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祁钰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他的下场是不是不会那么惨?

明景泰八年(1457年),已经 “尊为”太上皇,并且被幽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立下,成功夺取了皇位,重新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而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则被废为郕王,并在不久之后去世。

历史上将这场明朝时期的宫廷政变也被称为“夺门之变”,亦或“南宫复辟”。

其实,朱祁钰的最终结局本不该如此。尽管他的上位有着极度的偶然性,可他毕竟在“北京保卫战”之中贡献突出,并且为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恢复国家元气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对于朱祁钰来说,完整渡过自己的皇帝“任期”,并最终葬入皇陵之中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就是因为朱祁钰在对待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朱祁镇过于的“小心眼”,同时却也极度的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夺门之变”的发生,而他也只能以如此悲剧式的结局收场,结束了他那颇有戏剧性的一生,就此成为了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要好的关系,伴随着“土木堡之变”而彻底改变。

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孙太后所生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历史上的明英宗,而朱祁钰也被晋封为郕王。这一年,朱祁镇八岁,而朱祁钰更是只有七岁。

由于明宣宗去世时间较早,此前诞育的子嗣并不多,只有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个皇子,加上这二人年龄相仿,从小相伴长大,关系自幼便非常要好。

而此时的朝堂上,朝政主要由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孙太后主持,在加上“内阁三杨”的辅佐,政局也是非常的平稳,这也给朱祁镇和朱祁钰创造了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当然,朱祁钰也能充分认清自己的身份,保持对于自己这位兄长皇帝的敬重,这也使得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能够继续维持。以至于朱祁钰到了就藩年龄后,朱祁镇并未让其前往外地,而是直接留在北京就藩。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也许会造就一番“君臣兄弟”的佳话,甚至可以比肩清朝时候的雍正与怡亲王胤祥,然而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土木堡之变”的爆发而彻底改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挑唆下,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临行前,他委以了朱祁钰监国重任,直到此时朱祁镇依旧对于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是极度信任与器重。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明朝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打了个全军覆没,就连朱祁镇本人也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而也先在取得大胜之后也没有就此罢休,转而率领瓦剌军队杀奔北京而来,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也就此打响。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坚定朝臣和将士们包围北京的决心,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坚持下,孙太后没有立此时年仅两岁的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帝,而是立了郕王朱祁钰。

就这样,朱祁钰从监国,一跃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最终朱祁钰也在于谦等人的全力辅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一年之后的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还朝,然而等待他的确实那个曾经非常熟悉,如今却“陌生”无比的弟弟,而他也从这时便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幽禁生涯,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皇权的渴望,让朱祁钰走向了极端。

其实,在孙皇后听取于谦等人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之前,是先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然后才安排的朱祁钰登上皇位,而这实际是也是朝中众多官员们的意见。

通俗一点来说,孙皇后这样的安排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主少国疑,让朱祁钰“临时性”的做一朝皇帝,而在其去世后,还是应该将皇位还给朱祁镇的子嗣后代,而对于此,起初的时候朱祁钰也是予以默认的。

然而,在当真正坐到皇位之上,开始享受至高无上皇权的时候,人的心态难免也就会发生变化,朱祁钰也不例外。

于是,在与瓦剌进行交涉,迎请朱祁镇还朝问题的时候,朱祁钰就展现出了极不耐烦的情绪,百般推脱和搪塞,甚至于还放话说自己不再愿意做这个皇帝了。而最终,在以于谦为首的朝臣表示不会再提议更换君主,让其安坐皇位之后,朱祁钰这才极不情愿的同意可以安排朱祁镇还朝之事。

当朱祁镇结束了一年的俘虏经历,回到北京后,他自知罪责重大,也表示了无意与朱祁钰争位,朱祁钰也象征性的进行了“三辞三让”,可谁知,这也是这兄弟二人之间最后的和睦与体面。

