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宝黛爱情的凶手,究竟是谁?

“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最容易被假象蒙蔽,以假为真,从而离真相越来越远。谁是破坏宝黛婚姻的主谋?我们先来看作者在细节上的提示:

第一回,空空道人与石头有一大段对话,其中特别提到,此书与以往的套路小说不同。以往的套路小说是怎样的?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注意这句话:“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这是套路小说的桥段,红楼不是套路小说,而是比套路小说高了若干个段位的充满思想性和哲理的书。因此,作者必不愿意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中出一个拨乱的小人,所谓主谋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宝黛爱情确实没能修成正果,是谁起到了破坏作用?

当然是宝玉啊!

从爱情到婚姻,有一个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当事人愿意走进婚姻。如果当事人不愿意,爱情夭折就是必然的。宝玉从来没有过要走进婚姻的想法,他就是典型的只恋爱不结婚的人。严格来说,他也不是只恋爱,而是希望永远像孩子一样不要长大,这样他才有理由一直在内帷厮混,才有理由不去应对成年男人必须应对的世务人情。

所以,即使紫鹃试玉,宝玉宁愿发痴病,也没想过要用婚姻的方式留住黛玉。他的发痴病,只不过是任性的孩子用让大人妥协的方式,来达到留住玩具的目的。没错,黛玉只是她的一个玩具,是一个死心踏地只跟他玩的玩具。

很多读者和黛玉一样产生了错觉,先入为主地以为宝玉对黛玉的不舍是爱情。 不愿意长大的宝玉,需要的只是玩具,而她对玩具的需求主要是美女。在大观园的所有女孩中,只有袭人和黛玉有可能永远充当他的玩具,因为她们都是贾母赐给他的。贾母对他的宠爱,他非常清楚,所以,他才以为贾母会顺着他,让他一直拥有这两个玩具。这就是他说要与袭人黛玉同死同归的原因。

读红楼,必须先读懂宝玉,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不愿意长大,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社会,不愿意去承担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所以,他其实是恐婚的,因为婚姻就意味着成年和担当。

对于这一点,前期的黛玉并不清楚,但后期,金兰契后,被宝钗点醒,黛玉已经能看清宝玉了。当她对宝玉说出贾府“必致后手不接”,宝玉却回答“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时,黛玉知道宝玉已经无可救药了,所以她也不再和宝玉废话,而是“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到了这个阶段,黛玉成长了,懂事了,但宝玉依然停留在孩子阶段,于是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黛玉更愿意和宝钗说笑。

因此,宝黛婚姻根本没有什么破坏者,从头到尾,都是黛玉的自作多情和一厢情愿,宝玉从未想过爱情,更不要说什么婚姻了。

破坏宝黛爱情的凶手,究竟是谁?

《红楼梦》中破坏宝黛婚姻的主要原因是:贾府的未来。

《红楼梦》第一回就有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

开篇就点明,《红楼梦》根本不是男女二人相好,有人破坏这样的小说。

贾母从接黛玉进贾府的那天起,她的计划就是让他们成亲。饮食起居,二个玉儿一样,三个亲孙女且靠后。

而王夫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她是想让宝玉娶宝钗。为此,王夫人与薛姨妈姐俩不知怎么商量出个"金玉良缘“的说法。还让宝钗这个不爱妆饰的姑娘天天带个挺沉的金锁。

黛玉住在贾府,薛家一家也赖在贾府。赶都赶不走。随着故事的推进,宝黛彼此钟情,而钗黛也结"金兰契"。这些都是人性中的光华。展示了大观园中青春的美好和纯真。宝玉,黛玉,宝钗,三人间的感情是真的。钗黛两个姑娘也惺惺相惜。

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把这一切美好破坏了,给读者看。贾母也好,王夫人也罢,她们毕竟只是两个贵族夫人,他们的力量在权力面前显得那无能为力。

贾府开始衰败,那么大观园中的姑娘也无一能幸免。迎春被贾赦抵给孙祖绍祖。探春被送去和亲。

探春被送去和亲,定不是贾家本意。但在权力面前,贾府必须妥协。若是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想要求娶黛玉,那么贾府也好,贾母也罢,也是必须妥协的。至于小儿女情谊,更加无人在乎。

元春死后,贾府衰败更快。那时唯一维持住贾家不倒方式,就是联姻。于是贾家和薛家结亲维持家族利益,就成了一种必然。

人是会被家族推着走的,尤其是这些世家的子弟小姐。没人会在乎宝玉的情之所在,也没人会在乎宝钗的心之所系。

一切为了家族利益

破坏宝黛爱情的凶手,究竟是谁?

