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对整个战役如此重要?

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为何一度很是猖狂?因为该部是蒋军攻占两淮地区的急先锋,所以有一个问题大家必须要搞清楚,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原来的根据地在哪里?那是苏北和两淮地区。而在1947年以后,苏北解放区已经基本陷于敌手,华中野战军被迫北移山东,之后与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后局面反转,那么富庶的苏北肯定是粟裕的必取之地。

华东野战军的“苏北兵团”原来就坚持在这一地区,当然也遭到了敌人反复的进攻和围剿,原有的第11纵队、第12纵队几乎无法立足,直到韦国清率第2纵队从山东南下增援,才稳住了基本盘,而苏北兵团正是以这三个纵队为基干组建起来的。即便如此,蒋军仍然以陇海路东段各据点为分割线,把山东根据地和苏北游击区分隔开来,对华野的整体态势非常不利。

那么执行分割的是哪支部队呢?正是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下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约8万余人。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刘峙手下的四个机动兵团分布如下:邱清泉第二兵团驻河南商丘、孙元良第十六兵团驻河南郑州、李弥第十三兵团驻徐东地区、黄百韬第七兵团则已经集结在新安镇附近。黄兵团为何集结在这个并不很大的地方呢?就是为了堵截华野南下进攻两淮的道路。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其实是“小淮海”,粟裕制定的作战计划要旨是:以苏北兵团收复两淮,并乘胜解放宝应、高邮等城市,而以华野主力置于宿迁至大运河车站的沿线两岸,阻击和寻歼可能来援之敌;完成两淮作战以后,战役第二步即为攻占海州、连云港,使苏北地区完全获得解放。这一地区本无蒋军主力,盘踞在海州的也只是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部队,战斗力并不强。

既然黄百韬兵团已经横在了华野南下的路上,经过西柏坡和华野的反复磋商,最终确定的“小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目标是:第1,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运河一线。第2,歼灭两淮、高邮地区之敌。第3,歼灭海州和连云港地区之敌。西柏坡的电报原文是:“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

确实,苏北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不仅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并且是与上海隔江相望,如果华东野战军完全收复苏北地区,南京当局面临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为了控制陇海铁路东段、掩护李延年绥区、防止华野全面收复苏北,黄百韬兵团成为蒋军部署在该地区唯一的野战兵团(西边有李弥兵团掩护其侧翼),也成为了华野遂行“小淮海”战役的拦路虎,这个精锐兵团的存在,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换句话说,不打掉黄百韬兵团全面越过陇海路,华野就不能收复两淮,也无法前往攻击海州和连云港的李延年,所以该兵团成为粟裕的首歼目标。那么对蒋军来说,一旦黄百韬兵团覆灭,则两淮和海州都将不保,解放军可以全面解放苏北,然后饮马长江,并且对徐州也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北、东、南),“徐州剿总”的整体态势将非常不利,这岂是老蒋可以坐视的?

那么“小淮海”又如何演变为真正的“淮海战役”呢?这源于南京当局战略的改变,根据1948年10月蒋军高级军事会议的精神,“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应该放弃不必要的城市、全部集结于徐州周围,以四个兵团猬集在一起,准备与华野进行决战。刘峙遂命令孙元良弃郑州西移蒙城、邱清泉弃商丘西移砀山,同时命令位于新安镇的黄百韬和位于曹八集、碾庄地区的李弥也向徐州收缩。

这就麻烦了,如果蒋军的战略部署真的完成变更,敌人四个兵团40多万人将全部聚集在徐州附近,对于兵力不过35万人的华野来说,再想全部吃掉敌人就比较困难了。我军的作战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歼灭敌人,如果黄百韬、李弥顺利逃到徐州,跟邱清泉、孙元良汇合在一起,则对我军今后的作战极为不利,所以,必须在黄百韬兵团完成西撤前,集中华野主力将其就地歼灭。

黄百韬是有一定军事眼光的,在11月4日刘峙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特别提出:“以徐州为中心,集结各兵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备战,各兵团互相衔接,放弃海州和连云港,把李延年绥区和第44军西调”,并且声称:“不是自己怕死,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持久”。也就是说,黄百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孤零零摆在陇海路东段,肯定会成为华野的首要打击目标,必须全力西撤与其他几个兵团聚拢在一起。

刘峙也不完全是猪,他当场批准了这个提案,于是黄百韬次日就赶回新安镇布置第七兵团西撤,此时该兵团又临时指挥了路过的第100军(原李天霞整编第83师,原来是准备增援海州的),四个军约10万人马乱哄哄收拾东西准备跑路。事实上,如果黄百韬能够在11月5日不顾一切向西逃跑,华东野战军还真就未必有机会截住他,因为华野主力尚在北方的台儿庄、贾汪一线,大军南下是需要时间的(11月6日晚出动)。