就在结束了所有场面上的迎请仪式后,朱祁钰随即下令将朱祁镇幽禁于南宫之中,不仅派人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监视,还在门上安了多把铁索,只留一个小口往里递送水和食物,甚至还将南宫内外所有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止朱祁镇与外界交流。而朱祁镇也就是在这样严密而又高压的监控之下生活了整整七年。

而除了极力的打压朱祁镇之外,为了能坐稳皇位,朱祁钰又开始对太子朱见深动手了。

起初,朱祁钰曾对“易储”进行过一番试探,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在这之后,朱祁钰更加紧了行动。一方面,他用钱物贿赂大臣,希望赢得朝臣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开始排挤反对者,这其中就包括汪皇后,朱祁钰为了扫除“易储”障碍不惜将其打入冷宫之中。

终于在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沂王,从而成功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只不过朱见济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而这也使得朱祁钰此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其身心也就此遭受巨大打击,开始每况愈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便趁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为帝,而朱祁钰则被重新贬为了郕王,不久之后便离奇去世。

而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镇,也随即开始了对于朱祁钰的清算,除了给他冠以“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这样的恶劣评价外还废黜了其帝号,并赐谥号为“戾”,称其为“郕戾王”,以尽显对其的批判。随后更是只以亲王礼仪安葬在北京西山,不准其葬入帝王陵园之中,以对其进行报复。

而直到朱祁镇去世,他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才为其恢复了帝号。

如果朱祁钰就此除掉了朱祁镇,那么就可以改变现状了么?

相信不少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朱祁钰不杀掉自己的哥哥和侄子,这样他就可以安稳的坐在皇位上了,何必在这样又要养,又要防的,简直是多此一举。

如果朱祁钰真的这么做了,那他就不是朱祁钰了,实际上,这便是朱祁钰的一个最大的性格问题与缺陷,就是太过于优柔寡断。

尽管在很多史料中没有提及,而是将所有的功劳全都归结于于谦一人,但如果没有朱祁钰的鼎力支持与居中调度,更重要的是,他的坚守无疑给了守城官兵以巨大的信心,所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与朱祁钰是密不可分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伴随着“北京保卫战”的取胜,朱祁钰的名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算是彻底坐稳了皇位,并且已然有了功勋与登基的“合法性”,可他依然对于朱祁镇忧心忡忡,极度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才会对迎请朱祁镇还朝充满了抵触。

而在迎请朱祁镇回朝后,他先是迫害朱祁镇,随后又挑起“易储风波”,可他做这些之前,却总要先和朝臣们商议,甚至想到了用贿赂的方式,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断与坚决。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是畏首畏尾,引发了朱祁镇对其巨大的仇恨,就连朝臣们都是颇有微词。况且朱祁镇此前在位已经十四年,朝中本就有着大量拥护他的官员,如今的情形让更多的官员对其也给予了充分的同情,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夺门之变”的发生。

而与此同时,朱祁镇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也非常的谨慎。

一来他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土木堡之变”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灾难,所以确实也有一点心灰意冷,用隐忍的方式算是为自己赎罪。二来此时的他已然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朱祁镇也没有给朱祁钰任何的机会和借口,再加上孙太后和朝臣们的暗中保护,最终使得朱祁镇等到了重掌朝纲的那一天,而朱祁钰也就此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如果朱祁钰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他的下场是不是不会那么惨?

现代有位名人说过一句话:把一头猪,放在风口浪尖上,它也会飞起来。朱祁玉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来到了风口浪尖上,可惜他飞的不远,也不潇洒。所以说,朱祁玉是一个可怜的人,也是一个让后人唏嘘的皇帝。

朱祁玉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是,他缺乏一个做皇帝应该貝有的性格。做皇帝最基本的条件是,刚毅果决,心有千机。可惜,朱祁玉却是一个忧柔雾寡断,心地说很毒,却又善良,说善良,又有丝毫的很毒的人。

