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刚看了《少帅》。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

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嘛!”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张学良)

表面上是郭松龄与杨宇霆不和,实际是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权力斗争。

当然,这不是说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就是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力运行逻辑。

假设我们把东北军看做是一个公司,那么张作霖就是这个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张作相、杨宇霆、姜登选这些人就是他打天下的老伙计,担任公司的副总、VP。

张作霖想培养第二代,就拿了一个新部门给儿子张学良管,还给他配了一个能力很强的职业经理郭松龄。(张作霖委任张作霖、郭松龄练新军)。

偏偏公司传统业务纷纷亏损(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惨败),而张学良与郭松龄负责新部门业绩斐然(第二次直奉战争)。

这个时候作为儿子的张学良自然希望父亲论功行赏,然后把他张学良看好的公司的年轻人(郭松龄、王以哲)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让几个尸位素餐的老VP退休。

而张作霖自然觉得反正将来一切都是自己儿子的,而且之前老兄弟们汗马功劳不少,何必如此着急卸磨杀驴。

当然,张学良是不可能直接反对自己父亲,而张作霖为了维护张学良的声望,也不可能当众批评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和杨宇霆就成了张氏父子的代理人。

所以才会出现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居然直接向张作霖提出要求,让张作霖保证胜利后不会让杨宇霆担任重要职务;郭松龄之所以敢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代表着张学良的利益。

而张作霖之所以答应了郭松龄,之后又全部不认账,实际上就是向郭松龄背后的张学良表明,奉系说话算数的还是自己,还轮不到张学良。

(郭松龄与杨宇霆)

所以之后我们看到杨宇霆虽然被张作霖任命为江苏督军,并且张作霖还答应让杨宇霆带一支部队一同赴江苏以壮行色的要求后,张学良不但不听从张作霖的命令,反而变本加厉,让原本驻扎在浦口的刘伟一旅调回河北,来公然杨宇霆的台,结果导致杨宇霆上任时只有一个卫队营。

这个时候出来拆台的不是郭松龄,而是张学良亲自下场。这说明最初希望杨宇霆别去江苏,并不是郭松龄一个人的意见。

杨宇霆担任江苏督军不到十天就被孙传芳、陈调元打回北京,除了他本人轻敌大意以外,张学良故意拆台也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后来郭松龄反奉之初,张作霖一度以为是张学良指示,所以还专门给张学良去了一封语气特别客气,称呼张学良为“张学良先生”的电报,搞的张学良只能跳海明志。

、(张作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张作霖怀疑郭松龄反奉是张学良指示,就是因为张学良之前不止一次表现出对奉系最高权力的觊觎。

从这个角度说,郭松龄与杨宇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他们两人的矛盾实际是张作霖与张学良关于奉系最高权力交接中的矛盾,这种矛盾无论是古代皇朝还是现代家族企业都不稀奇。

比如演员车晓的前夫李兆会,在仓促接手父亲公司后第二年就差不多把父亲留下的老人,甚至包括他的叔叔都开掉了吗,这和张学良何其相似。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和 ,与奉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关。按理说,郭、杨都是奉系集团中不可多得的才智之士,而且两人都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现代军事教育,均是胸藏韬略,足智多谋 ,能力出众之人,相似的教育背景应该让两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才对,可现实是他俩不仅不和,还相互憎恶、敌视,明争暗斗不断,矛盾很深。

原来,奉系军阀集团中分为新旧两派。旧派都是和老帅张作霖一起拉杆子、打江山的老哥们,主要人物有张景惠、吴俊升、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等等;新派是指后来引进的出身军校的新式军政人才,先是招揽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留洋派加入奉系,后来又有毕业于陆军大学的郭松龄以及东北讲武堂的张学良等一大批少壮派军事精英加入了进来。

而在新派中又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指那帮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将领们,比较出名的有姜登选、韩麟春、王树常、于珍、邹作华、臧式毅、何柱国、关玉衡、熙洽等等,奉杨宇霆为首脑;“陆大派”指出身北京陆军大学以及保定军校的将领们,核心成员有魏益三、刘伟、齐云、范浦江、刘振东等人,以郭松龄为首。

按张学良的说法,奉系军队中除了张作霖和他那伙起自绿林的旧部掌控了一部分兵力外,最精锐的主力分别被杨宇霆、郭松龄两派所掌握。张学良如此评价道:“杨与郭才略相当,专横跋扈亦相似,正所谓两雄不能并立”。

老派、士官派与陆大派之间,最突出与最激烈的当属郭松龄与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之间的矛盾。夹在中间的张学良只得从中斡旋,极力调和。这一时期,才能与性格同样突出的郭松龄对自己的学生、未来的少帅张学良还是比较服从的,张对郭也很钦佩与信任。

