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常乃超在解放战争的遭遇多么像黄正诚。黄正诚黄埔毕业,又在日本、德国的军校学习过,因为他是浙江人,又是国外军校毕业,自然会被老蒋重用,1945年7月,他已经当上了第一军第1师的中将师长了,第一军是国民党嫡系胡宗南的部队,也是老蒋的御林军,所以武器装备那可都是一流,士兵也大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重庆谈判》后,第一军改成了整编第一师,黄正诚自然也就成了整编第一师第1旅的中将旅长。
1946年9月,国民党方面为了对付我军悍将陈赓,将驻陕西的胡宗南都调到了山西来了,而黄正诚仗着自己的部队装备好,根本不把陈赓放在眼里,结果陈赓一套围点打援,就把黄正诚的部队打垮,还活捉了他本人。被俘时,黄正诚身穿士兵衣服,裤子却是将官服,一脸的不屑,他被带到了陈赓那里,陈赓问他说你不是黄埔毕业,又留学回国,这个仗怎么打成这样?而黄正城却说我军打仗不讲规矩,自己的部队还未展开,就被袭击了,陈赓则说打仗还要什么规矩,最后还骂黄正诚是个草包。
常乃超的暂7师也是如此,还没拉开架势,就被老李的华野2师一个突然袭击给打垮了,为此常乃超也是满脸不服,他觉得自己的真实水平没有发挥,连和解放军正面较量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说,在德国军校学的那套系统化的战术用来对付我军是行不通的,毕竟我军当年凭借运动战、游击战打过不少胜仗,陈赓、李云龙当年在晋西北与日军打了那么多年,算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而陈赓的部队善于奔袭,长于进攻,战斗力是很强的,李云龙是个红军老战士,又跟陈赓混了那么多年,对付一个常乃超当然绰绰有余。
我军在淮海战场的胜利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有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我军才能在前线打胜仗,而国民党军内部不团结、部队缺乏沟通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再说常乃超的暂7师又不是王牌部队,败给李云龙虽是剧情需要,但也在情理之中。
《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
一
在《亮剑》电视剧中,在淮海战役上,华野二师的师长李云龙正对面的敌人正好是老朋友楚云飞的国军八十九师。
李云龙率领段鹏的侦察连奇袭八十九师师部,准备活捉楚云飞。当他赶到的时候,正好出云飞率领师部人员全体撤退。
政委赵刚刚刚回到师部,他明白李云龙目前的处境很危险,搞不好就会被国民党部队给包饺子。赵刚看完地图后,命令二师向89师和暂七师的结合部猛插,从侧翼向敌军发起猛攻。
暂七师还没有展开,大炮还没有从牵引车上拉下来,军队就被击溃。师长常乃超和其他重要军官都没有逃脱,全部被活捉了。
二
常乃超虽然被抓了,但他从骨子里看不起李云龙这些土八路。他认为李云龙背后偷袭小人行为,胜之不武。战场上打不过,就像逞口舌之快,从嘴上占一点便宜。
常乃超曾在德国留学,这应该是北伐结束抗战之前的事了。北伐结束后,中央军扩军的速度非常快,高级军官奇缺。黄埔军校的课程,培养一些低级军官还可以,当时没有设置高级军事课程。
蒋介石就从团以上干部中,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通过统一考试优中选优,才选出了一批赴德国留学的军官名单。
常乃超能够到德国去留学,说明他不管是军事理论还是战场实践,都是一把好手。其军事指挥能力远在李云龙之上,在抗战中,他应该也是一员名将。
三
之所以常乃超的暂七师能被李云龙的2师给击败,这就不能不说起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协作问题。国民党军队内部党派林立,高级军官们相互看不起,互相拆台。
1947年,蒋介石的王牌74师在山东孟良崮被歼灭,就是因为83师师长李天霞和张灵甫两个人有过节,不愿意全力救援74师,这才让张灵甫命丧孟良崮。
赵刚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就命令2师攻击八十九师和暂七师的结合部,然后从侧翼向敌军发起猛攻。这是因为结合部往往是盲区,国民党军队的内部协同有问题,都不关注这一块。
常乃超暂七师的正面防守肯定非常严密,如果李云龙的部队从正面突击,肯定就会伤亡惨重。在李云龙的身边,赵刚也成了半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这一仗他指挥得非常漂亮。
四
国民党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远在解放军之上,但国民党军队最终输给了解放军,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
