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什么虞啸卿父亲不早点告诉虞啸卿现在不能打下南天门?

严重切中要害的问题,其实作者是在用小故事诉说大历史,要说龙文章突击队孤陷南天门这事,怪不得师长虞啸卿,也怪不得唐基副师座,更怪不上“虞师座父亲”的人物原型何应钦,因为迟迟未下决心、不肯签署滇西全面反攻作战命令的,乃是坐镇重庆的蒋某人。

中国远征军反攻怒江以西的作战,其战役决心确立的过程非常复杂,恰好通过这个问题解释一下。蒋某人承诺中国远征军“Y部队”在滇西方向实施反攻,以配合“X部队”的缅北地区反攻,是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当着美英领导人的面做出的,但是有附加条件,即英国陆海军必须在缅甸南部登陆,共同打击日寇。

原因很简单,日寇缅甸方面军有十个师团30万人马,全部依靠中国远征军去反攻,然后却是帮助英国人收复失地,这事老蒋觉得太亏。美国人则用美援物资诱惑和要挟老蒋:不打通滇缅公路,大量美械就运不进来,只能通过驼峰航线送去一丢丢,你自己看着办,其代表人物就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

之前有介绍过,X部队就是驻印军(以新一军为主体),是史迪威一手装备和训练出来的纯美械部队,老蒋的控制力有限,这支部队从1943年10月14日起,就越过印缅边境开始初步反攻,但是与《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情内容无关,忽略。而集结在怒江东岸的“Y部队”,那是必须要听重庆一声令下的,史迪威没有任何控制力。

这支部队是陈诚从1943年初开始组建的,尽管是年冬陈诚辞去了职务(卫立煌继任),但基本上把架子搭起来了,下辖宋希濂和霍揆彰两个集团军20多万人马。但是一直拖到1944年春,重庆方面仍然没有下达强渡怒江的命令,所以形成了缅北战场驻印军孤军奋战的局面。

史迪威多次催促老蒋动手,因为盘踞滇西的日军只有一个第56师团,中国远征军20万半美械部队完全有能力一举击破之。然而一方面是老蒋正与史迪威关系恶化(英海军也迟迟不在缅南进攻),还一方面是怀疑日军在豫湘桂将有大动作,另一方面是试图等来更多的美援物资,老蒋始终不肯松口。关于最后一点的理由,其实《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唐基已经告诉虞啸卿了。

此事甚至惊动了罗斯福,美国人用各种方式威胁“花生米”,迫使后者终于在1944年4月中旬(日军一号作战发起前三天)指示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了题为《怒江攻势》的作战命令,同时下达到卫立煌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所以这个时间点,确实有部分远征军侦察部队、先头部队西渡怒江,为大规模的强渡预作准备,就比如龙文章的突击队等等。

然而豫湘桂战役中原地区的迅速溃败,以及英国人的不靠谱,让老蒋又犹豫起来,不想把20万精锐浪费在滇缅战场,确有回师作为西南战场预备队的想法,遂迟迟不下总攻令。于是卫立煌只能再等,何应钦也没辙,他侄子何绍周(第八军军长,虞啸卿的原型)也得等,这就苦了已经过江的小股部队,《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龙文章死守树堡的30多天,折射的就是这段历史。

史迪威都快急疯了,因为“X部队”已经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就等着与“Y部队”夹击日军在中缅边境会师呢。于是美方大小人物一起出马给重庆方面施压,如此又拖了20天,直到1944年5月5日,卫立煌才接到老蒋可以出击的命令,他立即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各集团军准备强渡怒江,战役准备总得有个过程吧?所以剧中的虞啸卿和南天门上的龙文章,只能继续熬着等着。

卫立煌大军正式强渡怒江拉开滇西反攻的大幕,已经是1944年5月11日,那么以龙文章突击队为代表的各先遣分队,等于在怒江以西整整坚持了一个多月,是不是与《我的团长我的团》树堡战斗的时间很接近?而在这一点上,虞啸卿这样的师长级别、卫立煌这样的司令长官级别、乃至于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这个级别,通通起不到决定作用,也就深刻解释了如题所问。

团长一剧过去这么多年了,仍然是经典,仍然是难忘,关于这段历史了解清楚了吗?看懂了动动手指头,关注外加点赞,嘿嘿。

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什么虞啸卿父亲不早点告诉虞啸卿现在不能打下南天门?

不是虞孝卿的父亲,是虞孝卿父亲老友,现为虞师之副师长。在团长做好攻击南天门时,这位副师长忽然来到前线,一改以往慈眉善目的菩萨样貌,化为巨灵神凶神恶熬,手持上峰作战命令,立即停止进攻南天门。把虞孝卿气得六神无主,要违抗命令。

为配合整体作战,须有统一部署。这个应该是上级临时改变了作战计划而予下达,暂停进攻南天门。是临时变故,剧中到结尾也没透露上级怎么布置的,只有这位副师长跑上跑下。

作为师长的虞孝卿当然着急,按照约定,团长率本团已先行偷过江,摸入日军堡垒群,虞师应当即发起总攻,里外合击,一战可成。

但该死的命令,先说等三天,最后是等一月,我团坚守了一个月,利用敌修建的堡垒硬是扛上了30天,打得只剩十几个人,才等来总攻。

按副师长说法,总攻之时将给虞师配全各种装备,胜利后可成英雄。若现在出击,则成违抗军令,会丢掉虞孝卿军中前途。

在个人前途与兄弟性命之间,虞孝卿选择了个人前途,没有出击,但也想办法给过江去的国军兄弟以炮火支援。

而副师长平时对我的团的兄弟们极为关心、和蔼的形象也瞬间崩溃,只为了个人前途,不顾兄弟们的性命。

又或是上级对虞师不放心,因南天门日军经营得易守难攻,在调查评估作战计划,特别是对我的团不了解、不相信。

此剧反映国军上级指挥的问题,没能协调到基层作战单位。

一群被忽视的溃军担起了重任,最后用自己的血与泪完成军人使命。

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什么虞啸卿父亲不早点告诉虞啸卿现在不能打下南天门?

我看的是小说,小说里没出现虞啸卿父亲,只有“上峰”。

不能打南天门,因为这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要有统一的规划——当然,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有多少黑幕,有多少钱权交易,作品中并没有明说,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在策划攻打南天门的方案时,孟烦了就向龙文章说过:“上峰到现在也没说让你们打,上峰只说你们试试看。”

也就是说,攻打南天门,从来也不是既定的军事行动,而完全是一帮年轻的、血气方刚的中下级军官的自发设计。就这一个战役而言,他们设计了最好的战术,也充分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是就整个战争而言,他们只是沧海一粟。

上峰只给了虞啸卿和龙文章设计战术的权力,没有给他们发动进攻的授权。虞啸卿是在擅自行动。而龙文章,就做了虞啸卿的牺牲品。

这样说,也许很残忍,但是下级服从上级,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灭的军事真理。一腔热血改变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