需要指出的是,张作霖的老派和留学东洋的士官派都被视作“老帅派”;而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保定派、讲武堂派的成员因年纪较轻,因此又被称为“少帅派”。

不团结是中国人的通病 。有中国人的地方必定山头林立,派系倾轧,内斗不断。这是中国人的劣根,传统文化的糟粕,民族的悲哀。

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进入了军界,在父辈的提携以及教官郭松龄的尽心辅佐下,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下了战功,之后他率军南征北战,很快就少年得志,荣升少将军衔,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张学良倚重郭松龄,他想改造旧军队,又经验不足,便开始重用郭。张学良认为,郭松龄是正规军事院校毕业,军事知识丰富,且为人正直,能征善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遂极力向父亲张作霖举荐,张作霖也希望儿子能尽快掌握军权,于是郭松龄被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二团团长。

郭松龄果然了得,他一上任,就整肃军纪,整饬弊端,裁汰冗员,严格训练,不到一年,卫队旅被他打造的军纪严明,作风顽强,面貌焕然一新,各项训练指标均冠于全军。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亲密,彼此推心置腹,笃信不疑,郭松龄对张学良也是忠心耿耿,尽心竭力,万难不辞。之后,张、郭率部到黑龙江、吉林等地剿匪,屡立战功,名声大噪。

之后,张、郭率军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屡建奇功。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势力大增 ,所占地盘也迅速扩大。段祺瑞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任命张作霖节制总督东三省所有军政事宜;任张宗昌为苏皖宣抚使、第一军军长;张作相、吴俊升为吉林、黑龙江督办;阚朝玺为热河都统;李景林督办直隶军务善后事宜;韩麟春为第二军军长 。不久,段政府又任没有立战功的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

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胜。杨宇霆荣升江苏督军,李景林、张宗昌等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唯独立下赫赫战功的郭松龄功高而无赏。郭松龄自然怨愤不平,尤其对无尺寸之功却成为封疆大吏的杨宇霆异常不满。

张学良、郭松龄率一、三联军攻克秦皇岛后,麾下总兵力已达六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后来又扩编了两个炮旅,张任总司令,郭为副总司令,所部分驻在京奉铁路沿线,东至锦州西至廊坊,都是张、郭的势力范围。当时张学良正忙于创办空军,就把实际指挥权交给了郭松龄。

郭松龄虽然立大功而不赏,但军权在握,所部又是奉军中最训练有素、装备最好、最骁勇善战的精锐,杨宇霆曾经向张作霖进言,说郭松龄和张学良走的太近,而且郭为人桀骜不驯,又大权在握,恐怕会尾大不掉,日后必生祸患,应当防患于未然,予以适当的裁制、羁縻。张作霖本来就不太喜欢郭松龄,认为他思想左倾,且恃才傲物,认为杨宇霆的意见值得采纳并重视。

不料,杨宇霆竟一语成谶,他的担忧不久后就成为现实。

1925年11月14日,也就是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前几天,张学良召集郭松龄、李景林等人到天津开会,在会上,他转达了老帅张作霖进攻冯玉祥国民军的密令。郭松龄反对动武,力主和平。会上,郭松龄、李景林反对老帅、拒绝执行其命令的气氛已经很明显了。郭松龄等人都对没有战功而获江苏督军高位的杨宇霆深表不满,郭与杨积怨尤深,他在会上沉默无语,似乎在思考什么。

对于郭松龄在暗中策划反奉行动,张氏父子已经隐隐有了不祥预感。天津会议结束后,郭松龄称病住院,张去医院探视,郭愤愤不平的说:“东北的事情就是坏在杨宇霆这帮人手上。这次兵败江苏,东北军损失了3个师的兵力,杨被驱逐,令我军名声扫地。我们拼死拼活打下地盘,又得被留学生抢功,我是不愿再去当这个‘炮头’了” 。

他还肆无忌惮地说:“上将军(指张作霖)脑筋陈旧,又被群小包围,恐已无法挽救,我建议 父退子继,由你少帅接任震威军总司令,改良东北政局,我愿竭诚拥护”。

张学良本来想传达老帅催促进兵的命令,见他如此说,不禁骇然:这不是要造反吗?见郭拒绝出征的态度十分坚决,他也无可奈何,只好黯然告退。

1925年11月25日,郭松龄举兵倒戈反奉事件突然爆发。郭军同室操戈,先胜后败,郭松龄和夫人韩淑秀均被张作霖下令处死。

事后,张学良总结郭松龄起兵反奉的经验教训时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各路人马在胜利后都扩充了,张宗昌出战时只有一个旅,胜利后扩编成好几个军。李景林也由一个师扩编成三个军。但是我的部队没有扩编,我的部下都很失望,郭松龄嘴上不说,心里难过得很,所以,他后来倒戈,这个原因也有一点。我曾说过,我父亲他不听我的,他要听我的,郭松龄不会倒戈反奉的”。

