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队伍适合打游击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重庆军事委员会在先后组建的十大战区之外,还在敌后建立了两个“游击战区”,试图仿效八路军遂行敌后游击作战。这俩战区的番号分别是“鲁苏游击战区”和“冀察游击战区”,我们不妨以后者为例,研讨一下国军根本无法坚持游击战争的原因。

(卫立煌剧照)

冀察战区正式组建于1939年1月14日,理论上的游击作战区域是河北和察哈尔两省,但基本在河北地区。此类游击战区的级别要比大的战区低半格,所以冀察战区的司令长官1940年以后,统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任,因此鹿钟麟之后,冀察战区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分别是卫立煌、蒋鼎文、陈诚等人,尽管他们并没有实际到职,而副司令长官却是一大把。

冀察战区的所属部队倒是不少,杂七杂八有将近10万人,但其共同特点就是“一色的杂牌军”,并且多为西北军余部(鲁苏战区多为东北军余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老蒋消灭异己的一个手段,把这些杂牌军顶到日本侵略军的阵前或者身后,既可利用日本人吃掉他们,又可以消耗日军,并且自己的嫡系部队又不受损失,可谓是“一箭三雕”。

可惜啊,现实是严重打脸,这些杂牌军根本不会运用什么游击战,而是在鬼子的进剿和扫荡下纷纷稀里哗啦。1940年12月,冀察游击战区副司令长官、第39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坚持不住试图投敌,被高树勋诱捕活埋;1943年4月,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投敌,不久战区副司令长官、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也无奈投降,被改编为伪军部队,俩副司令长官兵败投敌,你说这游击战是怎么打的?

尽管军事委员会在衡山开办了“南岳游击训练班”,也请了八路军参谋长去授课,但是国军仍然无法掌握游击战的要领,而冀察战区的不断大败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就不灵呢?从冀察游击战的失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杂牌军不胜任的原因,当然也就反证了什么样的部队,才能够真正打好游击战。

一,部队不能做到精干轻装从而利于机动。

石友三和庞炳勋之流,那都是在军阀混战期间所谓正规战打多了的人物,虽然身处敌后,仍然要讲排面摆大谱,要设立安稳的司令部,同时拥有庞大数量的司令部机关和直属队人员,孙殿英军部旁边光招待所就开了仨。这样臃肿的部队结构,不仅目标大,而且在敌人来袭时机动能力极差。很容易被日军合围歼灭。

二,部队没有凝聚力一旦分散行动就会失控。

这就是军阀部队跟八路军在组织上的根本区别,也是他们打不好游击战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部队缺乏凝聚力,这一点后来国军将领也纷纷承认。像孙殿英、石友三的部队都是土匪起家,招降纳叛而来,人数虽多却是乌合之众,各部队长掌握部队的能力差击,根本不敢让部下以连、排级规模单独活动。兹要分散,这些小部队就会自立门户或者占山为王,要么就迅速被日军吃掉,而如果聚在一起,那就根本不是什么游击战,而是跟日军正面对抗的大兵团作战,岂能坚持长久?

三,部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这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游击战的法宝,“军民鱼水情”的成功树立,使游击部队在敌后如鱼得水,群众可以向部队提供敌人的动向、给部队带路、安置伤员、提供粮食等等等等,但是显然,军阀部队是学不会这一点的,他们欺负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庞炳勋在台儿庄也是硬刚过坂垣师团的,结果军部被打散后孤身一人藏进山洞,很快就被孙殿英掌握情况了。

掩护庞炳勋的只有一个山农,那么孙殿英又是怎么知道然后报告给日军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四,部队缺少在艰苦条件下的作战意志。

既然打敌后游击战,那么部队就很难得到正规和正常的军需补给,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会断粮断弹,然而八路军有思想教育、有精神传承,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可是孙殿英、石友三这样的部队可就不行了,条件稍微艰苦一点,惯于享乐的长官首先就坚持不住,要么逃跑要么投敌,而部队干脆就放羊了,开小差的比比皆是,那还打什么仗?

还不止庞炳勋和石友三呢,另外一个投敌的还有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孙良诚,这也是西北军系统的将领,随着他们不断的兵败投降,冀察战区已经没有多少正规军还在坚持对日作战了,真正能够在冀中平原、冀南和冀东坚持下来的,只有八路军的队伍。而八路军不仅能够打好游击战不断消灭鬼子,还能在游击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与国军的所谓游击战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1945年初,冀察游击战区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勉强撑到6月份,重庆不得已还是取消了这个建制,残余部队并入了新成立的第十一战区,不成功的游击战就此惨淡收场。

什么样的队伍适合打游击战?

