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二号人物,1893年3月出生于广西桂林府临桂县南乡(今会仙镇)山尾村一个回族家庭,他和后来成为桂系一号人物、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是同乡。白崇禧满腹经纶,胸藏韬略,足智多谋,人送绰号“小诸葛”。身为国民党内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在中国现代军事舞台上纵横捭阖了30余年的风云人物,白称得上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从一个小小的见习少尉一路扶摇直上至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在旧中国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他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一幕幕金戈铁马、有声有色且毁誉参半的人生悲喜剧。
白先后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和保定军校第3期步科,学成后回广西任第1师(旧桂系陆荣廷部)少尉见习官。1919年初,白崇禧奉命率部在左江流域剿匪,他不顾营长白晓军的反对,将被招安的惯匪全部枪决,使为害剧烈的左右江匪患渐渐平息。因剿匪有功,白又随团奉命去百色禁烟。在剿匪与禁烟的行动中,白崇禧的军事才华与胆识魄力初步展现。
1921年,第2次粤桂战争后,白崇禧升任田南警备司令部第一营营长。1923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人归附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 。1925年1月,由李、白、黄等青年军人组成的“定桂讨贼军”经一系列东征西讨、浴血苦战,终于将陆荣廷、沈鸿英等旧桂系军阀消灭殆尽,并将陆、沈二人逐出广西,在此期间,特别是在柳州、桂林、全州等几场规模较大的恶战中,白崇禧运筹帷幄、指挥出色,“小诸葛”的美称从此不胫而走,愈发响亮。6月,白崇禧亲自率军追至湖南,将沈鸿英残部一举全歼。
之后,以李、白、黄为代表的新桂系取代了旧桂系,占有了整个广西。滇军唐继尧趁孙中山去世,大举挥兵借道(侵入)广西去广东,企图占领两广,推翻主张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将岭南半壁江山据为己有。“第一次滇桂战争”爆发。在这场长达半年的残酷战争中,白崇禧极力拉拢云南军阀范石生的“定滇军”作同盟;经过一系列血战,“小诸葛”妙计迭出,桂军以弱胜强,大败滇军,唐继尧残部经百色逃回云南。
1926年初,广东革命政府与“新桂系”谈判,两广统一得以实现。两广统一后,北伐开始。白崇禧被蒋介石任命为参谋部次长。他亲赴长沙,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了他保定军校的同窗、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归附革命政府,唐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
北伐战争打响后,白崇禧代行总司令部参谋长要职,随总部行动。他亲自指挥过著名的汀泗桥血战、南昌攻坚战,孙传芳部署在江西的19余万大军绝大多数被北伐军歼灭,在江西战场上,白崇禧谋勇兼具,指挥得当,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白崇禧率部占领杭州,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大上海。
“四·一二” 政变后,蒋、桂两军在上海建立了政权,与汪精卫的武汉政权分庭抗礼乃至公开分裂。这次事件史称“宁汉分流”。
1927年8月,蒋介石在内讧倾轧下被迫暂时下野。孙传芳趁南京内部不稳之际,搜集了6万余部发起反扑。很快,孙军占领了浦口。李、白为摆脱不利局面,呼吁武汉方面停止东征,共击孙传芳,8月25日,武汉方面宣布迁往南京,宁、汉正式合流。
之后,著名的龙潭战役打响。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卫立煌、刘峙在龙潭以3路大军包围了孙部,双方血战6天6夜,孙传芳的6万大军全军覆没。白崇禧对龙潭战役颇为得意,他曾说:“龙潭之役在北伐中是最重要的一仗......是北伐大业成败之极大关键 ”。
桂系把持南京后,为了打通和老巢广西的联系,就出兵攻打占据两湖的唐生智。1927年10月,白崇禧亲任征湘军总指挥,以维护“统一” 为由,杀进湖北,十余天后攻克武汉,唐生智通电下野。白崇禧趁机收编了唐生智麾下的李品仙、廖磊、叶琪三个军。
第二年,蒋、冯、阎、桂取得了暂时妥协后,发动了针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二次北伐”。白崇禧任第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配合1、2、3集团军作战。到6月份,4路大军云集华北,张作霖被迫逃回关外。白崇禧受命率3路大军围剿盘踞于冀东的张宗昌部。9月23日,北伐军全歼张宗昌的鲁军,“二次北伐”胜利结束。