“还有就是他说过,我倒霉,当了你的部下,你被老帅压着起不来,我在你手下,我也被压啊!人家都有地盘了,江苏督军、安徽督军、山东督军、河北督军,我们却什么都没有,打硬仗都是我们的人,可庆功受赏的却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由此可见,郭松龄起兵反奉,是不满于有功不赏,尤其是对大帅面前的红人杨宇霆无功却被封为江苏督军而心生怨恨,这才铤而走险、倒戈反奉的。

杨宇霆文武俱全、治军也很严格,深得张作霖青睐与倚重。杨宇霆和耿直的郭松龄不同,他性格圆融,善于钻营,因而快就博得张作霖宠信,被看作左膀右臂,柱石之臣,甚至将私人印章都交给他保管。

杨宇霆以诸葛自命,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他在张作霖的关照下青云直上,叱咤风云,红极一时,很快就成为能左右东三省军政的炙手可热的显赫人物。

进入奉军后,他从见习排长一路扶摇直上,历任军械厂厂长、师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议、奉军总参谋长、江苏督军、安国军总参议、奉军第3、4方面军军团长等要职。郭松龄对杨宇霆的为人很不齿,且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立过战功,加上两人都是心高气傲之人,相互不屑,绝不肯相互妥协,遂致矛盾愈演愈烈,无法调和 。可以这么说:郭松龄起兵反奉,与其说是针对张作霖,不如说是针对杨宇霆。 张学良继任少帅后处决杨宇霆、常荫槐,面对众人的质疑,他解释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杀杨宇霆 ?杀杨宇霆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可以这样说,杨宇霆是死在郭松龄手里,死在郭松龄事件上 ” 。由此可见,“少帅派”的人都认为郭松龄之死和杨宇霆有莫大关联,杀杨宇霆就是替郭松龄报仇,足见两人的嫌隙、矛盾有多深,两派的明争暗斗是多么的诡谲激烈。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杨宇霆与郭松龄,两人其实才能上是互补的,杨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在军事上是个弱项。郭在军事和带兵及革新军队上有过人之处,但是在政治却是十分幼稚的。

其实这一点,老帅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和张学良说:东北不能只有郭松龄。老帅是想告诫一直和郭松龄亲近的张学良:这两个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这两人终究没有做成廉颇、蔺相如。杨宇霆的观点是想要继续往中原挺进扩大地盘,郭松龄则是想要扎扎实实开发好东北,让百姓安居。

首先,两人虽然同属奉系,但是派别不同。杨宇霆属于士官派,这个派系都在日本留学过,对日本比较亲近;陆大派是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员,这批人和张学良比较亲近,其领袖就是郭松龄。

正是因为杨宇霆曾经的留学经历,他无论是日本还是对沙俄的态度都比较宽容,而且为了奉系的利益愿意妥协,视野只在派系和个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陆军大学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让他对日本人十分憎恶,一门心思抵御外敌,两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从两人的性格方面来说,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张学良曾言郭松龄性格不好,像个女人,特别爱吃醋、小器,看不得张学良和姜登选、韩麟春在一起。郭松龄的军事才华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点,心胸狭隘。所以在电视剧少帅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杨宇霆这边,因为杨宇霆不会直接在别人面前说郭松龄的不是,郭松龄一提到杨宇霆就会炸锅,一直在张学良面前挑拨。

而杨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帅,老帅走后杨宇霆过于骄横跋扈,没有把少帅放在眼里。有人说杨宇霆是为了东北的发展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军阀混战,人、枪、地盘都是张家的私人财产,无论他地位有多高,少帅有多么无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归根结底还是张家的。杨宇霆始终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顾少帅的意见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已经彻彻底底触碰了老张家的底线。

杨宇霆比较工于权术,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势力,想要将自己的士官派陆陆续续插进军队之中,从而扩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势力范围。但是郭松龄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张学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状,他俩交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这里。1925年郭松龄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张作霖,矛头直指杨宇霆。老张平了此次叛变之后,杨宇霆把郭松龄夫妇给杀了。

郭杨之间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帅和杨宇霆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权力之争了。在争夺领导权的争斗之中,他们不断交恶,矛盾激化,最终造成了有你无我的阶段,转化成了华北集团内部的暴力流血事件。从张学良的角度上来说,杨是一定要杀的。他对杨宇霆的势力已经开始防备,毕竟杨在生前已经有架空少帅的气势,就像当年韩信和年羹尧一样,也必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而且现在总有人在诟病张学良竟然用硬币杀人,可见其昏庸。可是,用硬币正反来杀人更是表露出张学良优柔寡断的一面,这么优柔寡断的一人都忍不住要杀人了,可见事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吧。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而杨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跟随张作霖,张作霖十分信任他,让他当东北军总参谋。当时东北夹在日本和俄国两大帝国之中,杨宇霆经常为张作霖出谋划策,使东北在日俄之间游刃有余。

