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在讨论二战德军指挥人才方面,曼施坦因一直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他的才能太过突出,不仅在德军内部让人羡慕嫉妒恨,在对手方面,苏军和盟军也把他作为重点防御对象。但在曼施坦因指挥作战方面,却有两个疑惑让人费解,一个是德军统帅部为什么不让曼施坦因留在总参谋部参与作战指挥?一个是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德军在调整改组装甲集团军的作战系列时,为什么不让曼施坦因接替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权?
实际上,从战后总结的角度出发,人们对曼施坦因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二战排名第一的指挥人才,也有人把他戏称为“甩锅帝”,原因是他在回忆录中把德军失败的责任都算到别人头上。那么,曼施坦因本来已经在总参谋部坐到了相当于副总参谋长的位置,为什么又被贬到前线当师长军长了呢?
首先,曼施坦因有些恃才傲物,他自己也承认人际关系没帮上忙。从曼施坦因的简历看,他和古德里安隆美尔等都经历过一战,而且都在总参谋部供过职,后来唯有古德里安坐上了总参谋长的位子,在使用和重用方面,古德里安隆美尔似乎都比曼施坦因近水楼台,优先获得了德军的重视。
从曼施坦因回忆录中看出,他自己也对离开总参谋部感到惋惜,原因他也说得很清楚,就是站错了队,弗里奇下台后他失去了靠山,要不是龙德施泰特收留他,后来也只有龙德施泰特一直关照他,曼施坦因甚至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
从这点看一战德军战败后,多数国防军军官都在通过各种关系寻找后路,在闪击战理论没有得到重视之前,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也没有发挥的平台,所以,人际关系和口碑就显得非常重要,可惜曼施坦因又像个书生,并不乐于交际和应酬,尤其是与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的交往方面有些欠缺,这一点,连保卢斯做得都比他强,也是旁人没办法帮他的事。
正是因为离开了中枢神经部门,曼施坦因就失去了发挥才华的平台,好在战争打响以前,古德里安因为闪击战理论的事受到众多国防军将领的抵触,他私下没少和曼施坦因交流,包括进攻法国的镰刀计划,古德里安也是跟曼施坦因有过沟通,这一点从他俩的回忆录中都能找到答案。
从这个层面讲,为什么直到1942年打赢了克里木战役,曼施坦因才算战场封师走到了前台,就是因为哈尔德等人一直压着曼施坦因不用。按道理,曼施坦因指挥第56装甲军时已经有了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让他接替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权是最好的选择,但德军却让他指挥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木半岛,这段时间应该是曼施坦因心理受挫折最难受的时刻,说是闪击战,他连一辆进攻的坦克都没有。
其次,把曼施坦因放在基层,也是德军统帅部分散国防军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一环。提出这个话题可能有些人质疑,国防军与德军统帅部的分歧由来已久,让曼施坦因下沉一线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从保卢斯的任命就可见一斑。凭能力讲,保卢斯肯定不如曼施坦因会指挥会灵活机动,但让保卢斯接替第6集团军却得到了上下的认可,在保卢斯投降之前,他也一直被德军委以重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重视。
反观曼施坦因,即使在1942年7月1日战场封帅,到11月20日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当司令,曼施坦因这几个月的时间都在跑龙套,不是将他的11集团军肢解得七零八落,就是派到他列宁格勒当助攻,而且在南下斯大林格勒战场之前,第11集团军的司令部甚至都部署在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侧翼,说明德军并没要重用他的意图。
一方面,德军组建大本营统帅部就是分散陆军总参谋部的权限。对于第三帝国扩张野心,德国国防军里有一大批高级将领是反对的,而且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包括隆美尔受影响的720案件就是这个事件的爆发点。所以,第三帝国单独组建大本营统帅部,让哈尔德的总参谋部成了传话筒,这是从指挥机制上收回指挥权的重要步骤。
