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元春省亲时,贾府买来的十二个女戏子为元春表演了四出戏。然而演出结束后,只有龄官得到元春的赏赐。不但赏赐,元春还要求龄官再演两出。这两出另外加的戏演完,元春又给了龄官一些赏赐。显然,元春对龄官非常喜爱,这是不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实元春和龄官素无交集,在书中两个人唯一的“接触”也只有这一节。如果说《红楼梦》处处无闲笔,那么作者写这一段就一定有用意。在我看来,元春对龄官的态度,有明暗两层含义。

1.先说明面上的含义。很显然,元春的肯定说明龄官唱戏的水平不错,至少是得到元春的欣赏和认可的。

唱戏的十二个女孩子,是贾府为了元春省亲特地从姑苏采买的,买来之后就聘请了教习教她们演女戏——从这可以看出,这十二个女孩子原来并不是专业唱戏的,至少不是已经学完戏可以出师的那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元春省亲那天终于好好展示了一番:

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

显然,十二个孩子的努力还是有成果的,“一个个”都演得有模有样。但只有龄官脱颖而出:

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

刚演完,太监就带着赏赐来找龄官了。然而包括龄官在内的这十二个女孩,是贾府为了元春省亲而新买的,不是元春在家里时就有的,元春在宫里也不可能认识龄官。素不相识,但却一看完戏就记住了龄官,这只能说明龄官的演出给元春留下了深刻印象。

果然,元春不但单独赏赐龄官,还通过太监传达口谕表示了对龄官的赞赏:

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

“龄官极好”,四个字表达的是十分满意的意思。元春对龄官满意到了要求她再唱两出的地步,随便哪两出都行。这样的喜爱,如果不考虑双方的身份、所处的场景,那简直可以用一见如故或者一见钟情来形容。正如题主所说的,元春对龄官表达的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喜爱。

龄官于是又唱了两出。唱完后元春又给了她赏赐,还对管理这十二个女孩的贾蔷下达了特别指令,内容就是要特别关照龄官。

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比起第一次赏赐的一盘糕点,这次赏赐的东西更多更有价值。而且“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的指令,相当于给了龄官一个特权地位。显然,龄官唱完这两出戏后,元春更加喜爱她了。

为什么素不相识的元春只听了几出戏就那么喜欢龄官?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龄官的戏唱得太好,在十二人中出类拔萃,令元春印象深刻。或者说,龄官唱戏的风格,正好对了元春的胃口。

元春喜欢听龄官的戏,喜欢到这种程度,说明了什么?说明元春本人是个戏迷,而且元春爱才,或者说,元春爱惜才华出众、有艺术品味的人。

2.元春喜爱龄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元春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暗示了元春对黛玉的喜爱。

《红楼梦》里很多人都有黛玉的影子。除了读者熟悉的晴雯,还有香菱,龄官也可以算一个。

首先是样貌相像。书中就借王熙凤和史湘云之口,说出龄官和黛玉样子相似的事实。

其次是脾性相像。黛玉的“小性”广为人知,一如晴雯的高傲,得罪了不少人。在“骄傲”、“自我”这些方面的表现,龄官简直比黛玉和晴雯还要明显。

书中龄官出场不多,但是每次出场,似乎都是一副傲气的样子,而且几乎没人能说服她:

宝玉让龄官唱一段,龄官以嗓子哑了为由拒绝了。虽说宝玉为人随和,对女孩子尤其温和,但龄官的态度都让他觉得下不来台。书中原文是:

(宝玉)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

能令贾府里人人都捧着的宝二爷感到被“厌弃”,只能“讪讪地红了脸”,除了龄官还有谁?

龄官和贾蔷相恋,一般人可能觉得身为唱戏的人,能得到贾府少爷的青睐会很荣幸,但在两人的相处中,却是龄官随随便便就不高兴、发脾气、给贾蔷冷脸,埋怨贾蔷不懂自己心事,而贾蔷则是低声下气、赌咒发誓地哄着她。

多么像黛玉和宝玉的日常。但宝黛是同一阶层的公子小姐,龄官和贾蔷却是社会地位悬殊。可见龄官非常自尊自爱,绝不会卑躬屈膝去讨好权贵阶层。

就连面对贵妃元春,龄官都没有丝毫的畏惧或谄媚,她依然只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普通观众。拒绝宝玉的时候,龄官就说,自己嗓子哑了,就连元春传她们去唱戏,她都没唱。