在土木堡之变突如其来的发生后,被推上风口浪尖上,朱祁玉没有占一点主动权,他是被大臣们硬推上的。没有李纲的当机立断的手段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单凭朱祁玉自己的能力,不可能达到那个高度。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他当上皇帝后想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人,大凡处在这个位置,都会有这个想法。一个聪明的皇帝,会想出一个或毒或善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都能走的通,毕竟,他是一言九鼎,金口玉言的皇帝。只要方法得当,一定会有见风使舵的大臣来帮助他。

然而,朱祁玉却走了一条让人啼笑皆非的路,行贿大臣,而且行贿的数目却只有区区百俩银子。忧柔寡断,缺乏韬略的个性坦露无遗。

太上皇朱祁镇回来了,被软禁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不参杂伦理道,朱祁镇的做法无可厚非。毕竟,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容不下一丝的善良。然而,朱祁镇没有把事情进一步做下来,所以,才倒致了后来的夺门之变,倒致了他可怜的下场。

那么,如果,朱祁玉狠心杀了朱祁镇,事情会怎么样呢?怎样才能保证他的生荣死哀呢?

一,杀掉朱祁镇的同时,杀掉朱见深,否则,他还是这个结局,甚至更糟。

二,立外藩为帝,同时清除亲近朱祁镇的大臣,速度要快。

很可惜,朱祁玉没有这种魄力,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做不到。即便,他能下决心杀了朱祁镇,结果会更糟糕。

如果朱祁钰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他的下场是不是不会那么惨?

明代宗朱祁钰算是明朝最悲催的皇帝了,本可以做一世潇洒闲散王爷的他,却因为皇兄朱祁镇的无知,被强拉硬拽地捧上皇位。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战战兢兢的运筹帷幄,终于挽救了大明江山,可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最后被打回王爷身份,死的不明不白,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能葬入皇陵的皇帝。

有人说朱祁钰的悲剧结局是因为他的心慈手软,没有及时除掉朱祁镇,才有了后来的夺门之变,有了他的惨淡结局。

其实,朱祁钰并不是不想杀朱祁镇,是不能杀,也杀不了。

朱祁钰的皇位是借来的

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就是明宣宗身边的宫女,生下朱祁钰才成了贤妃,朱祁钰是非嫡非长,在极其看重嫡长子继承制的明朝,朱祁钰是与皇位绝缘的。在其兄长朱祁镇登基后,他也乐得当个闲散王爷。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449年,朱祁镇听信权宦的谗言,带着明朝的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亲征瓦剌,结果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明英宗还成了瓦剌的俘虏,皇帝被俘,这耻辱程度仅次于靖康之难。

瓦剌一心想用明英宗控制明朝政权,咄咄相逼,以致于明朝人心惶惶、朝野动荡,王公大臣都要跑路了,眼看大明朝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于谦站了出来,说动了孙太后,推举被英宗委以监国重任的郕王朱祁钰代理皇位,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组织勤王挽救大明。

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朱祁钰确实是不愿意当这个皇帝的,皇位就是个烫手山芋,一旦瓦剌攻破京城,皇帝会比死得比赵四他爹都惨。更何况还是代理皇帝,就算自己平安度过危机,还得把皇位还给兄长的儿子,但他已经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了,说不当也不好使,最后赶鸭子上架,被迫登上了皇位。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几番殊死抵抗,朱祁钰保住了小名,也保住了大明朝,就在要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时候,瓦剌人为了搞乱明朝内部,把明英宗放回来了。

被俘虏的皇帝就这么被放回,真是亘古未闻,朱祁钰听到这消息心里也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保住的江山,已经爱上了这权力的滋味,正牌皇帝却要回来了,这叫什么事。

朱祁钰虽然万分不想让英宗回来,可是明朝上下群臣百姓看着呢,自己这个代理人不得不迎接正牌皇帝回宫,否则要遭到天下人的唾骂,群臣的非议,甚至是各方势力群起攻之,皇位势必坐不稳。

