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1992年4月8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韩伟同志逝世,按照他的要求,骨灰没有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埋在了闽西革命公墓当中。
韩伟将军他所的部队红一方面军第34师100团团长,该师在长征时期的湘江战役,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在与国民党军在战斗中被重重围困,经过殊死战斗后全军覆没,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最为悲情的一页。
而第34师,在我军历史上被称为绝命后卫师,该师因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而全军覆没。
绝命后卫师这支部队虽然没有重建,但是树立起了绝对的高度,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支部队因为阵亡而全军覆没,这种事非常的少见,绝大部分部队在丧失战斗力后就等于全军覆没了,丧失战斗力是什么标准?
一支部队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那么另外百分之五十呢?
剩下的一半是非战斗人员,因为一支部队是有武器保有率的,这些装备都是战斗人员拥有,而战斗人员丧失百分之70的战斗力,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接近零。
在红军队伍中,所有人员既是战斗员也是工作员,这就是为什么红军用劣势可以把一支国民党军队击垮。
1934年11月29日,当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于北、南两线与湘军和中央军、桂军展开殊死战斗的时候,湘江上还有一条生命通道。
当时的军委纵队还是没有到达湘江渡口。
二十公里仅仅是野战部队一个短促冲击的距离,但是中央红军各军团接到的电报显示:“军委纵队要完全渡过湘江,至少要在12月1日的晚上。”
从30日上午开始,军委纵队的人马陆续到达了湘江渡口。
至12月1日17时30分,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了湘江。
但是,湘江以东,还有尚未过江的红军部队。
没能渡过湘江的是担任整个中央红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
11月26日,军委纵队离开道县,开始向湘江渡口方向行进,红五军团34师被要求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行动缓慢并且走了弯路的第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
因为任务艰巨,命令还特别指示第34师:“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
已经对34师的命运有了某种不祥预感的军团指挥员在和三十四师师团干部们握手时,依依不舍,叮咛不止:“全军团期望着你们完成任务后迅速过江!要把干部组织好!把战士们安全带回来!”
主力部队西进以后,师长陈树湘命令100团先行一步,向灌阳方向急行军,去接替红三军团6师在那里的阻击阵地,以便让六师去追赶红三军团主力部队。
然后,由师长陈树湘带领101团加师部走中路,程翠霖带领102团跟随,在掩护第八军团西进之后,蒋军中央军周浑元部的追击。
11月29日,34师在军委纵队后面的文市镇以东地区,与蒋军中央军展开了战斗,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之后,34师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是:放弃阻击阵地,“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
但是,34师的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至少有75公里以上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完全封锁。
34师和中央红军的各部队都失去了联系。
攻击湘江渡口的蒋军很快就发现了被包围的第34师,于是,国民党各路大军立即从各个方向向34师合围而来。
西渡湘江追赶主力部队已经无望,师长陈树湘命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领34师向东走去——这与中央红军远去的方向完全相反。
34师准备突围,这是要去湖南南部打游击了。
1934年12月1日,突围开始。
红军与蒋军军激战整整三个小时之后,子弹全部打光。
师长陈树湘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深夜,34师的部队被敌人切割成数块。陈树湘命100团团长韩伟带领部队掩护,自己和参谋长王光道带着师直、101团和102团继续向东突围。
负责掩护的100团实际上已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官兵用大刀抵挡着敌人的冲击,最后全团只剩下三十多人。
团长韩伟重申了红军宁死不屈的精神,然后宣布部队解散——“立即分散潜入群众中,尔后设法找党组织找部队。”
陈树湘带领的那一百多名官兵,在向东突围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红军官兵只有用身体去和敌人拼杀,包括政委程翠霖和参谋长王光道在内,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蒋军道县保安司令命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押往长沙。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着担架的蒋军突然脚下一滑,他们这才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
陈树湘壮烈牺牲
蒋军十分恼怒,他们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
最后红34师全军覆没,足以说明战斗的残酷。
韩伟将军是怎么突出包围圈的韩伟是是全师仅存的团级干部,也是红34师历史的见证人。
当时在和陈树湘分散突围后,韩伟将他所带领的300余人编成3个连,因连长、排长大多牺牲了,韩伟重新任命了新的连、排长,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家作好准备,决定趁夜间突围出去。但突围时再次被追击的桂军包围,全团仅剩的300余人,锐减至30多人。韩伟命令化整为零,钻出包围圈。
路上再次遇到追上来的桂军,情急之下,韩伟和身边的战士往山崖下跳。
又是一次赌命。
所幸,他还活着。
韩伟带两名战士走出了很远,终于突围成功。
这时,三人已遍体鳞伤,又饥又渴,好不容易爬到山脚下一家房屋前。
屋里只有一位老人。老人一看,就知道韩伟三人是突围出来的红军。老伯煮了南瓜汤和红薯给韩伟三人吃后,又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屋后山林中休息。
第二天天亮后,韩伟找两名战士,却怎么也找不到,不知他俩到哪里去了。无奈之下,韩伟把自己的牛皮挎包留给老伯做纪念,踏上了寻找部队的道路。费尽周折,还是没有找到。两个月后,韩伟辗转到了武昌,在弟弟家。
住下的第四天晚上,韩伟正要睡觉时,忽然从门外进来一批人。其中一人以前和韩伟共过事,当了叛徒。韩伟被捕了。
再往后,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在这里,算是突围成功了。
