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入关后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整编为(49.51.53.57.67)五个军和何柱国骑兵第二军,冯占海91师(原63军),全军整编后约有十七八万人,其中67军作为曾经拥有四个师的超级军就有五万多人。
战略防御阶段东北军作战概况卢沟桥事变以后,东北军三个军(49.57.67)奉命驰援淞沪战场,49军109师全军覆没,67军在华北掩护国军南撤作战中损失一部,全军四万余人坚守松江掩护国军大撤退全军覆没,残部编为108师被嫡系25师吞并。51军在徐州会战中损失过万,57军在江阴保卫战和扬州保卫战中损失殆尽,112师余部四千余人覆没于南京城下。武汉会战原63军冯占海91师在万家岭外围阻击战中伤亡惨重,余部两千多人被汤恩伯部吞并。至此东北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伤亡十余万人,接下来经过短暂整补,除67军番号撤销外,其他部队开始陆续奉调继续开赴一线作战。
1938年十月武汉会战结束(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改变策略,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在敌后开辟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政府则开始采取“主要以外交,思想,经济方面施加压力,采取政治及谋略手段使之崩溃”的手段,即“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东北军开赴各个战场国军主力从此开始了与日军漫长的六年对峙格局,期间双方战线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当然44年豫湘桂大溃败确确实实是丢了一大块,此可谓“晚节不保”。
鲁苏战区的东北军51.57军1939年3月于学忠率51军由大别山开往阜阳,3月中即向鲁南突进,为分散敌军截击的目标,令全军以团为单位夜行军分路前进。向鲁南山区挺进时,各师、旅、团均相隔两天的行程。经过阜阳、涡阳、蒙城,在宿县以南地段穿过津浦铁路后,又折向东北,由徐州以东,邳县以西地区越过陇海路,渡过运河,冲破日军防线过程中51军114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进入鲁南开始了面对日军四个师团近10万人的反围攻作战。
57军在淞沪会战之后驻防苏北,参加了徐州会战和连云港保卫战,在津浦路南线作战三战三捷,奇袭徐州,驰援临沂,盐城阻击战等一系列作战,战功显赫,鲁苏战区成立后,驻扎苏北的57军挺进鲁南,和兄弟部队51军汇合
1943年9月底在阜阳召开追悼在鲁南抗战阵亡烈士大会,会上于学忠报告了鲁南抗战5年来军队伤亡惨重情景,其中将官就达12人之多,将官以下的伤亡之惨重就可想而知了。仅第51军就进行大小战斗上百次,阵亡将官7人,在鲁南伤亡官兵达10000多人。击毙日寇也在万人以上,伪军不下数千人之多。在鲁南地区牵制日军4个师团的兵力,拉长了敌人的战线,分散了敌人正面进攻的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其他战场的战斗。
豫皖边区的骑兵第二军骑兵第二军1939年由晋西北南下,调往豫皖边的沈丘,阜阳,涡阳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任务是穿插于陇海线,平汉线,津浦三铁路之间的三角地带,破坏日军交通干线,严密监视河南商丘,苏北徐州和安徽宿县的日军活动。豫皖边区与于学忠的鲁苏战区相连接,尽管他们被日军占领的陇海线,津浦铁路所隔断,但仍然是鲁苏战区与国民党大后方取得供应补给的重要纽带。双方同属东北军往来频繁,关系密切,互相配合。1941年7月骑兵第二军扩编为第十五集团军,司令部驻扎沈丘。其二军驻扎莲池。44年骑兵第二军于桂系李品仙部合编为第十战区,另设司令部于临泉。
转战浙赣战场的49军淞沪会战之后,49军参加参加了39年3月17日到5月10日的南昌战役,从守御修水作战到反攻南昌的全过程都参加了。105师仍然是张学良卫队的老底子,淞沪会战遭受严重伤亡,整补后有九千多人,装备尚数精良,余威尚在。问题是109师淞沪会战打光,给补充了一个赤手空拳的预备第五师,军长刘多荃把全部库存家当都用在了预备第五师上,掏空了家底把预5师装备完成。结果焕然一新的预5师却被蒋介石拉走,又给换成了预备第九师,该师只有三个团七千多人。刘多荃军长是鸡飞蛋打,战斗力大打折扣。
