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在战场上撅土前进这种方式可行吗?会不会工作量太大?

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土工作业挖掘堑壕都是我军的一大法宝。

在武器低劣没有强大的压制火力的情况下,让指战员冒着敌人火力冲锋是非常愚蠢的办法,而一些必须进攻的仗怎么打呢?解决的办法也只有土工作业,挖掘堑壕。

这在我军军事教材中有祥细的讲解:

部队向前匍匐前进,尽可能的靠近敌方阵地,缩短挖掘距离减少工作量。然后部队呈横队一线排开,每名士兵都用工兵锹挖卧射掩体,臥射掩体完成后向下挖掘,改卧射掩体为跪射掩体,再改挖成立射掩体。然后两名邻近士兵对挖,将单兵立射掩体连接成堑壕。依托横向堑壕做为火力掩护阵地,再向前挖掘纵向攻击堑壕。

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靠挖掘纵向攻击堑壕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彭德怀攻榆林,徐向前打临汾,林彪解放天津都是靠土工作业,挖掘攻击堑壕迫近敌前沿阵地,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方法。挖攻击战壕歼灭山崎大队的剧情,就是参考了我军在实战中靠土工作业挖壕攻击的实际战例。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军事科普,这种土工作业的作战方式叫作“迫近式对壕作业”,萌芽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善于解放战争之中,是人民军队在兵力优势下攻坚作战的一大法宝,是不可以被曲解的。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第七兵团后,随即乘敌人立足未稳试图用急袭的方式一举攻入碾庄,结果遭至重大伤亡,仅陶勇纵队两天下来就伤亡4300多人。

华野一个野战纵队有将近30000人这不假,但是一线作战部队的数量可是有限的,且最先伤亡的4300多人大多是冲锋在前的老兵,因此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碾庄圩及其周围的村庄内都建有高于地面的“台子”,外围则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并且之前李弥兵团在此驻扎时已修过相当的工事,黄百韬继续加固后再辅以优势的自动火器,几乎成了“死亡陷阱”。

派往前线观察的参谋回来汇报说:“黄百韬真难打啊,100多米宽的正面就部署了20挺重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

粟裕立即意识到有些急躁和轻敌了,命令全线停止进攻调整战术,自11月15日当夜开始进行对壕作业。这种土工方式非常讲究:每名战士以5步距离拉开,首先个人挖成卧式工事以保护自己,然后加工成跪式,再然后扩大为立式;两人之间相互打通之后继续前挖,就此连成一线并逐步将工事前移,一点一点迫近敌人阵地,黄淮地区土质松软,仅仅两个晚上华野各部就逼近到黄兵团阵地前的50到60米处。

时间当然紧张,徐东阻击战炮火连天,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正拼命攻击前进,企图与黄百韬汇合,华野阻援的三个纵队每天用血肉死顶。攻击部队的工作量虽大,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欲想顺利解决敌人,对壕作业就必须完成,这也是后来得以全歼第七兵团的重要手段。

那么,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有关这一节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当年负责主攻的有三支部队,分别是陈赓第386旅的772团、第385旅的769团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因为关家垴地势狭窄,并不能一次展开过多部队,新编第10旅和决死一纵队等各部是在外围形成包围圈,防止鬼子突围脱逃以及阻援。而“冈崎支队”虽然只有500多人马,但利用垴顶和窑洞迅速完成了野战工事的修建,这个时间段的鬼子兵还是非常训练有素的。

日军的援兵随时会到来,因此八路军总部的心态跟八年后华野指挥部差不许多,都希望尽快结束战斗全歼当面之敌,因此在总部山炮连的火力支援下,各部迅速投入战斗发动决死攻击,战前并没有过多考虑攻坚战术的细节。

要命的是关家垴地形极其易守难攻,能够接近敌人垴顶阵地的仅有一条宽约300厘米的道路,这是真正的“羊肠小道”,在日军的火力封锁和精准射击下,八路军主攻部队的伤亡可想而知,第772团一营某连70多人只剩下3个有战斗力的战士。

