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样的?好样的,把日本人揍的知道咱中国人不好欺负。

这话说出去,有人要裂嘴巴。你也别这样,咱也是说事实讲道理的人。

大家伙听小编给您说道说道这事。

当然要把这事说道明白了,首先咱得弄明白这背景。

背景墙。

大家伙都知道,武汉会战咱是失败了,以咱主动撤退为结局,让日本人占据了武汉三镇。

但咱也完成了战役目标,将武汉打之前从沦陷区,集中过来的各种人员和物资都撤了出来。

日本人虽然胜利了,但他们的战役目标没有完成,按照日本人的想法,占领武汉广州之后,他们就可以支配咱大华夏了,显然这是想多了。

其实也是没法子的事,日本人打到这里,准备的准备金也就是十来亿日元,结果到这里都花出去快七十亿日元了,打不动了。以战养战,他养不动了。

于是在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人感觉他们应该另外找一条生路才成,这么耗下去,相当于找死。

于是就有了北上南下策略,先是日本陆军去摸苏联人的后腰,一个诺门坎战役把日本人打痛了。

日本人知道了苏联人不好惹,于是回过头来,想恢复恢复士气,和咱打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寻思着挑个软是捏一下,用一个大一点的胜利,给自己鼓鼓气。

结果薛岳一个天炉战法,把个日本人烧的没脸没皮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人家说百团大战,你这说的是哪跟哪呀?”

您这就说法不对,事情总要有个来龙去脉不是,上面这些个事,算是前奏。

这个前奏咱可以得出来这么一个结果。

总算是让日本知道,咱用武力屈服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日本人换招了,对咱开始使用分化瓦解,寻找那些个软骨头,金钱也好,大耳瓜子也罢,把他们踹到跪了,给他们日本人干活,为他们日本人服务。

所以这个时期,日本人用间谍用的比较多,您比方说大汉奸汪精卫成立的伪国民政府,以及他们扶持起来的各种伪政权。

而在军事上,他们就开始转向别人了,一个是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打苏联,日本人被揍了;另一个就是第二次上沙会战结束之后,对美国人发动的偷袭珍珠港事件。

而咱的百团大战其实就发生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前。

大家伙吧嗒吧嗒这股子味道,感觉出点什么了吗?

百团大战和国际,和国民党,和日本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啥关系呢?您听小编给您分析分析。

这事您就得往大了放,放到国际上来看。

而国际上,咱就的看看欧洲发生了什么,和各个国家都干了什么了。

1939年的九月份,德国人突袭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算是正式开启了。

那么在二战当中,欧洲战场上,咱看到了两个捂着眼睛排排坐的国家,一个是法国,另一个是英国,他俩采取的的绥靖政策。

大体意思就是,你德国人爱怎么干怎么干,只要不动他们俩的利益就成。

这二位还着急忙慌的和德国人签订《慕尼黑协定》,想把德国人的战火引到苏联,然后他们就可以安安静静的做个吃瓜群众看热闹了。

结果呢?整个欧洲都快要凉了,到了1940年五月份的时候,德国人就对着英法发动了进攻。

那么法国压根就不给德国人看见巴黎铁塔的机会,就选择了投降。

英国人发动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描写历史的屏幕上,写上了一笔光辉的胜利。

那么说这段是为什么呢?

就俩字,英法两国的——绥靖!他在欧洲咱可以不管,但具体表现在亚洲,咱就不好受了。

英法两国呢?因为想要保护自己在南洋的利益,别让日本人给窥视了,他们就打算妥协,用咱中国人的利益,换取日本人的体谅。

法国人呢?抗战爆发后防止得罪日本人,就禁止了咱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当然药品什么的东西还是可以的。

到了1938年十一月份的时候,又开始禁止咱从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来感觉这有点过分了,必须交税还得限额才行。

