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造反,《琅琊榜》第一部的誉王和第二的萧元启失败原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第一部的誉王和第二部的萧元启都是各自版本里面的反面人物。第一部里面誉王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城府很深,从剧情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一开始被定义为反面角色。他的失败,离不开梅长苏在后面推波助澜,梅长苏看中了萧景琰的质朴,认为他是一个好的为君者。梅长苏就像诸葛亮一般的智慧,誉王从算计太子到萧景琰,都被梅长苏给化解,誉王的失败就是简单的皇权争斗。但是第二部的萧元启就不同了,他的出场是以一个没落京城皇族的身份,在萧平旌调查沉船案开始,萧元启就从这个时候卷入其中。和平旌一起破案,但是他是罪臣的儿子,一直的不到朝廷的重用,看着长林两兄弟混的风生水起,自己心中也是五味陈杂,直到他母亲的死,遇到了墨子侯,濮阳缨。在这两个人的挑拨下,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了,也可以说他从哪一刻起他的反骨渐变,他要谋取一番事业。他也不是傻子,利用濮阳缨的死,赢得长林王的信任,并与平旌一起前往北境,并联合荀白水给萧平旌戴上了抗旨不尊的大罪,长林王府就此没落,萧平旌远离朝堂。萧元启勾结东海为自己谋取到了军政大权,最后在金陵城谋反,当然失败了。
总结一下吧,誉王是在很单纯的皇权斗争,他败给了梅长苏,他是光明正大的去夺皇位。而萧元启就有点被环境的影响了,他内心深处是想证明他不必任何人差,他是为了自己而战斗,并且最开始的地位比誉王同时期低,可以说萧元启是一步步走上去的,可以说他最后有点心里扭曲了,他是不想叛国的,大势所趋,他不得不造反,很喜欢萧元启这个人物角色,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可怕,从某个方面他是励志的。
同样是造反,《琅琊榜》第一部的誉王和第二的萧元启失败原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誉王和萧元启的失败不同点多一些,相同点大概只有都失败了而已。
不同点1:誉王和萧元启资本不同。誉王即使最后反叛,但是始终是有着朝中根基存在,他的多年朝堂政绩,不管是否伤天害理,也是有一定成果的。即使景琰名正言顺当上皇帝,誉王也有一定的实力存在,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萧元启只有自己的东海之功,还破绽百出,随时都有被拆穿的风险,朝中也无自己的势力,只有一个巡防营大统领是自己人,朝中百官都是见他得势而去巴结他,而不是归顺他,所以他做不到一呼百应。这也是萧元启和誉王的第二个不同的原因。
第二个不同:这第二个不同其实却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俩都着急。但是着急的本质不同。誉王着急是害怕萧景琰拿到太子之位而是自己失去希望,再加上秦般若和夏江的挑唆,而没有选择隐忍等待再图大事。其实我们观众比较清楚,誉王的行动还是有计划有实力有安排的,如果不是苏哥哥在山上,他真的就得手了。而如果他能等两年,苏哥哥必死,而九鞍山春猎是年年都有的,那时起兵,基本是完胜的。但是注定他没有这个气运了。
萧元启就不一样了,他是因为时间等不起他了,所以着急仓促起事的,他觉得萧元时越来越大,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自己和东海的关系随时可能暴露,从他每次突然看见戚夫人的反应就能看出他的害怕,所以他不敢等而匆匆联络军方狄明,朝中其实没有一个朝臣是他的人,完全是由武力逼迫起事的,他这样即使成功了,大梁四境兵马也不会臣服,而且会发现蹊跷,更何况萧元时的天子六印已经出去一个,只要拿到四境军中任何一个主帅,都不会放过这个清君侧的立功机会,但那样结果只会是大梁四境不稳,被邻国多方攻击,最后国破神死。
总的来说就是萧元启想的太简单了,他并没有完备的计划,急功近利只是想要先得到皇帝名号,再去想接下来的安排。他以为自己控制了皇帝就控制了天下,他还敢逼迫皇帝禅位?朝中无人,手中只有7万新兵就敢造反,还是太嫩了。皇帝并无大的过错,萧元启根本没有起事的名号,自古起事作乱,要不就是皇帝暴政,民不聊生,百姓被逼迫起义。要不就是清君侧,诛杀乱党,萧元启连个旗号都没有就直接造反这也算是相当惊人了!他就算是成功逼迫萧元时禅位,这个皇位他也坐不住。
而誉王的起事就是有名目有计划有安排的,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控制了京城禁军,调动了京城最近的庆立军,封闭京城。一旦他成功了凭借他多年的威信,加上再无敌手(梁帝和景琰都会被杀)而地方官员其实也都更倾向与誉王而不是靖王,朝中心向誉王的还是远多于靖王,因为靖王刚正不阿,敢于整治官吏,所以百官一定比起靖王更希望誉王做皇帝,因为这涉及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他们虽然不会附和誉王造反,但是他们会默不作声,如果誉王成功了,至少在他们看来虽然有疑问,但既然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有是对他们有利,也就不了了之了,可能也就只有沈追和蔡荃会去查,会为景琰申辩,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
再有的不同就是一些无足轻重的不同了,比如,誉王不懂兵法但是自作聪明,他的五万大军被3000禁军主动攻击后,就下令安营扎寨,徐嘟嘟说一鼓作气杀上去他也不听,觉得自己晚上去偷袭靖王绝对想不到。这就是主帅无能的后果啊!其实如果他直接攻上山,虽然损失会大一些,但是确实会排除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他下令安营扎寨,本来应该碾压的局面得以迟缓,如果两方相持,虽然山上的人被围困,但是作为皇家猎宫,水源食物应该是有的,只要有人能持令出去求援,誉王就会多许多风险。但是萧元启经历过沙场,受老长林王教导,追随过萧平旌指挥杀敌,所以他既懂兵,又了解平旌。在发现长林军后,他知道平旌一定会来偷皇帝,不仅做了防卫,而且知道他们一定无法带走皇帝而是藏起来,事先在长林王府埋伏,这都是他熟读兵法又了解对手的表现,如果不是荀安如的自杀,平旌根本成功不了。这点上和誉王还是很大不同的
最后,琅琊榜中4任梁帝竟然经历过4次乱(1中梁武帝经历2次,景琰时的莱阳王,虽然未起刀兵,但是也是按照反叛处理,还有最后这次)大梁能安稳就怪了,真是心疼苏哥哥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