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镇嵩军确实在民国初期名声很大,如果说这是一家创业公司,第一位创始人就是王天纵,河南伊川县人。1896年,他开始占山为王,劫贫济富,被人称为中州大侠。

第二位创始人是刘镇华,河南巩义县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1908年,他加入了同盟会,在豫西发动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夕,刘镇华正式加盟王天纵的刀客队伍。如果说王天纵是晁盖,那么刘镇华就是宋江。

1911年11月,这一支起义部队开始攻打洛阳,因为装备落后,缺乏正规训练,初战失败。在刘镇华的建议下,起义军向西转进,和组建的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张钫会合。

中华民国成立后,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职,这支军队就交给了刘镇华。当时的河南都督张镇芳是个文人,迫切需要一支信得过的军队,帮他来镇压豫西的土匪。

这时在镇嵩军建立过程中,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投资人出现了。他就是张钫,字伯英,河南新安县铁门镇人,这个地方离我家只有几公里。在他的推荐下,袁世凯任命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取张镇芳的镇和嵩山的嵩字,把这次军队命名为镇嵩军,从此这一家创业公司正式成立了。

镇嵩军分三标一营,第一标分统柴云升,第二标分统张治公,第三标分统憨玉琨,外加炮兵营营长武衍周。这些军官都和豫西的刀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镇芳对他们也是半信半疑,是他们纳投名状的时候了。

像东北的张作霖一样,利用土匪剿匪的确是比较好的办法。他们熟悉土匪的行踪,迅速平定了豫西的匪患,并且还把内部和土匪有关联的两三千人全部杀掉。这些成绩迅速取得了张镇芳的认可,这家创业公司开始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了。

在二次革命时,刘镇华迅速投靠了袁世凯。在镇压白朗起义时,镇嵩军立下大功。刘镇华把白朗的人头献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注资了10万元,并且封刘镇华为陆军中将。袁世凯死后,刘镇华又投奔了段祺瑞。

1917年底,陕西的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的护法运动,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感到万分惊恐,急请刘镇华入陕。镇嵩军迅速击败了陕西靖国军,刘镇华被任命为陕西省省长。

从这时起,镇嵩军开始进入了巅峰时期。刘镇华吞并了郭坚的靖国军,并迅速吞并了现在宝鸡地区这几个县。并且在这里做起了鸦片生意,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兵力。

直皖战争结束后,刘镇华摇身一变又投靠了吴佩孚,发起了倒陈运动。张治公和憨玉昆虽然是草莽出身的军官,不忍心背叛陈树藩,就派人送走了他全家。从这时起镇嵩军内部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军官们开始不再信任刘镇华。

这一时期的镇嵩军,趁势兼并了陈树藩的旧部。刘镇华也和当时的陕西督军冯玉祥结为兄弟,跟着他信了基督教。当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时,就让刘镇华担任了陕西督军。

刘镇华控制了山西的军政大权,马上开始扩军,收编了土匪万选才和孙殿英等人,把军队扩充到10万之众。镇嵩军也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时期,被吴佩孚称为西北长城。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胡景翼的国民军占领了河南地区。这时的刘镇华认为自己称霸中原的机会来了,于是率领重兵杀回了老家河南,却被由熟练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军打得落花流水。

趁你病,要你命。胡景翼的部队联合陕西地方军队杨虎城等人断了刘镇华返回陕西的路,她不得不渡过黄河,投奔了阎锡山。从这时起,镇嵩军开始走向下坡路。

1925年秋,刘镇华东山再起,在吴佩孚和张作霖的支持下,重新组建了数万人的部队,控制了豫西地区。他的人生又回到了起点,但这一次只不过是回光返照。

1926年4月,刘镇华率领自己的镇嵩军杀进陕西,围困西安长达8月之久。杨虎城和李虎臣坚守西安城,在冯玉祥五原誓师发兵陕西后,镇嵩军兵败如山倒,伤亡达到5万之多。

在铁杆老乡张钫的劝告下,刘镇华向自己的把兄弟冯玉祥请罪。但镇嵩军从此土崩瓦解了,柴云升投奔了张宗昌,张治公投奔了张作霖。这时刘镇华的手下,就只剩下了刘茂恩和万选才两个军,随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路军,归阎锡山指挥。