到了1939年九月份,咱进口的机器设备,有一部分就被法国人给掠夺了。您看满满的诚意。

后来德国人把法国人暴揍了一顿,法国人跪地上投降了,日本人一联系德国人,法国人乖乖就得听了,滇越铁路先是封锁,十来天的功夫就拆毁了。

在1940年的时候,英国一看法国人歇菜了,为了保住自己那点子在亚洲的利益,宣布关闭了滇缅公路三个月,甚至连香港边境都关闭了。

这一切都是为了讨好日本,逼迫国民政府向日本人屈服妥协。

刚才咱也说了,这个时间段,已经进入了中日对峙阶段,日本人打不动了,就想着用别的法子让国民政府屈服。英国人立马送上了一份大礼。

这是国际上对咱勒脖子,下黑手,目的就不用小编再说一遍了。

而在国内呢?日本人也没有闲着,各种间谍上下其手,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个舆论。

国民党方面就出现了一些个反对咱的小高潮,各种谣言满天飞,说什么咱八路军游而不击,什么藏起来发展实力,什么专打友军不打日军,那顺口溜一茬一茬的。

谣言这玩意,你光用嘴说是不行的,咱必须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伙,真实的情况是咋样的。

一场结结实实的胜利,而且是大胜利,不仅可以将造谣者的嘴巴封起来,还可以坚定一下抗战必将胜利的决心。

说道这里,小编想起了《论持久战》的一些个话。

抗战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初期日本打,我们守,第二阶段,日本人和我们进入对峙阶段,第三个阶段,我们反攻日本人被打爬下。

而这三个阶段中,最难熬的就是第二个阶段对峙阶段。

通过小编的描述,您能感觉出其中的困难了吧!

国内国外的压力都是巨大的,所以百团大战就爆发了。

而这个时间点上,日本人也开始对咱抗日根据地发疯一样的进行扫荡。

百团大战前后持续了三个半月,投入的力量就有一百零五个团,大约四十万人,咱一共进行了一千八百二十四次的战斗,击毙日伪军两万五千八百人,俘虏日伪军一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人,不说话,蹲那里呲牙。

回过头来,咱看看当时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您就能明白,能取得这些个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

咱八路军的兵员和武器装备很长时间里,一直就不是平衡的。

1938年咱八路军有兵员是九万两千多人,但手里的枪只有两万多长枪,两千零七十支短枪,四百支手枪,花机关五百一十师支,轻机枪五百二十挺,重机枪七十四挺。

咱平均一下,八路军四个人才有一支枪。

就这一点,小编问您一声,难吗?

其实战争并不是等着我们,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才发生的,不是的,压根就不是的,没有东西,咱顶也得顶的上去才成。

这是枪,咱在说说军事技能。

我们行吗?答案是不行,但我们却不能不顶上去。

我们就说射击这一个技能,这属于军人的基本技能。

咱那120师的射击成绩表来说事。射击命中率最差的是359旅,只达到了60.4%,命中弹数百分比只有35.8%。

最好的是715团命中率是95.6%,命中弹数百分比是78.6%。

这是射击距离一百米,还是采用卧姿,每人三发子弹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是我们不努力吗?不是的,我们没有一个人不渴望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射击你得在不断实弹射击的情况下才能锻炼出来,咱有那么多子弹吗?

秦基伟率领一个警卫排打靶,五十个人左右,结果有二十多个就不上靶。

我们只能进行射击教育,瞄准然后击发。

先支一大队有一个排从排长起就没有一个人认识表尺是什么?秦基伟发现一个团有十二个班长不认识表尺的。

没办法的秦基伟只能在1940年五月二十四号开始,进行为期一周的射击教育运动周,保证哪怕是炊事员也得认识表尺。

而要领是要领,教育是教育,技术还得从实弹出发才成,咱那会可不具备这个条件。

那么我们最具威力就剩下手榴弹了,日本人最怕的就是咱的手榴弹,那会每个战士宁愿多背一点手榴弹,毕竟相对于射击,扔手榴弹相对来说训练还是比较简单的。

再有就是刺杀,您以为咱的枪上都有刺刀吗?

