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例还是很多的,下面我简单举几个比较知名的例子:
第一个:田单火牛阵。
说到田单不得不提一下乐毅,一代名将啊!仅仅出兵半年,便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仅剩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齐国田单临危受命,担任即墨城守将。田单在运用了一系列心理战术之后,定下了火牛阵的战略意图,挑选了一千头牛,牛角挂刀,然后化妆,打扮得要多花里胡哨、就有多花里胡哨!在牛尾巴上绑上浸过油的苇束,一把火点燃了苇束!大家想一想,牛尾巴被火点了啊,它们不得疯啊!一千头牛不要命地往前冲威力会有多大!别说你们几万人在前面,就算天王老子在前面,快被烤成牛排的这群哥们一样敢硬冲!一千牛排队打先锋,五千敢死队紧随其后,半夜直冲燕国联军的阵营,大败敌军!田单更是一鼓作气,短短几个月时间连续恢复了齐国失去的城池!
提起了田单的火牛阵,笔者还想起了一个“火鸡阵”,在这儿一块儿和大家分享一下:故事发生在晋代乱世时期,故事主人公叫做江逌,是晋的一名将领,在平定羌人姚襄叛乱时,就曾用出了火鸡阵的策略。《晋书》记载:乃取数百鸡以长绳连之,系火于足。群鸡骇散,飞集襄营。襄营火发,其乱,随而击之,襄遂小败。战役规模不大,但跟火牛阵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通过分析这两场火攻战役,可以得出最直接的一个结论:动物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第二,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夷陵)之战三大战役都有火攻的特点,而且影响还都是决定性的。火烧乌巢烧没了袁绍老兄的粮草,直接导致了大军的迅速崩溃;赤壁之战就不用说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这儿得提一下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位枭雄的鄱阳湖决战,这场战争历史意义很大,基本决定了天下的归属权,但是战争的经过却很戏剧性,我极度怀疑陈友谅和朱元璋是在演三国赤壁之战的剧本!陈友谅扮演曹操,朱元璋扮演周瑜。要不然历史情况怎么会如此巧合?陈友谅能够完美复制当年曹操的错误,也是一个奇人!
);夷陵之战也是如此,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依旧摆出了连营七百里这样的吓唬小孩子的阵容,结果被陆逊借着天时地利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第三,说一下水攻吧。笔者家是山东潍坊的,在这儿有条河,叫做潍水。在公元前203年,楚汉在潍水曾经打过一仗,双方分别是韩信率军五万,项羽麾下大将龙且领军二十万。
龙且中了韩信的计策,误入潍水河中,被韩信从上游放水,瞬间冲垮龙且军队,以精锐之师对一盘散沙,韩信大破楚军,并在此战中斩杀了龙且。
第四,
三国时期比较知名的就是樊城之战关二爷决开汉水大堤水淹七军了,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此外,吕布的死也和水攻有关系,曹操用荀攸和郭嘉之计,引泗水灌下邳城,生擒了吕布、张辽等名将,破了下邳。
第五,王贲水灌大梁城。公元前225年,王贲借着春汛时机引黄河水冲灌大梁,一举轰破大梁城防御,占领大梁城,直接导致了战国七雄魏国的灭亡。
第六,洺水之战。故事背景在622年,是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割据势力刘黑闼集团的一此大规模作战。李世民命人在洺水上游筑堰截断洺水,引诱刘黑闼大军入河,然后决堰防水,乘势大破刘黑闼军,刘黑闼仅率数百人身免,逃亡突厥。
第七,最后一个有必要提一下蒋介石水灌花园口的旧事了。1938年,为阻止日军侵华脚步,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渡口——花园口,强行人为改道河道。虽然此战在战略上达到了阻止日军的目的,一举冲掉十万日军,但是决开黄河的代价却也是巨大的,直接引发了“河南大饥荒”(冯小刚电影《1942》就算以此为背景的),千万同胞沦为难民,中原大地苦不堪言。
最后笔者要说一句:水火无情,用兵当慎之!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抗日战争中,火攻水攻最典型的战役都有两次,只可惜,最后害得都是自己人。
第一次是河南的水攻——花园口决堤。
第二次是湖南的火攻——文夕大火。
有趣的是,这两次极其失败的战术中间,则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大会战——武汉会战。
听我给你细细讲来。
1,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的起因,很简单,那就是国军中出了败类,孤军深入的日军不仅没能全歼,反而成了日军的开路先锋。
这支日军是日本土肥原贤二的第二师团,总攻也就2万多人。土肥原贤二带着2万人从北到南,一头扎进了豫东平原的国军重兵集团包围中。不仅如此,土肥圆特别瞧不起中国军队,还在豫东平原的麦田里一字排开,用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碾压麦田,相当嚣张。
此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第一兵团司令薛岳打算,围歼了这2万嚣张的日军,重现台儿庄战役的光芒——告诉杂牌军,我们中央军也不是吃素的!
