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议是多大官职?
你要是觉得民国时期的“参议”不过是个闲差,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词的内涵堪称“变化无穷”。当年张作霖奉军的中枢人物杨宇霆,之所以权势极大,就是因为他先后就任东三省巡阅使公署总参议和安国军“总参议”,这几乎就是总参谋长外加首席政治顾问的意思,而桂系老大李宗仁,也曾经是“军事参议院”的首任院长。
(孤军英雄里面的高参郝俊杰)
“参议”这个职务名称始自明朝,曾在掌握实权的中书省内部设置了“参议官”一职,到清朝也有六部里的“参议”,是主掌审议有关部务法令不大不小的官吏,所以民国时期就沿用了下来。近代的参议,如果用简单直白的解释,那就是“参赞军机、政事和以备咨议”的含义,所以你不能简单地用参谋或者顾问的单一词语描述他,其职称定义更类似于古代的“谋士”,军事政治皆可参与。
就政治层面而言,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迫于形势,终于同意组建各省各地区的民意代表机构,称为各省“临时参议会”,聘任名流乡绅担任参政和议政的“参议”,各省临时参议员名额不等,多则五十名少则二十名。它的名称虽然与西方政治体制里的“参议员”基本类似,但产生办法和政治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别混淆了。
(车道宽)
民国各省、市、县的“参议员”不是民选的,而是由各级政府提名、再由行政院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审批的,他们虽然在名义上代表民意,但是不具备官员选举流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因为那个年代处于军事独裁的体制之下,军政官员都是上面直接任命的,所以民国的“参议员”肯定没有美国参议员那样的政治权力,无非在地方上有些身份、给点政治地位罢了。
而在军事层面中,1928年北伐成功后正式设立“军事参议院”,属于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咨议和建议机关,比较类似于当时日本的“元帅府”,因此虽然不直接掌握兵权,但是级别很高,规定院长和副院长必须由上将军官担任,首任院长是李宗仁,蒋桂战争爆发后换成了唐生智。军事参议院设“参议”90至180人,基本是将级军官,另设咨议60至150人,可放宽到上校以上军官充任。
总体来看,这个军事参议院其实是用来安置中高级赋闲军官所用,因为在北伐战争中,大批原北洋系将领和杂牌军头倒戈,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军官,那么在战后的整编和裁汰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将校们如何安置就成为了难题。他们不是嫡系,轻易不会给予兵权,但又不方便全部撵出现役,所以就塞进军事参议院养起来,有门路的未来也可能出去带兵。
黄埔系军官基本不会去什么军事参议院的,所以你看院长都是资历深厚的“杂牌”军界元老,比如李宗仁、唐生智、陈调元、李济深等等。1945年“五华山捉龙”事件中,老蒋用武力逼迫云南军阀龙云交出权力,并且要求必须到重庆任职,给的职务就是军事参议院的院长,显而易见,这个衙门当然是没有实权的,几乎可以视为军界养老院了。
但是在野战部队中,“参议”则充当了参谋和顾问的双重角色,且基本冠名“高级参议”,简称高参,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听到的“中将高参”,就是这个意思,多存在于战区、集团军等高级司令部里。高级参议由主官任用或聘用,没有固定编制,也不掌握军政或者军令权,其实际地位和权力,完全要看跟主官的关系,如果是亲信幕僚,那影响力可是不小,如果纯粹为了安排个闲散将领,那就无人问津。
有没有人看过抗战电视剧《孤军英雄》?老戏骨李雪健在剧中就出演了某战区的中将高级参议郝俊杰,然而他的人设却是上将战区司令长官当年在保定军校的老师,并且极受尊崇和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那么当然,这个高参就是有实权的,他已经成为司令长官的头号顾问和幕僚。《新世界》里面的大反派沈世昌,正式职务也是华北剿总的高参,权力也不小的。
(司令和高参)
某种意义上,野战部队中的“高级参议”算是各级“附员”的高配版,师部或者团部附员,一般为校级军官,也是安排编余军官的一种措施,合适条件下或者实职军官出现伤亡时,就可以按级别接替相应职务。而高参则基本是将级军官,平时充当主官的幕僚角色,将官级职务出现空缺时,也有可能补上去,因为部队里面将级军官的适配职务毕竟是有限的,而高参则没有定额。
受当时官制的影响,八路军也设置了高级参议的职务,比如在西安被军统特务暗杀的宣侠父将军,衔职就是八路军(第18集团军)总部的“中将高级参议”,由于宣将军黄埔一期的深厚资历,所以担负了统战工作而不是作战的任务,因此没有实授军职,是以高级参议的身份来开展工作的。八路军还有一个高级参议,那就是周素园老先生,属于给德高望重的人士一个名份,并不实际参与军政事宜。
其实二战日军也有类似角色,属于标准的军职,称为“高级参谋”,并且因为日军特殊的参谋体系,所以其实际权力还不小,搞破坏和弄事情的能力远超中方的“高级参议”。
参议是多大官职?
