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怎么补充兵员?

国家一旦发生战争,只靠现役军人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兵源从哪里来呢?我们当过兵的都知道,退伍证的后面有盖章:服预备役四个字,如果发生战争,25至45岁的退伍军人应招入伍。他们有训练基础,稍微训练后立刻参入战斗。立即动员18至45岁的基干民兵,成为地方武装力量,保证部队的后勤保障。45至60岁售备作战物资,保证前方部队无半点后顾之忧。

战争怎么补充兵员?

我是岭南通途,我来回答!

战争怎么补充兵员?战争时期,补充兵员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防动员工作,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甚至决定最终的战争结果!那么战争时期是怎么补充兵员的呢?我们就这个话题一起交流一下!

一、由国防动员部门征集新兵

在战争时补充兵员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由国防动员部门去征集新兵,当然这一种方法并不是主要的方法,但是征集新兵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

一个国家一旦开始了战争模式,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全部动员起来,所有的力量,所有的人员,所有的物资都会向战争倾斜,都会,向战争聚焦,因为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如果打输了,那么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倾尽全力的去打赢,才能够保住自己的一切。

国防动员部门在战争的时候,会动员社会的各种青年应征入伍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国防动员部门是哪些部门,在这里我简单的给大家说一下,也算是给大家做一个小的科普。

通常来说,各级政府里面都是有国防动员委员会的,这个国防动员委员会就是负责国防动员工作的。

通常来说,各地的县委书记就是国防动员委员会的第一主任,县长就是国防动员委员会的主任,所以一旦需要进行国防动员的时候,通常都是由县长书记亲自抓,然后协调县里面的各个部门全部动员起来,全部往国防动员,上面聚焦用力。

二、基干民兵分队直接补充兵员

战争的时候进行兵员补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基干民兵分队直接补充兵员。

在各地其实都是有民兵分队的,主要是由各地的武装部进行负责训练,很多战士退伍以后都会被各地的武装部编入到当地的民兵分队当中,相信很多退伍的人对这个方面都有比较多的了解。

一般来说,基干民兵分队补充到前线去,通常不会作为主力部队,都是担任一些后勤保障,物资运送等等这些工作。

在战争来临的时候,民兵分队可以说是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的,我们看过很多的历史书都会知道,基干民兵分队是维护我们国家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也是在战争时期支援前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三、预备役部队直接补充兵员

战争时候补充兵员,那第三种方式就是由预备役部队直接补充兵员。

每个国家都会建立相当规模的预备役部队,这个主要的考虑就是为了在战争来临的时候能够迅速从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部队,这样的话能够非常快的增强现役部队的力量。

通常来说,军人在退伍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预备役的命令,一般都是授予退伍的时候的军衔,如果未来哪一天真的需要的时候,直接就可以由预备役转为现役。

我国也是有一些常规的预备役部队的,像这些常规的预备役部队在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是可以直接转为现役部队,担负现役部队的任务的。

四、退伍军人直接补充兵员

战争时候进行兵员补充,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那就是退伍军人直接补充兵员。

退伍军人退伍以后,通常来说都是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去工作,如果战争真的来临了,那么近几年退伍的其实还是可以直接征召入伍进行补充的,并且像这些在部队当过兵的,尤其是在部队当过很多年兵的技术技能还是比较熟练的,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使用。

除了退伍军人以外,还可以根据部队的需要,直接征集一些部队急需的人才,直接转到部队里面进行工作,比如说一些高科技的人才,像这些是可以直接征集到部队里面进行服役的。

五、其他未参战的军队补充加强到参战的军队

对于一些大国来说,比如说像我国和俄罗斯等,这些拥有非常多的部队,如果真正发生战争的话可能只是某个方向,并不会全国四面开花,所以如果一个地方开战了,那么也可以从其他未参战的军队当中补充加强到参战的军队当中去,这是一种最主要,最核心的方式。

在暂时补充兵员的方法非常多,我们作为一个平民也不太了解,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了解,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进行一起研究和探讨,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海涵。

在我的主页当中发表了不少关于当兵的小知识和科普,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我的主页当中看一下,相信会对很多想去部队当兵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本文由岭南通途原创,想了解更多知识,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

如果大家有想问的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问题进行专门发文回答。

战争怎么补充兵员?

真正的战争开始,不是我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了,临战状态有兵役法,年满多少至多少岁,身体健康无理由拒服兵役,保家卫国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战争怎么补充兵员?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1947年,国军由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其中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成为攻击重点。为了清除威胁南京国民政府老巢的华野,国军在山东战场更是投入了46万的兵力。值得一提的是,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军兵力也是非常雄厚,达到了25万人。相反的是,我军方面只有由彭总统领的2.5万人的西北野战军。

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华野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自身也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东解放区对华野兵员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仅1947年,山东各地就有29.5万人从地方参军入伍,使得华野的部队还得到了扩编和发展。山东日照县的范大娘在长子、次子纷纷牺牲以后,又将最小的儿子送到了部队。这样的拥军之情,国民党是永远都感受不到的。