这种事也就龄官能做出来。而且不是依仗元春的欣赏才拿架子,而是一开始就这脾性。

元春省亲时让龄官加演两出戏,龄官不肯演出贾蔷指定的曲目,非要自己另外选:

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游园》和《惊梦》是《牡丹亭》的经典选段,唱词华丽唯美,文艺腔十足,本来很适合演给贵妃看,但龄官不演。她自己选的《相约》、《相骂》出自《钗钏记》,是戏中女主的丫环云香和男主的母亲李氏的两场对手戏。从名字和角色就可以看出,这两出戏的内容大概没那么阳春白雪,应该是不如《游园》《惊梦》更适合在省亲这种场合演的。

但是龄官的理由很专业:贾蔷选的曲目“非本角之戏”。龄官是小旦,她应该认为自己更适合唱丫环云香那种角色。问题是她肯定也能唱正旦青衣的戏啊,否则前面那四出由元春指定的大家一起演的戏,她怎么就能演得那么好,让元春格外青睐?

只能说龄官比较我行我素,一旦有机会自己发表意见,就要按自己的想法来。这一点,确实跟黛玉和晴雯都很像。

宝玉欣赏龄官这样的人,不计较她对自己的冷淡。元春也是差不多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能说明元春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不会和宝玉差别太远。

那么,宝玉最爱的黛玉,元春会不喜欢吗?

元春端午赐礼,为什么独独给宝玉和宝钗的节礼相同,是否暗示要把两人配成一对?这是长期以来《红楼梦》读者讨论不休的一个谜。元春是否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

我觉得,从元春对龄官的态度,可以窥见元春对黛玉的态度。

省亲夜,元春不仅表达了对龄官的欣赏,也表达了对黛玉的欣赏——在评价几位姊妹现场作的诗时,黛玉“实名”写的诗,被元春评为和薛宝钗写的不相伯仲:“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而黛玉“匿名”写的诗,也就是偷偷替宝玉写的那首,被元春指出是宝玉几首诗中最好的一首,元春甚至根据这首诗里的句子,把自己刚刚取的建筑名字“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这段情节,像不像元春赐礼龄官的那段?细细琢磨,甚至过程都有点互相映照的感觉:

龄官第一次表演是和大家一起,演出的是指定曲目,那些曲目不是龄官的“本角之戏”,估计龄官并没有演出最好水准,但已经足够让元春对她赞赏有加。

类似地,黛玉第一次作诗是和大家一起,写的是指定题目。黛玉觉得不过瘾,写得有点敷衍,但结果却得到了元春的格外赞赏。

龄官第二次表演,固执地自选曲目,算是很不给贾府主人面子,但是元春看完表演,对她更加欣赏,还特地叮嘱不要为难她,等于变相认可龄官可以不听自己的。

黛玉第二次作诗,是偷偷给宝玉代笔,算是暗地里和元春对抗,不给元春面子。但是元春看完这首诗,更加赞叹不已,还特地把自己起的名字都改了,等于变相认可黛玉这诗的水平比自己高。

和黛玉从外表到性情都如此相似的龄官,可以让元春甫一接触就喜爱不已,凭什么元春会不喜欢黛玉呢?

所以我想,作者在元春省亲的过程中,特地为看似不重要的小角色龄官写这么一段,大概就是暗伏元春对黛玉的真正态度。

如果能够理解元春实际上是欣赏和喜爱黛玉的,那么后文那个谜一样的端午赐礼情节,大概就是作者埋下的暗示。为什么应该喜欢黛玉的元春会赐下这样的礼物?从元春省亲到端午赐礼,这段时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红楼梦》行文间总是会埋下一些欲语还休的线索,这里可能就是一个了。

参见相关问答:《<红楼梦>中,为什么宝玉见到龄官和贾蔷的交流后十分感慨,他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红楼梦》许多细节上看,林黛玉在贾府住着,贾府中的亲戚多数对林黛玉都是很好的。

不用说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比三个孙女还细心。贾母除了对待贾宝玉如此好,就是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细节,说起对大观园各处景点的提名,林黛玉告诉史湘云,凹晶馆,凸晶馆的名字是林黛玉起的,贾政很喜欢。还遗憾说,忘记最初那些景点让她们姊妹起了。可见,贾政很欣赏林黛玉的才学。贾政对妹夫林如海也是廖赞有加的。

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刘姥姥以为是哪个公子哥的书房,贾母引以自豪地告诉刘姥姥,是外孙女林黛玉的书房。可见,平时帮林黛玉买这些书籍的时,家中的人都是知道的林黛玉喜欢读书的。

