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为宝黛二人定亲,贾母却又暗中排挤“金玉良缘”呢?
说明贾母对宝黛婚姻上徘徊不前。从几方面观察考虑,两人之间各有优势,相对平衡,不分上下,就象选择一种物品,看中了,选了这,又放不下那。黛玉虽有血缘关系,体质却输给了宝钗,对于贾门传种接代上,始终是个敏感问题,如果排除的话,毫无犹豫定配的是黛玉,贾母毕竟是最高权益者,贾政是孝子,对母唯是唯从,贾母是代表决策的一切。凤姐不是有句玩笑话,对黛玉说过,吃的我家,住的我家,怎么不做我家的媳妇 ,意味深长,代表谁说话不 是很清楚吗。
《红楼梦》中,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为宝黛二人定亲,贾母却又暗中排挤“金玉良缘”呢?
谢谢邀请。
贾母贾政之所以没有早一些为贾宝玉黛玉定亲,是因为林黛玉不爱贾宝玉。
紫娟试玉那次,林黛玉吓坏了,“不时差人来问”,生怕贾宝玉哭着闹着要娶他,幸亏薛姨妈解围,说他姊妹从小在一起兄妹情深……,给贾宝玉一个可下的台阶。
林黛玉这才松了一口气。
紫鹃从怡红院回来,对着林黛玉又是一番数落教育,林黛玉想想自己的处境,万一哪一天贾宝玉提出来了硬要娶她,她该怎么办?贾母肯定不会忤逆贾宝玉,而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做主保护;身边的好姐妹紫娟也越来越站到贾母贾宝玉一边去了。
前思后想没有出路,林黛玉直悲伤的哭了一夜。
贾母也没有排挤金玉良缘,对贾母贾政王夫人来说,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只要有一个人能看上贾宝玉,就是他贾家的老祖坟冒烟了。
事实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不爱贾宝玉,这一点从潇湘馆和蘅芜院的房间布置上就可以说明。
潇湘馆被林黛玉布置成了书房,而蘅芜院雪洞一般。贾宝玉喜欢什么样的房间?他喜欢书房吗?不喜欢吧;他喜欢雪洞一般无趣的房间吗?也不喜欢!贾宝玉喜欢怡红院那样豪华的,喜欢秦可卿般淫糜的。所以林黛玉的“书房”和薛宝钗的“雪洞”,就是这两位姑娘不讨好不喜欢不欢迎贾宝玉的最有力的证据。
贾母一到蘅芜院就批评薛宝钗说他不会布置房间,其实贾母心里明镜似的,他也看得出来薛宝钗这是不欢迎贾宝玉呀。王熙凤说给宝钗送来的东西全部被宝钗给退回去了,贾母说要给蘅芜院送这个送那个,可笑宝钗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人家就是不愿意你孙子玩呀。
许多读者朋友看《红楼梦》,觉得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对贾宝玉一往情深,为林黛玉没有嫁给贾宝玉感到冤枉,为薛宝钗“耍心眼”“与林黛玉勾心斗角嫁给贾宝玉”而对薛宝钗恨之入骨,其实这都是作者的写作技巧给人布置的幻觉,而标准答案都在80回之后!
林黛玉不爱贾宝玉贾母贾政怎么能给他们订婚呢?至于贾母排挤金玉良缘,那是绝对没有的事儿。
《红楼梦》中,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为宝黛二人定亲,贾母却又暗中排挤“金玉良缘”呢?
我的观点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它的主题是悲剧,因此宝黛爱情必然会以悲剧结束。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那就变成喜剧了,如果那样《红楼梦》也就是一般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式的小说,绝不会成为今天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且曹雪芹也绝不会去这样写,他原本是要借这部小说浇自己胸中的块垒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由作者曹雪芹的创作动机所决定的。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由繁华而至没落的全过程,最后穷到叮当响,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了。你说他能不怨恨吗?他年轻时是有抛负的,是要像那块石头一样去补天的,不料就这样被抛弃了。他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恰好在康熙雍正之交,家产被抄,家道衰落,成了封建王朝内部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曹雪芹失去了一切,但他心有不甘,他要把他的毕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写出来,他要用他的血泪向万恶的旧制度发出控诉。控诉的载体就是宝黛爱情悲剧,他要把最美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他把贾宝玉林黛玉越是写得缠绵悱恻,越是卿卿我我,越是纯洁无瑕,那么他最后的悲剧就越是使人扼腕长叹,越是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红楼梦》前半部分,贾府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鼎盛,宝黛爱情也是蒸蒸日上。贾母、王熙凤等对宝黛爱情极力地维护,推波助澜。贾母说他两是“一对冤家”,王熙凤说“黄鹰抓住鹞子的脚,都扣了环“,还在公开场合说“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的媳妇”?这样把宝黛二人的感情推上了顶峰。在顶峰上跌下来才会惨不忍睹,才会有那么多的读者愤愤不平。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操不完的心,才会有今日头条上各种的议论评说,斗嘴骂人。
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把宝黛的婚姻定下来,有的人甚至说早在林如海和贾敏时定下最好,其实这都是不可能的。也有的人责怪高鹗后四十回续的不好,殊不知这都是小说本身水到渠成的结果,当然高鹗也有一定的原因。贾母由先头的拥护支持,到后来改说薛宝琴好,到最后的调包计,所做的转变都是由主题和情节的发展所决定的。贾宝玉娶到薛宝钗,娶到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做妻子,然后考上了举人又离家出走,让薛宝钗当寡妇,这就是悲剧,就是作者曹雪芹要的结果。以小见大,贾家的小悲剧也就是社会的大悲剧。
《红楼梦》中,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为宝黛二人定亲,贾母却又暗中排挤“金玉良缘”呢?