1937年10月24日,国军大场镇阵地失守,整个淞沪战场的国军战线随即全线崩溃。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国军这边也已经无力继续从后方增调援兵,打是没办法继续坚持打下去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撤退的问题了。而要撤退,就要有部队留在后面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转移和撤退。国军统帅部想到的第一个部队,就是孙元良的88师。

这时候实际负责淞沪战场指挥的是人称顾百顺的顾祝同,之所以被叫顾百顺,是因为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委员长说东他绝不往西。委员长从南京打电话给顾祝同,商量要留下88师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和转移。顾祝同随即打电话,和88师师长孙元良商量这件事,希望88师能够留下来阻击日军,等大部队转移完毕之后,就分散开来,以班排连为单位,在淞沪战场游击。

孙元良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死活都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经过前期的战斗,88师原本一万人左右,累计伤亡已经达到了1.2万人,前后补充了五次,有些连队补充了六七次,基层干部和有经验的老兵伤亡尤其大,这时候部队七八成都是后面补充的新兵,无论组织力还是战斗经验,都已经和之前老兵比较多的时候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了,留在敌后只能是白白送死,根本不可能真正发挥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孙元良这番话当然是讨价还价的说辞,因为他知道国军的特点就是,留下来打阻击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后面自己要想再摆脱敌人,突围出去,那就比登天还难了。尤其是如果全师都留下,他这个师长也得留下,那就没办法发挥他的长跑强项了。而且,和所有部队长官一样,88师是他的本钱,如果输光了,他就成光杆司令了,后面要想东山再起,就很难了,所以他坚决反对。

讨价还价之后,顾祝同和孙元良终于达成一个折中方案,不用88师全师留下,但需要留下一个团在闸北继续坚持抵抗,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转移和撤退。孙元良口头上同意了这个方案,但在执行的时候打了个折扣,让524团留下一个营,以中校团附谢晋元挂个团长的名义,带着这个营,对外号称八百人,留在苏州河以北的闸北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战场继续坚持战斗。最终选择的战场是四行仓库,也就是现在正在热映的《八佰》的历史原型。

但孙元良在之前给出的作为拒绝88师全体留下阻击日军的理由,其实从大道理方面来说,并不算错,他说得也都在理。首先是游击战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部队要足够顽强,因为是在敌后作战,所以随时都会面临危险,如果部队的凝聚力不足,组织力太差,那么在这种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轻而易举的被日军击溃,打散。

其次就是必须要有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队,应该有能力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敌后游击战和正面战场作战不同,只能小股分散游击,不可能以大部队集中作战,如果老兵太多,班排连这种基层作战单位缺乏有经验的老兵,就很难应对突发情况,无法长期坚持。而在淞沪会战已经付出了惨重的牺牲的背景下,这样的老兵也是接下来部队重建和扩大的基础,所以本身也是部队的宝贵财富,怎么使用就是个大问题。

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部队里必须包括一部分熟悉当地民情、地情和敌情的骨干,如果都是外地人,那么就很难分散隐蔽在当地老百姓中间,很容易暴露。而88师在经过五次以上的补充之后,新兵多,而且是以湖北和湖南保安团为主的新兵,基层作战单位的班排连长也都不是上海人,甚至江浙人都很少,所以多数人对上海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在当地老百姓中间隐藏自己。

什么样的队伍适合打游击战?

没有后勤,没有武器装备的队伍。

什么样的队伍适合打游击战?

游击战扎根于人民没有八路军的纪律与公平永远在敌后扎不了根!!!

什么样的队伍适合打游击战?

这个也得视国情和技能、后勤能力而定。

从编制上说:大部分的游击队都属于轻装步兵序列,这也是中国人对游击队的印象;但是在二战期间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不但拥有炮兵,而且还拥有空军《游击飞行中队》;即便是现在,一些国际上的游击组织,也拥有数架轻型或者直升飞机,作为空中通讯、指挥、侦察和打击力量。

但总的来说,打游击的部队主力还是轻装步兵。

要展开游击作战,首先要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群众和游击队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毕竟游击区身处敌后,在后勤补给,情报递送、兵员弹药补给都面临巨大的困难,仅凭空运和渗透运输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必须依托游击区群众的支援。

话说回来,游击区的老百姓是最苦的,他们连赋税都要交两份儿,一份给占领军,不给就是破坏圣战;一份儿给游击队,不给就是破坏抗战;还有各种土匪、自发的武装力量、草头王等等,总之就是一个苦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