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战争伤亡数字是如何统计的,清点战场吗?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中共歼敌84000余人,自身伤亡也达到了26991人。注意细节可以发现,一般而言,我军对自己部队的伤亡统计比较准确,可以精确到个位数,而对歼敌数字则只能近似到千位数,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从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开始,我军已经开始与敌人进行大兵团会战,军政统计和程序逐渐正规化。每次战役之后,对伤亡数字的统计都执行“逐级上报”的原则,以便野司能够掌握各部队的战斗力情况,在这方面“打埋伏”是要被处分的,因为会误导首长的判断。
举个例子,战役结束转入休整后,每个班要向排里汇报伤亡明细,排里再向连队报告,一般到连队级别就会出具书面战斗报告(连以下没有温书,有文化的太少)。然后逐级汇报到营、团、旅(师)各级指挥部,最后由各野战纵队汇总后上报野司。
比如济南战役中担任主攻的九纵伤亡9806人,十三纵伤亡5907人,十纵伤亡4601人,都是各纵队自己上报的,上述数字与伤亡总数之差,当然就是其它助攻以及地方部队的伤亡。可以看见,都是精确到了个位数,还是比较真实客观的,当然,这个数字肯定不是100%精确,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个别特殊情况难免发生。
比如某连在战斗中临时补充一个解放战士,却在攻城战斗中牺牲了,而在部队战前的编制中并不包括这名解放战士。那么战后如果列入战斗减员当中,在统计时必然造成细微误差,但总体上出入不大。
这是因为我军不光有严明的纪律,还涉及到战后补充兵员的问题,部队在休整期间的重要工作就是补充缺额,以保证下一次战役的战斗力。补入的新战士包括翻身农民、地方部队升格和解放战士三大来源,以及康复归队的轻伤员,而补充的数量可是由野司直接掌握和统一分配的。
也就是说,如果某纵队瞒报伤亡,后果就是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充,那么吃亏的就是自己。虚报伤亡在我军更不可能发生,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不是用来扯皮的。 并且,如果某纵在战斗中出现不应有的严重伤亡,说明部队长的指挥存在问题,那是要被处分甚至撤职的。
而对敌人伤亡数字的统计就比较麻烦了,首先是国军有吃空饷和部队缺额严重的顽疾,在他们部队花名册上的数据完全不靠谱,所以计算起来很困难。比如某团编制人员2000,被全歼后生俘500,肯定就是毙伤1500人吗?这事谁也说不准,天知道该团实有人数是多少。
济南战役的战果统计中,毙伤敌军数量是22423人,另有吴化文部20000余人起义,余皆被俘数量,其中俘虏王耀武以下将官23人。客观的说,只有23这个数字才能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将官比较显眼,哪个部队抓到一个都会认真上报与核实,其它数字都会有些误差。
清理和打扫战场是肯定的,发动战士和群众掩埋尸体也是必须的工作,但是如此广袤的战场,漏计或者找不到尸体的事情在所难免,有一定误差也是合理的。通常情况下,我军官兵没有生还却又找不到遗体的情况,会列为“失踪”。
但是国军就没法列“失踪”了,空额、逃跑、开小差、战伤后死亡都有可能,最关键的是,根本不知道他们战前的准确兵力数字,只能近似和尽量估算罢了。
以前的战争伤亡数字是如何统计的,清点战场吗?
现在玩游戏老喜欢说“拿人头”,在古代战场上,还真就是拿人头算伤亡。
而且早在古代就有一种短兵,名为“解首刀”,就是等到前面的士兵杀过去,后面的小队上前拿着解首刀,直接开始割脑袋,最后由行伍一合计,每队杀多少脑袋,算多少军功,再总合在一起算对方的伤亡人数。
《纪效新书·卷三·临阵连坐军法》:今后其长牌、长枪、狼筅,凡该当先兵之数,决不许带解首刀,只管当先杀去,不许立定故恋首级。其杀倒之贼,许各队短兵坎首,每一颗止许一人,就提在阵后,待杀完收兵,有令催验,方许离阵赴验。其谁当先,谁有分,谁无分,俱听当先队长从公报审。这段军法,正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戚继光所立,他说的意思很明确,凡是前方杀敌的士兵,尽管杀完继续前进,不许留恋原地割首级,因为杀死的贼敌,有后面的“短兵”负责砍首,而短兵一人只许割一颗,割完就在阵后用手提着。。。
等仗打完了,敌杀完了,收兵的时候再统一计算。
(图:明代“解首刀”)
当然这一段说的是如何计算军功,即谁杀多少敌人,算多少功,但通过有专门负责算军功的“短兵”可知,古代战场上有专门的一队士卒负责清点敌方伤亡人数,所以在割首过程中,算算敌方死多少人,伤多少人,自然就能得出敌方的总伤亡。
至于己方伤亡人数,那就更好算,因为每支部队都有“花名册”。
捋着花名册点名就可以了,打比方,上阵前记名在册有一百人,打完仗了清算己方尸体,发现一共有九十具,那么剩余的士兵应有十人。
再统计负伤人员,比如有三人,用刚才“应存活的十人减去负伤的三人”,那最后没战死也没受伤的一共就有七人,接着再通过花名册开始点名,如果答到的只有五人,那也就意味着七人中有两人当了逃兵或者失踪,再惨一点儿的,可能就是万军丛中被剁成了肉泥,连尸首都找不到了。。
于是负责统计伤亡人数的兵士,就会把己方的伤亡如实报告上去。
所以总的来说,在古代最简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安排专门的士兵去清点战场上的尸体,根据尸体,再加上此前得到的情报,来推断敌方的总伤亡人数。
这是对于战胜的一方来说,如果是战败的,自然就是通过花名册进行清点,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图:1972年某部十二团八连花名册)
