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淮河涨水,似乎一切中都是天意,又是人谋。
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二年的时候,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改为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毛主席决心进行战略反攻,此次反攻是从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的一次战略规划。
毛主席分析局势之后,决心出兵蒋介石最薄弱的中原地带,而占据中原就需要立足大别山,所以毛主席决心让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接到毛主席任务的刘邓首长,于1947年6月30日渡过黄河,而后又率领部队在黄河给蒋介石摆起了迷魂阵,趁蒋介石率领大军在黄河沿岸忙活的时候,刘邓大军已经大踏步南下,直到大军渡过汝河,蒋介石才如梦初醒的发现刘邓大军的目标是大别山。
刘邓大军渡过汝河之后,进入大别山就只剩下一到障碍——淮河。过了淮河,刘邓大军就可进入大别山,然而此时并不很轻松,因为蒋介石的大军已经逼近。
淮河是敌占区,蒋介石的军队调动迅速,他得知刘邓大军渡过汝河之后,急忙命令敌四十师、七师、五十八师、十师等十几个师和旅紧紧地跟在后面追,其中曾在汝南埠南边堵击刘邓大军的敌八十五师已经到达彭店,离淮河仅30公里,正在猛烈地向后卫十六旅四十六团进攻。
淮河是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中原是条大河。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这条河的高水位期,而在刘邓大军度河的时候又连下了几天雨,淮河的水位高涨。为了确定大军能否顺利渡过淮河,刘帅提前赶到淮河沿线观察水情。
此时李达已经在附近乡亲们的帮助下找到了十几条小船,但是光靠这十几条小船是不足以保证大军迅速渡过淮河。形势已经万分紧急,刘帅问十八旅政委李震问:“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李震说:“河水很深,不能徒涉。”因为李震刚刚派遣侦查过,汇报给他的都说不能徒涉,所以他的回答很肯定。
刘帅又亲自到淮河上测量,就在测量的时候,刘帅看到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这证明淮河完全可以徒涉,他立马让李震赶快转告李达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火速从上游徒涉。”
李达迅速组织部队在浅水区放上浮标,大军就这样有序的过河。并将所有船只留给了后续的阻击部队,保障他们能渡河。当国民党吴绍周带领的八十五师后脚赶到后,他也命令部队立即徒涉,不料人马一下水,还没到河心,就被河水卷走了。吴绍周忙让部队停止过河,望着淮河,不禁仰天长叹。
这件事报告给国民党中央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方面也感到很惊疑。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在8月29日日记中记道:“追击刘伯承各路国军均为淮水所阻。据云:刘军渡淮河系徒涉,国军一到即涨水,可亦奇矣!刘部进入大别山,陈赓部进入伏牛山,已形成犄角之势,从此中原无宁日矣……”
刘邓大军渡过淮河之后,淮河的水位就迅速升高,这不能说是天意,但是也却为诡异的事件。而更重要的是人谋,若非刘帅等人的快速决断,刘邓大军也不能如此迅速的渡过淮河,所以说这是天意,也是人谋。
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毛主席和胡宗南追兵相距不到一百米,居然没被发现。
1947年6月,毛主席从延安撤离后转战陕北,带着胡宗南的人马不断地在黄土高原泡蘑菇。彭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则连续几次胖揍国军,胡宗南除了得到延安一座空城,就是接连损兵折将。
