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1938年9月27日,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收到了属下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的緊急电文:“师团不断遭到右侧敌人的射击,12时似乎进入梁山附近,出现新的敌人,兵力与番号不明,正交战中”。这封电报差点没把冈村宁次气昏过去,在他看来,诸如“似乎”、“不明”这样的用词根本不应该是一个中将师团长说出来的。

(日寇11军司令冈村宁次中将)

第106师团执行的是战役穿插任务,原因在于日军侦察机意外发现,国军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的主力正在迎击本间雅晴的第27师团,在部队调动中露出破绽,于南浔路和瑞武路之间出现一个宽约10几公里的缝隙。冈村立即命令第106师团全部轻装,由这道缝隙钻进去,俯击中国军队侧背,配合正面的第27师团和第9师团,一举击破薛岳兵团主力。

松浦得令,命师团将所有重武器由挽马换成驮马(懂鬼子编制的自然理解),步兵每人携带200发子弹和六天的干粮,一头钻进赣北的崇山峻岭之中。从战术角度看,冈村宁次和松浦师团的计划是非常大胆和有效的,一旦106师团突然出现在中国军队身后,薛岳的防御体系必然大乱,以抗战初期双方的战力差,崩溃在所难免。

(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

然而不经意的一件小事情,却让松浦老鬼子和他的20000名(特设师团也是两旅团)鬼子兵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那就是日军在1938年仍在使用的军用地图。

说来也巧,这版军用地图正是冈村宁次搞来的,十三年前的1925年,冈村宁次中佐受聘担任北洋军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军事顾问,次年秋天,他陪同孙传芳驻跸九江迎击蒋介石的北伐军。在此期间,他搞到了一份1:50000的华中军事地图,在孙传芳溃退时趁机携图溜走,回国后献给了日军参谋本部,并为此得到一大笔奖金。

从这件事情来看,后来抗日军民称其为“冈村老贼”并不为过。

松浦师团使用的这版“冈村”牌地图很不精确,赣北山区很多地点和地貌都是错的,有些要点干脆没有标注。九月的江西秋雨绵绵,山区大雾弥漫,日军不仅经常前后队失去联系,甚至走着走着连自己在哪都不知道了,这种事有个汉语名词叫“迷路”。更要命的是,赣北山区富含磁场,鬼子的罗盘还失灵了。

地图是错的,罗盘是坏的,于是松浦率领20000多鬼子在大山里瞎比转悠,很快就被欧震的第4军警戒部队发现了。

(薛岳在战役指挥中)

日军的穿插计划是攻击第一兵团侧后,但反过来说,中国军队只要一转身,也可以迅速完成对106师团的战术包围,这是把双刃剑。薛岳闻报,立即调整部署,以有力一部阻击敌27师团等部,集中四个主力军不动声色向松浦包抄过来。

薛岳这边也有一件小事发生,就是突然接到蒋委员长电报:“第74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往长沙整补”,想来是俞济时要求歇歇了,蒋介石保护嫡系的毛病自然一直都有。要是换了别的将领,恐怕也就从了,偏偏薛岳是个脾气很犟的主儿,当即回电:各军伤亡都很巨大,都未曾调下整补,第74军亦当缓予整补。

(第74军俞济时等主要军官)

蒋介石被噎得一愣一愣的,又清楚道理在薛岳一边,于是把气都撒到俞济时头上,命令他服从薛岳指挥努力作战,俞济时只好照办。如果第74军战前撤离,或者是骄狂的俞济时像之前一样不太听招呼,后面的仗还真不好打。

就这样,中日两军都在小事情的阴差阳错之下,逐渐走向了厮杀的战场。1938年10月2日清晨,薛岳向各部下达了围攻106师团的命令,同日,第4军先头部队在万家岭正西方向上的雷鸣鼓刘村,与搜索前进(不如说摸索找路)的日军尖兵中队迎头遭遇,战斗随即打响。

战至10月13日,师团司令部差100米被端掉的松浦淳六郎,在付出10000多人的伤亡后,率106师团残部逃出赣北大山,成为日本陆军史上第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师团,史称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最恰当的一个例子应该就是我们高中时候写作文经常用到的“一个马掌钉葬送了一个王朝”的故事,一个马掌钉是多么小的一个物件,不但改变了一场战役的结果,甚至还结束了一个时代!