最后,在韩伟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没有安葬在八宝山,而是选择安葬在闽西革命公墓,他是湖北黄陂人,但是师里的战士们都是闽西子弟,说到底,是一份情怀。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近代历史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从外敌入侵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在我军的作战历史中,有太多全歼敌军的战例,故而今天介绍一下从红军阶段到抗美援朝时期,我军自己的几次著名的全军覆没事件,只为缅怀为新中国牺牲的烈士。
1、湘江之畔——壮烈的红34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中央实际的军事负责人李德,执意要过湘江与红二兵团汇合,毛主席、彭老总等多次建议改变行军路线无效,红军一路向西的走向了湘江边上。此时蒋介石已经彻底清除了红军的动向,早已经在湘江边上布满重兵。
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以来,红五军团就一直担任后卫的工作,而红34师则是全军总后卫。当中央红军的部队行径到湘江边上时,红军的高级将军基本都已经预感到又一次残酷的战争在等着他们。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总参谋长撤掉后担任)的刘伯承,特意找到红34师,他对红34师指战员说:“要求红34师顶住国民党部队的追击,掩护红八军团入永安关,渡过苏江、泡江后,成为全军总后卫;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
此时红34师的指战员已经大体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但是战争的残酷超出了他们的预料。1934年11月27日至29日,红三十四师奉命扼守在灌阳文市、水车一带,迟滞了敌军的疯狂尾追和侧击,敌人也是拼命的向阵地扑来,红34师全体将士英勇抗击。而中央军委由于携带的东西太多,过湘江很慢,等到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红34师也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
当时通往湘江的道路被全部切断,红三十四师孤军留在湘江以东,1934年12月3日,红三十四师在全州文塘遭敌军伏击堵截,与敌激战,伤亡惨重,师政委程翠林等将士牺牲。1934年12月7日,陈树湘率余部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此时仅剩200余人。很快他们又遭敌袭击,陈树湘腹部受重伤,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不幸在道县落入敌手,他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腹部伤口露出的肠子,断肠明志,时年29岁
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他们用自己的巨大牺牲,给中央部队渡过湘江赢得了时间,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时任红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团长的韩伟,成为了红34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领导干部,建国之后成为了新中国的中将。
2、西北之殇——惨烈的西征军;红军长征后期,由于张国焘依仗自己兵强马壮,趁机像中央要权,这种情况下中央被迫带着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北上,并在吴起镇与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汇合,结束了长征。而此时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被迫北上,但是张国焘在进入青海以后,依旧犹犹豫豫,不肯让红四方面军与陕北中央红军汇合。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占领宁夏及河西,打通与苏联的联系,首先造成西北地区抗日局面。为此,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下达了渡河命令,红四方面军一举突破了马步青骑五师在黄河西岸的沿河防线,并很快控制了上百里的沿河地带。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后,中革军委准备组织海打战役,重点打击胡宗南部。而张国焘却令红四方面军在河东的第四、第三十一军调离前敌总指挥部指定的作战位置,致使战役计划未能落实。胡宗南则趁机于10月底11月初打通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了河东红军主力部队和河西部队的联系。
此时河西部队已经成为了一支孤军,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命令河西红军部队组成西路军。西路军在宁夏在战争无别残酷,他们需要面对马家军骑兵的威胁,并且西路军此时敌我力量对比处于极大劣势,马家军共计13万余人,西路军总计21800余人。
西路军顶着寒风吹起的漫天飞沙,踏上了艰苦卓绝、英勇悲壮的西征之路。西路军在甘西北的古浪、永昌、山丹、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区,同马家军的优势兵力进行了4个多月的英勇作战,共毙伤俘马家军约2万人,但西路军也遭到严重损失。1937年3月中旬,终因力量悬殊,西路军归于失败,余部不满3000人。
西路军西征是我军战史上一次严重的军事失败,可以说是全军覆没,而且失去了红5军军长董振堂等大批优秀的指挥员。此战红四方面军孤军深入,既无援兵的支援,又无兵源、弹药、粮食的补充,而且作战地区都是有利于国民党骑兵的作战,不利于红军进行运动战,最终全军覆没,只有部分人逃回了延安。
3、跨海之痛——悲恸的登陆部队;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已经取得了大陆的大面积领土,但是在海边的一些岛屿尚没有能力解放。1949年10月,由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负责,第十兵团司令为叶飞指挥的金门登陆战打响。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的九千余名官兵扬帆渡海,夜袭金门岛,25日凌晨1点30分,人民解放军开始登陆金门。登陆到金门岛上的士兵英勇作战,但是毕竟在火力上有差距,此时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后续不能源源不断的到来。
而我军第一梯队登岛后,正值涨潮,水深浪阔。为着减少伤亡,船只长驱抢滩,越近越好。不料部队登陆后,恰好退潮,船只统统搁浅。天亮后,国民党飞机和军舰赶到,对我军船只狂轰乱炸,三百战船无一幸免。整个船队没有一条船返回大陆,运送第二梯队的设想完全彻底落空。
此后,解放军勉强找到几条船,但只能运载四个连的兵力。26日凌晨,解放军第二梯队由246团团长孙云秀率该团的两个连和第85师的两个连共350人增援。这点部队过去已经杯水车薪,无法改变战局。
第三日午夜时分,解放军弹尽粮绝,突围到海边,1300余人困在古宁头以北断崖下的沙滩。27日清晨国民党军猛攻,解放军虽然顽强抵抗,但是仍然全军覆没,不是牺牲就是被俘。
金门岛战役的登岛部队共3个多团9086人大部分壮烈牺牲,余部被俘,这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损失,三野从叶飞到粟裕、陈老总都无比的伤心。而我们依旧应该缅怀,这些登陆士兵英勇作战在样子。.