桂系在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战斗力最强,他们屡次与蒋介石争权夺利,矛盾很深,桂系先后7次起兵倒蒋,并曽2次迫使蒋黯然下野。在历次倒蒋事件中,白崇禧是主要策划者与当仁不让的急先锋,他唱的是绝对主角。由于实力差距过大,加上蒋氏极为擅长金钱收买、分化瓦解之术,李、白数度倒蒋均以失败告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路过湘南、桂北,白崇禧亲自坐镇桂林,派桂系最精锐的7军到全州、兴安一带布防。湘江血战,桂军、湘军、蒋嫡系部队联手进攻红军,致其数万人伤亡、失踪,损失惨重。史载,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余人,强渡湘江进入越城岭山脉后仅余4万左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枪炮齐鸣,日军突袭宛平城,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8月,白崇禧将军奉蒋介石电令飞抵南京,共商抗战大计。随后,他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是何应钦。在凇沪会战中,白参与了会战的组织指挥事项。桂系最勇悍善战的“钢七军”在凇沪会战中牺牲惨烈,几乎被日军打残,战力好久都恢复不过来。
1938年3月,白崇禧组织参谋团移驻徐州,协助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白崇禧主动联系周恩来,让张云逸指挥江北新四军部队配合桂系韦云淞的31军展开游击战,以牵制日军。台儿庄大战爆发后北动而南不动,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台儿庄大捷后,武汉、成都、桂林等地都举行过数万人的大游行,有民众抬着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画像为先导。
同年7月间,白崇禧代理李宗仁的第5战区司令长官之职,并指挥了8年抗战中绝无仅有的大战役——武汉会战。白崇禧统率长江以北的23个军,在大别山区阻击日寇。武汉会战持续了4个月之久,中国军队动用了129个师共110万兵力参战,日军也调集了19个师团约40万兵力,在这次空前惨烈的大战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也取得了打死打伤日军20万人的辉煌战绩,此后,日军的战略进攻态势大大减弱。
武汉会战期间,白崇禧将军运筹帷幄,竭尽全力,表现出一位中国军人为国尽忠的品质和精神。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新设桂林、天水两大行营,分别指挥南北两大战区,白崇禧任桂林行营主任。任职期间,他组织和指挥了南昌会战、桂南会战(含昆仑关战役)、3次长沙会战。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虽然伤亡巨大,但也歼敌无数,取得了不少胜利。白崇禧不愧叫“小诸葛”,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他针对敌我不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破敌战术对策,为取得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年5月,白当选为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1948年6月,白崇禧被蒋委任为“华中剿总司令”。解放战争期间,白想“奋战求和”,他仍然迷信其手中最后那点本钱。他自恃手握3、40万百战精锐,雄踞华中,且还有西南、西北半壁江山,他还坚信美国会发动第3次世界大战,于是顽固坚持“共军可以政治过江,但军事不可过江”。
渡江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南京,白崇禧试图阻挡,无奈大势已去,只得离开武汉,逃往长沙、衡阳一带。
1949年10月初,衡宝战役打响,桂系主力7军、48军被四野分割包围,并遭重创,有30000余官兵阵亡,白崇禧只得率30万败军仓惶退回广西境内,他把逃回广西的5个兵团中的主力摆放在湘桂以及粤桂一线,以阻击紧追不舍的解放军,如果还是守不住,不惜血本也要保住雷州半岛的出海通道,以便从海上把主力撤到海南岛,联合逃到海南的粤军,“军事占领海南岛,经济争取美国援助”。部署完毕,白飞抵海口。
11月底到12月初,桂军张淦的第3兵团,刘嘉树的第17兵团,徐启明的10兵团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相继覆灭。黄杰的1兵团(中央军,湘军),鲁道源(滇军)的第11兵团在中越边境以及梧州容县地区被歼灭。12日,广西全境解放, 叱咤民国20余年的桂系彻底灰飞烟灭。
