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法国:世人笑我太愚蠢,我笑各国看不穿。如果不是出意外,德国怎么会得逞?
耗资巨大,前后建设了接近7年的马奇诺防线,终究成为了世界上的笑话,因为,德军压根就没有从马奇诺防线强突。
难道,法国建设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么一个结果吗?不知道德国会绕过吗?
当然知道,那为什么还要耗巨资修建呢?
马上告诉你原因。
什么是马奇诺防线?马奇诺是个人名,他是法国曾经的陆军部长,从1929年开始,他主导了巨大工程“马奇诺防线”,因此,该防线以他的名字命名。
修马奇诺防线,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防德国这一个野心十足的狼。虽然造价昂贵,但法国人认为它是值得的。
马奇诺防线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
整个防御有6--8公里的纵深防御地带,还有4--14公里的保障地带。在防线上,有5800个永备工事,那堡垒的质量,简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铜墙铁壁。
这么大的工程,法国也舍得投资,说明一战时德国对法国造成的伤害太大了,毕竟,一战时法国和其殖民地有130多万人牺牲。
看了马其诺防线,让人不禁吸一口凉气,德国人想要攻过来,简直是难如登天。
法国人防住了自己家门口,难道就没有想到德国会绕道比利时、荷兰过来吗?法国人想到了,但是,法国人有着他们精心的算计,他们不怕德国人绕道过来的原因有二。
1、法国计划重兵防守德国可能绕道过来的区域
如果德国人从比利时过来,最靠东边的阿登山区,法国和英国等认为,坦克装甲部队很难过来。
德国人的进攻路线,无非就是进入比利时中部,以及进入荷兰,再继续南下。
而针对这大概率发生的战略路线,除了荷兰和比利时的小部队外,还有法国和英国提前防御在比利时和荷兰的大军团,这让德国的对手增多,战胜的机会变小。
仅从这一点看来,法国人是想到德国人会绕道而来的,做了精心的准备,拉了盟友一起对付。
2、法国人计划把战场放在比利时和荷兰
一战的教训,让法国人印象深刻,当时,法国的防线脆弱,德国从多路进攻,战火燃烧在法国境内,让法国人死伤惨重,国家破坏严重。
于是,吸取一战经验教训,法国人直接成了“超级防守球员”,耗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至于“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这一招,他们早就忘了。
法国人把马其诺防线修好后,把主要防守精力放在了比利时的中部和西部、荷兰南部,他们认为这是德军必经之路,如此一来,法国一是增加了助力,二是战火在他国燃烧,这要比战火在法国境内要好太多了,国家损失会最小。
既然战争不能避免,多拉些盟友一起来,战争区域最好放在他国,这样最为有利!
看到这里,谁还会说法国不精明呢?
只是,千算万算还是出现了意外。
德国人的突破,完全出乎意料,这是法国人没有想到的关于马其诺防线,英国的艾伦·布鲁克爵士在1939年左右,亲自进行了两次参观。
此人还是有眼光的,他参观完之后,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的设想,不过,给我带来的安全感却不多,在我看来,法国可以做得更好,把投到堡垒和地下设施的钱,花在飞机和坦克、大炮上,也许会更好……
这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装”成人版,竟说真话。
但布鲁克爵士只是写在了日记上,没有做其它的举动,因为做了也没用,毕竟,人家都建好了,哔哔只能得罪人。
事情完全验证了布鲁克爵士的担心,德国人出其不意地从英法等国认为不能穿越的阿登山区穿越了,就是这么神奇,一战期间步兵都不容易穿过的阿登山区,被德国装甲部队奇迹穿越。
这是一个人的计划起作用了,此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曼施坦因,这个计划叫“曼施坦因计划”。
计划分为三路大军,一路在马奇诺防线前做样子,一路进入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最后一路出其不意翻越阿登山区。
最早提出来这个计划时,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后来,有一个人做了背书,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坦克专家古德里安。
对于阿登山区,曼施坦因早就安排人调查了多次,而根据调查报告,古德里安也认为“曼施坦因计划”可行。于是,在遭到反对后的不久,希特勒还是采用了此计划。
当德国人的装甲部队进入阿登山区,再进入法国后,就像一柄利刃,一个纵横切割,法国人溃不成军,之前准备好的策略,完全用不上了,法国就此沦陷。
而马奇诺防线就此成为了一个大笑话,超级国际笑话。
(曼施坦因)
回到开头,法国人在建设马其诺防线时,其实就想到了德国人会绕道而入,但,法国人没有想到,德国人能从阿登山区突破,这是意料之外,也造就了法国大败,并快速投降。
不得不说,希特勒很疯狂,但有疯狂的资本,他手下的三剑客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实在突出。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法国人又不是傻子,你以为他真的料不到德国人会绕开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的低地国家过来?其实说句实话,如果真的让这些所谓的绕开马奇诺防线,就可以打到法国巴黎的这些人过来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德国人失败的会更惨!