查理三世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弟弟,也是约克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在位期间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改革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篡位者,如此争议,可见这位国王的影响力。

然而这位拥有巨大争议的国王,就是因为马掌钉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政权,在一次战役后,查理三世让铁匠给他的战马钉掌,因为铁片不足,这位铁匠在最后一个马掌上少钉了一个钉子,结果在战斗中,查理三世在冲锋过程中,马掌脱落,查理三世摔倒在地,致使军心大乱,查理三世被敌人所打败。

当然,这个故事真假难辨,也只能是我们当做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个举例而已。

本文要说的事件是辽沈战役中,东野一支小分队捣毁廖耀湘指挥部的故事。

廖耀湘是国民党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国民党中被老蒋所器重的大多数将领都是黄埔出身,很少有像廖耀湘、邱清泉这样黄埔出身后又到国外进修的,尤其是廖耀湘黄埔六期毕业,再到法国圣西尔军校就读,成绩优良的将领。

廖耀湘回国后,蒋介石对其很器重,让其担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师的少将参谋长,后来率领第22师参加缅甸作战,后到印度整训,所部后被编为新6军,是国民五大主力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孙立人被雪藏,新1军也交到了廖耀湘的手上,一时间廖耀湘在国民党中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国民党五大主力,他自己就掌握了两支。

廖耀湘是圣西尔军校机械化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肚子里还是有点东西的,其军事理论“滚筒撤退法”在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的时候,廖耀湘曾经用过,当时廖耀湘以一个师的兵力抵挡日军21天的进攻,名声大震。

到辽沈战役后期,老蒋前期让廖耀湘去救援,锦州被攻下后,老蒋让廖耀湘去攻下锦州,后来杜聿明给廖耀湘出了主意,就是将部队全部调往营口,然后撤退,在撤退的时候,要是快点跑,或许真就叫他跑了,但是这个廖耀湘非要来点洋墨水,显摆显摆他的法式滚筒,来一个逐级抵抗,逐级撤退,十多万的部队一滚就晕了。

廖耀湘连自己的部队所在地都无法确定,针对这种混乱的形势,东野指示各纵队“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

给廖耀湘来了一个以乱打乱的态势,随后东野各部队为了打乱廖耀湘兵团的防御部署,进行大胆穿插、渗透、分割,当时担任黑山阻击战的三纵7师21团3营冲进了胡家窝棚,此一举打掉了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指挥部被端掉后,廖耀湘虽然侥幸逃脱,却已经乱了阵脚,兵团很快就被打成溃不成军了。

由此可见,负责追击的三营八连二排可是做了一件影响战斗结果的“小事”。

实际上,打仗就是于细节处寻找到敌人的蛛丝马迹,在战斗期间,林老总虽然将指挥权下放给各纵队,每天都要听取战况和缴获情况,胡家窝棚战斗结束后,参战的人员根本就不知道,然而,林老总在听取参谋上报的数据时就立刻感觉不对劲。

当参谋读完胡家窝棚战斗的缴获时,林老总连问三句: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

最后林老总斩钉截铁的说: “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双方水平,高下立判了吧!读过圣西尔又怎样,第一名毕业又怎样!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有时候往往因为某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或者某件很小的事情而改变了历史的前进轨迹,我们可以称为蝴蝶效应。许仪后冒死向大明传递丰臣秀吉欲侵略大明的消息,使大明避免了一场无准备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许仪后是明朝江西吉安人,已经商为生,常年在海上来往。当时的海域基本上是海盗的天下,果然,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许仪后在广州附件的海域被倭寇抓住,几经辗转,卖到了日本为奴。当时可没有什么人权保护法,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被卖到了日本,被日本官方称为“逋逃之种”。但是,许仪后比较幸运,他精通医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救治了萨摩藩岛津家的小孩,藩主岛津义久十分感激他,同时也欣赏他的医术,就把他留在身边做御用医师,此后,许仪后就在萨摩藩安家,娶妻生子。

不过,虽然许仪后在日本安家,但是他从来没忘记过,大明才是他的祖国。就这样,时间过得飞快,来到了公元1591年,大明万历十九年,日本天正十九年。此时的日本,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持续100多年的战国时代。在国内已无对手之后,丰臣秀吉把目光投向了明帝国,一个狂妄而十分具有野心的计划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他要进攻大明,挑战从唐朝白江口之战后,维持了一千多年的东亚秩序。要攻打大明,必须先攻下朝鲜作为跳板。在壬辰倭乱的前一年,丰臣秀吉已经开始着手备战了,他在离朝鲜较近的九州囤积了大量军需物资,调集军队,打造战船和火器,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朝鲜的大明对此全无察觉,战争的阴云,已经逐渐靠近。

