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带领着弱小军队,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1947年的陕北几乎是“四面受敌”,东面是黄河奔腾,河的那边是阎锡山的晋军;南面是“西安绥署主任”胡宗南的20几万中央军;西面是凶恶的“马家军阀”,北方的榆林还盘据着杂牌军阀邓宝珊所部,杂七杂八的敌人加起来不低于40万人,从战略纵深上看,陕北就没有多少可回旋余地。
(王震将军)
日本投降后,为了尽快抢占东北,不仅派出了晋察冀军区、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延安的359旅等部也同时出动,因此我军在陕北其实兵力非常空虚。1947年敌人从“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后,选定的目标一是山东,二就是陕北,因为这里有指挥全国作战的领导核心。
为了应对胡宗南的进攻,成立了由彭德怀(军委副主席)兼任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则是从贺龙晋绥军区调过来的部分人马,初建时番号虽有两个纵队另2个旅,而实际上全部六个旅的总兵力只有26000余人,平均下来的话,西北野战兵团每个旅只有4400人,每个纵队不足万人,实在是“少的寒酸”。
(彭总在陕北)
比如黄克诚将军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到达东北后,兵力仍有32000人,后来发展成为东野的主力纵队,换句话说,整个西北野战兵团的兵力,尚不及东北野战军的一个纵队。并且西北我军大多出自原来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和晋绥军区,缴获日军的武器数量有限,装备也比较低劣。
人少、枪少、重武器少,与气势I汹汹进犯的敌人相比,毫无疑问,这确实是一支弱小的部队。胡匪宗南指挥多少部队呢?大抵是中央军两个整编军(兵团)15个整编旅约14万余人(他还得分兵把手关中老窝)、青马和宁马派来6万余人、邓宝珊部2万余人,总计23万余人的兵力。
(王震指挥战斗)
就是在这样接近一比十的绝对劣势下,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然后牵着敌人在黄土高原上“武装大游行”,在运动中寻找机会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的胜利,吃掉敌人三个旅。沙家店战役再歼钟松整编第36师后,胡宗南撤离延安已成定局,此时距离延安弃守的1947年3月,仅仅一年。
宜瓦战役歼灭刘戡整编第29军军部以后,胡宗南完全退出了陕甘宁边区的范围,但仍然保留20万人马,试图死守西安、宝鸡等城市。贺老总高风亮节,将晋绥军区所有野战部队全部划归西北野战军指挥,自己则甘当粮草官,即便如此,西野扩编后的两个兵团也不过15万4千人。
(彭总做战斗动员)
兵力虽弱于对手,彭德怀却敢于主动出击,先是“钳马打胡”接着“钳胡打马”,以15万余的兵力,分别击溃了两路强敌30余万人,迫使胡宗南逃离关中退入川北、迫使青宁二马缩往兰州和宁夏,彻底割裂了两股敌人的联系。太原解放后,华北军区第18、第19兵团转隶第一野战军,彭总麾下的部队增至34万余人。
哪怕在1949年夏秋,第一野战军的兵力其实仍然弱于敌人,胡宗南残部、马家军和新疆之敌的总兵力还有40万人。彭总以一个兵团(周士第第18兵团)监视胡宗南,集中三个兵团连续取得兰州战役和宁夏战役的胜利,全歼罪恶累累的马家军,再促使陶峙岳将军和平起义,完胜对手。
(彭德怀和张宗逊)
第一野战军就是在兵力弱于敌人的局面下,历经近三年苦战,解放了六分之一的国土,其坚韧的作风和以少胜多的精神,足以名列几大野战军之首。历史上有哪些人,带领着弱小军队,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在中国,评定一个将领是否是名将,兵力相当的胜仗都算不上标准,只有以弱胜强才是加分项。
到了现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以弱胜强更是人民军队的强项。因为人民军队就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以弱敌强是人民军队战史上经常看到的现象,毛主席也因此归纳总结出了我军的十大战术原则。这更保证了我军能够以弱胜强,无敌于天下。
我军的将帅都有以弱胜强的能力,当然,随着将帅率领军队的多少,胜利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从中间挑一些比较典型的战例说一下。
毛主席,朱老总就不再说了,人民军队在他们的指挥下发展到今天,他们的战略、战术能力有目共睹,所有的军事成就都与他们有关。从中央根据地的创建到各次反围剿,到长征,他们的卓越的指挥才能使得红军屡次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我在这里说说其他的将帅们。
彭德怀,新中国开国元帅。他出身湘军,有着湖南军人的传统。他带出的军队都有着这样的性格。当时红一方面军里,大约三分之二的军队,都和他有渊源。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最大的战果就是以八千红军打败了何健的三万多大军,并乘胜攻下了湖南省会长沙。这也是红军攻下的唯一一次省会。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下的八路军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他指挥的百团大战震撼了日军在华北的统治,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在陕北根据地面临胡宗南大军压境的时候,主动请缨,担任一野的司令员。他率领不足三万的解放军,面对胡宗南三十万大军,三战三捷,稳定了陕北战局。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他率领的解放军越战越强,最终解放了整个大西北。
