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苏俄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是个理智的举动,因为苏俄时期的圣彼得堡有着两大不足!如果不迁都,苏俄将面临巨大风险。
后来的二战,就证明了苏俄曾经迁都的正确性。
1、圣彼得堡的第一个不足:从军事角度看,安全性差(1)圣彼得堡如何成为首都的?
很久以前,莫斯科就是俄国的首都,甚至,俄国的前身都叫莫斯科公国。
改变要从彼得大帝说起。
这是一个“给根杆子就想撬动地球的先生”,早期,彼得大帝隐瞒身份去西欧学习,回来后励精图治,一边继续祖先的扩张战略,一边有了更大的梦想。
彼得的大梦想是:不仅要扩张土地,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温暖的出海口,成为全球海权、陆权的双料大国。
说实话,这要求很高了,实现的难度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当时的俄国面临的几个竞争对手的情况如下:
南边是奥斯曼帝国,堵住了俄国从黑海进入到地中海的出海口,这就像一个瓶塞子;西部靠南是波兰立陶宛王国,这个王国已经出现衰落的症状了;西部靠北边,是如日中天的北欧霸王瑞典帝国。
彼得大帝想得挺美,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奥斯曼,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
事实证明,奥斯曼帝国不是纸糊的,一点都不好惹,作风极其彪悍,彼得大帝带人在1695年、1696年和土耳其人战斗,没获得太多的利益,就此和奥斯曼签订了和平条约。
此时,北欧霸主瑞典帝国蠢蠢欲动,大刀就要向俄国砍过来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彼得大帝带兵和瑞典在俄国的纳尔瓦开战。
这一战,让彼得大帝狼狈不堪。这一战,让彼得大帝瞬间清醒。这一战,让彼得大帝跑回了莫斯科。瑞典帝国是大患啊!
彼得大帝擦干了脸上的泪水,开始整顿,开始等待,他信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报仇来得很快,甚至连三年都没等。
1702年,彼得一世趁着瑞典攻打波兰,马上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失地。并开始建立工事,修建城池。
1708年,瑞典帝国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实在小看了彼得一世,此时的俄国简直就是脱胎换骨,一边 后退示弱,一边积蓄力量。后来趁着瑞典帝国想要前去乌克兰的功夫,彼得带人再次狠揍瑞典帝国,踩到地上使劲摩擦,获得辎重无数。
1709年,瑞典帝国再次前来,又被胖揍。一切说明,瑞典的查理十二世干不过年龄同样大的彼得大帝。
胜利了,彼得的忧虑又来了:自己带人返回莫斯科后,瑞典帝国一定会再次前来,怎么办?
想来想去,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彼得堡建都!行政机构,重要的军队都带过来。
这颇有点大明朝的朱棣“天子守国门”的架势。
1712年,圣彼得堡建好,就在这一年,彼得大帝完成了迁都,除了将行政官员迁移过来,还迁移了很多的富户。
彼得的迁都行动非常有效,后来和瑞典帝国的来回死磕中,俄国终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在1721年签订了著名的《尼斯塔特和约》。
就此,俄国从瑞典帝国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最关键的是,正式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那一刻,39岁的彼得大帝,满脸散发着光芒。
(2)从军事角度看,圣彼得堡有着重大缺陷
圣彼得堡作为首都,从军事角度来看,有着致命的缺陷:离波罗的海出海口很近,离芬兰陆地距离仅有180公里。
如果有强国从芬兰,或波罗的海攻击俄罗斯,首都被快速攻下来的概率非常大。这就是潜在的巨大风险。
彼得大帝的时候,“波罗的海”出海口南边的爱沙尼亚归俄国,瑞典帝国实力又在变弱,芬兰实力不强。
因此,一切被掩盖!