参议,最早源于宋朝的参议官,是军中幕僚性质的属官,相当于汉朝时期的长史,也可比作三国时期的谋士,也有点咱们现在军中参谋的意思,宋朝的参议品级不定,从五品到八品都有,主要看军事长官的级别多高。
永乐时官至内阁首辅的解缙,因储位之争被朱棣厌恶,贬为广西布政使参议。元朝的参议常置于中书省和六部,为正四品,比如中书省的参议全称为参议中书省事,是中书省的中级实权干部,单独开府,管理各部的公文书信。
明朝的参议为布政使的属官,分左、右参议,从四品,分别管理水利、粮储、屯田等各个政务,等于说是下放地方的实权官员,人员无定额,看布政使所辖省份需要多少人。
汪荣宝,1908年任民政部参议,他是晚清立宪改革纂拟宪法大臣之一。清朝仿明制,也有参议,品级一样,乾隆时期把下放地方的专职者统一改名为道台,正四品,又裁撤了右参议,于是参议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职或者兼职。
图为重庆綦江东溪镇永乐村双桂院,抗战时期为军事参议院。清末预备立宪,行政改革,在各部重新设立参议一职,官职不大不小,军事政治皆可参与,民国时沿用参议,军事上的参议,好比顾问、参谋,行政上的参议,好比巡视员、代表等,有人说民国时期的参议,更像是养老的职位,有级别没实权,但修行都要靠个人,比如国民政府的军事参议院,上将、中将比比皆是。
参议是多大官职?
“参议”这个官职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在明初朱元璋时期的朝廷里,属于中书省下的办事大员。
明初的中书省是什么级别呢?中书省是宰相的办事机构,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是明初的中央政府,最高长官是左丞相,然后是右丞相,都是一品大官。
明朝的首届左丞相是徐达,右丞相是李善长,后来是胡惟庸任左丞相。
中书省执掌六部,掌管机要,受皇帝命令颁布诏书,总理天下要务,工作庞杂繁多,不可能是两个丞相可以做的完的,需要很多的参谋和行政人员。
为此,明朝中书省丞相以下又设平章政事一名,从一品。再设左、右丞各一名,正二品。又设参知政事一名,从二品,胡惟庸就做过参知政事这个官职。
最后还有十名被称之为“直省舍人”的从七品小官,都是些行政人员。
天下之大,中央集权,事事都要上报中央,这些官员自然还是不够用。
然后,中书省下又设了三个大衙门,分别具体管理组织、民政和军事,它们是:- 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
- 参议府。
- 督镇抚司(即后来的大都督府)。
参议府是管什么的呢?
