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1947年6月初,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接到野司命令:“整编第74师俘虏一个不放,严加管制不使逃跑”!在孟良崮战役中,华野共俘虏敌两个整编师的官兵19676人,为什么特别规定整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呢?因为该师老兵成分较多,作战经验和战斗素养普遍较好,正是我军特别需要的“解放战士”,而这些官兵以为不放就是要杀头,当时都吓完了。

因此除了战斗结束后各野战纵队直接补入的解放战士外,送到华野俘管处的6746名俘虏被编成27个中队进行严格管理,首先是辨别身份,即把俘虏中的军官、政工人员、谍报人员和特务分子清理出来,这些顽固分子将被押送后方集中学习改造。然后其他的军士和士兵,则抓紧进行思想改造和政策教育,以期尽快补入我野战部队,毕竟这一年的战斗非常频繁,时不我待。

根据华野政治部的统计资料,解放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华东我军共歼灭蒋军八个整编师29个整编旅全部及其他部队共43万余人,其中俘虏敌人官兵26万余人,除数量占比较小的军官送往后方学习改造、部分伤兵和身体条件较差的士兵释放就地以外,绝大部分俘虏都补充进了各野战部队。因为每次战役战斗,各纵队肯定会出现一定伤亡,把蒋军俘虏兵补入部队,是保持我军建制完整、恢复战斗力的必要措施。

所以释放俘虏这事,到解放战争时期相关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由战争规模和战争形式的变化而决定的,提问多虑了。早年红军时期,对俘虏兵的吸纳确实还遵循“自愿”的原则,也就是经过教育和号召后,自愿参加红军的才会留下,而不愿意参加红军的,基本都发放路费允许回家。但是这样的做法后来证明是有欠缺的,因为相当部分被释放的俘虏,又被敌人收容和强征后再次入伍,成为部队重建的基干。

比如1931年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一方面军全歼了蒋军嫡系第52师,抓获俘虏5000余人,其中还包括该师中将师长韩德勤,结果由于审查不严和秉承“自愿留下”的政策,半数以上的俘虏遣返后又成为第52师重建的组成部分。更为遗憾的是,连师长韩德勤都伪装成为士兵,领了两块大洋的路费逃了回去,这也说明当时一刀切的俘虏政策确实存在问题。

所以随着条件的允许,尤其是有可靠后方的情况下,我军已经逐步转变了做法,陈老总在回忆解放战争初期的情况时曾经说:“每一战役后,每一团要补充1000多俘虏兵,俘来后就给发枪打仗,我们融化俘虏有一套经验,一是用老的解放战士争取俘虏兵,二是用翻身农民战士教育俘虏兵,三是不搜他们的腰包,四是用随军民工教育俘虏,因为这些老农民的阶级觉悟都很高”!

不过大批补充俘虏兵也有缺点,那就是这些“解放战士”在我军打胜仗的时候没有问题,一旦形势困难或者条件艰苦时,就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开小差行为,这也是困扰各部队的老大难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取得胜利!按照陈老总的大概总结,战争第一年华东我军共补充了20万解放战士,另有12万成分较好的翻身农民参军,按照前面26万的俘虏数字,解放战士的转化率高达77%!

华野为了更好地融化和改造整74师的俘虏兵,纷纷以连级为单位举行欢迎会,有条件的还会组织聚餐,连指导员讲话和介绍完俘虏姓名后,老“解放战士”都会起来讲话,他们来自蒋军不同的部队,用亲身经历对我军的民主、我军的胜利做宣讲,这些老战士有原来的部队番号、有姓名有被俘的时间地点,所以讲起来不仅生动,也非常有说服力,大大感化了新来的俘虏兵。

所以对整74师的俘虏改造和融入比较成功,其中还有一点重要因素,即孟良崮战役后蒋军方面忙于内部追责,前线基本停止了进攻,也就给我军创造了一个多月难得的休整时间,为充分审俘和融俘创造了机会。所以在后来的战斗中,出身整74师的解放战士有不少表现良好,尤其是机枪手和炮兵等比较专业的岗位,还给我军带来了不少宝贵的作战经验,充分说明华野的俘虏政策很是成功。