十九世纪初,芬兰又被俄国控制,成了俄国旗下的一个大公国,因此,圣彼得堡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
但是,一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先后独立了,芬兰也独立了。
如此,圣彼得堡的风险肉眼可见,迁都成了一个迫切的任务。从这个件角度看,苏俄迁都是无比正确的一件事。
二战时,如果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仍然是首都,很有可能被德国集中火力快速拿下。这验证了苏俄在1918年迁都莫斯科的正确性。
2、圣彼得堡的第二不足:地理位置不如莫斯科(1)苏俄建立后,当时的经济、文化氛围,莫斯科不输圣彼得堡
从1712年开始,圣彼得堡成为了俄国首都,但是,短时期内,莫斯科作为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没能改变。
随着时间的发展,圣彼得堡渐渐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中心,可莫斯科这一雄城的经济、文化的地位,还是和圣彼得堡一时瑜亮,不相上下。
这就像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金融、经济中心。
因为1918年的莫斯科,具有非常好的城市基础,经济较为发达,文化体系不弱,还有宏伟的克林姆林宫,如果要迁都,简直就是“拎包可入住,搬家无压力”。
所以,从圣彼得堡迁都莫斯科,没有更多的阻碍。
更重要的是,莫斯科的地理位置比圣彼得堡强太多。
(2)莫斯科绝佳的地理位置,要比圣彼得堡更出色
莫斯科地处俄国欧洲部分的中心地带,距离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至少在600公里以上,这种距离,完全保证了战争一旦开始,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要比圣彼得堡的风险小了很多。
另外,莫斯科地处东欧大平原的中心地带,是如假包换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此,可以大大增加商品运转的效率,极大促进经济发展。
还有,莫斯科对俄国欧洲部分的各大城市,可以形成一个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辐射,是居于绝对的中枢地位。
除此之外,莫斯科前往西欧,也要比圣彼得堡距离更近。去往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大动脉起点就是莫斯科。
这样的地理位置,圣彼得堡是无法相比的。
总体来说,苏俄在1918年迁都莫斯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一是,从军事家角度看,圣彼得堡作为首都风险很大;二是,从地理位置看,莫斯科是交通枢纽,是中心城市,也是经济文化中心。
这两个原因决定了:莫斯科比圣彼得堡更适合成为苏俄的首都!
苏俄在列宁带领下,于1918年迁都,这是很有远见的一步棋!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在俄国人看来,能够保护他们国家的只有广袤的土地,只有让敌人感觉到无限大的战略纵深,即使再强悍的敌人无法一口气将整个广大的俄罗斯征服,而一旦敌人在广袤的俄罗斯领土上受到挫折的时候,俄罗斯就会反动反击。
当俄罗斯还是基辅罗斯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国家很小,于是蒙古人来了,蒙古人用战刀和马蹄让俄罗斯人品尝到了被征服的滋味,此后他们被蒙古人奴役200多年。而后他们从蒙古人那里继承了扩张和征服的基因(据说蒙古人在欧洲是拥有初夜权的,所以很多被蒙古人征服的国家包括俄罗斯都有大量的蒙古人的遗传基因),进行了疯狂的扩张,并成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
1812年在欧洲大陆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准备去征服对他朝三暮四的沙俄,于是他带领着欧洲最为强大的60万大军,入侵沙俄,法军甚至占领了莫斯科,但是沙俄利用广大的领土和法军兜圈子,结果法军损失惨重最后狼狈撤回法国,最终拿破仑帝国也走向瓦解。
拿破仑入侵沙俄
1941年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的希特勒也准备征服让他厌恶的布尔什维克苏联,于是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苏联发动闪击,这次德国几乎攻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最终功亏一篑,苏联人让不可一世的德国人见识到什么是苏联的广大和寒冬,最终德军被逐出苏联,也从此踏上失败的不归之路。
起初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祖先基辅罗斯仅仅是一个公国,13世纪在蒙古的西征中被蒙古征服后,纳入到金帐汗国统治。16世纪俄罗斯获得独立,但是仍旧是一个公国,后来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其末代公主逃亡俄罗斯,嫁给了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这样的婚姻得以是伊凡四世(伊凡三世的孙子)成为沙皇(以第三罗马自居)。
