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砍下李建成头颅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这样做的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有可能失败。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在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上演了一场由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的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政变的结果,是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原皇太子李建成,并诛杀四弟齐王李元吉,最终,迫使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将大权交出。

但在政变过程中,有一处令人十分疑惑的细节,那就是李世民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后,紧接着又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

莫非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有深仇大恨,才让他下此狠手?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明知道李建成已经死亡的情况下,李世民仍然砍下他头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举动是整场政变极为重要的一步,如果不做,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会因此而死。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被压制到崩溃的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确实是由李世民一手操刀不假,但他也是被逼得没法子了。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与发妻窦皇后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演绎里为李元霸)以及四子李元吉。

其中,三子李玄霸死得早,因此在李渊登基前后,出力最多的就是其他三个儿子。

而在这三个儿子里面,最劳苦功高的就要数次子李世民,可以说,大唐的江山有一多半都是他真刀实枪打下来的。

但也是因为他的能力强且功劳大,在大唐开国之后,却遭到了不少无端的猜忌。

猜忌的根源,则来自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建成是担心李世民功勋过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而李元吉则是一心想让李世民和李建成争一个鱼死网破,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总之,两人虽说方向不同,但终极目标却一致,那就是消除李世民这个威胁。

因此,两人顺其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同盟,这个同盟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想方设法给李世民下绊子,以让他吃瘪为乐。

这种设计陷害,在玄武门之变前,屡有发生。

比如,在武德七年,李渊组织的一场郊外狩猎比赛上,李世民就差一点中了李建成提前设下的圈套。

当时,李渊要求三个儿子比赛,看谁猎杀的野物多,等到三人准备出发时,李建成牵来一匹马,忽悠李世民说这是一匹好马,让李世民骑着这匹马比赛。

这匹马是好马吗?确实是,但性子极烈,经常尥蹶子,寻常人根本驾驭不住他,李建成把这匹马交给李世民,摆明了就是让李世民出丑。

而李世民呢?由于当着自己老爹的面,也不好进行拒绝,只能是骑上马离开。

但跑出去没多久,马就尥起了蹶子,幸亏李世民骑术了得,几经努力才算是把马制服,而看到这匹烈马屈服后,当时的李世民相当得意,对不远处的宇文士及吹了一句牛。

“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他知道李建成想用一匹马来暗害自己,但自己生死有命,哪里会是一匹马就能害死的?

但这句话被李建成得知后,却变了味道,他通过李渊后宫的妃子给李渊吹“枕头风儿”,硬是把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李世民自称有天命,要当天下主,不会平白无故的死去。

而李渊呢?对此未加分辨,不由分说的就把李世民叫来一通大骂,以至于李世民伏地叩头,自请治罪,但李渊仍不解气。

若不是当时恰逢突厥来袭,李渊需要让李世民带兵打仗,估计李世民是难逃罪责。

而像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包括李世民在对抗突厥入侵这场战役上,他巧妙利用计谋,没费多大周章就让突厥大军退走,但他得胜归来后,不仅没有嘉奖,反而还是打压不断。

除了不断给李世民本人使绊子之外,李建成还暗中去挖李世民的墙角,千方百计的收买秦王府的人。

比如尉迟恭,李建成就曾经重金对他收买,只不过尉迟恭当场拒绝了他,也正是因为如此,尉迟恭遭到了李建成的暗杀,虽说躲过一劫,但却被李建成设计陷害关进了大牢。

最后还是李世民拼死营救,才救尉迟恭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像房玄龄、杜如晦等原本是李世民的谋士,都被李建成设计一一调出秦王府,一番操作下来,李建成前后调走了李世民多达60余位属下。

对于这些,李世民是敢怒不敢言,他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成了光杆司令。

但成光杆司令就完了?李建成显然不是这么想,而李元吉更不是这么想,他分分钟都想置李世民于死地,甚至有一次,他还准备当着李渊的面杀了李世民。

虽说李元吉这个疯狂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但不仅没有受罚,反而还在不久后,直接跑到李渊面前,要求父亲下令杀了李世民。

这些事,在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每每提起来伤心不已,他伤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亲兄弟想置他于死地,还有父亲李渊一直以来的偏心。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日子相当不好过,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是当时的常态,毕竟可能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着了李建成的道儿。

但即使是极其谨慎,李世民还是在后来差一点被李建成用毒酒毒死,而事情到了这种局势之下,如果李世民再不做点什么,那么早晚有一天,他会不明不白的死去。

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动手,李建成和李元吉倒先动手了。

玄武门之变爆发:纠结万分的李世民

武德六年,在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未遂不久后,李渊下了一道旨意,安排李世民前往洛阳,效仿汉景帝安置梁武王,将陕东一带的区域划拨给李世民统辖。

这道旨意,让李世民暂时的松了一口气,最起码不用在长安城里提心吊胆了。

但就在他以及他的家人打包行李,准备出发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乐意了,在他们看到,论行军打仗,自己一方肯定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如果放他去了洛阳,那么日后必将是一个心头大患。

于是,他们两个跑到李渊面前,添油加醋的说李世民的家里人,正因为要去洛阳而高兴的快哭了,由此得知,李世民在这一走,怕是就不回来了。

而最终,在两人的“劝说”之下,李渊居然收回了让李世民去洛阳的命令。

对此,李世民相当郁闷,但更让他郁闷的事情还在后面,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夜以继日的不断游说李渊,要其下令杀掉李世民,同时,李建成继续明里暗里的调离秦王府的人,到了武德九年的时候,李世民的身边,仅剩下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

但即便是在这种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李世民在面对属下劝说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时,依旧是犹豫不决。

毕竟不管怎么说,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自己的兄弟,杀兄弑弟的事情,他李世民真的做不出来。

但李世民心软,不代表对方就心软,在武德九年三月的一天,李世民埋在东宫的一个暗桩给他带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这个暗桩名叫王晊,是在太子的东宫里负责计时的官员,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了李世民的棋子之一,而他因为身份低微,所以就不受人主意,也由此能帮助李世民刺探到不少情报。

