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内斗还是外敌?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等起义于广西桂平金田村。

咸丰元年(1851),起义军入永安州城域,建号“太平天国”(公元1851~1864年),洪秀全称天王。咸丰三年,攻破南京,建为国都,改称天京。

洪秀全信奉上帝教,故以天国为名。自起事至南京失陷,及其自杀,共十四年。

那么,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是:既有内斗分化,又有外敌乘虚。

这还要从起义领袖说起,洪秀全(公元1814~1864年)。清广东花县人。道光二十三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其自称“天地”次子。

咸丰元年正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首领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时洪秀全圣称天王。

次年,“天王大军”进军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于咸丰三年三月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后因“天国核心”政权不稳、内部遂以分裂,武装力量也随之削弱。

此时清王朝又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全力镇压革命。太平天国十四年(同治三年)六月,洪秀全逝世。

不久,天京陷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此失败了。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内斗还是外敌?

不单单只有这两点,还有其他的因素掺杂其中,共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公元1851年,洪秀全于金田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一时声势浩大无比,深刻影响了近代清王朝的命运走向。彼时,洪秀全一社会边缘人,长期郁郁不得志,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久而久之,不甘平凡的他,有幸接触到了西洋的一些文化书籍,遂萌发了救世之思想。适时,清廷愈发腐败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有苦难言。于是,洪秀全决心拯救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还世间一个清平。

当时,社会不满意情绪日益滋长,倒是给了洪秀全以绝佳机会,从而乘势崛起。自满清入关以来,民族矛盾便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屡屡刺激清廷的敏感神经。随之而来的,还有“反清复明”活动的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先是南明、农民军的抗清活动,再来吴三桂的反清举动,以及后来各式各样的“反清复明”,都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氛围。

这些反抗清廷统治的活动,无疑让清廷焦头烂额,视为心腹大患。待到了洪秀全时期,“反清复明”已然形成了“秘密结社,混同宗教”的组织形式,分布于全国各地。又清廷鸦片战争的惨败,导致西方势力进入了国内,使得洋教盛行。如此,洪秀全二合一,收揽起了信奉自己的信众,以“拜上帝教”为名,不得已而为之,吹响了反抗清廷的武装暴动。

期间,从永安突围到永安建制,太平军成型了,一跃成为能与清廷相抗衡的军事力量。要不是太平军发生了内讧,争权夺利削弱自身实力,或许清廷就那样完了,也说不定。诚然,曾国藩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指手画脚,但不可否认“驱除鞑虏”的号召力之强大。另外,帝国主义势力的介入串联,也是导致太平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之,太平军会失败,根本完全出于自身,还是格局不够、视野不开阔,以及没有高度考虑!!!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内斗还是外敌?

太平天国最终之所以失败,很多人可能普遍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内斗的结果。因为在天京事变爆发之前,太平天国一直在军事上处在比较强势的地位。但是天京事变爆发以后,一方面,太平天国的领导机构力量被削弱,杨秀清和韦昌辉都先后被杀掉了。尤其是杨秀清,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之前的各大战役都是主要是由杨秀清来指挥的。杨秀清被杀,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主心骨。另一方面,石达开又和太平天国主力分开,太平天国分成了两部分,太平天国在和清军作战的时候,力量就得到了很大的减弱。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走向了失败。

这个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上,我们可能太过于低估了清政府的力量。可以说,当时清政府还没有和太平天国进行最后的决战,如果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真正决战起来,太平天国是很难打败清政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清政府当时并没有到达分崩离析的地步。如果某个朝代处在分崩离析的地步,必然是除了农民起义爆发以外,各地的诸侯也都会拥兵自重。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乃至于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将领,已经各自有了自己的部队,而且都是各自的私家军,并不算是朝廷的军队,他们依然没有拥兵自重。可见朝廷对于他们来说,还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再一点,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清政府进入了近30年的所谓“同治中兴”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清朝国泰民安,社会处在非常和谐的境地,老百姓不再反抗朝廷的统治。如果不是后来日本强行发动战争攻打中国,中国的这种和平局面,肯定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由此可见,清政府在当时确实还是具有巨大向心力的。