胡宗南气急败坏,命令手下悍将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领4个半旅在毛主席身后穷追不舍。当时保护毛主席的只有四个连,整个“昆仑纵队”连毛主席、周总理、纵队司令员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参谋人员带作战部队一共就一千出头。很快,至为危急的时刻到来了。
6月初,国民党军在美军侦察机的协助下,确定了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大约在靖边县王家湾村,胡宗南如获至宝,当即密令刘戡率领三万多人马偷袭王家湾。
转战陕北时期的毛主席
因一个多月前,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红色间谍”熊向晖被派往美国学习,中共中央竟还不知道国民党的偷袭计划。6月8日,刘戡所部沿秀延河北进,其先头部队一个团2000多人到了距离王家湾不足10里的寺湾村时才被我军发现。
这时,不要说“昆仑纵队”的人数远远敌不过国民党军,就连中央警卫部队的整体装备都十分落后。有的连队每人一把驳壳枪加3发子弹,有的一发也没有,有的步枪甚至连撞针都没有,只能当个烧火棍,有一部分战士的主要武器竟然是大刀。
眼看硬打起来肯定要吃亏,毛主席等人只能连夜转移到小河村,6月10日清晨,中央纵队刚刚进村,国民党部队就已经占领了王家湾,离小河村还是只隔10来里路。刘戡在王家湾捡到了一份署名“李德胜”的信笺,知道毛主席就在附近,他如同打了一针强心剂一般,命令手下继续不要命地四下搜索。
这一天,国民党中央社发布新闻:
据陕北前线消息,国军数万人6月9日从延安向北扫荡,一路上势如破竹,共军已无力抗击,毛泽东一行冒雨逃窜,国军在搜索中发现毛泽东的坐骑跌落山下,毛泽东生死不明。
6月10日晚,“昆仑纵队”连夜撤离小河村,继续向西北转移,夜里部队走的全是陡峭的山路,又不能打火把,十分难走。为了安全起见,纵队司令员任弼时下达了三条命令:第一不准说话;第二不准打火抽烟;第三把牲口的嘴用绳子捆住,不让它叫。
昆仑纵队司令员任弼时
当队伍走到月亮山山峁时,突然停了下来,由于一片漆黑,向导也搞不清楚路线,中央的部队转来转去,竟然和国民党的追兵迎头撞上。打头的战士们眼看敌人就在对面的山岗上。
双方离得太近,这边直接就能看到对面山上敌人打起的火把,甚至可以听到国民党哨兵的喊话声。这边只要稍有响动敌人立刻就会发现,那就完了!
这时,久旱无雨的陕北竟然又罕见地下起了大雨,狂风大作,月光都被乌云遮住了,敌人竟然没察觉解放军的踪迹。任弼时急忙组织部队掉头往回走,走到半夜,队伍来到一个名叫墩儿梁的山梁下,前卫部队又与一股夜袭的敌人不期而遇。
本来任弼时计划的行军路线是要越过墩儿梁继续往西走,没想到敌人正好顺着山梁往东搜索,这下不偏不倚,又是狭路相逢!
幸亏走在前面的侦察员十分机警,眼看敌人尖兵穿着雨衣,打着手电筒搜索而来,他一声不响,悄悄趴下来没有惊动敌人。但是这次“昆仑纵队”真的陷入了绝境,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任弼时当机立断:所有人下山沟!一千来号人的队伍悄悄下到沟底,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运,头顶上一百米开外就是敌人的大部队,踩落的石子哗啦啦掉下来砸到头上,队伍里所有的牲口都被套上笼头,如果惊动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警卫部队指挥员随时发出准备战斗指令,队伍悄声敛息,都趴在沟底,身体紧贴在岩石上。战士们子弹上膛,手榴弹拉出弦来,做好了和敌人拼命,掩护毛主席逃走的最坏打算。
毛主席在小河村和前委工作人员合影
这支敌人的大部队有两三千人,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过完,还不时用手电筒往山梁下面探照。不过万幸的是,由于风雨实在太大,国民党军队什么也看不清,什么都没听到,就这样直愣愣地和毛主席一行人擦肩而过了。
光秃秃的墩儿梁下不但没有一个避风躲雨的地方,就连一块可以坐的石头也找不到。当时任前委作战参谋的刘长明回忆说:
毛主席想抽烟,他习惯性地从口袋里掏个烟,哎,一想起来,这里面不能抽烟,这个情况下,一露火光,敌人就发现了,所以鼻子闻了闻,又放到口袋里去了。
忽然,敌人像是发现了什么,吆喝着开起枪来,震耳的枪声划破夜空,子弹打在沟底的石头上溅起一串串火星。所幸的是,敌人只是虚张声势,天黑路滑,雨急风大,这都帮了“昆仑纵队”的大忙,敌人始终没有发现山梁下面里有人,于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天亮以后,雨也小了,中央前委一共才走了10多公里路。6月11日早晨,中央前委来到只有四五户人家的天赐湾,暂时摆脱了敌人,并于6月16日又回到了小河村。
刘戡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一马平川而且没什么隐蔽物的黄土高原上,毛主席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回国民党军队已经扫荡过的小河村安营扎寨。
1947年6-7月,毛主席在小河村部署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决策,同时,命令陈粟大军转战鲁西南,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抗战时期,令人感到诡谲的事情,当属1936年陈毅元帅被困梅岭,却有如神助成功脱险:他错把“团部”听成“糖铺”,歪打正着,避开了国民党事先设下的圈套;此外被困二十多天,写下绝命诗《梅岭三章》,准备舍身取义时,却发现国民党自己退兵了。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并开始长征。陈毅因伤留下,奉命和项英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
1936年秋,算算日子,陈毅率领的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油山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了,他们靠着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直坚持着。然而陈毅等人脸上心思重重,十分焦虑,自从突围以来,不仅跟党中央一直联系不上,就连南方其他省份的游击队也失去了联系。他们日夜思念着党中央,迫切希望得到中央的指示。
都说等待是最痛苦的煎熬,陈毅甚至想派人去陕北去找党中央。他对陈丕显说:“要是能派个人到陕北就好了!可是谁能够去陕北呢?有的同志认为和党中央联系,路上危险太大,不能冒险,你和杨尚奎同志对路途又不熟悉。”
陈毅虽然心急如火,但理智告诉他,这个时候不能慌,不能自乱阵脚,从他的话语中,所有的人都能听出一种无可奈何。就当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赣粤边特委内线交通员黄亚光来到油山,带来了一封机密信。信中说:
陈丕显《赣南游击战争回忆录》:党中央派人来了,带来了重要指示,要分局负责同志到大余城南大饭店里会面。
陈毅项英一听,十分开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将党中央的指示给盼来了。然而,他们都不知道,这是国民党和投敌的叛变者共同筹划的阴谋,专门对付游击队的分局领导的斩首行动,最终目的消灭整个南方游击队。
原来这份机密信是假的,它虽然出自在敌方第四十六师做兵运工作(策动敌军士兵起义等革命活动)陈海的手,然而当此时他已经变节了。
陈海,红六军团长征时期掉队的人员,后来在做兵运工作时得到分局领导人的信任。所以陈毅并没有怀疑他的忠诚,接到机密信后,为了不错过和中央取得联系的机会,他决定亲自带人去一趟,可见陈毅心中是有多么重视这次会面。
诡谲:“团部”听成“糖铺”,逃过一劫第二天,天还没亮,陈毅便由当时的梅山区委书记黄占龙带路,来到了大余县城。此时的城南大饭店,国民党已经安排好了,只要陈毅出现就直接拿下,请君入瓮!敌人觉得万无一失,陈毅也还被蒙在鼓里,丝毫不知道前方有个大坑正等着他跳下去。
到了大余县城,陈毅多长了个心眼,打算先去陈海家看看,再去跟中央特派员见面。两人到了陈海家门口,看到一位妇女正在洗衣服,便说:“请问,陈海先生在家吗?”
