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说到这个“兵团”这个概念,很多熟悉战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解放战争后期曾普遍编制的单位 ,一般相当于集团军,下辖军和师。五大野战军(西北野、中野、华野、东野、华北野)一共成立了17个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逐渐取消了兵团的建制,改由军区直辖军,除了保留准军事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他兵团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鲜为人知的是,在大规模兵团建制以前,解放军曾出现过两个兵团的称号:一个是中野陈赓、谢富治指挥的太岳兵团,也称陈谢兵团或陈谢大军;另一个则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前一个陈谢兵团,很多朋友都知道,毕竟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后一个知道就少了很多。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这个陈唐兵团。
孟良崮战役之后,党中央认为应该继续集中主力部队,在内线多打几个类似于孟良崮之类的歼灭战,这样既打击了国军主力,又能很好改善我军武器装备问题,一举两得。于是,1947年5月22日,中央军委致电华野总部,提出要华野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和海州(今连云港)之线以北,准备用6到7月的时间,用6到7万人的伤亡,彻底歼灭该线之敌,改变山东战场的面貌。
不过,上述战略部署有些过于乐观了。
很简单,正是因为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国民党军吸取了教训,不再轻敌冒进,而是改变战略,采用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方式。日本顾问岗村宁次多次在军事会议上提醒说:“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于是,国军采用3-4个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摆成一个个方阵,使得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取得围歼国军的机会。
鉴于这样的局面,中央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和战法。6月底,中央再次致电华野提出:既然当面之敌已经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我军再以集中对集中的策略就没有了意义。中央建议华野分路出击敌军后方,主力在内线对敌,分出两路奇兵,一支以两个纵队出击鲁南;另一支以三个纵队出击鲁西。
根据中央的建议,华野总部改变了原来的战略部署:主力部队第2、6、7、9四个纵队配合特种兵纵队坐镇内线,伺机与敌主力交锋;两路出击部队则分别为叶飞、陶勇分别指挥第1、4纵队越过临蒙公路,挺进鲁南;陈士榘,唐亮指挥华野第3、8、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的泰安和大汶口。这次分兵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分兵”,而挺进鲁西的就是本文的主角陈士榘、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
可惜,“七月分兵”过于仓促,从中央电报到华野分兵一共才两天时间,所以陈唐兵团先胜后败,略显尴尬。而且,三路大军都伤亡不小,叶飞和陶勇的部队损失了1万多人;内线作战的粟裕经过南麻、临朐两次失败,也损失了2万多人;相对来说,陈唐兵团反而损失最小,但也有5到6千人左右。
后来,中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陈唐兵团一度划归刘邓指挥。在刘邓指挥下,陈唐兵团与陈谢兵团联手,拿下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也算一雪前耻。
1948年1月到3月,华野开始新式大整军,陈唐兵团正式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还是陈士、政委还是唐亮(还称陈唐兵团)。至此,陈唐兵团成为我军17个主力兵团之一。但要指出的是,陈唐兵团其实比其他兵团早成立半年多时间,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兵团。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2.《回忆我敬爱的爷爷陈士榘》
历史学者、“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人民军队组建兵团级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最早是五大野战军之一的华北野战军,组建第一、二、三兵团,分别以徐向前、杨得志、杨成武为司令员。每个兵团下辖3个纵队,总兵力8——10万人不等。1948年东北野战军组建第一、第二兵团,以肖劲光、程子华为司令员,统一指挥全军的12个纵队。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以第四、十一纵队组建先遣兵团先行入关作战,总兵力约10万人左右。这一时期的解放军各部基本上是根据所处战场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在探索大兵团、正规化建设。
全军真正实现统一编制的大兵团、正规化是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各野战军统一整编。按一开始整编时的具体如下:
1、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改编)全军15万人,下辖两个兵团、6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一兵团:第1、2、3军
(2)第二兵团:第4、6、7军
2、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全军28万人,下辖3个兵团、9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三兵团:第10、11、12军
(2)第四兵团:第13、14、15军
(3)第五兵团:第16、17、18军