同时修水战役49军遭受了抗战中日军最大规模使用毒气弹的攻击,遭受了惨重伤亡。随后49军在赣北地区配合作战,参加了长沙会战。1941年3月参加了江西上高会战,再次遭遇了日军毒气攻击,受损严重。1942年5月又参加了浙赣战役,始终奋战于江西战场,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驻守江苏武进。
转战湖南到滇西反攻的53军东北军53军在武汉会战之后奉命守备洞庭湖三角地带,周福成升任军长,1943年春因陈诚的同学关系编入远征军,划归嫡系霍揆彰的20集团军编制。53军经湘西横越黔滇两省,长途行军三千公里到达滇西弥渡,蒙化整训,陈诚下台后卫立煌接任,因其深感53军战功显赫却实济不佳,批准换装美式装备。经由美军干部训练团整训,火力和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于卫立煌对53军遭受的克扣和排挤大为不满,严厉斥责了20集团军军长霍揆彰,使得53军上下对卫立煌感激涕零,因此作战分外顽强,一路强渡怒江,攻克高黎贡山,血战腾冲,攻克龙陵,兵峰直抵中缅边境的日军据点畹町。切断日军滇缅公路,历经血战打通了中印交通线,53军116师346团沿中印公路西进,与驻印军孙立人的新一军胜利会师。至此滇西反攻胜利结束。
从1937年底到1945年,马占山率东北挺进军在哈镇驻守8年,期间多次抗击日寇,经历大小数十战。同时部队还帮助地方修河堤、办学校、兴慈善事业,立纪念塔和忠烈祠纪念本部抗日阵亡将士,深得民众拥戴
综合以上对东北军在全面抗战中各部的作战区域加以总结在八年时间里,东北军各部除作战部队全军覆没番号取消者,成建制部队始终在各个方向的一线战场,而且是唯一一只八年不间断奋战在一线甚至敌后战场的国军部队。相比国军主力六年时间龟缩在大西南,东北军作战环境之恶劣难以想象,同时东北军的作战战绩,顽强抗敌的坚强意志都是可圈可点的,付出的牺牲也是相当惨烈的,到抗战胜利前夕,成建制的东北军仅剩下了53军一支。东北军——作为一支唯一进行了十四年抗日斗争的中国军队,我们应当予以铭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张学良的30万军队大多数都被整编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序列下在淞沪会战、保卫长沙、保卫南京、昆仑关会战、远征缅甸腾冲等等战役都到看到张学良原先部队的东北将士。我作为一个新南京人,感谢当年淞沪会战保卫南京时候他们做的贡献。他们这些东北籍战士也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最多的。918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光从张学良部撤退到关内的行为作为依据!污蔑东北人,搞地域民族歧视是卑劣的行为,是无耻缺教养的恶棍才会做的事。历史不会否认会永远记录这些活生生可敬的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壮举事迹!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基本退出东三省。之后参加热河、长城抗战,参加陕北对红军作战,参加抗战。可以说依然活跃在关内广大战场。1、东北军进入关内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陷落。东北军主力都在关内,从辽宁西退的集结在锦州,在锦州丢失后,东北军主要进入华北地区。东北军旁支汤玉麟部驻守热河。
1933年,榆关事变,日军占领山海关。
(长城抗战)
之后日军进攻热河,10日就攻下省会承德,舆论哗然。
再之后,日军进逼长城一线,东北军士气低落,连战皆败,张学良引咎辞职。
2、东北军与红军作战1935年何梅协定后,东北军离开华北。随少帅进入关中。
与红军几次作战,损兵折将。吴起镇、直罗镇等四次大败,损失三个师。番号都给撤了。
(直罗镇战役)这时候的东北军离家多年,越来越想家,总想打回去。
3、抗战中的东北军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分化,编为六个军。49、51、53、57、67军与骑兵军。在抗战前分别驻扎在豫南、皖北、苏北地区。
在抗战中,东北军整体表现在中等偏上,@度度狼专门有问题写这个。
(49军在东线血战)
总结:东北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很长时间里对日作战无能,在抗战中国仇家恨,大多数士兵都为国家做了贡献。
参考文献: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42—东北军围剿红军的四大惨败
胡博.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军在分割整编后走上抗日战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7(04):4-8.