4、朝鲜之悲——惨痛的180师;抗美援朝我军英勇作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可以说让中国人真正的站起来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我军最过惨痛的当属180师的重大损失了。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决定主力转移休整,同时指示志愿军各兵团“留一个师至一个军的兵力,从现在位置起,采取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杀伤消耗敌人,争取时间”。
第三兵团决定:以第六十军殿后掩护,利用华川西南山区节节阻击敌人,在楸谷里至大龙山地区,割裂美军和韩军的联系,牵制美陆战1师和美7师。到5月23日时,180师收到撤退命令,师主力开始北渡北汉江,向春川转移。而就在此时,60军为了掩护伤员撤退,要求180师停止北撤。于是当晚,180师的左右友邻部队全线后撤,180师孤军滞后。
180师的处境被美军发现,他们立即利用坦克、摩托化部队组成的特遣队,乘隙进至第180师侧后,从三面包围180师。此时第180师已处于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此后美军加紧收缩包围圈,到26日180师在芝岩里以南地区完全被美军包围。
第六十军首长于26日17时,得悉第180师准备向西北突围后,除同意该师突围部署外,并令第181师由华川地区向滩甘里方向西进,接应第180师。然而,第181师接到军电令后,因与各团联络不通,至27日5时,部队方陆续西进,加之翻山越岭和敌军以火力层层阻挡,27日12时方陆续到达滩甘里以东以北新浦里、论味里地区,接援未奏效。
被包围的180师兵分两路,一路向北、一路向西突围,后两路会合于史仓里东南的鹰峰。因连日作战,伤亡增大,又因断粮,部队饿饭,因此突围中人员掉队较多,至会合时全师共仅有1000余人,重机枪以上火器已全部炸毁或遗失。师将部队组成3个连,继续向史仓里方向突围,结果错走至滩甘里方向,遂又折返向西北方向突围,连续突破3个阵地后,已无力再攻。
最后,坚定不移地执行掩护任务的180师,建制基本打没了,师长郑其贵命令分散突围。第180师突围失败。自5月29日至6月中旬,该师陆续突出包围者有师长、副师长、师参谋长、团长以下近4000人,损失约7000人。其中师级干部1人,团级干部9人,营级干部49人,连级干部201人,排级干部394人,班以下6990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180师 的失败不算是全军覆没,但在突围过程中部队基本被打散了,师主力被打垮,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也算是全军覆没。180师牺牲的众多志愿军战士,他们在朝鲜战场上面对包围时依旧打的十分顽强,这种战斗精神值得铭记。
战争是残酷而血腥的,每一场战争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悲痛,在我军历史上还有一些部队如红十军团的覆灭,只有粟裕等800人突围。这些沉重的历史应该让我铭记,这些牺牲的革命志士,我们也应当铭记,革命不朽,烈士的丰碑不朽。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仍然存在的杂牌军里面,粤军、湘军、浙军和黔军已经基本“中央化”,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军事集团。东北军、西北军、绥远系、滇军和川军在后来都有整建制起义或者投诚的情况,所以算是保留了一些血脉,因此综合来看,真正比较顽固,并且是被我军打到“全军覆没”的军阀部队,其实只有三支。
(白崇禧剧照)
先说出现整建制起义或者投诚的杂牌军,东北军在1937年就有率第691团全团起义的吕正操,该部隶属于第53军。另外在1942年有第57军111师主力的起义,该部后来被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万毅为支队长,这支部队也是山东军区挺进东北的首批部队之一。尽管在辽沈战役期间,东北军最后的余脉第49军和第53军(大部投诚)都被消灭,但是毕竟之前有建制部队保留了下来,吕正操和万毅分别是开国上将和开国中将。
西北军比较著名的起义有两次 ,其一是1945年底高树勋的邯郸起义,高树勋的职务当时是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参加起义的官兵10000余人,部队被改编为“民主建国军”。其后在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爆发了由张克侠、何基沣率领的第三绥靖区贾汪起义,这是由张自忠将军的老部队第33集团军缩编而来的,起义部队共23000余人,后编入华东野战军。
(阎锡山剧照)
绥远系的结局大家比较了解了,那就是1949年傅作义将军所促成的北平和平解放,以及后来的绥远起义,在北平的10万傅系部队基本都接受了和平改编,不久董其武也在绥远率6万人起义。而川军最先大规模举起义旗的,是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几支部队,他们在二野大军挺进西南时,选择了脱离反动阵营投向光明,之后又有若干支川军部队起义或者投诚。
滇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即已出现了潘溯端第184师在辽宁海城的起义(后来又叛变一些,真正留下来的是潘师长以下1000余人,因为此时东北我军还不占优势)。辽沈战役期间第93军在锦州被歼,但是第60军却是在长春整建制主动投诚,后来被改编为四野第50军,抗美援朝时表现的还不错呢。到战争末期卢汉将军又发起了云南起义,昆明所有滇军的正规武装和地方部队全部反正。