另外一侧的769团则借助攀爬工具登上了20多米高的垴顶,但日军发现后立即进行火力压制,被困在一道斜坡下动弹不得。经过10月30日一天的激战,虽然已经消灭了冈崎支队的半数鬼子兵,但战斗仍然处于胶着状态,日军增援部队已经与打援部队接火,八路军高级指挥员们对于是否继续强攻下去一度产生了争论。

在第769团指挥所,超前指挥的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望远镜中观察到,连接关家垴陡崖崖顶和日军占据的壕坎之间是黄土质,立即命令团长郑国仲(开国少将):“挖暗道,通上去”,这就是用土工作业接敌的第一次尝试,769团随即一面安排佯攻吸引敌人火力,一面组织战士挖掘暗道隐蔽接敌,终于找到了在兵力占优火力劣势的情况下攻击日军的办法,如果时间容许,冈崎支队必将全军覆灭。

第二天凌晨,第769团利用暗道输送兵力发起总攻,击毙日军头目冈崎谦受中佐,至午后一时,日军残部已放弃大部垴顶阵地,被压缩至最顶端的台地阵地,且已无力反扑崩溃在即。然而此时,日军增援部队田中支队已突破新10旅阻击线,攻击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有陷入被反包围的危险,下午三时,八路军忍痛撤出战斗。

也就是说,如果10月30日从攻击一开始就采用土工作业的办法接敌,很可能当天即可解决战斗,也可避免八路军的重大伤亡,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我军战史中真实存在的。

《亮剑》电视剧中,不过是把我军未竞全功的战斗方式重新演绎了一下,李云龙率领独立团用此法全歼山崎大队,包括首攻的“程瞎子”772团等历史细节也基本符合历史,但《亮剑》毕竟是文学作品,容许一定的虚构与演绎。

后来中原野战军首次总攻黄维兵团受阻,在中野协调的陈毅打电话给粟裕,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打黄百韬是用的什么办法”?粟裕据实以告,于是在攻击双堆集乃至攻击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时,土工迫近作业大为发扬,战场上蔚为壮观,认真看过《大决战淮海战役》的答友,应该对此有一定印象。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真实战场上压根就办不到!日军装备的92式重机枪的穿透力是射穿67厘米的混凝土层,打穿1米厚的土层根本不是问题。要土工掘进的方法,日军只需用重机枪瞄准土层掘进面射击就可以,完全可以直接打穿土层击中挖土掘进的人员。所以根本就没法挖土掘进,这么打必死。

其次,日军有航空兵!航空兵最喜欢的作战当时就是扫射战壕里的士兵,由于居高临下,土工作业没有任何防空措施。日本的零式战机滞空时间又超长,几乎就是二战版的a10攻击机,日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往往会有数架零式战斗机护航掩护,用机枪给步兵进攻提供掩护,打击我方炮兵或者重火力,在这种凌空打击之下再做土工掘进几乎都是送人头的。

在抗日战场上,作为抗日主力的国军并没有宣传的那么菜那么傻,作为劣势的一方他们都是把能够想到的办法都想了,包括这种所谓的土工掘进。但就是因为日军的航空兵存在使得国军的炮兵往往是刚亮出架子就被日军战机炸毁打掉,国军将士只能贴地躲避,对日军战机的空中打击毫无招架之力,所以当日军以少数兵力去进攻国军大部队还能取胜的时候不要去责怪国军战斗力不行,这就是战争的不对称优势!没有制空权的悲剧。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水来自有土淹,奇人自有秒招。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不要和电视剧较真!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老辈人常说演戏的是疯子(一会哭一会笑),看戏的是傻子(跟着哭跟着笑)。看电视主要是氛围是心情……春节快到了~少出去喝酒少应酬,想想能陪着父母、老婆孩子围着茶几、嗑着瓜子一起傻傻笑笑…多美…还管它电视📺里演的啥……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对于当今社会没有那么麻烦,一颗原子弹过去直接解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