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朱棣真的像《大明风华》演的那样,要传位给二儿子朱高煦吗?
勉之!世子多疾。---《明史》
这是朱棣对二儿子朱高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啥意思呢?也就是告诉朱高煦,好好努力吧,你大哥世子朱高炽总是生病!
长这么大,没见过这样的父亲,哎!你今天就见到了!朱棣就是这样的父亲,这分明是赤裸裸地暗示有没有?朱高炽总是生病,等于是说朱高炽可能会早死,只要朱高煦好好努力,这个世子之位早晚是他的。
不知道大儿子朱高炽听了这话有多难受(难怪他打算把都城迁回南京),不过二儿子朱高煦却快乐上天了。他认为自己必然是朱棣的继承人,为啥?因为他自认为各方面完胜朱高炽。
一、朱高炽太胖了,朱棣差点放弃了他。朱高炽这个人咋样呢?一个字:胖!两个字:很胖!六个字:胖得走不动路!
这不是夸张,在《明史》里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明史》
啥意思?朱高炽已经胖到需要两个人搀着往前走,才能不跌倒。我勒个去,如果朱高炽有个一米六的话,那这哥们少说也得300来斤才会这样吧?
这样的朱高炽,你觉得朱棣能看得上吗?但是没办法啊,这小子从小就受到朱元璋的喜爱,燕王世子的身份,也是朱元璋亲自给封的。
所以朱棣似乎觉得朱高炽还能抢救一下,于是就敦促朱高炽减肥!朱棣曾经让朱高炽跟自己一起学习骑射,结果朱高炽只搞了两天就累瘫了,搞得好像是所有的马都不愿意让他骑了似的。
运动减不了肥,那就节食好了!朱棣严格限制朱高炽吃饭,每顿饭只能吃个半饱,始终让他有饥饿感。
这可把朱高炽给饿惨了,整天窝在床上捂着肚子打滚。手下人看他太辛苦,只好夜里给朱高炽做夜宵吃。直接导致朱高炽的体重再次飙升。朱棣得知以后,二话不说就把这个给朱高炽做夜宵的厨子给剁了。
折腾了很长时间以后,朱棣实在是累了,因此他也就放弃了给朱高炽减肥的念头。其实人家是易胖体质,哪怕多喝水都有可能发胖,这又能咋整呢?
胖到让人扶着才能走路的地步,你觉得朱棣会心甘情愿地把皇位传给他吗?看看朱高炽,再看看二小子朱高煦,朱棣的心态终于发生了转变。
二、朱高煦前期绝对是朱棣眼中的第一继承人。原因一、朱高煦是个高富帅。
朱高煦是怎么个形象呢?三个字来形容:高富帅!
虽然是一母同胞所生,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样貌、身材截然不同。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朱高煦长得高大威猛,而且还很帅气。
这也就算了,他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在战场上,还是个身先士卒,十分勇敢的猛将。你说朱棣能不看重这孩子嘛!
都是自己亲生的,一个胖得生活不能自理,一个是作战勇猛的高富帅,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想都不用想,肯定选后者啊!
原因二、朱棣认为朱高煦类己。
这个原因就很重要了,皇帝们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尤其是那些有宏图大志的皇帝,他们十分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把这份大志向传承下去。
当然了,这只是一厢情愿,一般宏图大志的皇帝,都生不出宏图大志的儿子。为啥?因为比较牛掰的事情,都被老爹干完了,儿子在温床里长大,哪能有老爹那么牛呢?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成祖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明史》
但是这也挡不住老父亲喜欢类己的儿子。朱高煦英勇善战,而且十分机智,这是朱棣觉得他像自己的地方,所以朱棣更加看重朱高煦。再回头看看朱高炽,朱棣捂住了自己的双眼。
原因三、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确立下不少功劳。
按照战功来封赏手下人,这才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情。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儿子,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相当惊人了!