沙俄对于两样东西的征伐和贪婪是没有止境的,那就是土地和大海。沙俄人对于土地的的贪婪自不必说,而对于大海的向往也空前的炽烈。于是沙俄南征北战,最终他们在北方通过对瑞典的战争获取了波罗的海的出口和在南方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在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时期,在波罗的海的海边修建一座新城市,那就是圣彼得堡,此后俄罗斯迁都于此,因为在彼得大帝看来,俄罗斯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俄罗斯久居内地,过于闭塞,而在海边建都,则让俄罗斯加强与西欧的联系与沟通,更好学习西欧。
彼得大帝时期的俄罗斯地图
但是俄罗斯迁都圣彼得堡时,俄罗斯已经征服了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后来又灭亡了波兰。通过这些领土作为彼得堡的屏障和纵深。此时的彼得堡是安全的。
1917年沙俄的圣彼得堡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推翻,苏俄建立红色政权。但是此时沙俄遭遇的政治地震可不仅仅是红色革命这一桩,因为沙俄中央政府的垮台,苏俄政府尚来不及对全国建立起统治,于是此时的苏俄其实是一团糟。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在进行,东线战场上德军的进攻仍在继续,而前线作战的沙俄军人突然发现自己的政府没了?!芬兰独立了脱离了沙俄,波罗的海三国也独立了,脱离了沙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混乱不堪。1918年为了快速解决外部问题,专心对付国内反对势力(专心内战),苏俄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对于德国做出巨大让步,放弃了沙俄时代的西部的大片领土。
这样的情况之下,圣彼得堡已经成为距离苏俄的国境线很近,完全没有安全纵深,这让苏俄没有丝毫安全感,所以迁都回到莫斯科成为了苏俄布尔什维克的选择。
不过俄国人是不会忘记他们放弃的领土的,德国战败后苏俄就试图重新收复这些地区,结果被波兰打败,厚爱到1939年至1940年,斯大林与希特勒合作以建立”东方战线“为由,重新与德国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殴打芬兰等等,收复1918年丢失的大部分失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丢失大片领土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圣彼得堡,俄罗斯最为璀璨的明珠。
自1712年俄罗斯彼得大帝将首都迁到圣彼得堡开始,直到1918年的200年间,这里就是俄罗斯的标志,一直作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存在。
但是,面对如此璀璨的城市,1918年后的俄罗斯却选择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曾经的故都莫斯科,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当时俄罗斯现实环境变化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今古就为大家好好讲讲俄罗斯将首都由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的几个理由。
首先,政治上消除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影响,加强对东欧核心区的控制力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是俄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讲述俄国历史的时候,这个王朝是始终无法绕过的一个内容。
而作为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苏维埃俄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诸多的威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复辟势力。
为了消除罗曼诺夫王朝对俄罗斯原有的政治影响力,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俄罗斯的首都从彼得大帝建立的圣彼得堡,迁回到曾经的故都莫斯科。
这样可以即树立起苏俄对俄罗斯传统的继承形象,同时也能淡化俄罗斯民众对罗曼诺夫王朝的关注度。
同时,迁都莫斯科,可以使苏俄的政治中心位于俄国欧洲地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有助于苏俄加强对欧洲核心区的统治及辐射影响力。
其次,在经济上选择从开发西部转向开发内陆区域由于一战结束后,新建立的苏俄政权遭到西方的敌视,原本与西方联系紧密的西部领土处于战争及经济封锁中,在与西方发展经济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位置适中的莫斯科,有益于苏俄政权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较于偏居西南一角的圣彼得堡而言,深居东欧平原中心位置的莫斯科无疑可以充当最好的经济中心,有利于苏俄以此发展稳固且有规划的经济圈,这也在之后的莫斯科大首都圈的建立得到印证。
第三,军事上选择深居内陆的莫斯科比紧靠边境的圣彼得堡更加安全极为现实的情况是,即使在一战还未结束时,靠近边境线的圣彼得堡,就时常处于德国军队的军事威胁之下。
一战末期,苏俄正是认识到自身与德国的军事差距,同时考虑到圣彼得堡极为薄弱的战略纵深,所以在与德国单方面媾和签订《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后,仅仅不到8天,苏俄就选择了迁都莫斯科。