这时的刘镇华才大彻大悟,明白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狂妄无知。他劝告阎锡山不要和蒋介石作对,遭到阎锡山的拒绝后他就到德国和日本去考察军事。

刘镇华的弟弟刘茂恩在哥哥的劝告下,率部投奔了蒋介石,被任命为15军军长,这也是镇嵩军最后的一点命脉。中原大战结束后,刘镇华回国,在自己好友杨永泰的推荐下担任了安徽省省长。

抗战中,十五军先后参加过太原会战、中条山会战。1944年,15军奉命在洛阳和日军展开血战,在坚守半个月后,不得不退出洛阳城,出其不意地向东转进。在这半个月里消灭了8000多日军,自己也付出了上万的伤亡代价。在撤退的过程中,无意中进入了日军空虚的后方,打垮了不少日军的后勤兵站。

在八年抗战中,镇嵩军的旧部15军在与日本的战斗中丝毫没有含糊,没有一个河南老兵投降。在后来的三年解放战争中,和其他的地方军阀一样,被解放军打散,飘落在历史的长河中。

解放战争后期,刘镇华和他的弟弟刘茂恩都随同蒋介石去了台湾,最后在台湾终老。他们的老朋友张钫作为国民党的元老,则在四川策动了国民党第20兵团起义,建国后担任了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去世。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镇嵩军本是臭名昭著“乌合之众”,后来为了民族大义,献身抗战!抗战时期,其和日军从山西打到河南。最后,为了守住洛阳,全军仅存十分之一!

镇嵩军的“出身”不好,算是一支流氓武装。

武昌起义后,河南人王天纵在嵩县组织武装反清,攻打洛阳。战败后,王天纵到陕西和张钫汇合,组建了“秦陇豫东征军”。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为了缩减军费开支,令全国缩减军队。

“秦陇豫东征军”的首领张钫便呈请民国政府,把陕军中的原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义军改编为“镇嵩军”。之所以叫“镇嵩军”,是因为当时河南都督是张镇芳,而军队又分布在嵩山的几个县附近。

而此时,王天纵升职去了北京,张钫就推荐德高望重的石言当镇嵩军统领。刘镇华利用石言谦虚,推辞不就的机会,自己当了镇嵩军统领。因为刘镇华的名字也有一个“镇”,所以,也有人说“镇嵩军”的“镇”取自于刘镇华的名字。

镇嵩军靠吸纳流氓武装壮大起来。

镇嵩军建立之初,只有3000余人。1925年,刘镇华利用阎锡山和吴佩孚的关系,被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开始扩编军队。其吸纳的主要是镇嵩军旧部、土匪、红枪会、大刀会等乌合之众。

之后,刘镇华率部打败了逃到河南的国民第二军军长岳维峻,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等仨人。经此一战,刘镇华名镇一时,号称拥兵十万!此时,刘镇华膨胀了,竟然率军攻打西安,将西安围困了8个月。

在《白鹿原》中,也有讲这个事。到滋水县白鹿原征粮的,就是镇嵩军。幸好,西安有李虎臣、杨虎城"二虎守长安",又有冯玉祥援军救援,镇嵩军大败而回。刘镇华本人,也是先投冯玉祥,又投蒋介石。

就是这样的乌合之众,抗战八年,有7年在前线抗日!

镇嵩军被冯玉祥打败后,被收编为西北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冯玉祥败给蒋介石后,又被编成第11路军,后改为15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15军调往前行,先后参加了太原会战、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豫西鄂北战役等。最终,到1944年4月,“镇嵩军”在洛阳保卫战中,打了成军之后的“最后一战”!