一般来说,在很多读者的概念里反对“宝黛爱情”的当然是一心要贾宝玉读书进取“混帐话”的执行者贾政王夫人,这一对夫妻荣国府的内外当家人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成就了“金玉良缘”,是破坏“宝黛爱情”的主犯。

在当代“顶级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和二十多位国宝级专家在世时做为顾问的“不可逾越”的经典87电视剧的观众们心中,支持“宝黛爱情”的当然就是贾母和老祖宗她老人家最喜爱的“嘴乖”的管家媳妇凤姐了。

现在,先回到《红楼梦》原著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一起来看一看“宝黛爱情”产生和发展前提条件吧。

原文:(黛玉)因陪笑道:“……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们同处,兄弟们自然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宝玉)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很清楚,按照黛玉本人的认识,和宝玉母亲王夫人本人的想法,宝玉和黛玉本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沾惹”上的可能性,“宝黛爱情”按照常规应该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而贾宝玉的婚姻也是按照常规由贾政王夫人夫妻“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了,即使没有薛家进京都投靠贾府,贾宝玉也会与贾政王夫人夫妻选中的张宝钗、李宝钗、王宝钗、史宝钗结成“金玉良缘”。如果没有“宝黛爱情”产生的条件,也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贾政王夫人或者薛姨妈贾元春破坏“宝黛爱情”的事情发生了。

林黛玉与三春姊妹一起养在贾府,与兄弟们别院另室彼此并不“粘惹”,到时候“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贾府里的“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照常出嫁一切同样都是顺理成章的。“宝黛爱情”始于贾母对宝黛二人的隔代宠溺教育,第五回黛玉的生活待遇超越三春,与宝玉同等。

原文: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且打靠后。

第七回、三春姊妹被贾母打发出去,只单留下“两个玉儿”在贾母身边。

原文: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便宜,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元妃省亲”之后几天,痛失了“梦中情人”秦可卿“第一基友”秦钟、已经与袭人姐姐三年前“偷试”并且热恋的“老司机”宝玉,终于在第一次闻到秦可卿屋内“幽香”、宝姐姐身上“冷香”之后三年,在林妹妹闺房的床上躺着闻到了“香玉”奇香。

已经二进贾府的黛玉终于进入了青春期,身上散发出了迷人的少女荷尔蒙分泌之香,“宝黛爱情”终于蓄势待发了。凤姐当众调侃“宝黛姻缘”对黛玉说“你作梦!”,当众讥讽和好的宝黛二人“都扣了环了”。之后黛玉探望挨打的宝玉时,有意识地躲着众人尤其是凤姐。第三十五回贾母说到凤姐“嘴乖”招人疼,之后又说“嘴乖的也有一处可嫌的,不如不说话的好。”

第五十四回、凤姐又当众提示被黛玉“喂酒”的宝玉“别喝冷酒”,贾母紧接着便“掰谎”痛斥儿女“私情”,并且替贾府所有孙辈们的“清白”洗地。“紫娟试玉”时,在众人对宝黛关系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薛姨妈当众强调宝黛是兄妹情深,再次替“宝黛爱情”洗地。

这些都说明什么呢?说明凤姐对“宝黛关系”的屡次妙作,对“宝黛爱情”的现实状况是有害无益的。《红楼梦》文本中,唯一一处关于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的铁证是第二十九回。

原文: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老冤家”和“两个小冤家”的一番话,对应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关于神瑛侍者贾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下世“还泪”的话,就立刻成了谶语。

原文:那僧笑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他去了结此案。”

贾母“老冤家”岂不是在抱怨,“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宝黛二人的“还泪”案不完结,她老人家的“孽障”不消,老天爷就不罢休、不允许贾母她老人家“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吗? 曹翁一定是要安排贾母“不咽下这口气”,为了结宝黛的“还泪”案走到最后,直到黛玉还泪毕,贾母方可归去。

“宝黛爱情”因贾母隔代宠溺“两个玉儿”而缘起,同样又因为贾母的有意无视“宝黛爱情”希望破灭。“紫鹃试玉”后,薛姨妈在潇湘馆中放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贾母对薛姨妈的试探毫无反应,只忙着“硬做保山”帮助薛姨妈为薛蝌与邢岫烟定亲。

第六十四回、宝黛二人心心相印却欲言又止、无言对泣,眼见贾母并没有为黛玉的婚事做主的意思,“宝黛爱情”前面的路不知道向何处去。

原文:只因他(宝玉)虽说和黛玉自小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兼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今日原为的是来劝解,不想把话又说造次了,接不下去。心里一急,又怕黛玉恼他。又想一想自己的心实在的是为好,因而转急为悲,反倒掉下泪来。黛玉起先原恼宝玉,说话不论轻重,如今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

“宝黛爱情”成也贾母、败也贾母。到了第七十九回,宝黛共改“芙蓉女儿诔”。

原文:宝玉道:“……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徒然变色。

此时“宝黛爱情”已经绝望了。

破坏宝黛爱情的凶手,究竟是谁?