没那么多富裕的,大刀都不足,咱有些战士,是拿着手榴弹上去砸的。

1938年的时候,咱八路军才有两千六百把刺刀。

举个例子您听一下。

1938年六月份,邓华支队用一个营的兵力对板垣师团的教导队下手,全歼他们一百零八个日本人,但咱伤了九十二个,牺牲五十个。

这次战斗咱还是在日本人散开队形休息吃午饭的时候下的手,打了四个多小时,进入了白刃战。

白刃战咱没占多少优势,有的战士冲上去,几个回合就被日本人给刺到了。

而且参加这次伏击战的八路军战士,那可都是从红军时期走出来的老兵。

技不如人就得练,没人会想到,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人最怕就是咱的刺刀,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拼刺刀不是为了把敌人捅到,而是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去拼的,是啊,没有同归于尽的想法,提什么和日本人拼刺刀?

条件不好,难道就不打了吗?

那哪成啊!咱就得想办法,总结经验。

最后在咱的总结当中,发现,伏击是一个相当好使的法子。

根据冀中军区对作战方式的对比,发现在七次伏击战中,敌人伤亡达到了一百二十一人,咱的伤亡是十八,伤亡比是7:1。

咱在各个方面都差的情况下,只能运用游击战,运动起来,对敌人进行伏击。

战场才是咱最大的军校,百团大战同样是一次大练兵。

咱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对日本人发动了百团大战,大胜!

小编不想对战斗的细节进行描述,这些场景很多人描述了很多,今天就在这个方向上描述一下,不知道大家伙感觉怎么样?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是怎样的?

1941年1月,日本陆相东条英机在两院发表演讲时,对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仍然心有余悸:“1940年,重庆方面敌之抗战特点,作战非常消极,至今未曾出现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只有共产军去年八月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从敌人嘴里得到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八路军放弃与自己实力相适应的分散式山地游击作战方式,跟装备绝对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平原上死拼,是绝不可以否定的民族壮举!

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未必清楚,“百团大战”并非战役正式称谓,并且这场战役还分为三个阶段整整持续了五个多月,从1940年夏季一直打到1941年初。战役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正太铁路沿线破袭战,第二阶段正太铁路外围地区的运动作战,第三阶段应对华北日军报复的“反扫荡”作战,仅在前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八路军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沉重打击了华北日伪军。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以后,侵华日军实施了“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转变,在华东和华中与重庆政府的正规军进行对峙、以及局部的“短切突击”作战,而把华北则视为战争后方,大肆掠夺粮食、煤炭、棉花等战略物资,以支撑其长期的侵略战争。面对广泛活跃的八路军和其他游击武装,日寇华北方面军则采取了封锁和分割的“囚笼政策”。

日军的作战特点,是机械化程度和机动性要高于中国军队,如此便可以在整体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在某一局部形成兵力以及战斗力优势,而装备和弹药的优势也使其后勤压力很大,这也意味着日军作战非常依赖于铁路和公路等主要交通线。同样,为了在华北掠夺资源和维持占领,鬼子也离不开交通线,所以交通线成为抗日武装和日军争夺的焦点。

到1940年初,华北日军已经利用铁路、公路线和大批的据点、碉堡,完成了对华北平原的封锁和压缩,仅在冀中地区,交通线两侧的据点和碉堡就达到了500多个,这种方式不仅利于日军运输兵力和物资,也极大限制了八路军的作战范围。华北之敌有日军有27万人和伪军14万人,如果任由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八路军的回旋余地会越来越小。

尤其是1940年5月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变投敌后,公开组建了汪伪政府,致使国民党高层和重庆军政内部出现大幅撕裂,“速胜论”又被部分人的“亡国论”所取代,国际国内的不利局势,都使抗日战争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既要破坏日军的封锁,又能打击投降派的论调,因此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这两个职务要理解)彭德怀决心发起的“正太铁路破袭战”,其实兼具军事与政治的双重意义。

战役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

这一阶段即是围绕正太铁路(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晋冀两省之间重要交通线)进行的破袭战,在全长249公里的铁路沿线上,八路军发起了全面的攻势,攻占敌人碉堡据点、破坏铁路公路、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等等。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在作战计划中,拟定的出击兵力为第129师八个团(附总部炮兵营)、第120师六个团和晋察冀军区十个团,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头对敌人实施打击。