对于喜欢读书的林黛玉,元春也是欣赏,喜欢的。从元春不多的出场和言行,可以看出元春是个喜欢读书的性情中人。面对皇宫才觉得压抑,把它比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是不喜欢皇宫里的权力倾轧,勾心斗角的生活。这样的人,当然会喜欢林黛玉这种性情的女子。

看着龄官气质不俗,伶俐俊俏,神色酷似林黛玉,元春很喜欢她。作者用笔没有一处闲笔,这样写也是用意很深的。从另一方面说明,元春是喜欢林黛玉的。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贾元春以皇妃的身份省亲,观看龄官的两次表演后,均对他进行了奖赏。

其主要原因 :

贾元春进入皇宫以后,特别是封妃以后,他完全失去了自由,皇宫就是为他打造的金子的牢笼。

正如他省亲时对家人所说的那样 : 你们不应该把我送到那个不得见人的地方去。

元春渴望自由、渴望青春,然而他又不得已,因此只有把这种渴望施于他人。

他向众姐妹开放了大观园,让他们在那里挥毫自己的青春,更是特例允许宝玉进住大观园,元春没有把大观园视为已有,来自己独自享用。

贾政知道大观园就是为贾元春所建,就应为贾元春所独有,若不是贾元春做出如此的安排,贾政肯定是要封园的。

我们说贾元春,作为一个皇妃,他是有大爱的人。他的这种爱不仅给予了贾家,也更给予了被当时人所轻视的,演戏的龄官。

龄官第一次演出之后,贾元春有谕,龄官再演两出,并且不拘哪两出。而这演出的两出,完全是由龄官自已主张的,他拒绝了贾蔷的安排。龄官如此,贾元春应该是清楚的,然而,贾元春并没有计较,又第二次给予龄官奖赏。

贾元春作为皇妃,他施展皇妃的权力,那就是“施爱”,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哪管微词,她更是体谅他人,如他说 :这大观园建的太奢华啦!

元春作为皇妃,他待人有度,他不给任何人以高高在上的压力,这不能不与他受的教育和现实处境相关联。

贾元春多么希望有自我,但他只能欣赏龄官的自我了,因此又奖赏他。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红楼十二官里,曹雪芹给予笔墨最多、最偏爱的,是龄官。

龄官两上回目:龄官画蔷痴及局外;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作为探春口中不过如同猫儿狗儿玩意儿的小戏子,曹雪芹给予龄官高洁的品质和极特殊化的待遇。比如:

龄官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正是《红楼梦》元妃省亲的唱戏环节。龄官极强的个性和专业素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文写:

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

这里面的佼佼者是龄官,本来这不过是为贵妃取乐的一个文艺表演,元春对龄官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专门赏赐了龄官食物,还传谕说:

“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就是了。”

这证明了龄官的专业水平,至少贵妃娘娘没有看够,觉得意犹未尽。贾蔷就让龄官唱《游园》《惊梦》,龄官觉得这不是自己本角之戏,非要唱《相约》《相骂》。《相约》是皇甫吟与史碧桃私定婚姻的故事;《相骂》说的是丫鬟和老夫人拌嘴相骂的故事。一个在主动追求婚姻自主和婚姻幸福,一个在追求人格平等和被尊重的权力。这与那个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主流意识形态绝对的格格不入,可以看做是叛逆的异数。

元春对龄官的这个举动表现出了“甚喜”,还传谕说道:

“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又赏赐了龄官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和食物之类。

龄官和元春的表现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龄官是十二官里专业水平最高的。

二、龄官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主动追求个人幸福的人,也是一个有着个人人格和尊严需要的人,和晴雯一样,龄官是一个没有奴性的人。

三、元春对龄官从专业到品性表现了全方位的欣赏和偏爱,甚至表现出了非常难得的宽容。后面宝玉曾经央求龄官为他唱《袅晴丝》,龄官就说自己嗓子哑了,前儿进宫在娘娘跟前都没有唱。可见元春对龄官不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单纯的宽容,而是对龄官这个人的高度认同。

认同龄官,当然体现了元春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曹雪芹在《红楼梦》大体描写了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以林黛玉贾宝玉为代表的向往自由、向往精神的认同,甚至可以说人性解放的出世情怀。一种是顺应时局,顺应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世的态度,这一种的代表是薛宝钗、王夫人等。

