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曾经发生过一场举世罕见的战斗,中美双方围绕一座桥梁反复三次争夺,最终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力量和工程能力,空投桥梁构建并修复了桥梁,逃离了志愿军的包围圈。这场战斗给对阵双方军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给两军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又称长津湖战役),对已被诱至长津湖地区的“联合国军”发起反击。当时的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度,志愿军九兵团第20、27两个军约10万人(九兵团共三个军总兵力近15万人)在长津湖完成合围,将美军陆战一师及第七师一部,合计约6.5万人团团围困。

当时的美军陆战一师刚刚经历了二战,所部士兵算得上身经百战,师长奥利佛史密斯刚刚上任师长4个月,由于在太平洋战争中屡立战功,备受上级认可。

在志愿军的猛烈打击下,美军第七师第31团级战斗队被整建制歼灭,美军陆战一师也被分割突破,他们在猛烈火力掩护下不顾一切向南逃窜。

最终逃到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士兵有近万人,其中伤员约5000人,这些败兵只有一个念头:快点逃离这个鬼地方,离中国人越远越好。

在通过下碣隅里之后,有一个必经之地叫做水门桥,水门桥本是一座水电站,为方便通行,在输水管道上方铺设了道路和桥面,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道路。

12月1日,志愿军58师172团2营爆破小组赶到了水门桥,将桥面炸毁。按照志愿军当时的计划:美军无论如何也要3~5天才能修复,只要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过,那么九兵团就能顺利吃掉陆战王牌一师。

然而事实说明,志愿军轻视了美军的工程能力。陆战一师工兵营在装甲部队掩护下,仅用了40个小时就修复了桥梁,虽然只是简单的混凝土浇灌,但也能勉强通过车辆。

看到美国人把桥修通了,志愿军战士们不免纳闷。12月4日,爆破小分队再次赶到水门桥,将整个路面连同梁箱一起炸毁,并留下人员在现场观察。

他们很快就发现,美军工兵使用钢木等材料在原来的桥墩上架起了一座简易桥梁,再次使其恢复通行。美军还加强了对水门桥的防御,派遣了一个配属40辆坦克的步兵营驻守于此。

12月6日,决不放弃的志愿军小分队夜间再次赶到,在美军的火力拦截之下,使用多个50公斤炸药包将桥面和桥墩一起炸掉,整个水门桥留下了8.8米长的大口子。志愿军评估之后认为,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不可能修复这座桥。

不过,美军工程能力了显然超出了志愿军的预计。尽管战场上的美军工程兵已经用完了工程材料,无法再抢修这座桥梁,但陆战一师第一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却提出了一个扭转局面的建议:直接空投桥梁组件。

经美军工兵现场计算,需要4套载重54吨的M2贝雷桥组件,就可以将这个缺口修复。但为了保险起见,美军向日本三菱公司订做了8套。为了确保空投成功,美军还专门订制了最大的降落伞,匹配这些桥梁组建。

12月8日,第314空运联队的8架C-119运输机飞行1000多公里,将总计10.2吨重的8个桥梁构件空投到水门桥附近,其中一个落地损坏,一个空投到志愿军控制区,其余6套准确的落到美军阵地。

美军工兵连夜施工,第二天就搭建起一座全新的钢结构大桥。而此时的志愿军已经没有能够再次破坏桥梁的炸药。

12月10日,美军1500余辆汽车和坦克从桥上隆隆驶过,逃离了长津湖地区。美军过桥后,还炸毁了自己刚刚修复的桥梁,以阻止志愿军的追击。

(下图为美军贝雷桥组件)

这场围绕水门桥的战斗反复三轮破坏与修复,最终以美军突围结束。美军在夺命逃亡中的奋力挣扎,加之较好的战术素养,使得陆战一师够逃出生天。这其中,美军强大的工程能力留给志愿军深刻印象,而这正是我们当时极为薄弱的短板环节。

整场战役过后,陆战一师尽管伤亡过半,但仍然被美国总统授予集体嘉奖令,并颁发了多达19枚国会荣誉勋章。期间,还有一场美军特遣队通过“地狱火山谷”的战斗,号称美军历史上最艰险一战,美军华人军官吕超然使用汉语诱骗志愿军,并导致了重大伤亡,也获得了这枚勋章。