这就样,英宗被迎接回朝,当了太上皇,朱祁钰虽担心英宗势力卷土重来,也不能杀他,还得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但凡英宗有任何不测,不管是不是朱祁钰干得,世人都会将这罪名安在朱祁钰身上。

所以朱祁钰一直将英宗软禁在南宫,严格监视,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

朱祁钰太子暴毙,朱祁镇在明朝势力犹在

明英宗的归来,让朱祁钰深感威胁,为了将皇位牢牢掌握在自己一脉,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掉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是第二年朱见济就去世了,朝中对此事也有诸多非议,认为是朱祁钰废立太子的私心过重,失了民心,天理不容,让夺了朱见济的小命。

虽然古代皇子早夭是常事,但刚被立为太子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正值壮年的朱祁钰一直到他去世的五年间再无所出,朝野中开始出现了对朱祁钰的攻击,之后朱祁钰突然一病不起,英宗毫不费力的重掌朝政,仅月余朱祁钰暴毙,一系列巧合背后很可能就是阴谋,是不是有人在阻止朱祁钰一脉传承皇位,诋毁朱祁钰是不是在为了英宗复辟做准备?

这背后的人是谁?英宗生母孙太后?重视礼法渴望英宗复位的士大夫?效忠英宗的权宦?或者说他们都有份呢?总之,在英宗背后一直有不小的支持势力,这也是朱祁钰不能动他的原因,更是英宗能够成功复辟的根本。

明英宗夺门之变后,狠狠地打击了朱祁钰,直到南明政权时期,朱祁钰才得到应有的尊封,可还是没能葬入明朝皇陵,当时人为他鸣不平,后世人给予正面的较高评价,都有赖于他为明朝做出的贡献,也没有对英宗一脉做成过激行为,倘若他真的杀了英宗,恐怕是要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文诛笔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了。

如果朱祁钰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他的下场是不是不会那么惨?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当满朝文武赶到午门等候升朝之时,却等到了皇帝易位,太上皇朱祁镇复辟登基的消息,看着底下疑惧重重的百官, 明英宗朱祁镇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郕王身体已经好些了,已经可以喝些稀粥。”

一句话,便已经重新定义了君臣,惶恐的人们只顾得上朝拜新君,谁还来得及关心郕王朱祁钰真正的身体情况, 而就是这位身体渐渐好转的先皇,却在迁入西内不久,便神秘暴死离世,年仅三十岁。

在数本史书记录当中都有朱祁钰被杀的记录,甚至还精确到了人名。

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已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

一代帝王死于宦官之手,让人不禁唏嘘长叹,不少人曾说,朱祁钰还是手不够狠,当初他若是狠狠心,将哥哥除掉,哪有后来的身死阉人之手的厄运,那么朱祁钰起过杀兄念头吗?又为何下不了这个决心呢?

我想,朱祁钰内心或许涌现过这个念头的,但这个念头很快便被其否定了,因为不现实。

一、 兄弟手足

如果没有土木堡惨败,朱祁钰和朱祁镇这两位兄弟或许会成为兄友弟恭的典范,明宣宗的孩子不多,而这两位年龄相仿的孩子,在父亲去世之后,才相遇在了一起,血缘亲情是两人最初交往的纽带,这种关系在古代也是一个最可靠的纽带。

而两人的关系,可以从朱祁镇出征瓦剌时就可以看出,当时留在朝中监国的,朱祁镇安排的就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如果不是绝对信任,其不可能这么安排。

然而权力的诱惑是无情的,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俘,朝廷之势巨变,太子年幼之时,朱祁钰这位监国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本来终身无皇帝命的朱祁钰,尝到了那种唯我独尊的滋味之后,自此便再也难以割舍了。

自古以来为了君权父子反目、手足相残数不胜数,因此,朱祁钰也不可能大度到将皇位拱手相让,已经到手的,不可能再送回,但朱祁钰刚开始是应该没有想过杀死朱祁镇的。

因为,全天下都在盯着自己呢,本来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瓦剌人不放朱祁镇,兄弟两人老死不相见,省得尴尬,这样的结果最好,但那个不长眼的杨善竟然把哥哥给接回来了,太上皇这个块儿烫手芋头,可不好接。

