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中梁经伦是什么人?

梁经纶代表理智,他知道惟有私有制加市场经济才能救中国,任何冠冕堂皇的大同理想都会因为找不到现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最终走向通往奴役之路。然而在战后的北平,群众只相信颜值和暴力;他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另一个30年来证明。知识分子是民族的灵魂,他的失败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

北平无战事中梁经伦是什么人?

梁经纶何许人也,燕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国府顾问何其沧的爱徒,潜伏在共产党内部的铁血救国会成员。他留学美国,学成一身本领,本待报效祖国,可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是外忧内患。可他还坚信着“三民主义”,于是他选择加入铁血救国会,希冀能将“三民主义”在中国真正的施行。

这个角色在《北平无战事》一剧中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这个角色太过复杂,也太挣扎。梁经纶是最可怜的一个角色,他要救国家于危难,挽大厦于将倾,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深爱何孝钰,却只能把她送到方孟敖的身边,而深爱他的谢木兰也因他而死,死于他的怀中。他还要面对亦师亦父的何其沧,面对勾心斗角的国府官员以及众志成城的共产党员。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角色如此难以把握,只能请影帝廖凡来加持的原因,即使廖凡的形象与那个风度翩翩的经济学教授相去甚远。

梁经纶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爱国者,他为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一切。他看着日薄西山的国民政府,内心充满了一个士子的责任感,那就是救国。可是面对着死在自己怀中的谢木兰,他第一次产生了怀疑,他背诵了一段中山先生的话: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而谢木兰死后,面对方孟敖的诘问,他不置可否,只是淡淡的回答“我只是燕大经济系的教授”。这个时候的梁经纶已经陷入了自我怀疑,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尚未对“三民主义”死心。他决心帮助蒋经国推行币制改革,来挽救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可当币制改革失败的时候,他才真正醒悟了,他才认识到了正确的道路。当国民党用所谓的币制改革来抢夺百姓财产时,共产党已经把土地分给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无产者了,谁好谁坏,无需多言。他也知道这个党国自己是救不来了,因为这个政府已经烂透了。

而当他认识到这一层后,他反而轻松了,他的信仰破灭了,但他没有把自己和国民党绑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曾可达最后自杀的原因,那是因为建丰同志的事业就是他的信仰,他把自己绑在了国民党的成败上。最后的梁教授选择随何其沧出国,专心治学。

梁是一个理想主义爱国者,他在推行币制改革的时候向何其沧坦露了自己的身份。何其沧对他说:

知遇之恩,国士待之,国士报之……不敢爱孝钰,不敢爱木兰,你把这一生都交给蒋经国了啊

可梁经伦不以为然,他说:

我从来就没有把自己交给谁,先生知道,我们这些人出国留学,又回到祖国,不是为了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一个政党

他是为了中国的富强、民主与进步而战,他是坚定的爱国者,却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最后被时代的潮流所吞噬,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向伟大的先行者们致敬。

以上。

北平无战事中梁经伦是什么人?

北平无战事中的梁经纶,是一个性格分裂又忧国忧民的特工。

说性格分裂,是做人的两面性。

作为大学教授,他始终表现出尊师重道楷模的一面,这让他在学生中有威信,在老教授面前有担当。

作为年轻的大学教授,他无法摆脱情感纠纷,不但想当方孟敖的情敌,还想当方孟敖的小舅子。

且慢,这仅仅是性格的两面性。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公开的身份,他是进步教授,再公开一点就是地下党员。其实,地下党的身份属于心照不宣,要不然,也无法团结那么多的进步学生,包括那两个女学生。

实际上,梁教授是铁血救国会的死党。说他是死党,是因为他信仰的坚定,当他得知希望只是泡影时,宁可选择灰飞烟灭。

从这个角度看,梁教授终究还是忧国忧民的,只是他的选择有问题,或者,他原本就没得选择。

梁经纶这个角色,完全是为方孟敖安排的,两个人信仰不同,角色错位,结局也大相径庭。

不过,论表演能力或潜伏能力,显然教授更胜一筹。

北平无战事中梁经伦是什么人?

梁经伦其实到后来,自己都有些迷惘了。从主要身份上说,他是国民党员、国军少校、蒋经国领导的“铁血救国会”骨干成员;另外一个身份,是打入地下党后,任中共燕京大学学委委员。

方孟敖驾机上天落地被抓,梁经伦去找曾可达要求放人,因为总统府陈组长和徐铁英都在,警卫营营长试图劝阻他不要进去,愤怒的梁经伦亮出少校身份索来营长佩枪,吓退卫兵强行闯进去,结果慷慨激昂中被陈和徐全部记录了谈话,让蒋经国非常被动,甚至迁怒于曾可达,这就是他的悲哀。

需要承认梁经伦是个正直的人,只不过站到了另外一个阵营,他有理想,要救国,在蒋经国的资助下留学美国,学成后委以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校军官和“铁血救国会”秘密特工的身份,怎不知恩图报?他希望通过币制改革,挽救国民政府即将崩溃的经济体系,为他的政府和恩人蒋经国扭转乾坤。

梁经伦就是所谓的双面间谍,因为当时的北平还在国民党统治下,他为了秘密任务却不能暴露身份。双重身份的交汇,以及目睹国民党军政部门的腐败和北平学子的爱国思想,在忠诚和正义面前摇摆和决择,最后的结局是双方都不再信任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廖凡对这个角色把握的不错。

他的中心任务是潜伏在燕大副校长何其焻身边,利用何既是经济学家又是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密友的身份,监视和协助其完成币制改革计划;同时通过打入地下党,掌握对手的动向与对策,为蒋经国的决策提供另外一方的资料,真正实现铁血救国会的宗旨:“一手坚决反*,一手坚决反腐”。

《北平无战事》中最烧脑的其实是在蒋氏父子的关系问题上,蒋介石既希望儿子除旧革敝,挽救摇摇欲坠的江山,又不得不考虑手下几大派系的利益,否则他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比如孔宋家族、二陈的中央党部和军方等等,作为最后的仲裁者,在蒋经国羽翼未丰的情况下,他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那么当父子发生分歧时,蒋经国只能说:一切以总统的意志为意志。

作为蒋经国的代表,曾可达少将和梁经伦少校面对的就是前述势力在北平的众多代理人,中央党部的徐铁英,贩粮的杨子公司,北平警总的陈继承等等,等于踩进了国民党新老势力争斗的漩涡,那么象梁经伦这样的小人物,稍不留神就是牺牲品,死无葬身之地,曾可达自戗大约就是这种无奈。

站错了队,空有一身本事也无用。

一直到台湾,蒋介石才有机会清洗了这一拨老东西,为蒋经国顺利接班扫清了障碍,可惜,曾可达和梁经伦们曾经的努力,只成为了过眼云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