这场历时17天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虽然成功的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部队逐出了北方,但没有实现合围歼灭陆战一师的目的,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天气极端严寒,加之后勤和医疗保障薄弱,志愿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整个九兵团几乎被打残,此后在战争中再也没有发挥主力作用。

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1949年12月,复出的国民党名将薛岳到任“海南防卫总司令”时,海南岛上陆海空三军种类齐全 ,拥有地面部队五个军18个师11万余人,海军第三舰队的军舰50余艘,空军四个大队各类战机45架,甚至还包括部分装甲兵和海军陆战旅的第四团,两者均是反登陆作战的有力部队,总体而言,海南岛守敌在那个年代确实可以称为“立体防御”。

(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

从广东省延伸出来的雷州半岛是距离海南岛最近的大陆,即便如此,两者之间的琼州海峽平均宽度也达到30公里,以木帆船横渡的话,顺风顺流需要五到七个小时,如果期间风向和潮流变化,时间更无从估量。须知两栖登陆作战,是现代战争最为复杂的形式,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美英盟军是在绝对的海空优势下才获得成功的。

而负责解放海南岛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的第40、第43两个军,总兵力亦不过10万余人。由兵团正副司令员邓华、韩先楚指挥的解放军渡海部队,没有飞机、没有军舰、甚至一开始连木帆船数量都不足,无论从哪方面条件看,成功登陆和顺利解放海南岛都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薛岳再次构筑了抗战期间就多次命名的“伯陵防线”,防线的部署要旨是:海空军主力置于岛北,用以封锁琼州海峡,防止解放军渡海进攻;陆军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用来构筑三道防线和围剿岛上五指山区的“琼崖纵队”,并留出5个师为机动预备队。据此,薛岳有理由宣称伯陵防线“坚不可摧”,渡海部队“有来无回”。

国民党守军的劣势在于,第一,海南岛上原来的老大是曾经的“南天王”陈济棠,手底下掌握着30000多人的基本部队,面对空降而来的薛岳,屈就“海南省主席”的老陈很是不爽,薛岳很难顺畅指挥陈济棠旧部;第二,海南岛上有一支坚持了20多年游击战争的“琼崖纵队”,并且已经发展到近20000人,只是因为装备较差,不能对岛上敌军构成致命威胁;第三,逃到海南岛上的国军大部都是由大陆逃来的余汉谋集团残兵败将,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大打折扣。

(十三兵团副司令、40军军长韩先楚)

在华南分局和四野的领导下,解放军著名战将韩先楚根据实际情况,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进程“拢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夺船。

按照一次至少渡过一个军的计划,我解放军至少需要1000条船只(每艘可以运载30人),由于敌人败退前已将雷州半岛的船只劫掠一空,第十三兵团只搜集到400多条木船。为解决登陆部队船只不足的问题,四野曾考虑到澳门和香港购船,但最终没有成功。直到群众送来消息,在不远的广西北海涠洲岛上,有被敌人劫去的400多条双桅大船,且驻守敌军仅有500人。

韩先楚大喜,立即命令第40军奇袭涠洲岛夺船,到渡海作战发起前,我军已准备了1000多条船和1400多名船工,同时将美制道奇卡车的发动机拆下来,把20几艘机帆船改造成装备野战炮、战防炮和重机枪的“土炮艇”,堪称军史奇闻。

度度狼军史原创,搬运必究。第二步,偷渡。

为支援琼崖纵队的反围剿作战,加强岛上的接应力量,同时摸索渡海作战的经验,解放军前指制定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和最后登陆结合”的计划,拟以两个军各派一个加强营,分别在海南岛的西北、东北地区实施登陆。

1950年3月5日,第40军加强营的800人和第43军加强营的1000人按计划登岛成功,顺利进入琼崖纵队的根据地。3月31日,第二批偷渡的一个加强团3700人再次成功登陆,使岛上我军的力量大为增强。

第三步,强渡。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950年4月16日,第40军、第43军主力开始强渡海峡,千帆并进发起解放海南岛的总攻。第43军先头部队第128师登陆后将敌252师包围,薛岳随即调集六个师实施“反包围”,试图歼灭我军首批登岛部队,而邓华和韩先楚指挥40军主力和43军一部,又对薛岳的机动部队进行了“反反包围”,发生在黄竹和美亭地区的激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场双方军队的大兵团战役,战至4月21日,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