国民党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也是由农民组成的,他们都对内战非常厌倦,战斗积极性不高。共产党斗地主分田地,赢得了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国民党的士兵对此也是了解的,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土地,因此不会站在国民党这一边。
用陈毅的话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80万老百姓用手轮车推出来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无私奉献帮助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军队,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在捍卫自己刚刚分到的田地。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诡道也。优秀的将领即使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也会命令向敌人的薄弱环节发起进攻,减少自己的伤亡。
李云龙是个从来不吃亏的家伙,从敌人的正面突击这种损失极大的事他不会干。他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李云龙率领小分队奇袭加上赵刚指挥军队从侧翼进攻,两个人的完美配合迅速打垮了暂七师。后来在南京军事学院授课的时候,常乃超也不得不佩服这一点。
《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
常乃超绝对是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个BUG,以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来对阵李云龙,不是丢常乃超的脸,而是丢德国军校的脸。
《雪豹》和《亮剑》都是纵横比较喜欢看的抗日题材影视剧,这两部剧除了抗日都有军官留学德国的经历,《雪豹》中的周卫国,《亮剑》中的常乃超,实际上这都是一些编造出来的人物,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以周卫国黄埔九期的毕业生连去德国留学的资格都不够,更别提回国后从团长做起。
在参加留德考试的时候,至少是团长以上的黄埔少壮派才有资格,到1934年国民党开始有组织派遣留学生到德国留学,只有黄埔前几期的学员能够达到团长职务,而且总数也特别少,留德不是留日,能到欧洲去留学的,都是国民军官中精英中的精英,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具体国民党中有多少人留过德国纵横没有查找到资料,但是找到的人物可以说都不一般。
大概有这么几个人,桂永清、邱清泉、范汉杰、黄维、李铁军、贺光谦,这里面,我相信前四个人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桂永清是最早留德的一个,1931年就到柏林步兵专科学院学习,回国后担任德械师教导总队的总队长,蒋介石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永清真乃黄埔之楷模!”可见对其器重,虽然战绩不咋地,后来还是海军一级上将,43名战犯名单都上去了。
邱清泉,大家就更熟悉了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担任第2兵团司令长官了,一直都是黄埔学员中的核心力量,范汉杰就更不用说了,入黄埔的时候就已经挂少将衔了,黄维也算是陈诚土木系的核心人物,淮海战役期间担任第12兵团总司令。
后面两个人相对名声不是那么大,简单来说,都是中将军衔。
可以说,留德的人数不多,在中德全面军事合作后,老蒋派了几个人,而且都是黄埔一期的,到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黄维还没有读完就被提前召回国了,更不可能派遣学员去学习了,而且1938年中德中止军事合作,也就是说,留过德国的必然是1938年之前。
吭哧瘪肚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国头来再来看常乃超如果是留德的话,淮海战役时候会是个师长?
有人说常乃超不会送礼,是书呆子,所以被安排个师长,要知道选派留德生的时候,都打破头了,没有两下子,后面没有大佬罩着可能去留德嘛?有人罩着,可能只混个师长嘛?
很多人都说,常乃超是纸上谈兵,理论性强,实战差,其实这更大错特错,国民党黄埔生哪个不是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剿匪中滚出来的,留德回来就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纸上谈兵,嘴都磨出多少泡了,还没谈个结果出来?
在淮海战役中,真正是留德背景的是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和第12兵团司令黄维,哪一个是纸上谈兵?