关键时刻出现了三点有利因素,其一是张克侠、何基沣率第三绥靖区主力部队起义,门户大开,华野得以兵不血刃迅速通过台儿庄、贾汪地区南下,直插黄百韬退路上的关键点曹八集。其二是李弥兵团不愿意等候黄百韬,第一时间放弃碾庄、曹八集等要点,先行缩回徐州,使敌人两个兵团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缝隙,李弥也算为华野分割包围黄百韬“立了一功”。

其三就是刘峙的昏庸了,他在11月5日和6日连下两道命令,将原来准备开往海州的第100军和原驻海州的第44军统归第七兵团指挥,同时要求黄百韬必须等待第44军以及李延年绥区司令部到达,才能一起西撤。黄百韬在新安镇都快急疯了,连电问询李延年和第44军何时能够到达新安镇,刘峙给不出来具体时间,于是第七兵团只能在新安镇死等,也可以理解为“等死”。

到1948年11月7日中午时分,华野第1、第4、第6、第8、第9等主力纵队一路攻击前进,已经接近新安镇地区,此时黄百韬兵团主力刚刚离开两个小时,于是华野各部奋力追击和大胆穿插,把撤退中的黄兵团行军序列搅了个稀巴烂。而通过台儿庄南下的华野第7、第10、第11纵队则直插曹八集一线,不仅赶跑了李弥的后卫部队,也完全堵住了黄百韬西撤的道路。

黄百韬兵团另外有个死穴,那就是五个军10多万人还要横渡大运河,当时河面上只有一座铁桥,当然不足以让这么多部队迅速通过,于是乱糟糟挤成一团,严重迟滞第七兵团的逃跑速度(所以黄百韬临死前有“三不解”)。在被华野追兵吃掉了一个军又一个师之后,黄兵团主力好容易渡过运河,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曹八集已被华野攻占,西撤的道路被封死,于是黄百韬只能钻进李弥的原碾庄阵地“固守待援”了。

黄百韬兵团五个军被围,南京和徐州当然大惊失色,杜聿明亲自指挥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实施解救,孙元良兵团也逃进了徐州担任守备,蒋军四个主力兵团至此全部到达徐州战场。而原计划攻克郑州等城市牵制邱清泉、孙元良的我中原野战军,也不战而取郑州顺利接近徐州战场,于是我两大野战军与徐州敌军主力进行大决战的态势渐成。

1948年11月16日,西柏坡电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陈、邓、粟、谭为委员,以邓为前委书记,标志着淮海战役已经从原来的“小淮海”演变成为“大淮海”的决战,而形成这场大决战的燃点中心,正是华野寻歼黄百韬的作战行动。

因此,我们也就应该知道,黄百韬兵团的存亡,对敌我双方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淮海战役中,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对整个战役如此重要?

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意义非常重大,该兵团覆灭后,胜利的天平其实完全向解放军倾斜,华野和中野的军事压力也大大缓解。

那么,黄百韬兵团的存在与否,为何对交战双方都显得如此重要呢?

黄百韬兵团兵力强大

1948年7月6日,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区寿年被俘,该兵团大部被歼灭。8月,第七兵团重建,黄百韬任司令官,兵团组建之初,辖三个军,即63军、64军、25军,这三个军都是粤军背景,其中25军是黄百韬的基本部队,也是该兵团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在淮海战役前夕,黄百韬兵团驻扎在徐州以东陇海线的新安、阿湖一带,位于运河以东。其中,兵团司令部和63军驻扎在新安镇,25军驻扎在阿湖镇,64军驻扎在新安东南的高流。

11月5日,本来于两天前奉命向海州开进的100军,被南京国防部下令划给了黄百韬兵团。11月6日,黄百韬正准备率部按照原地计划向徐州方向开拨,但突然接到命令,让他原地待命,等待并掩护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的部队。

李延年的部队虽然没有黄百韬多,但是李延年还有着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头衔,加上黄百韬一向听话服从,所以他明知道留下来有危险,但还是执行了命令。当然,黄百韬还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第九绥靖区的44军也被划入了黄百韬兵团,这样一来,黄百韬名义上指挥的部队就有5个军12万人了,单看人数可谓是相当庞大的一个兵团了。

如果当时华野没有能够果断及时的出击,让黄百韬带着这五个军撤到徐州,那么徐州国军兵力会大大增强,一旦按照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聚在一起的构想,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抱成一团,那么真的是非常难以吃掉的。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改变了兵力对比