(马步芳剧照)
那么思想比较反动顽抗到底、最终被解放军全部消灭的军阀部队都有哪些呢?其实只有桂军、晋军和宁马三支队伍。桂系军队大家毕竟了解了,在渡江战役之前,由“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率领的桂军约计有16万人(依附的中央军不计入在内),白崇禧拒绝接受北平和谈达成的条件,率桂军跟四野大军正面硬刚,结果在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中连战皆败。
在我四野大军和二野陈赓兵团的追击下,白崇禧企图率桂军残部通过海路逃往海南岛,1949年11月30日,桂军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第三兵团20000余人,在博白战役中被四野和二野的部队在行进中追歼。同年12月6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的总部机关及直属队12000余人在广西钦州地区也被合围歼灭,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混了25年的桂系军事集团,宣告彻底灰飞烟灭。
(马继援剧照)
早在中原大战冯阎联军失败后,阎锡山晋绥军的实力和军事地位即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建制,抗战爆发前尚有20多万军队。日本投降后,由于傅作义系统已经单独发展,所以阎锡山的部队只能称为“晋军”了,1946年整编为3个集团军5个军15个师的建制,另有直属部队及特种部队约计20万人,不过晋军战斗力稀松,在1945年最先爆发的上党战役中,即损兵折将30000余人。
战争中后期负责消灭阎锡山晋军的,是我华北军区所属第一兵团,军区副司令员兼兵团司令员徐帅率领115000人的部队,在晋中等战役中连续击败阎匪军,解放了除太原和大同以外的全部山西城市,并且于1948年10月起开始围攻太原。而阎锡山纠集10余万人死守不降,在得到华北军区第18、第19兵团的增援后,1949年4月26日我军攻克太原,全歼阎锡山的残余部队,至此,从辛亥革命起盘踞山西长达38年的晋军不复存在。
(马鸿逵剧照)
盘踞青海、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的“马家军”则是死敌,当年就欠下红军无数血债,其中以“青马”的马步芳的部队战斗力最强也最反动,在1949年的兰州战役中,“马驹子”马继援率领的青马主力被我第一野战军打垮,我军乘胜追击到西宁全歼残敌,所以“青马”确实是全军覆没的。但是在马鸿逵逃跑以后,“宁马”的相当一部分是在军事压力下投诚的,所以马家军的下场也不尽相同。
马家军的总兵力并不多,青马和宁马的部队加一起不过93000余人,但是骑兵占比较大机动性强,所以消灭这帮家伙挺不容易。基本部队被消灭后,马家军的主要头目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继援都乘飞机逃台,而后辗转至别国客死他乡,只有马鸿宾最终向我军投诚。
(马家军剧照)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金门战役"使解放军28军3个团9000余人全军覆没,整团整营的人员全部有去无回血染金门岛,这在我党的军队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彻底败仗。
1949年10月24日,金门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4天,中国解放军28军指挥渡海作战,在岛上苦战三昼夜,没有后援没有补给,直至弹尽粮绝全军覆没,这是我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月17日厦门全岛解放后,福建沿海地区只剩下金门、东山、马祖等几个小岛尚未解决。28军按照战前作战计划,自9月19日在晋江接受南下攻金任务后,积极开始着手做攻打金门的准备。
为什么要攻占金门?金门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这么重要?金门分大金门和小金门,在此战役之前金门岛并不出名。它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孤悬于厦门岛东海外,东望台湾西对厦门,是闽南屏障。金门岛形似一只展翅蝴蝶,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约15.5公里,最高点太武山253米,多丘陵湾岸,主岛面积132平方公里,是台湾与大陆中间地带,与大陆咫尺相望。金门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金、厦两岛是台湾之咽喉要地,尤其是金门岛,蒋介石曾说过:无金门,便无台、澎,便有大陆。
这次攻打金门任务的预定方案是:第十兵团第28军和第29军85师。由于第28军军长朱绍清,政委陈美藻均在福州养病,因此,实际攻打金门的指挥官是:28军副军长~肖锋;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
自1949年9月19日,28军接受南下攻金门的任务后,着积极手开始做准备。
要想攻打金门,传统的渡海作战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