谢谢!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红楼梦》中破坏宝黛婚姻的主谋有王夫人、薛姨妈、贾元春还有袭人等一众人等。林黛玉在她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缺点,不适合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她们或不认同林黛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或感到林黛玉对她们自身的利益产生了威胁,或对林黛玉心存偏见等等不一而足。在她们看来薛宝钗更适合作为贾宝玉的妻子。

出于对自身家族利益的巩固,王夫人和薛姨妈都力促金玉良缘,间接地破坏宝黛婚姻。王夫人和薛姨妈都出生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出生高贵。王夫人在步入中老年后渐渐失去了丈夫贾政的宠爱,贾政常常在赵姨娘那里就寝。“母凭子贵”,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就是她在贾府立足乃至占据优势的依靠,贾宝玉的婚事如果能和自己的娘家人亲上加亲,那么王夫人在贾府的地位就可以进一步得到巩固。薛家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薛姨妈孀居带着薛蟠和薛宝钗过活;如果能通过金玉良缘与贾家结亲,对寡居的薛姨妈来说也是一种势力的增强,王夫人和薛姨妈都不遗余力地促成金玉良缘。

居于深宫中的贾元春,与贾宝玉一奶同胞,入宫前还曾教过贾宝玉读书识字,手足之情深厚。贾元春更欣赏善于人情世故的薛宝钗,而对才华横溢,直率小性的林黛玉不够认同。贾元春对林黛玉的不认可来自于两人价值观的差异。在贾元春看来,经常劝谏贾宝玉读书入仕的薛宝钗更适合作为弟弟贾宝玉的妻子,只有将贾宝玉交给薛宝钗这样的人手里照顾,她才能放心。

作为怡红院第一丫鬟的袭人因为不满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真感情,而萌生贬黛扬钗的行止。袭人是唯一与贾宝玉有过云雨情的女性,她对贾宝玉喜欢谁非常敏感,为了让自己的姨娘之路走得更顺畅,袭人明里暗里地贬损林黛玉,常常在王夫人面前表露出自己害怕贾宝玉长期住在大观园里会与姐妹们有什么不才之事发生,矛头直指林黛玉。

还有一些人也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宝黛婚姻,但以王夫人、薛姨妈、贾元春、袭人四人态度最为明确,并力促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最终,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因挂念林黛玉而出家云游去了。

破坏宝黛爱情的凶手,究竟是谁?

红楼梦里此人才是导致宝黛爱情破碎的元凶

  读红楼梦一直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没能成亲,按理说二人是木石前盟,上天安排的最大嘛(大话西游里的台词),可是木石前盟毕竟是前世,而金玉良缘却是今生。前世是虚无缥缈的,今生确实实实在在的。

  宝黛爱情的悲剧究竟谁才是凶手,不少读者都会认为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第一凶手,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后来又出现其它观点,比如造成宝黛爱情悲剧是是贾母,如果贾母早早的为俩人成亲,岂不是没有这些烦恼了吗?

如果这样去理解,不是红楼梦浅薄,而是读者太天真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但是两小有猜,经常磕磕绊绊, 宝黛的关系贾府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连小厮都认为宝黛日后是一对儿,只因为年龄小所以贾母未露形。

  所以宝黛的爱情可以没有年龄的限制,但是宝黛的婚姻却有年龄的门槛,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才十二三岁,到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结束的时候,贾宝玉才十五岁而已。年龄根本不算大,至少离娶亲还早一些。

所以贾母纵然德高望重,却也不能为了宝黛婚姻,而破了贾府的规矩。王夫人对宝玉溺爱,把花袭人提升准姨娘时,当时王熙凤就出馊主意,让直接做房里人,此时王夫人说了一番很深刻的话“一则都年轻,二则老爷也不许,等再过二三年再说”首先是宝玉年龄小,最重要的是贾政不同意。

王夫人虽然有权力把花袭人的待遇提升为准姨娘,可是真的要把花姨娘升为姨娘,成为宝玉的妾,必须得到贾政的同意,因为贾政才是一家之主。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贾政才是宝玉婚姻大事的最终当家人,那么在贾政眼里贾宝玉什么时候娶妻才算合适呢?