而后来的西方干涉军对苏俄开展的干涉战争,也证明了苏俄迁都的正确性,而二战德国未能攻占莫斯科,也得益于其深居内陆,战略纵深充足的独特优势。
结语俄罗斯的迁都之路,一直以来都是为了其国家自身利益考虑而开展的。不管是彼得大帝为俄国富强迁都圣彼得堡,靠近西方,学习西方的发展之路。还是苏俄为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固而选择迁回莫斯科的稳定之路,都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主要就是从军事上考虑。
以往沙俄时期,芬兰是沙俄的盟友,没有什么威胁。
但苏联建立以后,芬兰倒向西方,和苏联对立。
圣彼得堡的位置不好,陆地距离芬兰只有180公里,几乎没有战略纵深。
海洋上,圣彼得堡就在波罗的海边。
敌人一旦掌握制海权,可以随意从波罗的海登陆圣彼得堡。
从军事上来说,这非常不利。
事实也是如此。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芬军东南、卡累利阿2个集团军,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苏军用尽全力才抵抗住,但最终还是被突围,列宁格勒被团团包围了800多天,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其大部分人不是被打死,而是饿死。
在872天的围城战中,在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当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生还者吃光后。在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约7000 - 10 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缘于饥饿。
城内的居民为了活命,开始吃尸体。列宁格勒警察因而组成一个特别师,阻止人吃人现象。
大家看看,如果把首都设在圣彼得堡,会怎么样的下场。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1156年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用木墙和护城河构筑起一座防御工事——这就是今天克里姆林宫最早的雏形。很快以早期的克里姆林宫为中心形成了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到13世纪初这里已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城镇——这座城镇就是如今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1236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西征欧洲,罗斯诸公国全被其席卷。1240年拔都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在蒙古人统治罗斯诸公国时期位于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商业要道之上的莫斯科迅速发展壮大——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于蒙古金帐汗廷,而莫斯科大公国则利用蒙古人的威势趁机削平群雄,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蒙古的统治,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已兼并了特维尔、普斯科夫和里亚赞等罗斯公国,又从立陶宛人手中收复了斯摩棱斯克,至此一个北起白海、南至奥卡河、东临乌拉尔山、西达第聂伯河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宣告诞生。由于俄罗斯国家是由崛起于莫斯科地区的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因此在莫斯科大公国统一罗斯诸公国的过程中莫斯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统一后的俄罗斯的首都。
公元1435年地跨欧亚、享国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凌厉攻势下终告灭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逃到罗马教皇处避难。后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伊凡三世与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实现了联姻,此后莫斯科开始被称为第三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图案开始出现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国徽、国玺以及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塔楼上,莫斯科的城市规划也开始有意识地效仿罗马城的结构。16-17世纪莫斯科自内向外形成了三层环形防御体系:基塔哥罗德、白城和土城。然而在1712年彼得大帝却放弃了这座俄罗斯历史上这座历史悠久的首都,转而在他刚从瑞典人手中夺取的涅瓦河畔营建了一座新都。那么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建立一座崭新的城市并用其取代莫斯科的首都地位呢?