马奇诺防线,它的主旨设计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开始诞生的,为了阻止来自于东欧方向的其他势力的威胁,所以法国人设计了马奇诺防线,本来马奇诺防线防御的地方,包括法国北部,也就是把整个防线延伸是荷兰,比利时等地区,然后形成一条完整的马其诺防线,隔绝整个欧洲。
但是后来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相继退出以后,马奇诺防线到了北部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这个巨大的空缺也是让德国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国人原先的计划就是实施右勾拳战略,也就是派出军队直接绕过吗?请我防线从荷兰,比利时进攻,如果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来讲话,就好像从右边打出一记右勾拳。
但说实话,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没有笨到说故意留出来这么大一个空档留给德国人钻,所以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战略部署。
马奇诺防线主要就是法国人负责,英国人并不参与,与此同时,法国还需要控出一批部队,和过来的英国远征军一起汇合,形成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干什么?等到德国人真的从荷兰,比利时进攻的时候,这批部队迅速开出法国北部,进入荷兰,比利时阻挡德国人的进攻,这样的话,德国人进攻将会迟滞于荷兰,比利时等地,不会影响法国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悲剧重演。
所以德国如果按照原先的作战计划,直接实施右勾拳战略,那德国人简直就是找死。当然幸亏这个时候曼施坦因提供了第二种方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正是德国人之前的战术失误,让德国人知道自己的战略意图,被英国人,法国人知道了以后,开始实施曼施坦因的计划。
仔细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计划,要再看什么地摊文学,说曼施坦因就是甩锅!曼斯坦因的作战理念其实就是将计就计,你不是以为我会进攻荷兰,比利时吗?那我就进攻这两个国家,但是我派出所攻击部队不是主力部队,我要把真正的作为突击力量的主力部队,装甲兵集团和质量,并全部集中于阿登森林地区。
进入荷兰,比利时等地以后,原先驻守在法国北部的法军和英国部队将会迅速增员荷兰,比利时而我的装甲兵集团将会从阿登森林冲出来,然后沿着原先驻扎英国,法国部队的法国北部国境线,直接将英国远征军,巴黎两个目标彻底隔绝开了。
与此同时,部队将法国本土和英国远征军隔绝开来以后,英国本身的补几就是一个问题,英国人接下去作战的理念,作战的意志,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此同时,还要做出一副彻底切断英国人回家路线,也就是把整个大西洋北岸全部占领,将英国人彻底做包饺子的一种态势。
这才是真正的后来德国人用来出奇制胜的一个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当然呐,输得连底裤都没有。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这话可是有太大问题了,这不是普通人想到和法国将军想不想得到的问题,这马奇诺防线的设置,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绕开马奇诺防线的。
这马奇诺防线,是因为法国光速投降,才成笑话的。如果马奇诺防线真的要是打成了,真发挥出作用,没出现意外的话,你就能看出来法国人在军事方面是有多么的毒辣了。人家虽然投降快,但是别忘了人家在欧洲也打了几百年仗,手段并不比欧洲别的国家弱。而马奇诺防线,就是法国人毒辣的一个体现。
法国人对于德国人后来发动的战争,是有很强的预见性的,就是知道德国人一定会复仇,知道德国人一定会进攻的,但是很无奈,那会儿法国人也挺虚弱的,不愿意继续打仗了,而即便是要打,也要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去。马奇诺防线,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二战举例一战,只有短短二十年时间,这二十年内,很多国家忙着重建经济,军事上忽视了不少。德国人那会儿研究装甲集群,研究闪电战,法国人、英国人都没回过神呢,甚至苏联也想不到。这些国家,还都保持着一个一战式的思维呢。
而马奇诺防线,恰恰就是建立在这个思维下而建造的。一战那会儿打仗,打堑壕战,腻腻歪歪的在战壕里对射半年,无聊到交战双方还能开个联欢。那会儿要打仗,在人们眼里,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动不动就要打个两三年、三四年,打好几个月,战线没怎么变。
法国和德国是接壤的,德国一旦发动攻击,是可以直接从法国南部冲入法国的。如果按照一战那个思维,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法国的领土上打消耗战,到时候法国就是一片废墟,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法国人玩的就是啥?不让你德国人直接突入法国,那你咋办?修个马奇诺防线呗,用这些铜墙铁壁去抵挡德国人的进攻呗。