每个兵团组建时大概在8—10万人左右,后来在南下作战、解放大西南战役中有所增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前二野全军总兵力达到50万人。
3、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整编)全军约50万人,编为4个兵团、12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七兵团:第21、22、23军
(2)第八兵团:第24、25、26军
(3)第九兵团:第20、27、30军
(4)第十兵团:第28、29、31军
改编时各兵团大概在10万人上下,在改编后解放东南沿海作战中,第八兵团部撤销,所属各军有两个整编为淞沪警备区,一个划归九兵团。第九兵团曾经准备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随即作为首批入朝部队,其总兵力达到15万人。
4、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改编)全军约90万人,编为4个兵团、12军,每个军4个师。
(1)第十二兵团:第40、45、46军
(2)第十三兵团:第38、47、49军
(3)第十四兵团:第39、41、42军
(4)第十五兵团:第43、44、48军
另有野司直辖5个军:50、51、54、55、58军(大部分是起义部队)。该野战军算是全军兵力最多的一个野战军,各兵团所属各军从师至连,编制人数均多于其他各军。各军平均人数都在5—6万人,最多的第40军达到6.9万人!因此,以此类推,四野各兵团人数在整编初期就接近15万。南下作战开始后,第十四兵团撤销,兵团部改组为空军司令部,所属各军专隶其他兵团。
5、华北野战军全军大概在30—40万人左右,编为3个兵团、9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十八兵团:第60、61、62军
(2)第十九兵团:第63、64、65军
(3)第二十兵团:第66、67、68军
每个兵团编制人数大概在10万人左右。
兵团建制在人民军队历史上极为短暂,全国大陆解放后,除了入朝参战的部队还保持兵团建制外,其他各兵团大部分改组为省军区。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兵团是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都存在的一种编制体制,这一称谓存在较长的时间,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在淮海战役中,国军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等,而解放军这边也有宋时轮兵团(9兵团)等,在建国时共有19个兵团。
兵团在人民军队里也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建国后评定干部级别和授衔的时候,兵团是一个重要的级别。 一般兵团干部要对应于行政5级或6级,军衔则对应于上将或中将军衔。可见兵团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么兵团到底有多大规模?
其实也没有定论,有的兵团人数多一些,有一些兵团人数少一些,这要看当时各军区和野战军发展的情况而定。那时也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三三制编成,加之通信不方便,指挥作战手段单一,各军之间协同作战又有客观需求,要能够遂行战役级的任务,所以兵团就应运而生。
兵团一般由几个军或纵队组成,如上边我们提到的三野9兵团,以原华东野战军所辖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机关各一部组成。下辖第二十军(原第一纵队)、第二十七军(原第九纵队)、第三十军(原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三军。
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调整部队序列,兵团下辖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原所辖第三十军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年5月,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经改编后.归第九兵团指挥。1955年4月.兵团番号正式撤销。
由此可见,兵团一般是由几个或数个纵队或军组成的,是处于大军区和军中间的一级指挥机关,相当于现在集团军,其人数大约10万左右,解放战争时有些发展好的兵团可能会更大一些。
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兵团这级指挥机构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军区、军这样的等级编制,兵团成为这一时期的特殊标志,但兵团级干部的称号却一直存在。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兵团,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单位,有多大规模呢?
兵团的出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指挥层次为:方面军-军团(或军)-师。
当时,一个方面军下面有2-4个军团(或军),每个军团下面2-4个师。
由于军队规模不大,这样的编制能够满足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
抗战时期,尽管我军已经逐渐发展壮大,但受老蒋限制,我军以军-师-旅,或军-支队(新四军)为基本指挥层次。
八路军留守处曾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由萧劲光担任司令员,下辖1个旅部,9个团。
但是,作为建制单位,兵团还没有普遍存在于军中。
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作为建制一级的兵团,逐渐多了起来。
一方面,军队规模扩大后,我军的纵队、师的数量迅速增加。
由野司首长直接指挥的军区、纵队、军、独立师多者达到10余个,管理幅度过大。
另一方面,由于战场扩大,我军在广大战场,分成若干个战略部分作战。
比如:东北战场,南满、冀热辽地区的作战,既要配合整体,独立性也极强。在这些地区作战的部队需要专门的统一指挥。
尤其是在几路大军挺进大别山,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后,中原战场已经打成了一盘棋。一些部队与其他野战军的配合要求比与本野战军配合要求还要高!