此时,15军军长是武庭麟(洛阳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都是跟随刘镇华征战多年的镇嵩军旧部。而且,15军下辖的64师师长刘献捷,还是刘镇华的儿子。

1944年5月7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先后弃官逃跑了。只留下15军的两个师:64和65师,以及94师(川军)防守洛阳。94师有8000余人,15军参战官兵15980人,共计约2.4万人。

汤恩伯说"反正我是守不了,谁能守谁来守。"

5月10日下午,蒋介石又下令:

"若15军固守洛阳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围大军增援洛阳。"

1944年5月11日,日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洛阳城,洛阳保卫战全面展开。当时,防守洛阳需要12个团,而这三个师才7个团,兵力不足。但是,15军多是豫西人,为了保卫家园,大家群情激昂,斗志旺盛。日军方面,也没把洛阳杂牌守军放在眼里,毕竟,几十万国军嫡系都被他们打崩溃了。

5月13日,日军让主力追击国军逃兵,只派了战车第三师团进攻洛阳。结果,被我军打退。

5月14日,日军调来第63师团,在坦克、飞机、大炮配合下,再次进攻洛阳。5月22日,再经过多次白刃格斗后,15军主力退到城内,和94师一起全力守卫城厢。

5月23 日拂晓,日军12军司令司令官内山英太郎被洛阳守军的顽强精神折服,开始劝降:

“皇军自入中国以来,所向无敌,攻城没有超过一周而不下者,今将军及其将士坚守洛阳,十日有余,尽到了守土之责,......而今洛阳外围百里内已无中国军队,援军无望,坐以待毙,实属不智......为防止洛阳古迹毁于战火,切望守军停止作无益之抵抗......"

洛阳守军拒绝投降。

5月24日13时,日军在炮兵、战车和航空兵配合下,分六路发动总攻。仅日本炮兵,半天就打出8000发炮弹。洛阳守军与日军逐街逐巷进行争夺,经过一日激战,毙伤敌人8000余名,15军官兵也伤亡3000余人。

5月24日22时许,由于无力再战,15军军长武廷麟召集各师长分路突围。在突围的时候,我军还捣毁了日军后勤兵站。最终,共计有2400人突围成功。

15军和川军94师在没有重武器支援下,以血肉之躯坚守洛阳14天!其英雄事迹,值得后人敬仰!

(文|勇战王聊历史)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镇嵩军”在民国时期确实很有字号,著名的混世魔王孙殿英就是该部出身,它的基本力量并没有瓦解。“创始人”刘氏兄弟在民国政治舞台上很会左右逢源,经过多次投靠后已成为国民党的一支半嫡系部队,最后被人民解放军陈赓将军的部队所消灭,时间是1947年11月,番号已经是非常“正规”的整编第15师,这一支早年由豫西“刀客”组成的军阀武装才算彻底消亡。

(刘茂恩)

所谓刀客,就是关中和豫西地区特有的江湖组织,成员人手一把“关山刀子”,清廷称其为“刀匪”,基本就是亦侠亦匪的地方武装。而“镇嵩军”名号中的两个字各有含义,“镇”字代表民国初期的河南都督张镇芳(后亦指刘镇华),“嵩”字表示部队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河南西部各县,且嵩县为其根据地,早期官兵当中嵩县籍居多,故1912年正式命名镇嵩军。它起源于辛亥革命时期各路群雄并起的年代,是由豫西绿林豪强组织起来的义军。

镇嵩军原属反清的陕军序列,袁世凯上台后裁撤各省地方武装,河南都督张镇芳因豫西地区社会动荡匪患不宁,经与陕西军政府协商,将该部召回豫西,分驻陕州、汝州等二十二个县维持社会治安。原头领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京畿稽查长,同时任命原参议官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豫西观察使、豫西剿匪总司令等职,这时的镇嵩军是个旅级单位,下辖三标(团)一营。

(刘镇华)

刘镇华1908年便加入了同盟会,是镇嵩军的实际发起人之一,而且此人乃文人出身很有些政治眼光,绝非传说中的土匪枭雄。他掌握这支军队之后进行了铁腕改造,去除了“土匪”标签,曾先后投靠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等民国大佬,最后见风使舵归附了蒋介石,矗立民国乱世20年不倒,绝对是个人物。

刘镇华擅于观察形势,率领镇嵩军纵横豫陕两省,势力最大时超过10万人,成为北方及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军阀,1926年刘镇华试图主陕,率7万多镇嵩军围困西安,这才有李虎臣和杨虎城1万人马"二虎守长安"的故事,围城长达8个月不得进,最终被冯玉祥国民军的援陕军击败。

(豫西刀客)

