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
中原大战时,蒋介石的中央军用飞机助战。冯玉祥的部下樊钟秀与士兵第一次看见飞机俯冲投弹,惊恐万状,军心开始动摇。冯玉祥知道后,把部队集中起来训话:“鄙人知道,这几天,大家都被老蒋的飞机吓得睡不着觉,你们这大都数也都是头一次见这样的怪物。飞机,你们是没见过,可是天上的乌鸦你们见过没有?”“见过,当然见过。”士兵们齐声回答道。“那你们觉得,这天上,是飞机多,还是乌鸦多呢?”冯玉祥继续问道。“自然是乌鸦多。”士兵们脱口而出。“那天上那么多乌鸦,拉屎都没拉到你们头上,飞机比乌鸦少,它们投的炸弹,能命中你们的机会当然就会更少了,不是吗?”冯玉祥拍着胸脯大声说道。“是啊,真有道理,我们怎么没想到...”士兵们纷纷开始议论,随后陆续响起了掌声。大家都赞扬自己的总司令好生厉害,觉得飞机也不过如此。第二天,部队在赴敌途中,又遇飞机轰炸。樊钟秀与士兵们想起冯玉祥的训话,根本就不屑一顾,毫不躲避继续前进。结果飞机投下炸弹,只炸的血肉横飞,死伤惨重,而樊钟秀也成机下之鬼。
历史上有哪些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
历史上,最为愚蠢的操作,应该是黄维在双堆集的一系列决策了。
黑帮电影中,我们每当我们看到某杀手说“干完这一票,我就金盆洗手!”时,大家都会心一笑。这家伙,估计快要死了。
有趣的是,黄维在淮海战役前,就说过这样的话。原来,豫东战役后,胡琏的整编十八军要改成兵团,陈诚希望把土木系主力全塞进去,成为真正的中原主力。可是负责中原五省战事的白崇禧,觉得胡琏太跋扈,指挥不了,就想尽一切办法弄走胡琏。陈诚无奈,只好找黄维来当这个兵团司令。
黄维走马上任,胡琏直接一气之下回家了。黄维自己也不想打仗,他说“打完这一仗,我就坚决辞官,还回去办我的学校去。兵团司令,我最多做六个月!”黄维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让整个兵团十几万人,陷入了万劫不复。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1948年9月在汉口组建,其所属部队除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兼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远在广水、应山,其第十八、十、十四3个军皆集结于确山、驻马店、遂平一带。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黄维听命于国防部,遵照指定路线经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向徐州进发。
这是一条送死之路。这条路,就是1938年花园口决堤形成的黄泛区之路,一路上,南汝河、洪河、颖河、西淝河,沿途不断受到解放军尾击、侧击,地方游击队的袭击。可是,黄维不敢改变行军路线,更不敢拖延行军时间,只能快马加鞭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阵型乱了。
黄维兵团和其他兵团不一样,其他兵团如徐州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蚌埠的刘汝明兵团和李延年兵团,都是自保为主,然后才是奔赴战场,救援友军。黄维这是,一头扎进战场上,完全不知道迂回,这样勇猛直前的打法,自然会成为解放军优先消灭的对象。
此时的中野,已经拿下了宿县,切断了徐州和蚌埠的联系,而华野部队也南下支援中野,针对黄维兵团的一张大网,已经缓缓张开。
南坪集战斗、杨庄战斗,黄维兵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破了中野的防线。这样的事情,如果放在邱清泉身上,一定是一场大捷!可是老实巴交的黄维,只记得委员长的命令,立刻向宿县进发,打通津浦路!