妇女一听找陈海的,也没有当回事,随口便说:“到团部去了。”
陈毅和黄占龙两人都没听清,居然都听成了“陈海到糖铺去了”。
说到这里,也是很巧合的事情,糖铺正好是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所以两人也没有过多怀疑,便去了糖铺。
当他们快到目的地的时侯,发现敌人正在那里搜查。陈毅他们觉得不对,相互使了个颜色,停住了脚步,很自然的转身到了旁边一家茶馆,假装喝茶,看看糖铺的动静。
这时候,一位曾姓老头走过来,给陈毅倒茶,并悄悄地说:“陈海已经叛变了,昨天他还带着国民党兵把黄光亚同志抓走了,你们赶快走吧!”原来这个老头也曾在糖铺工作过。
陈毅一听,脸色有点不好看,心中虽然十分气愤陈海的行为,但是没办法,眼下他看到街道已经开始戒严,于是跟黄占龙两人分开行事,回到梅山。
陈毅将“团部”听成“糖铺”,让他安然躲过了一场生死劫。试想下,如果两人都听清了团部,便肯定会问团部在哪,如果妇人说不知道的话,或许陈毅就直接去饭店,那么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想想,的确难以理解,怎么就恰好听错了呢?看来冥冥之中自有老天保佑啊。
诡谲:国民党放火烧山,突降大雨话说陈毅在茶馆的时候,叛徒陈海已经带着300人国民党军,向游击队指挥机关驻地搭建的棚子飞奔过去了。原来陈海看陈毅迟迟没有出现在大饭店,急着邀功,毕竟陈毅项英那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啊,如果抓到了,自己的前途不可限量。
此时由于陈毅不在机关驻地,项英的警卫员没料到陈海如此轻车熟路,居然从后面出现。说时迟那时快,由于来不及通报,警卫员直接鸣枪示警。这枪声也将陈海吓了一愣,一时间没有下令强攻。
项英、杨尚奎和陈丕显等领导同志,就趁着这点时间,迅速冲出棚子,跑到一个隐蔽的小山包伤隐蔽起来了。陈海一看,棚子里空无一人,于是下令搜山,说来也是很巧,300多个敌兵在方圆不到几百米的小山包上搜了近两个小时,愣是都没有搜到一个人,也没有发现可疑的行踪。于是他恼羞成怒,放火烧山。
大火燃烧越来越旺,陈海眼中只有火焰,仿佛只有火焰才能平息他的怒火,仿佛只有大火才能让他安心。他歇斯底里,毫无人性的行为,在项英等人看来就是一只小丑。
面对大火,项英等人反而变得轻松了,因为火可以毁灭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秘密。这个时候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决绝与坦然,对的,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他们闭上了双眼,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突然,狂风大雨,雷鸣电闪,不一会儿,大雨倾盆把敌人点燃的火都给淋灭了。直到天色已晚,一无所获的陈海才“不舍”的离开。此刻的雨水滴在项英等人脸上是多么的亲切,因为老天刚刚救了陈毅,现在又救了他们。
等到陈毅回到大棚,发现一片狼藉,他心中暗道:“不好!不知道项英他们怎么样了!”他心里也在打鼓,其他人是否还活着,又或者是不是被抓了。
但是他心中还是往好的方向去想,走出大棚,他知道如果还有人活着,肯定躲在不远处,他喊道:“阿丕!(陈丕显),我是大老刘(陈毅),刚从城里回来。敌人已经走了,大家快出来吧!”
当时项英等人不为所动,因为国民党刚刚才来过。于是陈毅继续喊着项英等人的名字,但是依旧没人应答。陈毅便着急了,因为敌人可能随时会去而复返,他焦急的喊:
“我的口音你们也听不出来吗?快快出来,敌人有可能回来,此地不宜久留”
最终项英等人确认是陈毅的声音后,出来相见。他们彼此紧紧地握手,紧紧地拥抱,因为刚刚都从死神手里走了一圈,虽然有惊无险,但是这样的革命友谊是最纯真的。但是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他们决定立刻转移,防止敌人杀个回马枪。
果不其然,敌人并未死心,他们又先后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重新将这里围起来了,所有人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苦。但是没有人向敌人低头,因为信仰依旧在,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即便牺牲又有何妨!