当然了这是国内战争,蒋军士兵也绝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出身,才使“解放战士”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可能,但也证明了如题所问是不完全准确的。至于与敌国之间的战争,释放俘虏这事却是极其罕见了,那摆明了会增强敌人的力量。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经常大规模屠杀战俘,一方面是本性残暴,另一方面当然是不想这些战俘逃回去后,重新拿起枪参加战斗。

再比如苏德战争中,德国人先后俘虏了550万苏军官兵,除了一部分经过考察编成伪军后,其他可有释放回去的?到战争结束时,活着回去的苏军战俘只有100万人,其他都被折磨致死或者虐杀了。苏军也一样毫不客气,被俘的德军官兵都被送往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战俘营,战后活着回国的比例也真心不大,因为双方都很清楚,这些俘虏回去以后,军官也许会遭到严格的审查,普通士兵很快就会重新配发武器推上战场,本来就是炮灰嘛。

美英盟军对德军俘虏的处理更认真,1944年以后俘虏数量激增,而由于英伦三岛已经人满为患(美军单位太多了),干脆用轮船横渡大西洋送往美国和加拿大,总之不能放回去。《拯救大兵瑞恩》那个高个子德国兵第一次被俘后,美军士兵心软放了他一马,结果不是拿着枪又跟着坦克杀回来了?战场是残酷的,心软不得。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为了做宣传工作瓦解敌人以及体现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曾经释放了不少美军俘虏,结果后来在换俘过程中很吃了些亏,这都是历史的教训呐。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谢谢邀请!我军在战争中捕获敌人的俘虏,除了自愿加入我军的之外,一般都予以释放,被释放的俘虏,有的发给路费让他回家,有的回到了原来的部队。我军为什么愿意释放这些俘虏,不怕放回去又壮大敌人的队伍呢?一是显示我军对俘虏的宽大政策,为了教育和影响更多的敌对力量,使之不再与我作对;二是这些俘虏大多经过我们教育之后再释放,他们对我党的政策和胸怀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俘虏放回去之后大多不再继续作恶,有的放回去之后,甚至会宣传我党的政策,对部分敌对阵营里的人起到教育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内部分化瓦解敌人,使这部分人不再继续作恶,与人民为敌 。

(2021、12、8 周三 晴)

网图 侵删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优待俘虏政策做的好,大大的动摇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使国军大批人员纷纷投城,重新做人,加快了全国解放的步伐。

我同学的爷爷原来是国军某部的连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部队在山东省莱芜战役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员被解放军俘虏,剩下的国军没有被俘虏的,又跟着国军大部队转移到别的战场继续与共军交战。就在有一天的夜里被俘人员有十几名又回到了国军部队,这些人与我同学他爷爷都是一个连队的,同学他爷爷当时是连长,二话没说又收留了这十几个被俘兵。他们相处几天后,这几个俘虏兵就开始动员连长去投靠共军,俘虏兵把解放区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穷人分了土地和耕牛,优待俘虏等政策。一一讲给全连国军。我同学的爷爷听了他们的一席话后,思想有了动摇,决心弃暗投明。当夜就把他的国军连队,带到了解放区,参加了解放军,后来我同学他爷爷由于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很快就被共军任命为营长。

通过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我军在战争年代,优待俘虏、放回俘虏的政策是正确的,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为我军在各个时期的对敌斗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当场大规模的释放俘虏,我们的军队曾经这样做过多次。不过,这种做法经过战争的延续,后来发生了演变。初期的释放俘虏的做法,和我们的战俘政策有关。在建军初期,我们就规定了优待俘虏的政策,对俘虏不打不骂,不搜腰包,受伤的给予医治。愿意参加我们军队的欢迎,要回家的发给路费,就地释放。

这种俘虏政策在战争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毛主席的著作中专门提到了这一点,说由于这种俘虏政策影响很大,以至于敌人也开始仿效这种俘虏政策。不过,这种政策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也成为困扰我军的一个课题。