刘镇华眼见打不过冯玉祥且部队折损严重,干脆投降了冯玉祥,被委任为第八方面军总指挥,辖刘茂恩(刘镇华五弟)和万选才两个军,但有几个部将不愿投冯,分别投靠了张作霖和张宗昌,孙殿英就是这会脱离镇嵩军的,成立15年的镇嵩军首次出现内讧解体,造成部队实力大为削弱。国民党二次北伐完成后,镇嵩军老底子被阎锡山改编为第十一路军,原来的两个军压缩为两个师。

镇嵩军盘踞的河南地区在蒋冯战争、中原大战期间都是主要交战区,因此刘镇华的部队多受冲击,但此人判明冯阎绝非蒋之对手,在军阀混战中保持了中立,并终于在1930年正式投靠蒋介石,镇嵩军更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15军。不久又搭上了蒋身边的头号智囊杨永泰,被其保举为安徽省主席,军长一职由弟刘茂恩接手,这就算彻底被招安为正规军了。

(杨虎城)

1936年10月杨永泰被刺身亡,刘镇华闻迅惊吓过度精神错乱(心理素质也忒差了),次年被免去省主席之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刘茂恩全盘继承了他的衣钵。抗战爆发后,刘茂恩率部参加过太原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等战役,应该讲,作为曾经的一支军阀甚至土匪武装,刘茂恩的抗日立场还是非常坚决的,中条山会战时他是卫立煌麾下的第14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在豫湘桂会战中,接手第15军军长职务的武庭麟率部坚守洛阳,拒绝日军诱降,苦战经日,毙伤日军8000余,全军最后突围者不足2000,很是勇敢。武庭麟这个家伙从镇嵩军的营长做起逐渐成为刘茂恩的心腹,心狠手辣并且贪财好利。

(杨永泰)

日军侵占洛阳后,平日受武家欺凌的村民将其老家花园围墙多处拆除,武庭麟闻迅后大怒:“我要拿他们的骨头把墙砌起来”,果然日本投降后,那些参与拆墙的人无一幸免,尽显地方武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抗战胜利后,第15军被改编为整编第15师,驻于新乡等地,1947年8月中原野战军的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作为“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看家部队,整编15师在武庭麟率领下参与围追堵截。当年11月4日,整15师在伏牛山东麓的郏县地区被解放军全歼,武庭麟被中野名将周希汉生俘,自此,横行河南三十多年的“镇嵩军”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影视剧中的镇嵩军形象)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什么鬼?

相信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当年名噪一时的镇嵩军,在前一段时间大火的《白鹿原》中,出现的土匪军阀就是镇嵩军,民国军阀虽多,作恶多端如镇嵩军这样的军阀势力,还真就少见。

镇嵩军的前身是清末民军,脱胎于豫西刀客,是一个有着绿林性质的军阀组织,武昌起义爆发后,王天纵率领这支绿林军参加反清起义,在反清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被推翻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裁军,大家都知道这支部队原来是干什么的,一旦被撤销编号就会重回山林,落草为寇,为祸地方,纷纷请求袁世凯保留这支军队。

袁世凯本身就是河南人,对这支部队也有所了解,因此,同意改编,因此才有了镇嵩军。

关于镇嵩军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些说法,毕竟这个名字还是很独特的,“嵩”字很好理解了,河南西部以嵩山最为出名,而这个镇的说法就多一点了,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河南都督张镇芳起名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镇嵩军领袖刘镇华的名而来。

纵横文化比较浅,以前一直以为是为了震慑嵩山。。。

总之,镇嵩军最后保留了下来,后来又因为在镇压白朗叛乱中立下了很多功劳,最后成为河南境内一支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军阀。

1918年刘镇华率领镇嵩军进入陕西,正式成为主政陕西的大军阀,在主政陕西的八年里,刘镇华的镇嵩军实行了残暴的统治,陕西人也开始了对其的驱逐运动,直到1926年北伐期间,冯玉祥率领军队打败了镇嵩军,镇嵩军才彻底被赶出陕西。

但是要说镇嵩军是如何瓦解的,还得细细说来。

地域性质、封建家长式的作风使得镇嵩军固步自封

为什么说镇嵩军不出名呢?还是这个名字的问题,前面说到了这个名字的由来,却并未知道这支部队的性质,在民国时期,大部分军队是中央军,或者是军阀性质的省军,然而,镇嵩军却都不是,他是一种游离性质的地方军队。