于是,黄维过了南坪集,立刻下令全军继续往前冲,他对副参谋长韦镇福说:“命令第十八军拂晓前全部过浍河,沿公路向宿县推进。向南京发报:我军攻占南坪集,此刻正向宿县攻击前进,请李延年司令官配合。”
这么一冲,直接就掉进了中野和华野的包围圈。当大军到了双堆集时,已经是混乱不堪。尤其是第十军和第十四军,在行军路上被冲得七零八落,丢了大量火炮和辎重,各部建制混乱,简直像是溃逃,这样下去将不战自败。黄维无奈,只好下令停兵修整。
此时的黄维,除了看到自己部队的混乱,就能看到解放军在周边活动原来越频繁,战事究竟会如何发展?黄维很迷茫。此时有个人解决了他的迷茫,此人是胡俊。胡俊对黄维说“司令官真的不必焦虑,历来大将出师,每多讲究地理征兆,据讲,共党毛泽东尤其重视这一套。就凭‘双堆集’这3个字,我们就会逢凶化吉。”胡俊发觉黄维的脸色已由阴渐转晴了,越发得意地继续说:“从拆字格来看,‘双堆集’———堆者,十一佳也;集者,十八佳也!而双呢?(当时汉字尚未简化,‘双’为繁体字‘双’)佳又佳也!合起来,就是十一师佳,十八军佳,岂不是上上大吉吗?!愚以为,此实为天意,绝非偶然之巧合!”
就这样,黄维兵团就在双堆集踏踏实实休息了一天。这一天之间足够中野和华野把这十万大军团团包围了。
黄维不是最愚蠢的那个,让他不停往东冲杀的人,才是最傻的。早在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可是,黄维根本不知道。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第十二兵团部的无线电台始终跟徐州“剿总”正副总司令刘峙、杜聿明联络不上。黄维对前方战事一无所知,只能听着国防部的命令往前冲。
当黄维被刚开始包围时,本来有逃脱的机会。黄维依令,以其4个师,在空军、炮兵和坦克的掩护下,向双堆集东南方向轮番突击,均被解放军击退。在突围中,第八十五军的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率部乘机起义,使黄维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遭到惨败。继之则是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率全师投诚,给黄维兵团以沉重打击,使第十二兵团阵地体系破裂。
黄维在突围过程中还做出了一个没有人能想到的愚蠢决定。他让所有的汽车都装满沙土,形成防御工事。活的汽车变成了死的工事,不光阻挡了解放军的进攻,也限制了自己的行动自由。这样愚蠢到极点的战术,恐怕只有三国时蜀汉抵御魏军时把士兵小腿埋在土里这件事能与他相提并论了吧!
就在此时,愚蠢的国军居然还在组织黄维兵团、徐州方面和蚌埠方面三路会攻宿县。徐州方面的国军被华野阻击部队滞留在孤山集、后官桥、四堡、褚兰以北地区。蚌埠方面的国军李延年刘汝明这是听说华野南下,慌忙由花集庄、龙王庙、任桥地区南撤。华野五纵迅速追击,歼灭李延年兵团第三十九军后尾两个团于曹老集地区,吓得李、刘两兵团星夜逃往淮河以南。
眼看黄维兵团就要弹尽粮绝,国军才想起来胡琏没来。于是胡琏很快被空降到了双堆集。
胡琏一进入十二兵团的指挥部,就看到了地图上还有黄百韬第七兵团,一把就撕下来了!什么地图!黄百韬都死了一个星期了!
黄维头上有一万只羊驼飞过?黄百韬都死了,咋没人和我说?要是早知道黄百韬早死了,我怎会强攻南坪集,被困双堆集?
黄维没办法,有这样的友军有这样的上司,怎么可能打胜仗?可是黄维不知道的是,黄百韬死的时候,徐州的杜聿明邱清泉正在开新闻发布会,庆祝“徐东大捷”呢!