两人年龄都不大,哥哥猝死的原因比较勉强,如果太上皇在自己治下时期驾崩了,自己这个弑兄的嫌疑,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而如今的太子还是朱祁镇的儿子,太后还是朱祁镇的亲娘,自己这个夹心饼,虽说是皇帝,真杀了朱祁镇,内朝恐怕会立时动荡。

即便自己稳住了内廷,那么朝臣们呢?有几个跟自己一条心?

二、 大臣们的拥护

景泰帝一朝,其实很多臣子还是对太上皇有感情的。

从使臣杨善的作为就能看出,朝廷臣子们的心意,作为一个执政十多年的皇帝,朝廷上下勋贵臣子们,哪个没有受到皇帝的提拔和恩泽,而且土木堡之役,虽说大家认为王振是首恶,但也是为了找一个战败的替罪羊罢了。

因为除了亲征,没有人否认明英宗的出征策略,在当时瓦剌连续犯边、边境危急的情况之下,出兵不仅是明英宗的想法,其实也是整个朝廷的意志,即便是失败了,明英宗也是为了大明朝而被俘的,从同情心、愧疚感上来讲,先前明英宗一朝的臣子们,从内心来讲,很难接受先帝被弑的结局。

臣子们不行,那能不能合法合理地保证自己的皇位呢?废掉朱见深,另立朱见济是一个道德上亏欠,但法理上能够让人接受的措施。

毕竟肥水没有流到外人田里。

三、 儿子暴死的背后黑手

当了三年皇太子的朱见深被叔叔给废了,朱祁钰以为这样就可以断了自己哥哥的念想,而自己也能自此高枕无忧了。

然而第二年,他这个计划就泡汤了,因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太子朱见济夭折了,史书上没有说这个小孩儿是如何挂的,但这么匆匆地暴死,让人很难不产生怀疑,到底是谁干的。

从后来朱祁钰被勒死,可以想象,在整个后宫之内,应该还有一股效忠太上皇朱祁镇、皇太后孙氏的力量,那就是宫宦。

自明宣宗时期,宦官便被刻意地进行文化素质培养,而忠君爱主则成为了必修课程,皇太后还在,太上皇意外失位,眼前这个皇帝,得位出于侥幸,竟然冒天下大不韪,废掉了先前约定好的皇太子,这种悖逆的行为,让一些同情太上皇的内宫宫宦们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

这些行动或许有太上皇、皇太后的默许,从后面发生的“金刀案”来看,太上皇与宫内宦官之间,互动还真不少,而这些宦官中也不乏忠义的死士之辈。

而朱祁钰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感觉有点恐怖呀。

四、 自己或许还有机会

虽然死了儿子,但朱祁钰还是没有下定杀太上皇的心,因为朱祁镇被自己隔离在南宫,朱见深被自己废了,如今自己还是大明朝的掌权人,儿子没有了,还可以生,因此景泰帝虽然悲痛,但没有绝望。

他开始大规模召入秀女,想再生下一个皇位继承人,而非常诡异的是,即便景泰帝付出了所有精力,却依然没有一儿半女诞下,要知道,当时的他还正值生育力比较强的年纪,又有生育史,哪里出了问题?后世有人指出,当时负责召入秀女的内宫人员,召入了很多常年服食凉药的妓女,这些妩媚动人,却不孕不育的女人,才最终让景泰帝功亏一篑,有人故意不让他生。

纵情的景泰帝身体最终每况愈下,也为兄长朱祁镇复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看出,景泰帝虽然是皇帝,但在其执政期间,太上皇、皇太后、臣子、内宫的各个势力都掣肘着景泰帝的影响力,使得其最终根本不可能将那个弑兄的想法付诸现实。

如果朱祁钰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他的下场是不是不会那么惨?

