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1947年5月16日下午3时,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的突击部队会师孟良崮山顶 ,敌整编第74师宣告覆灭。许多华野指战员鸣枪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坐镇野司的粟裕却得到电讯部门报告:孟良崮附近仍有敌人电台活动!粟裕立即命令各纵队,火速清查统计毙伤和俘虏敌人的准确数字。

汇总的情况让粟裕大吃一惊,总计歼敌数字只有不足25000人,与掌握的敌整编第74师编制人员数量差距太大,显然有问题。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自下令各纵应不顾疲劳,组织部队进行战场搜索,电话里特别嘱咐:“不要放走张灵甫一兵一卒”!经过三个小时的搜索,终于在孟良崮和雕窝之间的山谷里,发现了整整7000多敌人。

这股敌人就是被分割在孟良崮山下的整编第57旅大部,由于该敌弹药基本耗尽,遂隐蔽在山谷里准备伺机突围。由于其躲藏地点位于华野两个纵队的结合部,并且我军总攻开始后,这股敌人也没有开火,所以华野相邻的两个纵队都把整57旅误认为兄弟部队,未采取攻击行动,差点让这7000多人成为漏网之鱼。

粟裕随即就近调动第4、第8和第9纵队,对残敌发起最后的攻击,由于整57旅已经没有什么弹药了,所以华野仅用不到两个小时便解决战斗,至此,整编第74师的32000人才算全部就歼。而通过这个战例,能够解读出两个意思:第一是敌军的部队番号、编制人员和武器的数字,我方其实早已掌握;第二就是汇总歼敌数字的办法,主要依靠层层统计上报。

这事说起来容易,其实也挺复杂,华野各纵队能够在短时间内上报大致准确的歼敌数字,从而使野司迅速了解战况,这是与我军建立的一整套战后汇报程序分不开的。每次战斗结束,要以连为单位进行初步战场汇总:伤亡多少、缴获多少、毙伤敌人多少,当然这都得战友间互相印证而不能自己乱报,比如早期的电影《董存瑞》里就有这样的刻画,“四虎子”所在的全班要分别上报战果,连缴获一个重机枪架子都得说清楚。

连队上的文书则根据各排、各班上报的情况进行汇总,然后提交给营和团,这样毙伤敌人的数字就基本出来了,然后各团再汇总手头的俘虏数字(只有团级才设了政治处,所以俘虏管理的最低单位也得是团,各营连抓的俘虏要统一送交团部,战场“解放”已经补入部队的也要报数)。如此这般,师部和纵队司令部也就能够很快掌握歼敌数字,再分头向野司汇报。

当然,在孟良崮战役的尾声阶段,清查歼敌数量只能是个大致的数字,很难精确到十位数以内,其中肯定还包括重复认领战果的情况,毕竟战场情况非常复杂,但是这个数字足以发现确有数千人漏网了。而进一步准确的数字以及复核,则需要部队在撤出战场转入休整期间,再详细进行调查和汇总,甚至可以精确到个位数了,比如华野后来公布的孟良崮战役战报,就是歼敌32676人(含整83师一个团)。

再比如莱芜战役华野战报毙伤10000余人、俘虏46805人,共歼敌56800余人;济南战役毙伤22423人、俘虏41500余人(起义20000余),共歼敌84000余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毙伤50500人、俘虏96000人,共歼敌178000余人(余为起义和投诚)等等,你会发现战役规模越大,歼敌数字的统计越不容易精确,这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歼敌数字的统计也与战役形式有关,围歼战、攻城战役会更加精确一些,因为在封闭的战场环境下,漏网的敌人很少,但是互有攻守的野战就会粗略一些,满山遍野的战场上,战后少数几个尸体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除此以外,战后公布的歼敌数字还会因为政治与宣传方面的原因,出现刻意注水和夸大的情况,比如抗战期间的三次长沙会战,薛岳九战区的歼敌数字都不咋靠谱。此役日寇第11军共出动若干师团的60个大队步兵,总兵力不超过65000人。

然而第九战区战后宣布:毙敌33941人、伤敌23003人、俘虏139人,合计歼敌56083人,这就有点过分了,按这份战报阿南惟畿等于全军覆灭,薛岳完全可以乘胜收复武汉了,所以显然注水很厉害。当然,战报造假一般都是高级司令部所为,基层作战单位向上报告一般不敢太离谱。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古今中外都是个统计难题,更本就没有个准确数字。

当年我上初中学历史时,讲到平型关大捷时,讲的是此役歼灭日军3000余人。可到了十几年后,在看平型关大捷,歼敌数量变成了1000余人,让人感到十分不解。最后通过阅读抗战史,才知道这是为了增强抗日军民的抗战信心,国共两军在统计歼灭日军数量时,都进行了一定的夸大,这个倒是也能理解。

又如被誉为抗战时期歼敌数量最多的抗日名将薛岳,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给军委会呈上的战报为:

中国伤亡失踪:官佐1191人,士兵28658人,共计29849人;

毙伤日军:56944人,俘虏139人。

而日军的统计:阵亡1591人,战伤4412人,共计6003人。

如此悬殊的统计数字,你到底相信谁?

不过当薛岳的统计数字上报到军委会,恰逢蒋介石在召开军事会议,在座的诸多高级将领,听罢是窃窃私语,哑然失笑,就连蒋介石都说:“薛伯陵上报的数字,太夸谬了。”

于是蒋下令发回此上报,让薛岳重新核准,但薛以战场已打扫完毕,已无法复原统计为借口推辞过去。

还是这个薛上将,在解放战争的尾声,据守海南岛时,构筑了一道环岛防御阵地,自诩为“伯陵”防线,对外宣称固若金汤。在四野组织第二批偷渡时,43军1个加强团偷渡成功,但有2个连队,因雾大迷航,最后在海口附近的白沙门岛抢滩登陆,结果被敌人包围。经1天1夜的激战,登岛的2个连队寡不敌众,一部分牺牲,100多人被俘。

薛岳连忙向台湾方面报告,谎称取得“白沙门大捷,歼敌1000多人”。同时薛岳为了将戏演的逼真,还将一部分蒋军伤兵混在解放军被俘人员中,在海口搞了个巡街大游行,将牛皮吹上了天。

所以战争中的歼敌数字看看就行,统计方法更本没必要关心。我们只要知道那一方站在正义的一面,战争的起因与进程,最终的结果就行,不必纠结统计数字,因为无人能算得清,搞得明。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战场打扫,抓获统计,也有根据需要改变数字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一是战俘营里统计的,二是,打扫战场的人,统计的。

我军是,由连队为单位 ,战前的人数,战争中死、伤、失踪的人数,战后的总人数,上报营,营 上报团,团 上报师,师上报军 军上报国防部。再上参考打扫战场的 掩埋人数 和陆军医院死亡的人数。这个数字都是绝密的。官方不报道 都是假的。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因为可能涉及到敌军的尸体被掩埋,炸碎或者被地方拖走的可能,通过打扫战场清点死尸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特别像日军这种只要有条件就尽可能带走尸体的军队。不准确的统计,在日后的作战中,会造成我军对敌军实力的错误估计,导致做出错误的部署,所以虽然完全精确的统计难以做到,但在统计中都力求尽可能接近真实数字(虽然宣传上会有些夸大敌军伤亡,减轻我军伤亡)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歼敌数字,最根本的还是依靠战后对敌方尸体和炸碎的零散尸体来统计的。但大部分战斗,因进行时间较短或者战况不允许,所以歼敌数字存有较大偏差也是正常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