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说:“现在的人不懂昆曲,就是不懂曹翁的《红楼梦》”!你们认为呢?

谢谢悟空老师!《红楼梦》和昆曲都是我喜欢的大餐。看多年红楼,听多年昆曲,似乎个中有许多神魂相交之处。昆曲为百戏之祖,在明朝中期就已经繁荣了,肯定早《红楼》多年。至于说“不懂昆曲,就不懂红楼”,我认为有失偏颇。不妨这样认为,“懂了昆曲,更能深度理解红楼”。其实昆曲与红楼同为高山深海,一个“懂”字谈何容易!

在《红楼梦》里读到了许多昆曲,无不以昆曲之意隐射人事。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隐射了贾元春从宠极一时直至最后的消亡。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

“落花水流红,闲愁万种”。

这正是林黛玉与杜丽娘、崔莺莺神魂相交的情怀呀!

贾母在清虚观打醮,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三本戏从微处看,一个人生的荣枯;从中处说,一个世家贵族的盛衰;从大处评,又何尝不是一个朝代的兴亡。

我认为昆曲在《红楼》里,更显俊俏雅致,《红楼》离开昆曲将有些失色。但是不妨碍去读,不能因不懂昆曲阻碍了读《红楼梦》。风景随处都是,就看怎样的情怀了!

有个人说:“现在的人不懂昆曲,就是不懂曹翁的《红楼梦》”!你们认为呢?

个人觉得,此话不无道理。

有个人说:“现在的人不懂昆曲,就是不懂曹翁的《红楼梦》”!你们认为呢?

如果有人说:“现代人不懂昆曲,就不懂红楼梦。”这话的确是言重了。人类的共同感情是可以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这正是所有伟大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然而,了解昆曲的确是更好的理解《红楼梦》这部创作于两百多年前昆曲盛行时代的文学作品的钥匙之一,因为小说作者本人酷爱昆曲,小说本身不但涉及到许多昆曲曲目和内容,并且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是由看元杂剧剧本和听昆曲曲目发萌的。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小说回目中提到的《西厢记》是昆曲的前身元杂剧,而《牡丹亭》更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最著名的昆曲代表作。

《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牡丹亭》中的“你在幽闺自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唱词,更是黛玉创作《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灵感来源。曾经在“百家讲坛”上轰动全国,并且带动“群众红学”轰轰烈烈发展势头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老师以他个人丰富的联想推测出了,黛玉湘云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黛玉预言自己会沉湖而亡。还有薛宝琴的怀古诗中有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说的宝琴最终不是嫁给了梅䎐林家,而是嫁给了柳湘莲。

事实上,黛玉的“冷月葬花魂”灵感也来自于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离魂”一折,“离魂”中的杜丽娘之死和“黛玉之死”的情景几乎完全相同。薛宝琴怀古诗中的“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写真”的自题诗,是杜丽娘回忆记录自己与梦中情人相会的情景,在杜丽娘梦中书生手持柳枝、二人在大梅树下交欢……。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冷月葬花魂”和“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两句诗上的推测联想结果之所以会离题万里,当然就是因为刘心武老师对于最经典的、也是宝玉黛玉宝琴贾母贾蔷等“红楼梦中人”都非常喜爱的昆曲《牡丹亭》几乎毫无了解闹出的笑话。其它与《红楼梦》小说故事情节内容相关的昆曲还很多,比如“元妃省亲”中的四折戏与小说的结局直接相关,比如宝钗十五岁生日上点的《醉打山门》,比如清虚观打醮点的三本戏也与小说主线故事内容直接关联。

应该说,了解昆曲可以更好的读懂《红楼梦》,喜爱昆曲能够更好的体验真正“红楼梦中人”的生活场景古风古韵,并且也只有昆曲才是小说《红楼梦》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时代背景音乐。

有个人说:“现在的人不懂昆曲,就是不懂曹翁的《红楼梦》”!你们认为呢?

说“不懂昆曲就读不懂红楼梦”,确实言过其实了;但懂昆曲可以更细腻地体会书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当然,懂诗词曲赋对于理解小说很重要,曲就包括元曲、南戏、传奇(昆曲为主)。

有个人说:“现在的人不懂昆曲,就是不懂曹翁的《红楼梦》”!你们认为呢?

不认同,我读,懂红楼梦,才了解昆曲的!

有个人说:“现在的人不懂昆曲,就是不懂曹翁的《红楼梦》”!你们认为呢?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红楼梦》的润色加工本来就是孔尚任完成的,书中有交代,因此,曹雪芹就是孔尚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