盐分的习惯只能转移到矿物质盐身上,适量的摄入盐对于重体力活的古人而言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是生存的必需品。
商业时代的来临使盐的地位攀跃飞升古代商人首次尝试将盐在全国进行交换,于是大量的社会孤立系统被迫产生相互连接,而作为连接优势的商人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在常年的远距离贸易运输过程中,商人们无意之间构建起复杂的物流数据网络,人和货物、信息都成为了流通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古代社会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比重最大,而粮食作为古代贸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商品,往往和盐并肩共存,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一旦掌握了盐,就相当于控制住了当时的农业贸易。
而且相当于历史中的其它垄断商品而言,盐的生产更加集中化,非常适合区域化集中化管理,盐商或政府只要控制住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全天下的消费者征税,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上,盐税向来是政府收入的最大来源之一。
天下金帛皆来自盐公元前685年,管仲将盐和铁从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并且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由此开辟了历代王朝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而齐桓公正是通过盐铁政策,再借助齐国商人在各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实现了全天下人向齐国交税。《管子·地数》中就这样记载:“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
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个实现经济转型的国家,齐国的国运自此飞黄腾达,拥有了充足财政收入的齐桓公,不近投入巨资用于扩军备战,而且修建了巨防和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年),并且大量对外用兵。
整治盐业有利于社会维稳从历朝历代的兴亡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大量私盐及非法盐商的活跃兴起,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他们家时代都是盐贩子,在唐朝时私自贩卖盐是死刑,而黄巢一家以此为业其实力可见一斑。
而贩卖私盐之所以量刑这么重,主要就是因为盐业的利润奇高,所以作为盐商的黄巢家里从不缺钱,但是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寄希望于仕途,但是最终黄巢落榜梦想灰飞烟灭,所以他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对于封建政府而言,控制盐业一方面能够使得国家经济有着稳定长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民间私企的壮大,更有利于中国集权的统治,所以整治盐业在任何时候都非常有必要。
盐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战争几乎是常态,而维持大量军队征战的根本正是微不足道的食盐,两军交战一旦有一方的食盐补给被垄断,那么就将面临兵败垂成的局面。那美国的南北战争来举例,当时美国南方的港口被封锁,盐供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随着战争的延续南方的饥荒爆发,战败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而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所以历朝政府都致力于控制盐业,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维护自己的主权以及争夺在对弈中的绝对优势。
从以上这些因素来看,封建王朝控制盐业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在古罗马时代,士兵们会按日定量,领到一笔名为“salarium”的专门补贴,这笔补贴不是金钱,而是食盐。尽管后来军饷代替了食盐,但拉丁文“salarium”保留了下来,经过法语和英语的演变,最终以“ salary” 的形式出现,用来泛指“薪水”、“薪金”。如今,物质生活非常优越,盐的重要性被忽视了。然而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盐业发展史,可以说盐是立国之本,富强之基。
盐之所以如此重要,先从盐的特性说起。维持人体健康必须盐的补充。盐的咸味来自于丰富的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钠能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协助新陈代谢,还可以维护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古代对盐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不吃盐浑身乏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行军打仗更是空谈。
图1 古代用灶具进行熬盐
此外,在古代,食物不易长时间保存。古人发明了盐腌的方法,将蔬菜和肉类制作成咸菜和咸肉,这样一来,食物的保质期大大增加。百姓可以留着自用,有备无患。商人通过异地贩卖牟利,类似于现在的冷链保鲜运输。
在古代农业社会,个人通过耕种满足自己的温饱需要,唯独盐需要外来供应。而盐的产地,除了沿海地区比较分散外,中国内陆产盐地相对集中,例如山西解州、四川自贡、陕西花马池等。嗅觉灵敏的商人首先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将原本孤立的个体,联结成一个贸易网络。
最先重视发展盐业的国家是齐国。周武王灭商建周,姜子牙因功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市淄博区),建立了齐国。姜子牙在齐国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盐业和渔业贸易。繁荣的贸易往来,以及宽松的经营环境,给齐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史记·货殖列传》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繈全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图2 古代晒制海盐