不过从1938年初到1940年初,也是八路军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在华北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总兵力已突破40万人,因此在战役发起后,各大军区、军分区所辖部队纷纷参战,已经形成了在华北5000公里交通线上的全面大破袭,包括正太路、平汉路、津浦路、北宁路、平绥路、德石路等几乎全部华北铁路网。截至战役第三天,八路军总部接到的战报中,查明番号的就有105个团。

其中包括刘邓第129师的46个团、贺龙120师的20个团和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的39个团,总计105个团的20余万兵力,尚不计配合作战的游击武装和民兵,交通线沿线日伪军遭到沉重打击,彭总和左参谋长遂高兴地将战役命名为“百团大战”。所以百团大战的实际范畴,已经超过了原来设想的正太路破袭作战,是席卷整个华北的一次大规模交通破袭战。

百团大战第一时间把日本人完全打懵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接到的报告是:“小队以下据点一夜之间不复存在”,方面军司令部则把此役称为“挖心战”,以致把每年8月20日作为挖心战纪念日,可见是刻骨铭心之痛。

战役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

这一期间八路军乘胜扩大战果,开始对日军分割我根据地的主要据点、甚至部分县城发起了攻坚作战,所以战役第二阶段已经不在局限于铁路线两侧,而是重点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除相当数量的村镇据点外,八路军还决定攻占榆社、涞源、辽县等四座日军重兵把守的县城,这几个县城都位于敌占区和根据地的交错地带,对我威胁甚大。

但是由于八路军装备简陋弹药缺乏,攻坚能力很弱,因此在原定拿下的四座县城中,只有陈赓的386旅一度攻占了榆社县城(后来在日军反攻时放弃),其他三个县城都未能攻克,并且付出了较大伤亡。事实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缺乏火炮和重武器的八路军,并不具备大规模攻坚的实力,所以战役第二阶段略显勉强,歼敌和自身伤亡数字比较起来不太划算。

战役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

八路军也低估了日军修复和恢复交通线的能力,日军在对主要交通线抢修完毕后,随即调动部队进行反扑,多田骏将其命名为“百万大战”,日军不仅企图恢复交通沿线的盘踞,还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扫荡,于是百团大战进入艰苦的“反扫荡”阶段。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在这一阶段特别疯狂,对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来泄愤,因此各根据地军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

我们所熟知的关家垴战斗,就发生在战役第三阶段,意味着日军的报复性作战,已经深入我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晋察冀、晋冀鲁豫、冀中等军区的八路军部队,一边抵御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一边出击外线,深入敌占区进行袭扰和破袭。战至1941年1月下旬,日军被迫全面撤退,历时五个多月的百团大战才告结束,战役期间八路军伤亡20000余人,而日军的伤亡也突破了17000人(另有相当数量的伪军伤亡)。

百团大战极大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信心,提振了全国抗日军队的士气,迫使日军从各地增兵华北,也极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百团大战发起于中国抗战危机四伏的“一刹那”,打击了日本方面一切诱降、劝降的阴谋毒计,震慑了一批企图对日妥协的软弱分子,政治意义重大。重庆政府不得不给八路军发来嘉勉电,在此期间,重庆方面与日本人在香港的秘密接触也戛然而止。

胜利是有代价的,百团大战期间不仅八路军各部付出了较大伤亡,同时也暴露了人数上的实力变化,从最初的三师15团到105个团,自然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和重庆蒋政权的双重警惕,日本人开始研究对付八路军的办法,而重庆蒋政权也开始了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的一系列手段,比如停发军饷、封锁陕甘宁边区、频频制造摩擦等等,还强令江南新四军北移,为1941年初“皖南事变”的爆发做好了军事准备。

瑕不掩瑜,无论怎么说,百团大战都是八路军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伟大胜利!

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是怎样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日寇严密围困我军民。

我军为打破这一困局,

在华北,抗战的主战场,

发动著名的百团大战。

拔据点,打交通破袭战,

坚决粉碎日寇的扫荡,

英勇善战,令敌胆寒!

