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个小岛的控制权就可以左右二战的北非战场的形势?
二战军迷如果研究的再深刻些,你会发现左右北非战局和隆美尔非洲军团进退的,其实不完全因为“马耳他”这个要命的小岛被英军所控制,更多的是德国空军在地中海和北非上空究竟能保持多大的兵力存在。德军拥有足够战机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对马耳他岛的压制和海上运输线的保护,一方面是在沙漠坦克大战中,能给装甲部队提供足够的空中支持。
(德国空军司令戈林)
马耳他岛是个方圆只有200平方公里的小岛,位于西西里岛以南90公里的海域,处在从直布罗陀海峡到苏伊士运河、意大利到北非利比亚等国纵横两条航线的交叉点上,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战略价值极为重要。马耳他岛19世纪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军事要点,与直布罗陀要塞一起,是英国海空军控制地中海的重要基地。
战争爆发后,为了夺取地中海的控制权,意大利空军首先于1940年6月开始轰炸马耳他岛,到1941年初德国空军第10军部署到西西里岛时,德意混合机群对马耳他的空袭达到了高潮,在此后的两年多里,马岛驻防英军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航空队司令凯塞林)
尤其是1941年11月间,德军在东线取得巨大胜利,希特勒有条件下令凯塞林第二航空队从苏德战区转场调往地中海和北非战场,在德国空军的巨大压力下,英军舰队和大多数战机不得不撤离该岛,以免成为“斯图卡”的靶子。最惨时岛上只剩六架英军“飓风式”战机,严密的海空封锁使其食物和弹药等给养严重缺乏,自保尚且困难,当然无力打击过往的轴心国船队。
同一时期,德意运输船队得以畅通无阻前往北非,将武器弹药和油料源源不断送达德国非洲军团,也正是隆美尔的部队高歌猛进的时间段,补给物资充足,空中掩护得力,再加上隆美尔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德军的相对素质优秀,英军自然一败涂地。
(隆美尔在北非)
其中最危险的时间点是1942年4月,马耳他岛上所有设施已经被炸成一片废墟,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这也是德意军队袭取该岛的最佳时机。可惜希特勒被苏德战场拖住了主要精力和兵力,且认为马耳他已不堪一击,于是将岛屿登陆作战交由意大利军队执行,这下可就坏了,慢吞吞的墨索里尼和意军总参谋部为了占领这么个小岛,整整准备了三个月!
而英国人为挽救马耳他,则拼着老命增援岛上力量,甚至拉上了美国海军帮忙,总共分三批给马尔他送去了172架“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以及大批物资给养,使岛上英军力量逐渐恢复了原气;而苏德战场形势的变化,又迫使希特勒调走了第二航空队的主力,此消彼长,再加之意军的贻误战机,轴心国最终未能夺取这座“地中海心脏”之岛。
(德国空军战机)
我们知道,隆美尔是1942年6月因为攻克托布鲁克要塞而晋升陆军元帅的,他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仰仗德国空军的强力存在,然而他的好日子从此到头了。遥远的斯大林格勒爆发的大规模会战,不仅急剧消耗着德国有限的资源,也牵制了德国空军的主要兵力,它再也无法给非洲军团提供有效的掩护和支援了。
马耳他岛上的英军舰机开始死灰复燃,四面出击寻歼德意补给船队,轴心国第一个月内就损失运输船12艘和5.5万吨物资,占全部开往北非船只的44%,这一数字后面有增无减。
(英军“飓风式”战机)
隆美尔无法得到足够的坦克、弹药和汽油,每个月运达的物资少的可怜,根本不足以补充巨大的战损,而对面的英军却可以囤积大量军备;在战场上,德意空军加一起只剩480架战机,而英国空军则达到750架,同时美国提供的飞机和坦克也正大批运来,隆美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败阿拉曼,轴心国从此在北非战场开始走下坡路。
在隆美尔此后一次长距离的机动撤退中,本已弹尽油绝,他居然利用的是从海上漂来的几千桶汽油得以跑路,这不是上帝所赐,而是德国货船在马耳他附近被击中后,踉跄挣扎到近海才沉没,船上所载汽油挽救了非洲军团,这足以说明马耳他遏制的地中海航线有多么重要。而这个故事来自于戴维*欧文的《隆美尔》一书中的记载,却是绝对真实的。
今天的马耳他岛,已是地中海上的旅游胜地,它不知能否讲述,上个世纪的那些海空硝烟。(马尔他岛的要害位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