(登岛部队与琼崖纵队会师)

人民解放军随即兵分三路,在琼纵的配合下奋勇追击,“兵败如山倒”的薛岳和陈济棠所部一路狂逃,22日薛岳等人乘飞机逃往台湾。解放大军一直追到三亚和榆林,追到天涯海角,至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歼敌33000余人,解放战争中最后一次进攻战役胜利结束。

解放海南岛战役,历时58天,第四野战军部队以木船对阵敌人的飞机军舰,以同等兵力彻底击溃敌人,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称为“逆天的军事行为”毫不为过。

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战争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必须与政治、经济等紧密相连,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必须考虑背后的因素。近些年关于解放战争中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出现了很多争议。因为从人员损失情况看,14万人南下,出山的时候只剩下了七万人,单从人员损失来说的确不划算,但是若全面考虑战争,就会发现挺进大别山是一部伟大的棋。

1946年解放战争进去到第二阶段,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西和山东。而中央和华东战区在重点打击下,解放区不断减少,到面三月份胡宗南已经占领了延安,毛主席和党中央不得不在山沟沟里面转圈。虽然说我党初期的作战原则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随着解放区根据地不断被压缩,无论是西北野战军还是华东野战军都面临战略迂回空间被压缩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很早就有对解放战争发展进行思考,所以毛主席在1946年3.4月份就提出了外线作战的设想,计划军队跳到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敌占区。

中央在解放战争初期制定的战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所以中央派遣了很多干部建设东北,而南面基本不会过多的南下主动进行攻击,所以华东,西北及晋冀鲁豫的战争大多数都是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我军再依靠解放区的优势对国民党部队进行围歼。从军队作战的效果看,我军在有后方群众支持下,战绩非常可观,但是由于战争在解放区进行,除了解放区缩小之外,对解放区的经济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以至于解放区的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内线作战是战争上的胜利,但是在经济上并不能称之为胜利,长此以往解放区的经济必将不堪负重。从政治层面说,华东解放区丢失了涟水,西北解放区丢失了延安,华北解放区丢失了张家口等,这些解放区丢失了首府,政治上非常不利,还有可能打击我军的势气。

毛主席做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考虑战争结合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大手笔的策划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计划。这不仅仅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更加重要的是将战争引入敌占区,消耗敌人的经济,而减少自己经济的消耗,不仅仅是军事反攻,也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攻。

刘邓大军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主机部队,当时主力部队加上地方部队达到了46万之多,仅次于东北野战军。并且在“向南防御”的战略指导之下,晋冀鲁豫解放是各解放区中做的最好的战区,他们基本上没有让国民党北上一步,而且歼灭国民党军队为各大解放区第二。

这样一只主力部队,一旦南下生死未卜,因为南下大别山不仅仅说大别山在敌占区,而且大别山即可以威胁武汉,又可以威胁南京,对国民党而言威胁太大,国民党是一定不会轻易让解放军站稳脚跟。其次从晋冀鲁豫解放区到大别山要经过黄河,淮河等河流,还有黄泛区,具有极大的危险。

现在去分析挺进大别山要注意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当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对国民党依旧有巨大优势;二是刘邓大军南下没有后方,也就意味着给养不能即使供给,伤病员不能得到及时安置,枪炮越打越少。所以可以形象的说刘邓大军南下是用一个尖锐的矛在刺破盾牌,尖锐但是易脆。当年华东野战军分兵外线作战多次失败就是例子。

也就是基于挺进大别山的复杂性和困难,毛主席当时有三种结果预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毛主席一向是自信人生两百年,做出这样的预计,可见毛主席对挺进大别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做为刘邓大军的统帅,刘伯承元帅同样觉得此次南下凶险万分,犹豫不决,直到中央发了一封电报,上面有“陕北已经极为困难”的字样时,刘邓两位非常有大局观的军事将领开启了挺进大别山的征程。

刘邓大军首先虚晃一枪度过黄河,然后趁黄河涨水之际摆下迷魂阵,巧妙的南下,等蒋介石反应过来,刘邓大军已经开始了大踏步的跨越。大军度过沙河,到过黄泛区的时候重武器全部丢失,战斗力下降很多。但是大军继续南下,在汾河淮河展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最后全军度过淮河,进入大别山。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曾经的红军两次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又两次被迫离开,当地的很多群众都对解放军又爱又怕。再加上大别山为桂系地盘,桂系实行了严格的管制政策,对老百姓实行恐怖的压制,使得刘邓大军建立根据地非常不容易。