- 朱高煦常年跟随老爹朱棣出征,而且总是自己做先锋。在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带领骑兵击杀了南军都督瞿能父子。
- 朱棣在东昌兵败后,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眼看着朱棣就要完犊子了。这个时候朱高煦带着一支人马前来,赶走了南军,救出了朱棣。所以说朱高煦对朱棣还有救命之恩。
- 建文四年,朱棣跑到浦口浪,结果被南军再次击败。这下子朱高煦表现的机会又来了,又是他冲到了前线,亲自指挥大军击退了南军。
虽然我们没看到朱高煦的战略水平如何,但是作为先锋大将来说,朱高煦的确十分合格。多次救下朱棣,又立下赫赫战功,你觉得朱棣不会偏袒朱高煦吗?我看绝对会。
总结:为啥最后朱棣还是传位于朱高炽呢?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朱允炆的江山,这本身就是一件违背老爹朱元璋意愿的事情。要是朱元璋在世,非得把朱棣揍一顿不可。
可朱棣却依旧打着朱元璋的旗号,甚至不惜把自己变成嫡子。这么一来事事都要以朱元璋的意愿为先。既然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那让你消失不就好了?朱棣这一招很绝,让人觉得朱允炆没死,那么他就没有弑君的罪名了:你们看,是他自己躲起来不肯做皇帝,那我只能勉为其难做皇帝了。
朱棣也非常讨厌分封制,这是比较可笑的。但是他作为藩王造反,理由就是反对削藩,因为分封制是老爹朱元璋设立的!所以他做皇帝以后,开始对藩王们的权力各种限制,兵权就别想要了,能活着就是好事!
所以朱元璋册封的燕王世子,自然也就成了朱棣很难撼动的角色。要废了他倒不是不行,只是这么做就等于在忤逆朱元璋了!
此外朱高炽虽然胖,可是治理国家还是一把好手,这都是朱棣看在眼里的。再加上朱高炽还有一个高富帅的儿子朱瞻基。有好圣孙在,朱棣也就放弃了易储的想法。
参考资料:《明史》
历史中朱棣真的像《大明风华》演的那样,要传位给二儿子朱高煦吗?
朱棣做人不厚道啊!
曾经,确实暗示过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将来的皇位是他的。
谁知道,到头来,黄粱一梦,朱高煦恼羞成怒,造了侄子的反了。
最后,朱高煦被侄子朱瞻基给予了“烤乳猪”的待遇。
老子骗儿子,这事情整的……
我们从头聊起。
1、朱棣是如何骗了二儿子朱高煦的?话说,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听信周边人的谗言,开始搞所谓的“削藩”。
这一削藩削出毛病了,把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赫赫有名的燕王给逼造反了。
当一个侄子,对一众叔叔下手的时候,说明脸皮已经撕破了,再无情谊。何况,宫廷之内本身情感就淡漠。
于是,朱棣带着一众手下,发起了“清君侧”的行动,喊着要诛奸臣。
可谁都知道,最后 的结果是要侄儿朱允炆下台。
造反是个技术活,成功不容易。汉景帝削藩时,吴王刘濞就造反失败了。
很多人看来,朱棣可能会步了汉朝吴王的后尘,可是,大家低估了朱棣的雄心,也高估了建文帝的狠辣。
朱棣的进攻一次比一次猛,建文帝却常常发出“不要伤了我叔,打败就行”的言论。
于是,天平逐渐地向朱棣倾斜。即使如此,还是需要打一场场的硬仗。
而朱棣的儿子们也纷纷给老爹助威,毕竟,如果不胜利,他们也一样嗝屁着凉,掉了脑袋。
这些儿子中,给朱棣帮助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世子朱高炽,一个是老二朱高煦。
安排是这样的:世子负责大本营燕京城,老二朱高煦因为作战勇猛,被朱棣带到前线打仗。
一个跟随父亲,一个远离父亲,谁的机会更多一些?
老大朱高炽只是做好本份,而老二朱高煦认为自己像父亲般勇猛,未来会很有希望接班。
年轻人,总是被美好的目标激励着,勇猛无比的朱高煦发挥不错。
1400年,白沟河之战,是朱高煦率精骑冲锋,斩杀了都督瞿能父子;
还是在当年,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朱棣第一大将张玉战死,朱棣万念俱灰,感觉天要灭了他,此时,朱高煦拍马赶到,击退“敌军”,将父亲朱棣救出。
如此的功绩,让朱棣的态度也开始变化,频频表现出对老二的欣赏,感觉这小子的勇猛劲头,像极了自己。
不过,此时的朱棣,欣赏的更多是老二的武力,并不是其它。
1402年,朱棣再次遇到了大危机,在浦子口被“敌军”击败。绝望之时,又是老二朱高煦率军赶到。
这一次,就这一次,朱棣说出了最大的谎言,这个谎言,让朱高煦从此完全飘了起来。
当时的朱棣说道:“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啥意思?