王春林.东北军的内争与西安事变:以少壮派为中心[J].抗日战争研究,2016(04):29-42+159.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诚邀,如题。东北军作为张作霖的嫡系军队,是张家两代在东北称王的最大后盾。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奉天的驻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司令张学良收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退回关内,自此历史上便失去了东北军的身影,那么东北军入关后经历了些什么呢?
东北沦陷之后,东北军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蒋介石又对东北军的实力担心于是将东北军调到陕西围剿陕甘宁边区和红军,留在东北的部分军队加入了东北抗联,继续与日军作战。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杯蒋介石扣留,东北军群龙无首,蒋介石趁机加快了对东北军的分化。举个例子,淞沪会战爆发后,东北军67军,57军,49军被蒋介石派到上海,战斗中67军中将军长吴克仁连同67军的几位将官全部阵亡,67军实际不存在了,实际上全面抗战开始后,蒋介石将东北军分别调拨各个战区投入战斗。当东北军在抗战或内战中成建制的消灭时,蒋介石往往会将其编制压缩或者撤销番号,这样东北军越打越少,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九·一八”事变后,退入关内的东北军主要分为陆军、海军两个部分,其活跃地点,以及最终的命运大致介绍如下:
东北陆军
退入关内的东北陆军,最初布署于华北,参加了长城抗战。1933年被国民政府改编,全军26万人整编为5个军,从原先的“东北边防军”番号,改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具体的番号情况如下:
第51军(军长于学忠)。
辖:第111师、第113师、第114师、第118师。
第53军(军长万福麟)。
辖:第108师、第116师、第119师、第129师、第130师、骑兵第2师。
第57军(军长何柱国)。
辖:第109师、第112师、第115师、第120师、骑兵第3师。
第67军(军长王以哲)
辖:第107师、第110师、第117师。
第63军(军长冯占海)
辖:第91师。
各直属独立部队:
独立第105师(师长刘多荃)、独立第106师(师长沈克)、骑兵第1师、骑兵第4师、骑兵第5师、骑兵第6师、炮兵第6旅、炮兵第7旅、炮兵第8旅、工兵团、辎重大队、铁甲车大队、通信大队。(后各独立骑兵师统编为骑兵军)
1934年后,东北陆军一部(第67军等)开始参加在鄂豫皖围剿红军的作战,一路追击至西北,其他57军、51军、骑兵军等部也都在1935年陆续抵达西北,随后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前夕,东北陆军被再度整编,统编为51军、57军、53军、49军、67军、骑兵第2军等部,兵力大幅缩减。此后,49军、67军参加了津浦路、平汉路沿线抗战,67、49、57军被调赴参加淞沪抗战(67军因损失过巨,编制被撤销),51军、53军、57军还曾参加武汉会战(51军和57军一部参加过台儿庄会战)。
抗战胜利后,原东北陆军又卷入国共内战。内战开始时东北军的序列包括:第53军(第116师、第130师)、第12军(第111师、112师)、第71军(第91师)、第92军(第56师)、第96军(暂编第15师)、东北挺进军(新编骑兵第5师、新编骑兵第6师)、第49师(第105旅)、整编第51师(第113旅、第114旅)、整编第25师(第108旅)。其中51军、53军等部参加了进攻山东解放区、接收东北等作战,51军等部参加了进攻苏中解放区的作战。
最终51军一部在上海投降解放军,53军在沈阳投诚,12军一部在陈官庄等地投诚、92军在北平接受改编。
东北海军
东北海军原辖有东北海防舰队、东北江防舰队、东北海军陆战队等单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江防舰队沦陷,东北海防舰队撤退至山东半岛,以青岛、威海、烟台、长岛为基地,1933年被改编为海军第三舰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以身处华北前线的第三舰队和原东北海军各机构为基础,成立海军前敌总指挥部。1937年12月18日,第三舰队在青岛实施焦土抗战,将大量舰船自沉于青岛港,原舰艇部队人员及陆战队、教导队等改编为炮队等单位,在1938年撤至徐州预备加入第五战区作战,后被命撤往湖北第九战区,第三舰队被改编为长江要塞江防守备司令部,负责长江中游的炮台防御(沈鸿烈受命担任山东省主席,率海军陆战队一部重新返回山东开展游击战)。