第二师团一看形势不对,直接向东突围,一头撞在了兰封县的城墙上!
如果兰封县的守卫者是临沂的西北军庞炳勋,或者是藤县的川军王铭章,第二师团都有可能被全歼。然而守卫兰封的是最怂的中央军黄埔一期桂永清的27军,桂永清不战而逃,土肥原占领兰封,抵抗一段后又继续东撤。
兰封东面的就是豫东最后一个门户商丘!商丘守军还是中央军,黄埔一期黄杰的第二军!黄杰也是不战而逃,不仅土肥原师团后顾无忧,就连徐州战场上的日军也一路冲到了豫东平原。
就这样,土肥原这支本该被全歼的部队,居然成了豫东大混战的开路先锋。没有坚固工事,不能长久行军的国军,一溃千里,为了暂时缓解日军进攻,国军毅然挖开了郑州的花园口,郑州以东的10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89万人直接死亡,1000多万人受灾。
这样声势浩大的"水攻",效果如何呢?
据日军史料记载,那段时间日军总共的损失只有7000多人,大部分是徐州战场的一些损失。
据估计,被淹死的人,不超过1000人。
而中国的死亡人数,仅河南一地就有390万人,再加上江苏安徽两省,中国军民的死亡人数,不少于500万人。
这次水攻,和三国演义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完全不同,战损比达到了5000:1。
这种战术动作,我们可以叫它"自杀",但并不典型,因为,毕竟还有战果。
可是到了武汉会战后,文夕大火则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杀"。
2,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为啥分毫没有伤到日军?
原来,武汉会战后,国军取得大胜,日军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武汉地区。根据国民党军队的战报,日军发动武汉会战的总兵力为30万,被110万的中国军队,灭掉了26万人,最后4万人占领了武汉。
好吧,国军的军事力量主要用来吓唬老百姓,宣传力量主要用于欺骗老百姓。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太了解这些军队能打什么样的仗了。
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长期作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长沙文夕大火发生的真实时代背景。
1938年11月,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警备司令鄷悌与保安处长徐权在先总统蒋公的指导下,制定了长沙焚城计划。力求做到"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
建设一座城,国军没有那决心,可是毁掉一座城,国军却很积极。焚城计划制定完成后,长沙城内部队就准备好了所有的引火之物,一旦上级下令,立刻摧毁这座城市!
国军中下层军官得到的命令是,听到警报,立刻开始焚烧行动。迟疑者,焚烧不力者,杀无赦!
这天晚上,长沙城内稀里糊涂就失火了!消防部队立刻拉响消防警报!国军城内军队以为这就是焚烧长沙的信号!快速行动起来,长沙城就死毁于一旦。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30000多老百姓被烧死,烧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长沙千年古城,90%以上被烧掉。
事后,先总统蒋公质问张治中:
谁下令让你烧的?
张治中回复:
你让我烧的!
张治中很快收到回复:
不是你烧的?不!是你烧的!
真是不知道该说啥才好!