但是,日军在九州的行动,引起了许仪后的察觉,而且他还观察到,萨摩岛上来了很多军队,旗号都不相同。在萨摩藩主家多年的生活经历,时他同时拥有商人的敏锐和不俗的政治眼光。他意识到,日本正在酝酿一次大的军事行动。日本国内已无战事,唯有可能的是用兵朝鲜。但是,他还不敢妄下结论,于是秘密展开调查。这一调查不要紧,结果吓了他一大跳,丰臣秀吉的目标竟然是隔海相望的大明。“疯子,一定是个疯子”,他在心里咒骂丰臣秀吉,但是,此时让他心急如焚的是,如何把日本要攻打大明的消息传到大明,因为他明白,在大明朝堂看来,日本只不过是蕞尔小国,是无论如何不敢挑战大明的,对于日本的意图,肯定没有察觉。

刚巧,在岛津家军队里也有一个中国人,叫郭国安,是一个下级军官。许仪后找到郭国安,一番试探,发现这个人虽然在日本军队中服役,但也同他一样,有着拳拳爱国之心。于是,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郭国安,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推断,整理成了一份报告,里面详细阐述了日本国内现状,关白是谁,以及攻打大明的意图和备战情况,甚至许仪后还推算出了日军详细的出兵日期-壬辰年三月一日,与日军实际的出兵时间仅相差几日。

报告写好后,怎么送出去成了一个大麻烦,许仪后自己已经有妻儿了,而且平白无故消失也会引起岛津义久的怀疑。这时候,他的一个徒弟,也是他的江西老乡,名叫朱钧旺的站了出来,以性命担保,一定把信送到大明。之后,许仪后联系到一个在日本卸货的福建漳州商人,请求他把朱均旺偷偷带回大明。这个商人虽然答应了,但却要等他把货物卖完才能返航回大明。许仪后和朱均旺只好焦急的等待。这时候,出现了一件祸事,几个同许仪后走的比较近的中国人,察觉到了他的行为,这几个汉奸为了邀功请赏,将这件事报告给了丰臣秀吉的亲信。丰臣秀吉知道后大怒,将许仪后投进监狱,准备处死,许仪后在狱中将所有的事都自己揽了下来,对于郭国安,朱均旺只字未提。这时候,岛津义久急忙出来劝阻,他同许仪后感情已经很深厚了,再说,他其实并不同意丰臣秀吉出兵大明,不光岛津义久自己劝阻,他还把秀吉的死对头德川家康给搬了出来,一同劝阻。一番运作之后,秀吉终于同意不再追究许仪后,将他从牢房放了出来。此时离日本出兵只剩三个月了。

出来后的许仪后立即联系上朱均旺,而那位福建商人也终于要返航了。朱均旺藏在仓底,生怕被别人发现,苦不堪言。经过四十多天的海上颠簸,船终于到达了福建。一下船,朱均旺顾不上劳累,马上将报告交给了福建军门。此时离日军出兵只剩四十四天。

终于,报告经过层层递交,送到了大明兵部尚书石星手中。朝廷对这份报告极为重视,立马着手准备援朝。最为可贵的是,这份报告中还提出了对日军的应对之法,"水陆互攻,日夜并杀。斯时也,倭不及饱食,丽不及为应,途分主客,后无援兵,不习水战,不敌火攻。"这个建议,对大明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后来朝鲜战局的进展惊人地相似。日军的失败,正是由于"不习水战",后勤补给困难,才在中朝联军"水陆互攻"的攻势下一路溃败。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一直被满天的各类情报搞得晕头转向,耿直的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后不停地在耳边催促斯大林,以允许在西部边界部署兵力,提高警戒以待命,这令脾气暴躁的铁腕人物斯大林怒不可遏,出于秉性使然斯大林权当这些警告纯属一派胡言,甚至认为这些情报人员已经投敌叛国了。

发点脾气是小事,但不可因个人情绪迷失了判断力,斯大林对于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的正谏不讳置之不理,相信希特勒不会傻到再次把德国潜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即使入侵苏联,那也是要等到拿下英国之后的事了。斯大林沉浸在自己的计划当中,企图趁希特勒进攻英国之际,再次为苏联开疆拓土,谋取更多的土地。