因此,在军、独立师与野司之间,增设兵团一级,协调几个纵队、军的作战,执行中央、野司的战略任务,变得极为迫切。
所以,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设置了若干个兵团。
不过,最开始,这些兵团多是出于任务考虑做出的安排,并没有统一的编制。
1948年底,大决战即将到来。
兵团编制统一我军为适应新形势,进行了整编。这种背景下,兵团编制统一了起来。
野司(或军区)-兵团-军-师,成为了统一的指挥系统。
各野司下,有3-5个兵团;兵团下,有2-4个军;军下,有3-4个师。
当然,因为各地情况不同,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比如: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由于为全局付出牺牲较大,规模相对不大,很长时间内仍由野司直接指挥纵队。
直到1949年,各野战军才全部采取了兵团一级单位。
不过,各兵团因实际情况不同,规模差别仍然不小。
一野,有的兵团不足10万人。
三野、四野发展得比较好,大的兵团大约15-18万左右。
这些兵团的司令员,建国后多被授予上将或大将衔。此外,曾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的徐向前同志后来被授予元帅衔。
后续渡江战役后,各兵团宜将剩勇追穷寇,奋勇追击。
在解放全中国过程中,各兵团担负起了比逐行战役更多的任务。
各兵团都兼任了省军区机关。
在各兵团番号陆续撤销后,这些兵团机关多成了省军区机关。
此外,一些兵团在首长带领下,抽调干部,参与了其他工作。
比如:第12兵团,抽调近2000干部跟随肖劲光组建海军司令部。
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带领干部投入到空军建设。
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带领部分干部成立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9兵团政委罗瑞卿负责筹建公安部。
当然,也有第9兵团,原本准备解放台湾,正在进行登陆训练。抗美援朝爆发后,他们渡过鸭绿江,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大战美国海军陆战1师。
今天,新疆建设兵团,继续在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发光发热。
总的来说,兵团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前后,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设立的一级组织。
此后,为适应形势,我军仍然在不断改革。
我军的建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指挥层次而言,我军如今的营、旅与解放战争时期的营、旅都已非常不同了。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用今天的职务去类比当年的兵团司令。
我们需要作的,是铭记那些英雄的兵团,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解决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员额极速扩张,有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不叫野战军,但和四大野战军同级别)五大野战集团。
野战军司令部下属就是纵队,纵队事实上就是军级作战单位,纵队下辖旅(没有师这一级)、旅下辖团、团下辖营,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基层的最小作战单位班。兵团制以后,兵团下辖军,军下辖师,师下辖团,团下辖营,一直到最基层的最小作战单位班,有了师级编制,就取消了旅级作战单位。
事实上,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的名称,譬如许世友山东兵团、陈谢兵团、杨成武兵团等,但“兵团”还未正式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中。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将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将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将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其中,第一野战军下辖第1、第2兵团共6个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第三野战军下辖第7、第8、第9、第10兵团共16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海军;第四野战军辖第12、第13、第14、第15兵团共12个军,另加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兵司令部及两广纵队。
在本次整编中,中央军委没有依然将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编为野战军,只在华北军区领导下编成了第18、19、20共三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3个军,序号为第60-第68军,第69、第70两个军直接受军区领导。
综上,兵团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开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战斗序列而形成的,四大野战军包括华北军区共组建有17个兵团。
兵团人数是不统一的,有的兵团下辖只有2个军,有的兵团却有5个军的庞大编制,一般兵团基准人数为10万人。
但也有特例,第一野战军本身兵力最少实力最弱,每个兵团仅有5-6万人;第四野战军兵强马壮,战斗力非常强悍,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追击国军到大西南,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总兵力超过100万人,最大的兵团竟然有将近20万人。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