真是服气这些个问题哈。能问点有营养的吗?
黛玉只是一个备选方案,而不是最适合宝玉的人,贾家在期待一个这样的人物出现,但这个人物一直都没能出现。
所以宝黛的姻缘迟迟定不下来。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宝玉就会娶黛玉。
这一点是贾母与贾政的共识。
宝琴就是最好的证明。
宝琴一出现,贾母就考虑过宝琴。在宝琴之外,他们肯定还考虑过很多人选,可惜这个人物迟迟没有出现。
我们认真想想贾家的处境。
1、国公府邸,要娶怎样一个媳妇?凤姐和黛玉开玩笑的那番话: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也就是说考虑因素是:人物、门第、根基、家私。
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张道士说亲: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缺了哪一点呢?门第。
贾母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根基家私根本就是次要因素。有钱怎么着,贾府不在乎有没有钱。
比对贾珠之妻李纨就知道了,李纨是国子监祭酒之女。身份极其清贵。所以宝玉要娶的女子,身份和李纨不相上下。
黛玉之父林如海什么身份?兰台寺御史大夫,曾任巡盐御史。但黛玉的不足之处在于,林如海死了,林家的名声还在,但没人了。也就是说,黛玉名头叫出去很响亮,虽是门当户对,可实际上有点鸡肋。
所以在更好的选择出现之前,宝黛的婚事不能定,一定就不能更改了。
再回头看宝钗的身份,着实尴尬。皇商之女,和国公府比起来相差太远了。
有人说薛家祖上曾是紫薇舍人,这就是根基,但这根基太薄了,别说国公府,连五代列侯的林家都追不上。
所以金玉良缘在贾府众人眼里实在莫名其妙,像凤姐所说,哪一点玷辱了谁?
贾母用得着暗中排挤吗?这不是明摆的事实吗?
连兴儿都说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可见贾府上下几乎没有把宝玉和宝钗往一起联想过,更别说排斥不排斥了。
2、血浓于水,姥姥和舅舅作何想法?贾敏是贾母的亲生女儿,也是贾政的亲妹妹。黛玉父母双亡之后,在世上最亲近的人便是姥姥和舅舅。姥姥和舅舅也着实对她不错,但他们要面对一个问题:黛玉是女子,终究是要嫁人要个归宿的。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姥姥和舅舅爱外甥女也一定会为她计深远。
黛玉人物门第根基家私都是不错的,有人跟我提过女孩子没有财产继承权,这话太绝对,我查看了资料,历朝历代对绝户之家都有提及,未嫁女可以继承,但不是全部。甚至出嫁女也可以继承部分。
所以黛玉的条件,想找个好人家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俗话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舅走表不来。
当舅舅和姥姥一旦相继去世,黛玉的依靠就彻底没了,她的未来将是很艰难的。这也给贾母和贾政带来很大的困扰,把这样一个可怜的女孩子送到哪里去都将令人担忧头疼,所以最好就是放在自己身边。
嫁给宝玉,黛玉能始终在姥姥和舅舅的护翼之下。
这想法连紫鹃都明白: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
贾母与贾政这种考虑始终是个藏在肚子里的计划,大家都有心思,但是没有明说。
紫鹃试玉就是把宝玉的态度揭开给贾母他们看,迫使贾母早下决定。
贾母对紫鹃行为没有任何处罚,对薛姨妈的亲情理论也未作回应。也就是说既没有否决宝黛婚事,也没有决定宝黛婚事。
贾母和贾政在这件事上居然保持了沉默,他们还是在犹豫。
再从血缘上说,宝玉毕竟还是第一位的,所以贾母贾政在优先关注宝玉。宝玉已经表态,作为父母长辈,对宝玉的态度不得不考虑,可也要考虑贾府的状况。
黛玉身体并不好,林家虽有根基,但止步于此,未来前景几乎没有,黛玉所继承的家产对贾府来说更是杯水车薪。
这个选择不够完美,却是可以选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再等一等。
如果黛玉不被选择,宝钗的可能性就更小。连薛姨妈都看得出宝黛婚姻的四角俱全,又谈什么排斥金玉良缘,金玉良缘一直被主流刻意忽视。
所以宝钗绝不是在这时候进入贾府的考虑范围的,一定是到了贾府不得已的情况,而且那时候黛玉已经死了。
其实很多时候管理层都是从大局出发的,他们很少考虑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比如探春,七十一回南安太妃要见贾府女孩,贾母安排了史薛林,唯一一个作陪的贾府姑娘就是探春。贾母不动声色地将探春推了出去,根本由不得探春反应。
所以在宝玉婚姻大事上,贾母与贾政考虑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让他们犹犹豫豫,不能决断。在迎春出嫁后,宝玉的婚事应该就被提上日程,很可惜故事戛然而止,无法再知道后续了。
一家之言,请诸君指点。
-----------丸-----------
文:祁门小谢
《红楼梦》中,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为宝黛二人定亲,贾母却又暗中排挤“金玉良缘”呢?