他告诉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确定好,要杀掉李世民。

李建成的具体的操作思路,是准备在近日为李元吉饯行时(当时突厥攻打大唐,李元吉被任命为统帅),趁机发动兵变,杀掉李世民,并逼迫李渊交出大权。

在听完王晊所说后,李世民当时是大惊失色,他知道对方的刀已经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但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是犹豫不决。

为此,李世民还特意找来了一个算占卜的龟壳,准备占卜一下吉凶,而最终,在群情激愤的部下们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先下手为强。

而就在这个时候,宫里传来圣旨,要李世民即刻进宫觐见。

在这种关键时刻,让进宫必然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为了以防万一,李世民和谋士们制定出一个行动计划,一切安排妥当后,李世民只身进了皇宫。

那么说,李渊这个时候找李世民干什么呢?其实没别的事,就是要发脾气。

之所以要发脾气,是因为有人向李渊奏报说,最近长安城的空中出现太白星,而负责星象的官员经过研究,得出了一个让李渊十分生气的结论。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资治通鉴》

面对震怒的李渊,李世民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不过,他对此早有一套说辞。

并且,李世民还趁机举报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而李渊在听到李世民的举报后大惊失色,当即决定先不追查李世民,而要等到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对峙。

李渊的这个决定,让李世民逃过了一劫,也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安排。

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夜,李世民的秦王府里,所有人的精神状态都紧绷到了极致,李世民也同样如此,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下,李世民共做了三项安排。

第一项,安排他的舅舅(妻舅)高士廉去长寿坊和光德坊调集死囚,来护卫秦王府,防止被人偷袭;

第二项,安排自己阵营的禁军将领,接替玄武门的保卫工作;

第三项,在秦王府里,挑出了800名死士,并给他们发放了武器;

等到这一切都安排完毕后,已经是后半夜了,距离天亮也没多长时间了,而这一段时间,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

就在几个时辰之后,他就会变成一个杀兄囚父之人。

但与此同时,李建成那边也没闲着,就在李世民向李渊举报李建成时,后宫的张婕妤听到了两人的谈话内容,而这个张婕妤和李建成的“私交”甚好,因此,李建成很快知道了父亲李渊要召见自己对峙的事情。

情急之下,他便于李元吉商议,李元吉毕竟是久经沙场,认为应该托病不起,并召集部队,以观时局。

但李建成却拒绝了李元吉的提议,并且,非常自信的说,皇宫内外都是他的人,这个时候,应该入宫,亲自打探消息。

李建成的自信,来自于禁卫总领常何,此人统领玄武门处的禁卫军,并且是他的亲信。

但实际上,这个常何,是李世民埋在李建成身边的暗桩之一,但可惜的是,李建成对此毫不知晓。

因此,他与李元吉两人,就这么大摇大摆的,骑着高头大马前往玄武门。

但就在二人临近玄武门时,发觉不对劲,赶忙调转马头逃脱,但没等他们跑多远,李世民就从一旁杀了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李元吉看到李世民之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搭弓射箭,但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连射三箭,居然箭箭落空。

而李世民也没和李元吉过多纠缠,直奔李建成追去,并且一箭射过去,当场就将李建成射翻在地。

堂堂皇太子,就此身亡。

与此同时,尉迟恭带着人也赶到了现场,而李世民也开始追击李元吉,就这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李世民所骑的马由于奔跑过快,一个不小心,就被树枝绊倒了。

马匹一倒,李世民也摔了下来,正好摔在李元吉不远处,见此情景,李元吉一个快步冲过去,拿起身边的长弓,用弓弦就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

就在李世民被勒的脸红脖子粗,快要翻白眼的时候,尉迟恭赶到了。

看到李世民快被勒死,尉迟恭是爆发出平生最大的吼声,吼声震得李元吉一惊,他深知单打独斗不是尉迟恭的对手,因此,松开李世民,转身就跑。

但没跑多远,就被尉迟恭追上,最终死在了尉迟恭的手里。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政变几乎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也就是一半而已,那边李建成的亲信士兵,正对玄武门以及秦王府发动着猛烈的进攻,同时,李渊还在不远处的皇宫里。

一切的一切,都还存在很大变数,远远达不到胜利的程度。

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恭,在征得了李世民同意后,骑上马找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尸首,将二人的头颅割了下来,带着这两个头颅,完成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最终稳定的局势。

那么,李世民为何会同意尉迟恭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呢?并且,尉迟恭又带着这两颗头颅干了什么呢?

玄武门之变尾声:两颗头颅的妙用

尉迟恭带着这两颗头颅,先后去了两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玄武门,当时,李建成的亲信薛万彻正带着2000名士兵,发了疯一样的攻击玄武门。

负责守卫玄武门的,是李世民安排在此的中郎将吕世衡和敬君弘,二人在看到来势汹汹的薛万彻等人后,马上挺身而出,带着人就杀向对方。

期间,曾有人劝说他们要“静观其变”,但二人根本没听,直接就冲进敌阵。

可惜的是,双拳难抵四手,这两位虽说勇猛,但毕竟寡不敌众,很快就被薛万彻击杀。

紧接着,薛万彻就带着人对玄武门展开攻击,就在即将攻破时,李世民麾下的张公谨赶到了,他在关键时刻,凭一己之力,硬是将厚重的玄武门关了起来。

我们在不少古装影视剧中都见过古代的城门,一般都是巨大且厚重,而张公谨却一个人将厚重的城门关了起来。

若非超强的爆发力,根本就做不到。

见到城门被关,薛万彻的人就开始试图打开,但打了一阵后他们发现,城门太厚,根本砍不动。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薛万彻大吼一声,命令士兵调转方向,往秦王府攻去。