另一方面,不让曼施坦因提前出头也是平衡国防军内部关系的重要环节。按道理,1940年曼施坦因提出的镰刀计划帮德军轻松占领了法国,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但人们发现,事情过去后,曼施坦因不仅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反而在闪击苏联时成了第56装甲军的军长,要知道在这之前,他可一直是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让他当军长,名义上他有实权,但在职务上似乎是在明升暗降。原因还在于德军统帅部知道镰刀计划打了哈尔德的脸,曼施坦因升得太快对平衡国防军的内部关系不利。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在如何使用曼施坦因的问题上一直很谨慎的,从他个人努力方面来讲,1942年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943年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逼迫德军统帅部要重用他,所以才有了他接替南方集团军群的乱摊子,与朱可夫打赢一场叶利尼亚反击战就能得到重用相比,德军对曼施坦因的重视确实有欠公允。
第三,曼施坦因留任总参谋部就能挽救德军失败的命运吗?人们之所以希望曼施坦因留任总参谋部,还是想他的指挥能给德军带来奇迹,实际上,即使曼施坦因当上德军总参谋长,也不见得能改变德军失败的格局。
一方面,德军在东线的失利不是输在指挥上。有些人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后,如果德军统帅部不插手前线指挥,德军就能迅速占领莫斯科,也不会在斯大林格勒输得那么惨。实际上,如果1941年8月份德军直接进攻莫斯科,就算打赢了也是伤敌三千自损八百,原因是德军的补给和运输根本就跟不上来,打赢了又怎样?9月份180万大军都大败而退,8月份不到90万人进攻莫斯科,也是没有胜算的。德军统帅部不是傻子,在1942年11月份时,就已经在考虑战线南移的问题,就是因为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只是政治上的胜利,但德军需要的是高加索的石油和乌克兰的粮食,这才是德军继续打下去和维持战场格局的最重支撑。
另一方面,在苏军强大战争潜力方面,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只能赢得一时,并不长久。从曼施坦因提出镰刀计划到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他的作战理念都贯穿一个主题,就是敢于冒险敢于以少胜多。但是,战场并不是靠每场冒险作战就能解决问题的,尤其是苏德战争那么大的战场,苏军又有那么强的战争潜力。反观德军,即使曼施坦因的谋划再突出再优秀,可他没有装甲坦克作本钱,更没有强大的后援和补给作保障,有再巧的手也难做无米之炊,这才是德军失利的关键。
通过上面分析看出,二战德军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指挥缺乏曼施坦因这样的人才,而是战争准备时间太短,闪击战理论还有许多短板问题没有解决好,急于求成和战争潜力不足,打不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其实在二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就已经在德军总参谋部了,而且职位不低,已经升任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长,在总参谋部内是第二号人物,相当于副总参谋长。也就是说曼施坦因的地位仅次于总参谋长贝克将军。在曼施坦因被调离总参谋部后,他的继任者就是哈尔德将军,也就是日后的陆军总参谋长。可见如果曼施坦因不离开总参谋部,那么在贝克被希特勒解职后,应该是由曼施坦因来担任陆军总参谋长,这样他就能参与制定所有的重大作战计划了,曼施坦因的战略天赋在二战德军将领中可以说是佼佼者,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可惜曼施坦因没能留在总参谋部,根本原因就是原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大将的离职,当时弗里奇大将被纳粹党份子诬告是同性恋,愤而辞职,之后整个德军高层经历了一次大换血,许多弗里奇大将的亲信都被调离总参部和总司令部,其中就包括曼施坦因,他被认命为第18师师长,从此离开了德军的首脑部门。这对于德军来说确实是相当大的损失。
战争爆发时,曼施坦因担任的是集团军群司令,虽然不能参与作战计划的具体制定,但是也是能够提前看到作战计划的,正是这样才使得曼施坦因能够对陆军总司令部制定的旨在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提出不同的意见,尽管过程曲折复杂,最终曼施坦因的作战思想还是得到了采用,并最终使德军在西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惜的是曼施坦因作为西线作战计划的提出者,竟然只能是率领一支步兵军参加进攻,根本无权过问任何作战方案,显然陆军总司令部在排斥曼施坦因。
最终在东线战场,曼施坦因通过军功一步步升到了集团军群司令级别,其战略天赋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但是他还是没能进入陆军总司令部,担任总参谋长或者是陆军总司令,阻碍他的不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已经远远超过了希特勒的掌控范围,希特勒显然不会允许曼施坦因这样才华横溢又立场坚定的人进入总司令部,希特勒重用的都是那些精通战术型的将领,战略型的将领基本都被弃用了,如哈尔德、龙德施泰特等等,希特勒自诩他就是最好的战略家。