第一,攻击波要具有突破防线并向纵深发展的充裕力量,对渡海工具要求特别高;第二,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此金门之战,一定要遵守这两条原则,尤其是渡海工具,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渡海需要的大量船只。
然而困难重重。因为蒋介石早就下决心经营台湾,对船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49年9月,他命令汤恩伯说:"敌军若来犯,必在每月满潮之时,务必要派海空军在此之前不断搜索来船,凡可通海口各内河之上游的100海哩内的大小船只,必须彻底炸毁,台湾飞机不光炸毁福建,连浙江、江苏沿海都炸了,甚至上海造船厂。
9月20日~10月20日,30天时间里,28军派到附近各地区共征集到320只木船和两艘火轮,这些船还是在28军采取把船沉在水底下的办法保留下来的,勉强可载八个营,而且有的有船无帆,有的有船无人(船老大),每天还有蒋机来轰炸,船只损失颇大,各师团组织了1000多名修船木工,边找船边修船,直到10月24日,总共才凑到了一次可载渡3个团的船只,其实这离11月20日进攻金门作战的时间已经推迟了四天。
由于无法筹措到足够的一次性航渡六个团兵力的船,攻金战役已被迫推迟了四天。由此第28军前指挥做出了一个理想化的预想:将攻金门的部队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登陆三个团,纵使有部分损失船只返回时,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还可以再航渡三个团,这样总共可有六个团大约1.3万人登陆,与岛敌军1.2万人基本上持平。这个方案表面上看是可行的,但始料不及的是,这些新筹措的船只上船员大多数是外地人,一对航道不熟悉又未经统一训练,调度也十分困难;二也未考虑敌情和海情的变化及敌人随时可能增援。殊不知此时金门守军,已经得到了胡琏兵团十八军的增援,岛上国民党总兵力已达3万人。
10月24日中午,机要人员截获了胡琏19军于23日向蒋介石发出的撤回台湾的电报,其实从这份电报中,可能有两个可能:一是胡琏增援金门;也可能是撤回台湾。但是十兵团领导人,感到攻打金门的时间已推迟了好几天,现在是最后一个战机。于是下命令按原攻打计划不变,明知胡琏十八军有可能增援金门,但这一敌情人们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这是十兵团以叶飞将军为首,全军团上下普遍存在的轻敌之心,认为"金门弹丸之地,攻打金门,小菜一碟",严重的骄傲轻敌情绪,甚至认为只要我军一登陆,敌人就会弃岛逃跑,甚至在登岛的攻金的船只上,有的带上了战斗慰问品:活猪,活羊,桌椅板凳,还有的竟带了大量的人民币,想着胜利之际大肆庆功。
当时在我军高级将领中,对此清醒着唯粟裕一人,粟裕对攻击金门曾做出了三不打的指示:一,没有一次运载六个团的船只不打;二、敌有强兵增援不打,三、要求山东沿海,挑选6000名久经考验的船工支援十兵团,船工不到不能打。因为在民情陌生地区用兵,我们面临两个敌人:一是福建刚解放,百姓对我军恐惧,船工居怀二心,攻打金门要严格督促船工,避免他们退缩。二是因为山东老八路多,派山东船工南下,28军是渤海军区老底子,主要战斗员均是山东人,请山东船工比较可靠。
(粟裕将军)
然而,28军前指肖峰心存侥幸,对所指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从派兵就可以看出。他认为战斗很轻松,各团均有份,没有派一个师的团出战,而是各师均出一团,甚至攻岛最高的领导人都没有一个师级干部,这样导致了后来各自为战,一片散沙不能统一指挥。
1949年10月24日21点,28军前指下达攻击金门岛命令,"金门战役"拉开了大幕。1949年10月24日21点,28军前敌指挥派82师244团、84师251团、29军85师253团,组成第一梯队进攻金门,分别由莲河、大嶝岛、后村、等地起航,按照战斗部署第一梯队分成三路:
东路244团,由团长邢永生率领,其任务是在金门岛蜂腰处北部湖尾乡和垄口间登陆突破,将大金门岛之敌从中间拦腰斩断,同时阻击东部西援之敌。中路251团,由团长刘天祥从湖尾乡以西登陆,突破向西南攻击金门县城。西路253团组成,由团长刘博从古宁头登陆,攻击古宁头半岛守敌,然后向南迂回会同251团,攻取金门县城。原计划82师指挥所,随第一梯队登陆作战,以便统一指挥不同师的三个团,可是由于缺乏船只未能成行。结果整个登陆作战中没有一名师级的指挥员,加之渡海之前各部队没有进行协同演练,所以登陆部队一离开码头,即与上级失去联系。
黑夜难熬的25日,26日,27日三天。金门方面守岛的是22兵团司令官李良荣,他十分慬慎,特别注意收集我军情报,而且加强工事。他们截获我军情报分析出我军可能于25日,26日对金门发动进攻,而他们在24日上午开会讨论,汤恩伯到会督促,并于24日在我军进攻登陆可能性最大的龚口至古宁头之间海滩,举行联合演习,下午7时演习结束,刚过了七八个小时,恰我军大举登岛。
(守金岛国民党~李良荣)
更巧合的是,当年10月25日凌晨1:30左右,601团第二营突击排长,检查搁滩坦克,查哨时误触地雷,一时间东西点的探照灯全部亮起,在探照灯照耀下,果然发现在大嶝岛方向的海洋中有我军帆船驶来,这一不幸的误触地雷,开始了惊天动地的"金门古宁头之役",他们发现的正是我244团登岛。(金门之熊~是演习时坏的坦克)
尽管开局不利,我攻金第一梯队,三只登岛部队在25日凌晨20,分别登陆成功。
以244团在金门岛蜂腰部北岸琼林、兰厝登陆成功,并占领了敌人的十多个碉堡;第251团先头营在金门西北部,安岐以北林厝以东顺利登陆,但后续营的登陆却遭到敌炮火猛烈攻击伤亡很大;又以253团在西北角的古宁头、林厝间登陆,随即向敌人发起进攻,并于拂晓占领古宁头滩头阵地。听到第一梯队登陆成功的消息,28军指深为高兴,根据以往经验登陆即成功。他们盼望着船只早点返航,以便接应第二梯队登陆。