当彼得大帝在1689年登上俄国皇位时他所统治的广袤疆域中只有阿尔汉格尔斯克这一个出海口。这时的俄罗斯事实上是一个闭塞的内陆国——尽管拥有漫长的北方海岸线,但在那个缺乏破冰技术的年代北冰洋航线是根本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即使是作为唯一出海口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封冻的。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中彼得大帝拉拢波兰、丹麦等国成功战胜了瑞典,占领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是一片海路相间、烟雾茫茫、狼群出没的荒凉之地,入海口被淤泥堵塞,河水倒灌现象严重。这里既缺少稳定的淡水资源,又没有可供开采的大量木材,以致于当时几乎没人认为这里适合兴建城市。然而此时正致力于建设强大海军和开拓国际贸易的彼得大帝却决心将这里打造成为俄国面向欧洲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对俄罗斯进行了一场效法西方的激进式改革,在他眼中莫斯科充满太多腐朽陈旧的保守事物了,与他所要构建的崭新俄罗斯完全不相配,他需要更便捷地接受在他眼中更为先进的西欧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使其在涅瓦河畔建立起一座新城——圣彼得堡,1712年彼得大帝就急不可耐地将都城迁往新建的圣彼得堡,要知道这时与瑞典的北方战争尚未结束,圣彼得堡还处于双方对峙前沿地带。
彼得大帝去世的1725年圣彼得堡已发展成为设施完备的都市:其居民人数已达到8万人,这占俄国全部城市人口的1/8左右。然而这时圣彼得堡的首都地位并不稳固——1729年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二世将首都迁回了莫斯科。仅仅一年后彼得二世就感染天花而亡,俄罗斯帝国的首都随即又迁回到圣彼得堡。1737年成立的圣彼得堡建筑委员会开始系统进行城市房屋的规划设计和调整工作。1754年由祖籍意大利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的冬宫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如今这已成为圣彼得堡的地标性建筑——正如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地标性建筑一样。十月革命后冬宫被辟为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一共350间展厅中收藏有270万件文物、1.5万幅绘画、1.2万件雕塑,这令其成为与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齐名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1866年清政府派出赴俄访问的使节在笔下记录道:”彼得堡乃俄国都城也,人烟辐辏,街道宽阔,周五十余里,楼阁高耸,宫殿辉煌,人民五十三万六千,足称各国都城之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沙皇俄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处于敌对状态,而圣彼得堡城市名称中的”堡“来源于德语词源,于是在1914年7月后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格勒“一词就是俄语中”城市“的意思,所谓彼得格勒就是指彼得大帝的城市。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打冬宫成为了十月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是异常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残部蠢蠢欲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仍在进行——东线战场上的德军并没因俄国内部的革命而停止向东进攻。芬兰宣布脱离俄国而独立,波罗的海三国也独立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俄国国内的混乱状态已使前线俄军毫无战意可言。到1918年3月德军已逼近彼得格勒,而从沙俄脱离出去的芬兰也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对立状态,彼得格勒的安全已得不到保障。好在俄国从来不乏战略纵深:1812年5月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率领使用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结果俄罗斯人凭借自己辽阔的战略纵深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术,尽管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可随着战线的延长就使军队的补给日益困难,俄国人趁机利用自己对天气和地形的熟悉发起反攻,最终拿破仑的57万征俄大军只有不到3万人回到法国。1918年的苏俄政府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下不得不考虑迁都事宜,而最适合的自然就是莫斯科了——尽管自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以来莫斯科已由首都降为陪都,但600余年的建都史仍使其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作为陪都的莫斯科依然还是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1755年莫斯科建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51年莫斯科的铁路修通。