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这个问题内涵过于庞大了,二战时期德国陆军的“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可不是一回事,日本陆军的军政和军令平行系统,就是模仿了德国陆军的“两部”建设。曼施坦因作为一个卓越的战略人才,甚至可以称为天才,其实最合适的位置是“总参谋长”,但问题在于,希特勒粗暴地破坏了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两者配合的体系,曼施坦因其实留在哪个单位都白扯。
曼施坦因上校曾于1936年入职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官至第一总军务长、首席副总参谋长,之前还担任过第三军区参谋长,无论系统内履历还是能力,本来都是有机会冲击一下总参谋长职务的。可惜有三个原因使他无法成功,第一是在总参谋部资历太浅,一战时他还不过是个副官;第二是曼施坦因具有“才子”的通病,即恃才傲物和卓而不群,夏伊勒的评语就是“遭到总参谋部绝大部分军官的嫉妒”,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职场人缘不好。
第三点是最要命的,那就是继任陆军总参谋长的哈尔德上将极为讨厌曼施坦因,尤其对他越级阐述战略思想特别反感。曼施坦因提出的西线作战计划其实是由龙德施泰特转交希特勒的,他当时的职务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还是属于参谋总部的体系之内,在希特勒和德军高层考虑和讨论《曼施坦因》计划期间,曼施坦因本人一直要求面见希特勒详细说明观点,哈尔德大为恼火,一脚把他踢出了参谋系统,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将其派往一线部队任职。
(总参谋长哈尔德)
1940年曼施坦因被任命为第38步兵军军长,按照军令和军政的双轨制度,各部队长属于军政范畴,换句话说,曼施坦因已被调离参谋系统,基本与陆军总参谋长的位置绝缘了。结果曼施坦因利用希特勒接见一批新任军长的机会,终于得以与后者当面交流,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虽然就此敲定了,但是曼施坦因也彻底得罪了总参,因为那不是他一个军长应该干的活。而哈尔德直到1942年底才因为跟希特勒吵架才被解职,这三年多时间里,曼施坦因已不可能回到总参谋部。
从此曼施坦因就成为了一名前线指挥官,苏德战争爆发时任第56装甲军军长、第11集团军司令官、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等职务,1942年因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巨大胜利而晋升陆军元帅。
(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
至于留在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更没有可能,希特勒用清洗冲锋队和陆军达成效忠的交易后,迅速拿下了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和陆军总司令,而全部由自己兼任,骨子里是对陆军”普鲁士军官团”的不放心。但是他仍不满意,又成立了凌驾于各总部之上的战时“最高统帅部”(OKW),如此一来等于说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都成为了OKW的子单位。
总参谋部的建立是普鲁士军队最重要的发明,它的核心是将旧时军队作战的“统帅决策”进化为“军官团决策”,用专业的军官和智囊团来制定战略与战术方针,说白了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代替军事独裁。然而希特勒设立OKW的举动,完全是一种倒退,又恢复成军队统帅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作为一名非职业军官,希特勒扼杀总参作用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战的进程,打仗终究不能全靠“元首的灵感和直觉”。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
希特勒从此绕开陆军总参谋部,而直接以最高统帅部的名义下达作战命令,总参谋长的权限虽然不算“形同虚设”,但也被严重缩水了,曼施坦因回去也是浪费,还不如在外做个统兵大将。而希特勒留在最高统帅部的贴身将领,则必须是绝对忠诚和完全服从的“奴才”,比如被称为元首传声筒的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元帅,曼施坦因这种在前线经常抗命撤退的选手,希特勒不可能留在身边。
曼施坦因尽管认可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但他同时认为战场上关于战略战术性的问题,希特勒应该交付给前线将领即可,尤其无法忍受希特勒动不动“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静态硬性防御政策,强烈要求建立“东线陆军总司令部”,潜台词是由他来主掌苏德战事,不肯放弃兵权的希特勒多次予以拒绝,在希姆莱等人质疑曼施坦因忠诚度的影响下,希特勒终于走马换将,1944年4月以莫德尔取而代之。