龄官的出现,以及元春对龄官的态度,您是如何看待呢?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元春成为皇妃而后得准省亲,这件事也就成为了贾府的大事,为了让元春游园有兴致,所以贾府特地从苏州一代采买了十二个唱戏的小女孩,这一切只为了让元春到大观园的时候能够听到几出精彩的戏曲。元春省亲这天,小戏子龄官上场演绎,不知道为什么元春特别的喜欢龄官,还特地给了龄官两次赏赐,这些事情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第一,同为笼中人的心心相惜,想要多给一点照顾

元春会对龄官特别的喜爱,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们都是笼中人。龄官是贾府的买来唱戏的小戏子,这就注定了龄官一辈子都走不出贾府和唱戏这个行当。

贾蔷曾经买了一个会说话的小鹦鹉送给龄官,龄官就感觉到贾蔷这是在故意嘲笑她,明明把她买来困在贾府,如今又买了一只小鸟也做这个勾当,为了免去龄官的灾祸,所以贾蔷就把这只小鸟给放飞了。

其他小戏子对于成为笼中鸟这件事并不在意,但是龄官却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因为看得重所以在她的身上就会体现出这种情绪,元春看到龄官就会有心心相惜的感觉。元春想要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入宫,她希望的生活只是一家人简简单单的在一起,即便只是田舍之家也无所谓。

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在其他人看来入宫是莫大的荣耀,但是对于元春来说那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元春同样觉得自己就是困在宫中的一只笼中鸟。元春身为笼中鸟非她所愿,可是她却不能抱怨,黛玉所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霜逼”何尝不是元春在宫中的写照。元春回家会大哭六次,正是她在宫中不能流的泪找到了一个倾泻的借口。

元春这只笼中鸟看到作为笼中鸟的龄官在表演,元春会感觉到心疼,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龄官,所以元春给了龄官两次赏赐,她想要通过对龄官的偏爱让众人能够对龄官给与更多的关照。既然无法逃离她们各自的鸟笼,那么就只能让自己活得更好的一点。

第二,对龄官技艺的佩服和对艺术坚定的肯定

元春对龄官的第一次赏赐是对龄官的表演技艺的佩服,元春能够从表演的十二个小戏子中注意到龄官,那么龄官的表演自然比众人更好。元春的丫头叫做抱琴可知元春也是懂音律的,那么她如此欣赏龄官,想必也是从龄官的唱曲中发现了她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元春对龄官的第二次赏赐是对龄官敢于追求自己的艺术坚定的追求的肯定。元春在宫中受到重重束缚,不管是衣食住行亦或说话做事都有不同的规矩,元春即便不喜欢但是除了遵守也无可奈可,但是龄官虽然只是一个小丫头,但是对于贾蔷让她唱她不擅长的曲目她敢于不尊从,只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

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元春喜欢的不仅是龄官唱戏唱得好,还有龄官对自己唱曲技艺的肯定和勇敢。贾蔷让唱的曲目想必是元春喜欢的,但是龄官不照做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唱的曲目能够得到元春的青睐,这是对自己的技艺的肯定。龄官敢于反抗不合理的事情,这就是勇敢,这是元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龄官做到了元春不敢做的事儿,所以元春要对龄官进行嘉奖,她还要保护龄官。如果没人能够做她的保护伞,那么她就要撑起一片天守护自己喜欢的孩子。

第三,龄官和黛玉很像,暗示元春很喜欢黛玉

元春和龄官的投缘或许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缘故,就是龄官装扮之后同黛玉很像。黛玉替宝玉做了一首诗,在宝玉写得四首诗词里元春觉得黛玉做得这首最好,元春不知道这是黛玉写的还给出最好的评价,可知她对黛玉的欣赏。

龄官不仅长得像黛玉,而且她的脾气、对爱情的执着等都和黛玉很像,元春如此喜欢龄官,不就是暗示着元春对黛玉的喜欢吗?黛玉和宝钗都是元春的表姊妹,她不能够在这样公开的场合对二人表现出特别的喜欢,所以借用喜欢龄官表达对黛玉的喜欢。

总的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元春会特别的喜欢龄官也是缘故的。其一,龄官同为笼中鸟的身世让元春感同身受,想要给与龄官一份保护;其二,龄官对自己技艺的肯定和对不公平事情的反抗,让元春感受到龄官的勇敢,元春自己很欣赏龄官;其三,龄官和黛玉相似的相貌和性情,元春爱屋及乌就更加的喜欢龄官。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很奇妙的,元春会特别的喜欢龄官,也是二人之间的难得缘分。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贾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欢。不但给她加戏,还吩咐贾家好生教习,不可为难了她。更对龄官赏赐很多,卓然于十二个小戏子之上。贾元春为什么如此喜欢龄官,这与曹雪芹借龄官隐喻宝黛爱情和林黛玉有关。