就像图中的一样,将德国和法国接壤的地方封锁起来,去阻碍德国人的进攻,让德国人没法从德法边境直接进攻。那么,德国想打法国咋办?就得绕路。而这个绕路,是法国人逼着德国人绕的路。你绕路咋走?荷兰、比利时这两个地方呗。让德国人从荷兰比利时进攻,这样,战线就在国外了,这是法国人毒辣的地方。
战线在国内和在国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国外打仗,损失可能就是20、30这样子,而如果拉到国内打,损失就是80、90了。不让战火烧到自己家里面,这是法国人的狠辣,而牺牲的,就是荷兰、比利时这两个国家。
大体上的剧本就是:法国人部署个马奇诺防线,逼迫德军绕路荷兰比利时进攻。在这个剧本里面,德国人会佯攻马奇诺防线,而主力则绕路荷兰比利时,而法国这边,派驻为数不多的部队驻守马奇诺防线,主力则屯兵于法国北部,或者是直接开进比利时,去防御德军主力。
而这个剧本,德国人在初期制定方案的时候,基本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哈尔德在提出黄色方案第一版的时候,就是这么打,而且,也和法国人想的一样,会打一场拉锯战,从1940年要打到1942年才能主攻。这方案,正是合法国人意的,法国人就是这么琢磨的。而希特勒那边,明确反对,而且对哈尔德挺生气的。
法国人这个防御,本身挺完美。通过马奇诺防线,将德军逼到荷兰比利时去进攻,英法主力在荷兰比利时和德国人展开长期的消耗战,而消耗到最后,德国人是耗不起的。法国人的防御计划,非常不错的,只不过出了意外。
按照法国人的想法,加上德国人早期想法,都是兵分两路进攻,而唯独出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这两个天才,制定方案的时候没兵分两路,变成兵分三路了,兵分三路之后,法国人一下傻眼了。
那会儿,法国人将主力部署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随时准备越境作战,剩下几十万部队屯兵马奇诺防线,去抵挡德国。德国人进攻的时候,C集团军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法国人和德国人又都知道这是佯攻。而B集团军北上进攻荷兰、比利时,通过荷兰比利时去威胁法国本土。
C集团军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B集团军进攻荷兰比利时,这都是在法国人计划之内的。真正让法国人没想到的是,德国人没有兵分两路,而是兵分三路,除了C集团军和B集团军,还有个A集团军,这个部队,是真正的杀手锏,真正干掉法国的部队。
德国人兵分三路,C集团军实打实的演戏,B集团军则是下套呢,进攻荷兰比利时,法国人眼里,这是正式进攻,实际上还是佯攻。B集团军的作用是引诱英法主力出击,将英法主力调走,而法军主力调走之后,内部就空了,这会儿A集团军从阿登森林穿过,直插法国腹地,直接出现在法国人背后。而阿登森林,法国人也是长期考察过,认为德军从阿登森林过不来,但是古德里安这些人真就过来了,这地兵力空虚,没什么武器,很容易就穿过了。
总体来说,马奇诺防线,是很符合当时的环境的。而且,法国人的防御部署,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是出现了纰漏和意外,这个纰漏和意外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从阿登森林穿过,古德里安在一战曾经两度穿越阿登森林,有经验就是他俩的主意,除了他俩,没人想得到这个路线。从他俩开始,兵分两路,就变成了兵分三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德国完胜。
总结一下就是:马奇诺防线,并非是为了在这条防线上彻底抵御德军的防线,马奇诺防线只是法国防御线的一部分,这条防线,也不是法国人防御的全部,法国人在设置防线中,出现了纰漏,被人钻了空子。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因为法国人就是要让德国人,绕开马奇诺防线、然后从北边的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打过来。
一拳KO对手、一战消灭敌人、甚至一套技能来个五杀,这都是一厢情愿地妄念。在绝对力量相当的情况下,战争就是死缠烂打、拼消耗。
所以,比消灭对手、比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更常用的伎俩就是:给对手和敌人制造障碍,而最高层级就是管理对手。
1.马奇诺防线是亡羊补牢吗?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虽然战败投降,却把法国打得十分惨。
法国国库被打光,而且不得不向英美大量借钱,债台高筑。法国的青壮男性被德国干死100多万,基本被打成寡妇国。而且,战后的法国,经济持续衰败、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动荡不断。
所以,法国真得是被打怕了,被打出了恐德症。马奇诺防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修建的。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从马奇诺方向,也就是从德法边境杀过来的吗?