蒋介石为了对刘邓大军进行围剿,调集了30万大军,其中就有抽调山东和关中的部队,缓解了山东和陕西的压力。并且由于晋冀鲁豫主力部队南下,晋冀鲁豫的经济可以支持到其它解放区,也缓解了其它解放区的经济压力。

刘邓大军南下之时,陈谢大军和陈粟大军两侧相互策应,战争打入敌占区的目标基本实现。从刘邓大军的损失而言,的确是比较惨重,但是此战从战略上是成功的,是一个漂亮的军事行动,毛主席对这次军事行动也是非常满意,所以后来还提出了粟裕南下长江,打算实行第二次的千里跃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是军事上的一个逆天行为,他是毛主席伟大战略的体现,也是刘邓两位为大局牺牲精神的体现,更是我军战士英勇作战的提现。

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逆天的军事行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比比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拥有的大无畏精神,能够遂行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可以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中央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18个师又3个旅,约20万人的兵力,对我中央根据地的发动第二次“围剿”。蒋介石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企图将我红一方面军围歼于根据地内。

而我红一方面军只有3万人。当时刚到中央根据地的领导者,对双方的悬殊差距感到震惊。在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时,他们要求红军采取避战策略。而毛泽东在会议上驳斥了这些悲观论调,定下了正确的决心。

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消灭敌人的战略。从西向东,在十五天里横扫七百里,连续打了五个大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两万支,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在这次战役里,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虽然处于1比7的劣势,但是,却可以采取主动进攻的行动。横扫千军如卷席,痛快淋漓的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2、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

在长征开始后,红军在湘江之战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危急关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他指挥红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当时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由于长途转战,疲惫不堪。而国民党调集了150个团的兵力,四面围攻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

土城之战未能歼敌,毛泽东指挥红军一渡赤水,到扎西集中,然后二渡赤水,发动遵义战役,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叉8个团,俘敌约3000人。接下来又连续三渡、四渡赤水,威逼贵阳。使得坐镇贵阳的蒋介石被迫调滇军救驾。

然后红军趁虚直入云南,再逼昆明。在虚晃一枪后,巧渡金沙江,把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的部队彻底甩掉。接下来,强渡大渡河,红军先头部队经过急行军赶到泸定桥,从铁索上爬过去,夺占了泸定桥。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一支经历过失败,没有后方补给的军队,在上十倍的敌军的围追堵截中。依靠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指挥,不但转危为安,冲破了敌人的包围,还大量消灭了敌人。这是在世界军事史上没有可以媲美的战例。

还有很多的战例就不在这里叙述了,比如刘伯承七亘村重复设伏,辽沈战役锦州之战,平津战役的迫降北平,抗美援朝的二次战役等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抗美援朝战争绝对堪称逆天。1950年9月,随着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这也算是“逆天”的军事行为),朝鲜半岛局势急转直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韩军队将北朝鲜军队从半岛最南端的大邱反推到半岛最北端,北朝鲜人民军全面崩溃,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联合国军”肆意炮击,轰炸鸭绿江对岸的中国目标,东北形势陡然紧张。

当时的新中国,困难重重,新政权刚刚成立,城市和农村满目疮痍,生产秩序亟待恢复,蒋介石的残余势力还盘踞在大陆许多地方,南方各省上百万土匪肆意猖獗,给党的地方政权造成很大威胁。

面对北朝鲜的频频求援,党的内部对于是否援朝意见不一,人民解放军士气虽高,但装备落后,对于和刚刚取得二战胜利,成为超级大国而且拥有核武器的美国较量,不少人存在顾虑,最后毛主席以战略家的高度决策:入朝参战,意义极大,不入朝参战,损害极大!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下旬,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23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在云山以北与进犯的韩国军第1师先头部队接触,将其击退。这一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一次战役歼灭敌军15000余人,“联合国军”发现误判了志愿军的决心和意图后,为避免全部被歼,不得不全面撤退,仓皇败退到三八线以南。其在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妄想彻底破灭。