到了新中国建立,在朝鲜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败局已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彭德怀再次勇挑重担,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率领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武器装备落后,坦克大炮根本不是敌人的对手,空军和海军基本为零的情况下,彭德怀元帅发挥我们志愿军近战、夜战的长处,在第二次战役里一举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一举将敌人打退到三七线附近,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至今,这个战例还是美国西点军校里面的必修的经典战例。
毛主席曾经赠给彭德怀元帅一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诗中,毛主席充分肯定了彭德怀的军事才能。
还有一位徐向前元帅。他在指挥作战以来,多次以弱胜强,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在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的反第三次“围剿”时,他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指挥红军连续取得了黄安、潢商、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的胜利,共歼敌6万余人。尤其是苏家埠战役,他指挥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消灭了三万多敌军,取得了辉煌大捷。
在川陕苏区期间,他先指挥1.5万红军打败了田颂尧6万敌军的“三路围攻”,歼灭敌人两万多人。在反刘湘的“六路围攻”时,他又指挥8万红军打败了敌人20万大军,歼敌8万多人。
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山西战场上,他指挥刚升级组建的部队,和阎锡山部进行作战。在著名的晋中战役里,指挥6万解放军消灭了敌军10万,解放了晋中大部分地区。
在人民战争中,象徐海东、粟裕和陈赓等等将领也都打出了许多以弱胜强的优秀战例,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正是彭德怀元帅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环境,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上有哪些人,带领着弱小军队,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抗战结束的时候,按照中央的计划,山东的主力部队大部分调往东北战场,新四军主力部队北移山东,留下的新四军部队就在苏中编为华中野战军,主要目的是牵制敌人主力,为山东战场减轻压力。华中野战军以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全军大约三万多人。
华中野战军的作战地区因为在苏中,就在今天的扬州,泰州,南通,淮安地区,和南京,镇江,苏州,无锡隔江相望,而这些地区都是国军的核心地区,势在必争,可以说力量对比是非常悬殊的。华中野战军的任务也主要是在外围牵制敌人,当作偏师,以确保山东战场的胜利。
相比全国其他解放区来说,华中根据地其实也和长征出发前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样,都是准备以小部队来牵制敌人主力部队的,这种任务一般也就是所谓的当炮灰。相比之下,中央在中原根据地反而是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和部队的,并从其他战区调入了一些部队,但是中原解放区还是在不久后就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放弃了。
也就是说,如果粟裕在苏中选择和敌人兜圈子,避而不战,或者是在敌人进攻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直接退到山东,其实也是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以他的资历,又不是军事主官,虽然实际负责战役指挥,打输了也没什么丢人的。更何况,当时全国其他战区都是在不断后退,不断放弃根据地,东北也是一样的。
国军在华东战场投入的也都是主力和精锐部队,包括整编七十四师,整编二十五师,整编八十三师,整编十一师,整编四十六师,整编二十六师等部队,都使用在这个地区,意图也很明显,最好是将粟裕带的这三万人完全消灭,退而求其次就是赶到山东后再围起来摁着打。
粟裕带领的这个部队在抗战结束前,曾经奉命渡江南进,到南京外围的天目山一带作战,也就是到敌后去进行运动游击战,以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原和山东两大战场的压力。但结果是在国军的全力攻击下,粟裕带着这个部队在天目山没有站住脚,虽然控制了一些地区,但是很快就因为外线作战而弄得当地民穷财尽,站不住脚了,只好回到苏中。
但粟裕这次留在华中战区,这是粟裕抗战时期长期战斗的地方,根据地比较稳固,民情敌情地形都比较熟悉,虽然说是内线作战,但是却能依靠自己的有利条件,不断打击和消灭敌人。结果是解放战争第一年,本来准备当炮灰的华中野战军成了全国各战区消灭敌人最多的一个,苏中七战七捷,更是打得国军丢盔弃甲,粟裕也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声名鹊起。