在红军时期,朱总司令就在他的反四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中提到,当时抓获了大批的蒋军俘虏。由于无法对如此庞大数量的俘虏进行消化,只得就地释放。结果这些俘虏在回到蒋军后,又被重新编组武装后,投入了战场。朱总司令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但是,我军的俘虏政策虽然有这样的副作用,它的正面影响还是巨大的。敌人在处境困难的时候,知道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一般会放下武器投降。这样就减少了我军的伤亡,使我军能够尽快解决战斗。而且,消化战俘的课题,在解放战争中也得到了解决。

在解放战争中,西北野战军发起了新式整军运动。在这次整军中,解放军官兵通过“三查三整”,提高了官兵的思想觉悟和阶级观念。这种活动,使得许多参加我军的俘虏官兵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打仗,真正的转到我们这方来。从此,我军有了感化俘虏的有力武器。朱总司令高兴的说,长期困扰我们的俘虏问题就此解决了。

有了感化俘虏的方法,使得我军越战越强。蒋军的官兵,大部分也是穷人出身,当他们有了思想觉悟和阶级观念,就自觉的投入解放战争中去。从这些参加我军的俘虏兵中,诞生了大批的战斗英雄,也诞生了大批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连蒋军的将领都感到奇怪,这些昨天自己军队里面的怕死鬼,怎么参加了解放军,一夜之间就成了战斗英雄。

在淮海战役中,我们还发明了现俘现补的方式。在战场上对俘虏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就地补充到战斗部队作战。事实证明,这些连衣服都没有换的解放战士,绝大多数的表现都很好。我们的一个部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件事,在人数统计时,该部队战前有三百人,战斗伤亡减员三百人,现有三百人。经过调查,这里面的人数差额,就是现俘现补的人员。

这是在国内战争中的俘虏政策的演变。在对外籍俘虏,我们也是有着俘虏政策的演变的。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活捉日军俘虏后,先开始也是给伤兵医治,就地释放。可是后来才知道,这些俘虏在回到日军那里后,不是被逼自杀,就是被日军偷偷处死了。因此,我们对日军俘虏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保护这些日军俘虏的生命安全,我军将他们集中起来,送往延安,交给由日本共产党组建的日军反战同盟。这些日军战俘在经过学习后,认清了这场战争的本来面目,都积极投入到了反战的工作中去。他们有的做我军的教官,有的进行反战宣传,有的在战场为了反战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时的美军观察团见到这些日军战俘,都很惊奇,他们无法理解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我们在一开始,为了宣传我们的政策,在战场释放了大批的美军战俘。这些战俘回忆说,当时我军优待他们,为他们治伤,并分享最后一点食物。当我军释放他们离开的时候,那些美军伤员都出来和我军告别。

在战争后期,我们志愿军也开始将这些战俘关押起来,为停战谈判做准备。在战俘营中,我军优待战俘的做法一直在延续着。那些美军战俘都生活得很好,在俘虏交换的时候,这些俘虏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和我军热情告别,使得美军十分尴尬。

因此,就地释放俘虏是我军在战争初期的做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也有着被重新编组的副作用。后来,这种做法在战争中得到了纠正。随着我军找到了消化俘虏的办法,大批俘虏自愿参加我军,这个就地释放俘虏行动的副作用就自动消除了。至于对外籍俘虏,我军在依照国际惯例处理他们外,依然秉承我军优待俘虏的作风,取得了良好的作用。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打仗不但有牺牲,还会有战俘,这是没有疑问的。

越是打得非常顺的仗,战俘就越多,对胜利方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比如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前几个月,向德军缴械投降的苏军多达380万,哪怕是不让他们吃饱,一天的消耗也非常惊人。

