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主动权?
1948年6月21日,华野“陈唐兵团”完全解放古都开封,全歼蒋军整编第66师及地方武装38000余人。开封是当时的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以消息传来,南京上海等地與论一片哗然,部分河南籍的“国大代表”又哭又闹,老蒋为挽回颜面,先后调动五支野战兵团反攻开封,并寻求与华野主力决战。
先后抵达开封周围的这五支部队分别是:邱清泉整编第五军、胡琏整编第十八军、刘汝明第四绥靖区部队、区寿年第七兵团和黄百韬临时兵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五支部队的兵力构成,尤要注意这一时期蒋军的兵团规模,与后面出现的大型机动兵团有本质的区别。
邱清泉整编第五军下辖整5师、整70师等两个整编师,以及一个骑兵旅和直属部队等等;胡琏整编第十八军下辖整11师、整3师以及直属部队;刘汝明第四绥区部队下辖整55师和整68师以及直属队;匆忙组建的区寿年兵团下辖整72师、整75师和新编第12旅,而区寿年的原职务是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
而最后登场的黄百韬兵团规模最小,仅以整编第25师为基干,配属了第三快速纵队(旅级)和交警第2总队(加强团级),也就是说,黄百韬兵团连两个整编师的兵力规模都没有达到。可以发现,上述各部队兵力均在30000到50000人之间,也基本反映了在1948年6月,蒋军野战兵团的兵力规模。
豫东战役的过程和结果不啰嗦了,之前多有文章介绍,在整个战役中区兵团几被全歼、黄兵团遭受重创、整五军和整十八军被华野和中野节节阻击完成突破非常困难、而西北军出身的刘汝明更是有自知之明,干脆躲在后面不冒头,五支机动部队战场总兵力明显占优,却差点损失其中之二。
我们知道,从1946年6月起,蒋军在各战场搞的是“全面进攻”,就是在所有方向都依仗兵力优势主动进攻。而自1947年3月起,由于损失惨重兵力不足又改为“重点进攻”,即在其它战区保持均势或者守势,集中精锐攻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但毕竟还是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所以总体而言,仍然掌握着战争主动权。
在全面进攻时期和重点进攻初期,蒋军一个整编师(军)通常就敢脱离大队单独活动,还是很骄狂的。比如被华野围歼的马励武整编第26师、张灵甫整编第74师等部,包括在南麻和临昫战役中,胡琏的整编第11师就敢于孤军深入山东解放区腹地,而李弥的整编第8师亦敢单独来援。
而在1948年的豫东战役期间,蒋军野战部队已经根本不敢以一个整编师单独行动了,所以五支试图“收复开封”的援军均以两个左右的整编师为基干。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即双方的战斗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孟良崮,华野是以五个纵队歼击敌一个整编师,在豫东,粟裕已经敢用不足四个纵队(主力为华野1、4、6纵)围歼敌人一个小型兵团。
豫东战役全部三个阶段是于1948年7月结束的,双方转入休整和对峙后,8月份蒋军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期间正式决定组建大型机动兵团(同时将整编师番号恢复为军)。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整编第五军扩编为四个军的第二兵团, 整十八军扩编为四个军的第十二兵团。
而黄百韬也被任命为扩编后的第七兵团司令官 ,下辖第25、第63、第64共三个军,蒋军大型机动兵团的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方的正确判断:“敌人一二个军已经不敢出来单独活动了”。这个事实和结论就是一个标志,即蒋军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彻底丧失,同时也是战斗意志的分水岭,从此以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蒋军野战兵团编制的不断扩大,反而说明其军事实力的下降和军事形势的不妙,等到开始组建10几万人的大型机动兵团时,标志着已经缺乏对决的勇气以及战略主动权的易手。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华野西兵团在豫东战役中折损不小,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粟裕就挥师发起了济南战役,而屯兵徐州附近的蒋军三个机动兵团,楞是迟迟不敢来援。
如何判断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主动权?
名将制胜之道:争夺战争(战役)主动权。
围棋中有“弃子争先”之说,宁愿舍弃局部利益,也要争夺先手,即对弈主动权,以赢得大局。同理,战场上也要争夺主动权,是致胜的关键。
什么是战争(战役)主动权,即一方具有自由支配战争发起的时间、地点和方向的权力,战争主动权一般掌握在兵力、兵器占据优势方。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会出现争夺战争主动权,那如何在战争中争夺主动权?