历史上有哪些人,带领着弱小军队,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是从星星之火起步,逐步燎原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世纪伟人。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回想中国革命的初创阶段,是何等的艰辛、曲折。毛泽东,本来是一介文弱的书生,从未摸过枪、打过仗,参加革命,一直从事农民运动工作,任过国民党的宣传部代部长,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清共分共事件后,血的教训使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随后,他受中央委托,以中央委员的身份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当时参加起义的部队成份复杂,有安源煤矿的工人、国民革命军警卫团、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共5000余人。1927年秋收起义刚几天,部队损失惨重,只剩下1000余人和48匹战马,部队士气低落,逃兵不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地做出了放弃攻打长沙,转兵湘南,实行“三湾改编”:一是把部队缩编成团;二是把支部建在连上;三是实行军事民主、经济民主。“三湾改编”使这支部队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就是带着这千把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尔后,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的部队来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彭德怀率平江起义的部队也来到了这里。
就是这支弱小的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到人民解放军,历经士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这支军队经过90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
历史上有哪些人,带领着弱小军队,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元帅在山西与老乡阎锡山的对决中,率领着由地方部队组成的弱小军队,经过艰苦的熬战,最后打败了盘踞山西近40年的“土皇帝”阎锡山。
1947年夏,徐向前的结核性胸膜炎,在简陋的医治下,虽然得到了缓解,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是经过他多次向高层请战,最后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进入山西战场,开始了与阎锡山的较量。
根据当时的形势,徐向前要攻城略地,大打进攻战。他首先要第3次攻打战略要地运城,以前两次都因为敌军增援部队迅速抵达而使我军功亏一篑。而这次徐向前志在必得,前线由王震和王新亭率部队攻城,经过艰苦的激战,终于在敌援军到达之前占领了运城,歼敌1.3万余人。
临汾是徐向前的下一个目标,此时他手中只有5万多人,但多是各地的独立营、县大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组成的部队,新战士多,装备极差,尤其缺乏重武器。结果战况也因官兵素质和装备的低劣,让临汾战役也打得极为艰难,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后,经过72天的攻坚战,最后全歼守放2万多人。
临汾被攻克后,阎锡山慌了手脚,急忙重新设置防线,保卫太原。此时阎锡山还有13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徐向前在部队经过补充后,也仅6万余人,双方的兵力对比,还是非常悬殊,阎锡山占据绝对的优势。
但在战场上,兵力的众寡并不一定能决定战局的结果,徐向前自有他的一套打法,通过发起晋中战役,以灵活快速的战术和阎锡山斗智斗勇。又先后歼灭了王牌主力“亲训师”等多部敌人,给了阎锡山沉重的打击。
屡战屡败的阎锡山,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也只能和徐向前拚了,他硬着头皮继续和徐向前斗法,而徐向前则得理不饶人,迎头而上,以有限的兵力大胆出击击,将阎锡山的大将、山西保安副司令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所率的晋军主力全歼。
晋中战役共歼灭阎锡山所部10万余人,一个月内。14坐县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解放了晋中全境。徐向前率军直逼太原城下。
经过修整后,徐向前指挥部队于10月5日发起对太原外围阵地的攻击,此时,徐向前的病情又日益加重,但他坚持一定要打下太原,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我军攻克了城外的据点。
但在11月中旬,为了配合淮海、平津战役的战略部署,暂缓对太原攻城,而实行围而不打的方针。至1949年3月,我军重新组建了以徐向前为书记的总前委,准备实施攻克太原,后来彭德怀也来到太原前线,与病重的徐向前共同指挥太原战役。4月20日我军对太原发起总攻,至24日太原解放。宣布了阎锡山对山西38年的统治的终结。