不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德关系就已经恶劣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于是双方纷纷备战。法国在法德边境上修筑了一条长达150公里的堡垒。而且,法国人还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故意留下了一个缺口。就是等着德国人冲进来,然后利用这个缺口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根本就没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法德边境,而是从法国的北部,也就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杀了过来。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法国就在法德边境也修建了一条坚固防线,但是这条防线跟马奇诺防线的命运一样。德国人根本就没管这条防线,直接从北边杀了过来。
所以,马奇诺方向根本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记吃不记打,法国人在知而不鉴。
2.法国人真得那么愚蠢吗?既然德国人是绕开法德边境、从北边杀过来的,那法国就该重视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方向才对。法国应该把人力、物力和资金放在自己的北部边境。
但是,有三个理由,支持法国就得兴建马奇诺防线:
一是德国之所以没从效率最高的德法边境杀过来,就是因为德法边境的坚固防线,所以德国人不敢从这里进攻,只能被迫实施地施里芬计划。
二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破产了,本来在突破荷、比、卢三国后,德国快速击败法国,然后结束西线战争,回头对付沙俄。但是,正是因为德国人绕道了,且法国北部打得很顽强,所以德国人的快速突破没能成行。这就证明了德国人迂回进攻法国,没啥希望。
三是法国没有资金修建一条把自己彻底包围起来的长城,这不现实。所以,法国只能做出战略选择:是在法国北部、与德国不接壤的地方修,还是在法德边境、与德国接壤的地方修。
再考虑完自己之后,还得考虑世仇德国,德国怎么打才能最舒服。
德国当然更愿意突破法德边境、直接攻打法国。工业强国德意志,直接就可以进入法国腹地,然后彻底碾压法兰西。原因就是法德边境是进攻法国最有效率的方向,军队的作战的距离更短、后勤运输的压力更小、对法国的伤害也更大。
敌人喜欢的,就是自己厌恶的。所以,法国就得继续在法德边境上做文章。马奇诺防线修也得修、不修也得修。
那可以修得更长一点吗?把法国北部也囊括进来。不现实,一是因为资金有限;二是因为北部三国也不支持。
3.马奇诺防线没有发挥作用就说明它没有意义吗如果这么想,那就是结果论, 甚至比事后诸葛亮更偏误。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并不能说明马其诺防线白修了、没有用。马奇诺防线的意义就在于给德军制造障碍、进而管理对手。
德军迂回荷兰等国,就是马奇诺防线的价值所在。而德军选择北线迂回,就是法国人所要追求的结果。
德军绕远到法国北部,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来行军,而法国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集结部队;长途行军还能大大消耗德军的进攻效率,法国人能够做大以逸待劳;德国还得面临后勤补给的困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酝酿和准备多年的施里芬计划破产了,而措手不及的法国竟然在北线扛住了德国突袭。所以,再打一仗,德国还会重蹈一战覆辙,甚至可能直接被英法联军给报销。
给敌人制造障碍,这个障碍大到敌人知难而退,所以只能牺牲时间、效率和方向来克服。这就实现了管理对手。
但是,真实世界总有你想不到的,而你能想到的、敌人也能想到。
德国确实接受了法国人的管理,他迂回到法国北部实施进攻,完全按照法国设计好的脚本去演出。
而法国人为了配合德国人的演出,也在法国北部布置了重兵集团,就等着德国过来,然后让他败得比一战还难堪。
但是,德国却改变了脚本的细节,他不碰德法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也不碰法国北部的重兵集团,而是选择了阿登森林,而后直接突进法国腹地,打残英法联军,短短几个星期就彻底让法国投降。
所以,从给对手制造障碍和管理敌人的角度来说,马奇诺防线在战争战略的决策上,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放在国家战略的决策上,我们确实可以说法国应该把修建马奇诺防线的钱拿出来多建点工厂、多造点坦克、多买点飞机。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其实雷诺和戴高乐等人都反对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他们认为这些钱还不如用在飞机大炮装甲车方面。而且英法的军官也已经料到德军不会正面硬扛,而是绕到法国北部。法国计划从比利时方向再修一道防线,和马奇诺防线连起来。当时法、比防线的阿登高地崎岖难走,并不适合德国装甲部队通过,因此这也成了法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国发动进攻,先让英法联军支援荷兰,然后再趁虚直入,并很快将英法联军逼至敦刻尔克。马奇诺防线现在已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马奇诺防线的修建主要还是当时法国元帅霞飞极力支持,他是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而奠定了历史地位,上海的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飞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点讽刺的是,修建马奇诺防线的一个理由就是节省国防人员开支。为法国争取2~3周的缓冲时间,构筑法国反击作战的据点,迫使德军绕道比利时或瑞士,从而避免法国本土遭到入侵。法国人对于马奇诺防线寄予厚望,其为了抵御空中轰炸、大口径火炮攻击,而搭配了各种火炮、壕沟、堡垒、医院、工厂等军事生活设施,在较大的工事中设置设计了有轨电车。