朱祁钰若杀掉他的哥哥,他的结局可能也好不到哪去!甚至可能比历史上的结局还要悲惨!连之后侄子明宪宗给予他的死后哀荣都没有,彻底沦落为一个透明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历史上,朱祁钰之所以会落得个被废为郕王,而后暴卒于西苑的下场,一切都源于那场宫廷政变,即“夺门之变”。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将领石亨、文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在皇城内发动夺门之变,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夺门之变,这场宫廷政变之所以会发生,不是因为朱祁钰昏庸,更不是因石亨等人真心实意地想拥戴朱祁镇,而是因为代宗无子

归根结底,代宗朱祁钰之所以会有后来那般悲惨的结局,源头就在于他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衣钵!

当时,朱祁钰本有一子,但因疾病早夭,此后代宗虽努力耕耘,可却再无所出,后宫诸妃嫔的肚子是没有一点点的动静。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传承,封国、爵位、财产等等都需要子嗣来继承,尤其是对于有封国、爵位的家族来说,若绝嗣,也就意味着将永远的失去这个封国和爵位,比如汉初燕王刘建,他就因无子,致使封国和爵位皆被废除。

想想看,连普通人都如此重视子嗣传承,更何况是天下第一族的皇族呢!封建时代,皇帝绝嗣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轻者丢掉自己这一脉大宗的身份,将皇位拱手让于曾经的小宗,比如明朝孝宗一脉,就因武宗绝嗣,致使皇位被原来的小宗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所得。重者会让国家出现动荡,甚至是皇权旁落,比如西汉昭帝绝嗣,致使权臣霍光趁机专权,夺走本属于皇帝的皇权。

因此,正因代宗无子,才让石亨等人升起了本不该有的异心,才让朱祁镇有了再次即位的机会。

朱祁钰无子,就意味着代宗之后的皇位再也没有直系继承人。而没有了直系继承人,朝堂必然就会出现动荡,一些有异心的臣子就会蜂拥而出,搅乱朝局。对于那些有异心却还未位极人臣的文武百官来说,他们就有了一次登上鼎峰的机会,自古在先帝绝嗣后,拥立新君成功的大臣,他们的权势都能在瞬间登上顶端,好比霍光拥立宣帝、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

由此,这才有了后来的夺门之变。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个人利益,他想做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的权臣,所以他这才去拥立朱祁镇。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就算明英宗朱祁镇被朱祁钰所杀,只要朱祁钰依旧无子,利欲熏心的石亨他依旧也会发动宫廷政变,只不过拥立的对象变成了其他皇族。

而在当时,最有可能被石亨拥立的就是朱祁镇之子,前太子朱见深。朱见深是当时最有资格继承代宗皇位的皇族,作为朱祁镇的儿子,大明名正言顺的皇太子,如果要排顺序的话,他就是大明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对于石亨这个唯利是图的人来说,拥立朱见深为帝,这是最为稳妥,成功率最高的人选。

试想,如果朱祁钰之前杀掉朱祁镇,即位后的朱见深会放过他吗?显然不会,之后别说恢复他皇帝的身份,恐怕都会将他直接贬为庶人,连王陵都给他拆了。

其实,当时朱祁钰他若想有一个好的结局,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有子嗣,只要有子嗣,群臣就不会有异心,只要有子嗣,他的皇位就无人可以憾动。而如若他皇位不失,他就不会有后来那般悲惨的结局。

但是,可惜朱祁钰在独子早夭后,就再也没有子嗣出世。本来,他还年轻,还有机会生子,可是谁叫他既无子,又多病,在独子早夭后,或许是悲伤过度,他的身体是越来越差,在外人看人就好像随时要驾崩一样。如此局面,怎能叫群臣放心呢?怎能叫群臣不生异心呢?

如果朱祁钰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他的下场是不是不会那么惨?