12月5日,在双堆集又饿又冻一个星期的十二兵团,终于迎来了解放军的总攻。12月6日,胡琏飞南京,决定最后一次求援。老蒋决定,为了挽救即将覆亡的十二兵团,要对解放军使用凝固汽油弹、甲种弹和乙种弹。
凝固汽油弹大家都知道,邱少云就是被这种炸弹烧死的。“甲种弹”是指糜烂性毒瓦斯炸弹,“乙种弹”是指窒息性毒瓦斯炸弹,这两种都是国际公法禁止使用的。可是为了反共反人民的事业,老蒋依然拿出来了。
黄维兵团的覆亡,实在是国军将领门一而再再而三错误决策造成的。不过,这却是中华民族之幸事。
历史上有哪些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
1937年12月12日,国军在南京的防御体系,在日军的全线猛攻之下,出现全线动摇。孙元良的88师率先动摇,下午两点,孙元良率两千多名残部,撤到挹江门一带,要求从下关渡江到浦口去。原本驻守在这里的三十六师宋希濂部奉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命令,对孙元良加以劝阻,要求孙元良返回中华门阵地,继续抵抗。孙元良无奈之下,返回中华门。但此时日军已经突破南京城防,国军全线动摇,挹江门成为参战部队的主要逃生方向。
战前,为了表明抗战决心,与南京共存亡,南京卫戍司令部长官唐生智下令,将下关一带的渡轮全部控制在江北岸,连民船也一样控制起来,并要求驻守在挹江门一线敌情较少的三十六师严厉控制挹江门,禁止各部队从下关撤退。到12日,全线动摇之后,唐生智更是给宋希濂下令,三十六师要在挹江门一线警戒,禁止各部队擅自从挹江门撤退,如果有违令者,三十六师可以开枪。因此,三十六师奉命在挹江门一带布置警戒线。
到下午四点,卫戍司令长官部得到了消息,日军已经攻克宣城、芜湖,正在向北进攻,有切断国军退路的可能。如果日军顺利北上,切断退路,同时,日军再扫清江宁要塞一带江面的水雷,用舰艇封锁长江江面,那么就意味着在南京参加保卫战的十一万国军的退路就完全被堵死了,就存在被日军围歼的可能性。因此,长官部认为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于是在下午五点钟召集各军长、师长开会,发布撤退命令。会议只开了二十分钟,唐生智命令参谋长发了油印的撤退命令,命令上规定各部队分路突围。
应该说,唐生智的命令是比较合理的,此时如果再不突围,在南京的参战部队就会被日军包围全歼,因此到了必须要突围的时候了。而且,当时下关方面只有两只渡轮,就算是全力抢渡,一天一夜也只能抢渡三万人,如果各部队的残部全部涌到下关来,自然会完全拥挤在这里,造成秩序混乱,最后谁也走不了。因此,唐生智要求,除长官部和三十六师从下关轮渡撤退之外,其余各部队应该分路向广德、宣城、芜湖方向突围,而不要拥挤到下关方向来。
但各部队长官在长官部接受命令后,各位抗日名将就发挥很正常了,他们并没有各自回到部队组织自己的部队突围,而是召集自己下属的部队长开会传达后,自己就先直接走了。比如整个南京保卫战中兵力最强的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回到总队部,告诉了参谋长邱清泉,自己就直接走了。桂永清并要求邱清泉和他一起走,邱清泉表示,还要留下来继续用电话联系下属的各旅团,尽量掌握部队,桂永清就自己直接走了,没管部队了。
对军队来说,被包围之后分路突围,这是并不少见的情况。而且,突围大多数不是像《亮剑》里李云龙那样,不抛弃任何一个人,而且要正面突围,多数情况下只能寻找敌人包围线的间隙,穿插出去。但突围这个概念,在国军部队里的含义是不同的。在国军的各级军官的概念里,分路突围就意味着上级要先走了,放弃指挥,下面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每个部队自己的情况了。所以,一旦国军部队出现突围两个字,基本上都会变成溃散,乱跑,完全失去指挥,建制被打乱,谁也无法掌握部队,无法有效指挥。
因此,唐生智的突围命令到了下面各级军官那里,就变成了各自直接逃命的命令,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直接扔下部队不管,自己逃生去了。军官跑了,下面的部队当然也就全乱套了,就不管上级规定的突围方向了,而是跟着跑,人流往哪里跑,他们就跟着跑。而在南京当时的局面下,各部队失去指挥的溃兵就直接像潮水一般,涌到挹江门去了。但三十六师此时仍然有一个团奉命在挹江门一带警戒,尚未撤离,看到溃兵潮水一般涌过来,先鸣枪示警,后面就干脆开枪扫射。
但涌到挹江门的溃兵越来越多,这时候长官司令部也已经渡过江了,三十六师的部队也被溃兵逐渐冲散了,都挤在一起逃生。这时候挹江门一带已经完全失去了秩序,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不管是将官、校官还是尉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已经完全混乱了,挤在一起逃命。在通过挹江门时,因为缺乏秩序,出现了严重的踩踏,教导总队的一个团长谢承瑞,之前对日军的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此时也在挹江门被溃兵挤到后踩踏而死。