国军能挺8年不倒,冤死了多少真心抗日的将士?从军阀里带过来的系统性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能够在黄河以南坚持到1944年没有溃退,花园口的“以水代兵”还是有些作用的。大面积黄泛区的形成,使日军机械化部队无法沿平汉路大举南下,转而调兵增援华东战场,华北成为战略相持区,也为武汉会战的战役筹备争取了时间。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
关于花园口决堤的动议和实施过程,之前已有专答,这次水攻大约消灭了日军第14、第16师团的两个联队,但是也让豫皖苏大面积受灾,淹没良田1900万亩,造成480万人无家可归和大约89万人死亡,中国人民的牺牲是极其惨重的。同时也间接酿成了河南1942年的大饥荒,再次使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难民逃离河南背景离乡。
本文重点回顾下这次水攻的筹划过程和指挥人员,关于掘河拒敌,最早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他在1935年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中就曾经提出:“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当然,此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所以德国人的意见只能算“动议”,并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
(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
1938年5月徐州会战第二阶段失利后,第五战区主力向河南撤退,而日军土肥原第14师团南渡黄河直扑豫东,意图切断李宗仁几十万大军的西撤道路,当时在河南地区休整的机动部队多达20万人,军委会遂集结重兵以薛岳为第一兵团总司令围歼第14师团,史称“兰封会战”。结果由于桂永清(27军军长)、黄杰等将领的无能和怯战,兰封会战再次失利,不仅没干掉土肥原,日军大批援兵反而形成对国军的追杀。
形势骤然危急后,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都提出了放黄河之水以制敌的建议,连不懂军事的陈果夫也致电蒋氏:“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
(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
军委会政治部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也转呈了炮兵第16团团长王若卿(后九战区炮兵指挥官)的报告,建议在黑岗口决堤,同时附议的还有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军委会军令部次长熊斌等人。
也就是说,当时国民政府的一批军政大员都提出过“以水代兵”的建议,不过这事历史责任太大,他们也只是建议而已,最后的决心当然得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来下。而具体的行动指挥,则要落实到河南所划归的第一战区司令部,司令长官是由“参谋总长”转任的湘军元老程潜,战区正副参谋长是晏勋甫和张胥,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参谋长晏勋甫也是决堤的支持者,并且说服了顶头上司程潜。
(程潜和参谋长)
1938年6月1日深夜,日军前锋迫近中牟,郑州已危在旦夕,为避免军队在河南平原被日军追歼,那位委员长终于批准了第一战区关于炸开黄河堤坝以拦截日军的动议,时间以6月5日0时为限。程潜则把任务下达给沿黄河驻防的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晋绥军出身、曾经是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则命令第39军军长刘和鼎执行,原本黄河水利专家给出的决口地点是在中牟县的赵口,但是第39军的一个团挖了24小时仍然没有成功。
刘和鼎和手下师长们经过会商,决定改在赵口以西40公里的花园口重新挖掘,此处为该军新编第8师防区,由于此地黄河拐弯处,可使掘口后堤岸更容易被河水冲垮。现场直接指挥官是军长刘和鼎以及新8师的一名团长熊先煜,技术指导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堤修防段长”张国宏。
(陈果夫)
正是这个步兵团和民工共3000余人整整挖了两昼夜,到1938年6月9日上午8时,花园口黄河大堤的口子终于被挖开了,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下。
关于这次水攻的战果如何以及战场利弊,几十年来史学界争论不休,笔者人微,也无法给出定论,只能提出两点意见供参考,其一是这个锅不能由某个人来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曾是一批军政大员的集体意见,而第20集团军和第39军仅仅是执行命令;其二正如张国宏的仰天大呼:“弱国的无奈之举啊”!悲情抗战,不忍细读。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我是“醉观沧海”,我来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
因为我比较喜欢三国时期,就举几个三国时期,经典的火攻和水攻的战役。
【第一】火攻战役1、三国:官渡之战,指挥者:袁绍、曹操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生死之战,各自都把家底拿出来拼命了。袁绍集团,共计投入兵力约12万人,曹操集团约3万人,是一场敌我寡众分明的战役。在此次战役中,曹操避开袁绍集团锋芒,利用五千精骑兵突然袭击袁绍粮草重地乌巢,利用火攻,烧毁了乌巢,断了袁绍军团的粮草。粮草没了之后,袁绍集团自上而下,人心惶惶,最终被曹操集团打败,由此曹操也创造了一个经典的以上胜多的著名案例。
2、三国:赤壁之战,指挥者:曹操、诸葛亮、周瑜这是一场决定三国时期格局的战争,战争前曹操势力鼎盛,一举荡平了北方,并意图吞并刘蜀集团和孙吴集团。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孙刘集团联合抗曹,在赤壁进行了生死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孙刘集团,利用战船上的火攻,一举打败了曹操的水军,并趁势攻入陆地军寨,追杀曹操,最后曹操仓皇而逃,并出现了注明的兵败华容道的故事。这是一场经典的火攻战役,以孙刘集团的胜利而结束,战役结束之后,因为曹操集团损失惨重,一时间也未能再度南下攻打孙、刘两部,属于三家谁也吞并不了谁,最后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三国:夷陵之战,指挥者:刘备、陆逊刘备为给自己结拜兄弟关于报仇,亲率大军,攻打孙吴,起初也很顺利,不过在孙吴集团任命陆逊为都督后,战场的格局就发生了变化。最终,在与刘备对峙一年后,陆逊抓住机会,在夷陵地区来了个火烧连营,一举击败了刘备的攻击。此后,刘备抑郁而终,托孤于白帝城。