但是第一梯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在抢滩登陆后,没有及时组织船只返航,因是即刻投入战斗,而且没有留下部分人员巩固滩头阵地,置使船只在潮退后搁浅在沙滩上,在天亮之后,敌人派飞机狂轰乱炸,把所有船只炸毁烧伤在沙滩上,这一疏乎给敌人可乘之机,在船只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这是十分致命的错误。隔岸28军前指和各师指挥员,他们看到敌人轰炸和炮火燃烧船只,但是1.1万人的登岛部队无法实现,眼看第二梯队无法过海又无计可施,这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无奈之下,他们请求十兵团给予帮助,但十兵团领导人得知,也只能将现有31军船只调拨给28军,但是几乎无船可用杯水车薪。
不幸的是,正当我军登岛攻坚战之时,10月24日晚,胡琏恰从台湾基隆飞往金门,他所率领的18,19两军进入金门,他们与李良荣部队换防。可以说,在登岛后战斗的中,金门守军正在进行换防,调走的没走和调来的已到,加起来守军人数倍增己达到3万人。同时国民党守军,为了保留台湾的前沿阵地,于24日凌晨4点,命令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李玉玺少将率旗舰"太平"号自蓬湖到金门增援,25日上午,国民党从汕头撤往金门的第19军也全部登陆,金门守军增至4万人以上,而且国民党海军全力进行海上封锁,面对于5倍于我的守军,登陆部队形势越来越严重。
本来守金门之敌都是原国民党,淮海战役的残军败将,后随补充了一些年轻兵,但大多新兵没有作战经验,但是胡琏的第12兵团登陆,这位被称为"狡如狐"的胡琏部队是一批老骨干,而且颇有作战经验,在蒋介石严令督促下,各军师指战员烧掉了岛上所有战船,可以说"背水一战"的守岛军也异常凶猛,在金门守敌的疯狂反扑下,我攻金登陆部队形势严峻。
24团首先失利,25日上午10时,除少许人员突围后加入251团、253团战斗外,大部指战员都壮烈牺牲,另外一部分被俘,孤立无援的其他两个团也面临数倍于强敌危在旦夕。
10月25日晚,经过一天的苦战,登陆作战的三个团官兵损失过半。第244团只剩下700人,第251团剩下大约1200人,第253团剩下1500人,更糟糕的是我登陆部队无论是携带的食物还是弹药都不多,很快弹尽粮绝,处境十分危险,而且大批的伤员也没法转移,得不到抢救和医疗。同样,在对岸的军指首长也十分焦虑。10月25日中午,十兵团副政委刘培善赶到二十八军军指和肖峰副军长等研究如何派兵增援?最后只收集到几条小破船,没有办法修好天黑以后,令246团团长孙云秀谇四个连,一个营四百余人登船渡海登陆支援,去指挥上岛部队。
25日,同样是国民党守军的艰难日,他们认为要想全歼登岛部队,必须阻止部队登岛支援,25日夜是关键的,于是他们派出飞机在海上不断巡逻,投掷照明弹,拦截一切从大陆来的船只,阻止大陆向古宁头方向登录的解放军。
尽管国民党守军层层设障,孙云秀团长率领四个连队终于登上金门岛,登岛后没有经过太激烈的战斗,就与第一梯队取得了联系,早上岛的三个团长均拥护孙云秀统一指挥岛上部队。
10月26日,金门岛上是极为悲壮的一天。岛上形势极度恶化,国民党军经过一夜休整,在海空军掩护下向我部队猛烈发动反击,由于胡琏接替李荣良的指挥棒,亲到前线督战,他要求台湾派飞机对古宁头村中建筑猛烈轰炸,然后用战车、坦克车进行碾压推进时,压制我方火力,对准民房和碉堡进行炮击,战至26日天黑,古宁头阵地只剩下1200名解放军。(金门~我被俘人员)
10月26日深夜,我登岛部队已两天两夜水米未进,早已弹尽粮绝很难再维持,这时已经没有完整的营和连,登陆部队已损失5000余人。孙云秀、刘天祥、徐博、邢永生几位团长被迫汇集到一个小山沟里开启紧急会议。他们认为如果再这样汇聚在一起死守的话,在对方飞机大炮和坦克火力凶猛之下,损失会更大更快,最后决定现在部队分成多部,各自为战打游击。
26日傍晚,85师师长朱云谦仍在海边,准备随253团剩下的一个连登岛,可是苦等也等不到船只。26日深夜28军前指与登陆部队联系逐渐中断。
此时,我登岛攻金部队人员也苦苦挣扎。
27日晨,253团团长徐博来电:该团一营600多名官兵已全部牺牲,全团仅剩下150多名官兵和244团剩下70多人。他们如果在海边能找到船,可能渡海回大陆,这是253团最后一次来电。251团团长刘天祥最后一次来电:"我们的生命不长了,为了革命,我们没有二话,祝首长好,新中国万岁!说完便引爆自杀。
10月27日下午,增援金门岛246团团长孙云秀:在沙头附近被守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孙秀团长负伤自尽,最后一批官兵被俘。
10月28日上午,244团团长邢永生: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后不久牺牲。
251团政委田志春,率50多人突围弹尽粮绝被俘。
28日下午3时,金门岛的枪声逐渐平息下来,偶尔有零散的战斗,前线官兵或牺牲或被俘,隔岸首长及指战员,翘首期盼他们归来,但没有人归来,一个也没有。
这一夜冷的反常。
此后,三天三夜无一人一船归回,9000余名官兵,丧生或被俘金门岛,当兵团最后撤销进攻命令时,在大陆的我军几万将士冲到海滩上放声大哭,声震海天。他们用各种兵器向天空中射击、发泄,恨不得能把天打出个窟窿。这场惨烈的失败,是我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失败。