因此,镇嵩军是一支地域性色彩特别大的军队,其军队骨干大部分来自河南西部,以地域观念抱团取暖一直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军事发展形势,早在晚清的湘军、淮军时期就以地缘建立政治关系。

在民国时期阎锡山的队伍也是以五台山人最受信任,但是镇嵩军更要狭隘,只有河南西部的人才能够成为高级将领,后续加入的外省人,不论再有能力,都得不到重用。

而镇嵩军又在陕西发展,不免有巨大的冲突,地域观念的狭义直接导致了镇嵩军高层的血缘性。

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刘镇华的弟弟全部在镇嵩军中担任高级将领,除此之外,像一些高级将领甚至出现兄死弟继的传统,这种古代的封建家长性作风,一定程度上凝聚了部队的战斗力,维护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却导致军队高层逐渐弱智化,有能耐的人往往会有异心。

镇嵩军将领大多土匪出身,接受教育少、文化素质低

民国时期地方军阀比较强的省份,都是以讲武堂为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比如山西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云南、四川都有讲武堂,广西有速成学堂,李宗仁正是毕业于此,正是在这些军事人才的领导下,才使得这些军阀在混战中独占鳌头。

可以说,军事长官的素质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现代化军队脱离不了军事教育。

前面已经说到镇嵩军因为脱胎于绿林土匪,所以很少接受教育,因此整体文化素质低,这是镇嵩军的短板所在,然而镇嵩军又是一个极具排他性的地方私军,并不能吸收外来的军事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武人掌权的局面,镇嵩军采取和湘、淮军时代的统军方式,尽管将领文化素质低,但是可以招募一些有文化的师爷来帮助他们。

这虽然一度提升了镇嵩军将领的文化水平,但是无论是镇嵩军的这些土匪元老,还是师爷都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事需求,部队平时缺乏锻炼,武器也较为落后。

刘镇华投靠吴佩孚后,吴佩孚派遣了大量的军校毕业生,这才使使得镇嵩军的实力有所增加。

尽管镇嵩军人数曾经一度高达十万之众,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是按照以前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其中抓壮丁,收编土匪是最主要的方式,兵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是镇嵩军发展的瓶颈。

最终的失败,也很大一定程度上源于军纪败坏有关,在被冯玉祥收编后,镇嵩军逐渐转型为正规军,然而原来的镇嵩军也算是土崩瓦解了。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镇嵩军本来就是由地方和土匪武装组成的杂牌军阀,政治上又是随风倒的墙头草,在军阀混战里被瓦解再正常不过了。

镇嵩军也算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军阀了,辛亥革命时陕西同盟会在陕西发动起义,陕西新军和绿林武装响应者不少,张钫将起义部队命名为秦陇复汉军。辛亥革命后秦陇复汉军裁减,其中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武装被改编为“镇嵩军”,以刘镇华统领,驻扎豫西。

刘镇华原本是个秀才,后来参加了同盟会,不过他很会投机,是一个标准的墙头草,先后投靠过袁世凯、段祺瑞、陕西督军陈树藩,直皖大战以后直系进攻陕西,他又出卖陈树藩,倒向直系,并积极结交入陕的冯玉祥等人。第一次直奉大战冯玉祥率军离开陕西,刘镇华得以出任陕西督军。并抱上了吴佩孚的大腿。

刘镇华

第二次直奉大战吴佩孚兵败以后逃回河南,试图利用刘镇华等人继续顽抗。然而刘镇华发现吴佩孚失势后立刻翻脸,派镇嵩军第35师师长憨玉琨率军入河南,逼吴佩孚下野。而国民二军胡景翼、国民三军孙岳两军因为奉军大举入关,不得不离开河北进入河南发展。憨玉琨在河南大肆收编游杂武装,部队扩充到4万多人,占据了豫西,自然不肯让步。刘镇华也垂涎河南的地盘,因此亲自率镇嵩军主力5万多人支援憨玉琨。1925年2月2双方爆发战争,结果刘镇华战败逃往山西,憨玉琨自杀,柴云升、张治公率残部1万多人逃到山中。镇嵩军第一次瓦解