远在海口的白崇禧听到自己的子弟兵已全军覆没的噩耗,不禁滴下了几滴浑浊的老泪,他仰望星空,长叹不已,心潮起伏,惆怅万分......昔日威风八面的“小诸葛”此刻似乎已经江郎才尽了,自己赖以仗恃的资本如今已经全部赔光了,等于政治生命已宣告终结。英雄气短,马瘦毛长,白崇禧此番表现,倒也是人之常情。白崇禧在蒋氏的一再邀请下,于49年12月30日飞到台北,他一到台湾,等于入了蒋介石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再也挣脱不出来了。晚年的白崇禧受制于蒋,生活凄苦,没有自由,最后还误了卿卿性命。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白崇禧有三大厉害本事。
第一,擅长使用“人海战术”,淞沪会战时他亲自指挥桂系6个师对日本进行战术反攻,结果他使用了“人海战术”,造成桂系6个师一天之内全部报销。
第二,他擅长保存实力,昆仑关战役时他故意让中央军打头阵,刻意保存桂系实力,被属下称为“实乃民族罪人”。
第三,他擅长勾结外人对付蒋介石,两广事变前,桂系聘用了大量日本教官,虽然白崇禧打着“抗日”的旗号,但是想的却是“直取南京”,还一再安慰陈济棠,说“友邦(日本)”一定会同情和支持他们。
我要先声明,我所说三点绝对不是黑白崇禧,而是根据史料得出的结论。
首先,我不否认白崇禧确实具有军事才华,但是,军事才华和军事经验是相辅相成的东西,在军事上,没有经验或者错误的经验同样会害死人;我在之前“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这个问题里说过了,北洋时期军队之间作战在外国人看来就和“胡闹”一样,因为在外国人看来,北洋军队之间的战争就是互相朝天放枪,打完子弹收工的一出闹剧。
以至于一个刻薄的美国人还建议当时北洋恢复使用弓箭,因为“一个有步枪的北洋士兵在23米以外不会构成重大威胁,而一个熟练的弓箭手却或许能在280米之内构成真正的威胁。”
比如段祺瑞讨伐复辟的张勋,这场战斗根据英国人统计,一共战死了28个人,但是用袁世凯好友,英国著名记者莫理循的估计,双方至少打空了“5000万发子弹”。
当然,莫理循看法肯定是夸张,但是北洋军之间交战一点儿也没有后来抗日战争残酷和血腥是可以确定的。
而在1919年5月5日,在北京的英、美、法、日这些列强公使还共同达成了一个协议,协议内容是在中国没有南北统一之下,这些列强会对华武器禁运。列强对华武器禁运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中国各个派系武装都极端缺乏重武器,以桂系核心武装第七军为例,北伐时第七军全军只有三门火炮。
北洋军阀军队里的关刀队
低烈度、低火力,这两者构成了当时军阀混战时战争的主要特点,而白崇禧所谓的“军事才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来的。
因为战争烈度低、火力低,使得“人海冲锋”成为一个流行战术,而相比其他军阀,白崇禧和李宗仁在广西大办民团,桂系士兵组织力和敢死精神还是可以的,所以,很快白崇禧就成为“人海战术”高手。
另外,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白崇禧和李宗仁、黄绍竑是什么时候打败陆荣廷和沈鸿英,击败唐继尧统一广西的?1924-1925年,当时军阀普遍处于军火禁运期。
但是,白崇禧在这种“臭棋篓子”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军事才华一遇到真正的近代化战争就抓瞎了。
在淞沪会战时,他亲自指挥桂系6个师对日本进行反攻,顺便说一句,反攻的建议也是白崇禧主动对蒋介石提出的,不是蒋介石坑白崇禧。
桂系投入淞沪战场的有第171师、173师、174师、176师、170师、172师等六个师,桂军采用乙种师编制,每师约一万人。白崇禧认为“桂军兵精气旺,与其坐困于阵地之上一点点被消耗,何不向敌人做一次大规模进攻呢?那时收到奇效也未可知”于是他主动要求进行一次反攻,而且在反攻地点选择上,白崇禧否决了顾祝同的正确建议,固执的选择了南翔、真如间出击,以压迫敌人入海的计划。
结果按照桂系宿将,白崇禧老部下蓝香山将军回忆:
白在地图上所划定的出击面很大,未顾虑到地图上的比例尺,须将桂军全部使用于第一线。又未对敌突前阵地施行严密的侦察,纯凭主观的推断。在攻击实施前,桂军也未腾出防域,集结兵力,作好部署,控制有力的预备队。加上桂军兵员来自民团,战斗技术不熟练,且缺乏战斗经验……白崇禧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盲目主张,廖磊跟着盲目指挥,以至桂军遭受重大牺牲,未取得任何战果。
抗战时期的桂系军队
桂系之所以遭受如此惨败,原因就是白崇禧照搬军阀混战时的经验,幻想采取“人海战术”对付已经完全近代化的日本陆军,结果被日本陆军重重教育了一次。
而这次惨败直接影响了白崇禧在整个抗战中的表现,淞沪抗战后,白崇禧处处保守,生怕桂系军队有折损。
说完了,白崇禧的指挥水平,接下来再说说白崇禧如何保存桂系实力的。