不得不说,薛万彻这个计划还是比较不错的,当时秦王府的守卫力量并不强,也就是前文讲到的高士廉带着部分死囚以及府里原有的一些守卫,如果薛万彻带着这2000名杀气腾腾的士兵杀过去,那么秦王府势必会被打下来,府里上下也都有可能遭难。

关键时刻,尉迟恭赶到了,并且,带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

没错,这两个人头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当尉迟恭拎着人头出现在薛万彻面前时,包括薛万彻在内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老大,已经被斩杀了。

老大都死了,自己还打个什么劲?因此,这2000名士兵很快就做鸟兽散。

而薛万彻自己,眼看大势已去,急忙带了几十个骑兵,一路冲杀,往南突围而去,至此,玄武门和秦王府的危机得以解除。

这就是尉迟恭带着人头去的第一个地方,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颗人头的第一个妙用。

如果没有人头的及时出现,那么薛万彻带着人就会杀向秦王府,届时,守卫秦王府的高士廉以及众将士就会面临一场恶战,并且还是有死无生的恶战。

而一旦高士廉失败,那么秦王府上下就会遭到杀害,李世民的家眷也逃不过这一劫,这种情况如果成为现实后,就会对李世民造成极大的冲击。

士气涣散,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有可能会被乱军杀死,即便是侥幸没死,但想扳回局面怕是很难了。

毕竟在玄武门之变的现场,除了那些忠于李世民的将士,还有不少“骑墙派”。

这些骑墙派,一直在进行着观察,观察究竟谁能占据上风,然后好投入胜利一方的阵营,如果李世民失败,他们不介意以诛杀叛军的名义,将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斩杀当场。

幸好,尉迟恭带着人头来了,稳定了局势,占据了上风。

玄武门这边稳住之后,尉迟恭带着人头又去了第二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距离玄武门不远的西海,这里属于皇宫内的一条景观河流。

李渊正带着宰相裴寂、萧瑀以及陈叔达等人,在这条河流上划船玩儿。

至于李渊为何会在这里安心地划船,并且对距离这里不远处的玄武门震天的喊杀声视若无睹,我们不得而知,但极有可能,李渊是在某种“胁迫”之下,才会安心在这里划船的。

抛开他因何划船不说,单说就在他划的兴起的时候,浑身是血的尉迟恭来了。

接下来,李渊与尉迟恭二人就进行了一场极为经典的对话,在这场对话里,尉迟恭展现出了高超的说话艺术。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渊问尉迟恭外面是什么人作乱?你来这里做什么?尉迟恭则答道,外面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作乱,不过,秦王李世民已经将他们诛杀了。

之后,在萧瑀以及陈叔达的趁机“劝说”下,李渊长叹一声,交出了所有权力。

为什么李渊会如此配合?很简单,是尉迟恭一直拎在手里的两个人头,让他知道此时在外面,自己的二儿子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留给自己的唯一一条生路,那就是乖乖地配合照做。

在此之后,李渊如同木偶一般,按照尉迟恭的要求,写下诏书,命令还在抵抗的东宫部队放下武器,同时安排黄门侍郎裴矩等人去往东宫以及齐王府,安抚将士以及家眷。

但没想到的是,裴矩前脚刚到,秦王府的士兵就杀了过来,先是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死,之后又将屠刀砍向那些已经放弃抵抗的将士们。

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恭,他对李世民说,“元凶已诛,何必牵连他人”。

最终,李世民听从了这个建议,没有再对这些将士赶尽杀绝,不久后,李世民接受了唐高祖李渊的禅位,正式登基,成为大唐的第二位帝王,史称“唐太宗”。

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并非是李世民为了单纯的泄愤,而是二人的头颅有大用,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震慑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让他们就此放弃抵抗。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李渊明白,当时谁才是局势的掌控者,也只有这样,李渊才能交出权力,不然,虽说李世民暂时占据了优势,但毕竟李渊当时还是皇帝,如果他一声令下,要将士们消灭李世民等人后,那么无疑就会给李世民带来极大的麻烦。

所以,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这一步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与否。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我先带朋友们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的经过。

李渊建唐初年的悲剧原因就在于最大功臣是自己的儿子,难以处置,所谓虎毒不食子,朱元璋再像屠夫,终其一朝,只见他杀功臣,没见他杀儿子。

客观地说李唐开国,最大的功臣是建成和世民。建成因是太子、他承担着留守大本营的重任,无法在战场上去纵横驰聘,所以平定天下的功劳大都由文武全才的世民立了,世民横扫天下,手下聚集了一大群的文臣武将,如秦琼、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段志玄、房玄龄、杜如晦…世民已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秦王府就是小朝廷。

李渊遇到这种大功臣儿子,脑袋有巴斗大,战时要用他,平时又惧他。作为无奈的父亲他见建成、世民兄弟势同水火,准备派世民到陕东道行台任上,驻洛阳,陕州以东归世民统辖,让他用天子旌旗,仿汉梁孝王故事。他原以为世民会心满意足赴任,谁知李世民赖在京城死活不肯走。

建成、老四齐王元吉商量,如世民赴洛阳,形同分裂国家,放虎归山,不如困世民于长安,于是说动李渊收回陈旨。李大、李二各怀鬼胎。

建成、元吉采用先砍枝干、再刨根的文的策略收拾李世民。正好突厥郁射设率几万骑兵入侵,建成荐元吉挂帅,李渊令元吉率李艺、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趁机让唐王手下猛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随行,同时挑选秦王府精锐战士充实部队。

李世民的情报战、策反战搞得风生水起,太子宫率更丞王晊找秦王告密,长孙无忌、尉迟恭劝秦王下手,秦王早有此意。

于是施连环计,六月初三,金星又在白天出现在上空,上下午都见到,大臣傅奕说世民当有天下,李渊将奏章交给世民,世民密告建成、元吉在后宫同张婕妤、尹德妃乱伦,并且说老大、老四要杀他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李渊中计,答应第二天审问他们,嘱世民早朝参见。