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例,凭借古济水的水运优势,建立一张庞大的贸易网络。对外出口食盐,换取齐国急需的粮食和物产。临淄因此逐步发展为东方第一大都会。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临淄人口有20万人,战国中期超过35万人,到了汉武帝则达到了50万人。《战国策·齐策一》中,苏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人口的空前增长,是临淄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标志,也是盐业红利的综合体现。
有识之士很快认识到盐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官山海”制度,即朝廷对盐业实行垄断经营,有贩卖私盐的不法之徒将处以死刑。古代,人们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食品,粮食在商品交易中占有主要地位,与此相应,盐与粮食密不可分,控制了盐业,就控制了整个农业贸易。另外,盐还具有“隐形征税”的作用。个人的食盐消费量很少,对食盐的价格并不敏感,人们购买咸肉时,只注重咸肉本身,往往忽略了国家对咸肉中盐征收的税收。控制了盐的产地、数量、价格以及流通,就能对消费者征税。盐税成为古代财政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甚至可以称为“第二人头税”。
齐国大力发展盐业,通过庞大的贸易网络,达到天下人向齐国交税的目的。有了盐业做后盾,齐国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了齐国的成功案例,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也实行盐业专卖,富国强兵,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图3 汉代煮盐
西汉初年,政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开放了盐业市场,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盐业市场。盐商很快富甲一方。汉武帝在位时,连年财政赤字,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汉武帝认识到了盐业对赋税的重要性。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大司马桑弘羊主持实行“笼盐铁”制度,将盐业经营权重新收归国有。在产盐地,设置“司盐校尉”作为政府的代表,监督盐民进行盐业生产,盐由政府收购、运输和销售。可以说,产盐地是汉朝当之无愧的“国有企业”。
在汉昭帝和王莽新朝时期,盐业专卖都有所松动。不同的是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之议”,主动放开了部分盐禁,受到了史学家的好评和肯定。而王莽新朝时期,大商巨富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公开或半公开“盗煮”,盐业市场受到了私盐的冲击,公元前22年,朝廷被迫废止盐禁。魏晋三国时期,各方势力觊觎盐业的巨额利润,对盐田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对于盐田实行“国营”或“军营”政策,孙吴政权对盐田实行“军营”,由军队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
图4 唐代用于盐业专营的榷盐院
隋朝初期,隋文帝杨坚本着“官民共利”的思想,开放盐田、盐井。个人遵循盐业生产制度,取得盐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权利。没有合法手续的私盐,将受到朝廷打击。隋朝末年,朝廷对盐业的控制力削弱,私盐泛滥,朝廷经常抓捕贩卖私盐的不法分子,导致民变四起,许多民变首领就是贩卖私盐出身的。
唐朝白居易有一首名为《盐商妇》的诗,“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描写了盐商的夫人富有安逸,衣食无忧的生活。唐代中期,实行“榷盐法”。盐民组织食盐生产,朝廷统一收购,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盐商将盐运输到指定的经销点出售,朝廷控制了货源,掌握了批发环节,削弱了盐商的盈利能力,增加了国家的财税收入。唐朝中后期,盐业收入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图5 《天工开物》中的制盐部份过程
两宋时期是中国盐业发展的辉煌时期。朝廷设置了转运司,它是联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中介,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转运使专管盐务,严格控制盐业流通,划分销盐区域,实行销界政策,某一种盐只能在指定地域销售,不得越界。北宋时期,产自青海的青盐销售价是44文,其实际采购成本只有5文。熙宁年间1石米的售价是400文,1石米的重量是100斤,换算下来1斤盐的价值约等于11-12斤大米,折算现在的购买力,1斤盐的价格达到了近30元。盐通过北宋朝廷系统的运作,运销体系不断完善,朝廷府库日趋充盈,财政收入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于盐税。
明清时期,朝廷延续了两宋的做法,实行“纲商引岸”制度。盐商运销食盐,需要缴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购盐,再贩往指定的地区销售。在清朝,盐民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利用古代的设备开采盐井。1835年,自贡的燊海井凿穿厚厚的岩层,喷涌出黑色卤水,盐工们或许没有想到,这口盐井的深度已达1001.42米,是人类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堪称古代工程学奇迹。
盐业专卖,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保证民生的稳定,可以说,盐是国家级的重要战略物资,受到了历朝历代的普遍重视。
文:计白当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