过了挹江门,到了江边,各部队的溃兵又找不到渡船,此时渡船去了江北之后,都没人管了,只有少数一些渡船有组织的返回江南岸,来接自己部队的长官等人渡江,不是自己部队的长官,往往不允许上船。溃兵们只能砍伐江边的树木,或者拆卸门板,自己捆扎竹筏过江。大多数竹筏到江中后都无法划到对岸,只能顺流漂流,有的漂到三岔河,有的漂到八卦洲,再找办法渡江到浦口,再徒步去滁州寻找自己的部队。后面赶到江边的人已经找不到树木和门板,乃至有人只能用粪桶当作浮囊,把树枝捆扎在一起,当作竹筏漂流过江。
相比之下,当时参战的两个粤军部队叶肇的六十六军和邓龙光的八十三军,反而并没有像其他参战的中央军部队那种,指挥人员直接自己逃命,扔下部队不管,而是按照长官部发布的突围命令和路线,有组织的从日军的缝隙中间穿插过去,突围到了广德、宣城一带,之后撤退到江西一带,在薛岳指挥下作战。而溃散的各中央军部队,到江北后收容、集中时,人员损失非常严重,之前基本上没有在南京与日军作战的三十六师,原本有7000人,其中三千人是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4000刚接来的新兵,再次集中起来的时候,只有三千人了。
在这个过程中,唐生智事先没有做好撤退的准备,在情况紧急时直接发布突围命令,发布完命令自己就先渡江到了江北,其余的军长、师长们也上行下效,导致部队完全失去了建制,变成了溃散。尤其是在撤退的时候,唐生智在到达江北后,也没有及时掌握和控制部队,组织已经到江北和上游的渡船在长江上接应其他部队,导致整个突围完全变成了毫无组织的溃散和乱跑。实际上,当时日军的参战兵力有限,又是大迂回、大包围,所以包围线中间还是有不少空隙的,如果各部队的部队长能够有效掌握部队,像叶肇和邓龙光那样,有组织的寻找空隙突围,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历史上有哪些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
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只有一个团长的水平,但是他每到大兵团作战的节骨眼上,都是直接插手指挥,最后导致国民党一败再败,其中蒋介石在大决战中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犯过这么愚蠢的错误。
辽沈战役执著锦州,致使廖耀湘兵团错失最佳撤退时间;国共之间的大决战最先从东北展开,此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是兵强马壮,而在毛主席的三令五申之下,林彪做出了攻打锦州的重要决心。锦州就是东北的门户,只要控制锦州,就可以对东北的国民党实行“关门打狗”,蒋介石也深知锦州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军攻打锦州的时候,蒋介石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
由于我军的强烈阻击,国民党救援锦州的计划没能成功,这也就意味着东北的大门已经被关闭了,并且当时在东北,我军的实力远远高于国民党,所以此时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退兵进入关内,放弃东北。蒋介石一手签署了“总退却”的命令,却又一手要杜垏明夺回锦州。
此时卫立煌本来是想将大军调回沈阳,虽不能取胜,但也能拖住我东北野战军入关;而杜垏明则主张直接退到营口,从海上将几十万大军撤退到关内。无论哪一种选择,对廖耀湘兵团而言都还有一点生机。但是此时蒋介石却横插一杠子,他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
我东北野战军利用这个机会,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若是没有蒋介石的“严令”,廖耀湘兵团走营口或可有一线生机,可惜蒋介石为他的愚蠢过早的丢失了东北和东北的兵团。若拥有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的廖耀湘兵团加入中原战场,中原的局势又将是一番变化。
淮海战役,执意东救黄维兵团,致使杜垏明兵团的30万人被围,错失了最后的逃离机会。东北大地上的硝烟还未散尽,中原大地上的决战有拉开了帷幕,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为主与国民党的徐州剿总力量开始了决战,史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从兵力上讲我军60万,敌军80万,是以少打多,但是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对国民党的部队实行分割围剿。首先是在徐州东面的黄伯韬兵团,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迅速的完成了对黄伯韬的包围,并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围歼了黄伯韬兵团。
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又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此时徐州城内有杜垏明率领的30万军队,包含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为了保证这30万军队能顺利的突出包围圈,逃到国统区,杜垏明是煞费苦心。
