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说这个的话,有很大区别。

中统,全称是1938年的蓝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源于1927年的中央党务调查科,是CC系掌握的特务组织,1932年升党务调查处,1935年重组特工总部。1937年10月,各特务机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特工总部为第一处,1938年与戴笠分家。1947年改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内政部调查局,1954年改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第一任中统局长徐恩曾:

第二任中统局长叶秀峰:

军统,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起源于1927年的军委会密查组,看名称就知道这是常凯申委员长的临时机构,由戴笠领导,人员编制经费紧张,当时号称十人团可见一斑。1932年密查组改复兴社特务处才算有了正式编制。1937年10月成为老军统第二处,但无法共存,1938年8月与中统彻底分离,戴笠为新军统副局长,实际主持工作。1946年改国防部保密局,1955年改国防部情报局。

从组织形态说,中统高于军统。

中统是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局长是蓝党秘书长兼任。军统是军事委员会所属。

工作侧重不同

中统主要针对CCP与蓝党内部地方派别的调查。因此,中统风评不好,非蒋系与地方派别都非常厌恶中统。

中统实际掌握者陈立夫:

军统主要从事对日与地方军阀的情报,也对CCP进行军情调查,轻易不参与蓝党内部派别活动,因此党内非蒋势力与军统关系比较和缓,黄埔系更视军统为自己人。

从具体表现来说,也要分时间

前面说了,中统前身是党务调查科,1928年开始CC系完全控制党务,向全国各地派驻党部,党部领导人即便不是党务调查科大特务也会提供掩护,中统当然就有组织体系上的巨大优势。

重要的是,党务调查科还控制警察与邮政体系,通过邮件检查都能获得大量线索,因此党务调查科破获大量案件,如白鑫、顾顺章等都是中统的功劳。

大叛徒顾顺章:

反观戴笠,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缺乏,所以抗战前,军统体系名声不显。

抗战爆发后,局势变化很大。

因为国土沦丧多,蓝党地方基层组织大量丧失,人员或者投降或者逃散,中统的情报能力锐减,屡遭常凯申的痛斥。而抗战以军事优先,军统得到人员资金设备的大量资源支持,又因军统与黄埔系的先天亲密关系,戴笠对老师学长比较恭敬,得到军方的照顾更多,威力逐步显示出来。

军统第二任局长郑介民:

到抗战结束,军统拥有公开身份的特工人员5万,公开武装力量如军委会别动军、忠义救国军、中美合作营、交警总队等超过10万人。秘密情报员如在日本南洋等地,国军团以上单位,国内地级以上城市甚至大中学校都有分布,合计有15万以上秘密人员。戴笠还控制警政部、交警总局等机构并试图在美国人支持下争夺海军总司令。

保密局长毛人凤:

正因为军统庞大得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克格勃并列为三大特务组织,常凯申决心分解。1946年戴笠死后,公开武装力量剥离给国防部二厅,核心部分缩减改组为保密局。由是,军统自此大衰,此后表现与抗战时期完全不可等同。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刚刚收官的谍战剧《局中人》恶评如潮,不过唯一的亮点,是能够侧重揭示了“中统”特务机关的能量和危害性,而不是其它神剧里面“军统”特务满天飞的情况。尤其是展现了当军统(保密局)处长沈放被怀疑身份有问题时时,中统(党通局)那也是可以上门兴师问罪的。

在两大特务组织当中,中统的历史当然更长,它的前身是陈立夫1928年就成立的“党务调查科”,而戴笠的特务处直到1932年才挂牌。再加之二陈是元老、“CC系”在党政军中势力庞大,因此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戴笠特务处的权力和势力以及对地下党的危害性,都远远不及升格后的“党务调查处”。

