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看哈勒欣河(诺门坎)战役,苏联究竟是大胜还是惨败?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在我国以及俄罗斯、东欧的一些国家的历史书、电影、电视剧中,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的苏日诺门坎战役的结果是老毛子军狠狠的教训了日本鬼子,使鬼子从此怕了苏军,再也不敢北上一步,就算纳粹德军已经打到了苏联腹地斯大林格勒,鬼子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小编耳濡目染之下也一直认为是历史就是如此。 直到最近看了韩国电影《my way》之后,突然想了解一下到底在诺门坎日军有没有像电影里演的这么惨,还好历史并不久远,在经过小编认真查看国内国外的多种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先说战役发生的背景,
日军占领东三省之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陆军北上进攻朝鲜、蒙古以及苏联,染指苏联的远东地区,因为远东地区有日本急需的战略物资—石油,占领远东地区就不用那么依赖美国进口,也不会再后来那么着急与美国硬磕。另一个选择是以海军为主、陆军为辅南下进攻南亚、东南亚地区,由于都是岛国及海岸线左近的国家和地区,陆军与海军的矛盾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对钢铁和石油这两种战略支援的争夺,简单说就是陆军要造谈了、美军要建航母和战列舰。到了最后。
日本最高层还是倾向了海军,可就算南下占领了南亚、东南亚地区,已探明的钢铁和石油储量依旧有限,到了1939年,日本本国的战略储备资源已经严重不足,最多维持2年的情况下陆军先手北上试探进攻苏联,这个选择一是国内战略资源形势危急,二是选择北上可以与德军的进攻形成东西夹攻,虽然苏联为了与德国交战而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是诺门坎战役拉开帷幕。 5日军驻守在“满蒙”边境的关东军在诺门坎地区攻占蒙古哈拉哈地区。5月11日至13日满蒙之间小规模冲突。
5月17日苏联根据《苏蒙互助协定》介入,苏军第11坦克旅、第36摩托化步兵师以及蒙军骑兵6师开往哈拉哈地区。
5月28日日军攻击蒙军失败撤退。
6月18日,朱可夫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朱可夫调集军队、飞机、均需在诺门坎附近集结。
6月19日,苏军开始轰炸日军集结地。
6月20日,日军第23师团拔营前往诺门坎,关东军司令部调集坦克、飞机支援。
6月22日至24日,苏日双方在诺门坎上空空战3天,日军逐步丧失制空权。
6月27日。日军轰炸苏军机场。
7月2日,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日军第一坦克团(安冈部队)的两个联队配合一些步兵在正面进攻。第23师团主力渡过哈尔哈河,包抄诺门坎右侧背。 7月3日,朱可夫命令没有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冒险反击,一度给23师团带来混乱,苏军炮火也给日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日军也击毁苏军坦克120辆。
7月4日,正面进攻之安冈支队遇苏军炮火袭击,损失惨重。由于前进受阻,后勤堪忧,
7月5日23师团退回哈尔哈河东岸。 7月7日,两路日军会合,随即实施分散夜袭。8、9、10三日猛攻,未能突破苏蒙军防御阵地。且日军指挥系统失灵。 从7月7日到7月23日,日苏两军不断进行小部队的突击与反突击,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而苏军的反击力也甚薄弱,连伪军兴安师的防线也未能突破。
7月15日,日军重新集中部队。
7月23日,日军将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733高地。日军向苏军阵地倾泻200吨炮弹,而苏军的炮火还击也很猛烈。就在日军步骑兵向苏军阵地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己方炮火袭击,损失惨重。这是因为关东军炮兵团长突然决定延长炮击一小时。即使如此,日军仍夺取733高地。 此后,日军转入守势。 23日后,安冈部队解除作战任务。(也有资料说安冈部队在7月4日后就撤离了战场。)
8月4日,日本成立第6军,所属部队为第23师团和伪第8国境警备队,担任诺门坎地区守备。 8月20日,苏军发起对诺门坎地区日军的围歼。共出动35个步兵营,216门野炮级以上的火炮,498辆坦克,346辆装甲汽车。步兵苏军为日军的2-3倍,炮兵为3-6倍,日军自安冈部队撤退后无一辆坦克支援作战。 日军的抵抗相当顽强,他们以小部队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苏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日军则以自杀式的攻击对付苏军坦克。后来,参加此战的苏联将领回忆,说日军的战斗力不亚于德军。这也充分说明日军在苏军手里不堪一击不过是一种谎言。