判断失去战争主动权的依据,是某方失去了主动进攻能力,进入被动防御状态。军事学家对于二战苏德战场转折点存在争议:通常认为斯大林格勒是战争转折点,而苏联教科书认为库尔斯克战役才是苏德战场真正的转折点。
苏联人认为,虽然苏军在1942年成功挫败了德军占领顿河大弯曲部和高加索油田的作战目的,歼灭约100万德军及仆从国军队,但是德军的进攻势头没有被完全遏制。
当时德国战争资源和军工制造力还未完全爆发出来,甚至连战争总动员都没有启动,德国兵力和兵器源源不断运往东线。
得到增援的曼斯坦因元帅率领南方集团军群通过收缩战线、集中兵力,重创苏军西南方面军并歼灭第5集团军,重新夺取哈尔科夫和战争主动权,苏军再次进入战略防御。
1943年7月5日,90万德军发起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堡垒行动,战争异常激烈,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
战役结果,苏军的损失远远大于德军,然而德军损失了东线最后的机动兵力和大量技术兵器,损失在短期无法弥补,此后德军进入了战略防御,再也没有夺回战场主动权。
战争(战略)主动权一般难以逆转,但可以增加盟友或离间、对方联盟改变实力对比。战争中力量强大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发起战争。弱势方只能被动应战,容不得半点失误,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苏德战争等等。
弱势方要想掌握战争主动权,首先可以通过外交,寻求强援改变力量对比。
如楚被吴所灭后,楚臣申包胥赴秦宫“立庭院而哭,七日不决”,终于引秦王动容,为之赋《无衣》,下令秦师出兵,秦楚联盟瞬间改变吴楚力量对比。
而在苏德战争中,由于美英的武器、石油、技术等源源不断输入苏联,很大程度改变苏德军事力量对比,对苏联能够坚持卫国战争,起到关键的作用。
其次战争力量对比,可以依靠灵活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数,掌握一系列战役主动权,积小胜为大胜,彻底夺回战争主动权。下面看看淝水之战如何变化主动权: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形成北强南弱的战争态势:战略进攻的主动权掌握在前秦手里,东晋整体上呈防御态势,但是没有坐以待毙。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集结80余万大军,号称百万大举伐晋。但实际上是东晋主动挑起的:晋将恒冲率10万大军出荆州,主动出击伐秦,牵制中路秦军20余万。
符坚主力是沿徐州南下淮西,晋将谢石、谢玄率北府兵8万(实到7万)列阵于淝水南岸,在秦军主力未到前,在洛涧击败秦将梁成、王显两支大军,斩杀6万余人。
苻坚、苻融率秦军主力15万人到达淝水北岸,不待后续到齐准备决战。有人建议秦军后退以便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认可晋军半渡而击可获全胜,下令秦军前锋退后,让出渡口。
晋军果然北渡决战,秦军阵中朱序借机大喊:“前方秦军败了!”秦军顿时阵脚大乱,15万大军争先逃命,大将苻融被晋军所杀。前秦因淝水之败而四分五裂。
东晋在荆州北伐、洛涧战役中牢牢掌握战役主动权,甚至在淝水决战也主动发起攻击,积小为大,堪称以弱胜强的典范。
经典战例:国军如何在淮海战役中一步步丢失战争主动权。1948年下半年,解放军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东北、华北丢失已经是时间问题。但是国军在华东、华中仍据有部分战役主动权。
华东、华中国军对比华野、中野有80万比60万的兵力优势,其中一半为机动野战兵团。解放军兵团一级的武器、协同和战术能力与其主力兵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攻克济南后,华野采取的是防御态势。国军有两种选择:一是以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孙元良兵团收复济南或攻打华野后方;二是按国防部守江必守淮预案收缩到蚌埠,再撤到淮西、襄阳一带。
由于蒋介石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整整两个月毫无动作,将战役主动权拱手让给了对手。于是粟裕抓住战机,制定了夺取海州、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方案。
国军不但没有主动出击和转进,更没有将各主力兵团集结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成为攻守不能的散落阵型。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华野11个纵队围在徐州东五十公里新安镇。
但这时国军还没有完全丧失战役主动权,杜聿明提出:乘华野、中野没有汇合,集中邱清泉、孙元良、李延年、黄维4个兵团直扑宿县,包围那一带的中野。
中野肯定无法招架4个兵团攻击,即使突围也会遭受重大损失。杜聿明这一招,能够有效化解华野、中野攻势,即使黄百韬兵团被歼,双方算是打了平手,各自仍具有部分战役主动权。
但是合围中野方案被否则,改为全力救援黄百韬兵团,但最终无法突破粟裕在大许家的防御,眼睁睁看着华野一口口吃掉黄百韬兵团。
碾庄战后检讨会上,杜聿明提出决战应集中全国兵力,至少5个军以上迅速加强李延年兵团,与黄维兵团一起夹击中野,重新夺回战役主动权,否则徐州主力与黄维兵团应立即撤往淮河两岸。
如果蒋介石真能从空运西安第1军,南京39、52军及青浦第4军、华中第2、15、20军至固镇一线,弥补黄百韬兵团被歼带来的损失,仍能夺回战役主动权。
但国军军心已散,胡宗南不愿意调动第1军;白崇禧扣住第2、15军;蒋介石担心南京有失,更不愿意抽调最后老本;导致淮海作战国军最后翻本机会丧失,彻底丢失战役主动权。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如何判断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主动权?