镇嵩军以10万大军被5万国民军击败,主要是因为其所部大多由土匪武装改编,训练和纪律都严重缺乏,所以战斗力很差,而且很难统一指挥。不过刘镇华并没有死心,在吴佩孚东山再起,率军和奉系联合进攻冯玉祥的时候,刘镇华再次投靠吴佩孚,1926年4月,刘镇华组织旧部和地方土匪武装10万杀回陕西。

陕西此时国民三军第三师杨虎城部,还有从河南败退回来的国民二军李虎臣、卫定一、田玉洁等部,兵力严重不足。因此刘镇华入陕仅10天就包围了西安,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所部1万多人死守西安,双方激战8个月,这就是民国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保卫战,因为杨虎城、李虎臣名字里都有一个虎字,所以又叫二虎守西安。

杨虎城

刘镇华以10万大军围攻西安而不能得手,还是因为他的部队大多是土匪武装有关,战斗力差,纪律差。而且镇嵩军在陕西烧杀劫掠,引起了陕西民众的反抗,各地民军主动围攻镇嵩军,有力的增援了城内的守军。

西安被围8月,城内粮食匮乏,军民死者甚多,所以冯玉祥五原誓师以后,立即派军入陕救援西安。10月中旬孙良诚部进抵咸阳,和镇嵩军激战一月,11月23日终于攻克咸阳,此时刘汝明、孙连仲等部也赶到陕西。于是西北军于11月26日发起总攻,城内守军、各地的陕军、民军、紅枪会等武装也纷纷参战夹击镇嵩军,经过一天激战,镇嵩军全线崩溃,败逃回河南。

西北军

西安被围8月,城内缺粮,军民死者多达3万,所以解围后将西北军入城的城门改名为玉祥门,表示感谢

经此一败,镇嵩军已经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可能,不过刘镇华本来就是墙头草,所以此后继续依附冯玉祥、蒋介石等人,在中原大战以后所部被改编为15军,刘镇华的刘茂恩出任军长,镇嵩军彻底成为历史。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神北村里的“镇嵩军”传奇--刘镇华庄园

https://www.toutiao.com/i6708713138604212749/

神北村里的“镇嵩军”传奇--刘镇华庄园

知道点皮毛 2019-07-01 23:13:18

【林旭生,2015年9月10日于郑州】

刘镇华庄园东门

巩义市南河渡黄河大桥西南角的神北村,出过两位上将兄弟,这两兄弟除了曾是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外,还兼任过河南、安徽等省主席,在当时曾被誉为"一门双督军,兄弟双主席"。

村口靠近S237省道的路牌指引上书“刘振华庄园”(2016年前的错误记录,目前已撤掉),而刘振华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老家泰安,错一个字,谬以千里,路政部门的工作还是不太严谨,指引牌上的共和国上将刘振华与国民政府上将刘镇华完全是两

个人。那咱说一下,巩义的刘镇华和他的弟弟刘茂恩。

一、刘镇华之前的镇嵩军

我最先了解到的刘家兄弟的故事来源于《洛阳风云》一书,因为书中提到了“镇嵩军”。这支军队起源于豫西的绿林“刀客”,不好听的号就是“土匪”。镇嵩军的原型是替天行道的杨山聚义好汉,是中原地区最早接受了孙中山民主思想洗礼而反清革命的一支民间力量,首领是盘踞嵩县、伊川的中州大侠——王天纵,而在王天纵离开后,刘镇华在张鈁的举荐下才任了这股豫西武装的头领,因为部众大都是嵩洛区域的人,而刘镇华和豫督张镇芳的名字里都有个“镇”字,所以这伙拥有革命觉悟的绿林刀客,反而最早成了民国时期的“招安”正规军。若以此来分段描述镇嵩军前世的话,刘镇华接手之前的镇嵩军,是闻名遐迩于豫西地区的替天行道队伍,名声还算可以,而刘镇华也是参与张鈁发动的民主革命中主要元勋之一!