在1937年组建的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局长是陈立夫兼任的,它把两大特务组织首次整合到了一起,并且从处室名称也能看出来分工:徐恩曾的一处为“党务处”、戴笠的二处为“军警处”、丁默邨的三处为“邮检处”,包括副局长也是警察系统的陈焯,因此从职务、排序和能量来看,在1937年之前,显然是“中统”的权力更大些。

但是老蒋扶植黄埔系的戴笠特务处,本来就是有制衡“党务调查处”的深意,他不能允许陈立夫、徐恩曾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戴笠的势力和权力于是迅速加大,陈立夫这个局长已经很难驾驭他了。所以1938年不得不分家,徐恩曾的“党务处”独立出去升格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此时“中统”的称谓才正式出现。

而戴笠的“军警处”则继承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名称和衣钵,也正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统”。由于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情报和敌后谍战的分量加重,以及老蒋对戴笠的信任和扶植,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的势力膨胀极快,权力也被扩张到更多的领域,除了不能插手党务以外,戴笠的军统已经渗透到军队、警察、特务武装等若干系统。

按照分工,“中统”是不可以插手军队事务的,同样,“军统”也不可以在政府机关和党务系统培养势力,老蒋的意思就是“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所以两家内斗不止。不过戴笠虽然地位不高,却利用老蒋的支持和战时便利,哪里都插上一脚,所以到抗战中后期,“军统”的权势滔天,已经渐有压垮“中统”之势。

其高潮事件就是在戴笠的设计下,中统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徐恩曾被“撤职查办,永不录用”。也就是说,戴笠居然把对手的实际控制人给搞掉了,因此从1938年到1945年春,确实是军统势力和权力为大。然而戴笠的一家独大,又让老蒋心生疑惧,以及陈立夫、陈诚等政敌的不断呼吁(还有唐纵的秘密报告),抗战末期又决心抑制军统的势力了。

然后有了裁减军统机构和人员的“八人小组”,然后戴笠意外摔死,然后军统被压缩为“国防部保密局”,其公开机构和大部分人员都并入了郑介民的二厅,所以保密局的势力和权力从1946年起大大缩小,只担负秘密任务。而中统则被改组为“党员通讯局”(党通局),任务性质没有变化,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双方的权力已基本对等,这也老蒋希望看到的局面。

理论上来说,党通局有权调查所有国民党员(哪怕戴笠不是,军统局绝大多数也是),属于党务机构,权力应该凌驾于其它军政单位之上,而保密局不过是一个军事单位(国防部)的下属现役机构。但是老蒋那是独裁政权,所以真正那家权力更大,其实是看老蒋的宠信程度,于是才出现了抗战时期的特殊情况。

徐恩曾垮台后,接手中统的是陈立夫的大学同学、CC老牌分子叶秀峰,1947年4月改名称为党通局、1949年2月再改内调局(内政部调查局),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你看《北平无战事》里面徐铁英拿出南京党部的命令时,保密局北平站也无可奈何,所以不可低估中统以及后来党通局、内调局的权力,《局中人》里面如果怀疑保密局的某某人有问题,党通局长叶秀峰一样亲自出马要人。

但是比较而言,在那三年战争中,老蒋对毛人凤更加倚重些,召见的次数也更多些,毕竟是战时状态下军情第一。再加上叶秀峰心胸狭窄和能力一般,所以也不敢公开跟保密局叫板。双方基本维持着一种权力平衡和“斗而不破”的状态,逃台后再次被整合到一起,这其实也是两大特务组织真实的关系,不要被那些谍战神剧带歪了节奏。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中统和军统在不同时期的势头交替领先,没有谁的权力一直是独大的。而且以老蒋猜忌的性格,也不可能让其中一家能够一直独领风骚,两家特务组织内斗更容易让其平衡各派系势力和掌控大局。

中统的实质头目是CC系大佬陈立夫,而陈氏兄弟是老蒋结拜兄弟陈其美的侄子。而陈其美早年对老蒋有恩,在他的举荐下,老蒋开始平步青云。在陈其美被刺杀后,老蒋为了报恩,提拔重用陈果夫和陈立夫。1928年2月,蒋介石任命陈立夫代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由二陈着手组建中统。