提高党的政治影响力,

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

增强了全国抗战信心,

鼓舞了全国抗战人民。

配合了反法西斯盟军。

壮大我军,扭转战局。

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

对反法西斯大局有利!

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是怎样的?

百团大战真正让侵华日军意识到了八路军的强大。

百团大战以前,侵华日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对手是谁。整个抗日战争中,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一直以消灭民国政府为主要目标。虽然有“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近卫声明,但是侵华日军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是为了迫使民国政府灭亡或者投降。

当时,在华北的不仅有八路军,同时有第二战区阎锡山的晋绥军、卫立煌军以及傅作义所部的晋绥军。日军对八路军并没有特别加以限制。

举个例子,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战场正太线。晋察冀参战的部队有49个团,一二九师先后出动了38个团。集结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必然会被侵华日军所察觉。不过当时的侵华日军还是低估了我们的实力,以为只有数千的大部队有所企图。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日军一方面没有想到我们当时八路军的势力扩张如此之快,加上情报搜集不足,结果自然没有很好的准备。百团大战和之前的游击战术不一样,采用的是大部队打运动战。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八路军发展有多迅速呢?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1938年2月18日,此时八路军有92000多人,枪2万余支,轻机枪520挺,重机枪74挺。

1940年4月20日,八路军全军有359274人,步枪90534支,轻重机枪1590,迫击炮156门,平射炮9门,山炮38门。

再谈谈侵华日军对八路军的情报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情报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虽然侵华日军在华北掌握着庞大的情报机构,情报人员众多,但是对八路军却没有取得显著成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八路军的重心并不在中心城市,而在于偏远的农村。因为很早的时候,八路军就意识到大城市会沦陷,因此及时收缩了大城市的地下工作者。

通常情况下,侵华日军的情报机关集中于中心城市,县城和交通线,所以侵华日军对八路军自然知之甚少。

所以百团大战取得了重要的战斗成果,战争中击毙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这根本性的改变了侵华日军对八路军看法。松俊夫的总结性意见是这样的:“遭受共军‘百团攻势’的日军,从各地的兵团直到军、方面军,均由痛苦的经验中取得了宝贵的教训,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从而采取各项治安施策。”

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是怎样的?

1940年,日本侵略者加紧诱迫国民党投降的同时,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为克服投降危险,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争取时局好转,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的日本鬼子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中,参加战斗的八路军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共计20多万人,此外,还有许多游击队和民兵也参加了战斗。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长达5000里的战线上,同敌人进行了3个半月的战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中,八路军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毙伤和俘虏日伪军共4万多人,摧毁敌人据点3千多个,破坏铁路线2000多公里,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沉重打击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振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也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百团大战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捷报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百团大战的胜利还打乱了日本急于结束中日战争、以便抽出深陷于中国战场的日军主力北对苏联、南攻英美的战略计划,迟滞了日本准备南进的步伐,给英、美及东南亚各国带来了战略上的利益,因而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是怎样的?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百团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940年2月,在反对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胜利后,敌伪顽在华北地区制造谣言来迷惑群众,主要是挑拨八路军与地方民众的关系。如说:“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军”。有一部分人上了圈套,面对八路军产生了怀疑。  国民党以“曲线救国论”指使他们的一些部队降日,组织伪军,秘密承认伪军合法化。 当时,日军停止正面进攻,将兵力重点转移到华北,对敌后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日伪军依靠几条交通线,不断向我根据地扩张占领区,增多据点。同时,日军采用多面政策,除军事进攻,还有政治诱降、经济封锁、文化欺骗。