项英、陈毅等人在山上隐蔽,没有吃的,忍饥挨饿,饥寒交迫同敌人周旋。敌人也反反复复搜查,就是找不到陈毅他们。围困20多天,陈毅元帅自知可能不会活着离开梅山,于是以自己心中共产主义信仰,写下了绝笔的诗篇《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他的诗篇中一股大气磅礴的胸怀跃然纸上,陈毅想通过诗句告诉同志们,有捷报的时候记得用纸捎给他,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
陈毅自料难免牺牲,写下了“绝笔”后,国民党也没有派人再搜山,一连好几天,派人下山一打听,敌人都暂时撤离了。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西安被张杨给抓起来了。陈毅再次得老天眷顾,得以幸免。
陈毅元帅虽被困梅岭,但心中浩然正气长存,敌人得阴谋诡计都无法暗算到他。
其实抗战时期,还有很多诡谲到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毛主席和胡宗南的追兵相距不到一百米,胡宗南就是没有发现!
其实往往就是这些事情,正好能验证一句老话:“得道者多助”,毛主席、陈毅元帅一心为了人民,就连老天都会保佑他们!
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双方激战时,往往一阵风、一场雨就能改变战争局势。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一场雨救了差点被烧死的司马懿,在《永乐大帝》中看到一场风改变了朱棣靖难之役中的不利形势。事实上,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战神也曾遇到这样的“有如天助”的情况。
车桥战役,一场风帮着新四军灭了数百名鬼子。车桥战役是粟裕领导的苏中新四军打的最漂亮的一场围点打援战役。这一场战役,发生在日军两个师团对我新四军进行清乡行动的关键时刻,打响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0余人(内俘24人)、伪军480余人(内俘168人)。这样的战役,足以称得上是大捷了。
车桥战役中,粟裕将军把参战部队分为三个纵队,一个纵队攻打车桥,另外两个纵队进行打援。打援的纵队中,战果最好的,是叶飞将军指挥的三纵。因为,三纵遇上了一阵鬼风,一下子让日军 进入崩溃状态。
叶飞将军根据周密计算,认为第一批来的日伪军兵力为240人,并且按照粟裕将军的指示,在一个口袋形阵地设置埋伏,日军只有一条公路,狭路相逢勇者胜!日伪军乘坐卡车接近阵地,叶飞果断命令开打,日伪军闯入雷区,被炸得血肉横飞。
就在这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日伪军在下风带,我军在上风带,日军别说用枪炮还击,连眼睛都睁不开!这一场诡异的狂风,从早上一直吹到了夜里,叶飞纵队击败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在狂风的助力下攻入了日伪军阵地,仅拼刺刀就杀死了日军60多人。
车桥战役后,老百姓流行这一种说法,说粟裕将军手下有个公孙胜,擅长呼风唤雨、借助天老爷的力量打鬼子。
孟良崮战役,一周不下雨,帮着华野灭了张灵甫。解放战争中,我军使用的爆破装备,大都是比较简单轻便的炸药包。炸药包,其实并不是所谓的背包形状,有的是像叠被子一样的,有的裹成一个球形,有的则是一捆便于引燃。这种炸药包的好处是便于携带和投掷,药量足、威力巨大,缺点更明显,怕下雨。
1947年的7月和8月,华野在临朐和南麻两次战役中都没有取得预想的战果,碰上了硬茬子,直接导致丢失了山东解放区。这两次失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遇上了雨季,炸药包很多炸不响,白白牺牲了不少爆破员的性命。
在孟良崮战役的四天四夜中,孟良崮一代一滴雨都没下,无法机动的张灵甫精锐部队无法展开机械化重型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期间,无数的炸药包在整编74师阵营中爆炸,无数张灵甫苦心经营的工事被炸毁。我们的炸药包,一点问题都没有!
74师全军覆没后没多久,一场大雨如期而至,一名被俘的七十四师军官仰天长叹:“天也要灭七十四师了!”
其实,这个世界哪里有天道,天道就是人道!
为人民办事,天也帮着你!
以人民为敌,天必亡你!
张灵甫开创的“还乡团”有多残忍,有多坏,张灵甫被灭的就有多惨!