CC系在全面抗战前,会员就有上万人,陈氏兄弟也挤入四大家族。当时民间有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陈果夫更是被誉为国民党教父。中统背靠这颗大树好乘凉,而且中统主管日常事务的副局长徐恩曾也是CC系的成员,中统的权力在前期是大于军统的。

军统的前身是国民党党团组织“复兴社”下属的“特务处”。复兴社成立后不久,便与CC派发生矛盾,被迫退出文化教育领域,而且二陈是主管国民党党务的,在军统前期实质是中统的下属机构。而在1937年4月,徐恩曾负责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与戴笠负责的“力行社”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1938年春原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扩大成为3个公开的特务组织。

以第一处为基础,建立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朱家骅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长,由徐负责日常实际工作。第二处为军统局,首任局长由陈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长。军统在实质上的实质上属是CC系的陈氏兄弟,无论是中统和军统在前期都由CC系实质统领。

而民国政府从1931年进入训政时期后,老蒋提出以党治国,主管国民党党务的陈氏兄弟地位更加比军人背景的军统要高。直到抗战爆发后,这一局面才出现扭转。在战争时期,军人的地位比较高,而军统特工中凡有军校学历的,则可额定军阶,无军校学历或军队经历者,则以军用文官来界定级别。而且军统特工的升迁速度极快,凡参加军统组织已有七年者,一律从少尉开始,以后每过两年晋升一次。

在军统组织中工作的年限确定为军阶晋升的军龄。凡军事院校毕业者,概按进入军统时原军阶起叙;凡军统局各训练班毕业者,大学生从少校起叙,高中生从中尉起叙,初中生从少尉起叙。军统特训班毕业生的特训学历,作为正式学历看待;参加军统组织后,凡立有“特殊功绩”者,根据学历从优起叙。抗战中期,军统特务人数大约有三四万之多,基本上都是尉官以上,处长、副处长多挂少将衔,科长多挂上校衔,股长多挂少校衔。也就是说军统的特工即是文官,也是武将,在军界和政府有双重职务,其权力在基层是比中统的特工要高。军统涌现出了四大金刚,而中统则在抗战时期没有存在感,其巅峰时期。

而且由于中统情报网是建立在国民党各级党部的基础上的,活动范围比较小,主要是调查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奸细和特务,在抗战爆发后就无法渗透进日占区。而军统在抗战时期不仅依靠破译日军和伪军电报获得情报,还派特工潜伏到了日伪内部搜集情报,曾多次刺杀投日的军政人员,比如张啸林、唐绍仪就是军统特工暗杀的。

而在抗战时期,军统还和美国情报局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1944年12月,美国海军根据军统打入日军内部的特工情报,出动飞机一举炸沉了隐蔽在琉球、澎湖列岛附近的日舰队大小船只83艘,击毁飞机210架。由于情报准确,美国罗斯福总统曾专函致谢。

合作所成立后,其提供的情报成为美海军对日作战之主要情报来源。从1944年至抗战胜利,中美所供给美军的重要情报达四千一百四十九件之多,供给美国潜艇司令部之150余件情报,即曾使他们顺利击沉敌人大型军舰25艘,共约20万吨。所击沉小型军舰及货运船只,更是不计其数。抗战时期军统的权力比中统要大。

老蒋第三次下野之后,军统曾经历过最艰苦的时期。代总统李宗仁任命原副局长、六处少将处长徐志道为新任局长,福建站站长林超为副局长。但人风只移交了局长办公室的内勤小班子,所有外勤单位和情报业务一律带走,实质军统特工仍由毛人凤负责,将保密局本部大部分人员及机构档案由南京撤往上海设立上海办事处,把原来的八大处机构全部降格为组。由徐志道掌管的军统,实际总共只有内勤人员92人。