8月24日,日军竟然还发起了反击,3000名没有炮火掩护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铁丝网和野战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随后苏军坦克开始出击,日军后退。战斗到8月26日,日军第23师团已经被完全合围了。在苏军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弹的猛烈轰击下,日军第23师团损失惨重。此役,苏军重创重日军第23师团搜索队,全歼第7师团第26联队第1大队,日军第64联队和炮兵第13联队被苏军大部歼灭,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3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均被击毙,23师团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亦被击毙,日军仅有的22门加农炮全部丧失。8月26日,关东军决定将第7师团拨给第6军,还计划将第2、第4师团也调往前线。但到了30日,日军大本营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了停止增派兵力的命令。这说明2、4师团根本未参战,第7师团主力也未参战。
8月29日,鉴于日军在诺门坎地区的不利情况,日军大本营决定在我国关内战场调集:第5师团(驻青岛),第14师团(驻河南开封、新乡),野战重炮兵第9、第10联队,速射炮9个中队,16个野战高炮队,1个飞行战队,22个汽车中队到达我国东北,以增强诺门坎地区。 8月31日,日第23师团残部2000余人以自杀式攻击冲破苏军坦克、装甲车的包围。苏蒙军并未跨境追击。诺门坎大战结束,但冲突持续到9月15日。
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想苏联提出停战要求。
9月15日,日苏在签订停战协定。
诺门坎战役第23师团日军军官
诺门坎战役精锐苏军部队
至此诺门坎战役结束,再说说战后双方提供出来以及能查到的战损数据 一、坦克装甲车辆:苏军装备的坦克多为T-26等轻型坦克,比日军的坦克强不了多少,并不想国内某些媒体、大V说的在诺门坎苏联坦克不用打,直接能压过日本塔克,只不过是数量大为占优,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但是伤亡比日军大,被摧毁280多辆坦克以及90辆装甲车而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装甲车(坦克支队弹药耗尽后自行撤离)。 二、火炮:日军伤亡的90%是炮火造成的,苏军拥有542门火炮,而日军只有不到100门各式火炮支援。
三、飞机:苏联投入500架飞机损失了207架,而日军投入了接近150架只损失了50架。
四、参战部队:苏军参战人数为57000人以上,也有说6万多人的。日军参战人数是23师团约16000人,7师团一个大队另四个中队约2000人,第1坦克师团两个联队900多人,再加上其它部队总兵力不足25000人。 五、损失: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苏军公布的损失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
在这里可以看出,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3比1的飞机数量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且日军参战主力的23师团,并不是日军的精锐师团。属于第三流的边境警备师团,1938年才组建,下辖三个联队,技术兵种也不如四编制师团。编制兵力13000人,之所以参战16000,是因为得到了加强。
苏军步坦结合
最后得出结论:真实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1个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亲自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苏军还损失坦克装甲车近400辆,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诺门坎战役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是日军依旧看待旧沙俄时期的俄军来看待今天的苏联红军,未派遣日军驻守在东北的关东军精锐师团,而使用一直刚建成的三流警备师团就能看出来日军对苏联人的轻视。再说苏联,从俄罗斯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所有战争从古罗斯战争到十七世纪战争、从北方战争到俄土战争、现代的两次苏芬战争、苏波战争到苏德战争,这个民族尚武但是不善战,纵观整个俄罗斯战争史,并没有几场战术上、战略上让人称道的大胜仗,近现代的几次战争获胜的依靠仅仅是宽广的地域导致敌军漫长的补给线造成的补给困难和人数上的极度优势以及冷酷的严寒,本来就不善战的俄罗斯人雪上加霜的是刚经过斯大林的“大清洗”,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诺门坎战役的结局。
经过这次战役,日军从日俄战场日军大胜所造就的轻视一扫而光,日军高层得以从客观上评价苏军战斗力并得出结论,相比之下,苏联红军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大,北进不可取。
而我们客观的来说,日军在装备与苏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给苏军造成同等的损失,日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军与日军在上海打的淞沪会战中我国军队以80多万部队会惨败给日军的20多万部队,我们要正视历史,贬低日军的战斗力,实际上就是在贬低为抗日出力最多的我们自己。
现在回头看哈勒欣河(诺门坎)战役,苏联究竟是大胜还是惨败?
历史结论是苏军完胜!不管是现在回头看还是未来回头看,不管是什么立场的人来看,都改变不了!
现在回头看哈勒欣河(诺门坎)战役,苏联究竟是大胜还是惨败?