杜垏明首先在国防会议上同意走两淮路线,这样给我党的地下同志错误信息,然后率领大军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杜垏明的出逃在粟裕的算计之中,但是没想到杜垏明跑的很快,所以当时粟裕就安排华野的七个纵队从后面追击、拦截。
就在此时,蒋介石又是来了一封电报,他要求杜垏明集团东进解救黄维兵团,虽然杜垏明知道这是一个会导致自己几十万大军灭亡的命运,但是他有不敢违背蒋介石的命令。所以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转攻东南,最终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杜垏明被俘虏,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徐州的30万大军全军覆没。
若蒋介石不直接干预杜垏明的指挥,徐州的30万大军还有逃脱的可能,但是蒋介石让他们调转东南,那正是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所以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愚蠢,杜垏明集团丧失了最后逃生的可能。
纵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的确不高,甚至可以说在军事上有诸多愚蠢的行为,而他最大的问题是会直接干预下面将领的军事指挥,所以一些敢于反抗蒋介石的将领往往能打打胜仗,如薛岳、李宗仁等。
历史上有哪些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日,正当豫东战役正在进行收尾工作的时候,中野六纵队和陕南及桐柏两大军区等部共十三个团,对敌人无力顾及的战略要地襄樊两城发起了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短短十天时间就拿下樊城并且扫清了襄阳城外围阵地。
襄樊的守将是第十五绥靖司令官康泽(黄埔三期生),隶属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指挥,在樊城破城前白崇禧命令康泽全线收缩兵力固守襄阳城待援,并且再三嘱咐务必坚守城外制高点为援军争取时间。
襄阳三面坏水一面环山,而山水之间仅有两条狭长的走廊可进攻城池,因而襄阳有了欲破城必先夺山之说,而对于守将康泽只要守住城外制高点,凭借险要地势居高临下可谓相当的好防守。康泽一开始守了五天时间确实守得很顽强,一度极大地延缓了王近山六纵队部的进攻,以致于统一指挥的王宏坤建议重新考虑作战计划。
但中野刘帅指挥王宏坤继续进攻并且下达了总攻命令,要求“不许顾伤亡、不准讲价钱,以求彻底胜利”。负责前线指挥的王近山连续进攻了三天的激战后发现康泽的弱点,就是康泽重点防守襄阳的城西走廊的两个高地间火力封锁较为薄弱,于是摒弃了取襄阳必先夺山的惯例,从城西走廊打开突破口。
此时在豫东战场上已经连续微操一个多月的蒋委员长依然精力十足,在发现中野攻城部队逼近襄阳城西门后认为城池岌岌可危,于是突发奇想提出了“弃山守城”,完全无视白崇禧几天天前给予康泽“居高临下,固守待援”的作战方针,直接遥控微操康泽命令康泽全部放弃城外所有制高点据守城内,妄想着坐等白崇禧先头部队第七军和第二十军的解围。
襄阳可以说是一个古战场了,如关羽当年水淹樊城后对襄阳久攻不下,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蒙古也打了好久才拿下等,因此也有了“欲守襄阳必先守山,山失则城亡”之说。白崇禧命令康泽死守襄阳城外制高点原则上是正确的,虽然白极力反对蒋弃山守城认为违背了军事原则,但谁让曾康泽是蒋的门生及亲信呢,这也说明了微操大师对襄阳战史缺乏研究。
微操大师认为胡琏和张轸两大兵团已经咬住了策应豫东战场上的中野主力,致使进攻战略要地襄樊两城的中野部严重缺乏攻城重武器,因此才做出了令人脑洞大开地“放弃襄阳周围高地屏障固守待援”的妙想。微操大师令人窒息的这一“让对手居高临下”的“神”操作,注定了特务出身而且毫无带兵经验的康泽的命运,在没放弃襄阳制高点前康泽还守了五天的时间,退守城内后不出两日就全军覆没了。
康泽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他的副手郭勋祺算是个老将了,当年在土城战役一战成名,但因抗战军事摩擦作战不力被冷落了,康泽在走马上任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时为了方便指挥杂牌军,不得不请郭勋祺担任副手。倘若没有蒋的越级指挥,康泽不至于那么快全军覆没,说不定白崇禧的援军先头部队桂七军就可给予康泽解围了,因为襄阳的丢失白崇禧的华中武汉将不得安宁。但正是微操大师“让对手居高临下”这一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导致白崇禧驰援襄阳的桂七军一直在几百里开外的宜城徘徊不前,也许就想看着微操大师出洋相。
历史上有哪些愚蠢到让人窒息的神操作?