到了淮海战役时期,华野的兵员补充主要来自俘虏的国军官兵。因为,山东解放区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再加上当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各地群众日子过得也是非常艰难。于是,整个战役期间,华野几乎没有从山东解放军进行过兵员补充。

对于被俘虏的官兵,我军也有着严格的补充标准,首先针对这些国军要进行区分,大多数人当然都是受苦受累的农民出身。其次,要弄明白那些是战斗兵,那些是后勤兵,战斗兵就直接补充野战军。最后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这些即将补充我军的国军官兵进行教育。这些即俘即补的国军官兵,也被称为解放战士。

到了野战军以后,通常是2个解放军老兵带1个解放战士,后来变成1个老兵带1个解放战士。再后来,随着伤亡逐渐增大,老兵越来越少,往往只能1个解放军老兵带2个或者3个解放战士。

难怪,淮海战役期间,国军将领感叹到:“我们的人是越打越少,对方的人是越打越多。”

战争怎么补充兵员?

需要根据战争的大小,伤亡情况时间的长短,才好回答这个问题,一般小的战争时间短伤亡小,就没有必要补充兵员,大的战争时间长伤亡大,就需要补充兵员,伤亡越大补充兵员也就会越大。

战争怎么补充兵员?

日本人在1925年“宇垣裁军”之后(也称为大正裁军),只保留了17个常设师团共25万人的兵力,原有的第13、第15、第17和第18等四个师团番号被取消。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师团数仍然还是17个,兵力却陡增至38万余人,这就是现代兵役制度的结果。

其实这也反映了日军师团在和平时期和战时状态下兵员数量的差别,即便简单均摊,可知1937年之前师团平均人数为14700人(其实不准确,还有许多独立和后勤单位,应为12000人左右)。而一旦完成战时扩编,各师团兵力迅速达到20000人以上。几个老牌师团都超过25000人。

那么只有38万人的日本现役陆军,是怎么样扩充到二战末期将近600万人的庞大规模呢?当然就是通过动员和补充,日本陆军在二战时期的动员顺序是:预备役、后备役、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到最后如果前面四样都用光了,那就是凡14岁到60岁的男子,统统征召来当兵。

所以补充兵员的顺序其实也就是“动员顺序”,工作任务直接归属于陆军省兵役局,当组建新部队或者老部队伤亡惨重需要补充时,陆军省就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动员。而且进行大规模动员,必须要由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共同“上奏”原因,得到裕仁批准才可以进行。

按照日本陆军史的记录,1937年7月,日本总兵力为4481000人,其中战斗兵员1997000人。什么叫战斗兵员呢?就是指现役官兵的380000余人、预备役官兵738000人,后备役士兵879000(没有军官)。后两部分的这些官兵基本都服过兵役,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甚至有一定作战经验(比如在东北作战),退伍后转为“预备役”或者“后备役”。

而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就不算作战斗兵员,他们只是符合征兵条件的“适龄男子”,只有前三种兵员不够了,才会征召到这两批人,经过短暂的集训后即被推上前线。当时第一补充兵的数量为1579000人,第二补充兵为905000人,两者区别在于年龄段和身体条件的不同,当时日本总人口为1亿零500万(算殖名地),这个动员比例已经很大了。

注意,日本陆军是分区进行兵员补充的,即每个师团都有自己规定的兵源地(我们称为军管区、师管区)。比如我们熟悉的第4师团兵源地大坂、第5师团兵源地广岛、第6师团兵源地熊本等等,当前线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时,各兵源地先行征召士兵,然后点对点给各部队进行补充,但战争后期有些乱套了,无它,部分城市兵源已经枯竭。

比如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华中日寇第11军伤亡惨重,在衡阳一家伙损失了好几万人,整个军的兵员缺额高达80000人,于是通知国内给予补充。缺额统计方式也很简单,以中队为基准单位逐级上报,到大队、联队和师团司令部,再由军司令部统一向陆军省兵役局报告。

得到陆军省命令的各师团兵源地,则按后备役、第一补充兵的顺序和在册名单,给各家各户发去征兵明信片(预备役早就补充没了),要求某人某月某日到某地集中。经过短期训练和领取装备后,集体坐船前往中国战场送死,到达武汉第11军司令部所在地后,再按明细分配到各师团,以下类推,周而复始。

日本是近代第一个实行现代兵役制度的国家,所以服兵役是法律规定,经过几十年的运作,才形成了完备的后备兵员和补充新兵的体系。随着战争的消耗,当现役官兵、预备役官兵甚至第一补充兵损失比例很大的时候,野战部队后面的战斗力自然急剧下降,光有600万人头是不行的,军事素养太差。

而中国在抗战之前没有认真推行兵役制度,在抗战爆发前仅仅突击训练了50万名壮丁,战争进入残酷和相持阶段后,当保安团和这批壮丁补充完毕之后,就开始强征甚至抓丁了,不仅素质差并且期间损失也大(冻饿致死或者开小差)。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有资格获得比较稳定的兵源地来补充新兵,比如第74军的军管区就是贵州遵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