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
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1953年7月份,朝鲜战场中发生了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志愿军1个13人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在1个多小时内毙敌223人,其中包括白虎团团部97人,而他们自己竟然无一人伤亡,这创造了特种战史上的奇迹。
一支精悍的志愿军特种作战小分队临时受命奇袭“白虎团”团部1953年7月13日晚上,志愿军1049门火炮向南朝鲜军队的22公里阵地上倾泻了1900吨炮弹。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
炮火刚刚结束,第20兵团新任司令员杨勇指挥5个军向金城地区的4个南朝鲜师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20兵团只用了1个小时就将南朝鲜军阵地冲击得七零八落。
金城战役一开打之后,号称南朝鲜最能打的部队“白虎团”是志愿军想法设法也要消灭掉的目标之一。在志愿军围歼“白虎团”前线部队时,20兵团命令成立一个13人的特种作战小分队,目标是奇袭“白虎团”团部。
特种作战小分队奇迹般一路蒙混过关到达白虎团团部周围这支作战小分队,是由经验丰富的志愿军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带队,特别挑选了12名非常优秀的侦察兵。这支精悍的作战小分队就如同一把尖刀,向白虎团的“心脏”插去。
这支作战小分队在出发前,身穿南朝鲜军军服,每个队员都配备了手枪、冲锋枪、手雷和燃烧手榴弹,此外还背有电台、绳索、软梯、破坏剪等特战工具。他们在一个朝鲜向导的引领下出发了。
在去白虎团必经之路上,有一处叫做“二青洞”的地方,这里离白虎团团部只有20公里,因地势险要,四周全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小路纵贯整个峡谷,因此白虎团派遣人在这里驻守。
这杨育才也是胆大心细,他并没有穿南朝鲜军军服,而是身穿美军军官服,以“美军顾问”的身份走在最前面。
在经过峡谷时,时不时碰上南朝鲜的巡逻队,杨育才这个“美军顾问”便会主动上前,用他也听不懂的“英语”与南朝鲜士兵“沟通”,这样竟然神奇地一路蒙混过关,接近了白虎团团部。
关键时刻抓住一个俘虏,得到了进入白虎团团部的口令14日凌晨两点,13人的小分队已经潜伏在白虎团团部最后一道带电铁丝网的草丛里。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敌军指挥所的灯光,就连里面说话的声音都能听到。
让杨育才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1个坦克连和1个装甲连在保护白虎团团部。10多辆坦克和20多辆装甲车将团部围得严严实实。
因为没有反坦克武器,他们13个人去对付这些坦克、装甲车和几百个敌人,这仗肯定不好打。但杨育才还是决定冒险从坦克缝隙中间渗透进去。
正在他们要行动时,一名南朝鲜上尉军官以为这些人是自己人,就前来“自投罗网”。小分队俘虏了这名军人可帮了大忙,他不仅把当晚的口令供出,还做起了小分队的向导,带领这13人沿着巡逻小路直奔团部。
这13人的作战小分队在俘虏的带领下,大摇大摆通过了坦克防护圈,一些站岗的哨兵见是军官带路,在口令正确的情况下,是一路通行无阻。
13人小分队击毙白虎团团部97人,自己竟无一人伤亡当这13人的特种作战小分队来到团部大门外时,白虎团团部正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白虎团团长崔喜寅和上司林益醇与白虎团几十名南朝鲜军官正在争论不休。
杨育才带领小分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团部,先是扔了几颗手雷,然后一阵疯狂扫射,短短几十秒钟,白虎团团部几十名官兵就被消灭了一大半。
林益醇和崔喜寅一看大事不好,就赶紧跳窗逃跑,杨育才等人这时候也顾不上他两,得先把团部里的人解决。在团部里,小分队发现了一面绣有一只白色虎头的军旗,杨育才一把把它扯下,白虎团团旗成为了志愿军的战利品。
白虎团团部驻地被13名志愿军侦察兵搅得天翻地覆,枪声整整响了一个多小时。由于搞不清楚志愿军来了多少人,南朝鲜军人四处逃窜。