一个具有巨大向心力的政权,是不可能轻易就被打败的。

事实上,当时的太平天国,只是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比较小的政权,其国土面积占清朝门国土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古代这种偏安江南的小国,根本就不是中央政权的对手。太平天国的根基又很短浅,他们想要和中央政权对抗,也是不太容易的。

当年太平天国在永安的时候,本来想往北打,但是失败了,所以才往南发展。后来攻打长沙,也是迟迟拿不下来。再接着,太平天国派出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军往北打,最后也失败了。总之,太平天国就没有真正的到中原去打过仗,每次往北的尝试都失败。可见,如果太平军真的打到了中原的时候,他们是不太可能是清政府对手的。

天京事变固然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但也只是让太平天国的高层发生了变动。历史上这种高层发生变动的情况不在少数,虽然说杀掉了杨秀清,削弱了领导力量,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看出,太平天国在杀掉杨秀清、韦昌辉的同时,也使得太平天国的向心力更强。因为杀掉韦昌辉、杨秀清以后,就树立了以洪秀全为中心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其向心力是更强的。而且虽然杨秀清作为一个军事天才被杀掉可惜了,然而,李秀成、陈玉成这些新一代的年轻将领又成长起来,他们敢打敢杀,丝毫不亚于老一辈领导者。

再说石达开的出走。石达开出走,其实只是带走了几千人马,对于太平天国整体兵力的影响是不大的。而且石达开的出走,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他至少拉开了太平天国的战略空间,让太平天国不可能集中力量对待天京,这就相当于当年太平天国组织的西征和北伐一样。如果石达开不出走,一方面,太平天国的领导集体无法保持权力的统一,另一方面,太平天国也没有更大的战略空间,很容易被清政府给打败。

总之,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石达开的出走,其实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再说了,石达开出走后,并没有和太平天国的主力军发生内讧。没有发生内讧,就没有损伤太平天国总体的力量。而战略空间拉大,反而是加大了太平天国整体军事上的威慑。

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政府的力量,确实还是非常强大的。太平天国哪怕不分裂,不内讧。要想打败清政府,还是不太容易的。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失败,更多的应该是外敌太强,与内斗关系不大。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等)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内斗还是外敌?

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大都揭竿而起,又被一击而溃,似刘邦、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凤毛麟角。即使是李自成闯王,在姚雪垠的笔下如此威武雄壮,英雄无比,结果也是一败涂地,他自喻的《李自成》将与《红楼梦》比肩,除红学外,还将产生李学,简直笑掉人的大牙,徒增笑话耳。

言归正传,太平天国的失败既有外因也有内忧,内外夹击而导致灭亡。总括失败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这两大点吧。

第一,中外势力勾结,共同剿灭了太平天国。光凭清政府的八旗子弟部队,是消灭不了太平军的。从两广起义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的率领下,势如破竹,很快长江以南的清朝半壁江山,已被太平军冲得稀巴烂,地主阶级闻风而逃,太平军自武汉沿江而下,占九江、安庆、芜湖直抵石头城,建都天京,风卷残云般,农民起义取得大胜利,建立了太平天国,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农民领袖却止步不前,虽派林风祥、李开芳北伐军直捣黄龙,甚至到达京津一带,但孤军深入,结果失败。如果太平军率主力毕其功于一役进军皇城,也许历史会改写。

这时的清庭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汉人地主阶级身上,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常捷军,都借此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剿灭太平军的主力军,尤其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的湘军,既包围了安庆似铁桶一般,又是围剿天京南北大营的主力,而李鸿章的淮军万人长枪队,由英法武器包装,横行在上海江浙一带。由于帝国主义以宗教信仰拉拢洪秀全卖国不成,反过来伙同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这样太平天国面对的中外势力就过于强大了,失败是迟早的事。