当接到朱可夫德军正在轰炸西部边界城市报告的时候,斯大林瑟瑟发抖,瞬间傻眼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还执迷不悟,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认为希特勒只是在挑衅,还特意给了德国大使馆打电话,同时命令前线各级指挥员尽量克制以避免事态的复杂化。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就损失上百万人,丢失了大量的土地,最后斯大林为收复失地葬送了苏联两千多万军民,斯大林悔不当初,因个人秉性不听朱可夫等人地直言进谏。

而在抗日战争中,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当时的广东省长吴铁城从情报得知,日军在进攻武汉的同时蓄意开辟第二战场,即以四个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大举南犯,以切断国民政府接受外援的交通补给线,策应武汉会战以迅速结束战斗,而日本倾国之力发起的武汉会战,已经支撑不起大规模的消耗战,所以力求速战速决。

但蒋介石已经被武汉战事搞得焦头烂额,无力顾及广东战事,对吴铁城的情报不以为然,认为纯属谣言,国军75万大军与日军25万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日军已经分不出太多的兵力进行两线作战,这种“小事”不足为虑,甚至还下达了手令,向广东的第四战区副司令官兼第十二集团的余汉谋要兵,要求增派一支精锐之师支援武汉会战,只要保住武汉,则广东必无虑。

蒋介石的这一手令导致了广东防线的空虚,也高估了余汉谋集团的战斗力,日军抽出三个不满员的师团迅速组建了21军,总兵力不足四万人,在古庄干郎的率领奇袭广州,余汉谋第十二集团军各部协同及抵抗不力,导致广州城十天就失守了,广州的丢失粤汉铁路也被日军切断了,武汉也没必要再做孤军困守,于是蒋介石决定放弃了武汉重镇,武汉会战也就此结束。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偶然事件改变战场结局的很多。这里说一个最著名的。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战争中双方共投入近100万人,双方损失70多万人。

这次战役最终英法联军以惨重的代价赢得了胜利,打破了德军占领巴黎的企图。英法的胜利源于偶然事件_一名士兵打偏了炮弹。

当时,经过长时间的消耗 法军武器弹药所剩无几。战争的天平向德军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一名新兵把宝贵的炮弹打偏了。没想到,炮弹不偏不倚偏到了德军的炮弹库里。引发了连环爆炸,德军六十多万大口径炮弹和其他数十吨弹药全部报销。战争的天平倾向了英法联军。还有二战时惠通桥事件也是偶然事件改变战争进程。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战役,即双方或多方军队为达到某种目的并根据战略本身所赋予的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一场战役必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这一切的产生只是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因此胜利即是战争的唯一存在价值。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只有方方面面具体到位才有胜利的可能性。

但有的时候,在胜利在即之际某些小的方面出现纰漏差错也会使战争结果发生戏剧性转变,本该有把握胜利的军队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正如筑堤千里,最后因为小小蚁穴而崩塌,战争也是如此。

公元667年,徐茂公征讨高句丽,徐茂公骁勇果敢,眼看胜利在即,奈何随行之人元万顷心高气傲、蠢笨无知,在檄文中嘲讽高句丽“不知守鸭绿之险”,高句丽中有良才看到此话,派重兵固守鸭绿江,后唐朝军队因无法过江,无功而返。

再到近代,1930年中原大战之时,冯玉祥、阎锡山约定联合攻打蒋介石,军队壮大、计划周全,胜利也是唾手可得,但参谋粗心将会合地点“沁阳”误写成“泌阳”,导致双方军队无法会和,合击计划也泡了汤。

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埋下了项羽死亡的引线,若如项羽在此刺死刘邦,那也就不会有刘邦的强大,也不会有日后的尸骨寒凉。如若在战场上一匹马因丢失了一颗铁钉而损失了一只马掌,那这匹马也就理所当然的牺牲在战场上,但很可能是一匹马的死亡致使一场战役的失败,又造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灭亡。战场上无小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关系国家危亡。

战场上的每一步都必须经过精密计算才可下脚,毕竟前方是深渊还是高地我们无从知晓。“细节决定成败”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成就完整大事,事实证明马马虎虎终会出现纰漏,希望今人以史为鉴,在细微之处见晓端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