这个小分队在打掉敌人指挥所后,还觉得不解气,接着一气呵成把白虎团附近的油库、弹药库炸毁。
事后经过战场统计,这13人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在执行这次行动任务中,在1个多小时内击毙敌人223人,其中包括白虎团团部97人,而他们自己竟然没有1人伤亡。
结语:
奇袭白虎团的特种作战行动对整个金城战役的胜利起了不小的作用。南朝鲜首都师副师长林益醇在逃跑时,被志愿军活捉,他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活捉到的敌军最高级别军官。
战后,志司授予小分队集体特等功,为副排长杨育才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也授予他“共和国英雄”称号。杨育才率领一个班奇袭白虎团的英雄事迹更是被拍成电影和“八个样板戏”之一。
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宿北战役结束之后,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打破了薛岳指挥的国民党四路大军的围攻,虽然在宿迁歼灭了敌人两万余人,但是,薛岳指挥的其他三路大军还在执行既定战略计划,即寻求与两大野战军在山东进行大决战。为了彻底摆脱被动的局面,陈毅和粟裕决定再打一战,集中兵力给予一路敌人毁灭性从而扭转战略态势。
当时陈毅和粟裕得到一个重要情报,即薛岳命令张灵甫整编74师作为先头部队,在李荣良整编28师以及桂系钟纪第七军的配合下由涟水向北沭阳进犯,并限令七日之内拿下沭阳。因此,粟裕和陈毅计划在运动中首歼冒然突进的张灵甫整编74师。然而,战场信息发生了变化,张灵甫进驻沭阳后却按兵不动,一直在等待与桂七军和28师的会合,因此围歼张灵甫74师的计划也就放弃了。
此时,向我解放区首府临沂突进的国民党整编26师及一个快速纵队,在马励武的指挥下在峄县突然停了下来,并构建了防御工事。马励武,毕业黄埔一期,参加过北伐、中原大战、围剿红军和抗日战争,其中在抗战之豫中会战中作战不力而被免职,国民党进行军队精编后担任整编26师师长,下辖三个旅及配属一个快速纵队,这个“快速纵队”是国民党少有的机械化部队,曾参加过远征军,是由一个炮兵团及一个坦克营等部组成,配置有上百辆汽车及36辆美式坦克。
国民党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
马励武由峄县向临沂方向进犯一路都很顺利,并信誓旦旦地说道:“三日之内可拿下临沂城,不然,你们拿着我马励武的脑袋当驴踢”,将部队将分别布在了峄临公路两侧,左右邻的间隙很大约有五十余里地,师部则位于马家庄,同时左翼的掩护部队是整编51师,右翼的是冯治安的33军第59及77师,分属东北军和西北军,与中央军间关系矛盾很深,这也给粟裕和陈毅看到了战机,于是命令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快速切断马励武整编26师及快速纵队与友军的联系,同时派鲁南军区部队深入敌后袭扰国民党后方。
1947年1月3日早,围歼国民党整编26师及快速纵队的战斗正式打响,此时的师长马励武第一时间并不在一线,而是跑回大后面过新年去了,部队很快乱成一团,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便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与分割,但26师及快速纵队凭借着装备优势奋起抵抗。于4日上午粟裕和陈毅发起了总攻的号令。
正当双方正在激战的时候,此时诡异的事件发生了,天空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雨雪交加、寒风疾苦,而且一连下了三天,这是老天要帮山东及华中两大野战军的大忙。马励武的快速纵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坦克及汽车、大炮等重型装备都陷在泥泞的道路上,犹如蜗牛爬行,已经插翅难逃了。仅仅一个下午的时间,整编26师44旅和169旅两个旅、及快速纵队全军覆没,坐镇师部的师长马励武也被活捉,而左翼的周毓英整编51师率领一个旅在支援马励武时,兵败被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