第二,天京事变及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败,加上治国无方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内在原因。太平天国从反对腐朽的清政府开始,初心是好的,就是要推翻这万恶的清朝皇帝;但结果呢,革命尚未成功,自己先当起比皇帝还牛逼的天王来,后庭嫔妃比清朝皇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己荒淫无耻无所不为,却不准兵士过正常人的生活,战时的男营、女营照旧,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洪秀全、杨秀清考虑的是争权夺利,天京事变可说是内部矛盾的总爆发,没有洪秀全的认可和密令,韦昌辉有天大的胆也不敢杀杨秀清,还剿灭了二万精锐太平军,等于自相残杀。不用敌人打,自己先自杀,不用敌人动手了。

后来洪秀全又利用石达开消灭了韦昌辉势力,其实也是太平军,暂时被洪秀全起用的石达开,并非得到重用,太平天国小朝庭基本把持在洪氏兄弟手中,洪仁玕算是一个干事有谋略之人,他的治国方略有,但在太平天国治下是无法实现的,《天朝田亩制度》据说在太湖潜山交界处曾实施过,但无史料证明,只能存疑。

太平天国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大体就是上述内外两个方面。至于忠王李秀成的“让城别走”的计谋真采纳,也不过拖延一些时间,最终还是失败的命运。还有悲壮的安庆保卫战,几经移手,英王陈玉城壮烈牺牲,但终究敌不过穷凶极恶的湘军而归于失败。敌人太强大,中外勾结围剿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因;而内讧自相残杀,石达开带精兵出走,自伤元气,也是重要原因。至于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等等,是后来研究者的观点,都对。这就上升到理论高度了,本文不打算深论,就此打住。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内斗还是外敌?

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有积极的一方面,但每每到了后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太平天国也未能免俗,相比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后来的倒下暗淡无比,且问题重重。

那么,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太平天国自己的问题。

太平天国的倒下,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他们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1、言行不一,失去民心。

太平天国成立之初,喊着“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对于广大的农民,太平天国宣传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这样的口号,谁都喜欢,但实行下来就变了样了。

一边喊着同吃同喝同劳动,将教众的钱财物统统收入"圣库”。一边又限制教众的生活,无论是吃喝,还是用钱都被限制,甚至夫妻都被隔离,很难进行人伦之事。

而天王和其他各王,享受锦衣玉食,能娶漂亮姑娘,天王洪秀全光是后宫就有一千多位嫔妃(《江南春梦庵笔记》记载)。

话说,洪秀全的纲领来自“基督教义”,基督教讲究“人人平等”,那么,后期的太平天国哪里有所谓的平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言行不一,导致最后失去民心。

2、太平天国的内斗。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金田起义后,洪秀全成了天王。在1851年的12月,又封了东、西、南、北、翼王。

而王还有等级,东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石达开是三等王。

从封王的那一刻起,太平天国就避免不了内斗了。

1856年的“天京之变”(南京),让内斗达到了顶峰。

先是东王因为飞扬跋扈,功高盖主,在天王授意下,有北王韦昌辉带人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家中老小,并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整个天京顿时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风。

而其后不久,石达开带兵前来,逼迫洪秀全法办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此时,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在1852年战死,杨秀清和韦昌辉又因内斗而死,老一代的王,只剩石达开了。

但是,权力让洪秀全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信任任何人,而且开始提防石达开,并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制衡石达开。

石达开一看情况不对,在1857年率部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封王拉开了内斗的开始,让太平天国实力大损。

而有意思的是,1861年之后,封王越来越多,最多时有2700多个王,这没内斗你信吗?各种互相拆台,互相抢夺利益。

一句话,太平天国的倒下,和内斗造成了实力大大受损,非常有关系。

(二)清朝有续命者。

清朝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三位强人,这三位的存在,让太平天国举步难行,他们就是大清的续命者。

1、曾国藩。

如果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可能就成事了。虽然,太平天国的实力一般,但架不住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弱。

清朝的大厦将倾之时,曾国藩出现了,此人忠勇无比,能力也很不错。

不靠大清的军队,人家自己组织,自己练兵,这就是湘军。湘军虽然是地方军,但战力不错,不是朝廷军队所能比拟。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发挥了绝对的主力作用。