朱棣对赶来的朱高煦说道,我没力气了,儿啊,靠你了!
一会,朱棣拍着朱高煦的背说道:“加油啊,你哥身体不太好!”
听到这话,朱高煦热血上涌(这是多大的暗示啊,自己随时都可能顶替哥哥当接班人,前提是要表现好,要打了胜仗)。于是,朱老二直接拼了,往死里打。
最后,“南军”被打退了,朱棣再次得救了。
从这之后,朱高煦感觉自己不是自己了,而是认为自己就是朱棣的接班人了。
2、立储风波:朱棣是如何负了二儿子的?朱棣带着大军,带着儿子,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在1402年6月,攻进了南京城,做了大明的皇帝。
既然做了皇帝,有个事情就不得不重视,那就是“立储”。
朱棣当王爷时,朱高炽是世子。朱棣成了皇帝了,自然过渡,朱高炽理应是太子。
但是,朱元璋犹豫了,因为朱高炽确实身体不好,而朱高煦又勇猛无比,有不少自己的影子,再加上自己曾经的暗示和承诺,朱棣开始考虑朱高煦了。
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人,比较欣赏朱高煦,因此多有称赞,而且,在朱棣面前也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同时,朝中有不少支持朱老大的。
于是,就形成了两派:一是支持老大朱高炽的,一是支持老二朱高煦的。
仔细地思前想后,对比两人的性格、做事、过往,朱棣认为朱高炽更“贤”,人更“正”。
但,让朱棣下了最终决定的,还是另一个人,此人名叫朱瞻基,这是朱高炽的儿子,朱棣的孙子。
虽然朱高炽身有残疾,身体也不太好,但人家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非常喜欢。
因为朱高炽更“贤”,还有一个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朱棣就此立了朱高炽当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自家老头这说话不算话啊,如何是好?
朱高煦想到了唐朝的李二李世民,那不是老二干翻了太子吗?此后,朱高煦将自己比作李世民,其野心丝毫不掩饰。
立了太子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封地是云南,可朱高煦不去,他知道,自己一去边疆,算是再无当皇帝的机会了。
儿子很无赖,朱棣很苦闷,那就呆在南京吧!
公元1415年,朱棣给儿子朱高煦改了封地,让去青州(山东潍坊一带),朱高煦还是不去。
不仅不去,还招募了三千精兵,这举动,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来要干嘛,这就是要仿效唐朝李二啊!
这下,老爷子生气了,一气之下,把朱高煦废了,贬为庶民,关到了监狱。
此时,朱高炽劝说父亲,希望饶过弟弟。最后,老父亲朱棣给了太子面子,诛杀了朱高煦的亲信,将儿子放了出来,并减少了护卫。
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将朱高煦封到了山东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这次,虽然不情愿,朱高煦还是去了。不去,他那老爷子真敢动刀的。
到这里,感觉朱高煦好像认命了,其实并不是,这家伙对当皇帝这个目标有着持之以恒的追求,虽然学不了唐朝李二了,但是,可以模仿自己的父亲,想法夺权。
朱高煦知道,只要父亲在世,自己就翻不起大浪。
于是,他积极积蓄造反的力量,继续等待时机。
3、父亲死了,朱高煦为了“皇位”开始疯狂了朱棣没有看错,朱高炽果然不愧“贤”名,对兄弟们没得说。
人身体是否残疾,和做事没有什么关系,身体不好,腿脚不好的朱高炽,大哥当得不错,尽量照顾小弟们。
公元1424年,朱棣挂了,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朱高炽接任皇帝之位,是为明仁宗。
老爹走了,朱高煦想要干坏事了,派人潜入北京,试图联络曾经的势力,发动叛乱。但是,事不凑巧,此计划被朱高炽得知了。
明仁宗随后把二弟叫到北京城,一顿说服教育。
走的时候,还送上了金银财宝,还把朱高煦除世子外的所有儿子,全部封为郡王。
这哥当的是相当够格了,那个残疾的身体里有着无尽的宽容,这是人性的伟大。
如果,在这样的哥哥面前,朱高煦再造反,他还是人吗?