初四日,世民在玄武门守将常何的配合下,带长孙无忌等入宫,兵伏玄武门,张婕妤密告建成,元吉多了份警觉,说应部署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推病不朝,静观其变。建成以为长安是自己的老巢,连玄武门的守将常何都是自己心腹,无后顾之忧,应去朝见。于是老大、老四直奔玄武门。

当他们来到临湖殿,情知有变,调转马头准备逃回去,世民叫住他们,元吉拉弓射世民,竟拉两三次拉不开弓,世民心狠手辣,一箭射死老大,尉迟恭率七十名骑兵赶到,亲随射元吉于马下,世民的马跑到树林下,被树枝绊住爬不起来,元吉夺弓想扼死世民,尉迟飞马赶到,大声叱责,元吉曾被尉迟三次空手夺槊,元吉恐尉迟后遗症发作,想逃进武德殿。尉迟边追边射杀死了他。世民犯罪集团原以为大功告成,谁知东宫车骑将军冯立和薛万彻、谢叔方率东宫、齐王府精兵二千人奔赴玄武门死战。张公瑾力大独自关门抵御他们,敬君弘率皇宫卫队迎战,敬君弘战死。薛万彻扬言要攻秦王府,秦王府将士恐惧。危急时刻,尉迟恭拎着建成、元吉人头给东宫、齐王府兵士看,东宫、齐王府士兵溃散,冯立、薛万彻逃到深山荒野。

尉迟恭又顶盔贯甲去逼宫,尉迟对坐着船在海池里的李渊直言:太子、齐王已被杀,臣来护驾。皇帝近臣裴寂、萧瑀、陈叔达吓得尿了裤子,李渊见势不妙,封世民为太子,李世民上演了跪吮父老的呕心戏,正式掌权。世民执政,杀死建成、元吉的所有儿子。

砍下建成、元吉头的妙用:

一、秦王玄武门之变,偷袭得手,但建成、元吉手下实力远胜秦王玄武门叛乱实力。寡不敌众之时,世民、尉迟恭正好借建成、元吉的头动摇他们的军心。

如冯立、薛万彻玩命一搏,很有可能秦王等人随建成、元吉兄弟三人一起归天。

二、世民让尉迟恭入宫,借大哥、四弟的人头,正好杀鸡儆猴,唬住老爹李渊,逼宫交权。

三尉迟恭和建成、元吉有不共戴天之仇,正好砍头泄愤。

当年,建成见尉迟骠悍,化重金收买不成,派杀手刺杀又不成,在李渊驾前诬告尉迟谋反。尉迟在狱中受尽酷刑,世民力保,才被放了出来。他们仇深似海,尉迟恭砍下他们脑袋示众,正好发泄一下仇恨。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不夸张地说,砍下李建成的头颅,是玄武门之变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然李世民就性命不保,政变也就失败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代人的看法,这预示着即将发生政权更替的大事。

恰好在这一天,朝廷接到急报,说突厥数万骑兵入侵,包围了乌城。

李渊有意让李世民领兵出征,但李建成不想再让他统兵,百年举行李元吉出征,李渊表示同意。

李建成又趁机提出,要秦王府的程知节,尉迟恭和秦琼等人随李元吉一起出征,以此来削弱秦王府的势力,也得到了李渊的同意。

下朝之后,李建成便开始积极谋划,他计划在给李元吉践行的时候发动政变,将李世民及秦王府属臣杀死,然后逼迫李渊交出政权。

李建成的计划不可谓不周密,但这件事还是被李世民知道了。

原来,东宫有个叫做王晊的人早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他第一时间将这件事告诉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便在秦王府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下,李世民让尉迟恭去将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请了回来,最终决定先发制人,先于李建成发动政变。

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李建成决定借此机会大做文章,他让人去告诉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意思是说李世民要谋反。

李渊非常相信天文星象,很重视这件事,便将李世民召入宫中询问此事。

这样的事情是无法辩解的,但李世民却很聪明,他顾左右而言他,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跟后宫嫔妃有染,一下子就点中了李渊的死穴。

李渊不再关心什么太白金星之事,而是对李世民说,你明天早上来找我,我会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叫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件事。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李世民走后,跟李建成关系很好的张婕妤因为偷听到李渊和李世民的谈话,就派人出宫告诉李建成,还告诉他要小心提防。

李元吉对李建成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管理好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然后假装生病不去上朝,等我出征那一天发动政变,大事就见分晓了!

李元吉这个做法算是比较稳当的了,如果李建成听从他的建议,也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

但李建成却认为,现在秦王府的实力大打折扣了,士兵也没有很多,而且宫中都是他安排的人,没有什么危险,完全可以入宫亲自打探一下消息,这样对后面的行动也更加有利。

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李元吉觉得有道理,他便进一步建议李建成说,可以借此机会逼迫父皇李渊表态究竟支持太子还是秦王。

李建成觉得宫中安全,他的底气在哪里呢?

原来,玄武门的守将禁卫总领常何就是李建成的亲信,他掌控着入宫的必经之地,李建成认为绝对安全。

但李建成不知道的是,常何其实是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卧底,他早在武德二年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李世民出征,武德七年的时候在李世民的安排下进入长安,投靠到李建成太子府门下,并开始担任禁卫总领。

在李世民的指使下,常何一方面跟李建成和李元吉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将玄武门其他守将全部收买,并将许多其他禁卫军首领说服,让他们暗中投靠到李世民秦王府门下。

李世民为何敢发动政变,他的底气其实也在于此,他大约也是我国古代搞谍报工作和地下斗争最厉害的人物之一了。

李建成觉得玄武门很安全,便决定第二天早上与李元吉一起轻装简从入宫见李渊。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决定入宫,便在六月初四天还没亮就带着尉迟恭,长孙无忌和程知节等十人以及一些亲兵,提前埋伏在了玄武门。

事实上,李世民那时候手下没多少人,属臣和亲兵加起来也就百来人的样子,这么点人就想搞政变,其实是很冒险的。

但是,富贵险中求,李世民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也不得不如此冒险。

在此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他们不但削弱了秦王府的实力,还多次直接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几天前还曾在太子府喝下毒酒,差点就被李建成给毒死了。