【第二】水攻战役1、三国:水淹七军,指挥者:关羽、于禁这场战役发生在,襄樊之战中,实际魏、蜀、吴三方势力,均参与其中,规模较大,持续了接近七个月。赶上当地雨季,曹魏方面并未准备过多船只,加上汉水暴涨、山洪暴发,所以还没打曹魏就失败了。而关羽处,早就做好了抗洪的准备,乘着战船,冲向了曹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活捉了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可谓是巨大的胜利。也有演义说,是关羽决堤,采用的水攻,真实性就不得而知了。
2、三国:曹操水破冀州,指挥者:曹操曹操一直想拿下冀州,于是发动大军攻打冀州,但冀州军民齐心抗击,就是不愿意投降。最后,在谋士许攸的建议下,连夜挖沟渠,将漳河的水引来,水淹冀州,就这样,终于攻打下了冀州。这便是曹操所指挥的,著名的“水破冀州”。
【第三】总结
三国时期,我认为是我国在战争中,运用计谋计策、阵法最多、最厉害的时期,经典战役那举不胜举。所以,才有了上面提到的火攻中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水攻中的“水淹七军”、“水破冀州”等这些经典战役。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人工扒开黄河大堤以阻挡敌人进攻,这其实不是校长首创,而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而且还都是所谓的有识之士。因为在当时的预想中,如果无法将日军阻止在华北地区,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扒开黄河,制造黄泛区,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进,从而达到掩护国军的目的。只是这个计划执行以后,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至少是没有达到预期。
但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是国军第一个想出来的,而是早就有了。因为黄河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有时候从天津一带入海,有时候从山东,有时候从河北,有时候则会冲垮河堤,直接向东南流,经汴河,泗河或者颍河,涡河夺淮入海,而且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宋朝时期尤其频繁。
1127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1128年,南宋为了阻止金军南下,宋军在今天的滑县李固渡认为扒开黄河大堤,制造黄泛区,以水当兵,以阻止金军。这次河水不再沿以前的河道,直接流向东南,而是经濮阳,东明,运城,巨野,嘉祥,金乡流入泗水,再由泗水夺淮入海,这就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道。
而且,这次改道之后,宋金双方均无意堵塞决口,就让黄河这样泛滥成灾。在四十年后,黄河再次在李固渡决口,并冲出一条新的河道,由李固渡经今天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虞城东北,砀山北,萧县北,至徐州与旧河道合流,于邳州东南汇入淮海。从此,黄河很长时间就这样持续存在多条河道。
宋朝这样干过,金国在末期为了抵挡蒙古军队进攻,也这样干过,同样是认为决堤,制造黄泛区。1232年,金哀宗从北京南逃到开封,以躲避蒙古军队的进攻,又从开封逃到归德。蒙古兵临城下之际,金人曾计划在凤池口扒开河堤,但是派出去的军队都被蒙古消灭了,没有做成。
而蒙古人也听说了这个办法,因为水高于城,所以决定扒开河堤灌城。金国权衡以后决心决堤,蒙古也知道了扒开河堤会淹没城池,所以在久攻不下之后,也决定决堤。没想到蒙古人扒开河堤之后,因为城高,河水于是南下,绕道而去,没有灌归德,却阻挡了蒙古军队。这样,蒙古人等于自己给金国人工续命,让金国又苟延残喘了两年。
两年后,金国灭亡,南宋派兵北上,企图与蒙古争夺中原。这次倒不是宋军人工扒开河堤了,而是蒙古人主动在开封以北的寸金淀扒开河堤,人工决堤,制造黄泛区,淹了宋军。这次决堤之后,黄河再次向东南漫溢,先后夺泗水,夺颍河,夺涡河,最后汇入淮河,再夺淮入海。宋军的北伐行动也因此而草草收场。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以水代兵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战术,抗战时期,国军就使用过此方法。
1938年6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分析形势:豫东战役失利、开封危在旦夕,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旦占领郑州,届时陇海线不保、平汉线被切断,日军南下可威胁武汉、向西可以玩紧逼洛阳和西安,从而窥视大西南。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黄河决堤,以大规模泛滥,以阻敌西进的决定,决堤任务由第1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实施。
黄河决堤的地点在赵口,负责决堤的是53军的一个团。但是赵口决堤连续两次都失败了,开封失守之后,新编第8师在距离赵口26公里处的花园口埋设炸药。1938年6月9日凌晨,黄河郑州的花园口决堤,奔腾咆哮的黄河水一泻千里,黄河水泛滥23000平方公里,造成3省44个市县大面积受灾,死亡人数89万,1200万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花园口决堤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日军的战车、火炮及其它装备陷入了沼泽之中。日军沿平汉路南下迅速占领武汉的战略计划也不得不推迟,同时为国民党保卫大武汉,退守战略大后方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