当然少不了“微操达人”蒋委员长了。
话说,在四渡赤水战争中,蒋委员长亲自坐镇前方,指挥整个战役。
前线国军已经将我军包围,双方战斗正白热化时,忽然前线国军接到一个电报。电报员非常纳闷儿,为啥呢?因为这是委员长亲自发过来的,情报员自然怠慢不得,赶紧将电报打出来:
“机枪手二柱子前挪15米,向东南方向射击,守住阵地!”机枪手二柱子接到这个命令,看着眼前十五米出的水坑,有些无语,到底是挪还是不挪?更无语的是二柱子的上级长官,因为他刚刚向二柱子下达命令,要他向东南方向射击。
这个令人窒息的神操作,有可能是段子,也有可能是真实存在。
毕竟老蒋当了委员长之后,类似的操作实在太多太多。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蒋委员长的微操依旧风骚。比如说,陪都重庆的卫生工作做得不好,老蒋为了重庆市容市貌,亲自下手谕,命令一定要在重庆加置厕所,而且每天都要清洗。
辽沈战役期间,老蒋曾亲自到沈阳督战。彼时,远在西北的主席得知此消息之后,吹了一口烟,舒了一口气,笑道:“蒋介石到沈阳了,这下东北该解放了。”身边的机要秘书听了此时,也笑道:
“蒋介石到哪儿哪儿不行,还净瞎指挥!”主席听了秘书的话,舒朗地笑了起来,对机要秘书开玩笑道:“连我们的秘书都知道蒋介石瞎指挥啊!”说完,满堂欢笑起来。
果然,老蒋到了东北之后,手谕满天飞,搞得前线将士接到不同的指令,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东北妥妥滴解放。
要说这个手谕只是一时兴起,那么他两周后又写了一道手谕,仍是督促此事,就能看出老蒋并不是在开玩笑了。
老蒋带着国民党一大帮人搬到重庆之后,这样的手谕一共写了多少呢?整整写了120大木箱,这些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手谕。
看看后面这几句:“务必令各部烧杀勿论为要。中正。”多么铿锵有力。
1948年5月,英国送给老蒋一艘巡洋舰,该战舰成了国民党吨位最大、装备最精良的战舰,即重庆号巡洋舰。但是,英国政府并不傻,战舰是送出来了,可是却需要战舰官兵到英国指定地方培训。
当然了,培训费用不菲,要由国民政府现金支付。
第二年初,巡洋舰官兵培训归来。这批官兵刚刚抵达战舰,就被我军通过各种关系进行策反。当时,战舰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反水;二是坚守。但是国民党败局已定,反水的呼声高过坚守。
正当官兵犹豫不定时,蒋委员长递过来一条手谕:
“为了党国大业,全体官兵停下个月的饷银,以金圆券代替。官兵手中若有英镑美元等外币,亦须兑换金圆券。”1949年的金圆券,无异于废纸,甚至连废纸都不如。国军官兵好不容易攒了写外币,而且还是扣扣索索省下来的,老蒋就写了几个字,就都成了穷光蛋,这还不反?
于是,战舰立刻统一了呼声:反水。
2月25日,重庆号官兵囚禁几个反动军官之后,舰长邓兆祥开着巡洋舰宣布起义。蒋委员长气的肺都炸了!
蒋委员长对待他的官兵,像对待孩子一样,事无巨细,这样好真的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