而李世民虽然一直处于被动,但他依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说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安插卧底,又比如说收买禁卫军,再比如说在洛阳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

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很早就有了发动政变的想法,并且连退路都想好了,一旦政变无法成功,那他就退到洛阳去拥兵自立。

因此,当长孙无忌等人在劝李世民发动政变铲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他虽然说自己不愿意手足相残,但其实只是在做样子而已,目的是试探长孙无忌等人的忠心和决心。

李世民在确定了众人都效忠于自己之后,就果断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了,这就说明什么顾及手足之情,都只是惺惺作态罢了。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先是目送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和裴矩等李渊的亲信之人入宫,然后继续耐心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姗姗来迟,他们随行的人马不是很多,却大摇大摆地进入玄武门,很快就到了临湖殿。

李元吉不愧是个久在军中之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的到来,于是连忙叫李建成一起赶快调转马头,准备向东宫的方向而去。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李世民见状,便策马追赶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慌乱之中,李元吉朝李世民连射三箭,但因为心中发虚,没有射中。

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民也张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李建成立马跌下马去,就再也不动弹了。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为什么先杀李建成?

因为李世民深谙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李元吉纵然武功高,但只要李建成死了,李元吉就没了主心骨,那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李建成虽然死了,但李元吉却趁机逃远了,李世民一时间无法追上。

刚好这个时候,尉迟恭带着七十名骑兵赶到了,他身边一名士兵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去。

但那一箭射偏了,没有射中要害,李元吉只是受了伤。

李世民后来也赶来了,但他的马却突然受惊了,带着他奔向玄武门旁边的树林中。更倒霉的是,一根树枝挂住了李世民的衣服,他便从马上跌了下来,疼得他起不来身。

李元吉见李世民跌下马,就快速上前去,用一张弓勒住李世民的脖子。

眼看李世民快不行了,尉迟恭从打斗中脱身赶来,向李元吉大吼了一声,李元吉自知不是尉迟恭的对手,便放开李世民逃走,试图奔向武德殿寻找李渊的庇护。

尉迟恭怎会放走李元吉,他快马追了上去,一箭就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当场毙命。

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至此,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掉了,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李建成的亲信、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他的死讯之后十分伤心,便与副护军薛万彻和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亲兵二千余人去攻打玄武门,准备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报仇。

事情就很奇怪了,因为按照唐朝制度,无论是东宫,秦王府,还是齐王府,亲兵人数都不会超过一千人,冯立怎么会突然有这么多士兵呢?

原来,早在武德六年的时候,李建成为了跟李世民抗衡,就暗中召集了骁勇之士二千余人充当东宫卫士,分别驻扎在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军。

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二千馀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

后来,李建成还让右虞候率可达志暗中从燕王李艺那里调来了幽州骁勇精锐的骑兵三百余人,并将它们安置在东宫的各个坊市中;还有杨文干为李建成挑选的亲兵,这些人也都被安置在东宫。

这些人再加上东宫原有的守卫,李建成的亲兵总数不下三千人。当然了,这还只是东宫的亲兵,如果算上齐王府的亲兵,总人数最少也有三千五百人。

冯立带着二千余精锐攻打玄武门,只留下少数人守卫东宫和齐王府。

那时候玄武门没有关闭,眼看冯立的军队就要赶到了,这时候秦王府属臣张公瑾及时挺身而出,他力大无比,竟然独自一人将厚重的玄武门大门给关闭了,冯立等人因此无法进入。

没过多久,守卫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得知冯立攻打玄武门,十分着急,便决定出去与之一战。

有人劝敬君弘说,现在情形还不明朗,不易出战,不如等到人马都汇集过来了,再决定是否出战。

这个建议其实是很合理的,只需要固守,李世民等人在消灭李建成的李元吉的余党之后就会赶过来,那时候再出战会更加有利。

但敬君弘不知道怎么了,他执意与与中郎将吕世衡一起领兵出战,结果二人与数百士卒全部战死,玄武门的情况就变得十分危急了。

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

这个结果其实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冯立率领的人马战斗力十分彪悍,很难对付。因此,如果冯立趁此机会杀入玄武门,那么李世民等人恐怕就性命不保了。

但是,李世民平时对将领和士卒多有恩惠,大家都很敬佩他,关键时刻也愿意为他挺身而出。

就在冯立疯狂攻打玄武门的时候,玄武门的将士们不顾生死,浴血奋战,硬是以极大伤亡抵挡住了冯立的进攻。

冯立见无法迅速攻入玄武门,便及时调整策略,准备率军去攻打秦王府。

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

要知道当时秦王府十分空虚,李世民的一家老小和许多属臣都在秦王府,冯立要是真的去攻打秦王府,那么他们必死无疑。

如果这是这样,那么就会造成一种结果,许多秦王府属臣的思想可能会动摇,甚至有人会投降;而在冯立拿下秦王府之后,如果再掉头来攻打玄武门,玄武门将士的军心势必会极大动摇,那么玄武门未必就守得住了,李世民等人也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那时候玄武门内的战斗也快结束了,尉迟恭及时得知冯立准备撤退的消息,他猜测冯立去要去攻打秦王府,因此十分着急,开始积极思考应对之策。

李世民那会儿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他从马上摔下来,又被李元吉给勒脖子,已经是勉强可以走路了,但无法继续坐镇指挥了。

因此,必须有人在李世民无法指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了,而这个人就是尉迟恭。

尉迟恭虽然很着急,但他并没有慌乱,他在认真思考之后果断采取了行动,他骑着马去找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尸体,割下他们的头颅,然后快马加鞭赶到玄武门,将他们的头颅展示给冯立及其部属看。

很多人起初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死将信将疑,现在确定他们都死了,就都觉得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只能是白白送死,因此战心顿失,还开始迅速崩溃。