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是继彼得格勒后较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城市,苏维埃政权对这里控制力度相对较强,从而使其远离白军残部的威胁。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你能说出十座俄罗斯城市吗?好像多数人都不能,虽然俄罗斯面积世界第一,但出名的城市甚少,最出名的就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对我们来说,还有海参崴。
俄罗斯也有上千年历史,而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是过去俄罗斯最主要的两座都城。
苏俄取代沙俄之后,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同时也出于安全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将都城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迁回了旧都莫斯科。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都城,也是其最出名的城市,而当年择定莫斯科之前,俄罗斯也经历过多次的都城搬迁,挑来挑去还是觉得莫斯科最好。
原本居住于喀尔巴阡山脉北部的斯拉夫人,后来逐渐分为东、西、南三支,其中东斯拉夫人又逐渐演化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等。
东斯拉夫人不断向东迁移,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是古代欧洲最差劲的地区之一。
由于物产匮乏气候严寒,各方面的生存条件都不好,这些都让东斯拉夫人的发展十分缓慢,直到公元826年,诺夫哥罗德一带出现了首个古罗斯人王朝,即留里克王朝。
早期的留里克王朝面积很小,诺夫哥罗德已经算是条件最好的地方了,他们也别无选择,而当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王公奥列格征服基辅之后,留里克王朝又迁都基辅。
基辅是如今乌克兰的首都,这里地处大河汇聚之地,气候又相对温暖,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实实在在是个绝好的地方。
不仅如此,奥列格迁都基辅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强化王权。
旧都诺夫哥罗德的旧贵族势力强悍,极大约束了王公之权,而迁都又利于开辟新天地,这就与中原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差不多的道理。
事实上,基辅在古代被称作是“罗斯诸城之母”,早期的古罗斯诸侯几乎都是围绕着基辅诞生和发展的,基辅罗斯当年也相当强悍。
然而经过四百多年发展,由于罗斯诸侯内部战乱加上蒙古西征,十三世纪的时候,罗斯诸国纷纷自立门庭,出现了五十多个小国家。
直到公元1157年,罗斯王公安德烈·博格罗布斯基迁都弗拉基米尔,这里成为罗斯新都。
至于莫斯科这座城市,虽然在公元1147年就已经出现历史记载,当这里早期只不过是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一个要塞,后来因为蒙古远征,地位变得越发重要。
随着依附于金帐汗国的莫斯科公国逐渐兴盛,莫斯科愈发繁荣,金帐汗国衰落之后,莫斯科公国最终在伊凡三世世纪,逐渐横扫了罗斯诸侯。
公元1480年,莫斯科大公成为沙皇,俄罗斯正式诞生,而莫斯科也成为了这个新生的沙皇俄国的都城,其地位不断上升。
不过那时候的俄国,一直在寻找出海口,可惜怎么样都不能满意。
时间已到近代,为了沙俄的强盛,彼得一世登基后着手进行改革,而他改革的重要一步就是将都城迁移到芬兰湾沿岸的圣彼得堡,以此进行开拓与变革。
在接下来的两百年岁月之中,圣彼得堡一直都是沙俄的都城,只不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并不那么理想,沙俄被称为列强之中最薄弱的环节。
公元1917年一战期间,沙俄发生了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退位,后来又发生了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炮击圣彼得堡的冬宫,次年苏俄正式诞生了。
而这一回,苏俄的先行者们将都城从圣彼得堡搬回了两百年前的旧都莫斯科。
历史上的俄罗斯,都城多次进行过搬迁,而这次搬迁是直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至于如此费劲迁都,主要还是为了安全与发展方面的考虑。
圣彼得堡自彼得一世定都以来,罗曼诺夫王朝在此盘踞发展了两百年,虽然沙俄没了,但是旧贵族等势力依旧强大,随时都会威胁到苏俄。
不仅如此,由于一战的影响,苏俄时期其西部边界大幅度出现后退,本来就靠近边界的圣彼得堡就显得更不安全,远远比不上居于东欧内陆腹心的莫斯科。
更何况,原本深处内陆的莫斯科,由于运河的开凿,完全可以河海联运,交通十分便利。
迁都莫斯科,是当时觉得莫斯科比圣彼得堡更加安全,也更能够巩固胜利成果,而迁都之后苏俄迅速进行都城建设,将其打造成了俄罗斯的全方位中心城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