郭松龄与杨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于他们对于奉军的未来有着不同的见解。郭松龄认为东北军不应该再参与关内争权,东北在日俄之间能完整保留已经不容易了。郭松龄希望张作霖保存实力,防止日本人进攻东北。而杨宇霆则不断鼓吹张作霖入主关内,与直系争夺政权。

其次是郭松龄与杨宇霆在东北军的斗争,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着极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要讲这件事,咱们先来看看郭松龄反奉的情况。

1925年11月,奉系大将郭松龄正式通电起兵反奉。战争打响的头几天,郭松龄部队就成功占领了山海关。

在山海关,郭松龄将部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自己担任总司令。并且他将“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作为东北国民军的口号,在百姓中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郭松龄剧照)

不过,就在郭松龄计划攻取锦州,继续向奉天进军时,同盟的李景林却突然与冯玉祥发生内讧,不再支持郭松龄。

李景林的背盟,使得郭松龄的军饷物资遭到扣押,前线补给开始变得紧张。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郭松龄利用大风雪的掩护,从结冰的海上偷袭,成功突破连山防线,进而攻占锦州。

尽管如此,郭松龄只能算孤军深入,缺乏支持。最终,在张作霖奉军和日本关东军的夹击下,郭松龄很快兵败被俘。

由于郭松龄与少帅张学良关系非常亲密,杨宇霆为了避免张学良出面干涉,建议张作霖将郭松龄就地击毙。张作霖很快同意,郭松龄夫妇随即被就地正法。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也很快处死了杨宇霆。

面对众人的质疑,张学良解释说:“处死杨宇霆有很多原因,而郭松龄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郭松龄与杨宇霆到底有怎样的矛盾,竟然闹到不死不休的地步了呢?

(杨宇霆剧照)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内部开始出现小集团。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人为代表的派系是“老派”,他们大多是跟着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在奉军中担任着军政要职。与“老派”对应的团体则叫“新派”,而“新派”中又要划分为两个派系。

第一个派系以郭松龄为首,其中军官大都来自于中国陆军大学、保定军校、讲武堂,被称为“陆大派”。而另一个派系则以杨宇霆为首,包括姜登选、韩麟春等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被称为“士官派”。“陆大派”与“士官派”立场相左,双方明争暗斗不断,积怨颇深。

另一方面,“老派”与“士官派”又都是以张作霖为靠山,可以统称为“老帅派”。而“陆大派”则是倾向于张学良的“少帅派”。

“陆大派”之所以倾向于张学良,和他们的首脑郭松龄有很大的关系。

说起来,张学良可以算是郭松龄人生中的一大贵人。自讲武堂相识后,张学良一直非常欣赏郭松龄的才华和能力,并且一直对他保持了很高的尊重。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一开始奉军陷入了全线溃败。后来,郭松龄与张学良打出了“山海关大捷”,成功帮助张作霖全身而退。这一战役不仅提升了张、郭二人在奉军中的声望,同时还加紧了两人间的信任与联系。

随着张、郭二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张作霖也曾经还打趣说:“你除了老婆不给茂宸睡,连吃水果都要给他一块。”这也侧面表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张学良剧照)

不过,郭松龄却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本来是想让姜登选去接手江苏,郭松龄去接手安徽的,但后来杨宇霆也表示想要个地盘。张作霖宠爱杨宇霆,便让杨宇霆去接手江苏,姜登选去安徽,这样,郭松龄就被轮空了,啥也没有得到。

对于这件事,张作霖曾解释说:“未来我的位子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权了,你还怕没位置?”

然而,这句话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他张作霖看来,未来张学良上位后,你郭松龄必定会权倾朝野。现在我削弱你郭松龄的力量,是在敲打你,磨炼你,希望你未来能乖乖辅佐张学良,不要有夺权的心思。

可惜的是,郭松龄却并没有理解到张作霖这层意思,心中的妒忌不平,左右了他的情绪。

此事之后,郭松龄不仅对杨宇霆怀恨在心,同时心中还谋生了反意。这件事成为了他倒戈反奉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杨宇霆,他也是一个性格存在缺陷的人。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信任,狂妄自大,骄横自恃。即便张作霖在时,他就已经有些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了。至于郭松龄,就更不用说了。而等张作霖死后,他更是以东北老人自居,常常公然管教张学良。

张学良当然不可能让一个外姓人一直骑在自己头上。再加上郭松龄的死,背后有杨宇霆的影子。因此无论出于哪种考虑,他都会将杨宇霆处死。

(参考资料:《奉系军阀全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