如果真这么做,朱祁钰背负的罪名可就大了,但他的下场同样很惨,不仅皇位不保,还有可能被削其宗籍,废为庶人。如此看来,把英宗杀了是一件代价非常大的事情,朱祁钰肯定不敢这么做。

临危即位,组织北京保卫战

郕王朱祁钰是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包围,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宗也只身被俘,当时皇太子朱见深才两岁。为免主少国疑,在于谦、王直等大臣的建议和孙太后的同意下,当时身负监国之任的郕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这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年号景泰)。

朱祁钰在非常时期被拥立为帝,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军,对明朝有再造之功。但是朱祁钰当上皇帝于法理来说,其实只能算是特殊情况下的“代行”,只要英宗不死,或者侄儿朱见深长大,景泰帝的皇位终究还是要交出,因此他对迎还太上皇一直不甚上心,一再拖延时间,其目的就是希望太上皇永远都不要回来,直到于谦说了一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对于谦一向言听计从的景泰帝才派出李实、杨善出使瓦剌迎回太上皇。

景泰帝一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他对皇位太过于执着,当初孙太后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后,才答应立郕王为皇帝,其意思很明白,大明的天下还是英宗皇帝的,朱祁钰不过是代理执政罢了。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朱祁钰在朝野获得很高的声望,帝位也渐渐稳固,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当皇帝,而是希望儿子朱见济能取代侄儿朱见深成为大明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因此,在太上皇南还后,他便毫不犹豫的将哥哥软禁在南宫,并派人严加看管,这一关就是整整七年。

夺门之变,英宗对景泰帝展开疯狂报复

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成功的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到了第二年朱见济就不幸夭折了,这件事对景泰帝的精神打击很大,此后他不断在子嗣问题上尝试努力,同时对大臣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建议置之不理。终于在景泰八年(1457年),将军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泰帝重病之事,向孙太后取得懿旨,带兵直驱南宫,打开南宫大门,将太上皇迎回宫内复登大宝。再一次当上皇帝的英宗很快就逮捕杀害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而景泰帝则在一个多月后不明不白死去,死因不明,有说法说是英宗派人杀害了景泰帝。

景泰帝虽驾崩,但英宗对他的清算才刚刚开始,英宗不仅废其帝号,还给他上了一个恶谥约“戾”,称“郕戾王”。仅以亲王礼将景泰帝安葬于西山,代宗由此成为明朝自迁都北京以来,仅有的一位没有被安葬在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景泰帝的结局很是让后世为之唏嘘,他是明朝很有作为的皇帝,其成就要远远高过他的哥哥英宗。很多人说景泰帝太过于心慈手软,如果狠下心来将他哥哥杀了,或许结局不会如此。

杀兄无名,其害深远

首先,若通过非常手段杀害英宗,景泰帝的皇位必然不保,因为侄儿朱见深还在,只有一不做二不休把哥哥英宗和侄儿朱见深一起杀了,才能算是一劳永逸。但是这么大的事情很快就会大白于天下,景泰帝杀兄屠侄,其罪非同小可,满朝文武谁都保不了他,最大的可能就是景泰帝会就此结束皇帝生涯,还要以大逆罪重治。

其次,英宗与儿子同遇害,这对于景泰帝来说是一件代价很大的事情,明朝不是唐朝,不可能像玄武门之变那样兄弟自相残杀后才能堂而皇之的当上皇帝,明朝信奉正统,皇位本来就是属于英宗一系,景泰帝软禁英宗已经在朝廷引起巨大非议。如今再杀害皇兄和皇侄,这只会让景泰帝陷入众叛亲离地步,到时候他被废为庶人都有可能,而一旦由外藩亲王入承大宝,这个结果就显然是“两输”了。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英宗,景泰帝是绝对不能杀,杀了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境地。其实在当时景泰帝完全有办法改变现状,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夭折后,景泰帝应该顺从民意及早复立侄儿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臣下之心。正是因为景泰帝在立储大事上心存私心,才给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分子以口实,最后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对景泰帝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