至于现代如何,我只知道二战时的德国空军,是根据“击坠制”统计伤亡人数,因为战机升空的总数事先是有准确统计的,那么根据战争过后坠落战场的飞机残骸,来推断总的伤亡人数,比如某次升空二十架战机,而到最后只有十架返航,负责打扫战场的小队,就会再根据战场上的飞机残骸,以及返航飞行员的口述,来推断剩余的十架飞机是被击落还是逃跑。
总的来说,自古到今都没有太大变化,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人们最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清点尸体来计算伤亡,而热兵器战场也是一样。
(图:标题为“我方工作人员被敌宪兵队杀害姓名年龄籍时间地点调查表”)
比如我国军队,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就是由连队为单位 ,在战前先统计总兵力人数,之后在战斗过程中,凡是死亡、负伤、以及失踪的人数,都要由连队收集完整,再一级一级的向上汇报,就是先上报营,营再上报团,团再上报旅,旅再上报师,师再上报军,军再统一将战场伤亡上报给国防部,同时再加上打扫战场时就地掩埋的尸体与失踪人员情况,以及军队医院里后续的死亡人数,数据也会随时更新,同时还会在调查清楚多少人逃兵与失踪后,将数据做出最终的完整报告,至于具体的数字多少,一般而言都是绝密的,基本上不会对外透露实际伤亡数据,因为这都属于军事上的绝密资料,就连战后的官方报道,通常也都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比如几千几万人,但在充满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不可能伤亡人数会是正正好好的20000人或30000人,可能是6598人,也可能是12837人,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战争的残酷,生命在冰冷的机枪面前,其实很多情况下只是一排看似错乱的数字。
最后再补充一个特殊情况,有的人可能会问,如果有瞒报伤亡人数,比如军官因指挥失误而导致部队出现错误伤亡的情况,那该怎么办?
一般而言也不会瞒报的,毕竟士兵伤亡绝非小可,可能会出现找人背黑锅的负面事件,但绝对不会瞒报,毕竟那可都是人命,一旦查出瞒报,必将军法严惩。
但在古代,也有特例,比如秦朝施行军功爵禄制,杀的人越多,拿的首级越多,封赏就越高,因此在早期就有很多人瞒报军功,甚至将己方同袍或者干脆将无辜平民杀死,再把脑袋割下来去充数,导致后期清算敌方伤亡的时候,发现比原本记录的部队总人数多出许多“无名尸体”,而这种“杀级冒功”的极端行为,更为当时的世人痛恨且不齿。
《史记集解》: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
以前的战争伤亡数字是如何统计的,清点战场吗?
从古至今战争就无法避免,不论正义或者邪恶,战争都会带来难以平复的伤痛以及大量人员的伤亡。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死亡人数约380万人,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家所有人口总和了。处在纷乱的战场中,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如果仅靠数人头的方式不免不切实际了。
那么在战场中都如何统计死亡人数的呢?
自近代以来,各国的伤亡统计其实都有一个大致相似的框架。拿中国举例,每个连都有全员花名册,一般情况在连队文书手中(总指挥部也会有备份),此花名册与营的花名册人员相符合,若人员发生变动需立即上报。
当战斗结束后,会根据战士受害程度,分为死亡、伤病、被俘和失踪三大类。根据这三种分类统计数据后,由班长向排长上报,排长向连的文书报,连的文书继续向营里报,一级一级往上,最终统计出伤亡数字。
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希望远离战争,惟愿世界和平。
以前的战争伤亡数字是如何统计的,清点战场吗?
战争中的伤亡统计,一般都不是最确切的数字,约数较多。即便是官方公布的确切数字,其实也并不完全准确。
①交战双方的战斗力。要统计战后的伤亡,先搞清楚交战双方部队的番号和规模是基本前提。只有搞清楚了,才能判断战斗结束后能给对手造成的损伤有多大,还有没有力量进行进攻或者防守,至少对敌人的力量判断是“超标超额”。
②战场主动权。判断伤亡,一个自古不变的原则是看谁最后控制了战场,自然控制战场一方的数据比与之对阵一方的数据要准确得多,更有说服力。
③战场陈尸。战斗后占领阵地还可以清点统计双方阵亡人数。
④自己损伤少报,敌方损伤多报。一般都是为了鼓舞士气。
以前的战争伤亡数字是如何统计的,清点战场吗?
以前战场统计分几种:
在古代,双方出于宣传自己恐吓敌人的目地,会浮夸自己的军力,几万人都敢吹成五十万一百万。在实际操作中,中国的古人把军功分为几个等次,比如有先登之功,有取敌首级或者割掉耳朵领赏的方法,这样的统计虽然简单笼统,但通常不会太离谱。
到了近代,军队的组织比较严密了,正轨部队多少人叫什么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打完仗清点一下就知道自己的损失了。至于敌人的损失,可以通过战地记录,打扫战场时进行清点统计,事后查阅敌方战史资料等方式进行核对。
以前的战争伤亡数字是如何统计的,清点战场吗?
以前的战争双方人数数十万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对方是不会把自己真实实力告诉对方的,也不会站着让对方数的,那怎么统计战争伤亡呢。
古代的智慧是很高的,通过对对方的帐篷统计,一个帐篷大概住几个人,大概统计出对方的人数,另一个就是军队煮饭的灶,一个灶吃多少人是差不多一样的,通过对灶的统计也可以大概统计对方的人数,而现代的军队一般是建制,有单位,军,师,旅,团等一般多少人也是差不多的,一般战争发生时是特别混乱的,战后的统计也是比较混乱的,只是一个大概的统计,而且双方的统计出入也比较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