战争中三种形态,僵持、进攻、防守。进攻方发动一轮进攻后消耗了大量力量需要转换到僵持状态积蓄力量发动下一轮进攻,如此循环。防守方被进攻方打破僵持后需要后撤后组织力量进行下一轮防守,如此循环。一般来说进攻方掌握主动权。
当进攻方发动进攻却打不破僵持反而被防守方击溃而无法再次组织进攻时,就是很明显的丢掉了主动权。
举个例子: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被苏军追至哈尔科夫后再次组织力量击败追击的苏军后收复了哈尔科夫,却无力收复库尔斯克地区,丧失了一定的主动权。
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对苏军发起进攻,代号“堡垒”计划。结果不断没有达成战役目标反而被苏军击溃丢失了奥廖尔及哈尔科夫,却无法再次组织力量收复两地。很明显的被苏军打压却无力抗争,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如何判断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主动权?
战场的主动权,是一个国家民心士气的体现,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比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中国处于灾害中,没有力量同印度一战,而印度是大英帝国的儿子,续承了大英帝国的衣钵,二战中印军跟看英国到处打胜仗,而且印度独立后,武器比中国的好,又有苏美支持,,因而放心大胆地进攻中印有争议地区,越过实际控制线,毛主席下定决心打,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仗刁钻古怪,打的印军落花流水一样,印度靠近中国的地方,长官跑了,银行把钱扔到河里,居民跑光,战败的消息传回新德里,谣言四起,说中国军队马上就到,城中一片混乱。尼赫鲁忙向美国求救,印军失去主动权,国家的精气神全没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战打出三十年和平,如小刀切黄油干净利索,把印度的狂忘自大泄了火,
如何判断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主动权?
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玩家都知道,战场的态势取决于战争节奏,战争节奏是跟着经济节奏走的。自古以来,有粮就有兵,抗战和国共内战为例,为什么空地一体化,作战意志坚定的日本在人最后输了战争,归根结底是,日本人无法控制农村。他没有理论,也没有能力,更没有兵力去控制农村,而农村掌握着粮食。日本人沿着铁路和长江打仗,国民党也安全依赖铁路。挟洋人和经济寡头的威势以为就天下无敌了,却不知道,他虽然控制了工业机器,教育机器,国家机器,乃至于国家信誉但是,他没能力和办法控制农民,如此一来他没发控制粮食,也就没法掌握兵源。最后导致因为粮食短缺,兵员枯竭而丧失战场主动性。
再以东北为例,国民党当时占据中枢,和苏联签署有中苏友好协议,保障国民党军队的东北权益,而且他们有美国人帮助和制衡苏联人执行。国民党军队得以快速占领重要城市和铁路沿线,但是他完全无法掌握东北铁路沿线以外的广袤农村和中小城市。于是,他们的兵员成了问题,粮食成了问题,他们不得不分兵把守铁路沿线,放弃不重要的据点或者城市,导致部队被迫分散,因为他们依赖关内得铁路运来补给和装备。
最后说到底,仗打输了很大程度是政治上的问题。
如何判断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主动权?
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就是失去主动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