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临阵换帅是否正确?

当然不正确了!在战场上临时换帅是兵家大忌。

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临阵换帅是否正确?

1944年6月28日,已经登陆诺曼底22天的美英盟军正在卡昂和瑟堡与德军苦战,德国人虽然顽强地封锁着盟军进入法国内陆的通道,但在对方绝对优势的大口径舰炮火力和轰炸机的打击下,伤亡非常惨重。这天中午,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和“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接到最高统帅部的通知,要求两位陆军元帅第二天赶到伯希特斯加登与希特勒会面,汇报西线战场局势并研讨下一步作战方针。

(莫德尔元帅)

在此之前的几天中,龙德施泰特通过电报不停向元首大本营请求“下一步战斗指示”,希特勒心里门清,这位老迈的陆军元帅实际上是在请求撤退:允许他撤出盟军的舰炮打击范围、撤出从英国起飞的盟军轰炸机作战半径、放弃法国内陆一口气撤至德法边界的西部壁垒“齐格菲防线”,希特勒没有明确的回复意见,但对左右说道:“看来,他需要休息了,最好是长期休假”。不过,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希特勒仍然需要认真权衡,因此电召两人回国晋见。

高级军事会议于6月29日傍晚6点准时开始,希特勒首先给两位元帅观看了V1火箭在伦敦造成破坏的照片,告诉他们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般的逆转,并且扬言将派遣1000架最新式的喷气战机夺回制空权,总之越说越离谱,但有一点与会的将军们听的非常清楚:不许撤退,打法照旧。龙德施泰特干脆不敢言语,隆美尔壮着胆子要求“谈谈我们的政治局势”,试图建议希特勒在西线与美英有条件停战,他的元首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陆军元帅,请谈军事局势”!

(龙德施泰特元帅)

毫无结果,这会开与不开没什么区别,两位陆军元帅垂头丧气返回法国各自的司令部,6月30日深夜,西线装甲集群司令施彭韦堡将军向龙德施泰特提交了一份前线形势报告,建议从卡昂一线撤出,在敌人的舰炮火力之外进行“富有弹性的作战”,龙德施泰特随即转交大本营。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接到报告后立即打电话过来询问战况,龙德施泰特表示对诺曼底的反击未能奏效,“希特勒的传令兵”凯特尔在电话里大喊大叫: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

龙德施泰特实在忍无可忍了,没好气的回答道:“讲和!你们这些蠢才,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吗”?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当希特勒听到这句话之后的反应,果然,次日上午获悉报告和转述的希特勒勃然大怒,不仅拒绝了从卡昂撤退的命令,并且马上派特使给龙德施泰特送来一枚高级勋章和一封解职信,同时被解除职务的还有装甲集群司令施彭韦堡。

(隆美尔元帅)

隆美尔接到龙德施泰特被解职的通报后,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将会接替西线德军总司令一职,随即兴冲冲赶往巴黎听宣,结果在7月3日才知道,继任者是陆军元帅克鲁格,隆美尔清楚的意识到:希特勒已经不信任他了,下一个被解职的恐怕就轮到自己了。

就战争进程和战场态势而言,希特勒换掉龙德施泰特其实是正确的,这位陆军元帅已经失去了斗志;然而没有晋升隆美尔为西线总司令又是错误的,因为“B集团军群”是诺曼底战役期间的德军主力,以隆美尔的性格不可能完全尊重任何一位西线总司令,必然造成指挥重叠和内部人事混乱。更重要的是,隆美尔好歹是有独立见解和作风的将领,关键时刻他敢于抗命而率军撤退,这一点在北非已经得到过证明。

(西线德军两位总司令)

克鲁格在1940年法国战役时已任集团军司令,是第7装甲师少将师长隆美尔的顶头上司,1943年在苏德战场上担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时,因车祸负伤被希特勒顺势免职,养了半年伤,坐了冷板凳,并且与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藕断丝连。尤其要命的是,克鲁格与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一样,从骨子里就瞧不起甚至反感“后起之秀”隆美尔,赴任当天下午,就给隆美尔来了个下马威。

克鲁格趾高气扬到达“B集团军群”总司令部,当着部属的面就开始教训小他9岁的另外一位陆军元帅:“隆美尔元帅,你没有得到元首的绝对信任,没有全心全意地去执行元首的命令,从现在起,你必须学会无条件服从命令”!如此的盛气凌人让隆美尔怒不可遏,他回敬到:“你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跟一位陆军元帅说话”,克鲁格反唇相讥,说出了让隆美尔无法忍受的一句话:

“算了吧,迄今为止,你还没有真正指挥过比一个师更大一点的部队”。

(克鲁格元帅)

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两位西线德军的重量级人物就算彻底崩了,从此以后,克鲁格下达给“B集团军群”的命令通通被束之高阁,这一情况直到7月17日隆美尔重伤回国,希特勒换帅的后果反而让西线局势雪上加霜。当然克鲁格也没得瑟多久,1944年7月20日“狼穴”爆炸案发生,被捕的密谋分子交代曾与克鲁格有染,8月15日,跟前任一样开始要求撤退的克鲁格被解除职务,并被要求汇报在德国的行踪,自知下场不妙的克鲁格在归国途中服毒自杀。

事后,希特勒将克鲁格的绝笔信交给约德尔并说:“这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克鲁格应该被处死。”

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也被逼自尽,就这样,西线德军的两巨头一起被希特勒收拾了,接替他们的,是被希特勒称为“东线救星”的莫德尔元帅,实事求是的说,这一任命来的也许略晚了些。

(希特勒召见莫德尔)

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临阵换帅是否正确?

诺曼底战役爆发的时间是在1944年6月6日,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是在6月29日被希特勒解职的,当时盟军已经在诺曼底地区站稳了跟脚,德军装甲部队的反击失败了,全面转入了防御之中。在西线下一步的作战问题,龙德施泰特元帅同希特勒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最终导致了龙德斯泰特元帅的被解职。

争论的焦点是德军是否应该撤出诺曼底,以便撤离到新的防线上进行坚守,由于现有的防线以及后方都除外盟军的空军轰炸之下,而且防线大部分都是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在盟军的持续不断的空袭下德军每天的损失都很大,可以说德军正在执行一场代价高昂的防御战,而他们的坚守并不能给局势带来根本性的改变。龙德施泰特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都向希特勒提出了大范围撤退的请求,至少也要进行有限的撤退,由步兵利用奥恩河的地利进行防御,以撤出前线的装甲部队进行修整重组,准备应付盟军越来越强大的进攻。

希特勒坚决反对龙德施泰特元帅和隆美尔元帅的撤退请求,他拒绝承认前线指挥官对于战略的悲观分析,他认为只要守住现有的防线,重新调集新锐部队再度发起反击还是有可能将盟军赶下大海的。这种假设不无道理,但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德军是否还有拥有执行大规模反击的新锐部队,尤其是确保这一反击所必需的强大空军。希特勒的真实想法应该是不愿意承认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成功,只要德军仍旧在诺曼底坚守,那么就存在将盟军赶下大海的可能,哪怕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德军大规模的撤离诺曼底,则意味着盟军彻底在西线站稳跟脚,德军两线作战的局面将不可避免!从历史上看,两线作战对于德国来说就是必败无疑。

双方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就这样希特勒解除了龙德斯泰特元帅的职务,新的西线总司令由刚刚伤病归愈的克鲁格元帅继任,不久隆美尔元帅遇袭重伤,于是B集团军群的司令一职也由克鲁格元帅兼任了。至于更换将帅是否正确已经无关紧要了,在希特勒下令不准撤退时,西线德军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换谁也不可能完成希特勒那不可能的要求。

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临阵换帅是否正确?

克鲁格元帅的照片错了,照片上的是冯.博克元帅

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临阵换帅是否正确?

正确。这证明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需要隆美尔这样的将领才能挽救西线的局势。就换帅而言,这一做法极为正确,然而不久之后苏联在东线展开了巴格拉季昂行动,一举击溃德中央集团军群,德国东线战线面临总崩溃的境地。

这使得希特勒在盟军登陆并向法国内陆进军的关键时期,难以调集足够的兵力进行反击。

一个优秀的统帅,却没有足够的军队,也就回天乏术了。

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临阵换帅是否正确?

诺曼底登陆,东西夹击,两线作战,元首明白垮掉是时间的问题。此时希特勒与军方关系紧张,互不信任。临阵换帅除了军事上的安排,最大的作用是处理与军队的关系,进一步洗牌,即为本土防御作战做铺垫。他不到二个月就在大本营挨了自己人的炸弹,穷途末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