没过多久,冯立的军队就没剩下多少人了。就薛万彻见无法取胜,也带着数十名骑兵走了,一路逃进终南山中躲藏起来。

冯立也知道无力回天了,又想到已经杀掉了敬君弘,也算是略微报答了李建成,便下令士卒们都四散逃命去,自己也丢弃兵器逃走了。

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事情发展到这里,玄武门之变才算是成功了。

接下来,李世民派遣尉迟恭等人率兵进入武德殿,将李渊给控制起来,李渊觉得事已至此也无法挽救,于是下令让李世民代为处理朝政。

李世民取得政权之后,就派人去东宫和齐王府,将他们各自五个儿子全部杀掉,然后将女眷全部送到宫中为奴。

这还没完,李世民还对东宫和齐王府亲信展开大清洗,一百多人被杀,长安城立马就变得血雨腥风。

就在李世民杀红眼的时候,尉迟恭又及时站了出来,他劝谏李世民说,罪魁祸首李建成和李元吉以死,如果再杀掉他们的党羽,天下难安啊!

诸将欲尽诛建成、元吉左右百馀人,籍没其家,尉迟敬德固争曰:“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

李世民觉得尉迟恭说的话有道理,于是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还让人去将冯立和薛万彻等人请回来继续当将军,并让魏征等原东宫属臣继续在朝为官。

玄武门之后第三天,李世民被任命为皇太子。两个月之后,李渊正式禅位给李世民,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果。

总结一下: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准备其实是很充分的,他不光是提前收买了禁卫军,还在谍报工作上做得很出色,唯一的威胁来自于李建成和齐王府强大的亲兵。

而尉迟恭的作用也不可谓不明显,他不但斩杀了李元吉,还在关键时候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展示给冯立看,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浩劫。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不只是太子李建成,就连齐王李元吉的首级也被斩下。

自古以来,因为皇位之争而手足相残、父子相攻的例子屡见不鲜。直到宋朝以后,由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这种现象才逐渐减少。

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均被杀害,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孤独终老,而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则被李世民纳入后宫。

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均被斩下,实在凄惨。不过,李世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二点,第一是借助太子的人头迅速结束这场叛乱的时间,第二是用太子的人头来向父亲、唐高祖李渊进一步逼宫。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众多文臣武将一起策划了这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作为李渊的次子,战功显赫,曾先后击败王世充、窦建德等军阀。可是,李渊却有意让长子李建成继位,所以逐渐冷落了李世民。

所谓“功高必不肯落人之下”,李世民本身就是戎马出身的贵族武将,一直不肯屈居于大哥之下。他多次暗示父皇李渊传位给他,但都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同时,太子李建成一党也正对他苦苦相逼,不断削弱秦王府的能臣猛将。

公元626年,李世民认为父亲已经不可能传位给他,于是联合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等人谋划,准备在玄武门外诛杀太子李建成一党。6月4日,李世民亲自率领9位将军带着伏兵,在太极宫北面的玄武门等候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一场混战之中,惊慌失措的李建成、李元吉均被杀死,而两人的首级也被用刀斩下,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同意,武将们是不敢这样做的。李世民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尽快平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然后借助太子的首级来威慑父亲和太子的残党。

李建成、李元吉既死,唯李世民当立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轻易成功,除了有李世民等人策划周密的原因以外,还有太子一党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可是,太子的残余势力依然很庞大。当时,太子的部下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带着2000名精兵猛攻玄武门,要为太子报仇。薛万彻没攻下玄武门,随即又反攻秦王府的大本营,而李世民的家眷妻小全部在那里。

危急时刻,尉迟恭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丢在薛万彻面前,于是太子府的残党全部一哄而散,再也没有人喊着报仇了。

薛万彻等人都是有名的猛将,如果不用太子的首级来平息局面,那么李世民等人也很难完全脱身。

因此,李世民斩下太子、齐王的首级是为了驱散太子一党的残部,为自己扫清最后的障碍。

解决了太子残部过后,李世民立刻面见父亲李渊,将玄武门的事情与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实际上就是逼宫。

《旧唐书》没有记载李渊的态度,但后人可以推测李渊的态度必是愤怒而又无可奈何,毕竟儿子之间手足相残,是作为父亲最不愿意看到的坏结果。自南朝以来,父子兄弟因为皇位而自相残杀,叔伯弟侄因皇权而死于非命,导致社稷崩溃的例子屡见不鲜,李渊不可能不知道坏处。

随后,尉迟恭等人也把太子的首级给李渊看,终于让冷静下来的李渊心灰意冷。

李渊的其他儿子都还小,只有李世民、李建成最有机会当未来的继承人,现在李建成、李元吉已死,李渊就算为了国家,也不可能再处罚李世民,只能默认了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在太子首级的心理攻势下,唐高祖李渊为了晚年自保,撒手将所有政务完全丢给秦王李世民,实际上就等于默认了“玄武门之变”和“退位让贤”。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砍头是事先计划的一部分。但尽管计划周密,李世民仍然差点被反杀。如果不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李世民就会被李元吉勒死。

玄武门之变,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李世民事先精心策划,但事变过程仍然一波三折。

在双方激战的最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利用太子和齐王的人头,瓦解了对方的斗志。

玄武门之变,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李世民立了大功,这两个人一个是敬君弘,另一个就是尉迟敬德。

一、敬君弘这颗棋子,是李世民敢于铤而走险的关键。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一天,李世民暗中向唐高祖李渊告了一个恶状:“建成、元吉与尹德妃、张婕妤淫乱后宫”。

至于这件事真实性如何?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证。

也就是说,李世民声称:他的哥哥和弟弟,居然和他父亲的两个小老婆在后宫集体淫乱。

李渊听了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对于这种后宫隐秘之事,李渊是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所以他决定:明天宣太子和齐王进宫,把这件事调查清楚。