  日军推行所谓“治安强化”政策后,伪军、伪组织扩大,敌占区扩大,我抗日根据地愈见缩小,部队给养供应困难。日军又封锁与隔绝我各抗日根据地之联系,特别对晋东南实行其“囚笼政策”,使形势日趋严重。敌伪依靠据点到处抢掠,实行“三光”政策,人民受到了严重摧残。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给敌伪以沉重打击。亦有少数地区的群众,在敌人的严厉威逼下,甚至有动摇投敌者。从1940年3月前后至7月,华北抗日根据地大片地迅速变为游击区。大破袭战之前。只剩下两个县城,即大行山的平顺和晋西北的偏关。原来一面负担的群众变为两面负担(即对抗日政府负担,又对伪政权负担)。  国际上,由于东方慕尼黑危险的增加,对敌占区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也有影响。 可是敌伪深入我根据地后,普遍筑碉堡,兵力分散,反而形成敌后的敌后。主要是交通线空虚,守备薄弱,这对我是一个有利的战机。 这些,都是促使组织这次战役的原因。  再者,还由于对敌人的动向有错误的估计,也是发起这次战役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认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西南国际交通线路被截断,增加了国民党的动摇;敌人又散布“八月进攻西安”的空气,再截断我西北交通线,在这种紧张的空气里,国民党就更加动摇了,投降危险在随之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一次大破袭战役。决定7月上旬开始准备,8月上旬乘青纱帐旺盛时进行大破袭战。原定兵力是22个团(晋察冀10个团,一二九师8个团,一二O师4个团),重点破袭正大路;其次破袭平汉路、同蒲路北段和白晋路;并拟于“八一三”前后开始向敌各交通线进攻。  任务分配是:大行山区是从娘子关起至太谷,从石家庄起至新乡;五台山区是从石家庄起至芦沟桥,娘子关至石家庄,以及南口东西段;晋绥区是从太原以北到雁门关北;大岳区是白晋路全段;冀南区和冀中区是从石家庄至德州全段。 总部决定后,7月22日发出电报给各区,也报军委。  估计到破袭战开始时,日伪军会有相当部分,必从我根据地内向外撤退,故部署我各军区和军分区应预有准备,乘敌退出碉堡工事时,尽量消灭敌人,平毁碉堡及封锁沟、墙。各区接到此部署后,积极行动,提早准备和进入预定地域。当时是青纱帐旺盛时期,虽敌伪碉堡密布,还是未被敌人发觉。  为防止敌人发觉,保障各地同时突然袭击,以便给敌伪更大震动,大概比预定时间提早了10天,即在7月下旬开始的。故未等到军委批准(这是不对的),就提早发起了战斗。 在战斗开始并且取得了一些胜利以后,各根据地有不少武装力量乘敌伪仓惶撤退时,自动参加了战斗,自发地奋起追歼敌伪,加上原布置的22个团,共有104个团。  故在发表战报时,名为百团大战。这说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有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日本军华北司令部对此役名之曰挖心战。以后每年此日,作为挖心战纪念日。 此役共消灭日伪军3万余人,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正太路、平汉路一个多月才通车。  收复大量县城,有些得而复失。在破袭时一度收复有四五十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26个以上。太行山区有榆社、武乡、黎城、涉县、陵川、襄垣等六县;太岳区有沁源、浮山、安泽等三县;五台区有阜平、灵邱、涞源、浑源四县;晋西北有临县、兴县、奇岚、岚县、五寨、平鲁、左云、右玉等八县;冀中收复河同等数县;冀南区收复南宫等数县。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他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在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取得的。仅战役发起至12月5日的前3个半月,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缴获各种枪5900余枝(挺)、炮53门及一批军用物资。全战役,八路军至少作战2170余次,歼灭日伪军50000余人。八路军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中毒2万余人的代价。这次战役,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移其主力围攻八路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大力修复铁路,新建公路,增建据点,企图分割、封锁和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破袭了日伪军大量的铁路和公路,拔除了大批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囚笼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促进蒋介石与汪精卫政权合流,从1939年6月至1940年9月进行了代号为“桐工作”的政治诱降活动。日军与蒋介石双方代表正式进行了谈判。在此期间,日军先后发动了枣(阳)宜(昌)会战和代号为“一百零一号作战”,对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地实施大规模轰炸,发动了一场新的军事攻势,以配合“桐工作”的进行。百团大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国民革命军的压力,从而有力地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  第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八路军出动主力部队,在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进行了长达5个多月的作战,作出了重大牺牲,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获得了社会各界人民的普遍好评和广泛赞誉。从而戳穿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种种谎言,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抗战地位和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