德军从阿登高地进入法国后,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军反攻的时候,同样绕开了德军把守的马奇诺防线。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法国进行核武器计划后,马奇诺防线的地位就更加尴尬了,逐步被弃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红酒酒窖、农场,甚至迪斯科舞厅……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用少部分兵力正面拖住敌人,然后用大部队绕到敌人侧后进行打击,这是战争中1+1的操作,是最、最、最基本的战术。当然也是战争中最常见,最有效的办法。
永远不要正面进攻一个可以迂回的阵地。这是陆军教科书排在最前页的金科玉律。
德国人要绕过马奇诺防线,法国人不用想,也想到了。他当年对这事儿有防备。
不过法国和德国的账想算清,咱们得追溯到二战爆发的一百多年前。
二战的一百多年前,德国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就说了:法国最大的破绽、命门就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也就是法国北部到比利时这片区域。这个意思还是德国要绕过法国的正面,从侧面进攻法国。只不过这次克劳塞维茨把具体走哪条路说的更准确了。所以,从那以后,德国打法国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一战开始之前,法国在边境,德国的正面部署了重兵,想跟德国来个对攻。结果德军就是按照克劳塞维茨的思路,以及施里芬计划,正面牵制法军,主力部队进攻比利时,绕到了法国侧翼,从右路直接打到了巴黎城外。而法德边境的法军主力在跟牵制他们的德军佯攻部队的作战中,并没有占到便宜,被困在了正面。所以在一战的时候,法国的首都其实就已经面临着陷落的危险。
但由于德军主帅小毛奇一再削弱右翼这支绕道攻入法国境内的德军主力兵力,再加上法国动员迅速,以及英军的帮助,最终在马恩河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保住了巴黎。从而避免了战败。
一战法国就险些被德国绕道进攻得手,但这招他们提前有防备。首先比利时是中立国,德国是签了条约认可的,所以法国人认为德国人会守约,不会进攻比利时。法国人以为德国人不会毁约,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如果他毁约问题也不大,因为当时比利时是英国的保护国,如果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必然参战,这样法国虽然侧翼有危险,但在战略上,多了英国这样一个强大盟友,还是划算。
当时法国人以为德国人不会这么傻,宁可得罪英国,也要进攻比利时。事实是德国人偏偏就有这么傻,真的进攻比利时了,还险些灭了法国。
克劳塞维茨说法国的命脉在巴黎到布鲁塞尔之间,这是在著作中公开发表。一战,德国人又是这么干的。法国人怎么可能没防备呢?德国人准备在边境正面牵制,然后绕道侧翼进攻法国本土,这是公开的秘密。法国人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在法德边境正面修建了马奇诺防线,用来抵抗正面的进攻。然后英法联军就部署在比利时、荷兰的后面,准备德国绕道这里的时候,顶上去。
所以,法国不但是想到了,而且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只不过针对于法军的部署,德军也对自己的策略做了微调,大思路没变,但是把原来的一支佯攻部队改成了两支佯攻部队。老规矩,一支部队部署在德法边境,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另一支还是部署在比利时、荷兰方向,勾引英法联军。表面上都是按照法军的预测来的。但德国又组建了一支真正的主力部队,里面集中了他的最强悍坦克部队,从两支佯攻部队的中间插入了法国境内,打到了法军的后方,一举击溃英法联军,法国投降。
跟德军两支佯攻部队正面对峙的就是英法的两支主力部队,德军主力从自己的两支佯攻部队中间打过去,也就是从英法联军的两支主力部队的中间穿了过去。
一战,德国就是正面牵制,侧翼绕路打的法国。二战,法国也做了防备,正面和侧面都有部队防守。但一战德军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主力绕道,二战的德军是两路佯攻+一路主力绕道。
而这支绕路的德军主力并没有绕太远,没有进入比利时境内,是在法比边境,法国这一边的山区穿过去,打进了法国内地。
所以说,法国确实是知道德国人会绕过马奇诺防线从侧翼进攻他,但德军具体从哪条路进来,分兵几路,这依旧是难以预测。
说到这可能有读者会认为:兵分三路,两路佯攻,一路绕道侧翼,似乎也平常,法国人如果再聪明一点点,也能想到。
这就是闪电战的精髓问题了。
二战德国进攻法国动用了300万部队。如果说这300万部队一直摆在法德边境,法国人肯定不会吃这个亏。因为账很好算:马奇诺正面你摆100万部队足够了,绕道比利时荷兰,有100万也够了,剩下那100万你想干嘛?