后来军统末代头目谷正文回忆这段出走时期时称,“国民政府根本没有编列预算,因此,从二月至八月整整半年期间,我们三千多人没有薪水,每个月仅由会计室依同僚的家眷数分发适量的白米及少量的黄豆,每日三餐,就这样白米饭配腌黄豆过下来了。正式官印已经由毛人风交接给徐志道,而办公又不能没有官印,我们到上海之后,便买了一块旧铜,找了一名刻印师傅仿刻了一枚官印”。撤台后,1949年12月毛人凤才官复原职。

(谷正文)

1945年徐恩曾被撤职,由叶秀峰接任。1947年中统局被撤销,改名为国民党党员通讯局。为减轻国民党党部机构膨胀、党费开支过大,党通局的领导机关和党派调查室留在各级党部内,其他单位名目移编至各政府部门,如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第六、七科、内政部第四处、经济部特种经济调查处。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省后,在清算战败责任时,中统的CC系大佬陈氏兄弟主动担责,负责背锅的陈果夫被免职后,久病在床,而陈立夫自愿被放逐到美国新泽西州湖林城外养鸡,直到陈诚去世后才被召回。而此时利用中统打压桂系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李宗仁和白崇禧已经彻底被击溃。中统的利用价值降低,其依靠的CC系垮台后也树倒猢狲散了。

此时一部分军统特工仍留在大陆进行间谍行动。克什米尔公主号就是其所为。新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军统在大陆的人员,除了诚心合作者,一律枪决或重刑。当时为了追查大陆残余军统人员,提出“活人要落实到人头,死人要落实到坟头”,可见军统特工的危害极大。1950年代,军统在大陆地区大致肃清。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作为国民党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从性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是从职权范围上来看,前期的中统地位是高于军统的。

中统由国民党组织部控制,主要职能是负责监控国民党的机关内部事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并且掌控中国当时的社会舆论以及进步思想言论的特务机构,而且还有打击一切反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的功能。

顾名思义,军统是负责国民党军、宪,警内部事务的机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要职能是负责整治和监视军队的方方面面,而且负责刺探和收集对外方面的各类情报,尤其以逮捕暗杀著称。由于双方的职能和领域不同,前期的中统权力是高于军统的。

抗日战争后期,中统内部许多派系因为争权夺利,导致办事能力下降,贪污腐化严重,被军统局戴笠通过“三大案”搞垮,军统的权力超越了中统。

中统和军统的权力变化是在战争爆发以后,而且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关,但是最重要的是与蒋介石的态度有关,在名义上,中统的指挥权在蒋介石手里,但是实际人事权力控制在陈立夫、陈果夫为代表的CC系势力的手里。而军统局的戴笠是完全听命与蒋介石忠,就是“秉承领袖意旨,体验领袖苦心”,所以蒋介石肯定会给军统更大的权力,压制中统。

中统虽然成立的早,但是内部关系比军统复杂,军统存在的时间长,而且后期的权力在中统之上,以至于国民党内部以及民间感受,害怕军统远超过中统。在蒋介石的制衡手段下,中统和军统从成立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在相互配合与监督拆台中纷争不断。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1938年3月,蒋介石以抗战为由,将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为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5个月后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与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整合成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它们便是抗战时期,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中统、军统。

从两者的工作性质上看,中统、军统都属于特务组织,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中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监控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非己党派、控制思想与舆论;军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监视与整治军队、对敌暗杀等任务。

中统与军统两者工作领域不同、职责不同,中统负责的事内部事务的处理,军统更多的是处理军队与外部事务。此外两者之间的职责范围划分十分明确,如果一方收集到的情报与线索,如果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则必须立马移交给对方接收处理。

即便如此,他们之间依旧存在矛盾与地位高低之分,到了最后两者甚至斗得不可开交!