在七十二回中,赵姨娘想为贾环讨彩云做房里人,也就是小老婆,贾政却说“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从贾政的这一段话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贾政不希望自己的 儿子早早的娶妻纳妾,此时宝玉已经十五岁了,按照贾政的想法,贾宝玉十六七岁才能有通房丫鬟,则正式娶妻也要在十八岁以上了。如果以此来论的话,真正把宝黛婚姻扼杀在摇篮里的元凶不是别人,正是黛玉的舅舅宝玉的父亲贾政。

  作为父亲贾政为什么不希望儿子贾宝玉早早娶妻生子呢?

我想贾政作为父亲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是怕误了读书,一旦贪欢男女之事,不求上进;二则是不希望贾宝玉重蹈覆辙,走了哥哥贾珠的老路,文本上这样写的“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对于贾珠的死,贾政和王夫人肯定会认为他娶亲早,被男女之事给掏空了身体,在加上功课繁重,所以才一病死了。

这也就是红楼梦中贾母作为奶奶很疼贾宝玉,可是王夫人作为奶奶对待孙子贾兰,非常冷漠。在王夫人眼里贾珠之死,是李纨给克死的,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这样认为。所以归根结底不是贾母不想让宝黛早早成亲,而是贾政不会同意二人早婚。所以宝黛婚姻的最大阻力并非王夫人,实则贾政。

破坏宝黛爱情的凶手,究竟是谁?

王夫人是破坏宝黛婚姻的主谋!

林黛玉在母亲贾敏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贾母“执意”接她到身边“依傍教育”,显然是为她作了长远安排。而黛玉初进贾府,尽管“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我们却通过刑夫人和王夫人的态度对比,看出王夫人对她的冷漠。

薛宝钗选秀失败,一家人住进了贾府。紧接着,薛姨妈和王夫人“长篇大套”,谈论了“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话”;宝玉看望生病的宝钗,丫鬟“金莺微露意”,把“金玉良缘”的“宿意”强加给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宝玉爱的是林妹妹,曾有“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表白,而对薛宝钗,也曾梦里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让在他房里绣鸳鸯兜肚、织金玉好梦的宝钗十分难堪。

贾母是宝黛婚姻的支持者!她希望两个玉儿结合亲上加亲,可以让黛玉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也能给最疼的女儿一个完美的交待。王夫人则喜欢“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宝钗做儿媳;一则受薛姨妈之托,二则宝钗的性格与自己相合,三则宝钗为人处事大得人心,四则相信“金玉良缘”的宿命。至此,王夫人和贾母暗中展开了较量。

王夫人首先得到了贾元妃支持。端午节赐礼物,宝玉和宝钗得到相同的厚礼,表达了贾元妃赐婚的用意;宝钗也借“好风”“羞笼红麝串”,公开宣扬元妃对“金玉良缘”赞同的态度。贾母则借张道士提亲,推说宝玉还小,命里不该早娶;重点是还说了“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好……”!要知道,宝钗和黛玉,一个环肥,一个燕瘦,模样都不错;薛家“真珠如土金如铁”,其“根基富贵”如斯,却被“不管她”三个字否定!贾母还特意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两件事结合分析,贾母的意思很明确:你该嫁人了,宝玉还小,你耗不起!

王夫人虽然表面藏愚守拙,但她自谓“心耳神意都在这里”。王熙凤曾戏言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古代有以茶定亲的习俗,王熙凤能开这样的玩笑,应该是贾母默许,宝黛将来是可婚配的!贾琏的小厮兴儿也说过,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贾母两宴大观园,众人宴罢先到潇湘馆,黛玉给贾母奉茶后,正要为王夫人献茶,却遭拒绝:“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这里显然带有拒绝黛玉做儿媳的暗示,因为刚吃完宴席,正是需要吃茶的时机哦!这是对王熙凤戏言的回应!

王夫人借绣春囊事件抄检大观园,撵走了贾母给宝玉的丫鬟晴雯,而晴雯在整个事件中是无辜的;如果她有过错,那就是眉眼长得像黛玉!这表达了王夫人对贾母的不满,对黛玉的厌恶!

贾母命人送一碗鸡髓笋和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黛玉和宝玉,借此敲打王夫人。鸡髓笋是贾珍孝敬贾母的珍品,其做法是取乌鸡腿骨敲碎,取其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贾母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宝黛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姑表亲”,是不会分开的!

在王熙凤病后,王夫人不可思议地让宝钗这个外人与探春管理大观园,其让她历练后取代王熙凤的用心路人皆知;王夫人还以姨娘之位的诱惑拉拢袭人,阻止宝黛相会!她是宝黛婚姻的破坏者!然而,她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给宝玉、黛玉、宝钗带来的是出家、死亡、寡居的悲剧!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无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