可惜,朱高煦熬了一年多后,再次开始造反。
这一次,是哥哥朱高炽得重病了(1426年)。
很显然,大哥是熬不住的,而侄子朱瞻基在南京,赶到北京要经过山东地界,这是机会。
但意外的是,朱高煦想要截胡,但没有成功,朱瞻基提前走了京城。等到朱高煦反映过来的时候,哥哥已经过世,侄子已经登基。
朱高煦再次没了机会。
那就直接造反吧!
叔叔造反了,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
一句话,根本就没瞧上这叔叔,感觉自己可以轻松搞定。
到了两军对垒时,朱瞻基发扬了父亲的仁义,让朱高煦认怂,交出怂恿他谋反的人,此事就算了了。
这是一个台阶啊,但朱高煦仍然有着美好的想法,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因此拒绝了。
但是,一个传来的消息让朱高煦震惊,自己手下人中,竟然有人准备拿了他请功,而且不止一个人。
如此,朱高煦害怕了,担心有人割了他的头去投降。
当夜,朱高煦自己走小路出城投降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收兵。
这一次,侄子朱瞻基大胜,叔叔朱高煦被弄得灰头土脸。
4、朱高煦自寻死路朱高煦投降了,但侄子朱瞻基虽然年轻,手腕却比爹凶狠。
朱高煦的人,杀了一批,流放了一批,朱高煦父子被贬为庶人,关在皇城西安门内。
对于叔叔,需要不需要下杀手?朱瞻基还是举棋不定,看看再说。
当朱瞻基去关押朱高煦的地方去看望时,这叔叔老不正经,把皇帝侄儿直接绊到,让朱瞻基一个狗啃屎,狼狈极了。
而朱高煦仿佛出了一口气。
朱瞻基不是好惹的,回去后,就给叔叔送了一口大铜缸,用大缸罩住叔叔朱高煦。这下,朱家老二该老实了吧!
但是,朱老二生活态度很积极,力气大,把缸扛了起来,在关押的地方锻炼身体。
这把朱瞻基气坏了,老实一点不行吗?命令把缸压住,周围点上火堆,如此,这朱高煦就成了“烤乳猪”了。
明宣宗朱瞻基狠不狠?真得狠。
但是,一切都是朱高煦咎由自取。
回到文章开头,朱棣真的有过传位给老二朱高煦的想法吗?
有过,曾经“骗”了老二,也有过立老二朱高煦当太子的想法,不过,后来还是选择了身残志坚的老大朱高炽。
从朱高煦的一生来看,这就是个“莽夫”,打仗可以,但智慧不多,脑容量有点小,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上皇帝?太难了!
历史中朱棣真的像《大明风华》演的那样,要传位给二儿子朱高煦吗?
完全不是这样。
1.当时朱高煦人在山东乐安,没有军事实力与朝廷对抗。
2.朱棣是一个强力皇帝,有权,有兵,有死忠粉部下。他的安排一定能贯彻执行。朱八八之所以死了以后翻船,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忠臣都杀光了,还给朱老四分封了北京那个大城。而永乐朝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说朱棣会因为怕内乱而安排朱高煦继位,既抬举了朱高煦,也贬低了朱棣和他手下的一众猛将。我倒觉得,朱棣很有可能是突然驾崩,他自己还没来得及做出安排就死了。
3.当时杨士奇在朱棣死后的确秘不发丧,但那是因为北伐军规模太大,既没有总指挥,也没有太子一脉的皇族成员,突然得知皇帝驾崩,有可能全军崩散,发生大乱。所以杨士奇即刻派人南下向太子报丧,太子遣太孙朱瞻基入大军接管兵权,统一指挥,如此而已。当时被强封乐安的朱高煦已经被边缘化,没有机会了。
历史中朱棣真的像《大明风华》演的那样,要传位给二儿子朱高煦吗?
史书上曾经明确记载朱棣抚着朱高旭后背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呀。
各位自己想吧,老爹就这样忽悠自己的儿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