刚开始时中统因为其前身的因素,地位远高于军统,加之中统控制了邮政系统,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因此前期的中统可谓是立功无数。但是,随着抗战的继续,军统趁着战争的混乱急速发展势力,且获得了资源倾斜,地位上转而超过了中统,甚至连国军高级将领听到军统之名也畏之如虎。

当然了,不管是中统还是军统他们都是反动派的马前卒,且各自负责的领域不同。按理来说,中统与军统之间应该不存在利益冲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自它们成立之日起到败退到海峡对岸,没有一刻停止过争斗,两者可谓是势同水火

简单举个例子,1939年2月26日,厉文礼指使部下胡鼎三、莱阳县长王海如两人带兵偷袭卢斌及其部下,将其二人掳走,并趁着天黑用乱石将二人活活砸死,此次事件中共计死亡十余人(厉文礼、卢斌分属军统、中统)。此次事件称为“鲁东行辕事件”,在当时轰动一时,同时也是中统和军统矛盾到达不可化解地步的象征性事件。

关于中统与军统之间为何水火不容,其实原因有很多,要细说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主要的原因除了争权夺位与存在竞争关系外,与蒋介石有不可推脱的关系在。中统虽说名义上属于蒋介石掌控,实际上中统真正的掌握者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而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多多少少会为了自己“CC系”的利益而图济其私。反过来军统由戴笠掌控且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也就是说军统的工作原则是“秉承“领袖”意旨”一切命令听从于蒋介石。

基于这样的原因,蒋介石多多少少会偏向军统、冷落中统,久而久之中统与军统之间的矛盾,只会日积月累,变得越来越深。另一方面,蒋介石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却精于权术,中统和军统虽各自负责领域不同,但同为特务机构,彼此之间还是相互牵制的好,只有这样作为“领袖”才能更容易掌控两大特务机构,所以在面对中统与军统之间诸多矛盾时,更多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是导致中统、军统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的一大原因。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同样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在分工上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两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权力也各有不同,前期是军统的权力最大,后期却是中统占了上风,转折点是军统重要人物的死。

1938年,全面抗战,国民党为了加强对党、政、军力量的最大控制,集中全国力量对日作战,特地成立了两个特务组织。党务调查科改组为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秘密调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

这两个特务组织的分工有严格的界限,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中统主内,该组织主要是针对国民党党内高层的监视、调查,针对当时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等现实状况的一种特殊调查机构。中统更像是蒋介石对国民政府内部的监视机构,更多的是为了排除异己,打击政敌,把控权力的一个组织。

如果中统是西厂,那么军统就是绝对的锦衣卫。

军统是为了针对当时全面抗战的战争局势建立起来的情报、侦查、间谍、铲奸等军事行动组织。军统在抗战初期就是一个情报机关,权力是相当的大,他们不单要执行敌后的情报收集工作,还有对日的间谍派遣,还要对内部的叛徒、间谍进行调查和肃清。

中统和军统从成立之日起,双方都处于竞争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两个特务组织虽然有分工,但是在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难免有交叉,处于立功受赏的目的,互相拆台甚至挖坑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是在全面抗战的大形势下,军统的任务重,关系大,国民政府对他们的支持是最大的,他们的权力也是最大 。中统一直对其很有意见,却基于抗战需要,完全不敢对军统有所动作。

军统的灵魂人物是戴笠,他完全可以称之为抗战时期的谍战之王,在他的领导下,军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为何军统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后期威胁到了蒋介石的地步。

军统和中统的权力平衡被打破的转折点就是戴笠在1946年飞机失事而死,据某些资料显示他应该是被蒋介石暗杀,因为他的军统特务人员庞大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十多万的特勤人员,几乎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位长官身边都有军统的特务人员,这让国民政府最高领袖蒋介石如坐针毡,寝食难安。

戴笠死后,军统的地位瞬间被打压,中统首次抬头,在党内、军中的势力逐渐强势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