结语:战后据蒋经国亲临金门,如此记述:"俯瞰全岛,触目凄凉,车至汤总部途中,尸横遍野,血肉模糊"。悲壮的金门之战,是“小叶挺"叶飞的一生之痛;也是粟裕将军的一生之痛;也是我党我军的一生之痛。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1979年底,已经72岁的粟裕仍然对中央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往事无法释怀。一次和叶剑英的谈话中,他又问起了当年关于派七军团前往皖南地区的决策过程。
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叶剑英回答说,早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出,应该派部队打到外线去,打乱敌人的部署,但当时中央的负责任博古、李德等人拒不接受。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已经无法避免了,才又派七军团北上,以调动敌人。但这个决策和毛主席已经无关了,因为这时候他本人已经靠边站了,甚至长征的时候准备把他留下。
七军团是在红十军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红十军最早是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的主力部队,闽浙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外围苏区。按照中央的命令,红十军被调出闽浙赣苏区,先被编入东方军集团,长期在福建地区作战。一直到1934年7月,突然接到中央的命令,全军团调入中央苏区,然后奉命出击外线,牵制敌人。
按照粟裕的回忆,七军团进入中央苏区的时候,整个军团约4000多人,到中央苏区接到任务之后,中央苏区给补充了两千多新兵,以及大量的机关和政治工作人员,总数达到了六千多近七千人。如果只是看人数,这个数量其实不算少了,如果全部是战斗人员,就几乎相当于草地分裂之后的陕甘支队的人数了。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但因为中央给予的任务是到皖南协助当地暴动的部队建立根据地,以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所以印刷了160多万份传单,加上部队的后勤物资等,光是各种行李担子,就有三百多担。近7000人的部队中,战斗人员实际上只有4000多人,而这4000多人中,只有1200多条长短枪,迫击炮六门,轻重机枪数量不详,但也不太多。其他战斗人员就只有梭镖了。
这时候的军团长是寻淮洲,是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的老同志了,但年龄不大,只有24岁,政委乐少华是留苏回来的,随军的中央代表是曾洪易,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曾洪易在十军团覆灭后叛变投敌,乐少华负伤后牺牲,但在前期,这两人非常拖后腿,动辄用政委最后否决权否定寻淮洲和粟裕的作战部署。
就这么一个本身实力并不强的部队,在出动之后,迅速经闽西进入闽中和闽东一带,声势很大,让福建全省上下非常震惊,常公马上增调传说中的德械师主力部队王敬久87师增援,同时抽调49师赶往福建。如果七军团只是在福建活动,不进攻大城市,其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中央非要命令七军团去进攻福州,以调动敌人。
虽然福州城内只有87师的一个团,兵力不多,七军团虽然人多,但装备太差了,总共六门迫击炮,以及少量轻重机枪,长短枪只有1200来条,这个仗显然没法打。虽然七军团的指战员奋勇攻城,但仍然无法攻下,打成了僵持状态,此时敌人的增援部队也快要赶到了,七军团只好撤退。撤下来不远,在桃源休整时,又遭到87师一个团的追击,为了摆脱敌人,掩护转移的部队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
之后,抗日先遣队继续想闽东一带前进,最后到达闽东地区,与叶飞领导的当地游击队会师。这时候正值七八月间,天气炎热,伤病员增加得很快,到闽东时已经达到了七八百人。每个伤病员需要两个战士抬着走,还得一个人轮换,负担很重。和闽东游击队领导人商量后,把这些伤病员留下了,以这些人为骨干发展出后来的闽东独立师。
闽东地区补充了一些新兵之后,七军团继续北上,到了闽北,也就是闽浙赣苏区的外围地区。本来,在攻福州遭遇重挫之后,在闽东和闽北地区以运动战的方式,打了几个县城,既扩大了影响,也能补充物资,形势有所好转,这个地区的群众条件也不错,是可以留下来发展的,但中央来电还是要求七军团继续北上皖南,不许在当地停留。七军团只好继续北上,挺进浙西,继续向皖南方向前进。
其实,中央已经知道了皖南暴动失败,但却没有告诉七军团,也没有改变七军团的行动目标和方向,仍然要他们去皖南。在浙西和皖赣边一带活动时,敌人49师、浙江省保安团第一和第二纵队、王耀武补充第一旅等部队,一直在围追堵截七军团。但就在已经接近皖南地区的时候,中央却突然要求七军团回师闽浙赣苏区,去和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会合。
等到七军团千辛万苦又回到闽浙赣苏区的时候,中央来电终于通报,中央红军已经放弃中央苏区,向西转移,七军团与红十军会合之后,就改为由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央局项英领导。到达闽浙赣苏区后,七军团仅剩三千多人,减员一半。会师之后,部队进行了整编,刘畴西任军团长,方志敏任军区司令员,乐少华任军团政委,曾洪易为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寻淮洲降为七军团缩编而成的19师师长,粟裕调任新成立的十军团参谋长。