诺门坎战役当然是苏军大胜。
现在网络上有些人认为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虽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火力优势,并且击退了日军。但是苏军的人员损失、坦克损失都大于日本,因此实际上是苏军失败。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参战兵力共计51950人,大炮292门,高射炮87门,反坦克炮180门,坦克438门,装甲车385辆。日本参战的主力部队是第23师团、第2、7师团一部、第8国境守备队、独立守备队、第1坦克旅团和炮兵部队,总兵力大约3万人,装备有大炮87门、坦克73辆,装甲车19辆。
从兵力、火力对比来说,显然苏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最后的战斗结果日军死亡、失踪9161人、受伤9064人,生病2333人,共计损失20558人。苏军则是死亡、失踪、战伤死9703人,受伤15952人,共计25655人。
因此兵力损失苏军损失还大于日军。而且在战斗中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也多于日本。就损失角度来说,苏军损失确实大一些。但是战斗的结果并不是单纯以兵力损失而论的。
在诺门坎战役中,日本为了取得胜利,不仅集中起了关东军的野炮、重炮部队,而且还出动了当时日本唯一的坦克部队,日本陆军坦克第1旅团。为了保证部队的物资运输,日本关东军还调集了大量的汽车运输武器、弹药。
然而在战斗中日军却绝望的发现,苏军的火炮、坦克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日军,而弹药也要比日军充足的多。如果考虑到苏军的补给线是日军的3倍这个因素,我们就可以发现苏军、日军在大规模战争的动员能力和物资保障上有多大的差距。
对于苏联来说,诺门坎战役确实是以绝对兵力优势取胜的,但是它还有能力调动更多的部队投入战斗。而对于日本来说,维持现有兵力作战已经是它的上限。
这是双方在工业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决定的。实际上当时日本的各项军工生产量都无法和苏联相比。以子弹产量为例,日本的子弹总产量不到苏联的1/10。大炮、坦克、汽车等产量差距更大。
因此这一战让日本明白,它不具备任何对抗苏联的可能。此后日本就老实了很多,在苏德战争期间也不敢贸然对苏联发起进攻,甚至默许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通过日本海运到海参崴等地。
所以苏联通过诺门坎战役解除了自己的东顾之忧,在战略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从这点来说,苏联无疑是真正的胜利者。
现在回头看哈勒欣河(诺门坎)战役,苏联究竟是大胜还是惨败?
提这问题无非要说苏联伤亡比鬼子更惨重罢了。
关于这场战役:起因是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役。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
战争不是杀人竞赛,伤亡多少不是评判胜负的唯一标准。关键看哪一方实现了战役目的。
战争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此后日军放弃了北进战略,直至二战结束,也不曾再挑起对苏战事,哪怕是德军兵临莫斯科,苏联岌岌可危的时候。
所以苏联通过这场战役,打疼了日本,稳定了远东局势。而日军一无所获,灰溜溜的撤回。
所以当然是苏联胜日本负。
现在回头看哈勒欣河(诺门坎)战役,苏联究竟是大胜还是惨败?
这两个结论都不准确,苏军在1939年的这场战役中最恰如其分的结果描述应该是“惨胜”,之所以承认苏军最终获胜,是因为首先提出停火的确实是日本人:1939年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向苏联提出了在诺门坎停战的要求,斯大林就坡下驴,一周后双方签定停战协议。很明显,如果日本人在战场上占据着优势,那么以他们的疯狂性格不可能厚着脸皮求和。
诺门坎战役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双方的前线将领都不太甘心,而政府高层却又同时不想再打下去了。日本方面,关东军在8月底曾经又调集第2师团、第4师团和第7师团的二线部队,以及一大批特种兵联队或者中队,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扭转战局;苏联方面,朱可夫亦有能力追杀甚至全歼被打残了的第23师团,但最终分别被两国统帅部所阻,某种意义上说,诺门坎战役是一场“意犹未尽的战争”。
就两军损失来说,百科上关于日军总计损失兵员19000人的数字肯定是不准确的,关东军为了面子,以及不刺激日本军部和国内民众的情绪,很明显地瞒报了伤亡情况。根据近年来那个什么狗屁社逐渐暴露出来的信息,日军在诺门坎战场上抛尸不下18000具,如此按常理计算伤亡总数也将超过40000人。因为前期参战主力第23师团和后期主力第六军各部,在战役进程中都进行了多次补充,是不能以其额定编制人数来统计损失的。
比如诺门坎战役日军主要参战部队第23师团,原本就是个三联队制的警备师团,满编人数为15140人,而战损高达11980人,纸面伤亡比例已经超过80%,如果不是期间经过多次补充,那么这个警备师团几乎就不复存在了。同时,关东军另外几个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若干独立守备队、第一战车团、独立炮兵和高射炮部队、陆航部队均有不同程度的伤亡,还部包括伪“兴安守备军”被打残的一个骑兵师,凡此种种,即便不计入战时补充兵员,19000人的伤亡数字也对不上号。