如果法军统帅知道德国这集结了300万的大军,用脚后跟也能想出来,德国人要分三路过来,而且德军不可能绕太远,最远就是绕到比利时、荷兰,最近在马奇诺,那第三支德军部队肯定会从这两支部队中间过来。这样的话,法国人就能提前防备了。
法国人之所以吃了这么大的亏,那是因为法德战争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在西线的兵力不是300万,而是30万。
用马奇诺防线和英法联军镇守比利时,对付30万德军已经是足够谨慎,万无一失。按照法军将领的思路,这30万德军在一路进攻都是远远不够,更别提是分兵两路甚至三路了。
当时德军的主力在东线,在波兰,部署在苏联边境。这时候德国打苏联肯定是更便捷。但是,由于德国的铁路、公路极其的发达,他在几天之内就把部署在波兰的100多万德军,和国内的几十万部队运到了法国边境。
西线的德军几乎是一夜之间由30万变成了300万。
打法国,德国是把将近300万的部队瞬间从国家的东边挪到西边,打苏联,德国再把500万的部队瞬间从西边挪到东边,这叫闪击战。所以,当法国发现边境上已经有300万德军的时候,苏联人发现边境上有550万德军的时候,再想调整部署已经来不及了。
德国人擅长制定计划,计划提前制定好,300万部队下车直接就开打。左翼进攻马奇诺防线,右翼进攻比利时,吸引英法军队主力。中路装甲集群从色当山区过去,打到英法联军主力的背后......英法部队一下子就懵了。
法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国这200多万,将近300万的大军调动的太快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法军是有防备,防备的方向、思路也没问题。问题是德军来的太快,不给他应变、调整的时间。克劳塞维茨就明说了要用右勾拳击倒法国,一战德国也是一记右勾拳差点击倒法国,所以二战之前法国一直在防备德国这记右勾拳,但德国这记右勾拳加了花样,多晃了法国一下,就是比利时、荷兰方向的那支牵制部队,然后像闪电一样,从色当砸了下来,KO。
我们文学发达,大家受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武侠小说的影响,幻想的战争都是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夜袭敌营,九阴白骨爪、乾坤大挪移......这些华丽的操作。实际上真实的战争从表面上看要朴素的多,不是左勾拳就是右勾拳,战争的华丽其实都在细节里,都是左勾拳,比的就是看谁的时机把握的更好,谁打的更快,更有力。
咱们国家这些名气震天的武功高手、大师,上国际重量级拳击比赛,是不是等于自杀?
战争和拳击一样,就是比谁劲大,比谁速度快。你这一击足够强,足够快,他想扛也扛不住。德军打法国就是这道理。
法国不是没想到德军会绕过马奇诺防线,而是没想到德国能这么快的把300万部队运上来。当德军力量暴增10倍以后,法军也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打仗靠的不是小说里的奇谋密计,打仗比的就是生产力、动员力、组织力。有足够的炮弹就是生产力。有足够的士兵就是动员力。把炮弹和士兵及时运到位置就是组织力。像德国这样把几百万的大军来回倒腾,实际上需要的是极其恐怖的组织能力。几百万的部队,每一步都按部就班的运过来,几乎是同时到达阵地,这种能力其实是当时世界各国都不具备的。击败法国的不是坦克,而是德军的组织能力。
萨尔浒之战,明军被八旗军几乎是歼灭。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几支部队是分先后到达战场的,然后被八旗军分别干掉。不能同时到达战场,是明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他的几支部队能够在交战之前集结,八旗军也就打不过他们了。而不能同时到达战场,就是组织能力不行。
像我们国家组织阅兵,这是有实战价值的。阅兵的分秒不差,考验的就是军队的组织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