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是国民党军80万对解放军60万,但是国民党军的部队利用率不高,而且比较分散,杜聿明曾经有一个集中兵力组成几个机动兵团决战的建议,虽然被蒋介石采纳,可是在杜聿明准备实行的时候,东北战局告急,蒋介石带着杜聿明跑到东北“救火”去了。

有人认为杜聿明把几个兵团聚集到一起的办法并不高明,但实际上杜聿明的真实想法是不方便对蒋介石说的,他的意图其实是准备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带着徐州国军主力南撤,如果这个计划一旦实施,那么渡江战役就要难打不少了。

在杜聿明走后的时间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无所事事,坐看几十万国军分散摆开,等到淮海战役打响的前夜,刘峙才下令让国军收缩到徐州,但是已经失去了先机。

黄百韬为了等44军,在新安镇等了整整两天,而且居然没有提前架设浮桥,等到解放军包围上来,黄百韬让部队西撤时,沿路受到解放军不断的打击,等到黄百韬率第七兵团撤到碾庄时,12万大军仅剩7万余人。

黄百韬兵团被围后,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兵团的主力参与救援,但是在华野坚强的阻击下,未能得逞。11月22日,第七兵团覆灭,黄百韬自杀。

第七兵团覆灭后,黄维兵团也被中原野战军合围在了双堆集。这个时候杜聿明所能指挥的主力仅剩下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了(孙元良兵团只有4万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徐州国军已经没有了和华野进行主力决战的实力了,只有南撤一条路了。

至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由于兵团实力不足,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其实全程都在摸鱼。

黄百韬兵团的覆灭,让徐州国军彻底失去信心

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公允的讲,邱清泉、李弥的救援还算尽力,毕竟一万多人的伤亡在那里摆着。

但是,在黄百韬兵团覆灭后,徐州国军将领的心态明显变了,这就导致黄维兵团被围后,实际上已经根本指望不上靠谱的援军了。李延年、刘汝明在象征性的打了几下后,干脆撤军了。杜聿明给蒋介石的建议则是:趁着黄维兵团吸引了中野主力的机会,让徐州国军趁机南撤。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命根子,所以在杜聿明率徐州国军主力即将撤到永城时,蒋介石又让杜聿明停下来,继续去救黄维兵团,结果杜聿明集团也交待了。

由此可以看出,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是代表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而且也让徐州国民党军失去了决战的实力,失败已成必然。

淮海战役中,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对整个战役如此重要?

这样的说法没有事实依据,整个淮海战役的重点是徐州的国民党重兵,而且当时山东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命令已经合兵一处。随着济南的解放,整个山东都已经解放,国民党集团急着让黄百韬集团赶往徐州与邱清泉集团合兵一处避免让解放军各个击破。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粟裕抓住战机而消灭,而且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没有那个部队是重要不重要,这样的说法也没有什么根据,不过就是随便一说而已。

淮海战役中,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对整个战役如此重要?

枪打露头鸟,黄伯韬有幸成为华野的第一目标,是其所在的位置有关。不管国军部队在什么地方,华野的目标是歼灭战,黄伯韬只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不过,黄伯韬兵团战斗力不错,给华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占淮海战役伤亡的近一半。

淮海战役中,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对整个战役如此重要?

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淮海战役,只有一个试图消灭黄百韬第七兵团的计划。所以,黄百韬兵团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

淮海战役前,黄百韬第七兵团驻扎在海州(连云港),距离徐州的距离最远,而当时国民党也已经决定:放弃徐州,主力集中到蚌埠一带,坚守淮河防线。因此,把黄百韬兵团首先撤到徐州,然后大家再一起向着蚌埠撤退,这就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粟裕和华野的计划就是趁着这个时机消灭黄百韬兵团。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把徐州的其他国民党部队统统吃掉。

由于驻台儿庄、贾汪一线的第三绥靖区张克侠、何基沣率部起义,结果第七兵团一下子失去了侧翼的屏障,同时,黄百韬又行进迟缓,结果一下子就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一带。

于是,此后的战斗就围绕着一方要救援黄百韬,而另一方却要消灭他,针锋相对地展开了。为此,双方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变成了一场百万大军的空前规模会战。

在这场战役中,黄百韬第七兵团的表现也成为了胜负手之一。黄百韬一向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因此他拼命地抵抗解放军的进攻,曾经给围攻碾庄的解放军造成重大的伤亡。而当黄维兵团也逼近徐州战场时,整个战役的形势一度非常紧张,战局有逆转之可能。

好在最后,解放军终于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条件下攻克了碾庄,消灭了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兵团被消灭后,解放军立即就变成了优势的一方。国民党军只剩下了如何逃走的问题。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黄百韬兵团的存亡对于整个淮海战役到底有多么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