从根本上说,希特勒对于能力出众的曼施坦因只是利用或者大用,但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和喜欢过他。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曼施坦因就出身总参谋部,理论上说基本上也到了可以接替总参谋长的位置,因为“镰刀计划”越级上传的事,被踢出参谋系。
一个战略头脑远超普通人群的家伙,他看问题的眼光,肯定也远异于一帮俗人,你也别指望他会主动来找你和光同尘,他不欠谁,问题是任何一个单位,哪怕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也一样,平凡普通的俗人多,既然都平凡普通了,那划水摸鱼闲的蛋疼的时间也多,同样的时间,曼施坦因得琢磨施里芬计划如何进化到镰刀计划,而俗人们就有空串班扯闲篇:你丫看不起谁呢?看把你能的……所以曼施坦因在总参人缘混的挺惨,他到A集群任参谋长看到参谋系高层根据一战施里芬计划修改的法国攻略,通过龙德施泰德向希特勒提交了镰刀计划,希特勒对于战略还是相当敏锐的,但是这份战略计划在高层讨论中几乎被所有人反对,希特勒这时的威望也不足以独断专行,好在总参高层原本那份二战版施里芬计划不知怎么落到英国间谍手里,计划泄密了,高层才不得不通过曼施坦因的这份计划作为替代品。
也正是这时曼施坦因屡次坚持要面见希特勒,亲自阐明该计划战略思路的细节,最后成功面见希特勒,也成功的彻底得罪了总参参谋系高层,他被踢出参谋系,去担任部队主官了。战后曼施坦因自己终于也闲了下来,有时间蛋疼扯闲篇后,也开始对前面这些俗人战友展开群体攻击,在回忆录里大肆指责当年这些家伙的拖后腿行为,成为著名的甩锅侠。
不过曼施坦因无论是留在陆军总部还是参谋总部,其实也都没什么意义了,第三帝国时期,这两个部门已经不是可以主导陆军行动的部门,希特勒成立了一个最高统帅部揽权后,这两个部门已经变身为其下属执行辅助部门。而且从后来曼施坦因重新出头后,向希特勒提交的战略战术方案执行情况看,曼施坦因的计划总是固执的以纯军事眼光看待问题,没法满足希特勒需要全盘考虑的政治需求,因此东线的莫德尔成长起来后,希特勒立即把东线的重任交付给莫德尔,而非曼施坦因。
咱们凭良心说,莫德尔战术非常厉害,但这一时期,战略上尚且不够成熟,毕竟他发育的晚了点,到把权利交给他时,德国的后勤劣势已经很明显。而曼施坦因他们这一批老国防军体系的军官,最让希特勒失望的,就是他们始终无法体会第三帝国要么赢,要么死,不该有“打输了认输呗”这种选项,事实也是,发现战局无法挽回,莫德尔自杀了,希特勒自杀了,曼施坦因坦然的任打任罚,不说谁对谁错,但这确实是一种区别。
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许多人只看到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被称纳粹德国三大名将,却不知他们有不为认知的另一面。仅曼施坦因而言,可吹嘘他为二战德军最优秀的战略家,但国内为何又有甩锅帝、曼不群之称呢?实在的说,他的人品真不咋的,恃才傲物不为人喜,揽功推过一流水准。
1935年曼甩锅成为德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36年第一军需长,总参谋长贝克下的第二号人物,也是贝克的亲信与门徒,属总司令弗里奇一派。38年2月弗里奇被革职,8月贝克因其反纳粹的立场提出辞职后,曼甩锅在总参谋部和总司令部失去靠山,以应有实际军事指挥职务为由被清除出总参谋部,发配到西里西亚担任一步兵师师长。
但切切不要认为原因是他政治上反纳粹纳粹党人所为。此时的甩锅帝与亲近纳粹被纳粹赏识的古德里安、赖歇瑙关系亲密,为德军官团所忌惮才是根本。古德里安与哈尔德一度竞争总参谋长,希特勒有让赖歇瑙出任总司令的企图。布劳希奇、哈尔德的上任,是希特勒向德军高层固有势力的妥协。
波兰战役前夕,甩锅帝被任命为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有曼自身才华能力的原因,也是希特勒打压总司令布劳希奇、总参谋长哈尔德之意。
波兰战役后,甩锅帝在A集团军群参谋长位置上极不安分,屡次向上提出自己的计划。这让自命德军最优秀战略家的哈尔德极为不满,尤其是越级行为更不讨人喜欢,以至被排挤任一步兵军军长。尊卑有序,希特勒也难以制止。
可以说只要布劳希奇、哈尔德及其势力在台上,甩锅帝是到不了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的。1941年12月希特勒解除布劳希奇职务自任总司令后,他不会再放权让他人染指,也是对德军高层内部争斗的厌恶。
1942年9月哈尔德被解职,希特勒选择蔡茨勒任总参谋长是希望他出于感恩,为己所用,而不是面对曼甩锅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鄙夷奚落的口吻。况且希特勒对曼甩锅要求设立东线总司令的提议充满警惕。
当古德里安多次向希特勒推荐让甩锅帝任东线总司令后,希特勒言道:“曼施坦因也许能称得上是总参谋部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但他只能指挥完整的新锐师,却不会指挥我现在这样的残兵败将。我现在没办法为他组建一支全新的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所以任用他毫无用处。”
一语见的!从甩锅帝就任集团军群司令,除了个夸大其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哪次他判断对苏军的主攻方向?预估正确苏军的实力?凭这,以他不切实际的想象、一厢情愿的作派,只会把德军带入深渊,让德军失败得更快更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