最让人感到无法理解的是,在形势已经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整个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还在搞宗派斗争。十军团成立后,按照中央分局的指示成立的十军团军事委员会,包括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刘英和聂洪钧,但却没有原来的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原因很简单,作为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的同志,他收到了毛主席的牵连。
部队整编为三个师,七军团残部三千多人改编为19师,原来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改编为20师,地方游击部队中的一部分被升为主力部队,编为21师。很显然,19师的战斗力是最强的。所以,整编之后决定,寻淮洲率领19师在外线作战,牵制和打击敌人,20师和21师则留守内线,坚守根据地。但寻淮洲反而因祸得福,因为拜托了乐少华、曾洪易的干扰,独立率领19师在外线作战,打得有声有色,形势有很大好转。
但就在这个时候,内线的形势越来越糟糕,因为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渐缩小,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只好被迫转移,到皖南黄山一带去和19师会和。敌人则一直衔尾追击,在十军团会师的时候,敌人已经分为几路向十军团合击。要向打破敌人的围剿,必须要选择其中一路予以歼灭,最终选中的打击目标是追击部队中最强的一个,补充一旅。
(未完待续)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有,而且你可能不信,有一支部队,不是全军覆没了一次,而是全军覆没了三次。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旗在上甘岭上永远屹立。1952年10月14日,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奉命驰援,于10月18日抵达上甘岭597.9高地附近坑道,10月19日,8连发起反攻,夺回了597.9高地主峰,然而包括连长李保成在内的全连战士都没想到,他们的残酷战斗才刚刚开始。
10月20日,因失利而气急败坏的“联合国军”以2个营的兵力,在300多门大炮,40辆坦克和50多架飞机掩护下,疯狂地向597.9高地发动进攻。8连浴血苦战。
战至21日夜,全连带伤员在内只剩下16人了,此时,高地上其他连队剩余的战士和伤员全部进入8连所在的1号坑道,总共有80多人。根据师部的命令,这80多人由李保成统一指挥。
10月23日,8连向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虽然消灭了敌军,但自身也受到严重损失,已完全无法固守所得阵地,不得不退回1号坑道。此时除了连长李保成外,8连的原来战士已全部打光,回到1号坑道的只剩下十几个伤员。
就是这样,8连在坑道内又坚持了三天,到27日终于等到了援军和补给品——三袋萝卜,啃着咸萝卜,喝着石头缝里渗下来的雨水,8连在三天里不断向占领阵地表面的“联合国军”发动反击,毙伤敌军300多人。李保成手下的战士,最多时一度达到140人,最少时只有5个人。
从10月18日到11月1日,这14天里,8连就像一枚钉子,牢牢地把“联合国军”的蛇头钉在597.9高地上,他们在烈火熔炉的中央,在双方最高统帅的目光焦点上。
8连连长李保成
当时的美国媒体哀叹道:“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和‘爸爸山’(即上甘岭战役所在的两个高地)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10月30日,8连参加了15军所组织的大反攻,战至11月1日,8连奉命撤下阵地,45师崔建功师长告诉连长李保成,在这14天里,他先后向1号坑道派出了800多人,最后进入坑道的只有300多人,而从坑道里安全撤到后方的只剩下6个人!加上前期8连100多人的原有部队,8连所属人员在上甘岭上的伤亡率竟然达到了99.4%!这一个连的伤亡,就占到了上甘岭战役志愿军11500多人伤亡的近8%。
而在14天的作战中,8连共毙伤“联合国军”1700多人,确保了597.7阵地始终未完全失去,为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连的战旗
在撤下阵地的路上,8连的幸存者随手抓了一把土,竟从土里拨出了32粒弹片;李保成随手拽过一截树干,树干上竟然嵌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
14天前,8连带着崭新的连旗上高地,每反击一次,红旗就插上阵地一次,一次次弹头崩、弹片穿,一面不到2平方米的红旗上最后被打出了381个弹洞,却依然屹立在上甘岭上!这面战旗最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守护祖国人民,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而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永垂不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