薛姨妈以送宝钗待选之名,带着一双儿女投奔姐姐王夫人,并借口贾家帮着管教薛蟠为由,长住在贾府。
刚到贾府,薛姨妈就制造出一个莫须有的“金玉良缘”之说,宝钗也特意整天戴着一个沉甸甸的金项圈,好与宝玉的衔玉而生相对应。在薛姨妈、王夫人等人的宣传造势下,“金玉良缘”的说法甚嚣尘上。
贾母是“木石前盟”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从内心来讲,她当然希望外孙女和孙子能成为一对。她对两个小情侣“木石前盟”的支持,旁观者都十分清楚。
贾府最底层的小厮兴儿都知道宝黛是一对儿,并津津乐道地当做重要信息讲给刚进门的尤二姐听。
王熙凤更是多次当着众人的面打趣黛玉,公然替这一对小情侣调和矛盾。
和薛姨妈王夫人二人费尽心机主动制造出“金玉良缘”并广而告之相比,老祖宗贾母是宝黛恋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并且一直在抵制“金玉良缘”。
一、大张旗鼓地为宝钗过生日
宝钗的15岁生日,客居在贾府,贾母发动大家为宝钗过。15岁是将笈之年,贾母这么大张旗鼓地为宝钗过生日,用意十分明显,并不是对宝钗有多么看重,而是借生日宴的机会告诉大家,宝钗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可以嫁人了。
二、不动声色地反驳元春
元春赐下端午节礼,黛玉与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一样,而宝钗却和宝玉的一样。一向口口声声不喜首饰和奢华的宝钗,还特意戴着元春赐的红麝香珠招摇过市,令人遐想无限。
显然,这是元春在省亲后,按照王夫人的授意进行的,目的就是为金玉良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老谋深算的贾母怎么应对呢?
她当然看破了王夫人和元春的心思,立刻让宝玉第二天到宫里去谢恩。明为谢恩,其实是让宝玉借此机会,向自己的亲姐姐讲明自己所爱的人并非宝钗,而是黛玉。
三、借清虚观打醮反击
第29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借着清虚观打醮,贾母特意邀请宝钗母女一同前往,并和精通世故的张道士两人合力演了一出成功的“双簧”,目的就是明确地告诉薛家母女,宝玉暂时不会娶亲,想通过一个“拖”字实施缓兵之计,让宝钗母女知难而退。
遗憾的是,宝黛两个小情侣没有明白贾母的苦心,反而闹了一场口角,折腾得众人皆知,后被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幡然醒悟。
虽然贾母公开支持“木石前盟”,可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出于种种考虑,她却没有从来公开表态过对两人婚姻的许可。
面对“金玉良缘”的来势汹汹,咄咄逼人,一向睿智的贾母却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只能见招拆招,用缓兵之计,尽最大可能地拖下去。
然而,随着贾母年事已高,权力旁落,不少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在迎春的婚事以及晴雯的被逐中,贾母逐渐地失去了话语权,虽然她竭尽全力地抵制金玉良缘,可对“木石前盟”的把控实在是力不从心。
您有什么其他想法吗?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并交流!
《红楼梦》中,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为宝黛二人定亲,贾母却又暗中排挤“金玉良缘”呢?
这个问题是相对的!应该反过来问:在前八十回贾母贾政和元妃是高度一致都支持“外人”薛宝钗(金玉良缘)的!为什么贾母贾政不早点为宝玉和宝钗定亲甚至完婚,贾母却又暗中排挤“亲外孙女”林黛玉(宝黛姻缘)呢?
这两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