白崇禧保存实力在桂系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抗战时先后担任过第16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第46军175师参谋长,第31军135师副师长的桂系将领陆学藩就回忆说:
“广西防区属于夏威集团军。日军在龙门港登陆,袭取南宁,该团军首当其冲,新十九师受到损失。反攻前,昆仑关和高峰坳与敌人对峙的部队是夏威集团军,但没有作战。反攻后,三十一军仍在高峰说,四十六军则到邕钦路西侧,都系助攻方面,任务不重,根本没有损失。
昆仑关和九塘方面系主攻,任务重,牺牲大,那就不同了。这些对心计狡猾之白崇禧是心中有数的。反攻以后,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在武鸣和邕钦路西侧方面,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而不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始终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
最后,陆学藩总结到“(白崇禧)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桂林保卫战
而在桂林保卫战时,白崇禧又一次“保存实力”,据桂系第31军副军长冯璜回忆:“白崇禧、夏威先把四十六军调出桂林,接着又把一八八师拉出来,无非是保存实力及照顾姻亲(一七五师长甘成城,一八八师长海竞强,和夏、白两人是亲戚)的结果。”
而重庆军令部的报告也证明了桂系在桂林保卫战时出工不出力“在座诸人,对保卫桂林之广西军,不战而溃,并遗弃大量之新武器及弹药等,多所猜疑。白健生悉此隐情,起而强为辩护,但措辞极欠圆满,闻者仍不置信。”
而当时从广西前线逃回重庆的亲历者也纷纷表示,桂系根本没有与日军硬拼的想法“全州、桂林一带守军,畏葸退缩,见敌即溃,不惜将重要城池,拱手送诸敌人。”
而早在1940年,当时高官王世杰就认为白崇禧有保存实力的嫌疑“予觉此公(白崇禧)为政客式军人,在作战时似缺乏勇气,去年湘北之役,几因此公而失败;南宁之失,彼实不能不负责任。”
关于桂系保存实力我最后再说一句,互联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桂系在抗战时付出了极大代价,浴血奋战如何如何,但是根据据刘斐披露,1936年“两广事变”时,桂系正规军外加民团,“一起约十多万兵力”;而到抗战结束,李宗仁与白崇禧两两相加,桂系所控制军队、保安团已经达到上百万规模。
最后,再说说白崇禧如何勾结外人对付蒋介石吧,其实这方面我在不同问题都说了很多次了。
早在918事变后,桂系就主动与日本勾搭,从日本大批引入军事教官,而早在两广事变爆发前,日本关东军已经决定“对西南派(广西派)给予物质援助,以此强化其作为反蒋势力”的策略。
在两广事变发动前数月,日本刚刚退役的大将松井石根赴两广会务西南派一众要员。松井回日后,日本军队使派两艘日轮满载军火和飞机驶人虎门,交给桂系。而在两广事变爆发后,桂系军队高举抗日旗帜,进入湖南,沿途发布公告,“立即与日断绝一切关系”,喊出“对日经济绝交”的口号,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上海日文报竟然发文称赞两广是“顺应民意”。
松井石根曾经与白崇禧密商
而白崇禧在与广东军人会面过程中甚至还暗示自己已就两广反蒋事与日本驻广州领事进行了接洽,并取得了日本军方的谅解,日方表示愿意支持他们的行动;白崇禧还声言这就是彼此间的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
最后,白崇禧干脆露骨的说“友邦(指日本)方面,我们可再派人去联络,以过去几年我们同日本军方的关系来看,相信他们一定同情和帮助我们的。”
总而言之吧,白崇禧本质上就是有点才华的军阀,他的才华受制于当时中国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也不懂现代战争,张发奎称赞白崇禧,认为白是“军事天才”这只是在当时民国环境下而言,到了抗日战场上,面对已经近代化的日本陆军,白崇禧所谓的“军事天才”一下子就露出底裤了。
到是张发奎所说白崇禧“足智多谋、非常阴险,不坦率,遮遮掩掩”这些特点,在民国特点环境下表现的非常突出。
ps:我绝对不是要黑民国军人,更不是“x粉黑”,而是觉得当时民国那种环境,所谓天才和现在贫困山区中学英语第一名没有区别,这些山区中学的英语第一名,就算他们天赋聪颖,但是他们没有英文环境,根本练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白崇禧等所谓军事天才莫不如此。
我再说一个极端的例子,邱清泉曾经在战前用炮火射击,我们就对面对炮火,巍然不动,依然坚守阵地的部队大家赞扬,表扬为“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但是邱清泉部由于炮弹少,一共才打了900发而已,这个量别说二战,一战一场普通进攻战,炮火准备时炮弹数量起码也是“万发”起。
一万发炮弹和九百发炮弹,大家考虑过两者巨大的区别了吗?在九百发炮弹下能坚持的部队,换成一万发还能坚持吗?