即使德军为一名苏军战俘每天提供250克粮食,也要950吨粮食,不仅如此,还要为他们安排住处,不能睡在马路上吧。

更大的难题是,还要投入很多兵力对他们进行看守,不但要防止他们逃跑和暴动,还要防止他们内讧和斗殴。

在后勤供应紧张、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投入对德军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来说,这种负担更是难以想象,因为战俘们吃的不能比自己的士兵差,不然就是虐待;战俘生病了还要给他们看病,战俘因病死亡了更要承担巨大舆论压力,备受各方指责。

二战结束时,有500万德军向盟军投降,几百万战俘击中在莱茵河畔17座战俘营内。其实这么多的人只有少数人被安置在帐篷中,绝大多数人就在露天环境下休息,遇到阴雨连绵的时候,就在污水里度日,因此很多战俘死于非命。

因此,负责收容德军战俘的美军备受指责,抬不起头。

按照美方的说法有数千战俘死亡,而来自第三方的说法,有上万战俘被虐待致死,不管怎么说,美国人被弄了一身骚。

二战中,苏联和德国政府都有数百万被虐待致死,有时候即使不是故意,也确实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安置战俘。

所以说,那些战俘成为交战国的大累赘。

那么除了收容战俘,难道没有其它办法了吗?办法当然有。

一是让他们做苦力,干一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活,比如修铁路、采矿等,数十万关东军战俘就是被苏联人押送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从事上述工作的。

但是这同样违背《日内瓦公约》,承受舆论压力,受到千夫所指。

二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对其洗脑,让他们“洗心革面、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经过洗脑之后,很多战俘会“幡然悔悟”,甘心情愿被迫祖国,为俘虏他们的军队效力,组建一支“伪军”,向他们祖国的军队开火,废物利用,二战中德国人就是这样做的。

德军把被俘的苏联红军战士,组成一支队伍,起名“俄罗斯解放军”,让他们反戈一击当炮灰。

但是愿意当叛徒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忠于自己的祖国,宁死不屈,哪怕被饿死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

以苏军为例,二战中一共有500万左右的苏军向德军投降,但是愿意拿起枪向同胞开火的只有50万左右。

对于战俘,除了上述办法,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释放,就地遣散。

有人对此办法表示质疑,战俘中有很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被释放之后,可能会重操旧业,拿起武器,这不是放虎归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壮大敌人声势吗?

这种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谁敢这样做的,除非是脑残。

一般来说是大局已定,已经决出了战争胜负,一方胜利了,一方大势已去,军队被消灭殆尽,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释放战俘。

比如说莱茵大营里 关押的德国战俘,在德国宣布投降,德军全部解除武装之后,才被释放。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生效60天后,双方才开始遣返战俘。

两伊战争结束5年了,战俘还在交换中。

有没有战争还没有结束就释放战俘呢,肯定有。

什么情况下可以释放战俘呢?

还有一种情况下也可以释放战俘,那就是战争虽然没有结束,但输赢已经基本尘埃落定,那些战俘又都是被强迫当兵的。

这些士兵本来就不愿意打仗,巴不得回家跟亲人团聚。

在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解放军指战员对被俘的国民党兵说:你们想参加解放军的,我们欢迎;想回老家的也可以,还给你们发路费。

为什么这样做,那就是国民党兵不是志愿兵,很多都是抓壮丁强征入伍的,老家都被解放了,回家就能分到田地,就能种地安居乐业,娶媳妇成家,何乐不为?

再说,对于释放的战俘,肯定要收缴他们的武器,即使有个别战俘不思悔改的,小泥鳅也翻不起大浪。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战俘如果大势已去,他们即使有什么想法,也没有军队可以投靠。

在这种情况下释放的战俘,无碍大局,不怕释放。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地球上无数战争,俘虏处置无非:养、杀、奴、降、放。释放俘虏一般是战争结束后,战时释放情况不多,一般认为会加强敌方力量,但不能一概而论,如士兵战斗意志坚强的敌方(这样的敌国其实很难大规模俘虏其士兵,就像二战时日军),释放战俘的确会增强敌方力量。如果敌方士兵战斗意志一般甚至涣散,释放战俘可以进一步瓦解敌方士气,为以后的战斗减轻压力。既然投降可以受到优待,何必去拼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