二 、刘镇华执掌的镇嵩军

刘镇华接手镇嵩军后,也是镇嵩军发展最为壮大的时候,这期间连东陵大盗——孙殿英也只是军内上窜下跳的一个普通角色而已。既然东陵大盗都提到了,那就只捡和民间流传说法最贴切的典故说。

1、刘镇华祸陕。

老一辈陕西人最忘不了的恐怖非“刘镇华”莫属,因为刘镇华曾带领十万兵众围打了西安城近十个月,城内死伤军民五万多余,最后城内曾上演人食人的惨剧。二将功成万骨枯,“二虎守长安”(杨虎城和李虎臣)的典故,就来源于这段血与火的军阀混战史。

2、观音土。

刘镇华领导下的镇嵩军,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原区域和晋陕区域的混战,最不堪回首的就是“中原大战”,那对中原百姓来说,真是祖辈们的血泪史。我上中学时的历史课本上就有这段苦难的画面和描述,“…战乱下死尸无数,十室九空,活着的饥民靠吃观音土充饥…”。

3、火烧少林寺

少林寺的毁灭,也起源于镇嵩军“胡憨之战”时期种下的“因”,所以后面到冯玉祥部的石友三火烧少林寺也就是“果”了。

世事皆有因果报应,民国年间少林寺的毁灭的主因也与自身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少林僧人,不吃斋念佛、劝人向善,却也象军阀一样拿枪带炮去打仗确是不妥当。在那种乱世,佛祖都难分清谁是“李世民”啊!

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了《无极》血案”,那樊钟秀施舍的400大洋就是后来引起火烧少林寺的前因孽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后查看6月22日我发的文章《从樊钟秀"施舍400大洋后"看火烧少林寺主因》)

三、刘镇华之后的镇嵩军

刘镇华于1936年在一起友人的被刺杀事件后受到了惊吓,以致于精神出了异常,从此军权就交由其胞弟刘茂恩执掌。抗战时期镇嵩军被分割整编,随着刘镇华的离开,镇嵩军的名号逐渐消失,但这支队伍的种子成了晋豫区域抗战的主要力量。

刘茂恩是一位非常复杂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刘镇华退隐前其一直活在兄长刘镇华的影子里而并不引人注目,这一点我在《洛阳风云》一书中也少有看到有关刘茂恩的故事描述。作为一名抗日将军,刘茂恩其部参加过平型关、忻口、雁门关、太原会战等各大战役。

央视一套所播《黄河在咆哮》中的中条山之战,刘茂恩所部在友军支援不利的情况下被日军合围,余部被围在济源山区内断了补给,多次突围无果,在极度绝望准备自杀时,突然山洪暴发,这才趁机突出重围。

《洛阳风云》一书中重点描述过的"洛阳保卫战",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率部逃离的背景下,镇嵩军仍在坚守的主因源自军内绝大多数军人的"乡土情结",因为镇嵩军子弟兵都是操着一口中原官话嵩洛片方言的河南府(洛阳)人。源自“镇嵩军”的15军武庭麟部,所部两个师加川军的94师共1.8万人,死守洛阳城21昼夜,对峙5万余日寇,打死打伤2万多日军,后被越过黄泛区开到洛阳城下的50余辆坦克攻破城垣。镇嵩军三个师各自突围后,总共生还不到两千五百人。这场"洛阳保卫战"中的主角武庭麟,1947年解放战争时被我军俘获,1952年被杀。

刘镇华1956年病逝于台北,刘茂恩将军1983年病逝于台北。据传:1948年解放,刘氏兄弟母亲的坟被掘,抛尸黄河滩。相比较而言,镇嵩军的原首领——张钫将军,遭遇也差不太多,这位前国民政府“副国级”的人物,起义后促成我军和平解放成都,WG特殊时期,其子惨被迫害。张将军余生里写了《风雨漫漫四十年》(人物回忆录)一书,我后来所看的《洛阳风云》这一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塑造等内容皆参考于张将军此书。

四、刘镇华庄园

这座中西合璧的庄园,豫西窑院风格兼具仿重庆大厦的古建群,默默地向到访的游客诉说着上世纪初其神北家族在中原及关中一带曾拥有过的无上荣耀,但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历史终究过去,云烟之往事到现在又有几人知呢?!

庄园还在,主人却无。面对空寂无声的古建,一切的神北往事都随波逐流到那滚滚黄河之中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