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单从军事能力上来说,白崇禧在近代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若是把他成为小诸葛是不为过的。一般来说,评价一个人,他的对手最有资格,也最公平。当时任解放军大将的张云,就对白崇禧所属的桂军做了一个评价,他认为桂军在战场上就像敢死队一样不要命,打起仗来,不拼到最后一人是不会放弃反抗的。而且作战手法极其灵活熟练,在一定条件下,是比日军更为难对付的存在。当然,这一切离不开白崇禧的功劳。
白崇禧从小就表现出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据说他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加上祖上是书香门第,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正规的教育,这一点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是不多见的。白崇禧一生的军事生涯可以分为三期,其一是北伐战争期间,其二是抗日战争时期,其三是解放战争时期。无论哪个时期,作为一名军人,白崇禧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造诣。林彪曾评价,白崇禧是国民党将领中,最能打仗最有才干的一个人。而毛泽东主席更是评价白崇禧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反映出了白崇禧军事指挥的特点。
北伐战争期间,白崇禧所指挥的龙潭战役,几乎决定了北伐的胜负结果。在北伐战争中,龙潭战役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这一场血战几乎使得敌人丧失战斗力,也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所率领的部队。白崇禧的军事指挥特点是善谋多断,且狡诈难以捉摸,他跟西汉时期的韩信一样,能够根据战场形势随时改变策略,佯攻佯动的战术,使得他经常可以出奇制胜,常胜而不败。这在国民党科班制的军事指挥大环境下,是很难得的。
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白崇禧担任军委会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和军训部长,主要负责制定对日作战计划,他提出的对日作战六条原则,以及“坚壁清野”、“焦土抗战”等具体策略,成了后来的抗战最高指导方针,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解放战争期间,白崇禧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在九江设立国防部指挥所,以此来对抗来自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大军。之后,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横扫国民党军队,白崇禧曾一度幻想调停与中共划江而治,最后计划落空,追随蒋介石仓皇逃亡台湾。最后在孤岛上惨死,也算是唏嘘了。
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白是新桂系三巨头第二,长期担任参谋长。
李宗仁是广西旧军小字辈,后接纳白崇禧黄绍竑等形成小团体,战胜老桂系统一广西并参加到蓝党方面。也称新桂系,以别于陆荣廷的老桂系。北伐之前,新桂系军队编成第七军,战斗力强悍,是北伐绝对主力。
北伐期间,新桂系与蒋合作愉快,白担任蒋的副参谋长,实际主持参谋长工作。与蒋共同策划及具体执行了分共事变,这是新桂系与CP的血仇之一。长征时,红一方面军路过广西,新桂系为保存实力避战红军前锋,但对后卫部队进行凶猛截杀,还拍摄电影《七千俘虏》来炫耀,这是血仇之二。这就是渡江前,李白难以决定走和平路的根本原因。
1927年8月,蒋汪预备合流,桂系与蒋逐步凸显矛盾,李白联合心怀不轨的何应钦,借徐州兵败及党内压力搞突袭把蒋赶下台。1928年蒋复职后就开始下手,新桂系迅速溃败,白甚至坐外轮流亡。后期新桂系虽再占广西,但自此失去与蒋对抗的实力。即便多次跳出来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反更令蒋厌恶。尤其蒋的三次下野,两次都是新桂系打主力,第二次也是积极敲边鼓。
抗战爆发,新桂系宣布服从中央,军队及补充兵员交中央统筹。白一直任副总参谋长,又经常代表大本营飞各地督战,功劳还是不小。抗战胜利,改军委会为国防部,白被撤销,曾任空头国防部长,李同样任空头北平主任。后白出任华中总司令,却被刘峙的徐州总司令分去权力,实际被限制了。淮海决战前,蒋决定将华中徐州合并,由白出任总司令,实际是想用桂系去填徐州战场,副总统李一眼看穿了,白才醒悟过来。
最后,白被诱到台,被监视居住。因为李在美国,所以还能有个地方领饭票。1965年李回到大陆,白也就失去了牵制李的最后作用,不久就被发现死于护士小情人的床上,尸体都长毛了。显然,李深知去台是什么后果,而白却没明白那是条死路。