马当要塞保卫战后,因部队损失严重,江防守备司令部被撤销,部队被整编为江防独立总队,其后一部在1944年被考选编入赴美接舰参战士兵总队,参加了接收“太平”、“太康”等美援军舰的活动,剩余部分则在1945年被编入赴英接舰学兵大队,参加了接收英援“重庆”、“灵甫”的活动,作为抗战前中国四支独立性海军之一的东北海军(其他三支为闽系中央海军、粤系广东海军、军政部电雷学校)的历史就此结束。
在第三舰队部队撤向长江中游之前,前身为东北海军葫芦岛航警学校的青岛海军军官学校则在1937年撤至湖北汉口,旋又辗转迁至四川万县,并将广东海军黄埔海军学校以及电雷学校并入,至1941年在校学生毕业完成后停办。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我们都知道,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后,接手东北的张学良,麾下东北军人数约30余万。但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这30多万东北军并非都驻扎在关外,相反,随张学良驻扎在关内的东北军高达20万余,而驻扎在东北三省的驻军只有十余万。
因此,面对日寇突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留在东北三省的东北军,实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同时,再加上蒋介石和张学良“不可与之反抗”的不抵抗命令,30万东北军出现分化。
第一部分,东北军大部分主力执行了不抵抗命令,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大部撤入关内,本就驻扎在华北地区的东北军依然留守,并未选择出关抗日,收复失地。这部分东北军也是东北最精锐的部队,约有20余万。
有狼狈逃窜的东北军,当然也有就得英勇抵抗的东北军,一部分拥有血性的东北军拒绝了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留在东北坚持抗战。这部分人以马占山、李杜、黄显声等人为首,他们也是东北三省坚持就地抗战的代表人物。
在东北抗战初期,坚持抗日的东北义勇军的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出身东北军,参加抗日义勇军的东北军约有2万余人。同时,这部分人也是坚持14年抗战的东北抗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三部分,也是人数最少的,这部分人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张学良撤往关外,同时,他们也没有奋起抵抗日寇侵略的勇气,但与此同时,良心未泯的他们也不愿意当汉奸。因此,这些人脱离了东北军,选择回到家乡或从事其他行业。
最后一部分,也是最令人不齿的,则是选择叛国投敌当了汉奸。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成立了所谓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也有一支伪军队伍,名叫“满洲国军”。这支所谓的“满洲国军”在1932年成立时约有85000多人,而其中近8万人,是由原来的东北军改编而成的。
也就是说,近8万东北军投敌当了汉奸。这部分汉奸部队,以熙洽、于芷山、凌升、张海鹏、张景惠等原东北高官和军官为首。这些汉奸部队,不但助纣为虐,充当日寇鹰犬,甚至还随日寇的全面侵华进入关内,成为镇压抗日运动的刽子手。
选择不抵抗,随张学良退往关内的20多万东北军,下场也并不美妙。由于失去了地盘,随之,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乃至于粮饷军械,都开始大幅下降。为了获得这些军队生存所必需的物资,关内的东北军成为了蒋介石围剿红军、排除异己最好用的一把刀。
尤其是在围剿红军过程中,东北军不断失利,部队也不断被消灭。不能收复东北老家,却不断在内战中损失消耗,东北军内部的不满声音愈发壮大,这也为最终“西安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囚禁,失去领袖的东北军成为一盘散沙,再加上蒋介石的分化、拉拢、拆分,东北军被分布在五个省区。不再是一个整体的东北军最终大部消耗在抗日战场。作为民国时期中国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军事集团,东北军也彻底消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