李世民继续博取同情,据《资治通鉴》(下同):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雠。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我问心无愧,丝毫没有对不起哥哥与弟弟,但他们想杀死我,似乎要为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暗示自己有功却因此含冤)。如果我当真被冤杀,那就永远不能孝敬父亲了,到了九泉之下,也没有脸去见王世充这些人。

李世民在这里通过告恶状的方式,骗他的父亲把太子和齐王同时招进宫。这样便于同时下手,把两人一齐除去。这是因为:即使杀了太子李建成,只要李元吉还在,太子的那一帮人就会依附到李元吉麾下,李世民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个计划完美实现的关键人物,就是敬君弘

敬君弘属于关陇贵族一脉,曾经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大唐建立后,他被封为云麾将军,掌兵于玄武门。这是一个关键岗位的关键人选。

敬君弘是李世民实现这个斩首计划的内线。

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李世民无论如何无法在玄武门下手。

事变发生后,又是敬君弘拼死带领军队,阻挡住了薛万彻等人对玄武门的疯狂进攻。最后全部战死:

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

当时双方的情况还不太明朗,敬君弘的手下劝他:先观察一下形势再说。可是他不听,拚死出战。

正是由于他的作用,李世民在杀了太子和齐王之后,才能有效的控制住皇宫,进而控制住了高祖李渊。

二、尉迟敬德的三个关键时刻。

在整个事变中,尉迟敬德在三个关键场合,起到了扭转乾坤,控制大局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关键时刻:在李元吉将要把李世民勒死的时候,及时到场救了李世民,并杀了李元吉:

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战斗突然爆发。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遭遇战。一方是精心准备,另一方虽然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但毕竟是猝不及防。

李元吉向李世民射了三箭,全部射偏了。

如果被他射中了,历史就会改写。

几乎就在他射偏的同时,李世民反过来射杀了李建成。

混战之中,尉迟敬德率领70个骑兵赶到。李元吉在乱箭之中,坠落下马。而李世民也被树枝等杂物绊倒,跌下马来。

说时迟,那时快。李元吉抢上前来,用弓弦勒住李世民的脖子。眼看着未来的天可汗、极品皇帝唐太宗,就将命丧当场。

如果李世民被杀,由于此前李建成也被杀了,那么将来继承皇位的,无疑就是李元吉。

尉迟敬德及时率兵赶到,大声呼喝,再一次改变了历史。

李元吉一看寡不敌众,拔腿就跑。在逃跑过程中被尉迟敬德射杀。

第二个关键时刻: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瓦解了对方的斗志。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迅速被割下。尉迟敬德提着这两颗人头,策马赶到玄武门下。

此时,敬君弘等人刚刚力战而死。而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力量相当强大,薛万彻等人为报太子之恩,准备率兵继续攻打秦王府。战斗似乎要有继续扩大化的态势。

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扔出了两个人头。

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薛万彻这些人,一看自己效忠的两个主子都死了,继续打下去,自己怎么也翻不了天。顿时斗志全无 ,四散逃亡去了。

好在他们毕竟杀了敬君弘,多少也算是报了太子的恩。

所以说,割人头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太子和齐王府的人知道主子没了,从而放弃抵抗。

第三个关键时刻:控制住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

在李渊完全没有预见的情况下,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手持长矛,带领军队来到李渊处。声称:太子,齐王作乱,已经被杀了,现在我来保卫你。

这哪里是保卫,这根本就是武装挟持。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标准的犯上作乱。

在萧瑀、陈叔达等人的劝说下,李渊也只好就坡下驴。“善!此吾之夙心也。”

很好!我早就想立世民为太子了!

感谢阅读。我是头条“今古讲堂”。敬请您点赞,评论,加【关注】,在此谢过!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心狠手辣”的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一刀砍下了李健成的头颅,一刀砍下了齐王李元吉的头颅,一道“圣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简直就是丧心病狂、史书难罄,是不是?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如此恨李建成?死了连他的头颅都要砍下来?还顾不顾及手足之情?

是的,没错,这就是古代皇庭争夺惨烈而血腥的场面。接下来,让我们重温历史,一探究竟!

“无勋而立”的太子李建成

我们先从李建成兄弟的母亲讲起,史载: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未几,后崩於涿郡,时年四十五岁——《旧唐书·窦皇太后传》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窦皇后也属于是皇亲国戚,身份高贵,嫁给时任“千牛备身”(皇帝的近卫武官) 的李渊,属于是“下降”了!由于身份稍“微”,李渊当时应该没有娶妻,或者即便娶妻也要将窦皇后视为正妻!因此,“子以母贵”,李渊与窦皇后的几个子女必是李渊最为看重的!

更何况,窦皇后对于李渊的晋升帮助很大!

大业中,高祖为扶风太守,有俊马数匹。(窦皇后)常言于高祖曰:“上(隋炀帝)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遣。……(窦皇后死后)高祖追思后言……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旧唐书·窦皇后传》

这里的“擢拜将军”,指的就是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被晋升为右骁卫将军;大业十三年(617年),其再被提升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这为他晋阳起兵创造了条件!李渊是年已51岁!

讲真,李渊将近50岁时仕途才有起色,实属大气晚成。倘若他能早点听窦皇后之言,或许就不会如此之迟吧?因此,李渊对于窦皇太后也是极为看重!

李渊一生共育有41个子女,这也就说明了为何窦皇后的长子李建成会被立为太子了!

然而,窦皇后却英年早逝(年仅45岁,约在613年)!由于母亲已经仙逝,这对于“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敢于对兄弟下“重手”也创造了条件。倘若母亲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也不至于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吧?

所谓,“父母在,兄相亲”!窦皇后离逝以后,李渊已经没有能力管住自己的俩儿子了。

李渊和他的窦皇后一共育有五个子女,分别是:李建成、平阳公主、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除了李玄霸“早薨、无子”以外,平阳公主也于武德四年英年早逝,时年不逾35岁。(至于平阳公主的死因,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到底是战死的,还是病死的,还是由于李世民和李建成一方阴谋害死的?我们不得而知。)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后,既立李建成为太子。

实际上,这次立储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晋阳起兵!