总体来说,白确有军事能力,号称当时中国的三个半参谋长之一,但其政治能力差距李都很远,所以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无法知道白的军事才能到底多高。毕竟决战大西南时,二十万桂系显然不能对抗四野百万大军。但1927年八月蒋第一次下野期间的龙潭大战应该可以表现出白的军事素养。有兴趣者可百度龙潭战役。
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白崇禧被称为小诸葛,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演义小说中,有两个人物被过度的神话的:一是关羽。二是诸葛亮。
若按照正史《三国志》。白崇禧的军事才能要高于诸葛亮。
一、先说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时,白崇禧所率桂军夺武昌、破南昌,歼灭孙传芳20万。之后龙潭一战,白崇禧歼灭孙军6万。北洋军最强大的军阀孙传芳覆没。
南方战事稳定后,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白崇禧率领的桂军担任北伐军主力,打垮张宗昌部,进入北京。奉军首领张作霖下破了胆。退回东北。
众所周知,北伐战争期间。叶挺独立团被誉为北伐铁军。比铁军更勇猛的,是桂系的第七军,被誉为北伐钢军。
二、再说对红军苏区围剿期间。
1934年4月,白崇禧参加了陈济棠主持的军事会议。在会上,白崇禧对红军长征做出了精准的预测。
白崇禧认为,红军将在10月份,进行战略大转移。转移的路线会是广东或湖南。白崇禧的预测并未引起重视。果然,1934年10月10日,红军开始长征,长征的路线与白崇禧预测的也基本一致。
红军长征是高度机密。就连彭德怀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知情。
三、再说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担任副总参谋长和第五战区代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等。
在国民革命军最高军事会议上,白崇禧提出:日本强,中国弱。日本小,中国大。中国若想取得抗战的胜利,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把日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潭。
白崇禧持久抗战的战略构想。被蒋介石接受和认可。成为中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白崇禧有一点确实与诸葛亮类似。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白崇禧提出持久战,成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
白崇禧因此被日军称为军神。被国共两党称为小诸葛。
附录:白崇禧是军事上天才,政治低能儿。本回答只问其‘军功’。故白崇禧政治上的低能,不再赘述。
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当然有,桂系二元核心之一没两把刷子的话,桂系是怎么做到国民政府内部“第二把交椅”,还有野心想“从镇南关杀到山海关,一统全国”呢?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是罕见的“国共日”三方都承认的。
北伐战争中最激烈的“龙潭战役”,白崇禧力挽狂澜,击败了孙传芳的反扑。打完后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写了一副对联送给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抗战“三足鼎立”(台儿庄、万家岭、昆仑关)三大捷中,有两场战役中其有极大贡献(台儿庄,昆仑关),而武汉会战白崇禧也参与指挥。
而解放战争前期东北著名的“四平战役”中,白崇禧更是让林彪出现了一生中少有的败绩,林彪对他的评价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白崇禧最优先考虑的是桂系的利益,毕竟他本质上来说是个军阀,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有“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之嫌”,毛泽东主席是这么评价他的“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但他同时也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当年国民政府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桂系树倒猢狲散,李宗仁跑到了香港后来回到大陆,而白崇禧却仍然决定“给历史一个交代”,跑到了台湾,最终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