因此,曾国藩记了首功。

2、左宗棠。

此人学历不高,能力不低。论军事才能,曾国藩也要甘拜下风。

早期,左宗棠只是作为骆秉章等人的幕僚做一些和太平军打仗的事。从1860年开始,左宗棠先是做了曾国藩的助手,1861年成了浙江巡抚,开始展示他的军事才能。

在浙江、广西、广东三个地方,左宗棠和太平天国对垒时表现出色,为大清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左宗棠,曾国藩想轻松打败太平军,也是非常难的事情。

3、李鸿章。

这个晚清的大人物,刚出道时,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他的年龄要比曾、左二人小十来岁,但是,李鸿章的政治意识很好,趁机建立了淮军。

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出色。而更出色的是,在曾国藩之后,李鸿章的淮军成了大清的绝对力量,影响颇大。

因为,大清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续命者,因此,太平天国没有悬念地走向了最后的灭亡。

(三)英国和法国人帮了大清一点。

太平天国纵横驰骋的时候,英法联军趁势攻进了北京,并签订了《北京条约》,获得了不少利益。而俄国在北方直接强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英法两国,本来想要联合太平天国灭了大清,然后让太平天国成为他们的傀儡国家,但被洪秀全拒绝。

后来,在《北京条约》后,英法两国开始帮助大清打太平天国。

左宗棠旗下的“常捷军”就是中法混合军队,而左宗棠旗下的“常安军”则是中英混合军队。虽然,这两只军队规模不大,但战力非常突出,起到了辅助对抗太平天国的作用。

总体而言,太平天国覆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问题,其次是大清的续命者们也很厉害,三是外国人给了一点帮助。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内斗还是外敌?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内斗,外敌的因素,但是太平天国的形势在短短几年内,急转直下,又不只是因为内斗,外敌的影响,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平天国的失败与失去民心也是有关的。

1850年,在洪秀全才发动天平天国运动时,推行的是财产公有制,喊出来的口号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是非常符合当时备受朝廷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心理。也因此,太平天国在最初的几个月,迅速席卷东南多省,参与的群众就多达数十万人。

虽然今天我们再看太平天国运动,其中有不少较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如《天朝田亩制度》,论述执政纲领的《资政新篇》,但是太平天国还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太平天国因为反清就代表先进吗?把封建社会往神权,王权结合的社会去引导,推崇怪力乱神,引入基督教的壳子,却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禁锢的一个政权,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倒退。

太平天国内斗,展现出的正好是这个政权迅速腐败的缩影,在最初起义时,太平天国最重要的是“平等”的思想,但是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这个政权,却比清政府还要等级森严,封王者享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特权,洪秀全,杨秀清这些人,生活奢靡腐败,而最初他们所搞的怪力乱神那一套,成了这两人内斗的常见手段。

在杨秀清被杀死后,太平天国所鼓吹的上帝无所不能,自然就会引起国民的质疑,洪秀全也开始借着神权大肆封王,太平天国发展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作为领导者的王,多如牛毛,毫无价值,而执政者之间互相猜忌,即便没有外敌的状况下,太平天国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太平天国本是借西方基督教名义而建立的政权,但是不论是洪秀全还是杨秀清,都并不了解基督教,本来西方各国也有意要扶植太平天国,但太平天国不向腐朽的清政府,要求和西方各国贸易要有平等的地位,并严禁鸦片贸易,所以最后英法联合清政府一同剿灭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失败也是有外敌因素影响的。

洪秀全,杨秀清这些人最初也是劳苦大众,按理说他们建立太平天国后,应该是能体会百姓苦难的,但定都天京后,统治阶级就开始膨胀了,贪图享乐,在天京大兴土木,就比如修建天王府就发动了数万劳工修建,其中还包括了女性,半年多才建成,金碧辉煌,这时太平天国还在处于扩张地盘的阶段。

洪秀全贪恋女色,大量从民间选秀女,充实后宫,这类奢淫的事情是会上行下效的,这完全就偏离了太平天国建立的初衷,这和重新组建一个封建王朝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点太平天国做的还不如清朝。

而杨秀清掌握了主要军政大权,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均衡,也会动摇政权的稳定,在内斗发生后,那些曾经相信太平天国自由,平等,能带个他们美好生活的民众,自然就会对这个政权产生怀疑,失去民心,又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国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