说实话,李渊此次起兵,跟李建成没有任何关系,都是“阴有安天下之志”的李世民“搞的鬼”!而且,其起事时的谋臣、将帅大多也都是冲着李世民去的,比如晋阳令刘文静,他就认为:

“(李世民)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还有“首辅之臣”裴寂,也是被李世民“贿赂”下马的,他在劝李渊起兵时,说的很明确:

“二郎(李世民)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恃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

还有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等等。

可以说在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都是李世民在努力运作,根本就没有李建成的什么事!起兵以后,李渊才“遣使密招”身在河东的李建成往晋阳赶:

“李健成、李元吉弃其弟智云(同父异母弟)于河东而去,吏执智云送长安,杀之。建成、元吉遇柴绍(平阳公主夫)于道,与之偕行。”

接下来的霍邑、长安之战,都是李世民冲在最前面,“多有勋效”!

然而,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时,被立为太子的却是李建成!李建成仅仅因为自己是嫡长子(长李世民8岁),“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最大的便宜!李世民的内心当然不能平衡。但是,唐祚刚立,时局未稳,统一战争尚未完成,李世民也只得暂时忍耐。

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渊建唐时就立“储君”似乎有欠妥当,若是晚几年再立,恐也不迟吧?

时间慢慢来到了武德四年(621年)……

这一年对于大唐王朝来说至关重要。就在这一年,淮安王孝恭、大将军李靖率军平定了南方的叛军萧铣;而李世民更是取得了虎牢关之役和洛阳战役的胜利,一举擒获河北夏王窦建德,以及郑王王世充!

如此一来,大唐王朝基本完成了大一统!

与此同时,矛盾转移,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皇位争夺战”也即拉开帷幕!

被逼无奈的李世民

历来的皇宫斗争都是极其的残酷血腥,大唐王朝也难例外!

从实力对比上看,由于李世民长时间的领兵打仗,手下聚集了一大帮的文臣猛将,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李静、李世勣等。反观李建成一方,则少之又少(文臣方面仅有王珪、魏征),力量上显处下风!

为此,李建成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联合四弟李元吉,以增强自己的力量(之所以李元吉愿意站在李建成一边,是因为其“许立为太弟”);二是联合后宫力量,比如他就与李渊的爱妃张婕妤和尹贵妃保持着“不可名状”的关系!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自己的好话!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行动!史载有过两次“暗杀”行动。

先说第一次:

太宗尝从高祖幸其(李元吉)第,元吉伏其护军宇文宝於寝内,将以刺太宗。建成恐事不果而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於我何害”!——《旧唐书·李元吉传》

这一次刺杀事件等于是“夭折”了,到第二次的时候,李世民就“中着”了:

(武德九年(626年))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资治通鉴·唐纪七》

这一次还是挺厉害的,差点就要了李世民的命!然而,李渊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就不是那么公允了!李渊“问世民疾”,然后又发个“手敕”谴责了李建成几句:

“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完了,仅此而已!

转过头来,李渊安慰李世民:

“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

说白了,李渊是想把大唐王朝一分为二,长安这边,李建成为帝;洛阳那边,李世民为帝。对于李渊这个“爹”而言,或许这是最好的方案了!

不过,李建成与李元吉知道以后,担心李世民到了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还是留在长安好对付!于是,他们又劝说李渊改了注意!

得,事已至此,基本上双方的脸已撕破,李世民慢慢开始下定决心!

是年,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军北征”!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谁也说不好李元吉会不会掉动自己的兵马至长安,发动军事政变,铲除李世民!所以,对于李世民一方而言,不动手是真不行了!

就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李世民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李建成命殒“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夜(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世民竟然偷偷跑到李渊那里,“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 并且说:“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雠。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哪有事变之前,还跑出去表白的?如果李渊稍微上点心,就很容易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李渊插手阻止,恐怕“玄武门之变”也就必然“夭折”了。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面对“建成、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李渊竟然拖到明天再去处理:“明当鞠问,汝宜早参”。

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可能是当日已经很晚了;再一个是,他不觉得这是什么特别大的事!

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晚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

万事俱备,就等李建成“上套”了!

就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拯救李建成的最后一次机会出现了:

“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

李建成马上找来李元吉商量对策,李元吉就劝他说:“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事后看,如果李建成能听李元吉的话,就能完美的躲过此次谋杀。然而,李建成却自信的以为“兵备已严,当与弟参入,自问消息”。

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没带多少兵丁就上路了!等到他们走到临湖殿的时候,“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可惜,一切都晚了!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树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扼之,敬德越马叱之。元吉步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资治通鉴·唐纪七》

到此止,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李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

注意:史书在这里并没有讲,此时二人的头颅是否有被取下来!

很快,李健成被杀的消息传到了飒卫车骑将军冯立的耳朵里,他就说:

“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

这是要为李建成报仇啊!

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双方战在一处!

李世民一边的士兵数量实际上极其有限,要不然尉迟敬德也不至于只带了70人赶到!如果人数足够多的话,解决李元吉光靠自己的士兵也就足够了!等到这2000精兵杀到的时候,李世民一方形势危急!因为士兵只听主帅的,他们也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只管打打杀杀,甚至于“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

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

古代历来就有“枭首示众”的传统!只要把一个人的头部展示出来,人们自然而然就意识到:“此人已死”。所以,当尉迟敬德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头颅展示给士兵们看时,他们也就明白:

自己的主子已经没了,没有必要再卖命跟秦王打了!

所以,宫兵们自然就“遂溃”了。

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李建成、李元吉的头颅被砍下来“示众”,才给了李世民一方以喘息的机会,在战斗中生存下来!不然,恐会“全军覆没”!

当然,李世民会妥善保管自己兄弟的头颅,给他们一个体面的安葬吧?

再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嗣子,均被“诛杀”……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发文不易,觉得还行的朋友,点个赞再走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