通过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击退回三八线以南,并将双方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认识到其速胜的意图破产之后,于1951年6月提出和谈,在此后长达两年的边打边谈过程中,英勇的志愿军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绞杀战”等各种阴谋,“联合国军”在损失了109万人,12224架飞机;3064辆坦克;7695门大炮,257艘各类舰艇之后,悲哀地发现,三八线已经成为了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

1953年7月,参战各方在板门店签订正式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的结果震动了世界,没有人想的到,这样一个十年之前还被人称作“东亚病夫”的贫穷,落后的国家,竟然在朝鲜半岛给世界第一强国好好地上了一课,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第一次被世界公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许多国家纷纷同新中国建交,彭德怀元帅谈道:“朝鲜战争的结果,意味着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海岸线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能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幕。

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逆天的军事行为?

如果是逆天的军事行动,当然不可能经常发生,否则也不会叫逆天。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连续两场逆天的军事行动居然发生在短短的一周里,而且还是在一个完整的战役里,这就更罕见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场逆天的军事行动。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区。老蒋当然不乐意了,命令薛岳率国民党军主力跟在红军后面,步步紧逼,同时又命令川军第24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这样一来,前堵后追,老蒋希望能凭借天险,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的险地。当年太平军名将石达开就是兵败大渡河,全军覆灭于此。所以,老蒋叫嚣要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第1师1团到达安顺场渡口,这里有川军24军一个营驻守。红1团团长杨得志不顾连夜赶路的疲惫,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安顺场,准备渡河。

但是,情况依然非常糟糕。一来,几乎找不到像样的渡船,找了半天,才找到一艘木船。二来,通过审问俘虏,杨团长才得知对面渡口已经有川军一个营驻守,正在构筑工事,防止红军渡河。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说已经万分危急了。如果不能渡河成功,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杨得志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第二天一早就指挥部队向对岸发起进攻。因为只有1条木船,一次只能过去9人,因此,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木船返回后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一共18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登上了岸边,并多次打退川军的进攻,控制了渡口,随即接应后续部队陆续登岸,终于击溃川军,占领了渡口。18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奇迹随之流传开来,孙继先也因此一战成名,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占领了安顺场渡口两岸后,红军的危险局势其实并没有多少缓解。因为船只实在太少,敌军几乎毁掉了所有的船只。仅仅依靠在渡口找到的几条木船,要想运送几万红军,起码得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老蒋和薛岳怎么可能给红军那么多时间?所以,最高决策层反复商量,决定夺取泸定桥,让全军快速通过。

时不我待,中央军委迅速制订计划,由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红1师和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组成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和第1、3、5、9纵队组成左路军,迅速沿河而上,相机占领泸定桥,以确保大部队渡河。左路军的前锋由王开湘和杨成武指挥的红2师4团担任。

1935年5月28日,担任前锋任务的王开湘和杨成武接到军委的急电,命令其务必于29日占领泸定桥。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别的不说,赶到泸定桥就够呛。当时,红4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华里的山路,一天时间要走240华里山路,还要夺取泸定桥,这怎么可能?

但是,王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清楚,不到万不得已,中央不会下这样的命令。对他们来说,其实也没有选择了,只有在绝境中杀出一条出路来。

红4团用了一天的时间急行军240华里,于29日清晨赶到泸定桥边。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如今,敌人已经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孤零零的铁链横在桥上。而且,对岸的川军也早就构筑好了工事,以逸待劳。

红4团一到,立刻发起攻击。王开湘和杨成武亲自指挥作战,2连担任突击队。以2连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名勇士,拿着手枪,背着大刀,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他们身后,跟进的部队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战况之激烈,笔者就不用多费笔墨了,大家自己都可以想到难度有多大,勇士们有多危险。杨成武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是他感觉最漫长的时刻,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因为他和红4团担负着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

也许是川军的战斗力相对薄弱,也可能是被红军勇士的大无畏精神给震撼到了,川军最终抵抗不住红军的进攻,一窝蜂逃跑了,红4团占领了泸定桥,取得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胜利,挽救中央红军,让红军主力可以顺利通过大渡河,继续北上。

18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这两场逆天的战斗前后不超过一周时间,难度之大,危险性之高,古今中外的军史上都罕见。红军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凭借这两场不可思议的战斗,逃出了国民党的前堵后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参考资料:

1.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

2.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