要说国民党留学军官理论性最强的应该是黄埔六期留学法国的廖耀湘,廖耀湘也是国民党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法国圣西尔军校毕业后,回国更是扶摇直上,在辽沈战役期间,指挥五个军的第9兵团,国民党五大主力,有两个在其手下,可见其能力之强,廖耀湘在实际作战中总结出的法式滚筒在远征缅甸期间抵挡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
在辽沈战役初期,林老总希望通过包围长春吸引廖耀湘主力北上,来一个围点打援,廖耀湘不为所动,使得林老总的策略十分被动,可见,廖耀湘还是吃过几天洋墨水的。
以常乃超、楚云飞为代表的实际是学院派,而以李云龙为代表的是草根派,不能说谁一定就比谁强,纵横认为在师以下的规模战斗中,李云龙不拘泥于章法,根据出奇制胜的想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些惊喜,但是楚云飞也不孬,在抗日战争期间,晋绥军在没有得到有效的补给下,一样快速发展。
到大兵团指挥作战的时候李云龙在排兵布阵上就不行了,李云龙的打法其实就是跟日本学的,正面牵制,侧面迂回,利用一支小股战斗力量穿插到敌人后方,直捣敌军指挥部,实际上这种打仗才真的是纸上谈兵,哪个队伍的指挥所是说端就端的,部队打仗的时候,还会出现常乃超说的那样“我还没有摆开阵势,就被贵军给拿下了”。
纵横不知道抗日和解放战争那个部队因为没有摆开阵势被全体俘虏的,没有做好防御阵势很正常,可以边打边挖,实在打不了还可以跑,被人全体俘虏是什么鬼?
其实,李云龙、孔捷他们的那种打法,也就是小股作战的时候还堪用一下,真正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孔捷一个军没能打下美军一个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正因为如此,刘老帅才开办军事学院,加强军官的综合素质,在刘老帅批评李云龙、丁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是挺有道理的,我们的胜利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政治上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说白了,就是军事能力还是有欠缺。
《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
《亮剑》中常乃超的暂七师被李云龙部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很多人不明白毕业于德国军校的人才就这么不禁打?这么的弱鸡吗?其实并不是,而是常乃超不仅是被打了措手不及。还有其他战场原因。
其一:暂七师整个实力比较弱。
注意这个暂字,国军里面对于暂字的定义是:暂时整编的一支部队,就是说将原本被打残的部队和临时纠集的新兵 、老兵 、伤兵集中的混编部队。这种部队往往发挥不出来战斗力。而且李云龙对于暂七师也很是瞧不起。(注:常乃超后来说自己的部队比李云龙强,其实说的是原七师的战斗力)
其二:被李云龙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云龙当时的想法是放弃近的暂七师,直接打入楚云飞的指挥部,结果带着突击上去之后,楚云飞早就跑的没影了,李云龙便从背后配合赵刚所带领的大部队偷袭了毫无防备的暂七师,打个常乃超措手不及。
其三:常乃超本身指挥错误。
当时李云龙的二师已经和楚云飞的八十九师交上了火,而此时的常乃超,跟看不着似的悠闲着。结果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之后,才当一个马后炮说自己的军队还没有展开,炮还没从车上卸下来。之前早干嘛去了?
我是汤里放药,了解更多娱乐资讯,关注我即可!
《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
三个因素:
中国知识分子有个非常大的毛病“食古不化”,身为将军的知识分子常乃超是也。这种人国民党里有,共产党里也不少。土地革命最后被迫走上长征之路,其实就是“食古不化”的结果。再往前捯呢,李立三、瞿秋白,都是这种主。黄维被俘后老大不服气了,说共军不按规矩来,打仗哪有什么规矩哟,以打胜为原则,谈规矩早人头落地了。
常乃超可以说生不逢时呀。轮到他当师长时,国民党的大势已去,他指挥的部队是“暂编”,换句话说也叫“拼凑”,就是把打散打残加上从地方民团升级的七七八八各色部队拼凑一堆交他指挥。在官还认不全兵,兵还识不准官时,与从鄂豫皖一路征伐到淮海的李云龙虎狼之师相撞,常乃超会赢才是见了鬼的事!