管理朝廷粮储、屯田、驿站驿传、兵员、水利等事宜。
参议手下的官员也有一群,他们分别是从三品参军、从三品断事官、正七品断事、正七品经历以及正八品的知事。
三品参议到底有多大呢?人比人气死人,官大一级压死人。
- 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的首官左司郎中、右司郎中他们只是正五品,比参议低两级 。
- 督镇抚司的督镇抚也是五品武官。
不过呢,后来“中书省参议府参议”这个三品大官就不行了,因为朱元璋杀了胡惟庸,永远地消灭了丞相这个职位,中书省都被取消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参议变成了“通政司”衙门口的五品小官,专门受理全国各地上奏的奏章,就是一个普通行政人员了,再无“参议之权”,更无一大群手下可以威风了。
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
主官叫做通政使,正三品。以下是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佐通政使受理奏章事宜。
就是个上传下达送奏章的。
以上是在朝廷中的参议之职。在明朝的地方政府中本来对口中央也有参议一职,不过中书省虽然消失了,明代布政使的属官里面的参议并没有随着中书省的消失而消失,管的还是粮储、屯田、驿站驿传、兵员、水利等事宜。
从四品小官。
清袭明制,清朝的“参议”一如明朝的参议。
到了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 ,参议更不值钱了。民国的所谓参议很多,中央政府和各省以及军队中皆有参议之职,注意,不是参议员。
民国的参议并无定员,一般都是主官任意指定,领干薪的闲散人员而已,或者是主官故旧,或者是主官姻亲,或者是其他大佬介绍而来挂职的亲戚故旧。
参议是多大官职?
想知道参议是多么大的官职,就先要搞清楚参议的来历和出处,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为职能的不同,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参议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意思是参与谋议,通俗点说就是出谋划策,在当时由宰相管辖的中书省,内设参议一职,主要是对政务法度方面,提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建议,没有实际权利。
到了清朝时期,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官吏制度,但为了限制地方官员权力过大,设置了总督和巡抚两部门,以便互相牵制,彼此约束。
其中布政使参议属于巡抚的下属,也可以称之为藩台,正四品官职,主管地方钱粮和文件往来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兼组织部长,依然没有什么实权。
时间到了北洋政府和民国初期,在各级设立了参议会,代表基层民意,向上级谏言。
然而这些职位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所把持,除了吃皇粮空饷,就是为个人谋私利。
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有枪有地盘的人,就是王法,最终参议会形同虚设,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总会发生些荒诞无稽的事,比如以土匪起家的奉系首领张作霖,其手下的杨宇霆,就曾担任过东三省巡阅使公署参议,安国军总参议的职务,可谓是权倾朝野,最终因为功高盖主犯了大忌,而被张学良第一个拿来开刀。
到了蒋介石成立的国民党政府之后,为了解决原来北洋政府时期的大量遗留人员,而设置了没有军权的参议院,是个养着一帮达官贵人的闲职部门。
国民党政府一直重文武轻文,为了剪除异己,大力地培植自己的嫡系部队,这其中就有曾担任过参议,后来被提拔为王牌74师师长的张灵甫,可见参议一职,在军队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参议在军方被称为参谋,与世界接轨,很多名将都出任过参谋长一职,比如美国的马歇尔,苏联的朱可夫等等,都是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大将之才。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大部分设置了参议院,以美国的参议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例,分属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为谋求和维护本国利益,所谓的智囊团。
参议其实也不用定是指具体的官职,就如富豪乡绅府里的管家,县令身边的师爷,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条件,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信任,从此平步青云。
从历史角度看待参议的出现,其实是对知识和智慧的一种渴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议也许有职务,分大小,但是知识却是千金难买,有知识同时拥有智慧的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诸葛亮,参与谋议,至始至终!
参议是多大官职?
参议这个职位本身没多大权利,主要还是看担任参议的人本身有多大的能量。
在国民党参议基本都是中将,像李宗仁、唐生智、龙云等人都担任过参议的职位。
事实上参议这个职位基本上都是给没了军权的杂牌军将领的,很多时候是一个闲职也就能拿份薪水,这跟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给那些土匪头子封的司令是一样的。
有的时候国民党也会拿这个头衔收买人心,像谍战剧《渗透》里面国民党就准备给共产党的叛徒一个中将参议的头衔,可那个叛徒却宁愿当一个上校科长,可想而知这个中将的水分有多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