徐向前带病战斗在山西前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指挥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共计歼敌近28万。除了运城、太原战役动用了主力部队,其余的战斗,徐向前所领导的是地方武装组成的部队,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相对弱小的,但徐向前正是率领着这样的军队,把拥有30余万军队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彻底打败,创造了军事史上让后人敬仰的战绩。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人,带领着弱小军队,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首先,谢谢邀请,我是小姐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在伟大的将军,也有打败仗时候,自古以来历代兵家前辈流传一句话“胜败乃兵家常事”,小姐姐给大家盘点历史中,在抗日战争中,我军带着弱小的军队把强大的对手日本帝国主义给打败事例。
首推的是薛岳将军,看过《长沙保卫战》朋友们都是非常熟悉薛岳将军的,薛岳将军被誉为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将领,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薛岳将军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率军参加淞沪会战,随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保卫战。
(薛岳将军剧照)
闲话不多扯,小姐姐带大家来看薛岳将军成名的经典战役,“万家岭大捷”,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中日军队在武汉会战的僵持中,日军前线总司令指挥官冈村宁茨,这斯真不愧是日本陆军大学出来的。他参加对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可谓是个中国通。
在华北“囚笼政策”就是出自这厮决策,我们不得不承认冈村宁茨这厮是一位非常出色指挥官,当在武汉会战中,看到国军的布防之间空隙,万家岭该地区战略位置很重要,山高林密,在该地区国军没有意识这个漏洞,属于羊肠小道,不易被发现。
冈村宁茨发现这一险要要塞,再次显示出日本法西斯看家本领,赌徒的心里,日军将领有不少的赌徒,如:山本五十六,绰号“八毛钱”。
冈村宁茨这厮也是兵行险招,敢于冒险,直接派遣日军106师团进行战术分割包抄,一旦日军106师团占领该地区,国军正面即将面临被分割包围,前后围歼的可能,不得不佩服这厮这一杀招,指挥106师团的师团长松浦淳六郎更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106师团是在日军第六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老兵很多,作战强悍。106师团装备先进,配备重炮。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冈村宁茨这厮这一杀招,很快被国军发现,薛岳将军趁日军没有发现,立刻调集重兵开始布防,围歼106师团,果不其然,106师团被薛岳将军布防战术在万家岭给团团包围,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日军作战能力确实强悍,加上装备先进,空中飞机配合下,多次拼命突围。其中著名“张古山”争夺战异常惨烈,双方反复争夺,张古山是万家岭地区制高点。最后还是当时还是团长的张灵甫将军率领敢死队从“张古山”悬崖背后爬山去跟日本拼刺刀才占领。
最终,除了松浦淳六郎带领少数人突破防线,其余人全被被围歼,这是抗日战争中唯一一次整建制围歼日军一个师团,虽然未能全歼106师团,战后,106师团被取消番号。当然,国军将士们付出了极大伤亡,万家岭大捷正是在薛岳将军指挥下,以弱小装备极差国军将士围歼装备精良的日本一个师团基本全部。
随后薛岳将军任第五战区司令官,在随后开始前后三次指挥“长沙保卫战”,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日军指挥官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冈村宁茨这厮,下面小姐姐给大家介绍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保卫战。
(长沙保卫战)
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日军前线总指挥官阿南惟几,也是日军主战派代表,日本陆大毕业。第二次、三次长沙会战调任前线总指挥官。他指挥日军第11军为主,第11军事日本为了应对中国战事组织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加上其他师团,每次都是组织超过十万以上日军,在飞机,炮火等支援下,进攻长沙。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由于阿南惟几发动闪电战突击性,一度打到捞刀河,对面就是长沙,随后在薛岳将军诱敌深入、分批次抵抗,分割包围指挥下,撤退。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由于薛岳将军准备充分,把“天炉战法”运用发挥极致,日军攻入长沙,在74军的殊死抵抗下,最终也未能占领长沙,最终,反被包围,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丢掉数万日军尸体狼狈撤退,日军战死长沙城下,不下十万人。反观长沙保卫战,日军装备先进,每次都被装备落后中国军队给打败。
在抗日战争中,抗击日军侵略者名将辈出不尽,薛岳将军是其中最璀璨闪烁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