战争打到淮海这个份上了,国共战略决战,共军夺取胜利在望,士气空前高涨,李云龙部从单兵到师长人人一马当先锐不可挡。只想寻求国军主力楚云飞部决战。在这个过程中,忽然冒出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常乃超部,送上门来的便宜捡了也白捡,顺手牵了只兔子。只是这只莫名其妙当了猎物的兔子不服气,有什么法呢?成则为王败则寇的规律在那里呢,没法,他就是喝干了洋墨水,该吃牢饭也得先去吃牢饭。
当然,共产党是从来不浪费人才的。经改造后,曾经的敌师长,共军还是敢用的。在回炉共军高级军官的过程中,俘虏不是照样给俘虏他的人当先生吗。
《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
常乃超的原型很显然是黄维,只是职务大幅下降了而已。包括人物性格的设定和基本经历,都是改编自黄维的性格和经历,连被俘之后说的话都是改编的黄维的话。
黄维兵团也是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灭的。黄维本人是陈诚的土木系骨干,黄埔系出身,曾经留学德国,回国后在抗战期间一路升迁,战绩也还不错。但是1944年,因为人事斗争失败,他离开一线作战部队,到淮海战役之前,一直都在军校。
淮海战役之前,国军开始组建兵团,本来应该是胡琏顺理成章的出任兵团司令,但是因为白崇禧和何应钦、顾祝同之间的斗争,胡琏被否决了,后来改为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主要是平衡派系斗争的结果。
黄维一直被认为是书呆子,应变能力不足。但黄维兵团组建的时候,下属的部队中包括陈诚起家的第十八军,是国军精锐编成的部队,堪称嫡系中的嫡系。之前陈诚任参谋总长的时候,美援装备都是优先装备第十八军,所以十八军的装备很好,战斗力也比较强。
兵团组建完毕后,仍然隶属于华中战区,受白崇禧只会,本来在豫东一带活动,主要是掩护武汉。淮海战役开始后,奉命东调,主要任务是救援黄百韬兵团。在进入蒙城地区之后,受到中原野战军的层层阻击,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袋形阵地,陷入包围。
黄维兵团本来是有能力突围的,他在前进遇阻之后,曾向国军统帅部提出,向南靠近铁路线,和友军取得联系,绕过中野的阻击阵地,但统帅部急于解救黄百韬兵团,认为黄维遇到的阻击不是解放军主力,坚持要求黄维兵团以装备和火力优势正面突破解放军阵地。
被包围之后,黄维如果果断一些,其实也有机会突围,因为当时中野的实力有限,无论装备还是兵力,实际上都还不足,所以只能围困,并没有能力歼灭黄维兵团。黄维如果此时决心突围离开战场,也还是有机会的。但他选择了服从命令,继续死战。
黄维的回忆中说,他从奉命东调一直到被包围,都不清楚友军的情况,对战场形势的变化也不了解。实际上,到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他东调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如果此时选择向后撤退,并由华中方面派部队接应,也还是有机会撤出去的。
但国军统帅部仍然要求黄维继续东进,不允许后退。为什么呢?统帅部蒋委员长打的算盘其实也不难看懂,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形势已经完全逆转,他知道白崇禧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要把黄维兵团从华中战区调出来,加入到华东战场上来。
一直到杜聿明率徐州的三个兵团三十多万人离开撤离徐州,国军统帅部才开始向黄维通报情况,但这很显然是为了安定人心,告诉黄维继续坚守待援,以防军心动摇,提前突围或者向解放军投降。这也是之后委员长坚持要杜聿明集团去解救黄维兵团的原因。
委员长这时候让杜聿明集团救援黄维兵团,但杜聿明无心恋战,一心想着赶紧撤退到蚌埠地区,脱离危险,再背靠黄河重新布置。这背后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黄维是陈诚的土木系,而杜聿明的靠山是何应钦,陈诚和何应钦的斗争也持续很久了。让杜聿明去解救黄维,怎么可能?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粟裕不顾部队疲劳,抽调华野部队驰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优势并不算太大的兵力阻击和包围杜聿明集团。结果是黄维兵团没救出来,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也没能跑出来,同样全军覆没了。杜聿明和黄维也双双被俘。
黄维确实有书呆子气,但还没有书呆子到《亮剑》里常乃超的程度,更不可能在被俘后指责解放军不等他的部队展开就发动攻击。战场上瞬息万变,什么情况都有可能,无论哪一方都想不等对方摆开阵势就开始攻击,问题只在于能不能做到。
其实并不是说上军校没用,对现代化的军队来说,没有文化肯定是不行的。解放战争虽然看上去是一大群土包子李云龙战胜了一大群喝过洋墨水的常乃超们,但并不是因为李云龙没上军校才能打赢。战争结束后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常乃超们就变成了李云龙们的老师。
如果李云龙们也喝过洋墨水,接受过现代化军事教育,朝鲜战争也许会伤亡少很多,因为在朝鲜面对的是完全现代化的军队,士气也不低,很多原来的土办法都不灵了。这也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就大办军校,搞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原因。这一点在《亮剑》里也有,孔捷就对美军打仗印象非常深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