(第十八回)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十二个小戏子全员出动,演了四出剧目:《豪宴》;《乞巧》;《仙缘》;《离魂》。据脂砚斋批语分别影射贾家之败;贾元春之死;甄宝玉送玉;林黛玉之死。尤其《离魂》出自《牡丹亭》,曹雪芹设计的宝黛爱情和林黛玉之死,都以《牡丹亭》故事做铺陈,而且林黛玉与杜丽娘一样,因相思郁结而死。

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所有小戏子中,贾元春独独喜欢龄官,除了证明龄官出色,还是她演的戏让贾元春喜欢。可见第二出《乞巧》就是龄官所演。

《乞巧》出自《长生殿》,讲述杨贵妃与唐明皇故事。贾元春自己是贵妃,自然希望能得帝王宠幸如杨贵妃,因戏喜欢龄官无可厚非。

不过,龄官这个人物很有意思。第三十回“椿龄画蔷痴及局外”,第三十六回“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都有介绍龄官长得颇有林黛玉几分容貌和风采。加之龄官有咳血之症,与林黛玉多病类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龄官是曹雪芹借以隐写林黛玉之人。而且龄官与贾蔷的爱情,与宝黛爱情相似。龄官不妥协的性格,更是类似林黛玉……

不过,龄官的名字证明她与林黛玉终究不同。曹雪芹设置了非常多与林黛玉相关的人物线索,主要以“莲、菱、蓉”为名或是影射。比方林黛玉(芙蓉花签)、香菱(甄英莲)、晴雯(芙蓉花神),秦可卿(小蓉大奶奶),尤三姐(柳湘莲),袭人(蒋玉菡),菂官、藕官、茄官等等。龄官虽然通“菱”,却与草木无关,尤其她对贾宝玉不屑一顾,更证明她本身是“反林黛玉”的存在。

贾元春喜欢龄官,正是曹雪芹借以影射贾元春对林黛玉的看法!从贾元春省亲的几次表现看,她并不喜欢林黛玉,更反对宝黛姻缘。

一,贾元春改“蓼汀花溆”为“花溆”。

“蓼汀”出自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雁”与林黛玉的命运相关,她的丫头叫“雪雁”。第六十二回更做了一首影射与贾宝玉离散的“折足雁”酒令。

“花溆”出自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采莲》与莲有关影射林黛玉,《雁》被贾元春去掉,寓意林黛玉变成“折足雁”,是因贾元春而来。

二,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认定怡红院必须用“红香绿玉”才“两全其妙”,贾政默认。不想贾元春不喜欢,去掉了“绿玉”二字,改成“怡红快绿”。

绿玉和香玉都是林黛玉的代称。“红香绿玉”代表贾宝玉坚持的宝黛爱情。贾元春去掉“香玉、绿玉”,去掉“蓼汀”三个线索,足以证明她不喜欢林黛玉,反对宝黛姻缘。

贾元春让龄官再做两出戏,贾蔷原本让她做《游园》《惊梦》却被龄官拒绝。《游园》《惊梦》与之前影射林黛玉之死的《离魂》都出自《牡丹亭》,龄官拒绝,证明她与林黛玉有着本质界线。而她自己擅长的《相约》《相骂》,与林黛玉无关,却与薛宝钗有关。

《相约》《相骂》出自北昆折子戏之《钗钏记·相约相骂》,《钗钏记》的名字就可以影射“金玉良姻”。金钏儿死后穿着薛宝钗的衣服下葬。薛宝钗最后嫁给贾宝玉,贾宝玉在心中也当金钏儿为“妾”。如果说《牡丹亭》影射林黛玉和宝黛爱情,《钗钏记》就是影射薛宝钗和金玉良姻。

龄官做《相约》《相骂》让贾元春甚喜,证明贾元春支持金玉良姻反对宝黛姻缘的本质。如此龄官,如何让贾元春不喜?

注:曹雪芹设计的这种人物关系,是为了设计陈述人物情绪和观点。并不是说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才喜欢龄官。三者的关系与情绪无关,而是曹雪芹借关系做线索埋伏。需要读者自己体会。《红楼梦》中最多的就是这种暗写。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