其中第23师团的第64步兵联队,在8月27日一天的战斗中伤亡即达69%,配合其作战的野炮第13联队情况也好不哪里去,战至29日下午4点,第64联队长山县大佐眼见突围无望,下令焚烧军旗和电台密码本,随后率残余军官自杀,整个联队部只有一个传令兵逃了出去。据说这是二战时期日军第一次“奉烧”联队旗,可见日军步兵已达山穷水尽的地步,至于战报里的轻描淡写则很容易理解,在关内战场这种事也没少干。
日本人伤亡惨重是必然的,苏军在战役中仅炮弹就消耗了31000吨(日军全部弹药仅为2000余吨),在一马平川的满蒙平原上,就算苏军的训练水平较差,其飞机和火炮的射击命中率也还是基本靠谱的,海拉尔的野战医院里,日本伤兵已经是人满为患。到1939年8月31日,小松原中将的第23师团被上万吨炮弹已经整整轰击了11天,师团部的命令是:突围,足以说明日军面临的绝望形势。
而苏军伤亡总数在25000人到26000人也是比较合理的,与日军的伤亡比例1:1.6,并且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包括近700辆军用汽车和近400辆装甲车辆,200多架作战飞机以及大口径火炮80余门。而日军则损失战车装甲车30余辆、30余门重炮、作战飞机180余架,这个数字对比说明,一方面日本关东军的装备确实远逊苏军,另一方面能够在撑下来没有崩盘,说明日本人只能拿人命去填,战场上身绑炸药去炸战车的“肉弹”不在少数,否则以日军的陆空火力水平,苏军不可能损失那么多的技术兵器。
苏军之所以在7比1的装甲优势、6比1的火炮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下损失惨重,跟苏芬战争的情况差不许多,主要是“后大清洗时期”军队的战斗力还没有恢复过来,拔苗助长的高级指挥员水平不济,临时提拔的基层军官经验生疏,以及普通战士的缺乏训练。若非有朱可夫这样的优秀指挥官掌总,恐怕伤亡数量还要增大,但是要注意,绝不能拿1939年的苏军跟1944年的相比,部队的战斗力那是在实战中打出来的。
所以对日本来说,从“九一八事变”挑起战争开始,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况且关内战场正是如火如荼,实在无力跟苏军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只能认栽,那就是败了,这个没什么好争论的。诺门坎战后,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参谋长矶谷廉介双双下岗转入预备役,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参谋系统遭到彻底清洗,相当一批战败军官和被俘释放的士兵被逼自杀,这些足以说明日本陆军对失败的恼羞成怒,而苏军那边,一口气授予了70人以“苏联英雄”的称号,这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
但是在如此兵力兵器和后勤的巨大优势下,苏军未能全歼日军第23师团和彻底击溃荻州立兵第六军,并且付出了重大代价,赢得并不是那么痛快淋漓,所以当然不能称之为“大胜”,用“惨胜”来诠释是比较准确的。
苏日停战后的第二天,苏军在欧洲方向开入波兰,这也解释了斯大林为什么也决定停火的原因,军事上的情况大体如此。而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二战初期的嚣张气焰,而且使日本政府和军部在“北进”的国策上明显犹豫起来,很简单,诺门坎战场上被打疼了呗。
现在回头看哈勒欣河(诺门坎)战役,苏联究竟是大胜还是惨败?
谢邀。对于中国来说,诺门坎之战至今还是一个神话,在中国不可一世的日军,遭到了苏联的毁灭性打击,比如苏军歼灭日本国宝唯一战车师团,苏军仅损失6000人就歼灭6万日军,一战打破了日军北上想法。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俄国解密了大批战争资料,从而让人们逐渐明白,诺门坎之战事实真相出人意料!如果从战损上看,苏联才是失败的一方,才是真正的损失惨重!让国人惊讶的是:苏军一场战役的消耗,接近中国八年抗战弹药消耗的一小半!
就拿双方参战兵力来说,日本方面:参战部队不算复杂,主要是以23师团为核心,其他部队辅助,大概有2.5万人!
苏联方面:参战的部队很惊人,以苏联1个装甲集团军为核心的10万大军,指挥官是朱可夫!详细来说,苏军有1000余辆坦克,飞机超过500架,各种火炮等。总之,坦克是日军的7倍,火炮是日军的6倍,兵力是日军的3倍,飞机也是日军的数倍。
既然苏联如此强大,那么应该是一场大胜,日军损失惨重才对吧!然而,并非如此!
从伤亡数字看:日军伤亡统计显示,日军阵亡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苏军的伤亡谈及显示,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总的来说,苏军伤亡更大一些!
有人说,日军依靠有利地形,是可以取得这样战果的!然而,诺门坎的地形,更有利于苏军的机械化部队,而不是日军!原因很简单,此地是大荒原,苏军还位于高地,还有一条河,而日军无险可守,想要攻击苏军还需要渡河!
总之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在装备与苏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给苏军造成同等的损失,日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战斗力绝对惊人,并非神剧中的萌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